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瓷器民窑 > 导航 >

《中国古代陶瓷•瓯窑》十月面世

《中国古代陶瓷•瓯窑》十月面世

中国古代瓷器民窑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

2020-09-02

中国古代瓷器民窑。

大型图书《中国古代陶瓷·瓯窑》的最后校稿

笔者昨天从温州博物馆了解到,大型图书《中国古代陶瓷·瓯窑》正在进行最后的校稿工作,预计在今年10月份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温州博物馆馆藏瓯窑青瓷为拍摄主体,图文并茂,将是目前反映瓯窑最为全面精美的一部大型图书。WWW.TAoCI52.Com

观音头挽高髻,戴花蔓宝冠,面如满月,神态平静安详……昨日上午,在温州博物馆临时搭建的摄影棚处,工作人员正在为这件北宋瓯窑青釉观音坐像拍摄图片。目前,共有200多件完整器物和100多件瓷片已经摄成影像,为达到最佳印刷效果,该书的图片采用丹麦引进的3.96亿像素图像采集系统。该设备是专门针对艺术品高仿真复制而研发的一款专业级扫描设备,具有精微的还原能力和复制工艺。

北宋瓯窑青釉观音坐像的图像采集

据介绍,《中国古代陶瓷·瓯窑》大八开,精装彩印,约300页,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温州博物馆副馆长王新宇说,温州历史上称瓯,经过历史长河的淘炼,时至今日,“瓯”已演变成温州文化源流的一个符号,一个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内涵。瓯窑作为温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这部书是专门针对瓯窑所著,并系统全面介绍瓯窑从汉代至宋元的发展史,具有学术价值。它的出版,能够很好地宣传温州的瓯窑文化,也能让喜爱或是研究瓯窑的市民作为学术资料收藏。

瓯窑主要分布于瓯江下游沿岸。东汉是瓯窑瓷器的形成时期,晋代开始成熟并进入繁盛期,唐宋继续有所发展,它和越窑一道在全国享有盛誉。瓯窑色多为淡青,釉面光亮明快,薄而透明,胎釉结合牢固。其中缥瓷的釉色和釉下褐彩具有开创性意义。

去年下半年开始,温州博物馆着手打造瓯窑品牌。在市委、市政府创造性提出的温州“六城联创”的战略构想下,瓯窑这种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作为打造温州人文形象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去年12月15日,《瓯窑青瓷精品展》在温州博物馆开幕并展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瓯窑的发生、成长以及成熟各阶段的代表文物。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中国古代的瓷器窑都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瓷器窑都有哪些?相信想要收藏瓷器的人都想要知道,毕竟知道的越详细,对自己收藏越有利。那么,到底有哪些呢?实际上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瓷器窑数不胜数,大大小小,没有上百,也有七八十,只不过,大部分瓷器窑都没有知名度,所以没有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罢了。而一些知名的瓷器窑也因为藏品的流传而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比如以下八大名窑,堪称绝世。

一、越窑

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地区的越窑是中国古代八大名窑之一,它出现的时期是东汉,经过朝代的发展,一直到宋朝,延续了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越窑的主要作品就是青瓷,到北宋时期,其造型更加精巧,装饰也更加丰富,对周边窑口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二、耀州窑

耀州窑开始于唐代,位于山西省铜川黄堡镇,在五代十国宋初期,受到越窑的影响,一直烧制青瓷。到了宋朝时期,技艺发展达到顶峰,金末之后走向衰落。耀州窑的主要特点是:早期胎色发青灰色,釉色中带有黄色,中期釉色稳定,但胎壁变薄,且釉色更加均匀,产量也比之前大了很多。晚期时期,耀州窑的造型基本没有变化,但是胎壁更薄,器型也以小型为主,质量大大提高。

三、龙泉窑

龙泉窑的开始年代是五代,到清代时期才逐渐没落。它位于浙江龙泉,因而被称为龙泉窑。龙泉窑一开始也是烧制青瓷,其胎涂细腻,玻璃感很强,有细线划花,非常漂亮。到南宋时期,龙泉窑以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为主要烧制品。

四、定窑

定窑的产地是河北省,开始于唐朝后期,其主要特点是胎质薄且轻,颜色白中带黄,不怎么透明,釉色为米黄色,非常薄。

五、磁州窑

磁州窑的创烧时间是北宋中期,虽然发展的时间晚,但知名度却并不低。磁州窑的特点就是产量大,而且精品多,其品种包括黑瓷、白瓷、绿瓷、彩绘瓷等,形式多样。

六、钧窑

开始于唐朝的钧瓷到现在都依然受欢迎,它的胎质非常细腻,釉层却比较厚,最重要的是,钧瓷色泽多,像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等,都是钧窑烧制的。钧瓷以碗盘见多,花盆最为出色,据说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最大特点。

