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简一瓷砖 > 导航 >

一窑烧出缤纷天下

一窑烧出缤纷天下

简一瓷砖 简一瓷砖是 一平方瓷砖

2020-07-14

【www.taoci52.com - 简一瓷砖】

探访河南宋代名瓷系列之“钧瓷篇”

站在钧瓷展览大厅里,犹如置身于艺术的迷宫。眼前,流光溢彩,瑰丽斑斓,既有云卷云舒、小溪流水,也有寒鸦归林、巨龙腾飞,还有峡谷飞瀑、海棠花开……世间万物,寰宇气象,仿佛尽在其中。定神细看,你会看到云山雾海中,山与山朦胧相望,雾与雾缠绵相依;然而一转眼,雾海里却幻化出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片片雪花纷纷扬扬下得正紧;再过片刻,那山与雾、寒江与蓑笠翁又变成了勒马横刀的关云长;再后来,什么也没有了,眼前只是模糊混沌的一片……

眼前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啪”的一声轻响,从寂静的大厅里响起,倏忽又消失了,不知归于何处,然后是静得能听到心跳的静。

“叮!”就在你屏息凝神的时候,又一声来了,犹如棉絮包裹着的炒豆声。但也只是一声,响过之后,那声音仿佛突然滑入了地底。你正在恍惚之时,不知何处又一声来了,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在拨弄琴弦,又恍若飘逸的精灵在琴键上曼舞……

哦,钧瓷,让人心醉神迷的钧瓷。

历史深处的钧台内涵博大的钧瓷

2002年12月12日下午,中原大地大雾弥漫。浓雾中,记者踏上了寻访钧瓷之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河南是中国瓷器的原生地。北宋五大名窑——钧窑(河南禹州)、官窑(河南开封)、哥窑(浙江龙泉)、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河南占其三。

在北宋五大名窑中,钧瓷以其品种繁多、造型独特、瑰丽异常而名闻天下。钧瓷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自古以来,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钧瓷如此神奇,究竟神在何处?

带着好奇与迷惑,记者先到了禹州古钧台。

对于古钧台,《词源》里的解释是:古迹名,在河南禹县南。《左传》中说:“夏启有钧台之享。”《水经注》则说:“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在陶瓷史界,有一种“窑以地名”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钧瓷之名,就是从钧台而来。

在禹州市北关,一所高中的南大门东侧,古钧台委屈而难堪地立在那里。

说它委屈,一点儿也不过分。它被一堵脏兮兮的破墙围着,前面布满了密密麻麻、错综复杂的电线、电话线,卖烤红薯的、摊煎饼的以及小杂货铺散布在周围。

“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吟着镌刻在钧台门楼上的题诗,我们沿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传说钧台是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举行开国大典、款待诸侯的地方。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坐上王位后,将各路诸侯召集到这里,设宴款待,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由此看来,钧台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华夏民族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里程碑。

遥想几千年前,夏启举行开国大典时,必定是人声喧腾,旌旗猎猎,战鼓隆隆,一派热闹景象。但那顿饭诸侯们吃得不一定都很痛快——本来是实行禅让制的,忽然变成了一家一姓的天下,想不通是必然的。

据说,本来禹是要禅让王位于伯夷的,但启杀了伯夷,自己登上王位,建立了夏朝。

不管诸侯们痛快不痛快,就在启请大家吃那顿饭的时候,原始社会彻底终结了,一个新的时代——奴隶制社会也同时诞生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不痛快,又算得了什么呢?

如今,夏启和诸侯、猎猎旌旗和隆隆战鼓,都已无影无踪。站在钧台上极目而望,雾海茫茫,实在是看不了多远。能看见的,是台下卖烤红薯的老太太正和买家为一毛钱争来争去。

刚刚从钧台下来,禹州市教之忠先生的话,就差点儿让我们刚刚的登临成了无谓之举。教之忠先生是禹州博物馆的老工作人员,73岁。他一生痴迷于文物,有禹州“活字典”之称。他说,按竹书纪年,启都钧台确有其事。但他认为,古钧台与今天的钧台不是一回事,启不可能在这么个小土堆上举行开国大典。他认为古钧台应为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夏朝末年,桀曾“召汤而囚之夏台(即钧台)”,于是钧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监狱。教之忠先生说,这个古钧台究竟在哪儿,至今尚未完全证实。不过“钧”指的就是禹州,这是可以肯定的。

实际上,启举行开国大典的地方在不在今钧台,都无关紧要。面对历史的时候,常常地,我们承接的是精神,是内在的蕴含。

说过了钧台,现在该说钧瓷了。北宋时,今天的禹州名叫阳翟。宋人把阳翟所产陶瓷命名为“钧瓷”,当然是因了对夏朝开国之地——钧台的敬畏。

在宋代,钧瓷盛极一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拥有钧瓷。钧瓷的精美,让任何见之者叹为观止,它太美了。那么,用什么来给这么美丽的东西命名呢?这时候,钧台,启建国的地方就浮出了水面——宋人的逻辑是,因为先人独具慧眼,建国在此,圈住了这片风水宝地,这里才有了这种绝妙的东西。于是,阳翟所产陶瓷就被称为钧瓷了。

从文化上来说,钧瓷也有特殊的含义。

“钧”,《吕氏春秋》中说,“中央曰钧天”,“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钧天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的中央。夏启把钧台看做与“钧天”相对应的地方,是地的中心,所以他才要把建国的地方叫做钧台。

而自古以来,讲求和谐、注重共赢的中国文化,与钧瓷的圆润、和谐正相一致。

似乎谈得远了,但钧瓷,它的内涵就是这么丰富博大。你说它是艺术也好,你说它是工艺也罢,但它更多的,代表了博大的中国文化。

宏大的北宋官窑辉煌的钧瓷时代

钧瓷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今天禹州城北关的颍河桥附近,有一条钧官窑街。代表钧瓷辉煌顶点的宋代钧官窑遗址就在这里。

快到钧官窑遗址的时候,一个古玩店老板拦住我们问要不要古玩。记者问有没有宋官窑钧瓷,他说有,就一件,但不在这里。问他多少钱,他伸出一个巴掌。“5万元?还是50万元?”我在心里猜测。

“5000元!”他说。

钧官窑瓷器,件件价值连城,宋徽宗时一年只生产36件,每件都进了皇宫。现如今,流传下来的钧官窑瓷器也就不到100件,件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这种宝贝竟然只卖5000元一件?

