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 导航 >

古瓷器火石红的论述

古瓷器火石红的论述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古代点油灯的瓷器

2020-07-14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做“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复述)。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磁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橘红、橙黄色现象都称做“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的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 ,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

顾明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 。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

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元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的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橘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

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像电影刚散场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做“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橘红颜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的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了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二、窑红

火石红现象的第二种形态就是瓷器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外因作用造成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窑红。

古瓷上窑红的表现特征是:第一,窑红的色彩分布不像胎红那样围绕胎釉结合圈出现,而是在器物内外所有露胎处甚至大小缩釉处都可出现。第二,窑红的晶体不表现出“散场效应”,而是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第三,窑红有时在古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有时单独出现,当然也有只出现胎红而没有窑红的。

这种火石红出现的不同时性,证明胎红和窑红在形成原因上的区别。即胎红产生于瓷胎内因,而窑红则产生于瓷器外因,二者之出现于古瓷器物上,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作者曾见到一只清代乾隆时期民窑青花八角形山水纹暖砚。底部露胎处看不到胎红,说明胎内含铁元素稀少,但砚面因釉汗浓稠而产生的大大小小 30个缩釉露胎处均有浓重和火石红色,而且这些火石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缩釉露胎面。这个实例说明,窑红不是来自瓷胎内部,而是产生自瓷外部的窑内氛围条件。

毫无疑问,这种附着于瓷器露胎处的窑红仍然是铁元素在窑炉中的二次氧化物。那么,在古瓷中烧制过程中是哪些因素造成瓷器露胎处出现窑红的呢?第一,是来自瓷胎内析出而散发于窑内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二,是来自瓷匣钵,特别是新用匣钵体经高温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三,是瓷窑窑壁窑床,特别是新窑的窑壁窑床中在高温下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由于这些窑内铁离子或氧亚铁的存在,当烧窑结束,窑内温度降低并且富氧空气进入时,这些铁离子或氧化亚铁就会被二次氧化,并以结晶体的形态融附于瓷窑内各种可附着的物体上:附着于窑壁则成为“窑汗”的组成部份;附着于匣钵内外则使匡架钵表面发红乃至发黑;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则成窑红。由此推测,新窑、新匣钵容易使瓷器产生窑红,老窑、老匣钵则相反。

三、刷红

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

这种人造火石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中国陶瓷》一书中讲到到洪武青花瓷时说:“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把这种刷红称做“火烧红”。他说:“火烧红是指洪武年间瓷器底部显出的红颜色。当时,大器是浇釉,浇好后,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烧大件不用匣钵,烧窑时,由于胎与火直接接触,胎表面的铁质就泛出了红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瓷生产过程中不管是在器物露胎底部刷上“护胎釉”,还是刷上含铁质量较高的桨水,但都是在入窑烧制前的工艺手段,这些器物烧成后,所刷物质经过高温烧制已同器物结为一体,在高倍放大镜下也显示出结晶结构。

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红的一种方法。景德镇现代新仿的明清官窑瓷器中,有的为了表现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于是在瓷器制作过程中也用含铁质较多的桨水或近似火石红色的彩料,在器物圈足胎釉结合部露胎处用笔细心涂上细细一圈,烧成后有类似淡火石红的感觉。而在仿制元及明初砂底器时,也事先刷上一层富铁桨水或类似火石红彩料,以达到仿真的目的。

四、假红

假红就是伪、仿品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

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因为现代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中许多环节已同古代制瓷有了巨大的区别:胎土已不是人力、畜力或水力粉碎,而是球磨面粉碎;胎泥已不用人工淘制陈腐而是真空揉制、强磁除铁;绘画彩料已从天然着色剂改用化学色料;施釉方法已从蘸釉、吹釉和刷釉改为压缩气泵喷釉;窑炉已从柴窑必为液化气、煤气或天然气窑;瓷器入窑后烧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已从几天缩短为最短四五个小时;瓷器烧制中的温度变化曲线也决然相异。

古瓷还要包括几百年世代家传的制瓷工艺上各种关键环节的绝技秘方,这一切都使古瓷要达到乱真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其中火石红就是仿制难关之一。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说:“(仿古瓷)火石红的效果不太好做出来,有的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达到要求时,火石红又烧不出来。” 笔者也曾在景德镇访问过几位烧制仿古瓷的朋友,他们都说仿古瓷中其他特征较容易接近真品,包括过去认为比重点鉴定瓷器80%多的器型(含“手头”)和纹饰,惟独古瓷器上那种胎红和窑红难以烧成。特别是明清一些官窑器上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和釉下胎红更是无法再现的难题,于是万不得已地在制作精美、几近乱真的仿古瓷上用前述刷红方法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给鉴瓷高手留下难逃慧眼的破绽。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什么是瓷器的火石红


火石红是瓷器底部鉴别的方法之一,火石红的出现是由于瓷器胎土中含有铁,或者是窑内气氛中铁离子。窑内气氛中铁离子。对瓷器露胎部位的专门称谓。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露胎部位由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呈现出斑驳状不规则的红色与胎体本身的白色相结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多在明代瓷器上出现,是由于胎土淘洗不净、含铁量较多等原因造成的,其颜色恰似被火烧过后的泥土或石头,故称“火石红”。

“火石红”在瓷器鉴别中有人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火石红其表现形态和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和“假红”四种不同的形式。 

火石红种类

一、顺火石红;由瓷器的足部,顺着胎釉的结合处向足端产生浓淡过渡的火石红。顺火石红也叫“胎红”是器物胎体内所含的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所以一般“胎红”多表现为“散场效应”即越接近胎釉分界线越浓重,越远则越浅淡,“胎红”又可分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存在于无釉胎面的胎红,另一种是空气通过釉面棕眼和粗松的胎内空隙将未逃逸的铁离子二次氧化,从而在釉下出现了火石红现象。

二、倒火石红:紧靠于垫饼处的陶瓷涩胎上火石红浓,向上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胎釉虽然已晾干透,但在装坯时,用的是潮湿的垫饼,坯胎与垫饼靠置的足端不断地吸收垫饼内的水份,紧靠足端处吸收量大,离的越远越少,后在窑内升温的过程中,足端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长,离之越远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就越短,因此就能够产生倒火石红现象。此现象在元代晚期至明代空白期的陶瓷上较多。