七、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因为位于江西省景德镇而得名,它烧制的瓷器受国内外喜爱。景德镇窑不同时期烧制的瓷器品种不一样、样式也是不同的,但是瓷器的质量都很高,因而才有了现代人的追捧。

八、建窑

开始于晚唐,盛行于宋朝,建窑的魅力也是不可挡的。据悉,建窑以黑瓷为主,瓷器也多以碗盏为多,装饰极为精美。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一)


【龙纹】瓷器常见纹饰之一。龙既是古代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又因传说它能登天入渊、行云降雨而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所以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装饰在陶瓷上。战国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范印等主体形象。浙江上虞唐 “乾符六年”(879年)墓出土的青瓷蟠龙罂,颈部堆塑一条长形的龙,张牙舞爪、腾云欲飞。五代的龙纹多为刻划的平面图案,常与祥云、波涛、宝珠组合在一起。宋元时代有印花、剪纸、绘画、贴花的品种。明清两代以绘画的龙为主,亦有刻划、印花者。除了云龙和龙涛纹题材外,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披发龙、立龙等形式。

【平升三级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平升三级为旧时祝亲友官运亨通之辞。瓷器上绘瓶(平)、笙(升)、三戟(三级),以谐音取其意。

【四季风景诗】瓷器装饰的一种。见于清乾隆粉彩山水转颈瓶。在器物的开光处,绘春、夏、秋、冬四季风景,每季风景画上分别题写“春到人间饶富丽,柳烟花雨总宜人”、“澹月梧桐影,轻风萝薛香”“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等诗句,书体依次为隶、揩、行、篆四种。

【印花】瓷器装饰的技法之一。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范或印戳,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范制坯,直接在器物上留下花纹,称为印花。瓷器印花始见于汉代。宋元时期南北许多窑口的产品均盛行印花装饰,以耀州窑、临汝窑、定窑、景德镇窑较为著名。

【对联】瓷器装饰的一种。流行于清代。康熙五彩加金锦地瓷器中,在菱形开光中书“聪明当此发”(上联)、“步步是莲花”(下联)的对联,并书“锦地永常”横批。

【白头偕老图】明清瓷器纹饰。白头鸟,大小如画眉,老则白头,又名白头翁,旧时既把它作为长寿的象征,又往往将之比作夫妻恩爱终生,白头偕老。瓷器画面上绘一对白头翁,即寓祝愿夫妻“白头偕老”之意。

【纳福迎祥】清代瓷器纹饰。画面主两个孩童将蝙蝠放入罐中,题为“纳福迎祥”。

【伯牙携琴访友图】伯牙,春秋时人,善弹琴。据《乐府解题》载: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与钟子期为友,所奏《高山流水》,曲意皆为钟之期悟出,世称知音。明清瓷品上绘有伯牙携琴访友图。以明成化图案最为精美,伯牙、琴童及所携之琴皆用青花勾勒,伯牙衣纹中填水绿彩,琴僮的衣服着矾红色。松树、野菊亦用青花绘成,枝叶加绿色,花着以黄彩龙纹】瓷器常见纹饰之一。龙既是古代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又因传说它能登天入渊、行云降雨而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所以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装饰在陶瓷上。战国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范印等主体形象。浙江上虞唐 “乾符六年”(879年)墓出土的青瓷蟠龙罂,颈部堆塑一条长形的龙,张牙舞爪、腾云欲飞。五代的龙纹多为刻划的平面图案,常与祥云、波涛、宝珠组合在一起。宋元时代有印花、剪纸、绘画、贴花的品种。明清两代以绘画的龙为主,亦有刻划、印花者。除了云龙和龙涛纹题材外,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披发龙、立龙等形式。

【平升三级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平升三级为旧时祝亲友官运亨通之辞。瓷器上绘瓶(平)、笙(升)、三戟(三级),以谐音取其意。

【四季风景诗】瓷器装饰的一种。见于清乾隆粉彩山水转颈瓶。在器物的开光处,绘春、夏、秋、冬四季风景,每季风景画上分别题写“春到人间饶富丽,柳烟花雨总宜人”、“澹月梧桐影,轻风萝薛香”“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等诗句,书体依次为隶、揩、行、篆四种。

【印花】瓷器装饰的技法之一。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范或印戳,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范制坯,直接在器物上留下花纹,称为印花。瓷器印花始见于汉代。宋元时期南北许多窑口的产品均盛行印花装饰,以耀州窑、临汝窑、定窑、景德镇窑较为著名。

【对联】瓷器装饰的一种。流行于清代。康熙五彩加金锦地瓷器中,在菱形开光中书“聪明当此发”(上联)、“步步是莲花”(下联)的对联,并书“锦地永常”横批。

【白头偕老图】明清瓷器纹饰。白头鸟,大小如画眉,老则白头,又名白头翁,旧时既把它作为长寿的象征,又往往将之比作夫妻恩爱终生,白头偕老。瓷器画面上绘一对白头翁,即寓祝愿夫妻“白头偕老”之意。