“要不再给你便宜点儿?”乖乖,还能便宜!同行的专家笑笑说:“假货无疑。”

走进仿宋的厚重大门,迈过钧瓷瓷片铺成的甬道,“钧台钧官窑遗址”几个苍劲硬朗的大字映入眼帘。这便是宋代钧官窑遗址了。

过了隔墙,导游小娟带我们走进一座双火窑。说是窑,其实不过是两个半圆形火膛。到目前为止,发掘出来比较完整的宋钧官窑有两个。双火窑是一个,另外一个,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叫倒焰窑。倒焰窑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瓷窑。也许因为“身份尊贵”,倒焰窑已“封”了起来。小娟说,我们看到的这座双火窑,原本很完整的,保存很好,还有窑顶。但在挖掘这座窑时,曾遭遇多次雷击。雷电先击塌了上面的房子,房子又把窑顶砸塌了。后来专门装上了避雷针,但是也没有起到避雷作用。

钧瓷的釉料中富含金属成分,所以钧官窑很容易招来雷电,这道理其实很简单。

但出于对钧瓷的热爱,当地人还是宁愿相信另外一种解释:钧官窑太神奇了,才引来雷电频繁光顾。

在禹州采访,记者随处都能感受到禹州人这种对钧瓷的热爱。但是比起宋人对钧瓷的推崇,今天的禹州人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北宋末年,画家皇帝宋徽宗在都城汴京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移栽各地的珍异花木。

为了满足宋徽宗各种奇珍异宝的需求,朝廷在苏杭设立了“造作局”和“应奉局”,专门制作各种奢侈工艺品,同时在民间搜罗各种珍贵花石树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又在当时的阳翟(即今禹州)城内,设立官窑,烧制各式尊、炉、鼎、盆等陶瓷用品,并派专职四品官员驻窑监烧。官窑产品不计工本,制作精益求精,这样就使钧瓷产品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也由此确立了钧官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钧官窑遗址东临城墙界,西至“古钧台”古迹处,北依颍河水,南连马号街。该遗址东西长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8万多平方米。

如此大的钧官窑,当年生产出的成品钧瓷却少得可怜。据说,每年宋徽宗从钧官窑只挑选36件钧瓷,作为御用品。剩下的瓷器,不论好坏一律砸碎。就是砸碎后的瓷片,也要埋入地下,不准流入民间。

在朝廷这样严格的管制下,当时的钧瓷简直成了传说中的物件。于是也就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想想现在,连钧官窑遗址院内的甬道上都铺着钧瓷瓷片,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禹州人传说,宋徽宗最喜欢的两件钧瓷,一个是梅瓶,一个是双龙尊。梅瓶的造型是小口细颈丰胸修腿,曲线流畅,显得亭亭玉立;双龙尊的造型如同在“天球瓶”上左右各饰一条蟠龙,整体显得宏伟、尊贵和大气。宋徽宗的女儿对这两件钧瓷也非常喜欢。出嫁时,她一心想要双龙尊。宋徽宗对女儿啥都舍得,就是这双龙尊舍不得。公主就想了个点子。一日早朝,面对文武大臣,公主向父皇提出应该公开嫁妆清单。徽宗觉得有理,就让侍官宣读。按规矩,宣读完了之后,公主该谢恩。可是侍官连宣三遍,公主啥反应没有。徽宗拍案大怒。公主见状,急忙上前抱起双龙尊说:“父王息怒,您拍案震掉了这国宝如何是好?您把它震坏了还不如送给女儿呢!”当着众大臣的面,徽宗也不好说什么,就把双龙尊赐给了公主。可是不久宋徽宗就后悔了,忍不住借探望亲家的机会,跑去偷偷看上一眼……

这个故事漏洞百出,当然不足为信。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钧瓷在禹州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宋徽宗时代,钧瓷艺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当时的钧瓷釉色极为丰富,在青、红两类中,又变幻出月白、天青、天蓝、米黄、葱绿、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和火焰红等。这些色彩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更可贵的是,能工巧匠们还烧制出一种乳光釉色,这种釉色艳而不妖,俏而不媚,华贵而不失沉稳。在釉色的背景上,还疏密错落地满布着泪痕纹、蚯蚓走泥纹等。这些图案有的如峡谷飞瀑,有的如雨过天晴,有的如玛瑙开花,看上去仪态万方,美轮美奂。据说,乳光釉色的手感也很好,摸起来犹如两岁小孩的肌肤。

一次艰难的考古一个重要的发现

在酷爱钧瓷的宋徽宗去世800多年之后,宋钧官窑终于迎来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1964年8月,中共禹县委员会、禹县人民政府抽调王熙兆等4人,考察钧瓷史。王熙兆他们自备相机,骑着自行车,考察了禹县西、南、北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访问了几百名陶瓷艺人、古玩商人、古瓷鉴赏专家和农民群众。经过艰苦的工作,他们共发现了历史上烧造过钧瓷的遗址110处,采集了400多件瓷片标本。

带着这些标本,他们到县城西大街60多岁的古玩收藏家王老先生那里请教。在满箱的瓷片中,王老先生一眼就盯上了八卦洞瓷片,问是从哪里捡来的。几个人实言相告,是在八卦洞东边捡的。王老先生好奇地问:“你们怎么知道那里有这么好的瓷片?”王熙兆拿出别人送的《窑器始源》手抄本,说是从这本书中得到的线索。王老先生看到书眼前一亮:“我抄的这本书丢失了20多年,怎么会在你们手里?”“我们是从老钧瓷艺人卢广东那里借来的,卢老先生是从古董摊上买的。”

王老先生一番感叹之后,讲出了在心中埋藏已久的秘密。他说:“禹县连堂、八卦洞这一带很可能有宋钧官窑遗址。以前北京的专家来这里考察,总是在神垕找,也没问我,我就没有告诉他们。小时候,我常听老辈人讲,城内东北角八卦洞、连堂附近,在宋朝曾建过烧钧瓷的官窑,烧成的瓷器都送到了汴梁皇宫,有一点儿毛病的就打碎埋掉,一般人很难得到一件完整的瓷器。一些爱玩古董的人,就想法弄到一些宋朝的钧瓷片,放在镶着丝绒的檀木匣里赏玩。我从年轻时候就常到那里捡瓷片。我捡到的残瓷,有的底部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等数码,还有一块刻着‘圣符’二字。这些瓷片有的我送了朋友,有的拿到开封的古玩店卖了。一块瓷片一般能卖几两甚至几十两银子。据说,古玩店的人把这些瓷片带到上海、香港等地卖给外国人,一片能卖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所以有‘片瓷值千金’的说法。为了保住这条财路,我从未给别人说过八卦洞的秘密。解放后我不搞这营生了,玩古董的人也少了,所以仍然很少有人知道八卦洞烧过名贵钧瓷。依我看,宋钧官窑就在连堂、八卦洞一带。”