三、阴阳面火石红:古瓷圈足的釉胎结合处,一边有火石红,一边无火石红或一边火石红浓、一边火石红淡。产生原因:在晾干坯胎的过程中,长期受一边风吹、这样就产生了坯胎的内部一边已脱水,一边还含有水分而造成。

四、点状火石红:整个圈足的釉胎结合处只见足墙外或足墙内有那么一两处(宽度有限,有的可见多处)有顺火石红现象。因为其宽度窄,固称其为点状火石红。产生原因是施釉时不够均匀,在胎釉结合处有粘渣积釉现象。还有就是做好坯后,无形中碰紧了足部某处坯胎,这种紧密的坯胎容易保存水份,这就是产生点状火石红的原因。

五、撒渣火石红:涩胎底板上粘有灰渣处火石红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装坏时,在垫饼上所撒的灰渣湿并且不匀,高处已挨到了坯胎的底板或虽然未及接触到,但其足可让涩胎底板上吸收到灰渣中的水分。五十年代的撒渣是一种灰白色叫碱渣的物质加上老糠灰的混合体。

六、记号釉斑火石红:在古瓷涩胎底板上的釉斑边沿,靠釉斑处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元明时期,有几户做坯人家合包烧一座窑炉的习惯,又因各家常有相同产品的坯胎要放在一窑之中烧造。固在坯胎进窑之前,需要在坯胎的底板上用釉浆做上自家的记号。临时在装坯时做得记号往往会产生火石红现象,在自家坯房里施釉时做上去的不一定会产生火石红现象,这要看坯胎的晾干程度。

七、捺水火石红:古瓷底板上的火石红面积很大,也有浓淡之分和一定的亮度。熟悉者可以看出捺水时的运动痕迹。其产生的原因是在装坯下窑时,发现胚胎在晾干的过程中,沉积了较厚的灰尘,便需用扫笔将上釉处的灰尘打扫干净,对于底板上的灰尘,则用只水笔,蘸上稀释的釉浆水进行捺水,一可清除灰尘,另还能使涩胎底板更加光滑。因多数捺的是稀释釉浆水,固会产生一定的亮度,其光亮的程度取决于所用釉浆水的浓度。如用的纯是清水,则不会有亮度。此现象常见于元明时期的大盘,大瓶,大碗的底板之上。

八、窑红:涩胎底板与足墙上到处都见有火石红,并且有些地方红的发紫,叫人分不出类别。这是因为所烧坯胎是放在一座新建的窑炉内,或是放在遇到梅雨季节,停歇了若干天,进行了修膳的窑炉之内。总之是窑内湿度较重,再干透的坯胎放置此类窑里烧造,都会重新吸收大量的水分。此类窑炉里烧造出的所有陶瓷,均会产生窑红现象,并且各类瓷病率会增多加大。所以,一般高档瓷器都不放入此类窑中烧造,宁可让其烧空窑或烧造新匣缽,元、明时期的粗瓷涩胎上常见之。

九、黄衣:在面积较大的涩胎上泛出一种浅淡的肉黄色,多数不具备深浅过渡之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在坯胎的配方中掺有一定量的麻仑土。掺有麻仑土的坯胎,虽然各烧造环节均已干透,但其涩胎之上仍会产生黄衣现象,看其碎片,内部却是白色。这种黄衣现象纯是麻仑土与高温接触中,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或硬是被高温熏黄而至。元代至明代万历朝之前的部分瓷器上常见有黄衣之现象。

十、综合式火石红:顾名思义,就是有两类型以上的火石红现象同时发生在一件陶瓷器皿之上。如:有顺火石红也有倒火石红。底板上有捺水所产生的火石红,胎足上又有黄衣等。综合式火石红是常有的正常现象,掌握了各类火石红现象的发色规律,也就不难分析综合式火石红了。

瓷器火石红是怎样做的


玩瓷器收藏的朋友们都知道,瓷器的底部的颜色一般会被称之为“火石红”,但是这个“火石红”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却是大部分瓷器收藏爱好者们所不知道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广大瓷器爱好收藏者们科普一下瓷器“火石红”究竟是如何做成的?

常年收藏瓷器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我国的瓷器在烧制前所使用的原材料一般为高龄土,而这高龄土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锰等含铁的矿物质元素,在瓷器烧制的过程中其温度至少也要达到一千两百度以上。而在中学时期学过化学的我们就已经知道在高温的作用下,铁元素与氧气相结合会变成三价铁元素,其颜色也会因此变成红色或者是红褐色。因此从化学的角度上也是可以解释瓷器上“火石红”的来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用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火石红”的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瓷器的胎釉之中,铁元素的含量是在是太少了,不足以支撑形成收藏者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我们只能说铁元素是形成“火石红”的重要因素。那么除了铁元素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瓷器底部形成“火石红”呢?

1、时间的积累。“火石红”的形成绝不是仅高温烧制就形成的,而是除了烧制之外,在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积累,瓷器自身经过数百年的环境因素与内部的化学元素发生一定的反应,从而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现象、

2、生活中的使用。瓷器作为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器具。古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会将瓷器表面所生成的一些化合物在不经意之间给磨损掉,磨损之处在于空气中的氧气相结合,使之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火石红”现象。

3、瓷器内部结构。收藏者们在观察瓷器时,一定会发现在瓷器胎釉的结合之处是存在一个小小的夹角,因此这里就会成为水分的聚集之处,更加有利于铁元素的氧化,从而形成“火石红”,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缓慢的。

说完这“火石红”的形成过程,咱们在来了解一下“火石红”的颜色。收藏者们常见的一种“火石红”的颜色为鲜艳的红色,这种红色会给人一块一块的感觉,是因为它是由许多红色的小颗粒组成的,在其胎釉的结合之处,还会给人一种类似水质感的薄膜,这是仿照瓷器所制作不出的,也是鉴别真假瓷器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另外一种颜色虽不常见,但也是“火石红”的一种,就是收藏者们口中所所的橘黄色,其颜色给人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而且其局部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会像仿制“火石红”瓷器那样一片一片的,没有什么变化。