【纳福迎祥】清代瓷器纹饰。画面主两个孩童将蝙蝠放入罐中,题为“纳福迎祥”。

【伯牙携琴访友图】伯牙,春秋时人,善弹琴。据《乐府解题》载: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与钟子期为友,所奏《高山流水》,曲意皆为钟之期悟出,世称知音。明清瓷品上绘有伯牙携琴访友图。以明成化图案最为精美,伯牙、琴童及所携之琴皆用青花勾勒,伯牙衣纹中填水绿彩,琴僮的衣服着矾红色。松树、野菊亦用青花绘成,枝叶加绿色,花着以黄彩。

越窑——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陪葬品)两类。

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在东晋晚期出现的莲瓣纹,在南朝时成为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器物上装饰有小而密集的褐彩。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直到宋时越窑逐渐衰落。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莹莹、质如碧玉而着称于世。这种如冰似玉的美丽釉色,深受诗人的赞赏和喜爱。有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种美丽,如顾况、孟郊、陆龟蒙、徐夤、施肩吾、郑谷等。

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唐代陆羽曾在《茶经》一书中有此评价:“碗,越州上┅┅”。对当时流行的越窑青瓷茶瓯,陆羽评曰:“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在同样一本书中,陆羽对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作了比较,他评道:“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以类玉似冰来评价越瓷的美。

唐代的越窑青瓷,深得当时的诗人喜爱,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越窑青瓷的美,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咏秘色瓷器》)徐夤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贡余秘色茶盏》),就连日本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石川鸿斋也曾作诗赞颂余姚上林湖的越窑瓷器“:上林之窑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罢。遗珍谁得雉鸡山,久埋土中犹未化,馀姚沈君藏一瓶,釉色莹澈凝貌青。相携万里来扶桑,割爱贻我何厚情┅┅”。

中国古代陶瓷分类有哪些?


中国古代陶瓷分类有哪些?中国古代瓷器器形若按大类分:有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品种,主要有:

(一)碗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 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 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二)盘

盘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1、攒盘 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高足盘 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三)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葡萄纹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压手杯 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四)瓶

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五)盒

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 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记的作坊标记。

(六)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七)壶

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八)尊

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 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九)

古代 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 、釉里红雁纹 、蓝釉白花 ,都是稀世珍品。

(十)洗

古代 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十一)炉

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十二)灯

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十三)枕

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标记。

以上是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中国古代陶瓷分类有哪些?的问题,更多的收藏知识请关注我们。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之尊类


大口尊 尊式之一。陶瓷容器,流行于西周以前。陶质大口尊在新石器遗址出土很多。其中陕西神木石峁村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砂灰陶尊唇沿敞口,深腹,似两敞口筒式杯上下套接而成。腹中部有一道台阶式痕迹。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尊折沿敞口,腹自口部斜线内收。1974年内蒙古敖汉旗南台地出土的彩陶尊,口沿外侈,粗颈,鼓腹,腹部有对称的环状双耳。东北地区夏家店文化中有大口沿外敞,折腹内收式尊。商代中期大口尊有敞口,凸圆肩,口部略大于肩部,深腹和大敞口、肩微凸或无肩深腹几种。商代的大口尊多用作炼铜的坩锅。商代晚期,陶质大口尊逐渐少见,原始青瓷大口尊从商代中期始见,河南郑州分别于1954年、1971年出土的原始青瓷大口尊,造型为敞口、束颈斜肩折腹式。1959年安徽屯溪出土的西周原始青瓷大口尊作喇叭形口,粗颈、鼓腹,高足外撇。东汉以后瓷质大口尊少见。

莲花尊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青瓷尊,是顺应佛教盛行而产生的器形。造型呈侈口,长颈,溜肩,鼓腹,外撇高圈足,肩部均匀分布6个直系。器身布满堆塑的上覆下仰层层莲花瓣,莲瓣丰硕而高凸,其间还上贴塑飞天与宝珠纹。全器造型宏伟,装饰瑰丽,艺术水平相当高。

盖尊 带盖的尊。南北朝、隋代墓中出土的尊常配有盖,但盖尊之名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有的器形,器盖附属于各种不同的尊式。如1956年出土于湖北武汉武昌的南朝青釉莲花尊、1972年出土于江苏南京麒麟门外林山梁代墓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和1948年河北景县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均属带盖莲花尊。山西寿阳北齐库狄回洛墓出土的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则属另一种器形,盖作僧帽式,敞口;短劲,弧腹,矮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白瓷贴花兽耳衔环带盖尊作凹形盖,桃形钮,敞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腹部贴饰一周兽面铺首。

