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隋代青瓷的鉴定

隋代青瓷的鉴定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2020-09-08

古代青瓷器。

公元581-618年是隋朝,共37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由于隋文帝推行一系列维护统一和发展经济的政策,结束了豪强大族分裂割据的战争,使长期处于分裂割据战争中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商品流通,手工艺技术交流扩大,陶瓷手工业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青瓷、白瓷、黄釉、黑釉瓷、低温釉陶大量生产出来。尤其青瓷的成就很突出。隋代青瓷突出的特点表现有三:

一、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相比,隋代青瓷广泛吸收其他工艺品的优点和艺术成就,使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钵、盂、壶、坛、盆、缸、盒、枕、炉、博山炉、烛台、唾盂、砚台、水盂、腰鼓、棋盘等。此外还有俑类、兽座、凭几、凳、框等模型,以及青瓷权。

二、隋代青瓷的胎体很坚硬,灰青,颜色比较浅,有的成灰白色。由于工艺水平的提高,南北朝时期青瓷胎体中含粗大沙粒的现象已经减少很多,变得相对细一些。胎体中起泡、窑裂、歪扭变形的现象基本看不到。釉质有的泛灰,有的泛黄,比较凝厚,有流釉现象,一般器物施釉前上化妆土,有的不上化妆土,施釉注意盖口、颈、肩和上腹部,中下腹至底露胎,流釉成蜡泪。底的边棱有的用刀轻国削一下。较原始青瓷,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上的缩釉及麻癞现象减少。四系罐、盘口四系尊一类器物颈肩交接的积釉地方出现美丽的乳浊釉块斑。

三、隋代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刻花、划花、捏塑和印花。花纹有图案类、花卉类和动物类。图案类有弦纹、绳纹、瓦沟纹、席纹、篦纹、联珠纹、直线方块纹、双圈纹、云头纹等。花卉类有忍冬、莲瓣、葵瓣、梅花、宝相花、团花、菊花等。动物类有龙、凤、蟋螭等。捏塑的动物有龙头、鸡头等。隋代青瓷表现时代特点很明显。南北朝时,北方瓷窑体系刚刚建立,作品造型风格雄放犷达,南方青瓷胎体较薄,比较精巧细致。到隋代工艺融铸南北,既有北方刚劲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方清秀的特点,而且很讲究线型的阳刚之气。各个地方区域性窑系的特点表现不明显。

关于隋代青瓷器的鉴定,首先是了解隋代青瓷的种类、胎釉及造型特征,准确把它和南北朝、唐代青瓷区分开来。其次,了解假古董的情况,隋代青瓷以前很少有人去仿制,在文物艺术品市场上没有见到假隋瓷。在作假成风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物艺术品市场上出现了假隋瓷。主要器物种类有盘口四系尊、席纹执壶、碗、四系罐等类器物。这些假古董做的很像,主要是造型很像,因为隋瓷时代特征明显,器物种类又只有那么几种,结构比较简单。釉的颜色和质地猛一看很像,都是汉代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青釉瓷,呈橄榄色,有的还做出缩釉和麻癞块斑,釉层剥蚀脱离的特征。尤其麻癞块斑和剥蚀掉落釉层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让人感到这是1300多年岁月侵蚀的结果。我们如何来判断其真假?

1、造型似是而非。隋代青瓷造型饱满,线型结构无论是直线或是弧线都很有力,直线硬挺,弧线富有弹性,如四系罐,肩和上腹部分的弧线弧度大,饱满转折有力,足部和下腹是直线,强壮的四个弧形耳高于口沿,所以形体优美大气,充满阳刚之美。假古董没有这种时代感,线条软弱无力。

2、器物胎体比较薄,而为了增加手感,下腹、底足做的很厚,没有浑然一体的敦实感。胎的质地根本不像,灰色较重,普通有沙粒的感觉,切削整齐,没有隋瓷从窑里或匣钵取出,敲掉垫饼时出现的自然伤痕。

3、没有真品青釉的漂亮质感。隋瓷青釉是玻璃釉,比较明亮,缩釉和麻癞现象不多,而假品不透明,灰褐色颜色深。满身从口到底每一个部分都是麻癞斑,让人感到不舒服。普遍用强酸浸泡,釉层虽然不掉,但全器上下釉层被腐蚀,像削掉一层皮,用手抚摩刺手感觉明显,这些就是赝品的特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憨态可掬的隋代青瓷猪


猪,古称“彘”“豕”,是六畜之一,中国古人驯养猪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历史上各个时期,以猪为造型或纹饰的器物都较为多见,体现了猪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今年是己亥猪年,现来介绍一件与猪相关的文物——隋代青瓷猪。

这件隋代青瓷猪(见图):通高6、长12、宽5厘米,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瓷猪通体施青釉,四肢弯曲卧伏于地。猪鼻前拱,抿嘴獠牙,双目有神,以黑褐色彩点睛,双耳微耷。瓷猪背部脊梁塑鬃毛竖起,腹部两侧各刻划几道弧线纹,似是为了表现肋骨与肌肉的立体感。獠牙与背脊鬃毛还保留了明显的野猪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青瓷猪是安徽文博界老前辈、青铜器修复大师金润生于1959年捐献的,已整六十年一甲子,那年也正好是己亥猪年,同时捐献的还有西晋时期的青瓷狗舍等文物,向前辈们大公无私的品格致敬!