高古瓷器赏析及成交价格参考:

1:元龙泉青釉贴「逐珠云龙」图双鱼龙耳瓶,尺寸:26.4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7,240,000 ,成交时间:2014-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瓶小口,宽唇平折,长颈,双鱼龙曲耳,丰肩下渐收,外撇圈足内双阶式底。器腹贴四爪云龙,细鳞披、火焰发,破浪而出、逐珠而行。肩上隐约迭划莲瓣,下有凸弦,间贴五瓣小花。颈饰花纹二层,上为火珠,下为卷草。通体罩施青釉,晶莹至极犹如翠嫩梅子之色。

此龙泉窑瓶,装饰丰美,更形别致,展现元代装饰艺术之勇于创新,独具匠心,尝与日渐盛行之青花名品相竞。大异于宋朝简素之风,元匠开创一代全新审美典范。龙泉瓶器,堆饰如此繁复,甚为珍稀,本品,达此类样式之巅,或属唯一。

2:元仿官窑杏圆贯耳小壶,尺寸:10.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6,6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3:金至元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连座瓶,尺寸:17.4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4,3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连镂空底座,属钧瓷特有器形,紫斑洒彩颜色绚丽,由红入紫渐变多姿,精美绝伦。

天蓝釉紫斑钧瓷洒彩笔触具书法气韵,逸然随性,釉色华丽多变,甚为文人贵族所喜。

4:北宋/金黑釉铁锈斑盌,尺寸:直径11.8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4,68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5:元龙泉窑青瓷褐斑点彩玉壶春瓶,尺寸:高25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3,940,000 ,成交时间:2018-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6:北宋/金钧窑天蓝釉葵花式盏托,尺寸:宽15.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1,416,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传世的钧窑盏托历来稀少,所见者多为素身圆盘托杯式,花式造形偶见几例,但也只是在口沿处竖压几个短凹棱是为花口。拍品托盘部分整体塑作六瓣葵花状,美观典雅,特别罕见,目前尚未见它例。但此式葵花造型的盏托,在同时代的汝窑、官窑产品中屡见,这从侧面证明了本品的级别之高及稀罕程度,其也必是在此流行风气之下的精湛制作,时代风貌显见。盏托由托盘、托杯、圈足三部分组成。托盘浅盘式,塑作六瓣葵花形,口沿六出,转折含蓄。随沿起伏,内壁顺势出六道曲转的筋纹,柔美绵延,是为六个花瓣,甚是美观。托盘中央起圆托杯,中空敛口,与底部圈足相通,足底涩胎。葵花式造形当源自金属器,而托盘内壁温柔曲转的筋线则与漆作关系更为密切,宋代葵花式漆盘多见瓣瓣交迭,相交处现「S」曲线。整器施天蓝色釉,色泽匀净纯厚,莹润光亮,引人入胜,釉面见片纹。钧窑瓷器以釉色鲜丽多变、质感深厚着称,其单色釉制品中,以此天蓝色系为最尊贵。本品边沿、出筋等釉薄处色显姜黄,与淡雅的天蓝釉色相衬相映,韵味清雅。整器造型精妙,秀美挺拔,简约雅绝,五瓣葵花纤柔娇媚,乃最具代表性之宋代造形,与滋润的釉色浑然一气,尽显宋式优雅。工艺精湛,品级甚高,十分稀罕。

7:北宋定窑白瓷刻双鱼纹碗、双鱼纹盘(两件),尺寸:碗直径21.5厘米;盘直径21.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092,500 ,成交时间:2013-04-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以生产精细白瓷著称的定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素来享誉盛名。其中,刻划花白瓷为主要产品,并以其优良质量广受后人喜爱。清宫旧藏中即有若干定窑刻划花白瓷器。此碗、盘即为定窑刻花白瓷器中的经典品类。碗、盘胎质精细,皆覆烧而成,故呈芒口。通体施白釉,圈足露胎。碗心及盘心刻双鱼纹为饰,两尾游鱼首尾相对,简洁传神。

8: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尺寸:直径14.6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3,105,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此盒造型美观,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直沿,底部满釉,中间内挖成圈足,内有六均匀分布的长条状支烧痕,可见胎色浅灰。通体内外满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莹润,如玉清澈,积釉处呈湖绿色。盖面微鼓,边缘形成一道弦纹,盒盖又起三道弦纹,与最边沿处弦纹之间刻划有六朵流云纹。最内侧弦纹内剔刻并蒂牡丹两朵,花朵丰满富贵,枝叶舒卷婀娜,布局有致,繁而不乱。整器造型简洁,颇为雅致。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晚唐至北宋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准。是当时的第一名窑,也称“秘色窑”。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本品满釉,釉层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本品胎体轻薄,造型秀美,釉层透明莹润,剔刻精彩,堪称越窑粉盒精品。

9:元柿釉葵囗碗,尺寸:直径17.3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2,18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此件斗笠式碗,六出花式广口,圈足,斜壁微弧,线条自然而流畅。器物满釉,施酱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釉色匀净、温和。胎质细腻、洁白。为定窑瓷匠高技艺之典范代表。定窑以白釉器居多,柿釉者较少见。紫定为定窑瓷器中较为难得的瓷种,加之定窑胎质轻薄,保存至本件品相极为难得。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


火石红是元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的元青花底足都带火石红,火石红可充分表现出元代青花瓷器的风采,也成为元青花鉴别的重要条件之一。

麻仓土胎元青花瓷器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瓷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来。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但颜色却融为一体,并无黄色显露,即有时偏桔红,有时略有褐,绝不会偏出黄色来(人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

再就是在元青花瓷器底足的表面渗出点点桔红褐黄色,往往伴着底足出现的一些黑渣点共生存在。个别器物火石红特别多的时候,其底足呈现出大面积的色素覆盖,即全被火石红遮住。

元代时,麻仓土开始用于青花瓷胎体的制作。麻仓土产于景德镇附近一座叫麻仓山的地方,属于一种含有较多铁分子结构的优质高岭土。由于含有铁成份,在和主要制胎材料瓷石配合成胎土料烧制后,会在某些地方产生火石红。比如底足表面、底足胎釉结合处、胎内浪荡釉滴的边缘处(口沿内表、胎内表均会有这种釉滴)。

