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沈阳瓷砖 > 导航 >

沈阳小伙收藏钟表20年 共5000多座古旧钟表

沈阳小伙收藏钟表20年 共5000多座古旧钟表

沈阳瓷砖 瓷砖多厚 古代瓷器收藏

2020-08-27

沈阳瓷砖。

沈阳小伙儿李韬的家与众不同——无论是墙壁上还是地板上,几乎都被各式的钟表所覆盖。让人想不到的是,30岁的他搞收藏竟快20年了,并在2005年就建立起私人博物馆——沈阳古旧钟表博物馆。

古董钟表

目前,李韬已经收集了5000多座各时期的古旧钟表,仅百年以上的钟表就有3500余座。这些钟表的产地有中、美、德、法、意、瑞士、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造型丰富、装饰多彩、做工考究,其材质有木制、金石、青铜、陶瓷、玉石、珐琅等。每台展品都别具一格,几乎没有重样儿的。

康熙年间的钟、1755年的德国彩陶钟、日本20世纪初生产的“马球”牌挂钟……这些具有历史和收藏价值的钟表都能在他的博物馆找到。李韬说:“这里展出的每一件钟表都有一段可回忆的历史,都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今年,李韬又“淘”来一座颇具传奇色彩的“法国天使彩瓷钟”。这座钟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其陶瓷外壳是专程在景德镇定制的,刻有景德镇制的字样。陶瓷工艺非常复杂,雕有形态各异的小天使和花瓣等。它的钟芯是在法国组装的。李韬说,由于瓷器外壳过于复杂,运输非常不方便,他搬运回家都经历了不少波折,很难想像当年是怎么从中国运送到法国,又再次运送回来,并且没有一点损毁。“那个时候没有泡沫板,我猜想可能是将它放置到一个装满小米或者茶叶的箱子里运送的。”李韬说。

如今,李韬钟表博物馆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下半年他还计划办更多的展览。李韬说:“钟表都是精细活儿,保管起来很费心,不过不管多难都要坚持下去,因为要让后辈知道这些钟表背后记载的是厚重的历史!”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紫砂壶年涨20%


近几年来,紫砂壶收藏行情一路平稳上涨,名家紫砂壶保持着每年近20%的涨幅。

据了解,名家紫砂壶历来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是普通紫砂壶的数倍到数百倍。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紫砂壶收藏却逆势而行,表现不俗:例如已故大师顾景舟的茶壶价格,目前一般保持在10万至20万元左右。一些现代高级工艺师的精品,市场价格也在万元之上,身价每年以20%的幅度增长。紫砂壶收藏者王先生于2002年以8000元购得的一个名家紫砂壶,现在市价涨至5万。

中国嘉德秋拍专场的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调整,紫砂市场渐渐走出低谷,逐步趋于理性,紫砂壶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湖北省收藏家协会紫砂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南君认为,紫砂壶不同于其他陶瓷藏品,产地仅有江苏宜兴一个,原料资源相对稀缺;像徐达明、季益顺等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价格均翻了数倍,升值潜力巨大,藏家在收藏时应选择工艺较好的名家作品进行收藏。

陈景顺:40年收藏古瓷片标本10000多件


“有志者事竟成”。凭着对古陶瓷的爱好和痴迷,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村的陈景顺,用40年的时间,搜集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瓷片标本10000多件,利用古瓷片标本潜心研究,并在古陶瓷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鉴赏经验,成为打击假文物的鉴赏专家。2006年他被河南电视台国际部特聘为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专家组成员。现任河南省考古学会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

上世纪90年代,成“家”立业

陈景顺今年61岁,1974年5月,他到禹县拉货搞运输。看到五颜六色的钧瓷,陈景顺一见钟情,自此开始了收藏生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开始收集流落在民间的文物。1991年春天,陈景顺与朋友到邙山野游,一件外形独特的陶器吸引了他。那是一件黑陶,浑身席纹,有三个小腿,当时是农家大嫂用来盛食喂鸡用的。陈景顺掏8元钱买了一个盆子,从农家大嫂那儿将这个“鸡食盆”换了回来。到家后,几个文物爱好者一看,居然是一件商代的黑陶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凭着这件黑陶鬲,陈景顺加入了中国收藏家协会。

水到渠成,成立“河南陈氏古瓷标本陈列馆”

