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唐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燕京大学专文论述唐山陶瓷

燕京大学专文论述唐山陶瓷

唐山瓷器的鉴别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8-12

唐山瓷器的鉴别。

燕京大学成立于1919年,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清末翰林、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吴雷川是该校首位华人校长。

《河北省之陶业》单行本taoCi52.cOm

笔者珍藏有一本民国二十年十一月(1931年11月)燕京大学经济学系出版的《河北省之陶业》论文单行本。封面上印有“燕京大学经济学系中国经济研究丛刊第一种,河北省之陶业,吴雷川题”的字样,末页印有“燕京大学经济学系中国经济研究丛刊第一号,河北省之陶业,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出版,每册定价大洋一角,编辑者燕京大学经济学系,发行者燕京大学经济学系”的字样。书的封面和内页有“宁夏师范学院图书馆藏书”的印记。从燕京大学经济学系陈其田教授撰写的序言中了解到,《河北省之陶业》是戴乐仁教授根据该系毕业生李善陈搜集的材料,研究整理撰写的论文,并在《中国社会政治评论季报》发表,原稿为英文。其中文译稿为经济学系侯树彤教授所译,发表在1931年6月15日实业部出版的《工商半月刊》上,文章题目为《调查河北省之陶业》。同年11月续印了若干册单行本,作为燕京大学经济学系中国经济研究丛刊的第一种、第一号论文。《河北省之陶业》作者详细论述了唐山陶瓷工业发展状况,并对唐山陶瓷工业化的发展成就进行了专门论述。论文首先在导言中列举了江西、广东、福建、江苏、东三省、河北、湖南及其他各省的陶器(陶瓷)产额(产值)比较表。据此表,作者有以下的论述:“观上表,可知河北省陶器产额不及他省甚远,此不但数量为然,即品质亦视他省陋劣。若就河北一省言,制造粗陶器地方虽所在多有,然语其大者,陶业中心点实不外两地:一为彭城,占全省出品百分之六十;一为唐山,占全省出品百分之四十。 ”“唐山居河北省东北部,北宁铁路经过其地,近年始见繁盛。惟销路狭窄,只限当地一隅。直待铁路经过唐山后,市场逐渐扩大,近自启新洋灰公司制磁部开办以来,当地陶业颇受新法影响,情形为之一变。”由此可见,彭城、唐山是当时河北省的两大制瓷中心。彭城属磁州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古代的磁州窑陶瓷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中国民窑陶瓷艺术的极高成就。到了近代,彭城的陶瓷生产以日用粗瓷为主,由于工艺陈旧,失去了磁州窑以往的风采。唐山陶瓷生产始于明代,东、西缸窑是唐山陶瓷的发祥地,以生产大缸等粗瓷产品为主,从业者多为山西及山东移民。到了近代,唐山陶瓷在开滦煤矿,启新水泥,铁路运输的带动下,发展迅速。特别是启新洋灰公司制磁部(厂名:启新磁厂,唐山陶瓷厂的前身)引进德国陶瓷机械设备、注浆贴花工艺,实现了陶瓷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之后,唐山其他陶瓷企业纷纷仿效,使唐山陶瓷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在“彭城旧式陶业之情状”的论述中,作者对彭城、唐山两地传统陶瓷工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彭城与唐山两地旧式陶业之情状,每多相同。举例言之,如两地陶业之原料,皆取于附近地带。而两地陶器之制法,亦皆由经验中得来,非具有科学上研究者,即此种旧式工业特点之一也。”“彭城、唐山旧式陶业之第二特点,为此种窑业与当地农业及居民经济生活时间上之配合,唐山陶业昔日原为农民副业,当农作暇日,每年冬季每窑烧磁两次,余时则概置而不用。”“彭城、唐山旧式工业之第三特点为两地磁器产类虽多,而各窑店营业规模则甚为狭小。经营窑业者,其组织之大小,多随窑之大小为转移。”作者还论述了唐山陶瓷工业化发展对彭城传统陶瓷工业的影响:“最近河北省立工业试验所及唐山启新洋灰公司,俱用新法制磁。予彭城陶业不少维新影响,如‘印花’一法,既于前年一九二九年仿行矣。”“印花”一法即陶瓷贴花工艺,启新洋灰公司制磁部(启新磁厂)使用德国进口的花纸及贴花工艺,生产出了中国最早的贴花瓷器。