双螭尊 或称双螭瓶,创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呈盘口,长颈,溜肩,长腹,平底。从口至肩置对称双螭柄。另有单口双腹并联式,自铭"传瓶"。参见"传瓶"。

橄榄尊 又称"橄榄瓶",尊式之一。北宋时始烧,如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河南登封窑珍珠地刻划双虎纹尊,小撇口,束颈,腹部长圆微鼓似橄榄形,底与口大小相近。清康熙、雍正时期流行另一种橄榄尊。收藏于首都博物院的清雍正青花橄榄尊,喇叭式口,细颈,贺腹,尊的上部比腹下略长,圈足,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珐琅彩松竹梅纹瓶,口部微侈,粗颈,弧腹,圈足,造型亦略似橄榄状。

扉棱尊 又称"出戟尊"、"出戟觚",尊式之一,北宋始烧,流行于明,初为北宋钧窑为宫廷所烧制的仿青铜器陈设品。造型为敞口,颈部内收,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颈、腹、足四面有扉棱。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尊,仅腹部四面饰有扉棱。明正德以后有些尊的颈、腹、足四面饰对称的扉棱,万历朝则有六面饰扉棱的。

鱼篓尊 尊式之一,器形似鱼萎,明代初期与清代初期均有烧制。前者作盛储器,后者作高档陈设品。明永乐器特征为直口,溜肩,鼓式腹,弧形圆底。宣德时期所烧,敞口,斜肩,圆腹下收,圈足。清雍正、乾隆年间制品着意仿竹编鱼篓,形状为盘口,束颈,扁鼓腹,平底。

无挡尊 尊式之一,流行永乐、宣德时期。平沿,圆口,筒腹上下通透,底沿扁平与平沿呼应。器形明显带有异域风格,亦有人称之为器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有仿品。

石榴尊 尊式之一。始见于明宣德时期,流行于清代。器形似石榴果实,通体由纵向凹曲线分为六瓣形,口部外卷,短颈鼓腹,圈足外撇,台阶式撇,台阶式底。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品水平尤高。雍正时期石榴尊除继续烧造宣德器形,还有一种作外撇五瓣式花口,束颈,腹部浑圆,浅圈足。

双牺尊 明弘治时期出现的一种尊式,敛口,短颈,溜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有对称的兽耳为饰。此种尊在清雍正、乾隆时期也有烧制。如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仿古铜彩双牺尊,造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腹部下收,圈足外撇,肩部饰对称的回首立羊耳。

摇铃尊 清康熙时流行的尊式之一。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弧形或筒式腹,浅圈足,似长柄的铜铃。

太白尊 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琵琶尊 流行于清代的一种尊式,陈设品。器形似弦乐器琵琶,洗口,束颈,弧腹,腹下部较大,圈足为宽窄不同的二层台式。有的琵琶尊颈部饰对称的兽面双耳。

如意尊 清雍正时流行的尊式之一,因装有如意形耳而得名。尊上部呈钵式,颈部较细,有凸起弦纹,下部丰满浑圆,两侧有对称的如意式双耳。

络子尊 又称"网络尊",清雍正、乾隆时流行的一种尊式。器作撇口,短颈,圆腹,假圈足,腹部贴型凸起的网络纹。民国时期多有仿制。

苹果尊 形似苹果的瓷质容器。侈口,短颈,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丰满圆润,为清代康熙朝独有器形之一。

马蹄尊 肇始于清代康熙朝的器形。器身似马蹄形,唇口,溜肩,斜腹渐放,浅圈足。足背窄细。有的敛口溜肩,器腹略高,浅圈足。多用于文房,故又称"马蹄水盂"

观音尊 撇口,束颈,溜肩,敛腹修长,至底外撇,若观音菩萨亭亭玉立,故名,为清代康熙独特器形之一,又称"观音瓶"。

鹿头尊 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青花器多绘缠枝莲纹,以青莲谐音"清廉",因而又名"青莲?quot;。

莱菔尊 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侈口,细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形若莱菔,即萝卜,俗称"萝卜尊"。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之壶类


扁壶 又名土甲,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制容器。瓷制品最先流行于西晋。造型为直口,溜肩,扁圆腹,外撇高圈足,器腹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系绳背挂。江苏金坛白塔乡惠群村出土的一件,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浙江上虞百官镇外严西晋墓出土的一件,足底划"先姑土甲一枚",可知此器在当时的名称。上述两件均为青瓷器。江西九江出土的铜质器及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漆器,均有自铭"土甲"、"钾"或"柙",只是根据质地的不同,偏旁从"土"、从"金"或从"木"。宋以后,依其形而名之,改称扁壶。