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开始把猎获到的野猪圈栏驯养。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有很多家猪的骨骼,并出土有一件陶猪和一件猪纹陶钵,这表明我国家猪饲养至少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考古界看来,家猪的驯养与否,是判断一个部族是否进入农耕文明、开始定居生活的重要标志。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马、牛、羊、鸡、犬、豕”等家畜的记载,它们一方面作为肉食和皮毛,另一方面也被用作祭祀时的牺牲。商代人还很重视对优质猪种的选择,相传有位名叫韦豕的人,擅长选育猪种。先秦文献中也有“六畜相法”的有关记载,《史记·日者列传》载:“留长孺以相彘立名。”这些都说明当时人已懂得猪的外形与体质存在着一定关系,通过选优汰劣,使猪种得以不断改良。

汉代养猪业已相当繁荣与普遍,各地都出土有大量的汉代陶明器猪圈模型,从它们的形制可知,当时的猪圈一般是与厕所连在一起的,《汉书》中也记载“厕中豕群出”,可以印证。这样做,可以让猪吃人的粪便,再以猪粪肥田,类似于现代人所提倡的循环经济。同时,人们也开始总结以农副产品饲养家猪的经验。《神农本草经》中认为:用梓叶、桐花饲猪可“肥大三倍”;《氾胜之书》中记载:瓠瓤喂猪可致肥;《齐民要术》记载说:“以盐一升著中,和以糠三斛饲豕,则肥也。”

汉魏晋至隋唐时期,类似于本文介绍的青瓷猪等动物造型的陶塑、瓷塑颇多,亦有陶瓷猪圈、陶瓷狗舍、陶瓷鸡笼等,均是作为随葬之明器。动物造型的陶瓷明器的大量出现,既反映了古人葬俗中事死如生的观念,也充分说明当时社会物产资源丰富,家禽、家畜普遍饲养,农耕文明蒸蒸日上。

高丽镶嵌青瓷的鉴定


高丽镶嵌青瓷是朝鲜瓷器的一大特色。在成型的坯胎上用刻有纹饰的模具捺于胎上,或用木、竹、铁等工具刻画约2毫米深的凹槽,根据图案需要填涂白色或黑色化妆土,再经修胎后施以青釉,人窑烧制,便形成这个别具特色的陶瓷品种。高丽镶嵌青瓷的生产年代主要在12世纪下半期至13世纪上半期,时间跨度不到100年,相当于中国的金代和南宋时期。

镶嵌青瓷最早可能源于金银嵌铜工艺、漆器、木器嵌螺钿工艺。笔者认为,高丽镶嵌青瓷工艺可能源于中国山西的浑源窑。这是因为,根据浑源窑窑址出土的镶嵌青瓷残片看,其镶嵌工艺和高丽镶嵌工艺是一致的,这些残片所在的地层属于金代地层,但从其图案风格上看,又具有明显的辽代特点,因此应属金代早期器物。而时代上要早于高丽镶嵌青瓷出现的年代。另外,从高丽与辽、金的关系史来看,两国之间关系密切,交流频繁,高丽镶嵌青瓷的镶嵌纹饰中的主题纹饰如鹤纹、水禽纹等明显受到了辽代的影响。

面对真伪混杂的高丽镶嵌青瓷,如何鉴定呢?从考古及传世品资料来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鉴定。

造型  

高丽镶嵌青瓷从造型上大致可分为食器、酒器、文房用具及生活用具。常见瓶、壶、罐、盘、碗、盏托、盒、枕等。其造型总体上比较浑厚,线条柔和流畅。以梅瓶为例,以曲线美见长,小盘口状的瓶口很有特色。而大多数仿品缺乏应有的曲线美,造型或多或少有些僵硬、呆板。特别是在器物的口沿和底足的处理上,仿品远没有真品自然流畅。高丽镶嵌青瓷的口沿厚薄适中,多为斜直口:圈足较矮浅,足墙厚薄适中:口唇至腹壁的线条流畅、柔和。而仿品口沿不是过薄,就是过厚;口唇和器壁连接处的线条僵直,多呈明显折角:圈足多稍高于真品,足墙多薄于真品。