启新磁厂卫生陶瓷出窑的场景

启新磁厂产品陈列室

由燕京大学吴雷川校长亲笔题写书名的《河北省之陶业》单行本,是关于唐山陶瓷工业化发展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它是燕京大学经济学系师生在河北陶瓷工业发展研究方面,留下的一份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研究。

小编推荐

唐山陶瓷的历史及发展


陶瓷,是唐山的传统特色产业。唐山陶瓷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北方瓷都,也是我国主要陶瓷产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生产陶壶、陶具。至明朝的永乐年间,唐山陶瓷已有一定规模。当时,多是以劳动组合为基础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初开滦煤矿的建成和外资的进入,至三十年代末期,机器和电力在陶瓷生产制造中得以较为普遍的应用,唐山陶瓷渐渐兴旺起来。解放后,随着国家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唐山陶瓷有了长足发展,企业规模及生产力水平开始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逐步纳入了国家计划。1976年唐山大地震,有近20%的职工在地震中遇难,90%以上的厂房建筑被震坏,70%以上的窑炉设备受损,使唐山陶瓷行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但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全行业职工以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迅速恢复了生产,震后一个月就生产出产品。在震后恢复建设中还适时地对工艺布局、技术装备重新进行了设计,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使生产能力迅速达到了震前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山陶瓷工业将企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争创名牌、节能降耗、增加效益上来。整个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不断壮大。

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陶瓷企业近百家,日用瓷以中、西餐具、咖啡具、茶具、酒店用瓷为主,年产量5亿件以上,卫生陶瓷以各种便器、面盆为主,年产量约1500万件。建筑陶瓷约40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达10多万人。与煤炭、水泥、铁路、机车一道成为唐山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是唐山陶瓷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它秉承唐山陶瓷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工艺,集传统和现代、科工贸、产供销于一体,是我国陶瓷产品重点生产和出口企业。公司现有职工两万余名,资产总额11亿元人民币,有五个控股子公司、五个分公司和1个研究院,主导产品为日用瓷、卫生陶瓷、特种陶瓷、建筑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和耐火材料。其中,日用瓷年产能力1.6亿件。“红玫瑰”牌高档无铅骨质瓷是目前全国同行业高档瓷种中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卫生陶瓷生产能力200万件。特种陶瓷年产能力1000万件。耐火材料20万吨。年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是全国仅有的大型综合陶瓷企业之一。

概括讲,唐山陶瓷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解放前的自由发展阶段。(1949年以前)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解放前夕,虽然中国的制瓷业极为发达,但唐山的陶瓷制造业只有田家窑、秦家窑、赵家窑等10余户手工作坊,农工二百余人,分布在现在的缸窑路两侧,产品均为粗陶、粗瓷。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技术的刺激下,特别是开滦煤矿出煤后,一些新的陶瓷作坊相继出现,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机器和电力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生产出了日用白瓷,电瓷器件,卫生陶瓷等。形成了唐山陶瓷工业的雏型。其中卫生陶瓷是国内首创,唐山是中国卫生洁具生产的摇篮。

二、解放后稳步发展时期(1949年——1976年)

解放后,党和政府带领广大陶瓷职工经过快速医治战争创伤,使唐山陶瓷生产步入正轨。经历了实施公私合营、大跃进、文革等阶段。产品也由内销逐步实现了内外销并举,成为唐山的创汇大户,唐山陶瓷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陶瓷的崛起,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怀,1961年10月唐山市政府在首都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唐山陶瓷展览会。展期29天。朱德委员长亲临展会并题词:“充分发挥你们在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有利条件,生产更好更多的生活和工业用瓷,满足内销和出口的需要,成为第二个景德镇。”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快速发展时期(1977年以后)