除了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火石红外,一些出土的器物在出土前也会在所埋藏土层的湿润环境中润发出火石红,或在湿润闭塞的环境中使原有火石红特征增强。

元青花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鉴别

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的本质区别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符合不符合“自然”。真火石红生成的因素就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基因”,这种“基因”是深藏于麻仓土和古代瓷石中的“密码”,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基因”自然而然地使胚胎生出美丽的火石红。没有这种“基因”,就是使再大的劲儿也没用。比如景德镇造假者研究出火石红是一种含铁较多的晶体析出物,便往现代胎土里面掺些极细的铁分子之类,又在胎体中保留湿气采取垫烧留有空隙增加氧化量,或在足底事先刷一种含铁量较大的浆料,烧出前面说的如同刷出来的褐色,即薄薄贴在底足下一种四不像的发亮的附着层。其毛病之根本就是忘了“自然”,不知道铁分子不等于“基因”。不错,麻仓土中确实含铁多,但铁再多,如没有其中的结构性微因子作用,火石红也不可能生成。故现代火石红难以仿成古代火石红,其关键就在于没有结构性微因子的给力。

火石红现象的模仿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人们常说景德镇能仿出火石红,但其仿照的最高超者和真品火石红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就像刷出的一层红褐色浆状物烤在了底足上,或像薄薄一层附在胎骨上的皮层,没有渗出感、浸润感,没有半金属光泽,更像一层发亮的褐红色薄漆。因此连造假者本身也觉得很泄气,现在干脆不做火石红,直接做成无火石红器物来冒充真品。因为元青花瓷中的确有一部分无火石红。这也成了造假者冒充元青花瓷的借口。

什么是瓷器火石红呢


瓷器的火石红,曾经被看作鉴定古瓷器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也以其自身特性为瓷器提供了古色古香的观赏价值。那什么是瓷器火石红呢?瓷器的火石红是单指一种色彩还是一种痕迹?它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首先需要明白瓷器火石红的定位,在瓷器鉴赏中,往往用肉眼即可辨别何为火石红,它在瓷器上的表现多为浅淡温润的红色,尤其是在明清及更古时期的瓷器上,火石红与瓷胎本身的青白相映成趣,不同于色料所呈现出的浓烈色泽,火山红更像一层附着,宛如女子皮肤上泛起的红晕,明显而不刺眼,十分自然,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并且火石红除了鲜红色之外,还有一部分则表现出橘黄色,分布于不同色釉的瓷器之上,重在自然天成,并且瓷器年代愈久,火石红也就愈明显,因此它也被作为鉴定瓷器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瓷器为何会呈现火石红这样的现象呢?这就要说到火石红的成因。它并非来自某种特别的色釉,而是由于历史变迁,自然条件下,瓷器表面的铁元素就会因接触空气而逐渐氧化,如同生铁遇水所形成的铁锈,色偏暗红,这就是火石红形成的过程。而且火石红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由于铁元素的流动,往往积于瓷器底部,所以瓷器底部可见的火石红较为清晰,与胎釉相结合。

在当代瓷器收藏中,有一部分仿造瓷器为了打古董的旗号,会对瓷器进行做旧处理,火石红的加入是步骤之一。但相比较于自然形成的火石红,作伪的火石红瓷器往往流于呆板、生硬,随意加入的红色极为突兀,而没有真古瓷丰富的变化、流动的神韵。并且作伪火石红的色彩往往聚于一片,无法达到古瓷底部的自然融合程度,观之刺目。而老的瓷器火石红,温润深刻,甚至有深入釉面之感。只要多加对比分析,就能鉴别真伪瓷器火石红了。

总之,瓷器火石红是一种随着时间流逝而形成的一种瓷器表面铁元素的自然氧化,如果使用人工方式强加于瓷器之上,反而失去了其本真的美感。真古瓷所呈现的火石红多出现于瓷器底部,有流动之态,生动祥和,而作伪瓷则并无这样的韵味。

高古瓷器欣赏及拍卖成交价格参考:

1:元青釉六出葵口盘(肯里夫官窑盘),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32,77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细观此盘,圈足露胎,呈褐黑色,胎质细密,口沿下及近足处有些许缩釉,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与老虎洞窑址出土残片特征甚为接近。器身通体内外满釉,釉色青灰,釉层凝厚温润,呈现出深浅两层开片现象,深邃幽远,浑然天成,这些无不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南宋官窑瓷器所呈现的特征相符。南宋官窑,尚有致精之品存世,为杭州两处窑址所不见,或因时人惜其珍,虽见残疵,亦不弃之;再或因其并非二窑所出,实另有精小御窑,奉旨承造,尽寥寥数年而已,故今人尚未得其真貌。如此众说云云,究其所以,仍未尽知。

宋代官窑制瓷工匠对器物形体、制作工艺、釉质釉色之讲究颇为苛刻,可谓用尽心机,产品几乎达到让人无可挑剔的完美境界,致使宋代官窑瓷器被后世视作青瓷中的典范。鉴于其非凡的影响力,自元代以来宋代官窑瓷器即不断被仿烧,仿品或只模仿釉色,或全方位模仿,鉴定时主要还应从造型、胎釉、制作工艺等方面寻其破绽。

2:南宋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尺寸:高29.2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25,300,000 ,成交时间:2011.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观音面相丰腴,宽额广颐,丹凤目,眉间饰白毫,直鼻小嘴,发髻高挽,豆戴宝珠花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青白釉袈裟自头顶披下,袒露出素白面部及胸前。胸前佩璎珞及丝带,塑造精细。此尊观音胎质坚致,洁白细腻,容貌圆润慈祥,秀丽柔美,为难得、珍罕的艺术精品。静观自在:——南宋青白釉观音坐像苏玫瑰——国际亚洲艺术部学术总监此尊观音雍容端凝,出自南宋景德镇窑,同类型的模制宗教塑像俱细腻传神,然而数量少如凤毛麟角。