说着,王老先生拿出他早年捡到并珍藏的32件八卦洞瓷片,其中刻有数码的共四件。这些瓷片与考察组在八卦洞一带采集的瓷片在釉色、胎质等方面完全一致。

由此,考察组分析认为,八卦洞窑址很可能就是宋钧官窑遗址。随后,考察组携带资料进京请教。北京有关专家仔细研究了考察组提供的各种资料后,也认定八卦洞窑址就是宋钧官窑遗址。宋钧官窑遗址的发现,对于钧瓷的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为研究鼎盛时期的宋代钧瓷提供了许多直接的证据。

历史感谢王熙兆他们,钧瓷感谢王熙兆他们。他们的贡献丝毫不亚于烧出了一件“传世神钧”。因为他们的奔走,宋钧官窑遗址才重见天日;因为他们的奔走,世人才得以对钧瓷知道得更多。

群山环抱的宝地孕育钧瓷的名镇

终于要去神垕了。在宋钧官窑见识了钧瓷在宋代的辉煌之后,我对于钧瓷的发源地——神垕的向往与日俱增。

神垕,一个被全世界热爱钧瓷的人烂熟于心的名字,一个让全世界热爱钧瓷的人敬畏的地方,一个孕育了钧瓷的中州名镇。

我们去神垕的那天是2002年12月15日,大雾依然弥漫,能见度极差。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我们走进神垕镇。

在神垕工作了7年之久的李志军书记对神垕充满了感情,他说,神垕是个宝地,群山环抱,南有大刘山(也称龙山),北倚乾鸣山,西接凤阳山,东连三峰山,中间有小清河和驺虞河流过。南山有煤,北山有土,造就了神垕烧制瓷器的独特优势。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烧制陶瓷;秦汉时期,神垕已能制作精美的手绘彩陶;到了西晋,已由制陶发展到烧制瓷器;晚唐时期,制瓷艺人在原来青瓷的基础上,采集风化山石,研制新釉,生产出了“花瓷”。

1977年,禹县文物管理所发掘了神垕钧窑集中区下白峪村的古窑遗址。考古人员发现,这个窑区品类繁多,釉色斑块有月白、灰白、蓝色,也有的蓝白相间,莹润典雅。据此,有关专家推断,早期的钧瓷与唐代花瓷有关。而《中国陶瓷史》中也说:花釉瓷……为后来的钧釉斑开启了先声。

关于钧瓷的由来,神垕镇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从前,有一位老妇人,领着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一天出窑时,他们发现烧出了几件带红紫色斑的瓷品,非常好看。而在过去烧的彩瓷中,这种色彩从未出现。兴奋之余,母亲领着儿子连烧数窑,想再烧出这样的颜色,结果再也没有出现带红紫色斑的瓷品。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母亲忽然发现作坊的地上有一些铜屑,就问儿子这些铜屑是哪里来的。儿子说,前几天有一过路铜匠曾在此借宿过夜,想必是他留下的。母亲猜想:莫非是这些铜屑混入釉中,才烧出了带红紫色斑的瓷品?于是她把铜屑配入釉中,结果,又烧出了如玫瑰紫、海棠红那样美丽的彩釉瓷品。这家人烧出了彩釉瓷品的消息在神垕镇迅速传开,远近窑场争相效仿。有些能工巧匠又试探着把铜矿石配在釉里,烧出了色彩更加丰富的瓷器。于是,钧瓷诞生了。

在神垕镇,有一座伯灵仙翁庙,当地百姓大多称之为火神庙,是烧瓷人供奉窑神的地方。李书记推荐说,关于伯灵仙翁庙,本地的晋佩章老先生知道得最多。

晋佩章老先生已经77岁了,但他还在研究钧瓷。晋老先生搞了一辈子钧瓷,烧出了很多钧瓷精品。他烧出的钧瓷,底部都刻有“刘山人”字样,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据说,晋佩章老先生烧制的瓷器有一件在北京曾经卖出过两万元的价格。但是因为一直守着“烧瓷不为钱”的信条,晋老先生并不富裕。

听说我们要了解钧瓷,晋老先生立即来了兴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去参观独特的伯灵仙翁庙。

优美动人的传说生命铸成的钧瓷

伯灵仙翁庙在神垕镇的老大街上。该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有人估计可能是宋代。据碑文记载,明朝弘治八年(即1495年),伯灵仙翁庙曾得到重修。较近的两次重修分别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据介绍,当年的伯灵仙翁庙规模宏大,庙内有大殿、花戏楼、道房和东西日月门等建筑。如今,正门花戏楼和门前的一对石狮还在,其他的,都已消失在岁月的深处。正门花戏楼的匾额之上,雕刻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传说,两边石柱上丹书一副庙会对联:“灵丹宝禄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花戏楼房脊正中,是老艺人周游的杰作“麒麟驮宝瓶”。麒麟象征着吉祥,它驮的那个宝瓶当然是钧瓷瓶。夕阳中的“麒麟驮宝瓶”,显得端庄、凝重,韵致无穷。

“这可是古建精华啊!”晋佩章老先生感慨道,“整个花戏楼,全是木榫连接,没用一个钉子。”

相传,建造伯灵仙翁庙花戏楼时,工地上曾来过一位老汉。老汉肩扛一把大锛,要找点活干。领工的见他其貌不扬,衣衫褴褛,以为是来混饭吃的,就让他去后院随便干点啥。这老汉也怪,每天在后院对着一个大树疙瘩一会儿量量,一会儿画画,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后来,花戏楼上梁时,领工的忽然发现没有楔子。为难之下,他猛然想起后院的那个老头。谁知到后院一看,老头早已不见,地上躺着一个大树疙瘩,上边横一道,竖一道,密密麻麻全是墨线。领工的看不出门道,以为那个老头真是来混吃的,一气之下,就对着树疙瘩踢了一脚。只听“哗啦”一声,树疙瘩四散开来,变成了一堆楔子。领工的连忙叫人将楔子搬到工地上,一试,正好管用。更奇的是,施工完毕,工匠们发现,这些楔子不仅大小合适,而且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于是有人说,那个老汉就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耳熟,好像所有有点名气的建筑都喜欢与鲁班老人家扯上点关系。