背壶土甲壶式,84年出土于安徽合肥西郊的隋淮南窑青釉刻花盘口式四系壶。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壶式有扁圆等多种式样,有黄釉、黑釉、白釉、青釉、白釉绿彩等。

匏壶 流行于战国至汉代的一种壶式。器形似匏瓜状,是盛酒或水的容器。匏壶的质地有泥质陶、印纹硬陶、釉陶和原始青瓷。有的匏壶由上小下大的两个球体联接而成,有的颈部较长,或直或弯曲,腹部作椭圆形。壶盖造型考究,多做凤首形状,1973年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中出土一件陶匏壶,通高30、口径4厘米,凤鸟形盖高9厘米。

茧形壶 亦称鸭蛋壶,一种古代壶形。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既似蚕茧,又若鸭蛋,故名。初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产,后盛行于西汉。壶腹多彩绘流云、几何图案,也有光素者,仅以暗刻弦纹装饰。茧形壶在当时既为容器,又可在战争中埋入地下,用以倾听远方敌军骑兵马蹄声。茧形壶后世传入朝鲜,李朝青白釉瓷中有这种器形。

蒜头壶 始见于秦汉时期的一种壶式,有陶质和原始青瓷两种。特征为蒜头形小口长颈,圆腹。东汉时期蒜头壶腹部比西汉时期丰满,蒜头呈扁圆形。有的蒜头壶颈、肩部堆塑有人物、龙、虎等纹饰。

唾壶 又称"唾盂",为古代贵族宴饮唾鱼骨或兽骨的承器,故又?quot;渣斗"之称。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时增加盖与托盘。隋、唐除青瓷外新添白釉器,造型基本沿袭南朝旧制。五代及宋、辽,恢复为盘口,扁腹,圈足,不过一般口径大于器腹,早期圈足外撇,腹饰莲瓣装饰。入明以后继续沿用,各朝略有变化,一直持续到晚清,俟后被灰槽所代替。

带系扁壶 壶式之一,特征是壶身扁平,肩腹部有系,便于穿绳提携。瓷岳带系扁壶出现于东汉时期,是仿铜器形状制作的。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东汉青釉扁壶,为圆唇口,直颈,扁腹,长方形足外撇,上腹两侧有对称的衔环耳。西晋时壶体呈丰唇,直口,短颈,圆肩,肩部两侧各帖塑带翼鼠为系,壶腹扁圆,圈足为椭圆状。南北朝、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带西域风格的扁壶。如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黄釉瓷扁壶,敞口,短颈,肩两侧各有一带孔凸起为系。壶体扁圆,上窄下宽似核桃状,底部假圈足,扁腹两面印有胡人舞蹈图案。与此相似的扁壶还有唐三彩制品,所不同的仅是纹饰上的变化。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辽暗黄釉印花穿带扁壶则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长方形口,短颈,扁圆形壶体,椭圆形圈足,周边有凹沟,共有6个系。与之相似的扁壶,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晚唐墓中也有发现。收藏于宁夏海原县文化馆的褐釉扁壶,蘑菇形口,短粗颈,壶体扁圆,周围有四系。元代四系扁壶,唇口外卷,短颈,溜肩,装有四系,腹侧垂直,腹面平,长条状平底,造型风格与前朝完全不同,烧造地点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带系扁壶名称相同,然而由于历史时代不同,形状各有差异,各个时期都反映了浓厚的时代特征。

盘口壶 壶式之一。口沿上折,口形似盘,长颈,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其时部分器物口颈转折外已呈现棱线,至东汉初棱线凸起,初具盘口,中期后定型。此器自东汉流行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变。肩部通常饰双系或四系,东汉为环形,三国、两晋呈桥形,隋以后渐成条状。

虎子 又称"木威",形若伏虎的一种器物,用途有水器与溺器两说。迄今发现最早的虎子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呈茧式扁圆腹,绳梁,虎状圆臀有尾。此后的先秦墓中曾出土过漆、铜、陶质的虎子。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成一小型奔虎状,腹侧刻双翼。中期以后,造型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类,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装饰,至晚期虎首和四足逐渐消失。

鸡首壶 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的一种壶式,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烧制鸡首壶的主要有越窑、瓯窑,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实用,后者是冥器。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值纳隙耸瘟缀托芪疲餍斡琶馈?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青瓷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可知晋时称此类器形为罂。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浙江绍兴南池乡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鸡首壶,碗形口,下接细长的弦纹颈,肩部前有圆嘴的鸡首,后贴上翘的鸡尾,壶下有承盘。湖南曾出土龙柄三足壶,装饰与上述南朝墓鸡首壶相似。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清代康熙时期,宜兴陶艺大师陈鸣远制有紫砂天鸡壶,直口,长颈,丰肩,肩一侧设鸡首形流,其风格与上述鸡首壶相似,是仿古作品。