 胎釉

真品胎土呈灰色或灰黄色,少数精品胎质坚硬,用手轻叩,声音浑厚、凝重。多数器物胎质不甚坚硬,其时代应为高丽晚期物品。胎体坚硬的精品时代稍早,其分量适中,而多数胎质较松者分量稍轻。现代一部分仿品由于胎土淘洗过于精细,火候过高,整个胎体瓷化程度较高,胎土明显泛出白瓷质,或青灰色,由于瓷化程度高而使胎体明显重于真品,用手指轻叩,有金属之声;另有一部分仿品,胎质过于疏松,造型虽较厚笨,但胎体分量过轻而显得失调。

高丽镶嵌青瓷中极少数精品的釉色呈青翠色,多数精品呈淡天青色。晚期一些粗品釉色较差,青中泛灰。也有一部分粗器放在砂床上直烧,背火的一面釉色较好,着火一面釉色较差或极差。但不论是精品还是粗品,其釉面均较肥厚,光润自然,柔和悦目。一些大件器皿还会出现釉面不太均匀和积釉的现象,如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青瓷镶嵌龙纹罐就具有上述特点。在传世品中,多年使用使釉面有许多自然磨损的痕迹;而出土品多数由于受地下水土沁蚀,土沁已深入器物的胎釉。仿品釉面多数较稀薄,玻璃质感强烈,火气很旺,光亮刺目。从釉色上看,多数国内仿品青中泛黄:朝鲜仿品青中泛蓝,色泽要重于真品。有的仿品为了去掉浮光而采用强酸咬蚀,反而使釉面完全失去了光润的效果,显得晦暗滞涩。另有一些仿品为了达到仿造出土器物的效果,采用短时埋在土里或粪坑中的办法,这样形成的土沁浅浮,一洗即掉,在开片处土沁只是浅浅地渗入,而形成一道黄线,但不能深入肌里。

高丽镶嵌青瓷的釉面绝大多数布满不规则的开片,并且开片多呈堆状分布。早期的高丽镶嵌青瓷釉面的开片相对要少一些,12世纪以后,开片则越来越繁密。由于镶嵌于胎上的白色或黑色化妆土收缩率大于胎体,故烧成器物后,镶嵌部分往往低于其他部位,并且顺着镶嵌的纹理形成开片。这种开片有别于其他开片,在镶嵌纹饰的开片处迎光望去,往往会有云母片般的光泽,这是高丽镶嵌青瓷独有的特色。而仿品的釉面很少有开片,而且嵌粉多薄于真品,镶嵌处也少有开片,即使有开片,在开片处也绝没有云母片般的光泽。这是鉴定高丽镶嵌青瓷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

纹样

高丽镶嵌青瓷早期纹饰较为疏朗,纹样精细,主题突出:晚期趋向繁密,并且开始出现散漫化的倾向。总的说来,其纹饰布局讲究对称均衡,因此显得有些图案化。其镶嵌的主题纹饰主要有鹤纹、水禽纹、蒲柳纹、牡丹纹、团菊纹,龙纹、葡萄纹、荔枝纹、婴戏纹等,辅助纹饰有唐草纹、回纹、云纹等。高丽镶嵌青瓷纹饰中最有代表性的鹤纹取法于辽宋绘画的技法,用镶嵌的手法在瓷器上表现效果如画笔一样自然洒脱,工匠们用白色表现鹤的身体,用黑色表现鹤的嘴、眼、尾羽和双腿,使之更加写实、形象。鹤纹大多作穿云展翅状,有的展翅奋飞,有的回首顾盼,有的向下俯冲,有的引颈长鸣,集动感与美感于一体。在布局上繁简相宜,错落有致。特别是鹤纹的颈部极其柔美,富有动感,而仿品的鹤纹纹饰呆板,颈部僵直生硬,没有那种自然、灵活之气。现代仿品的其他纹饰与鹤纹一样缺乏真品的自然灵活之神而显得拘谨、呆板。

镶嵌纹样中的白色嵌粉,真品绝大部分白中泛黄,少部分由于受青釉的影响而白中泛青。现代仿品中的白色嵌粉大概是由于原料和技术的原因,多数呈浆白色。真品的黑色镶嵌料内因含细小的亚微米磁铁矿立方晶体、钛铁矿、石英及钙长石针晶,在其嵌入胎土之前,要用熔炔法或其他方法进行炼制,故烧制出的色泽漆黑光亮。现代仿品由于原料和工艺的差异,黑色远不及真品漆黑光亮,绝大多数黑中泛红或黑中泛黄,色调晦暗,缺乏光泽。