3:南宋建窑兔毫茶盏,尺寸:12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5,84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建窑黑釉茶盌之赏鉴,与日本茶道宗师与收藏家息息相关,在日本,宋代建窑茶盏广得崇敬爱慕,其日文名称「天目」也随之流传千里,成为现今通称此类黑釉器盏之名。古时,黑釉茶盏多藏于佛寺,用之奉茶以养身心,茶盌质朴素雅,合适作为供佛仪典之器。盏沿下一圈微敛,为持用方便而设,胎厚扎实,保茶汁温热而不烫手,釉黑润亮,托衬宋时点茶击拂茶水后,所得茶面细沫,白黑相映,瞬息美哉。点茶法保存于日本茶道传统,黑釉建盏则与浙江临安天目山渊源深远,天目山以高耸日本古松闻名,乾隆帝南巡亦曾造访,天目茶现仍驰名。宋时,日本僧人或许将天目盏与福建产茶一起带回本国寺院,传承至今依旧深受敬仰,数件已定为国宝文物。

4:南宋官窑鬲式炉,尺寸:宽11.4厘米,估价:HKD 2,200,000 ~ 2,800,000,成交价: HKD 4,660,000 ,成交时间:2018.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本炉造型少见,炉身呈瓜棱形,为仿照青铜鬲器而成。通体施厚润灰青色釉,米色大开片,底有六枚小支钉痕,排列成圆形,三足底部无釉,露出紫褐色胎土,为典型南宋官窑样式。

5:南宋龙泉窑双鱼纹折沿盘,尺寸:直径21.3厘米,估价:HKD 9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2,26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本盘釉质润泽,发色青翠,温润如玉,是龙泉青瓷中难得的佳品。盘底的模印双鱼在青釉的映衬下宛如两条游鱼追逐于碧波之间,栩栩如生。双鱼纹饰亦有「年年有余」及「鱼水和谐」等诸多吉祥寓意,象征家庭富足、夫妻和美。双鱼纹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一些东汉的青铜洗中即可见到双鱼纹的例子。这一装饰主题最早被越窑引入瓷器当中,相关例子可见大维德爵士旧藏的一件西晋越窑青釉双鱼洗,著录于1998年大阪出版《Masterpieces of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30页,图录编号1。在这些早期的例子中,双鱼往往呈左右对称排布,缺乏生气。至南宋龙泉窑,双鱼的排布被改成首尾相接,凭添了不少动感。

6:五代越窑皮囊壶,尺寸:高21.6厘米,估价:HKD 100,000 ~ 150,000,成交价: HKD 2,065,000 ,成交时间:2017.10.0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越窑青釉四系皮囊壶其造型为仿皮囊式,上扁,下略近圆形,盅形椭圆小口,壶颈短细,弧肩起凸棱,作皮囊缝合状。与皮囊式造型在功用上最为统一的设计是穿钮,左右两肩下各贴塑有两对穿钮,用以贯穿革带,携带背负。穿钮的两头与器腹粘合,恰到好处,毫无笨拙之感。器腹扁鼓,底部平,微内凹,矮圈足微微外撇。壶身刻有荷叶纹饰,刀法流畅娴熟,生动明快,实属难得。

7:北宋定窑白瓷刻双鱼纹碗、双鱼纹盘(两件),尺寸:碗直径21.5厘米;盘直径21.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092,500 ,成交时间:2013.04.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以生产精细白瓷著称的定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素来享誉盛名。其中,刻划花白瓷为主要产品,并以其优良质量广受后人喜爱。清宫旧藏中即有若干定窑刻划花白瓷器。此碗、盘即为定窑刻花白瓷器中的经典品类。碗、盘胎质精细,皆覆烧而成,故呈芒口。通体施白釉,圈足露胎。碗心及盘心刻双鱼纹为饰,两尾游鱼首尾相对,简洁传神。双鱼纹是宋定窑瓷器的经典纹饰,北京故宫清宫旧藏中有定窑大碗和小碗,其内即刻划双鱼纹,双鱼式样与本品类似,可资参考。

8:隋白釉深腹大杯(一对),尺寸:直径12厘米&11.6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711,000 ,成交时间:2019.03.31,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春季拍卖会。

随着考古发掘、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发展,隋代陶瓷面貌愈加清晰,学界、市场对其的认知度大幅提升,尤其是隋代白瓷,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瓷的开端且水平极高,「隋白」一词甚至成为收藏界的专有高级名词。隋朝存世仅三十余载,隋白瓷的烧造时间自然短暂,存世器物稀少,完整者则更为稀缺,但隋白瓷的意义却远远超出器物本身。拍品为隋白深腹大杯一对,口径达12公分,比相对常见的口径9公分左右者显得硕大而不凡,又成对传世,品相基本完整,更是罕见。直口,尖圆唇,深腹,腹壁弧度不大,饼状小足,足壁斜下,足心稍凹,足际斜削一周,修坯规矩至极。胎质洁白,具粉质感,不施化妆土,罩透明釉。釉面均匀,杯心、胫部稍积釉,色显青绿,温润如玉,釉面满布细碎片纹。此类精细的隋白杯应为酒具,使用时可能配托盘,或为三足,或为高足,皆为皇家贵胄所享用,品级特别高。它们制作精湛,简约典雅,含蓄内敛,气质超凡,代表着中国白瓷的最高水平,称为登峰造极之作亦不为过。

9: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尺寸:直径14.6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3,105,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此盒造型美观,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直沿,底部满釉,中间内挖成圈足,内有六均匀分布的长条状支烧痕,可见胎色浅灰。通体内外满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莹润,如玉清澈,积釉处呈湖绿色。盖面微鼓,边缘形成一道弦纹,盒盖又起三道弦纹,与最边沿处弦纹之间刻划有六朵流云纹。最内侧弦纹内剔刻并蒂牡丹两朵,花朵丰满富贵,枝叶舒卷婀娜,布局有致,繁而不乱。整器造型简洁,颇为雅致。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晚唐至北宋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准。是当时的第一名窑,也称“秘色窑”。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本品满釉,釉层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本品胎体轻薄,造型秀美,釉层透明莹润,剔刻精彩,堪称越窑粉盒精品。