党的十一届全会以后,唐山陶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经受了新的考验。

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使卫生瓷、建筑瓷供不应求,唐山陶瓷厂、唐山建筑陶瓷厂蒸蒸日上,生产以20%—30%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特别是外贸体制的改革,使得多年来依赖外贸出口的日用瓷厂家被迫经受外贸停止收货,大量出口瓷厂家不得不转向内销,国内市场产销平衡受到冲击,大量产品积压。使日陶厂家在计划经济刚刚转轨时期第一次尝到了不能自主面向市场的苦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相继出台的情况下,唐山陶瓷工业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第一个在全市工业企业中争得了外贸经营权,彻底改变了多年来依赖外贸公司的状况,直接的面向了国际市场。第一个在唐山市属企业中创办了中外合资企业,首次将外资引入了传统的产业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一个在全市工业企业中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日用瓷产品结构中,形成了被誉为“四朵金花”的红玫瑰牌骨质瓷,白玉牌白玉瓷,木兰花牌玉兰瓷和白兰牌白兰瓷。同时,唐山陶瓷工业又适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装备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新的环境下,唐山陶瓷工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在唐山陶瓷集团和唐山胜利陶瓷集团两大集团合并组建新的唐山陶瓷集团的基础上,以唐山陶瓷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对集团内部优势资产进行了重组,成立了“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8年8月上市。标志着唐山陶瓷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融入国际化经营迈出了实质的一步。为使陶瓷这一古老的产业进一步成为,承载文化、艺术、历史的载体,唐山市委、市政府决定自98年开始承办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至今,陶博会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成为了唐山人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陶瓷行业为数不多的一个上市公司,是国家乃至唐山陶瓷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具备亚洲第一的骨瓷产量规模,2000万件的生产能力,总资产10亿元,现在有职工20000余名,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6个亿。拥有“中国名牌”“红玫瑰”骨瓷,长城玉(硬质细白瓷),色釉瓷器三个瓷种资源的综合配套能力。

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从成立伊始,就坚持以科技兴企为经营宗旨。不仅组建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斥资陆续引进世界级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经过“七五”至“十五”期间,全方位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全部淘汰了煤烧窑炉,装备了节能、环保、高效的现代化燃气窑炉,使传统的陶瓷产业告别了煤、烟、尘,迎来了气、电、洁。彻底改变了传统陶瓷产业的生产工艺,将传统的陶瓷工艺与现代高新技术加以完美结合。自1998年以来,自主研发了骨质瓷无铅技术、日用瓷低温快烧技术、高档釉下彩装饰技术、高档釉料生产技术等10余项新技术项目,通过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鉴定;自主研发了蜂窝陶瓷、超节水卫生洁具、冶金用陶瓷过滤器、釉下精陶、铁红金圈釉艺术瓷等30多项新产品开发项目,获省、市级奖励。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公司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向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澳洲、亚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红玫瑰骨质瓷创造了六个历史之最: 1、创制投产最早,1964年开始立项研究,1973年研制成功。2、产品质量最好,从1975年通过省级鉴定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后,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并于200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中国日用瓷行业最早也是骨质瓷行业唯一的中国名牌。3、器型品种最全,形成了西餐系列、日韩系列、酒店系列、航空系列、民用系列、办公系列、礼品系列、艺术系列等八大类,一千多个品种的均衡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大件、异型件生产工艺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4、占有市场最广,在国际市场,我们有欧盟市场、北美市场、日韩市场三大骨瓷国际主流高端市场。在国内市场,建立健全了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红玫瑰日用陶瓷已成为国内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的首选瓷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都将”红玫瑰“作为头等舱的专用瓷。5、品牌知名度最高。1997年“红玫瑰”骨质瓷以其优良的品牌被选定为香港回归特首府专用瓷。1999年被选定为建国五十周年庆典天安门城楼专用瓷。同年又被选定为澳门回归特首府专用瓷。2000年被选定为中南海专用瓷、人民大会堂专用瓷。2002年被选定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专用瓷。“红玫瑰”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正在向争当世界名牌的发展目标不断迈进。6、最早研制生产无铅骨瓷;2005年“红玫瑰”骨质瓷突破了长期困扰骨瓷行业的铅镉含量超标这一技术瓶颈率先研制出无铅骨瓷。唐山陶瓷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在唐山陶瓷的各个发展阶段均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与关怀。1996年7月,江泽民主席到唐山陶瓷股份公司视察。1996年7月,李鹏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到唐山第一瓷厂骨质瓷生产线视察。2000年2月,朱镕基总理到唐山陶瓷股份公司视察。2000年5月,温家宝总理到唐山陶瓷股份公司视察。2005年9月,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铁映到唐山陶瓷股份公司视察。2005年,无铅骨质瓷项目通过省级鉴定,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一五”期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唐陶股份公司提出了“创第一品牌,建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将通过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引进”、“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要在“十一五”末将公司建成国内同行业一流企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十个亿,利润一个亿。要实现这个目标,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实施品牌战略产生的效益及影响力推动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公司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只有发展品牌战略,打造品牌产品才能是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创建百年企业这一理念。