为了普及文物知识,满足文物爱好者的观赏需求,陈景顺从上万片标本中挑选出精品2000多片(件),按时代顺序、不同窑口、不同品种,精心设计,上架陈列。通过省市文物部门的专家观摩,经荥阳市文管部门批准后,2001年6月成立了“河南陈氏古瓷标本陈列馆”,并同时向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收藏爱好者免费开放展出。在2000多片(件)的展品中,有隋代青瓷,唐代花釉瓷、唐三彩、唐代绞瓷、绞釉、黑瓷、白瓷和黄釉瓷。还有宋代汝官瓷、钧官瓷、天目瓷、影青瓷、宋三彩、襟加彩、白底黑花、白釉化、钧瓷及明清的青花瓷等等。釉色品种达上百种之多,而且釉色润如碧玉,画面千姿百态,生动传神,时代延续千年之久。

珍贵文物不自藏,精品捐献文管所

陈景顺收藏古瓷片名声彰显,多次参加全国、国际性的古陶瓷学术研讨会,已同美国、日本、瑞士、泰国、新加坡、意大利、英国、西班牙、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30多个省市文物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

陈景顺爱好文物,热心弘扬古瓷文化,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利用文物发财。2001年9月,陈景顺把多年来收集到的128件(套)珍贵文物捐献给荥阳市文物管理所。此举在荥阳市引起很大轰动,并受到荥阳市人民政府的表彰。这些文物包括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商周的陶器、汉唐的瓷器、明代砖雕、清代刺绣、民国报纸以及“文革”时期的造反司令部布告等,几乎涉及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和时期。其中裴李岗时期的石磨盘、石铲、石斧,唐代的一套白陶(共8个)、七星盘等文物已达国家二级、三级文物标准,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郑明驼)

釉下五彩瓷年涨20% 瓷器收藏受很多藏家追捧


近日,记者从武汉收藏品市场了解到,醴陵釉下五彩瓷每年保持20%的涨幅,在瓷器收藏市场受到很多藏家追捧,掀起了一股新的收藏热潮。

武汉资深瓷器藏家李险峰介绍:“我2006年以800元的价格买入的一件釉下五彩山水茶壶,去年10

月份以5600元的价格卖出。现在店里还剩下一件釉下五彩花鸟梅桩耳赏瓶,现在的价格是12000元,前两年也就卖到几千元。近几年来,釉下五彩瓷的价格涨幅每年都保持在20%左右。”

据介绍,釉下五彩瓷产于湖南醴陵,是瓷器中的极品,具有晶莹润泽、清新淡雅、永不褪色、无铅无毒等特点,可谓“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采用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高档制品甚至要用五六次烧制)烧制而成,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百余年历史。

李险峰认为,釉下五彩瓷因其工艺难度大,生产历史短,技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现存世量稀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很大。

郑州一市民18年收藏20万枚古陶瓷片 市值超百万


汉代的作料盒

出土东汉时期的老母鸡抱小鸡,可谓栩栩如生。

汉代的化妆盒貌似蒸笼

有人戏言:任兴琪收藏的不是瓷片,是金条。

18年的淘宝生涯,让他收藏近20万枚古陶瓷片。可别小看这东西,据专家研究断言,这里云集国内各大窑口标本达200余处。就其商业价值来讲,每枚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就其学术价值来讲,有着不寻常的标本意义。其实,这些只是收藏者宝库中的冰山一角。

汉代的调料盒、化妆盒,唐代的白瓷,北宋的黄釉执壶……这些曾经的古品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还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牛人

千件陶瓷打造我省民间瓷器标本

“这是秦砖,那是汉瓦,这些瓷片分门别类地涵盖了历代国内200余处窑口的标本……”11月6日上午,位于郑州市长江西路与三环路交汇处的一个三层小楼内,来自省内的几位考古专家对此赞不绝口。

展厅内陈列着近千件陶瓷艺术品:彩陶、古瓷、秦砖、汉瓦、封泥等等,历史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近现代。

借用一位专家的话说:这里就是一部近乎完整的古陶瓷文明史。而创造这个“文明史”的是郑州市市民任兴琪……

“变个人秘藏之宝为社会共有之物、开创民间瓷器及各窑口标本事业的新途径和体例,并最大意义上发现与实现中华古陶文明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兴琪的自我定位。

惊叹

一枚青花瓷片价值上千元

走进这个标本中心,首先接触的是用玻璃框陈列的一枚枚碎瓷片,在外行人眼里,这些碎瓷片可能是一文不值,事实上,这是宝贝。从商代的陶片,再到汉代的彩陶……任兴琪的讲解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