还有一部分较为粗糙的仿品,其白色、黑色纹样根本不是镶嵌在胎体内的,而是用白色和黑色彩料画在瓷胎上的。这比较容易看出来。

烧造工艺

高丽镶嵌青瓷采用龙窑烧造,从历史资料记载和韩国的窑址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出,高丽青瓷的窑炉是从中国浙江引进的龙窑。一部分精品采用中国的M形匣钵裹足支烧。在支烧过程中,采用白色的硅石子作支钉,支钉相对较大,器物烧成后,绝大多数在底足上还残留有白色硅石痕迹,这是高丽青瓷一大烧造特色。另有一大部分器物采用砂床上直接烧造的方式,器物烧成后,在足部和一部分器物的底部均有粘砂痕,其砂粒较粗,砂质也是白色的硅石砂。精品的圈足内多满釉,一些大件物品或时代相对较晚的粗品的底足多有露胎之处,火石红很明显。而仿品多数满釉裹足,但大多没有支烧痕或者支烧痕不明显,即使有,也明显小于真品。笔者曾见一仿品中的精者,也采用裹足支烧,并且也用石子作支钉,单从烧造工艺上看,与真品极其相似。但不知是仿者疏忽,还是缺乏原料的关系,其支烧的石子却不是白色的硅石子。另有仿制器足粘砂者,仿品与真品相比砂粒较细,也较规则。有少部分仿品粘砂并不是因为在砂床上直接烧造产生的,而是故意用胶粘上去的。

总之,高丽镶嵌青瓷的现代仿品在原料、技术、工艺、制作目的等诸多方面,不可能摆脱当代的时代局限性,总是或多或少地体现出现代陶瓷的某些特征。同时在仿制过程中,大多仿制者未见过真品,仅是依照图录,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把真品的各个方面特征都协调统一。因此,在鉴定过程中,要结合其各方面特点综合分析,从其基本风貌和典型特征人手,注意其细部和一些容易忽视的环节,才能去伪存真。

高丽镶嵌青瓷器物流传至今的很少,国内主要收藏在辽宁、北京、江苏、浙江以及国内外的一些大博物馆或考古所中,散落在民间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前几年,有少量的高丽镶嵌青瓷从朝鲜流人中国,但近两年来,真品已很难见到。鉴定高丽镶嵌青瓷同鉴定其他瓷器一样,要综合各个方面因素去看待一件器物,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切忌心态浮躁,不要为出售者所讲的故事打动,更不要为金钱利益蒙住眼睛,这一点非常重要。

浅谈隋代瓷器的特征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之说。同时“釉下彩瓷”与“花瓷”、“三彩陶器”等有特色的制瓷工艺也相继出现。隋唐时代,全国统一,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进入了高度发展时期,陶瓷生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隋代历时甚短,立国仅39年即亡。但它的历史地位,犹如秦对立两汉,为后继王朝—唐建立统一大帝国创造了条件。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基于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瓷器生产便能既继承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也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故南北青瓷得以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征。隋代瓷窑的分布也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的格局,使南北方瓷器生产可以并驾齐驱的向前发展。

隋白瓷双系鸡首壶

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一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但又有所变化,变得更加饱满。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但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隋代洪州窑青瓷象首净瓶

隋代的主要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佣等,其造型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较靠近颈部。龙柄、带系。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的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4—6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瘦长。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略呈椭圆形。高足盘:有些文献上称作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型。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支烧痕。高足呈喇叭状。

白瓷俑:面部清瘦,身体细长,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显的区别。

古青瓷鉴定与欣赏


青釉陶瓷是中华民族古文明文化的重大发明,创世界陶瓷艺术之先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青釉瓷的出现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我国商汤时期,始称原始青瓷。从考古资料记载,从山西夏县发现的原始青瓷瓷片标本来看,约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了原始青瓷。这里我们且不考究原始青瓷发明的具体时间,但从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物发展到原始青瓷器的过程实是人类历史一具大的飞跃,也为迄至宋元时期青瓷器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青瓷器是以古朴典雅、端庄秀丽的器形,幽静文雅、深沉涵蓄的气质而深受世人的青睐。其釉质追求若冰如玉、晶莹滋润,釉色呈奉纯正淡雅、层次丰富。工艺讲究作工精细,线条流畅。鉴于青瓷器特有的风格,因此成为历代皇宦权贵,文人雅士追宠与收藏的目标。北宋时期的五大官窑除定窑外,其它均为青釉瓷器。特别是钧瓷,虽属青釉瓷系但不是普通的青瓷,它以独特的窑变艺术,浑厚凝重的釉质、五彩斑斓的釉色居瓷林之首。青釉瓷器以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韵味列瓷林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璀璨之星。如何欣赏,如何鉴定古青瓷器,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谈一下看法。

一、判窑口是鉴定古青瓷的基础

元代以前青釉陶瓷器物的鉴定,窑口的判定是基础条件之一。古青瓷是我国陶瓷业的先驱,窑口遍及大江南北。汝窑、钧窑、官窑、耀州窑,临汝窑在我国北方,哥窑、越窑、龙泉窑,瓯窑,婺州窑以及南宋官窑郊坛下窑、修内司窑在我国南方。众多的名窑口加上其他窑口的效仿,大有“器成天下走”之势。所以器物窑口的判定与否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基础。