鹰形壶 又称鹰首壶,属盘口式壶中的一种。江苏宜兴周墓墩西晋墓出土的一件,高17.5、口径10.5、底径11厘米,盘口,短粗颈,圆腹,平底。壶的肩部贴塑双目圆睁、尖喙下勾的鹰首。两侧有对称竖式双系。腹部两侧用简单的刻划纹表示鹰的飞翼,腹下部塑有鹰爪,另侧对称位置贴附鹰尾,着重刻画了鹰首部位和硕大的双翅。

羊首壶 壶式之一。流行于东晋时期。器形为盘口,长颈,溜肩,椭圆形腹,口与肩部有一曲柄。羊首装饰在壶的肩部与柄相对处。羊鼓睛凸目,双角卷曲,雕塑细腻。羊首壶曾出土于南京和平门外米家山东晋墓以及江苏丹徒、绍兴等地区。

象首盘口壶 壶式之一,195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墓。盘口高而微撇,束颈,丰肩,椭圆形腹,腹部下收,足外撇,肩部有对称的四组条状系。壶流根部塑一象首,象耳向两侧展开附在壶体上,高昂的象鼻为壶流,对称的一侧是隋代流行的龙首形柄,造型独特。其白釉略带青瓷特征,属白釉滥觞期的作品,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珍贵的标本。

凤首壶 流行于唐代的一种壶式。又称龙凤壶。源于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造型,用龙凤纹作装饰,明显地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有青瓷凤首龙柄壶,壶盖塑造成一个扁状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与壶口恰相吻合,由口沿至底部装置一条螭龙形壶柄,龙头伸向壶口,前肢攀壶肩,后肢连底座,瘦长的壶身上堆贴着层层繁缛瑰丽的纹饰。唐三彩凤首壶造型更接近于萨珊朝金银器,凤冠作圆环状,有直口、撇口造型,中空。作为壶流的凤嘴有的张开,有的尖喙合并,两侧可向外流水。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披落在壶体肩部,巧妙地形成曲柄。广东广州瑞南路出土的唐青瓷凤首壶、印度尼西亚出土的唐白瓷凤首壶在器形上有较大的变化,凤冠做成花冠状,凤首成为一种装饰而不再充作壶流,壶体呈球状,肩部有管状流,凤首后部与壶肩部有曲柄相接。唐代以后凤首壶基本上消失,元代偶有出现。1974年北京旧鼓楼大街元代窑藏中出土了一件青花凤首壶,小口,直颈,扁圆形壶体,椭圆圈足。仰首曲颈的凤首作流,凤尾卷曲作壶柄。壶腹绘展翅飞翔的凤纹。明宣德时期亦有一种以凤首作流、龙首为柄的执壶。元、明时期的凤首壶造型与唐代的凤首壶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受异域风格的影响应该是它们之间的共性。

龙凤壶 见"凤首壶"

龙首壶 壶式之一,因壶流装饰成龙首形而得名,始于唐代,有陶、瓷制品。扬州博物馆收藏唐三彩龙首壶,用龙首作流,壶柄也塑成龙形。北宋定窑烧造的龙首壶,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肩一侧贴附扁形曲柄,另一侧有直立龙首,龙颈雕琢细腻的鳞纹,龙口含有弯曲的短流,壶的形体秀丽。

双鱼壶 唐至五代时期流行的壶式之一。整体作并联的双鱼形,双鱼嘴为壶口,鱼体作壶身,鱼尾为假圈足,鱼背脊间各有凹槽,槽上下两端贴有桥形系,可系绳,故又名双鱼穿带壶。陶、瓷质双鱼壶是受金银器影响后出现的新品种。唐代越窑青瓷和三彩陶制品较多。1983年广东梅县出土唐代水车窑青釉双鱼壶,壶口外敞,鱼形腹,圈足仿鱼尾,肩部一侧装管形短流,双鱼之间有一凹槽,上下各设一系,足上部有穿孔,制作简练。1964年河北井陉县出土五代时期的白釉双鱼穿带壶,虽然双鱼的基本特征均有细致的刻画,但与唐代相比,缺少了简练、生动的效果。

鹦鹉形壶 唐代出现的一种壶式,低温釉陶制品。1960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墓葬出土。壶的外形是一只鹦鹉,立于喇叭形座上,后颈有一盘口,直颈,柄的一端依附壶颈弯曲于背部,鹦鹉腹部中空,喙为流,全身羽毛刻划细腻,生动而实用。

执壶 隋代出现的酒器之一,又称注子、注壶。据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偏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唐前期注子有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唐晚期仅越窑烧造的注子样式就有5种之多。腹部多作瓜棱形,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五代至北宋,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至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器形修长秀美,并多有注碗相配,注碗稍大于注腹,因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又称"温碗"。习惯上对宋代的注子称为执壶。宋代壶式有10余种,腹部多作瓜棱形,器身趋于瘦长,流和柄上端高度相等,此外尚有兽流壶、提梁壶、葫芦式壶等。元代壶身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明、清之后,执壶造型增多,并多作茶具。