实施品牌战略是我们公司的突围之战,而对不断恶劣的外销形势,我们只有跳出加工出口的圈子,才能占领品牌销售的高地。我们的目标是在2007年底实现国内所有的二级以上城市都要有“红玫瑰”品牌的经销网络。

唐陶股份公司对外以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红玫瑰的品牌宣传,对内已投资2000万元用于设备改造,聘请国外设计师进行器型与花面的的研发并成立了专业的研发团队。有理由相信,唐陶人有着高远的战略眼光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一定能够肩负起振兴北方瓷都的重任,为民族产业的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Diy诉瓷都魅力。


“玩陶瓷很开心,来学校一年多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陶瓷体验活动,这四天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来体验,真的学到了好多。”一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同学边收拾着工作台上的零碎物品边说道。

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了以“魅力瓷都 融情陶瓷 走进陶艺 我形我塑”为主题的“瓷心瓷语”陶瓷DIY活动。12月4日至7日每天上午8.30-11.30和下午的2.00-5.00,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实训中心格外热闹,老师手把手教学生们有关注浆成型、手工拉坯、滚压成型、素烧、施釉等陶瓷制作工艺过程,让很多非陶瓷专业的学生近距离接触了陶瓷的制作过程。该活动吸引了近五百名同学的报名参与,每天还有慕名前来参与到同学。

“老师,这个瓶口怎么切啊?”身边传来同学询问指导老师的声音。“拉坯就感觉在玩泥巴一样,虽然没有捏成形,但是过程很开心。”满手沾满泥巴的一位女生一边拉坯,一边笑着说道。一道工艺的完成,不仅要投入时间,还要投入热情,过程远远比结果来的更重要。“这些东西很新奇,吸引着我,制作的过程很开心,作品成型之后很有满足感。”一位女生咧开嘴笑着说,袖口还沾着点点泥巴。

一步步看着自己做的作品成型,同学们总是一脸满足。“参加这个活动,体验了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能寻找到一份自己的成就感。和同学们一起玩陶瓷很有趣,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都有很耐心的解答,感觉收获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一位同学满脸欣喜的看着自己的成品,一边和记者分享着。

“参加活动的人很多,他们玩的都很开心,感觉这几天大家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通过近距离的体验,同学们可以感受到陶瓷文化的魅力,同时能够把陶瓷文化与大学生实践相结合,也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丰富,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活动负责人蔡祥发认真地说道。

大学生焗瓷之旅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酝酿而变得更加醇美。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更迭中经久不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着正在时间线上努力奔走的我们。我们的文明,涉及各行各业,广而精,深而有源。其中,手工艺制作的代代流传让我们震惊,传统手工艺作品在当今物欲横流,高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仍旧大放光彩。传统手工艺品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独特的时代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文化的最好教材。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面对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冲击,也肩负着发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出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自发组成团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之下,承蒙关向伟老师的指导,投身于“焗瓷”文化的学习和探讨之中。