二、器形是鉴定古青瓷的主导

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形成,具有传承性和借鉴性。社会背景,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客观因素所形成的规律是古青瓷器物形成的主要条件。传承性的概念是:受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制约,以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形和历代瓷器传统器形为蓝本,延续和发展所形成的器形。借鉴性的概念是:以其它窑口的器形以及另类器物如:青铜礼器、玉器等为范,着重于观赏和实用性。所以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因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用具体的规格来衡量,要根据它的具体特征来认定。首先要掌握器形的形成规律,是否符合时代的风俗风貌,其次要区分官窑民窑的器物器形,官窑器器形拘谨,形式单调。民窑器器形开放,形式多样。总之,鉴定古青瓷器要着重于古。要古朴,有古风、有古韵。而且要形式美,线条流畅,庄重协调。

三、胎质是鉴定古青瓷的条件

宋元以前的青瓷制作,各窑口基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胎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俗称陶土。各地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差异,陶土中所含的各种矿物质和化学成分比例不一。鉴于各窑口制作与烧制工艺的不尽然,因此胎骨的内在质就会表现出各自明显的特征。汝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厚,呈灰色胎;官窑器胎骨细而薄,呈浅灰白色,俗称香灰胎。钧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疏,厚而坚,呈灰、深灰色或土黄色;官窑器胎骨呈沙粒状厚而坚实,多为灰色胎。由于胎土内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铁元素,烧制温度在一定的条件下,裸釉处多呈酱红色,其程度和氧化铁含量多少有一定的关系。青瓷器的胎骨原料主要为可塑性和柔韧性较强的多年风化沉积岩,所含腐殖质较多,虽经多次淘洗沉淀,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这对古青瓷的鉴定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四、釉质色泽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因素

唐代以前的青瓷主要以生活需求为主,以祭祀礼器、陈列瓷为附。发展至北宋,人们的审美观随着物质基础的夯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在满足那种玻璃质感,光度透度较强,以石灰釉为主烧制成的青瓷器物。而是追求温润如玉,荧光内含,聚沫攒珠,层次丰富以石灰碱釉为主烧制的青瓷器物。北宋五大官窑中的青瓷系均以釉质釉色而闻名。汝官窑器物的釉色以天青色,月白色为主,和着如冰似玉的釉质恰似:碧水清潭,文静幽雅,底润深含不露。钧官窑器物的釉色以飘逸的兰色乳光为成色基调。特别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行成的红色,紫红色等窑变效果,斑斓绚丽,和着浑厚凝重的釉质恰似:潺遄溪流,蜿蜒激淌,极尽风流悌傥。所以各青瓷窑口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青瓷器物,在鉴定的过程中,要熟悉各窑口不同的特征,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五、纹饰是鉴定古青瓷的必要方式

青釉瓷器在宋元时期以前,应用纹饰工艺的窑口占的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越窑、婺州窑、瓯窑、耀州窑以及临汝窑。主要表现手法是:点缀、堆塑、刻花、印花等手法。工艺精湛,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形态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渲染力。六朝青瓷多采用褐彩点缀,南朝多用各式刻划的莲瓣纹。宋元时期的耀州窑,临汝窑以刻花印花为主,主要有:团菊、缠枝菊花、缠枝牡丹、莲纹、卷草纹、海水纹、水波游鱼纹以及鸟禽、婴戏等纹饰。还有一些堆塑饰件如:衔环兽头、龙形、蛙形、代表吉祥的禽,兽等。这些辅件大多用于瓶,炉,罐的上面。汝,官,哥,钧窑的器物,极少采用纹饰工艺手法。主要是以端庄秀丽的器形,温润如玉的釉质,纯正幽雅的色泽以及自然形成的流纹,开片而赢得世人的青睐。著名的开片纹有:鱼子纹、蟹爪纹、冰片纹、金丝铁线。流纹有:蚯蚓走泥纹。古青瓷的鉴定,纹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法工法运用与否,纹路纹理是否自然,是鉴定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六、制作工艺是鉴定古青瓷的重要手段

青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匠师长期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拓展演变成有一定规律的工艺流程。这种规律性的工艺流程有强烈的时代风格,所以它不具有绝对性。各窑口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制作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特点。

宋元以前青瓷器的制作属于发展和创烧阶段,制作工艺是根据实用性而形成的,总体看来较为粗糙。发展至宋代,特别是到了北宋中晚期,瓷器的制作进入鼎盛时期,其制作工艺根据实用性和观赏性而发展成较完美的制作工艺。从瓷器的原料选用,淘洗、配比、制胎、切削、成型和施釉等技艺十分精湛。特别是烧造工艺更为讲究,器物的性质和烧造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美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器物采用满釉支烧方式,其次用垫烧和复式烧制方式,生活和其它所用的粗器采用的方式较随便一些。所以对古青瓷的鉴定,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器物,其制作工艺的与否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七、沁色包浆是鉴定古青瓷的特殊方式