“这是元代的青花瓷……”任兴琪介绍,青花瓷近年来一直是收藏界的大热门,一片很普通的鸡蛋大小的元代青花瓷片市场估价也得上千元。据了解,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这足以说明元代青花瓷的珍贵程度。

“我这青花瓷瓷片不多,仅有两箩筐……”这么值钱的“东东”,在任兴琪这里,用箩筐计算,不能不让人惊叹。除这些比较珍贵的瓷片标本外,任兴琪共收藏古瓷片近20万枚,有人戏言:任兴琪收藏的不是瓷片,是金条。

由于古瓷片近年来交易较为活跃,市场上也有人将新瓷打碎后经人工处理当作古瓷片出售,对此,任兴琪提醒,买古瓷片者要慎防造假者的心理战术,最好能请有经验的收藏人士把关。

感受

18年收藏之路有点苦

谈起他的收藏史,那得从18年前说起。

1991年4月,任兴琪看到电视上报道我国瓷器等文物流失海外的消息后,他突发奇想,何不从民间收集瓷器,不让更多的中原古陶瓷流失,尽自己微薄之力。

之后,任兴琪便爱上了“淘宝”之路,一发不可收拾。每到节假日,他和朋友开着那辆老爷车就上路了,这样一干就是十多年,淘遍了河南及周边各个省市的古玩市场。

伴随任兴琪兴趣的增长,另一个问题困扰着他:资金从哪里来?眼看着家中所有的收入换来了旧盆子破瓦罐,任兴琪犯了愁。好在妻子没有埋怨,还答应为丈夫分担忧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妻子下海经商,开办一家企业,当时正赶上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上奇缺,妻子捞上个人事业上的第一桶金,同时,也给任兴琪注入了勇气和活力。

愿望

将来举办标本展览

每每淘宝遇到自己喜欢的陶片,任兴琪便会兴奋得整夜睡不着。他拿着放大镜欣赏着,爱不释手,然后查资料,请专家鉴定,最后,干脆试探着学修补陶瓷这一行当。随着陶器标本的越积越多,任兴琪开始发了愁,如何打理?

2007年,一个大胆的想法让任兴琪付诸实施——开办一个民间瓷器标本中心……

一年后,任兴琪便雄心勃勃的开始了。但真正地梳理瓷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查资料、咨询专家,一直到修补各年代陶瓷标本。今年年初,他的标本中心终于有了雏形。对于其瓷器标本中心来讲,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虽说没有开放,可这里每年都会接待慕名而来的一些学者和专家。

任兴琪说他想打造中原瓷器标本中心,不想再让河南陶瓷文物、文化流失。“下个月,我准备举办一个标本展,同时我也希望这里能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一个交流、探索、学习的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让更多的文物能保存下来。”任兴琪说。

20年翻百倍 毛瓷还能玩吗


20年翻百倍毛瓷还能玩吗

所谓“毛瓷”,即“毛主席用瓷”的简称。对于国人而言,“毛瓷”早已不是一种瓷器的代名词,而是整整一代人对于青春和生命的红色记忆。

去年,在保利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套五件釉下五彩毛瓷碗以800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本场拍卖会上的“标王”。当代官窑瓷出品的高价“毛瓷”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它代表着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其工艺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据了解,目前市场中真品“毛瓷”的存量稀少,其市场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此外,文玩杂项专家姜跃进提醒收藏者:“目前收藏市场中见到的那些所谓‘毛瓷’以赝品、仿品居多,所以大家在收藏‘毛瓷’时一定要弄清来源,谨慎选择。”

神秘“毛瓷”存世量稀少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毛瓷”因其造型和风格上鲜明的时代特征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一直以来也代表着这一时期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其中,醴陵“毛瓷”和景德镇的“7501毛瓷”是最为收藏界推崇的两个品类。

湖南醴陵在民间就有“红色官窑”之称,几代国家领导人对醴陵瓷的偏爱更令它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这也大大提升了其价值。1974年,醴陵为毛主席定制了一批专属瓷器,此后便没有继续生产,应该说这是“毛瓷”中的珍品。这批“毛瓷”选用特制的湖南“洪江泥”做胎,绘画用氧化铀做颜料,大胆将胎体倒装入窑,先经1360摄氏度的高温成瓷,之后在碗口上施一层白色低温釉,再经700摄氏度的低温烧烤。1974年11月,烧制出一批釉下五彩薄胎碗,晶莹剔透、温润可人。碗内外用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种纹饰,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相关资料统计,目前醴陵“毛瓷”藏品的数量不超过400件,其中流落民间的数量仅不到200件。