如何练就辨别真假火石红的本领


胎底

一、顺火石红;由瓷器的足部,顺着胎釉的结合处向足端产生浓淡过渡的火石红。有人称此种浓淡过渡现象为散场现象。产生原因是晾坯时日短、胎釉中所含的水份未及干透。

二、倒火石红:紧靠于垫饼处的陶瓷涩胎上火石红浓,向上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胎釉虽然已晾干透,但在装坯时,用的是潮湿的垫饼,坯胎与垫饼靠置的足端不断地吸收垫饼内的水份,紧靠足端处吸收量大,离的越远越少,后在窑内升温的过程中,足端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长,离之越远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就越短,因此就能够产生倒火石红现象。此现象在元代晚期至明代空白期的陶瓷上较多。

三、阴阳面火石红:古瓷圈足的釉胎结合处,一边有火石红,一边无火石红或一边火石红浓、一边火石红淡。产生原因:在晾干坯胎的过程中,长期受一边风吹、这样就产生了坯胎的内部一边已脱水,一边还含有水分而造成。

四、点状火石红:整个圈足的釉胎结合处只见足墙外或足墙内有那么一两处(宽度有限,有的可见多处)有顺火石红现象。因为其宽度窄,固称其为点状火石红。产生原因是施釉时不够均匀,在胎釉结合处有粘渣积釉现象。还有就是做好坯后,无形中碰紧了足部某处坯胎,这种紧密的坯胎容易保存水份,这就是产生点状火石红的原因。

五、撒渣火石红:涩胎底板上粘有灰渣处火石红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装坏时,在垫饼上所撒的灰渣湿并且不匀,高处已挨到了坯胎的底板或虽然未及接触到,但其足可让涩胎底板上吸收到灰渣中的水分。五十年代的撒渣是一种灰白色叫碱渣的物质加上老糠灰的混合体。

六、记号釉斑火石红:在古瓷涩胎底板上的釉斑边沿,靠釉斑处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元明时期,有几户做坯人家合包烧一座窑炉的习惯,又因各家常有相同产品的坯胎要放在一窑之中烧造。固在坯胎进窑之前,需要在坯胎的底板上用釉浆做上自家的记号。临时在装坯时做得记号往往会产生火石红现象,在自家坯房里施釉时做上去的不一定会产生火石红现象,这要看坯胎的晾干程度。

七、捺水火石红:古瓷底板上的火石红面积很大,也有浓淡之分和一定的亮度。熟悉者可以看出捺水时的运动痕迹。其产生的原因是在装坯下窑时,发现胚胎在晾干的过程中,沉积了较厚的灰尘,便需用扫笔将上釉处的灰尘打扫干净,对于底板上的灰尘,则用只水笔,蘸上稀释的釉浆水进行捺水,一可清除灰尘,另还能使涩胎底板更加光滑。因多数捺的是稀释釉浆水,固会产生一定的亮度,其光亮的程度取决于所用釉浆水的浓度。如用的纯是清水,则不会有亮度。此现象常见于元明时期的大盘,大瓶,大碗的底板之上。

八、窑红:涩胎底板与足墙上到处都见有火石红,并且有些地方红的发紫,叫人分不出类别。这是因为所烧坯胎是放在一座新建的窑炉内,或是放在遇到梅雨季节,停歇了若干天,进行了修膳的窑炉之内。总之是窑内湿度较重,再干透的坯胎放置此类窑里烧造,都会重新吸收大量的水分。此类窑炉里烧造出的所有陶瓷,均会产生窑红现象,并且各类瓷病率会增多加大。所以,一般高档瓷器都不放入此类窑中烧造,宁可让其烧空窑或烧造新匣缽,元、明时期的粗瓷涩胎上常见之。

九、黄衣:在面积较大的涩胎上泛出一种浅淡的肉黄色,多数不具备深浅过渡之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在坯胎的配方中掺有一定量的麻仑土。掺有麻仑土的坯胎,虽然各烧造环节均已干透,但其涩胎之上仍会产生黄衣现象,看其碎片,内部却是白色。这种黄衣现象纯是麻仑土与高温接触中,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或硬是被高温熏黄而至。元代至明代万历朝之前的部分瓷器上常见有黄衣之现象。

十、综合式火石红:顾名思义,就是有两类型以上的火石红现象同时发生在一件陶瓷器皿之上。如:有顺火石红也有倒火石红。底板上有捺水所产生的火石红,胎足上又有黄衣等。综合式火石红是常有的正常现象,掌握了各类火石红现象的发色规律,也就不难分析综合式火石红了。

现今仿制的火石红现象

一、在已经晾干的仿古瓷的涩胎底板上,进窑前用氧化铁水涂抹,烧造后能得到块状的火石红斑,多数浓淡过渡层次不清晰、浓处不及,薄处泛成黄色。为了掩盖不足,往往进行做旧处理,在假火石红上又增添了沥青或黑鞋油色。

二、仿古瓷坯胎下窑前,依照器型的足墙涂以氧化铁水,靠釉胎结合处多涂抹一次,开窑后也能得到是是如非的火石红,其浓处还是不及真品的红色,且过渡层次生硬,散场效应不好,多用来仿瓶足,仿清中晚期至民国时瓶足较多。

三、彩绘人员购买仿古白瓷胎,因有些仿古白瓷胎是没有烧造假火石红的,经过釉上仿绘五彩与粉彩瓷后,在烧红炉之前,用绘瓷颜料凡红在胎釉结合处涂上一圈,再用细海棉将其扑拍成过渡层,经过红炉的烧烤,其仿制的假火石红有较理想的散场现象,但其色素与真品仍有差别。真品是在高温窑中产生,假品是在中温炉中仿出,终究是不可能相同一致的。

四、少数做高档仿古瓷的作坊,为了仿出自然的火石红现象,花高费用到浙江某地购买瓷土,用此瓷土做成的坯胎,在晾坯未干透的情况之下进窑烧造,出窑时确实能够得到真火石红,但发色距离短,没有冲力,只能和老的一线红相似。老的一线红现象是因为坯胎内水分基本干透,在窑内升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水气要蒸发,铁分子只是缓慢地溢出而造成。鉴别这种仿制的现代火石红时,主要是细察其胎色,因各地瓷土中所含有的矿物质成份区别较大,烧成瓷后的胎色也就有所区别。外地购土,成本增高,此法多用在做高档仿古瓷上。

以上所述,为益运居多年来潜心研究古代陶瓷产生火石红这一现象的总结,属于一己之见,加之本人对物理学、化学知识的不胜了解,难免有不通与疏漏之处,希望能得到这方面专业人士的更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火石红这种现象是窑内烧造出来的,绝对不是后天能够生长出来的,对未从事过陶瓷生产的人员来讲,在研究古陶瓷所产生的各类现象的过程当中,再不可走闭门造车的老路了,不结合实际情况,不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是凭个人的想像、臆造出一些理论来,闹的笑话已经是够多的了,何时才能够休止呢?