古青瓷最晚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历史的长河给它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俗称沁色包浆},也为鉴定古青瓷的真伪提供了特殊的方式。

鉴定古青瓷一要看,二上手,三品味。看:除器形,釉质,胎质外,还要看光泽。光泽是瓷器的外在表现方式,是衡量瓷器品位的主要条件。传世器物由于长时间的把玩与使用,其表面必然留下相应的痕迹,光的适度比较柔和,呈现出自然的陈旧感,似荧光状。出土器物并不一定表现的土痕累累,水渍斑斑。瓷器质量的成否与烧造方式,温度气氛息息相关。烧造程度好的器物,表面釉质强度较高,如果埋藏地方土质较干燥,所含酸碱性适中的情况下,器物表面基本完好且光泽亮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光泽会随着光阴而自然流失,显得温润柔和。反之,埋藏的地方土质湿度较高,所含酸碱性强,器物表面会显得土锈斑斑,失去原有的色泽,甚至面目全非。二上手,是直接感触器物具体特征的主要手段。首先重量感悟,古瓷胎质的细密坚实程度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发展性。器物的制成各窑口具有各自的具体特征,重量及重心是否适中,压手和轻浮感是否符合窑口及时代的特征。其次器表感抚,古瓷因年代久远,表面受客观因素的侵蚀,釉面会发生一定量质的变化,温润如玉。手抚如“乳犬毛肌”光滑柔软,十分舒服。一些土锈水沁较重的器物,也有相应的柔软感。三品味,所谓品味就是领会古瓷的韵味。万物皆有灵气。古瓷的灵气就是它的古风古韵。古瓷器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载体,饱含着中华历史的沧桑巨变。所以古瓷器物必须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

鉴定是一门学科,是一门复杂性较强,知识面较广,容自然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鉴定学是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行为。鉴定是艺术,是欣赏水平与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要掌握好鉴定这门学科,不但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全身心的投入,为更加繁荣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而贡献。

六朝青瓷的鉴定要领


六朝青瓷器是我国高古瓷器中的瑰宝,在当时并非一般平民阶层的生活用品。由於其胎质坚致、造型雅秀,釉色纯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与艺术内蕴,所以每件上品位的六朝青瓷器,十多年前在国际市场的拍卖估价均在三十万元港币以上,高的更达百万之巨。高品位的六朝青瓷器一向被海内外古瓷器收藏家所珍视和追觅,而六朝青瓷的现代仿品在当今的古玩店、地摊上随处可见,真品中的明器及低档粗品则偶有发现,寻购到六朝青瓷的标准典型器几乎如同大海捞针。那么我们如何练就一双慧眼,抓住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得到心仪已久的“宝贝”呢?

夯实专业基础,先多看少买

在历史上,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合称六朝,在考古学概念中六朝青瓷包括了西晋青瓷。六朝青瓷产於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地区的产品为优秀代表,在我国陶瓷史上,六朝青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充满美学意境的六朝青瓷器已诞生一千七百年上下,但千百年来有关其烧制业研究的典籍史料只是凤毛麟角,而对於越窑青瓷的研究只始於二十世纪上半叶,所以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的由著名学者撰写的有关陶瓷史、瓷器鉴定欣赏一类专著中均有章节对六朝青瓷作论述。尤其是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出版的由林士民先生著述的《青瓷与越窑》、由李刚先生主编的《青瓷风韵》以及赵自强先生的青瓷专著等对六朝青瓷均有考研论证,并配有彩色图片。六朝青瓷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中对这些学术著作应多看多记,把握要领,如:六朝青瓷前后期的胎质分为灰白和黄白,釉色分为灰青豆青和嫩草绿黄色;常见器形除有碗、盏、碟、壶、杯、罐、炉、盂、盒、洗、砚、熏、油灯、虎子、瓶等等日用品外,还有男女俑、镇墓兽、鬼灶、谷仓、鸡笼、狗圈、猪圈等明器;选择鸡、狗、羊、熊、狮、虎、鸟、蟾蜍、猫头鹰等等多种动物形象作为器皿的整体或局部造型是六朝青瓷器的显著特徵,且器形由东晋始,多由小变大,由肥矮变瘦高,耳系由半圆形变桥形;纹饰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回纹、“井”字纹、联珠纹、晚期出现莲瓣纹、西晋后期始采用点染酱褐色斑的饰法;六朝青瓷窑口中有以生产黑瓷为主体的德清窑,该窑初时产品器表之黑色呈褐黄、发涩、偏淡、釉斑多,东晋后黑釉润厚柔亮,玻璃质感美,颇为珍罕。