在醴陵“毛瓷”之后诞生了景德镇“7501毛瓷”,缘何名为7501?据了解,烧制毛主席专用瓷被视为1975年中央的头号任务,但其实因为毛主席身体的原因,1976年烧制好瓷器后并没有更换,所以严格来说,毛主席并没有使用过“7501毛瓷”。但由于“7501毛瓷”高超的艺术成就一直以来都被业内称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现当代瓷器的巅峰之作,同时它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美最齐全的一套红色官窑瓷器。此外,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对花”装饰和釉下五彩的工艺设计也是史无前例。姜跃进说:“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一直以来是业内对‘7501毛瓷’的评价,应该说‘7501毛瓷’代表了当时中国陶瓷大师们的集体智慧,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

无论是醴陵“毛瓷”还是“7501毛瓷”都是现当代瓷器中精品中的精品,并且其数量极为有限,据估算两种“毛瓷”总量不会超过5000件。随着人们对“毛瓷”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价格也在急剧攀升,并且已经成为市场中的收藏新热点。

“毛瓷”价格20年翻百倍

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毛瓷”一直以来被人们称做红色官窑瓷器,这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瓷中精品也因为那时产量的控制,造成存世量稀少。

20年来,这批带有神秘色彩的瓷器从当初的每只几千元涨到了现在的几十万元,还有一些“毛瓷”精品价格能够达到百万元。姜跃进说:“从目前‘毛瓷’的一级市场来看可谓异常活跃,很多藏家会到原产地寻找‘毛瓷’的身影,此外,再造‘毛瓷’的价格也随着一级市场的火热水涨船高,正在成为藏市中炙手可热的藏品。”

据了解,目前“毛瓷”的收藏主要以馆藏为主,绝大部分都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南海丰泽园、武汉东湖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和湖南省文物商店红色官窑珍藏馆等处,真正流入民间的很少。目前,很多流通于市面的“毛瓷”,据说是1982年春节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将原来封存的2000件“7501毛瓷”发给职工的福利。

为何“毛瓷”的价格会在20年翻了百倍,姜跃进说:“首先‘毛瓷’的原料十分珍贵,它用了储量已近枯竭的临川高岭土;其次,这批‘毛瓷’的制作者都是当时顶尖的工艺大师,无论从设计还是制作都堪称是难以超越的瓷中精品;此外‘毛瓷’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历史和人文意义。这些都是神秘‘毛瓷’在一级市场中火爆的原因。”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毛瓷’在拍卖中屡创高价,但毕竟上拍的数量极为有限,拍卖作为艺术品的二级市场,是一个对艺术精品进行遴选再交易的市场,在二级市场中‘毛瓷’这一说法也一直存在着争议,醴陵‘毛瓷’和景德镇的‘7501毛瓷’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公认可信的标准告诉人们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毛瓷’,这也是为什么各大拍卖行很少触碰‘毛瓷’的原因之一。”(下转F2版)

■“7501毛瓷”四绝

白如玉,景德镇独有的临川高岭土,烧制瓷器晶莹剔透,洁白如玉。

明如镜,瓷器表面光滑莹亮,如镜面般泛清银色光芒。

薄如纸,瓷器壁厚不足毫米,以光线照射几乎透明,注入开水亦无烫手之感。

声如磬,以手指轻扣敲瓷器,其声清脆悦耳,有如磬乐音。

市场仿品多收藏需弄清来源

当代的“毛瓷”虽然属于日用瓷,但它在制作上选用了最好的原料,也集中了当时陶瓷界最好的制作人才,具有珍稀性,因此使它具备了收藏的特性。正因为“毛瓷”的收藏价值较高,市场的卖价不断攀升,所以仿制品也在不断增多,收藏爱好者在交易时需要格外留意,切莫掉以轻心。姜跃进表示:“在当前古玩市场比较混乱的环境下,收藏‘毛瓷’除了让行家长眼外还应尽量把握一点——流传有序。”

据了解,目前景德镇在大量地仿制“毛瓷”,市场中的“毛瓷”大部分都是仿品,而且很多几乎可以乱真。业内人士表示,收藏此类藏品时,流传有序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