“焗瓷”的发展和兴盛主要源于我国瓷器技艺的高度发展。“焗瓷”技艺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其实,焗瓷的开始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清晰的文字记载,“焗瓷”技艺的最初画面是出现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中。正如历史所展现的那样,在当今的河南省仍旧有“焗瓷”手工艺的存在。我国的“焗瓷”主要从宋开始,经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六个朝代,至今已达1000年之久。凭借着手工艺的精湛,在艺术领域里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焗瓷”简单来讲,就是一项瓷器以及其他手工艺品的修复和创作工作。其中包括,基本瓷器,女性装饰品,项链,手链等珍贵物品的修复。同时,“焗瓷”技艺还包括在原有器物基础上的再创作过程。

在我们理解中,“焗”字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焗”在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中,有连接,修补之意,是紧扣“焗瓷”过程而产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是对于“焗瓷”技艺最合适不过的描述。在我们的学习中发现,“焗瓷”仅仅从工具上就有颇多讲究,针对不同的情况,配有不同大小剪刀10余把,各类钳子,锤子,镊子多件,不同型号的刀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另外,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会对于工具进行再改造,达到工具方便和实用的理想效果。

我们的学习从基本的修复工具开始,那便是“钉”的制作。在“焗瓷”技艺中,“钉”的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分类也是非常广泛的。钉,作为修补工具的基本单位,一般分为棱形钉,花纹钉和文字钉等。顾名思义,前者的形状为棱形,后两者形状和样式更加丰富,是根据动物,植物,文字的原型创作的钉,可以使修复效果更加美观。钉的取材也十分讲究,一般要选取较好的铜,金,银等作为材料。先将修补条用剪刀剪下,然后修形,用锤子不断修正钉的形状。当然花纹钉和文字钉的制作更加复杂,它还包括设计,雕刻的整个过程。最后要用砂纸打磨,达到原材料本质上亮的效果,更加美观。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知道,钉的作用发挥还要依靠瓷器上的孔。孔的厚度,孔的角度,都会影响钉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整件修复品能否完成。孔要打到瓷器的三分之二深度处,这个深度可以有效固定钉子,将钉子的作用力发挥到极致。党修复完成之后,修复物品仍旧可以拿来继续利用,盛水的容器在修复之后依旧可以做到滴水不漏。焗瓷技艺中的包边过程更是考验一个手工艺者的技术水平,技艺精湛者可以将所包边的厚度与原器物的厚度保持一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焗瓷”不仅过程繁杂,而且对于手工艺者的要求较高。其中精髓也不仅仅如文中提到的一般。整个手工制作的过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直到完成小零件的制作,都汇聚了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成果。每一件修复品的完成都是我们一锤一刀的积累过程,是时间和人工叠加在一起的深度较量。是从观摩,设计,到简单制作直到作品的最后完成的过程。“焗瓷”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传统技艺的学习,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对于美学和设计学的另一种积累。“焗瓷”技艺的学习更有利于我们深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领域里对于传统美的继承和创新。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焗瓷”的热爱,所以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我们将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作为己任。我们坚信,面对传统的继承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还将坚持不断学习和研究“焗瓷”技艺,将“焗瓷”这项传统工艺保留下来!

唐山黑陶曾在远古闪烁智慧的灵光


唐山地域制陶的历史久矣,至晚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开始使用自己烧制的陶器生活了。这样的结论佐证是因为唐山地域有许多这个时代的遗址:迁安安新庄、八里桥、迁西西寨、市区大城山、玉田东西蒙各庄……并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土窑和大批陶器、陶片。

这一时期的陶器是以本地的粘土为原料,直接烧制的,学术上称这种陶为夹砂红褐陶。器物表面多为划纹,这种后来称为刻瓷的工艺,当初也许只是为了一种单纯的衫功能——重物的防滑。但现在我们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欣赏的。今年的初春,我曾亲临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我惊异地发现,在那里,如今已是耕作了数千年的耕地里,发现古代的陶片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些陶片砖红色,粗糙,砂性,厚重,有划纹。