古瓷当中,能够产生火石红之现象的窑口也还有磁州窑、龙泉窑等,这些窑口的产品同样地不是件件都会产生火石红的。掌握好古代陶瓷产生火石红现象的原理及其类别,有助于古陶瓷鉴定水平的提高,普及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古陶瓷爱好者及收藏者来说,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雍正斗彩有火石红吗


和超长待机时间的康熙、乾隆相比,两个王朝之间的雍正13年的在位时间就显得很短暂了,从各种的历史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雍正时期的介绍要少很多。但这并不表示雍正时期的历史地位不高,实际上依旧是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在短短13年的时间之内,雍正的陶瓷手工业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其中就有雍正斗彩瓷器。

什么是火石红?

火石红是元明清、民国时期瓷器上会出现的一个特征,通过火石红能够很好的来鉴定瓷器是真是假,通过对真火石红的把握认识,对于古瓷器的鉴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之所以会在古瓷器中形成火石红,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瓷器胎中有部分的铁元素,而这些铁元素在1200度之上的温度烧制的时候就会生成磁铁矿晶体,在之后漫长时间的氧化和分解中导致褐铁矿的产生,也就是大家现在所见到的火石红了。如果说只靠肉眼就可以看到的火石红,往往最少是需要经过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形成。

雍正斗彩有火石红吗?

雍正斗彩上是有火石红的,主要就是因为雍正时期在烧制古瓷器的时候会在其中加入铁元素,而且都是在1200度之上的温度烧制而成的,同时距离现代也超过了百年时间,这就使得雍正斗彩满足了火石红生成的3个重要因素,即铁元素、高温以及时长,所以在雍正斗彩中是有火石红的。

从有关于瓷器制造的书籍中我们可以知道,在雍正时期,景德镇御密厂每一年都需要生产出供御一万六七千件,在数量上可以说是很多的,从这个记载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雍正时期,瓷器加工业十分的发达。

而在各种博物院中,雍正斗彩瓷器可以说是数量众多的瓷器中最为耀眼的一种存在,即便是经过了300多年的历史洗涤,完善保存下来的斗彩蝠云纹碗、八宝纹双立耳香炉等雍正斗彩瓷器,依旧是凭借着其灿烂的色彩,优美的线条,而吸引到了收藏者的视线。

从古瓷器收藏研究的书籍中可知,雍正斗彩瓷器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古瓷器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种崭新的阶段是从多个方面展现出来的,其中就包括了在雍正斗彩瓷器的造型设计方面,纹饰布局以及对颜色的搭配方面。

雍正斗彩瓷器精品赏析及拍卖成交价格参考:

1:清雍正斗彩松鼠葡萄纹葫芦瓶,尺寸:12.2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5,220,000 ,成交时间:2012.04.0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2:清雍正斗彩八仙图撇口盌(一对),尺寸:直径10.6厘米×2,估价:HKD 2,0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11,860,000 ,成交时间:2010.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

3:清雍正斗彩「皮球花」纹碗(一对),尺寸:10.2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11,300,000 ,成交时间:2011.04.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团花设计仅见,简约多彩,似受日本家纹影响。雍正皇帝尤好日本艺术品,特别是日式漆器,曾下诏仿造。虽然团花显然不是模仿自然花卉,这一类纹饰在西方也普遍称为皮球花(ball flower)。

4:清雍正斗彩鸡缸碗,尺寸:15.4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9,844,000 ,成交时间:2012.10.09,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

5:清雍正斗彩缠枝莲纹瓜棱式小瓶(一对),尺寸:高10.2厘米×2,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9,700,000 ,成交时间:2017.11.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6:清雍正斗彩菊瓣藤花纹撇口大尊,尺寸:高27 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8,050,0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本品撇口外侈,形如喇叭,粗颈,圆腹,高圈足外撇,器型规整端庄,底面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寄托款,明显追慕成化官窑瓷器之美。另于足墙内壁施彩绘饰梅花翠竹,精巧可人,仿如其他雍正粉彩器所流行的「过枝」装饰,在斗彩器上不为多见,如此特殊的装饰手法,为之一绝。整器作菊瓣式,需分段拼接烧造,比一般立件的工艺更为复杂,属于高难度制作的琢器,殊为难得。外壁棱骨之间以斗彩勾绘竖向发展的花叶纹,构图新颖别致,色彩雅丽。本品在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绘各种色彩,各处均填彩准确,不出边线,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同一朵花内填入多种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造型更是显秀丽典雅,端庄且创新,符合雍正皇帝极高的审美情趣。

7:清雍正斗彩芝仙贺寿图盘一对,尺寸:直径206厘米,估价:HKD 4,800,000 ~ 5,800,000,成交价: HKD 7,240,000 ,成交时间:2014.05.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斗彩纹饰。盘心青花双线内绘洞石对立,南天竺枝叶舒展,果实累累,水仙芬芳吐艳,花姿招展,灵芝倚石而生。外壁绘三组由洞石分别和灵芝、水仙、翠竹构成的图案,与盘心互相呼应。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此器造型俊美,胎质细致,釉色淡雅,画笔清秀流畅,寓意喜庆吉祥,妙不可言,为雍正御制瓷器中之上品。此器绘水仙、南天竺、洞石,合成「天仙拱寿」寓意,必定是雍正皇帝喜爱的题材。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雍正行乐图》册页中一页「书斋写经」图,画中雍正身穿汉服端坐案前,执笔抄经,门外秀石后有天竺、水仙,其场景与本盘上的纹饰非常相似。