姜跃进说:“现在市场上的仿品主要有几类:一是用相同的窑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珍稀品种,最典型的就是用‘7801’冒充‘7501’;二是利用当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三是现在一些私营陶瓷厂进行仿造,比较粗糙,很容易鉴别。因为‘毛瓷’从原料、工艺等各方面来说都是顶尖水平,我们还可以从器形、釉面、胎质和纹饰等方面进行鉴别,了解各类器物的特征和规格,观察胎和釉的细致程度。”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真“毛瓷”的数量不多,但也不是所有的“毛瓷”都有很高的价值。相关专家表示,总体而言最有价值的应该是送入中南海的产品。它们在质量上无可挑剔,在品种上也是最全的。当然这批“毛瓷”已为国家所有,很难再进入市场流通。至于其余那些流散于民间的“毛瓷”,有些质量还可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残次品,这类“毛瓷”的收藏价值自然要低一些。其次是那些制作工艺复杂且烧制数量较少的产品,如文具中的臂搁等也是不错的投资品种。

此外,因为“毛瓷”的数量稀少,收藏者还可以选择红色官窑生产的其他瓷器,它们的价格不会像“毛瓷”那么高不可攀,目前的价格也不高,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陶瓷工艺水平,同时也寄托了许多人的怀旧情结,具有别样的收藏价值。

北京商报记者马嘉会

相关链接

■假“毛瓷”鉴定

第一,用轻工业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鉴定:“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

鉴定: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才能看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鉴定: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20年捡来陶瓷器十余吨 收藏者欲为马口窑安家


长江商报消息

收藏陶瓷器10余吨,唯一一次出手就卖了4000元,每当展示藏品,武汉民间收藏家余长庭很有满足感。鲜有人知的是,一二十年前四处可见的米缸、油罐等马口窑陶器,目前在藏品市场炙手可热,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湖北民间器皿,目前在我省收藏界还鲜有人涉足,更谈不上系统收藏。

瓷器收藏家捡来十几吨“宝”

走进余长庭家的第一感受,用瓷器“仓库”、“博物馆”等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满屋子宝贝令人应接不暇,不知该从何看起。

他家里几乎处处都摞满了大小纸箱,里面的陶瓷藏品都用报纸精心包裹。大件或不完整的碎片,都散落在卧室、书房甚至阳台、厨房的过道里,以及茶几、电视柜、饭桌上。

整理着稍显凌乱的一屋子藏品,余长庭成就感十足。他的陶瓷残件、瓷片藏品从汉代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不涉及。

48岁的余长庭从事制冷设备的销售,其职业与收藏毫不沾边,涉足瓷器收藏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看着四处可见的精美陶瓷碎片,“当时只是捡着好玩”。随着收集的瓷器越来越多,2003年他才开始了正式有序列地收藏,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哪里旧房子拆迁,余长庭就走到哪里,长年累月,他也练就了一番本领,一车渣土是否有瓷片,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以至现在外出都形成了习惯,“哪里堆着一堆土,我就开始留意观察”,连外出旅游也不例外,“别人看的是风景,我看的是哪里有被人丢弃的碎瓷片”。

余长庭称,这些年来他的陶瓷器类藏品应该有上10吨,这还是十分保守的数字。目前,他家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放在老家的房子里,有专人看管。

与许多收藏家的以藏养藏相比,余长庭收藏至今只无奈向朋友出手过一次藏品,虽然只是一块长沙窑小碎片,且对方出了4000元,但他至今仍念念不舍,“这些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艺术品”。

想为我省特产陶器安个家

在众多陶瓷器藏品中,马口窑是余长庭最有感情、也是拥有相当数量的的一部分藏品。因为它是土生土长的湖北民间陶器。

这些陶器在余长庭的家中也得到了特殊的优待,全部住在了他的书房的特制木架上。摸着一个个坛、钵、罐、缸,余长庭如数家珍。这些一二十年前居民家中四处可见的陶器,曾用来装米装油,现在却被一一淘汰。

这些陶器中,有最为普通的光面陶罐、有装饰花纹的釉罐、外表镂空带有内胆的,还有两个为一组的套罐,目前已形成了一个较为连贯的体系。

余长庭介绍,这些陶器曾与每家每户生活息息相关,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才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这些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宝贝”,不少都被人随意丢弃,当垃圾处理。

收藏这些“宝贝”,最初除了朋友们的不理解,甚至妻子也提出过强烈反对,因为十几吨的藏品太占地方,但在余长庭看来,它们件件都意义非凡。余长庭说,收藏马口窑纯属爱好,从未有过变钱的想法。

据了解,目前系统收藏马口窑器的藏家并不多。拥有如此丰富的藏品,余长庭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将这些藏品找一个地方进行展示,好好给它们安个家,让喜欢的人可以一起交流学习。