在了解六朝青瓷的基本知识后,应结合自己在收藏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经常就近到博物馆或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六朝青瓷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去多看实物,领悟真品的神、形、釉、胎、纹饰等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辨识鉴赏能力。与此同时经常到市场里、地摊上、古玩店中淘淘、觅觅,面对真伪难辨的青瓷器,都应上手细观,做到“心静、眼冷、手紧”,不可听信卖者美妙动听的“故事”,不可心贪,不可见啥买啥。对经选择所买的真品或难免买回的赝品,应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反覆揣摩和比较,逐步提高自己的辨识鉴赏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确定了收藏目标后,不少人往往走火入魔,如所谓吃了“良性海洛因”,见了东西不买就不过瘾,朝夕神往梦牵,“情况不明决心大”,成了“购物狂”,要力避走此极端。不过反过来说,如花了大价钱买了许多赝品,也不必过分窝火,不要一蹶不振,不要发誓“金盆洗手”,更不要跳楼。笔者也曾有过花费巨金错买了许多赝品只好全部送人的历史,曾有过“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感受。然而,往事不可追悔,风物长宜放眼量,“千金散尽还复来”,正面经验常从反面教训中得来,不观千剑怎可识器,不交学费怎得真知?但我们无论如何应该尽量少交学费才是。

攻克辨伪难点是关键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仿制古陶瓷以牟利的手段现已无所不用其极,往往让人望而生畏,防不胜防。但就六朝青瓷来讲,本人在实践中体会到辨伪的重点在於:仿品与真品相比,首先是形似而神难似,古代制瓷工匠往往一辈子操持瓷艺,有的世代承传,他们技艺娴熟自如,神来之手随心所欲,所作器皿精神十足,纹饰或秀巧大方,或柔美生动;尤其动物造型的器皿,个个栩栩如生,灵性飞动,呼之欲出。而新仿赝品,虽造型、大小尺寸颇相似,但形体生硬,整体与局部比例欠和谐,缺圆浑自然之韵,动物造型呆板,无神无采,有悟性的收藏者一看便知真伪。其次,真品与仿品的胎质及表面呈色有显著区别,真品或灰白、或黄白,有显的老旧痕迹,“时代感”强烈;东晋时器底的窑具垫烧痕迹呈色浅淡,陈旧依稀;仿品胎骨较新,有的作旧痕迹明显,器底的垫烧痕迹既新又深,甚至附着粘连状的闪亮结晶体。再者,真品的釉色发柔光,有的釉面剥落处呈年久日深、自然天成之痕斑,仿品釉色新亮发刺目的“贼光”,有的用化学药水浸蚀成的“沁斑”粘粘糊糊,成小片或成条线“淌”在釉面上,与真品自然斑驳的蚀褪迹象形成鲜明对比。收藏者综合以上诸因素,认真去比、去悟,在实践中总结出理性的经验,便可成竹在胸了。

拜专家为师,交藏界挚友

收藏六朝青瓷到了一定阶段后,要进一步升提自己的鉴赏水平,除自己继续多看书,订阅专业报纸杂志,增加实践知识外,有机会的话,应抽一段时间去参加专业培训班、听高水平的专家讲课;参加收藏组织,交结人品端、藏品藏识丰富的挚友。德高望重的专家们大多毕生从事现场考古和文物研究鉴定工作,大多自成一家,众望所归。听他们讲专业课,又现场上手看瓷片,把摩古代文物,提答问题,可谓事半功倍,善莫大焉。一九九五年七月,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国家一级文物专家鉴定组成员、复旦大学和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张浦生先生应邀在无锡给文博人员讲课二星期,当时我任香港大公报驻苏南记者,每天工作极忙,念及不可轻失此良机,硬是安排时间去聆听张先生讲课九天半,深感“解渴”。有的难点问题经张老师当面点拨指教,茅塞顿开,至今记忆犹新。另外,努力创造条件,加入各级收藏协会、研究会等组织,多参加其开展的活动,获益同样良好。因为这些会员们无论来自庙堂之高,还是来自江湖之远,无论是学者名流,还是蓝领村夫,在藏品藏识面前人人平等。经常参加活动,常能听到真知灼见,得到宝贵的藏品信息,给自己的帮助之大往往始料未及。几年前我在参加江苏省民间收藏研究会会议期间,一位藏友告诉我,其一浙江藏友因故欲高价转让一把东晋德清窑黑亮釉龙柄鸡首壶,我迅速作联络面洽。“收藏家关键时刻要敢於并善於一掷千金”,鸡首壶在众买家竞争中终於欣然来到我手里,后经张浦生先生目鉴,他并和其上博、浙博的专家同事“会诊”,被定为孤品,据张先生称,孤在“龙柄”也。