8:清雍正斗彩福寿三多纹撇口盌,尺寸:16厘米,估价:HKD 2,500,000 ~ 3,500,000,成交价: HKD 6,415,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盌纹饰釉下勾勒细致,釉上填彩精准,色泽清逸秀雅。外壁所绘折枝瑞果,以粉彩填色,烧成后浓淡深浅不一,层次分明,生动逼真,属宫廷御制上乘之作。将粉彩运用到鬪彩装饰之中是雍正御窑厂的一大突破。内府作坊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加入乳浊剂即「玻璃白」,研制成粉彩,配合其他着色剂使用,使纹饰充满质感,呈现不同层次的色调,予人赏心悦目之感。

三多有佛手、石榴和荔枝,寓多子、多富、长寿之意。本器绘折枝三多,枝繁叶茂,瑞果丰盈,体现了雍正皇帝祥瑞的意愿。

9:清雍正斗彩团菊纹五福临门盌(一对),尺寸:直径11.9厘米,估价:HKD 2,600,000 ~ 3,500,000,成交价: HKD 5,92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方框六字楷书款。

元青花全都有火石红吗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单从火石红的角度说元青花可分为多种情况:

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火石红较浅淡的。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20, 为什么元青花的火石红会有浓淡不同的表现?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 1 )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 2 )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 3 )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 4 )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20, 为什么不能用有无火石红论真假元青花?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元青花瓷上的火石红与土包浆


关于元代瓷器火石红问题的探讨,本栏目已经刊载了几篇文章。像第205期的崔文彦、聂伟《古瓷火石红探微》一文;第135期本网网友在聚友堂讨论集结而成的《关于火石红问题的讨论》;现再摘录一篇有关元青花火石红问题的文章,希望大家在比较中能够得到学习。

观点一:元青花瓷的砂足底多数有火石红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胎土配方有了新的突破,元代早期青花瓷由单元瓷石土制作,至元代中期(至正期),采用了二元胎土配方,能够在器型胎体上用钴料描绘多种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并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较成熟地烧制各类器型的青花瓷。元青花瓷砂底火石红的出现,成为多数专家及学者认定元青花瓷真赝的重要依据。元青花瓷的砂底、足圈以及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釉面缩釉露胎点,会从胎骨里面泛出橘红色、赭红色,俗称火石红,又称窑红。在当前的鉴定界、研究界对火石红的产生和鉴别的大多数观点是一致的。火石红与胎土的配方以及烧制的温度有关系,并有长期氧化和分解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元代早期延祜期是采用瓷石土的单元配方,烧成后的青花瓷器内壁砂胎的小颗粒明显可见,原因是淘洗不干净。长期观察和研究分析其胎土,延沾期的单元配方胎土即使淘洗掉多数瓷石,部分未淘洗掉的晶体形成的小颗粒石仍然保留在胎体中。加上烧制瓷器的温度也会有不同,柴窑烧成之后,胎体露胎处及砂底的胎色也显得不一样,经长期埋于土中氧化后,火石红的颜色就会从胎骨中泛出,局部会有赭红色及金属光泽的窑红出现。到了元代中期(至正期),胎土的配方有了新的突破,采用了瓷石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严格了淘洗方法。因而,胎体上的小颗粒石逐渐消失。经胎体观察与研究,元代至正期青花瓷烧制出窑后的砂底呈乳白色,少量的青花瓷会有较淡的火石红。由于瓷器没有被埋于土坑中,烧出后的青花瓷砂足底不会显出自然柔和及光滑的金属光泽。只有埋于土中经长期氧化后,才会从胎骨中泛出火石红,显出自然柔和及光滑的金属光泽。光线与金属光泽的显出有一定关系,上下斜看与左右侧看,闪出的金属光泽不同。我基本赞同崔文彦、聂伟二位先生关于火石红识别的看法。

观点二:火石红不能代表所有元青花瓷的定性

《古瓷火石红探微》所述“另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元青花底足露胎处没有火石红。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的部分元青花为依据。其实这些元青花只是火石红浅淡而已,没有火石红的元青花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胎中含有铁元素,经过长期氧化就一定会有火石红”,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元代青花瓷的单元配方和二元配方,胎土中的含铁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与长期氧化等都与火石红的形成有关。我在研究景德镇元青花瓷中发现,有的元青花瓷砂足底内没有任何火石红,而是偏青灰色。我认为胎土淘洗越干净、细腻,胎土的配方越好越均匀,加上烧制温度较为适宜,烧出的元青花瓷砂足底多数出窑后不会从胎骨中泛出火石红,即使埋于土中长期氧化后,一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也不会出现火石红。相反元青花瓷的胎土淘洗得不干净,胎土较粗,土层中的含铁量高,加上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偏高,埋于土中受氧化后,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内会产生浓淡层次不同的火石红,并呈现金属光泽。元代青花瓷的底足呈青灰色砂胎,这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器底青灰色多为至正期青花大盘的砂底。当与埋于土中长期受潮有关,埋于“水坑”中,经过水的长期浸泡,可完全风化砂胎上的沉积土,砂足底就不泛出火石红,也没有半金属光泽,于是砂底呈青灰色。

观点三:火石红与土包浆的区别

目前部分学者与藏家把砂足底呈土黄色的土包浆当成是火石红。崔文彦、聂伟二位先生谈到火石红是从胎骨中自然泛出,深入胎骨,不虚浮。火石红的色泽柔和明亮,有半金属光泽。因此,火石红的自然状态也是无法仿制的。而元青花瓷砂底的土包浆多数呈土黄色,有的显出橘红色。少数藏家把底足的土包浆称为“火石红”是不对的。

对于土包浆可作如下识别:

1.土包浆是自然沾入砂胎的胎骨中,分布在露砂胎的周围,元青花瓷的砂底与底圈呈色一致;2.土包浆的色泽是来源于掩埋瓷器的土的颜色;3.土包浆无法清洗,因长期埋于土中,自然渗入胎骨中;4.土包浆砂底的周围会出现分散自然的土锈点,在大多数元青花瓷上有发现;5.土包浆呈柔和色泽,缺少火石红的那种从胎骨里泛出的浓淡层次渐变及半金属光泽。

只要我们多看出土瓷片,多看馆藏的出土实物标本,就会发现火石红与土包浆的区别。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瓷器火石红的论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瓷器火石红的论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