观点

专家:马口窑应有一席之地

我省马口窑权威专家、湖北美术学院雕塑教研室主任李正文教授告诉记者,马口窑的古遗址位于我省汉川市马口镇,该窑起源明代隆庆年间传承400余年。后因抵挡不住塑料用品的兴起和精美瓷器,而逐渐衰落。

马口窑烧出的陶器除了少数定件,一般是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日用器皿。李正文介绍,该窑陶器各个时期均有明显特征,如明代强调科举制度,该时期的陶器代表作多有“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元素,随后的清朝“十八学士”、“寿”,再到后期的“口号坛”,文革期间的“样板戏”等均一一在陶器上得到体现,“是跟着时代走的窑口,系统连贯性非常强”。

李正文说,马口窑陶器与老百姓的红白喜事均息息相关,是各时期社会特征的真实写照。关于马口窑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近来年才有了一定的进展。令人欣慰的是,马口窑的成型技术也已被纳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民间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用品,如今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成为收藏者们的香饽饽。李正文说,前些年,一个完整的马口窑陶器仅数元钱一件,曾被外地买家整车整车地拖走,而今品相完整的、造型较好的马口窑陶器被卖到三五万,甚至十多万已是常事。

不久前,周南文化沙龙总策划饶学锋邀请熊胜华、李正文、刘谦定等专家学者,对马口窑进行了专题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作为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中最为重要的窑口之一,也是全国民窑中延续时间最长的窑口,庞大的艺术品陶器舞台,马口窑陶器应有一席之地。

余长庭收藏的马口窑器皿有十几吨。

老人收藏瓷器三百多件-陶瓷


今年63岁的沈照启是个性情耿直,有一说一的老人,他从小就对古董瓷器喜爱有加,自从走上瓷器收藏之路,三十多年来共收藏瓷器三百多件,足迹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知名窑口和山野村落。沈照启常说:“我收藏瓷器只追求精品,尤其最喜欢那些庄重、大气、寓意深刻的瓷器。”

从小与瓷器结缘

沈照启的爷爷过去是北京西四北大街上一家老字号的老掌柜,早在抗战和民国以前就喜欢收藏一些老古董。沈照启记得小时候家里面有两个大躺箱,他爷爷当时就将收藏的古董放在里面。他小时候经常登高去躺箱里一探究竟,也失手摔坏过爷爷珍藏的瓷器,当然也没少因此而挨揍。不过,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沈照启与瓷器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沈照启对记者表示,自己从小就觉得这些东西很美、很喜欢,而这个童年时期留下的烙印也一直伴随他直到今天。

到了“文革”时期,沈照启居住的大院里面有一个被他称为“三大爷”的人,解放以后靠登三轮车生活,家里面也有几个大躺箱,不过收藏的东西主要是以字画为主。当时“破四旧”之风盛行,因为沈照启一家所居住的平房有独立的灶台,于是三大爷就求沈照启帮他烧字画,沈照启说:“那时候我虽然一边烧一边看,但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心疼。”

这之后,沈照启参加了东北兵团,直到1976年回到北京后,他心里依旧有一个收藏梦。而一想到要搞收藏,他首先就想到了爷爷当年珍藏的那些宝贝。“我爷爷1957年把产业交给国家以后,我一直以为他把那些古董都拿回老家了,后来我有机会回老家找这些东西,可是老家的房子已经被我哥哥给卖了,东西一样都没有找到,特别的遗憾。”沈照启对记者表示,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反倒是由此开启了自己长达三十多年的收藏寻宝之路。

走四方收瓷器

1979年,沈照启正式开启收藏之路的第一站就是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一出手就收了一个陶罐,当地人告诉他是从古井里面淘上来的东西,后来拿到文物公司做了一次检测证实了陶罐是商代的。临走的时候,曲阜一个老朋友送给他一个玛瑙鼻烟壶,上面还有一个墨玉的荷花。不过,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文物商店还大敢收购来自民间的古董。于是,沈照启就将那个鼻烟壶送到了北京颐和园石舫旁边的一个古玩店里。古玩店的一个老先生看了之后觉得挺好,就以当时15块钱的价格收购了。从此以后,沈照启又是四处寻宝,曾经到过山西、陕西、河北、辽宁、福建、浙江等地,几乎跑遍了各大知名窑口。而在谈到搞收藏的开销时,沈照启说:“我是1983年从工厂辞职的,之后虽然自己也开了家工厂,但是基本上大部分收入都买了古玩了。”