据老人们讲,原来的伯灵仙翁庙的大殿里,供奉着三尊神:中间为土山大王,左边为孙伯灵,右边为金火圣母。

左边的孙伯灵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等都是孙膑的点子。相传孙膑曾随其师父鬼谷子烧过炭,因此后人敬奉他为“窑神”。所谓伯灵仙翁庙,顾名思义,最早就是为纪念孙膑而建的。

中间的土山大王就是把王位禅让给禹的那个舜。相传舜曾“陶河于滨”(在今禹州市颍河边用泥土制陶)。神垕人烧瓷,用的主要原料就是陶土。为祈求陶土资源丰足,并表彰舜对陶业的贡献,神垕人尊奉舜为土山大王,并将他供奉在伯灵仙翁庙内。

右边的“金火圣母”名气最小,既不是帝王,也不是将相,只是一个烧瓷的女工。相传在某朝某代,皇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朱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第二天,他就派大臣四处查访,看哪里有这种花瓶。大臣打听之后,回去告诉皇帝,神垕镇会烧这种花瓶。皇帝就传下圣旨,让神垕窑工烧制出他梦中所见的那种花瓶。

钧瓷窑变极难掌握,向来是十窑九不成,谁能保证烧出来的花瓶和皇帝梦中看到的一样呢?有个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送给皇帝一看,皇帝大怒:“这和我梦中所见的根本不一样。”接着他又传下一道圣旨,十天之内烧不出他的梦中花瓶,所有窑工都要满门抄斩。十天之期转眼就到,可窑工们仍然烧不出令皇帝满意的花瓶。有个窑工的女儿名叫艳红,容貌秀美,而且心地善良,从小就跟父辈学烧瓷。眼看大祸临头,艳红决心以身祭窑,让自己的血气凝在花瓶上。她想,反正烧不成也是死,烧成了可以给父老兄弟免去一场灾难。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一头扎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这一次终于烧出了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让皇帝如愿以偿。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并把她称为“金火圣母”。

站在只剩一堆青条石的伯灵仙翁庙大殿原址处,晋佩章老先生久久不语。此时雾已经开始消散,太阳圆圆地红红地挂在天上。看着一生研究钧瓷的晋老先生,听着艳红以身祭窑的惨烈故事,对钧瓷,我又有了更深的理解:钧瓷不仅是用手做出来的,不仅是用火烧出来的,它还是用心血、用生命铸成的。

钧瓷的绝技:“窑变”和“开片”

一个小小的钧瓷窑,却能烧出缤纷天下,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与景德镇、唐三彩等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别的瓷,可以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偏不是什么,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往往就成什么。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新艺人苗峰伟说,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序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斑斓驳杂,境界各异——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

晋佩章老人说,他读了一辈子钧瓷,还没有读懂。钧瓷最难读懂的部分,当然就包括“窑变”。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有一次,晋佩章老人烧出了一件具有宋钧瓷神韵的瓷器。那个瓷器色调古朴、典雅,瓷质细腻,遗憾的是有些残缺。老人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宋瓷制作的秘诀,就严格按照同样的釉料配方重新烧制。但奇怪的是,他再也没有烧出那样的效果。这就是捉摸不定的钧瓷“窑变”。

荣昌钧窑的苗峰伟,为烧一个瓷器精品也曾费尽心血。每次出窑时,他都固执地蹲在窑口,看到瓷器有点儿残缺,或是色泽不够,就立马砸掉。有一天,他砸得累了,不觉间睡意袭来,但就在这时,一件双耳瓶拿在手里。将摔未摔之时,他忽然发现,这是一件难得的精品。他一下子抱住瓶子,用嘴舔着,闻着,哭了。

站在窑口,听钧瓷艺人叙说着神奇的“窑变”,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钧瓷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开片”。

出窑时,钧瓷会响起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之后,这种声音渐渐趋缓,仿佛舒曼的铃声和琴声。一般来说,这种声音可以断断续续地响八十年到一百年。伴着乐音,钧瓷上会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这就是钧瓷的“开片”。

钧瓷的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

“靖康之变”后,酷爱钧瓷的宋徽宗成为金人的阶下囚。其后改朝换代,时势变幻,钧瓷渐呈式微之势,几欲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中央召开了陶瓷工作会议。神垕第一陶瓷生产合作社主任刘保平根据会议精神和专家建议,从外地请回了钧瓷老艺人卢广东。经过两年180多次试验,钧瓷终于试烧成功。其后,钧瓷通过上海、天津等口岸销往国外,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国运兴,钧瓷盛。最近几年,钧瓷进入大发展阶段,新老钧瓷艺人阎夫立、晋佩章、苗锡锦、苗峰伟、孔相卿、任星航等,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对钧瓷进行研究、开发。为了规范钧瓷发展,禹州市专门成立了陶瓷局。曾任禹州市中国钧瓷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的阎夫立,1994年用液化气代替柴、煤烧窑成功,大大降低了烧制钧瓷的劳动强度,把烧成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把“十窑九不成”送进了历史。阎夫立主持烧制的“豫象送宝”,作为河南人民的贺礼被送到香港。他设计的钧瓷“五百罗汉”群像(如上图),则显得姿态万千、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钧瓷比不上宋钧官窑;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钧瓷已经超越了宋钧官窑。其实钧瓷是一个庞大驳杂的系统,包括了文学、书法、绘画、工艺等诸多内涵,哪能简单作比!拿现代和传统作比,常常会让人陷入两难的尴尬。

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了钧瓷的成品率。以液化气为燃料的气烧窑投入使用后,就连“窑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这是发展,是超越。

但是,这种发展又带来了一个问题:“窑变”的不确定性,恰恰是钧瓷有别于其他类瓷器的地方,也是钧瓷之所以珍贵的地方。现在,由于“窑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在神垕,十块八块钱就能买到一件钧瓷。昔日的皇家宝物,如今满街都是。对于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窑变”的可控制毁了钧瓷,使得钧瓷身价大降,把高雅的艺术品变成了大路货;另一种看法认为,让往日的皇家珍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普通大众中普及钧瓷,正是时代的进步,也是钧瓷的幸事,况且,钧瓷的大众化与少量高档钧瓷艺术品的存在并不矛盾。

钧瓷的未来:两条腿走路

现在,很多到神垕去的人发现,从禹州到神垕的路很宽,很平,很好走。这条路就是禹州市引资5000多万元新修的旅游专线——贺神(贺庄到神垕)公路。

禹州市旅游局局长王中献说:“钧瓷是禹州的名片,也是河南的名片,我们准备抓住这一点,开发钧瓷旅游!”