提梁壶 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一种壶式。北宋时期有耀州窑刻飞凤穿花纹龙流提梁壶,小口内敛,丰肩鼓腹,下部贴有三足,仰首张口的龙头为壶流,拱形提梁装于肩部,靠壶流一侧的提梁上骑一小猴。壶体设计精巧,构思新颖。定窑烧造的瓜形提梁壶比较多,壶口内凹,壶体作瓜棱形,提梁有缠绕的瓜藤式、藤编式等。提梁前部一般分为三股,每股附有模印花饰与壶体相连接。这种壶式在北方辽墓中出土比较多。重庆市博物馆收藏元代青白釉龙柄壶,造型别致,六棱形壶体上趴伏一曲体龙,龙首外伸作流,拱起的龙身为提梁,生动而神奇。明代提梁壶以万历时期的为代表,壶体有瓜形、球形、六棱形等式样,提梁有高、低之别;少数为窗柜式,或在壶肩部有双竖系,双系之间穿半环形金属提梁。

内管壶 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而得名。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流壶、倒装壶。1968年陕西省彬县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剔花内管壶,是这种壶式的典型器,壶虽然有流、柄、腹体及圈足,但无口、无盖。壶上半部作双蒂式象形壶盖,顶端和一侧腹部有飞凤式提梁,另一侧贴塑母子狮,母狮张口作流,子狮在母狮腹部吸吮,壶底有一梅花形注水孔。清代内管壶多作桃形。

人首鱼龙壶 辽代的一种壶式,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器形为人首鱼身,腹部两侧有翼,背上壶口作莲瓣形,鱼尾上翘。胸前有一龙首为流,人首脑后与鱼尾之间相连的曲柄作提梁,造型奇特,构思巧妙。

鸳鸯形壶 辽代三彩陶壶形式之一,1977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王家店辽墓。壶体作浮水鸳鸯形,鸳鸯背负敞口花瓣形壶口,壶口与鸳鸯尾部连有弧形花梗作柄,鸳鸯嘴部为流,腹下有假圈足。

鸡冠壶 辽代典型壶式之一,是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而烧造的,亦称皮囊壶。因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穿孔,故称鸡冠壶。又因形似马蹬,俗称马蹬壶。依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经过排比研究,可知鸡冠壶大体分为5种形式,即扁身单孔及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辨别鸡冠壶年代的早晚,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壶身保留的皮囊形象多少来区分。扁身单孔式,是辽代早期形式,壶体上扁下圆,肥身,上有竖直的管状口和鸡冠状单孔系,器身似两片皮页,下加圆底上加管口缝合而成。内蒙古赤峰大营子庆历九年(959年)墓出土的鸡冠壶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扁身双孔式除自身保留着仿皮囊形象以外,在造型与装饰艺术方面更加精美,如在双系的部位贴塑攀附的猴等动物。有的壶底出现划刻"官"字款。鸡冠壶唐代就已经出现,陕西西安、河南新安等唐墓中均曾出土。

多穆壶 元代创新壶式之一,由蒙藏民族贮放奶液的金属或木质器皿演变而来。器形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侧有花冠形装饰,柄两端各有卷曲花饰,方式壶流,矮足,足脊宽平无釉。壶体上有仿金属箍和铆钉状装饰。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元铁可墓出土的一件是国内仅存的完整器。

僧帽壶 一种壶式,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壶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最早的僧帽壶为元代景德镇青白釉器,明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制品最为珍贵,清康熙年间仍有仿制。元代僧帽壶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代造型秀美,各部位比例匀称,壶流比元代略长。清代壶颈略高,腹部略瘦,壶流略短于明代,没有明代优美,也不如元代制品敦实稳重。

梨式壶 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因形状似梨而得名。伞形盖,盖顶有宝珠钮,短颈,其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矮圈足,弯流,曲柄。从北京元代遗址中出土的青花梨式壶看,其特点是颈部较细,腹部硕圆,平底;北京丰台区出土的洪武时期梨式壶腹部略瘦,腹下部明显内收,圈足外撇,足边垂直,足内较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永乐壶颈较粗,圆腹,圈足向外侈,整体造型端庄。宣德时期,壶腹略短,圈足增高。颈与盖上的宝珠顶比永乐略大。成化时期除继续沿用传统形式外,在壶盖顶部出现微小变化,增添平盖形式。此式影响到正德时期,清康熙时期亦有摹拟之作,其器挺拔肥硕,唯柄曲线欠流畅。