在四处寻宝的过程中,沈照启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就是专门到偏僻的地区去寻宝,沈照启对记者说:“就像中国有句古话所说的,‘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野’,反过来也是一样,历朝历代的名人雅士中,有许多人为了逃避当时的动乱也好,迫害也好,都选择了隐居山野,因此,也很有可能从那些地方找到些好东西。”每到一个村落,沈照启都会首先站在高处看这个村子里面的建筑,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历史传承的古村落,他都会仔细观察村子里面的建筑。沈照启觉得,这时的自己就好像是风水先生一样的,通过村落住宅的造型和制式就可以大体判定哪里可能会有好东西。之后他就开始跟村子里的人交朋友,等熟悉了之后,再看看可不可以收购一些自己心仪的东西。不过,沈照启也表示,自己从不会夺人所好,一般都会询问卖主将东西出手的原因,而得到的回答也往往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

在回忆自己的收藏经历时,沈照启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关于收藏情谊的故事。他有一个朋友是福建人,祖上是做官的,留下了很多东西。沈照启之所以后来能够和他成为朋友,就是源于当年那个福建人带其父到北京看病,因为筹钱要买几件瓷器,沈照启看那些瓷器挺不错的,就都买了,也没有跟他砍价,而且一听说他是为了给父亲看病,又多给了他两千块钱。沈照启回忆说:“他为人很纯朴,一开始执意不要我的钱,我非要给他,于是他让我第二天还过来,他要再带两样东西送给我,就算是跟我交个朋友。”第二天沈照启和那个福建人又如约见面了,这之后二人便成为了好朋友,两家之间此后也经常往来。

收藏之乐在于文化

在听沈照启谈论收藏经历的过程中,他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沈照启指出,中国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从器形上、文饰上都有很多的文化寓意,比如“鹿鹤同春”、“福寿万年”、“子孙万代”等等,这些都寄托了中华民族对于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而沈照启在欣赏自己所收藏的瓷器时,也会分析、研究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比如说有一片竹林,旁边有两只鹌鹑,开始的时候自己不懂这些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好看,后来通过读书,通过研究,才知道是竹报平安的意思。”沈照启向记者介绍说。

总结起来,沈照启认为收藏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是一种享受。“我这么多年得到的体会就是文物收藏里面其实包含了历史、文学、美术、设计、材料等等的学问,能够让你沉浸在文化的氛围里享受到无尽的乐趣。”而在三十多年玩瓷、研究瓷、欣赏瓷的过程中,沈照启发现自己过去容易急躁的性格也有所转变,并且逐渐养成了一种对很多东西都要进一步搞清楚、弄明白的习惯,而这也正是他玩瓷这么多年来的切身感受。

周勇:建座私人博物馆把你收藏


周勇。

广州东方博物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目前展出的藏品多达600件,时间跨度长达三四千年。东方博物馆的主人名字叫周勇,他养了两只狗,其中一只名字就叫“古董”。

■“恋”人出场

周勇

做过媒体工作,当过老师,办过杂志,出过书,拍过电视剧。他早在1988年就走上收藏之路。东方博物馆是2010年周勇在广州亚运城·亚运文化村建造的,是一座从建筑设计到内部展品都堪称国内一流的私人博物馆。

■恋物故事

第一次出手就买到张大千的真迹

周勇从小就喜欢收集邮票、小刀和手电筒,但20世纪70年代能够收集到的只能是这些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古董属于“四旧”,是要上交的,周勇那时候还很小,他清楚地记得祖母把自己的耳环缝在衣服里面。1979年以后,中国才慢慢地开始研究文化欣赏艺术,但那种文化的不自信已经波及了三代人,年轻人对文化的饥渴表现为对奢侈品的盲目追捧。那些爱马仕、L V之类的大品牌的确会讲故事,但哪一个能讲得过中国的古董、文物和字画?