他说,计划中准备打造两条旅游线路。一方面是完善钧官窑遗址,把钧官窑遗址建成一个热闹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准备开发神垕瓷都游。修复花戏楼,建造古玩市场,将神垕建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城镇。同时在厂里开展旅游项目,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工艺,让游客了解演变的整个过程,了解钧瓷的文化底蕴。如果游客感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参与制作瓷器。

钧瓷研究所张金伟所长说,围绕钧瓷文化,研究所在钧官窑遗址已建起了钧艺坊。从原料加工到加釉成形的过程,都能让游客看到,形成一条观光生产线。

让钧瓷成为一个生产和旅游合二为一的项目,通过“两条腿走路”发展钧瓷经济,这就是禹州人振兴钧瓷的新打算。

禹州人说,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以当时钧瓷鼎盛。

现在,国家空前兴旺,人民安居乐业,为钧瓷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客观条件。所以禹州人相信,钧瓷的再度辉煌已经为期不远。

精选阅读

“天下第一砖”御窑金砖推出活教材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慕御窑村烧制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城楼、颐和园厅堂,到美国纽约明轩和惜春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等,御窑金砖都是宝贵用材。然而与其他非遗一样,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御窑金砖,也面临着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等困境。

历时半年多时间,完整展现六百年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历史变迁的御窑工坊日前落成,成了御窑金砖、蟋蟀盆、砖雕等相城绝技的“活教材”。

御窑工坊意在传承绝技

御窑工坊位于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新服务中心三楼,斥资近90万元打造。记者昨天看到,御窑工坊已进入最后的调试,金砖、蟋蟀盆等展品绝大多数已到位。

虽是全新打造,但工坊透着盎然古意。粉墙黛瓦,砖雕门楼印着“御窑工坊”四个烫金大字,地面用御窑金砖铺设,墙面印着金砖拓片,隔间的门是模仿窑炉的圆弧形,还有一座按比例缩小的古窑,无不显出金砖建筑的素雅精致。展厅堪称一座御窑历史文化走廊,以图文、老照片、实物、影像等各种形式展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展厅中陈列了大量不同规格的御窑金砖,有皇家御用的,也有寻常百姓家用的,有地面用的,也有墙面的,有古砖,也有新砖。还有一些御窑金砖的延伸产品,比如袁氏堂砖雕以及瓦当和滴水,还有与御窑金砖选料、烧制方法大抵相同的澄泥蟋蟀盆。

为了增加感官冲击和趣味性,以泥像重现了取土选泥、踏熟混团、制坯、凉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烧制等金砖生产的全过程,用三维模型展示进京送金砖之路,视频实景演示御窑金砖的文化脉络。最为特别的是,工坊内设有体验区,你在此可以简单制作金砖的泥坯,在金砖上练习书法以及作拓片练习。

“叫工坊,除了像博物馆静态展出之外,更希望能让年轻人动手参与,将这门绝技传承下去。 ”御窑社区党委书记谢斌杰说,御窑金砖面临的困境是不言而喻的,御窑工坊正是要成为营造传统技艺的教材。谢斌杰说,相城十绝中,出在御窑社区的绝活就有四个。因此,在御窑工坊同一层楼,还为缂丝世家的第五代传人王建江建了一个工作室,让这些绝技在同一空间里一起发扬光大。

相城十绝中的第一绝

御窑金砖是相城一张亮丽的名片,相城人总爱把它作为相城十绝中的“第一绝”介绍给海内外宾朋。

陆慕御窑村烧砖历史悠久,在宋朝时已很有规模,但“身份”和“地位”发生变化是在明朝。据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故宫时,发现御窑村特有的澄泥土质上乘,细腻坚硬,适宜制成上等地砖,才定下御窑村烧的砖为皇家建筑专用,并赐“御窑”二字。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粘土烧制成的细料方砖,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故名“金砖”。又传,早先叫京砖,因砖只能运到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专用得名。

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八道工序。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金砖有固定的尺寸,一般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此为大金砖,也有特殊规格的小金砖。上品的金砖光润似墨玉,平滑似镜,踏上去不滑不涩,大方砖多作铺墁。

大金砖现在每块售价在110元左右,小金砖便宜些。御窑金砖现在主要供给皇家建筑的修补用,复建的古建筑用量也不小。此外,御窑金砖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加日澳新等国以及港澳地区。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地面用砖都是御窑金砖。从1991到2005年,北京故宫大修时历年使用的都是御窑金砖。

御窑金砖最长脸的一次是2003年。当年,天安门城楼进行1949年后的第三次修缮。考虑到城楼地面材料须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有关专家严格比较,最终还是选择了御窑金砖和特制古城砖。

“当时外国人的远洋货轮都是候在码头上,等着装金砖的,货源非常紧缺,大家都抢着要。 ”御窑村民严林生回忆起御窑金砖的辉煌,满腔自豪地说,2003年天安门第三次修缮时,一长溜几十吨载重的大货车开到他们御窑砖瓦厂拉砖,场面壮观。

至今保留两御窑常年烧金砖

御窑村原名余窑村,千百年来当地许多村民靠烧制砖瓦为生。明清两朝,窑里烧出的砖一直是皇家专用,故宫里的每一块地砖均出自这里。兴盛时,主要烧金砖的御窑村和南窑村6000多村民都烧金砖,制砖烧砖都是家庭作坊式,各家烧各家的。 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御窑村二十几处个体作坊,合并成立了集体企业性质的“御窑砖瓦厂”。

随着城市化进程,御窑村和南窑村并入了全新的御窑社区,昔日的匠人们搬进了楼房,真正还在烧金砖的仅剩下三十几人。

当年留下来的御窑仅剩两座。相城区成立以后,政府加大了对民间技艺的保护力度,两座六百年的御窑仍继续烧着金砖,2005年姐妹窑也被官方列为 “江苏文物保护单位”,其特有的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已年过六旬的御窑村民严林生,从小伙子时就当了烧砖匠人。他退休后承包了两座老窑,和另外两个老师傅一起烧砖。

