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 导航 >

“火石红”基本类型介绍

“火石红”基本类型介绍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瓷砖类型 瓷砖介绍

2020-09-22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做“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复述)。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磁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橘红、橙黄色现象都称做“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的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笔者认为,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顾明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2]。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元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的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橘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

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像电影刚散场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做“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橘红颜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的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了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二、窑红:火石红现象的第二种形态就是瓷器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外因作用造成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窑红。古瓷上窑红的表现特征是:第一,窑红的色彩分布不像胎红那样围绕胎釉结合圈出现,而是在器物 内外所有露胎处甚至大小缩釉处都可出现。第二,窑红的晶体不表现出“散场效应”,而是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第三,窑红有时在古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有时单独出现,当然也有只出现胎红而没有窑红的。这种火石红出现的不同时性,证明胎红和窑红在形成原因上的区别。即胎红产生于瓷胎内因,而窑红则产生于瓷器外因,二者之出现于古瓷器物上,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那么,在古瓷中烧制过程中是哪些因素造成瓷器露胎处出现窑红的呢?第一,是来自瓷胎内析出而散发于窑内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二,是来自瓷匣钵,特别是新用匣钵体经高温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第三,是瓷窑窑壁窑床,特别是新窑的窑壁窑床中在高温下分解出来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由于这些窑内铁离子或氧亚铁的存在,当烧窑结束,窑内温度降低并且富氧空气进入时,这些铁离子或氧化亚铁就会被二次氧化,并以结晶体的形态融附于瓷窑内各种可附着的物体上:附着于窑壁则成为“窑汗”的组成部份;附着于匣钵内外则使匡架钵表面发红乃至发黑;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则成窑红。由此推测,新窑、新匣钵容易使瓷器产生窑红,老窑、老匣钵则相反。

三、刷红: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这种人造火石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中国陶瓷》一书中讲到到洪武青花瓷时说:“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3]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把这种刷红称做“火烧红”。他说:“火烧红是指洪武年间瓷器底部显出的红颜色。当时,

大器是浇釉,浇好后,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烧大件不用匣钵,烧窑时,由于胎与火直接接触,胎表面的铁质就泛出了红色。”[4]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瓷生产过程中不管是在器物露胎底部刷上“护胎釉”,还是刷上含铁质量较高的桨水,但都是在入窑烧制前的工艺手段,这些器物烧成后,所刷物质经过高温烧制已同器物结为一体,在高倍放大镜下也显示出结晶结构。

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红的一种方法。景德镇现代新仿的明清官窑瓷器中,有的为了表现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于是在瓷器制作过程中也用含铁质较多的桨水或近似火石红色的彩料,在器物圈足胎釉结合部露胎处用笔细心涂上细细一圈,烧成后有类似淡火石红的感觉。而在仿制元及明初砂底器时,也事先刷上一层富铁桨水或类似火石红彩料,以达到仿真的目的。

四、假红:假红就是伪、仿品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因为现代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中许多环节已同古代制瓷有了巨大的区别:胎土已不是人力、畜力或水力粉碎,而是球磨面粉碎;胎泥已不用人工淘制陈腐而是真空揉制、强磁除铁;绘画彩料已从天然着色剂改用化学色料;施釉方法已从蘸釉、吹釉和刷釉改为压缩气泵喷釉;窑炉已从柴窑必为液化气、煤气或天然气窑;瓷器入窑后烧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已从几天缩短为最短四五个小时;瓷器烧制中的温度变化曲线也决然相异。古瓷还要包括几百年世代家传的制瓷工艺上各种关键环节的绝技秘方,这一切都使古瓷要达到乱真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其中火石红就是仿制难关之一。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说:“(仿古瓷)火石红的效果不太好做出来,有的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达到要求时,火石红又烧不出来。”[5]笔者也曾在景德镇访问过几位烧制仿古瓷的朋友,他们都说仿古瓷中其他特征较容易接近真品,包括过去认为比重点鉴定瓷器80%多的器型(含“手头”)和纹饰,惟独古瓷器上那种胎红和窑红难以烧成。特别是明清一些官窑器上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和釉下胎红更是无法再现的难题,于是万不得已地在制作精美、几近乱真的仿古瓷上用前述刷红方法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给鉴瓷高手留下难逃慧眼的破绽。

精选阅读

景德镇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介绍


青花是指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各种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由于它具有蓝白对比,色彩鲜明而典雅大方的特点,因此从元代晚期迄今的六百多年中,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从其釉下彩绘的工艺和所有青花钴料来看,已有悠久的历史。

釉里红瓷,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呸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呸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的瓷器。

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它俩不但降生的时代相同,而且在工艺制作、装饰题材与画风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可谓一对惹人喜爱的孪生姐妹。然而,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烧成范围狭窄,比起青花来要娇嫡的多,所以其品种、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但它具有青花不备的那种红宝石般的富丽感,加上难于烧成而导致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历来十分名贵。

铜红釉瓷器与钴蓝釉瓷器介绍


铜红釉瓷器与钴蓝釉瓷器烧制成功,也是元代景德镇的两个创新品种。为明、清颜色釉瓷器的发展奠定了技术与物质基础。

铜红釉是将氧化铜掺入釉料之中,作为釉施于器物表面,在大窑内烧制而成。而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原料,用笔绘画于瓷胎上,其上施釉,放入窑内烧制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釉下彩,两者是不同的,铜红釉瓷器与釉里红一样不易烧成,发色往往为紫红色、褐紫色,鲜红色者很少见。另一种铜红釉加印花装饰的品种就更为罕见。传世的只有一种盘,盘里印云龙纹装饰,制作精湛,器底一般无釉,俗称砂底。

钴蓝釉瓷器与铜红釉瓷器在制作工艺上完全相同,只是它们的着色原料不同。钴蓝釉是将氧化钴料掺入釉中,施于器物的表面,放入大窑内烧造而成。钴蓝釉瓷器烧成较为容易,流传于世的较铜红釉瓷器为多。除了一种印花云龙纹器外,还有一种蓝釉上再描金花的做法,俗称蓝釉描金,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窑藏出土者就是一例。其制作非常精致,在传世瓷器中极为罕见。

蓝釉白花瓷器也是这时期的重要创造。有蓝地白龙梅瓶,有蓝地白龙纹盘,其特点是蓝白色彩对比强烈,白龙细部用划花描绘使其具有立体之感。它与青花瓷器的白地蓝花的做法正相反,别具一格,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陶瓷文化之元青花釉里红瓷的介绍


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釉里红瓷品件件价格高飙的原因,是其烧制工艺复杂,用料考究,成功之品代代罕见,流传下来的数目极少;加之元代烧制此类瓷器的时间很短暂,也造成此类瓷品存世稀少。而且,无论釉里红瓷还是青花釉里红瓷,每件成功之作,都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具有其他瓷品难以企及的美艳色彩,成为后世收藏者追逐的对象。这些,都是造成青花釉里红瓷至今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身价显赫的原因。

一位文物鉴赏专家曾经分析: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元青花釉里红值得探讨的问题和带给陶瓷界的诱惑着实太多、太多。而深藏在我省文物保护中心的这件绝世佳作,更是此类元瓷中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