大扁壶 壶式之一,明永乐时期创烧。小直口,颈部凸起一棱,并有一小系,有盖。壶身为立扁圆形,正面微鼓,中心有圆形凸脐;背面平坦,中有相应的圆形凹脐。底部为弧面。左右肩部各有一活环系。均为青花制品。正面凸脐上多绘八角星纹,外围有的绘缠枝莲,边缘为海水纹,侧壁一周绘缠枝莲纹。背面无纹饰。器形仿西亚金属器皿,其用途有待考证。

莲瓣壶 壶式之一,流行于明代宣德时期。器形为直口,溜肩,圆腹,前有直流,后有曲柄,腹部有4层凸起的仰莲瓣纹。器表施有祭红釉,红色鲜丽匀润,造型宛如一朵怒放的莲花。

字划壶 亦称字形壶,清代康熙时期出现的一种壶式。壶体为立体的汉字形,多做成福、禄、寿三字,笔划间雕镂透空。

茄式壶 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壶式之一。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圆球状,似长茄形,圆底施釉,故放置不稳。据此分析,茄式壶可能是陈设品。

鼻烟壶 又称烟壶,盛放鼻烟的器皿。鼻烟壶于明晚期由西方传入我国,清朝英文音译称拿乎薄土或士拿乎巴突卢。明代晚期,中国尚无专用鼻烟壶,只用废弃的药瓶代替。鼻烟壶始于清康熙朝,由宫廷造办处设计试制。专用鼻烟壶的特征是,壶口较小,使烟的气味不易外泄。腹部扁圆,容积加大,盖带一小勺,伸入壶内。乾隆朝以后所制瓷质鼻烟壶形式繁多。

香壶 乾隆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仿青铜器形状的一种壶式。直口,圆腹,直流,曲柄,腹下承四柱状足。据《乾隆记事档》载,乾隆三年(1738年)命唐英烧造仿宣德窑青花高四足茶壶,即为此壶式,后世延续制作至道光年间。

贲巴壶 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属制品演变而来。器形为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无柄,是一种祭祀用品。

中国古代陶瓷种类你知道几种?


中国古代陶瓷种类你知道几种?

红陶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是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等色绘饰的陶器。它在陶器未烧之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

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毫米~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后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较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镂空等几种纹饰。

灰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特别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以灰陶和夹砂陶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而成。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不再烧造。

硬陶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

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整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金秋十月 江西陶瓷企业将相继点火


金秋10月,陶瓷行业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销售黄金季节,无论是陶瓷终端经销商还是厂家都纷纷摩拳擦掌,或选择良辰吉日在10月开张、点火,或调整布局,或在背后悄悄酝酿各种大规模的促销行动,其剑拔弩张的形势让行业已嗅到了商战浓浓的火药味。

尤其是2008年由于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加大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陶瓷行业遇到许多不利因素,如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冰雪冷冻、四川地震等灾害性天气频频发生,影响了市场,原材料紧缺、环保压力、运输紧张、陶机设备涨价、国家调控政策等宏观因素,给陶瓷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如此,整个陶瓷行业投资规模仍呈上升趋势,整体产量持续增长达到20%,产大于销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高安作为新兴的建陶产区,07在喜迎新中源、新明珠、欧雅等企业进驻投资的盛势之后,08年同样也遭受了行业形势的低迷风波,尤其是作为新的建陶产区,很多设施还不完善,很多企业都面临电荒、成本上升的压力,以及当地政府对环保的压力,让很多企业面临了内外双重压力。企业投资扩张步伐相对有所放缓,但是仍旧有一些本地企业选择在高安等江西其他地区投资建厂。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面对如此的市场形势,建陶企业的强弱势将进一步显著化。制造低端产品的企业,将会不断变弱,甚至消失。而一些强势企业,将依据强大的实力,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售后服务,变得更为强大。强大后的企业,将依据规模化的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同时稳定市场价格。一些低利润的产品将逐渐退出市场。

据悉,一些企业无法经受产业调整的风暴,而被易主,尤其是一些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的企业,因无法承受市场及政府各方面的压力,而因此停产或被易主,但一些有实力应对市场风暴的企业,不仅经受住了,而且选择向外扩展,在这种扑朔迷离的形势下,能够有实力丰满自己的羽翼。据了解,在10月份,仅仅高安建陶基地就有几家企业将相继投产,如普京陶瓷、江西新景象,赣虹以及江西瑞州陶瓷(上高)生产基地,其负责人都表示将在10月上旬进行点火投产。

在经历了今夏的蛰伏后,如今又到了商家的黄金季节,新建陶瓷企业将纷纷在黄金季节10月相继点火投产,点火投产此起彼伏,普京、新景象、瑞州等新建设的企业没有一个示弱,纷纷抢夺今年最后一个销售旺季的市场蛋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古代陶瓷•瓯窑》十月面世》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古代陶瓷•瓯窑》十月面世》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瓷器民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