在御窑社区入口,两座古窑巍然挺立,七八米高的烟囱烟雾袅袅。记者见到严林生时,这位双鬓斑白的老人正独自守在古窑,窑门已被封得严严实实,窑门口还高高堆放着一摞乌黑的砻糠灰。 “现在在闷窑,一刻都离不开人。 ”严林生说,闷窑就是给窑内的金砖降温,一般是10天左右,要从1000℃的高温降到人手可以摸,这样才能出窑。

另一侧的窑里堆满了 快播 百度影音电影 好看的电影 好看的电视剧 日本动画片 伦理电影 百度影音 经典电影 美女图片 人皮高跟鞋 宫锁心玉2 星空影院 喜爱夜蒲 好心情影院 蜜桃成熟时33D砻糠,老严说,这是烧窑的燃料,出高价收购来的。 “再过三天这窑金砖就可以出窑了,这一窑大大小小大概有3000多块金砖和2000多块瓦当。 ”老严说,生产御窑金砖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烧砖,砖坯装进窑后要先用砻糠文火熏烤一个月,使砖坯脱水,再用片柴烧一个月,松柴烧40天,共100天,才能窨水出窑,每个环节都严格讲究。出窑后还要打磨,一块金砖从选料到最后成品整套工序所花的时间要一年多。

御窑金砖改变传男不传女传统

“哪里还有年轻人肯来烧砖哦,都进工厂了。 ”严林生说,窑场的活又脏又累,一块大金砖有125公斤,装窑需要很大力气。出窑时,窑内温度最低也有60℃,由于窑的构造特殊,即使停用3个月,温度也会高达60℃,一般人是吃不消的。

严林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工作八小时,三个人三班倒,一只旧收音机是严林生和匠人们唯一的解闷工具。在这种背景下,御窑村许多年轻人不再跟父辈学艺烧金砖,而选择进城发展。烧金砖“大户”御窑村和南窑村两个村人口有6000多人,但真正在烧金砖的只有三十几人。不少传统的烧金砖户,改烧“蟋蟀盆”之类的纯工艺品以及做一些御窑金砖的雕刻,“那样赚钱。 ”严林生说。

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御窑砖瓦厂也因城市化进程,搬迁到了北桥。厂长金梅泉是御窑金砖第五代传人,他的窑场现在总共仅有86名工人,其中还包括随时可能离开的临时工。由于人手不足、制作工艺严格诸因素的制约,大大小小的“御窑金砖”一年平均也就能烧制6万多块。因为厂里的四个窑来不及烧,金梅泉还将部分土坯承包给严林生,在老窑场烧制。

为了让这门技艺不失传,今年63岁的金梅泉改变了御窑金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让三十多岁的大女儿金瑾接管御窑砖瓦厂,金瑾也成为了“御窑金砖”的第六代传人。金瑾告诉记者,现在烧砖工序简化了。但她透露,烧砖的燃料仍然不是一般物质,而是砻糠,金砖质量与明、清时无二,还是正宗金砖。

除了年轻人不想干外,烧制金砖的原料——御窑村一带特有的陈粘土资源也颇紧张。在经过长达600年的取用后,以前取土的荒地、坟地都消失了,不少地方变成了湖泊。

相城区对古御窑址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实施特殊政策,保证御窑的生产。在弘扬御窑金砖文化方面也是不遗余力,2006年,相城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专门组织艺术骨干创作了中篇弹词《天下第一砖》剧本,今年将该剧本排演成一台完整的评弹艺术作品,巡回公演。

赏名家画瓷的缤纷万象


我爱陶瓷,爱的真诚,爱的深切。它温润不霸气,内坚不露锋芒。简洁却有博大的内涵,那华丽的身姿、高贵的气质、端庄高雅的气度,无时不惹人荡漾心肠。无瓷不贵,无文不雅,瓷益智,文养心。当英国航海家德雷克爵士在太平洋上拦劫西班牙船队并将船上货物运抵加利福尼亚时,中国的青花瓷被带到了北美,当这些西方人第一次见到中国瓷器时不由惊叹: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迷人、更完美的事情了。

远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发明了制陶技术,瓷器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已进入成熟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发明在浙江完成。而釉下青花瓷器则最早起源唐宋,成熟于元代,流传至今。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点土成金,使这种土与火的结晶逐渐从实用跃至殿堂,曾一度成为帝王贵族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初唐以后,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至世界各地,与丝绸、茶叶等一起成为中国外贸和外交的重要载体。陶瓷艺术的每一次变革也都是不同社会文化与审美价值碰撞的结果。

在百花齐放的艺术世界中,当代名家画瓷历史相对较短。百年来,投身画瓷创作与革新的艺术家们,在传统的道路上沐浴着时代之光,在传承古老艺术形式的同时,为其注入全新生命活力。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打开了陶瓷艺术固守千年的大门,使瓷瓶、瓷板化身为继纸张、帆布之后又一载体,为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创作领域。

画瓷作品和书画作品相比,有人做也有天成,这恰恰突显了它的趣味。这种趣味天成带来的快感和冲击力在一瞬间是大于在宣纸上绘画所带来的感触的。加入到瓷画艺术创作中来,一扫传统工匠艺人画瓷的俗气。当代书画名家在景德镇制作的素胎器物上,把釉土当纸墨创作,犹如在宣纸上作画一样的感觉,追求一种大气磅礴的中国画味道,并融于书画家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后经窑中施釉等十几道工序之后,在气窑内高达1480摄氏度的高温连续烧制11小时,才能变成美丽、明亮、纯正的青花瓷颜色。由于胎质、釉质、温度等诸多条件影响,出窑后瓷器的精品率只有30%左右,所以一件完美无缺的瓷器艺术品自古亦是来之不易的,工艺的复杂也增添了它珍贵的存世价值。