而新石器时代后期,继红陶之后,黑陶、白陶的制作,则不仅是一种继承,完全可视为工艺的一次革命。

那些黑陶、白陶,不仅造型精巧,而且器物表面坚硬,有光泽。显然,它的陶土虽然也应是就地取材,但却有了明显的选择性,质地坚密,表面润滑,应该是远古时期河流沉积的细泥,特别是被称作“蛋壳陶”的黑陶,一定是经过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序完成的磨光,胎壁只有0.07至0.2厘米。这些被誉为红山文化的器物,胎壁薄的今天的工艺也难以再现。它们以唐山地域古遗址文物的身份,陈列在博物馆中,多少次令当代的陶艺家们也唏嘘不已。而实现这样的摸索、改进、传承的飞跃,我们的先人仅用了两三千年的时间。

至今也有许多人认为,从精美的黑陶到瓷的诞生,实在是指日可待的,至少不会用太长时间的等待。而历史有时就象在开着一个玩笑,它似乎没有道理地让智慧的先民们在自己辉煌的成就面前停顿了,而且一等就是上千年。

唐山地域的北寺、东庄店、西峪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遗址,陶器多采用泥盘筑法制作,虽开始轮制,器物也多是生活用具,但从出土的遗物看,制作厚重、粗笨,除器型规整,并没有超越新石器时代红陶,更不用说望其项背的黑陶制品了。

无论从那个角度说,黑陶都是唐山地域陶瓷历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艺术的高峰。(木木)

唐山红玫瑰骨瓷替下英国瓷


10年前的7月1日,当祖国人民举杯同庆香港回归之际,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骨质瓷分公司的17000多件精致的“红玫瑰”骨质瓷器已摆到了香港特首官邸的办公室和餐桌。香港回归已快10周年了,对于骨质瓷分公司的职工们来讲,当年心中的那份自豪依然回荡于心。

“在香港特首官邸,红玫瑰骨质瓷替换下了英国瓷器!”事隔10年,当年参与回归喜庆瓷制作的骨质瓷分公司彩烤车间主任贾会珍说这句话的时候仍自信而有力。

1997年2月份,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骨质瓷分公司得知国务院港澳办在为香港回归挑选“港府用瓷”,当年3月初,骨质瓷分公司便将生产的精致盖碗等代表件样品送到了国务院港澳办。

在骨质瓷分公司宣传部部长鲁凤菊的回忆中,1997年的4月是值得记忆的,“4月初,从国务院港澳办传来喜讯,红玫瑰骨质瓷在全国百余家日用陶瓷行业的瓷器中脱颖而出,最终被选定为香港特首官邸用瓷。”

鲁凤菊和贾会珍的感觉一样,“太荣幸了!”为了完成好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得到通知的那一刻起,企业员工就自告奋勇地加班加点保交货。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从图纸设计到选料、烧成、包装,员工们对每一步工艺都严格把关,保质保量完成了这批包括盖碗、杯子、酱油壶、中式茶壶等种类的17000余件的高档瓷生产任务。

1997年6月21日,这批回归喜庆瓷被装车运往了北京。最后由北京空运到香港特首官邸。据鲁凤菊回忆,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夫人董赵洪娉赞誉“红玫瑰”骨质瓷:“这些餐具都制作精美,品质超凡,内外嘉宾、人士都同声赞赏,爱不释手。”

2006年,原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和夫人董赵洪娉等一行对生产“红玫瑰”牌高档骨质瓷的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骨质瓷分公司进行了考察。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一行来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察访问


近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师生一行三人来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察访问。该校工艺“玻璃与陶瓷”项目负责人Nina Erichsen女士及两名陶瓷专业学生先后参观了国际陶艺工作室、国际学院学生工作室和艺术家公寓,观摩了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考察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相关教学及配套设施。

11月16日下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师生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负责人张婧婧就两校合作进行会谈,并达成初步意向,双方计划于2018年秋季各选派一名专业老师及两名学生来景德镇陶瓷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换学习。张婧婧在会谈中介绍了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本科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并表示两校师生的交换学习可以开拓双方学员的国际视野,取长补短,有效加强学生个人的专业素质。同时,此次两校师生交换项目的成功落地也必将带动其它多种不同方式的合作,如开展双方师生的夏季班项目、合作展览等。

Nina表示,会尽快将此次考察访问的成果向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相关领导汇报,细化两校师生交换的具体内容,并将明年双方师生交换作为一个试点项目来落实开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