周勇走上收藏之路纯属偶然。1988年,周勇通过父亲认识了黄埔十一期的黄克荣老先生,他的儿子黄明谦拿了一幅画找到周勇,说这是父亲收藏多年的一件珍品,现在因为家里住房紧张,他想让周勇在南方找个人将这幅画卖掉,改善父亲的居住环境。这是一幅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九尺多长,对方开价10万元。周勇四处借钱筹集到了8 .5万元,黄家也忍痛割爱。这幅画经国家级鉴定专家李遇春掌眼,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买下张大千的画作几年后,有人找到周勇,让他拿到北京拍卖,起价是30万,周勇很是心动,这幅画在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放了20多天,周勇觉得不大对劲,“这是我收藏的第一幅画,不到必要时不能卖”。这幅画至今也没舍得卖。

“吃一堑,长三智”,真真假假中成为大藏家

1991年,周勇开始下海经商,他创办了广告公司,为企业做C I设计、市场调研,为政府做城市规划,在西安做项目时,他最喜欢去古玩城转悠,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周勇收藏的不少宝贝都是在西安“淘”回来的。西安也有假古董,“收藏家不买假是不可能的”,周勇也吃过亏,买过不少假的字画、瓷器,但他善于总结经验,在真真假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一般人是“吃一堑,长一智”,周勇是“吃一堑,长三智”。与古董贩子打交道的过程也非常有意思,周勇发现,研究人比研究东西更重要,所有的卖家都会说自己的古董是祖传的,盗墓盗来的,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察言观色,从他们的神情、语气等来判断他们手中的宝贝是真是假,这是一个痛苦的淘汰过程,经历了几百个人,最后留下了几个,并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用“钱”来交学费。

8个月建成8000多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馆

2005年,周勇开始萌发创办博物馆的念头,但建博物馆与招商引资不一样,不是说有钱就行。周勇与好几个博物馆的馆长、文化局的局长都聊过,他们说:“你不要建博物馆了,办个艺术馆就行了。”周勇不同意,“博物馆”三个字代表着一种身份和地位,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必须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的。

周勇终于等来了亚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东方博物馆成为政府的督办项目,为了赶在亚运会开幕前完工,周勇拿着现金当场给农民工兄弟发工资派利市。广东省博物馆盖了6年,东方博物馆只用了8个月就建成了,整个博物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比目前的广州博物馆还大。东方博物馆凝聚了周勇太多的心血,他先后去了北京、上海、辽宁、陕西、湖北、河南等地的省级博物馆考察研究,还曾到澳大利亚的国立博物馆学习。周勇还请来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团队来打造自己的“梦幻私博”。建成后的东方博物馆简而不陋,素而不苍,周勇还亲自操刀,临摹了古今中外许多有趣的漫画,挂在博物馆的走廊里,“几千年的历史太沉重了,我想让大家轻松一下。”参观东方博物馆的路线也设计得很有意思:要进入博物馆,必须经过一段长长的无障碍斜坡,“这是一种过渡,浮躁的心情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在东方博物馆里面参观不用多走冤枉路,“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终结,你不知道艺术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艺术在哪里终结,永远流连忘返。”

亚运会结束后,周勇还一直不停地往东方博物馆里面投钱,他准备花200万把门口的白墙镶嵌上铜片。东方博物馆还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团队,里面有考古专业的硕士、博士,周勇试图研究整理出一套科学的鉴定方法,从简单的目测转向现代化的微观痕迹鉴定,用500-1000倍的显微镜寻找岁月的痕迹和变化规律。

■恋物秀场

瓷器最多,每件藏品都像自己的孩子

在周勇的诸多藏品中以瓷器最多,他按照时间顺序一一陈列,走进陶瓷展厅仿佛踏入一条时间长河,这里有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彩陶,上面的蛙纹图案象征着人类已经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穴居生活,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唐朝的仕女陶俑体态丰满,面若银盘;青白釉魂瓶是用来装灵魂的,古时候的人担心先人们灵魂出窍,就做了这样一种细长的瓶子放进坟墓里面陪葬,瓶子的周围还有一圈神态各异的小人;元朝时期的中国版图很大,现在的伊朗也属于中国的国土,伊朗地区出产一种钴料,用来做青花瓷特别有光泽;陶瓷展厅里面还收藏有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清乾隆期间的手枕、19世纪的日本五彩花卉纹盘……每一件藏品都像周勇的孩子一样,他会长久凝视着它们,“这个盘子的颜色多嫩,温婉如玉,越看越舒服。”

除了陶瓷展厅以外,东方博物馆还有钟表铜器厅、百砚厅、艺术品交流厅、字画厅、临展厅。临展厅还兼具“交流”的功能,朋友们收了什么好东西,都可以拿过来摆一摆,做个小型展览,有相中的藏家可以用自己的藏品来交换。书画、铜器、瓷器代表大中华文化;端砚代表广东文化;钟表代表海洋文化。东方博物馆既能代表广东,又能代表中国,还体现出蓝色文化和内陆文化的融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