“名家画瓷”无疑掀起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新风,突显增添了瓷艺品的魅力和内涵。各类名家已是在相应艺术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本来就是极少数的精英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就已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印记,在这些人通过创作提升瓷器艺术品审美价值的同时,对于自身也是一种有难度的挑战。瓷艺画不同于平面创作,特别是瓷器是圆的,十分强调追求立体感,在绘画中要格外注重绘画的连续性和立体表现,因为每个面看都要漂亮。因此,需要进行大胆创造,在绘画构图上和装饰效果上,要有一些新的构思才行,并经过多次尝试,才能求得瓷艺画与瓷器的完美结合。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李延声说道:书画家比较有创意,而陶艺家本身是单独地在陶瓷语言上寻找灵感。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它的特长和局限性,要做的是把他们各自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如今,书画领域已在艺术市场的交易中占有显要份额,每季的拍卖市场交易额更是屡创新高,而名家创作的瓷画艺术则刚刚进入投资者和收藏家的视野。画家画瓷专场也才是近几年才出现在拍卖中,由于兴起时间短、大众认知度有限,故市场还尚未成熟烫手,价格也大多处于比较合理、理性的增长阶段,同时存在着巨大的升值空间。实践也在向世人证明,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绘画,利用成熟的颜料与材料的科技进步,几乎可以容纳当代国际所有美术形式的绘画表达,不仅如此,更是具备了其他媒介难以想象的美学浪漫和神奇。四海传文华,九州尽芬芳,相信名家画瓷,定会成为这个世纪一番佳话。

近几年拍卖场的新宠———中国书画家画瓷拍卖专场,每次亮相都有不俗的战绩,无论是从成交额,还是成交率,都次次刷新着瓷画作的拍卖历史。早在2008年,著名画家范曾的“老子演义青花画缸”就以134万余元成交;2009年王锡良粉彩《黄山四千仞》瓷板拍出了782万元;而在今年5月的嘉德拍卖中,王大凡《禹王治水图》粉彩瓷板更是拍出了920万元的高价。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如王镛、龙瑞、彭先诚、方骏、朱新建、朱道平、江宏伟、徐乐乐、霍春阳(微博)、邓林、韩羽、张桂铭的画瓷作品都以高价悉数成交。

“名家瓷画作品带来的冲击显然具有更高的文化属性,这个潮流的出现,对于当代中国陶瓷创作十分重要。换一个角度,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包容、大智慧、不狭隘,都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基础。因此,名家瓷画与当代传统陶瓷创作领域所出现的新文化撞击,是一个极具观察价值的现象,如果这种冲击可以为中国当代陶瓷带来新的格局变化,那么,这也将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最值得书写的一页。”

从“天下第一陶”谈景德镇陶瓷文化渊源


2008年7月18日,北京奥运开幕的前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华夏之都。崇文门,新落成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隆重揭幕,流光溢彩,争奇斗艳,众多璀璨华丽的展品之间,一件朴实无华的夹砂红陶罐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艺术珍品,经碳14测定,距今17000年历史,属旧石器时代;它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用24块出土夹砂红陶片修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陶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陶”。

发现“天下第一陶”

仙人洞,位于万年县大源镇,大源河属乐安河水系。1962年、1964年,江西省文物考古队和省博物馆考古队先后3次对仙人洞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骨、蚌器、陶片和动物骨骼、火堆等文化遗物。

仙人洞的堆积为上下层,文化内涵有较大的差别,上层距今1400 年-9000年,下层大约距今2000年-15000年。但不久以后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使这处重要古人类遗址研究整整推后了30年。

1993年10月,经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批准,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为中方领队,美国文化财产委员会、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为美方领队,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万年县博物馆和美国安德沃考古研究基金会联合组成的中美农业考古队,开始了对仙人洞和距仙人洞800米的吊桶环等地的重点取样和发掘。

仙人洞下层堆积层共出土388块陶片,都是质地粗糙的夹砂红陶,陶色不纯,内壁凹凸不平,原始性尤为明显,仅复原一件夹砂红陶罐。这些原始陶片的陶胎多用泥块分片贴拍,有的底部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型主要是直口筒腹圆底罐形器,外表绝大多数饰绳纹。上层堆积层出土的陶器变化较大,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夹蚌红陶、泥质红陶、细砂和泥质的灰陶。器型除罐外,出现了豆、壶等。

前后5次的考古发掘和经碳14的测定,一个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完整文化演进地层,横空出世,距今17000 年前的人类早期的原始陶瓷和距今13000年前人类最早培育的水稻硅石,成为石破天惊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

仙人洞曾属景德镇市乐平

498年前,仙人洞属乐平县境内。乐平自东汉光和元年设县以来,南与余干相邻,公元1512年(明正德七年),明王朝划出乐平县境南部新进乡全部和丰乐乡大部共七个都,与余干、鄱阳、贵溪划

出的部分地区并在一起,设置万年县。仙人洞的发掘,始于1962年,后中断30年,1993年、199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对仙人洞发掘的同时,来到景德镇市乐平洪岩洞,也发现了古人类烧制的原始软

陶片。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与仙人洞紧密相邻的乐平礼林,就发现了与“天下第一陶”同样的夹砂红陶片,在乐平高岸岭也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黑釉杯,浮梁县的王港、江村一带,也曾经发现了人类早期烧制的印纹陶片。原始社会并没有政区的概念,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形成主要依据资源气候等环境因素,后来历代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多次改变政区范围。研究历史文化现象应当沿着历史的脉络进行,不能局限于现今政区范围。正如婺源虽已划入江西,但婺源从语系、戏曲、建筑和社会风俗诸方面仍属于徽州文化;仙人洞出土原始陶片应该属于景德镇陶瓷文化起源和形成研究的范畴。

陶,是人类运用火改变物质形态的最重要的发现,成为人类举起的第一支文明的火炬。 “天下第一陶”和遗存在赣东北丘陵昌江流域、乐安河流域的珍贵陶片,它揭示了赣鄱大地孕育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源头,它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运用现代考古发现和科学技术,历史地、完整地、准确地研究认识和诠释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课题。

燃起陶瓷文明之火

认识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古人将用土烧制的瓦器都称之为陶,广义的“陶”的内涵包括陶和瓷,随着瓷业生产的发展,人们才明确了陶与瓷的区分。长期以来,人们对景德镇陶瓷最早历史的认识,只来自《浮梁县志》 (乾隆版)记载: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南窑笔记》记载:“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冶陶始于季汉”,蓝浦的《景德镇陶录》:“景德镇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都业此”,而从现代考古的成果来看,这些历史著作中记载的“陶”均己为“瓷”了。从《中国陶瓷史》的记述以及中国陶瓷考古界的认识来看,持景德镇制瓷史发源于五代者占大多数,而实际上,从“天下第一陶”开始,在景德镇市所辖范围内,陶瓷星火绵延不绝,从未终止,乐平天湖城工地曾出土南朝梁代青瓷盅、乐平南港曾出土唐代塔形皈依瓶,可见,五代时景德镇瓷业完全是当地陶瓷文明的自然发展历程。景德镇五代瓷业仍处于较为初始的阶段,瓷质仍较为粗糙,北宋时期则已经能够制作莹缜如玉的青白瓷,随后进入高度繁荣时期,成为名扬天下的瓷都。历史上,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宋以来景德镇窑1000年制瓷业的辉煌成功,而忽略了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更加深入完整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认为:仙人洞“结合出土工具分析,大体反映出当时人们主要是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的”。仙人洞出土的人类最早陶片,揭示了是女性发明了陶,远在17000年前,我们远古祖先的伟大母亲就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从最早的陶器的制作上逐渐认识和运用了对称、重心、均衡、呼应、协调等形式美的艺术法则。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人文信息。赣鄱大地上的母亲是最早的也是最智慧最杰出的女陶艺家,她亲手塑造的夹砂陶罐,映照着人类文明最初的艺术曙光;她每天顶着陶罐去汲水的小路,成为远古人类通往文明的伟大征程的起点。

与仙人洞遥遥相望不到8公里的地方,今景德镇市乐平礼林境内,就矗立着蕴藏着丰富瓷石宝藏的白土峰、白石岭,从仙人洞边潺潺流过的大源河水,又静静地从白土峰、白石岭下淌过,注入乐安江,汇入饶河。而沿着饶河的另一条支流昌江溯流而上,昌江流域的东河、南河两岸,有着100多平方公里出露面积的瓷石矿和高岭土矿藏。也许是天意,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天下第一陶”,后来又创造了中国瓷业最辉煌的篇章。 (作者系景德镇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美术家、作家、评论家)

“瓷”名天下的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是浙赣皖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之一。在这里,巨幅的瓷壁画勾勒出瓷都气派,连大街上的路灯柱、红绿灯竟然都是青花瓷做的。而琳琅满目的瓷器店更是富丽堂皇,走进去,即便什么也不买,也觉得很有收获,像参观了一回瓷器展览一般。这里的陶瓷甚至被用作了建材,精美的柱形陶器将围墙装饰得别有风味……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专题性陶瓷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珍品重器3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包括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种精品陶瓷等,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

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此外还收藏了许多外国瓷和外地瓷,以及金石玉器、书画等。特别是近现代和当代景德镇陶瓷精品是该馆独有的。

从景德镇陶瓷的起源、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再到各个朝代不同的代表瓷器。很全面地介绍了景德镇陶瓷的各个方面。景德镇,一座以单一陶瓷产业支撑一千多年发展与繁荣的城市,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瓷砖艺术拼花带你演绎缤纷的艺术生活


瓷砖艺术拼花是凝聚着设计师灵感和心血的艺术创作,也是工艺师用陶瓷来表现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作品。最常见到瓷砖艺术拼花的地方是宾馆、商场以及大型公共场所。近两年,随着瓷砖艺术拼花的普及,一些家庭装修也开始选择瓷砖艺术拼花,提高家里的装饰品位。

由于现代制瓷工艺先进,陶瓷的艺术加工已开创了一片可以无限延伸的天地。不管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古罗马图腾、颜色鲜艳的可爱卡通动物,还是线条均衡的抽象画都能用瓷砖制作成一幅拼花作品。记者走访我市建材市场后发现,目前我市开展预定瓷砖艺术拼花业务的陶瓷店已达10多家,其中一小部分陶瓷店不能为业主提供现成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只能提供印刷的式样供业主选择预订。

行内人士表示,瓷砖艺术拼花曾是有钱人或贵族的消费品,由于其昂贵的价格,一般家庭装修都不会考虑选用,但随着工艺的进步以及制作成本的降低,瓷砖艺术拼花不再像过去一样是一般家庭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品。记者发现,我市很多家庭装修都选择了瓷砖艺术拼花,这些业主根据自己客厅的尺寸、自己喜欢的颜色预订了自己看中的图案,为家里的装饰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魅力。

据了解,目前流行的瓷砖艺术拼花除了神秘图腾、抽象画、戏剧脸谱和卡通动物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凸凹面和镂空状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这些由美学和文明揉掺在一起制作而成的瓷砖,嵌在墙里就是一幅画,铺在地上又是一道风景。行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制作水平的高超,可以满足业主的各种要求,倘若业主对厂家提供的图案不喜欢,也可以自己设计图案交给厂家加工定做。一句话,根据你需要的尺寸、你喜欢的颜色、你追求的美感为你度身量做瓷砖艺术拼花,而制作的时间,简单的图案要一个星期,复杂的图案则要半个月左右。

至于瓷砖艺术拼花的价格,目前,市场主要是根据加工图案工艺的难度来划分档次收费。工艺难度越高价格越贵,工艺越简单价格越便宜,此外,尺寸的大小也影响价格的高低,面积大陶瓷艺术拼花自然价格比面积小的贵。瓷砖艺术拼花以每平方米为单位来计算价格,其中以悬挂在墙壁上的立体瓷砖艺术拼花最贵,每平方米需2000多元,一幅面积为1.44平方米的拼花就要近3000元,而粘铺在地面的平面瓷砖艺术拼花则最高价格则每平方米近1500元。目前,平面瓷砖艺术拼花比较受欢迎,很多家庭装修都喜欢定购一幅线条感强、风格简约的图案粘铺在茶具下面或家门入口,点缀居家的环境。

据悉,瓷砖艺术拼花最早可追塑到远古时代的古罗马、埃及和中国等文明古国的皇宫贵族的豪华装修中。那时用的是较粗造的石块拼贴而成。如今,现代人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将拼花发扬光大,把各种颜色的抛光砖、石材等拼贴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并将拼花艺术运用到家居装饰中,使整个居室给人一种清晰的简洁与和谐尊贵之美,为生活演绎缤纷色彩.

宋代---独创青白瓷名天下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

咸称景德镇瓷器。随着宋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的优秀工匠纷纷来到景德镇, 

把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带了过来,从而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力量得以充实,景德

镇也因独创青白瓷而名扬天下。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以前的各朝所追求

的色调,无非是浓淡不一,意境略异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景德

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

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

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

称影青瓷。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

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青瓷唐草纹瓶

(北宋,高20.8cm,口径

5.9cm,腹径13.2cm,底径6.3c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