许多人说,收藏也是千秋大业,实不为过。古往今来,一个人收藏目的实现或基本实现,既体现了金钱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更体现了知识和人品的较劲,与此同时要以平和的心态恭候机遇的光顾。六朝青瓷的收藏,一同此理。谚语云:“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苦心人,天不负,只要“准备”得充分,机遇大门大多会向你微笑敞开,你的收藏天地里一定会春华秋实。

隋代陶瓷的特征和艺术特色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之说。同时“釉下彩瓷”与“花瓷”、“三彩陶器”等有特色的制瓷工艺也相继出现。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社会的经济文化进入了高度发展时期,陶瓷生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一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但又有所变化,变得更加饱满。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的主要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佣等,其造型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隋白瓷鸡首壶

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较靠近颈部。龙柄、带系。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的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4—6个条状系。

隋白瓷束腰盖罐

隋青釉四系罐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瘦长。

隋白瓷龙柄传瓶

隋青釉瓷环形鸡首壶河南新乡出土河南博物院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略呈椭圆形。高足盘:有些文献上称作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型。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支烧痕。高足呈喇叭状。

隋白釉陶捧罐女俑

隋白釉陶女舞俑

隋白釉陶弹琵琶女俑、白釉陶吹箫女俑

隋白釉陶女立俑

隋白釉陶奏乐女俑

白瓷俑:面部清瘦,身体细长,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显的区别。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但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隋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老窑瓷 隋代白瓷传瓶


在国内,很多古陶瓷收藏爱好者都知道中国古陶瓷在唐代有南青北白一说。所谓南青北白,就是指南方烧造的青瓷与北方烧造的白瓷,这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两朵奇葩。

南方以烧造青瓷为主。当时主要的青瓷窑口有越窑、洪州窑、婺州窑、瓯窑等。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的青瓷窑口。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之。早期的越窑瓷器在中国宋代以前的南方诸省非常流行,古人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它的美丽。

而北方则以烧造白瓷为主,它的主要窑口有北齐和隋时河南的相州窑、隋唐时期河南的巩县窑、河北的邢窑以及四川的大邑窑等。这些北方白瓷可以用"欺霜赛雪"来形容,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盛赞白瓷,其中有一句是"君家白碗胜霜雪",可见当时北方白瓷的精美。

这件瓷瓶是4月25日大河鉴宝活动中鉴定的一件藏品。此瓷瓶高22厘米,腹径12厘米,白胎白釉,胎质纯净细腻,釉色光亮温润,有细小的冰裂纹。盘口,单颈有三道弦纹,双腹相连。肩左右两侧各塑一条修长的龙形柄,以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简单干练,形象生动逼真。经鉴定认为,这是一件隋代河南巩县窑的白瓷传瓶,为隋代白瓷的代表之作。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珍藏有一件这样的白釉龙柄联腹壶,形制与这件双龙柄联腹壶几无二致,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并",所以人们以传瓶称之。这样形制的器物还有一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1957年由陕西省西安市大业四年周宣帝外孙女李静训墓出土的。

我们一般所知最早的白瓷出现在北齐,如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几件。但这些白瓷瓷化程度不高,一般器物中是白中闪青。真正成熟的白瓷烧造还是在隋代。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征虏将军张盛墓、大业四年周宣帝外孙女李静训墓、大业六年(610年)金紫光禄大夫姬威墓等,都出土了大量白瓷,这批白瓷虽然还稍带有白中泛青的特征,但较之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要好得多,胎釉中的含铁量较前减少,烧成温度有所提高,施釉技术也有所改进,器物的白度与硬度比范粹墓白瓷也有提高。瓷器的造型丰富,瓷胎洁白,釉面光滑,应毫无异议地称作白瓷了。

白瓷自北齐开始出现,历经隋代走向成熟,到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烧造技术的日趋完善,为日后出现精美的彩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北方白瓷的烧造成功比南方青瓷的出现更令人激动。此次大河鉴宝活动中藏友展示的这件精美的隋代白瓷传瓶尤显珍贵。

不同地域的青瓷孕育不同的青瓷陶瓷文化


中国很多地方都烧造青瓷,不同地域的青瓷孕育不同的青瓷陶瓷文化,我们可以领悟到地域文化的差异。朝代不同,青瓷工艺也不同,青瓷的特点也不同。以耀州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介绍地域差异化造就了不同青瓷文化。

在中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中,有一种釉色开始使用的时间非常早,分布范围又最为广泛,而且完全符合中国人最传统的审美情趣,它就是青釉。在3 000年前就有青瓷了,只不过那时候叫原始青瓷,它是后来青瓷的鼻祖。

所谓青瓷,就是青颜色的瓷器。中国人发明最早的瓷器就是呈现青色,只不过没有后来的青色那么悦目、那么好看而已。那时候的青色比较青涩,只是淡淡地呈现一种有点儿灰暗的、带点儿土黄色的青色。

耀州窑青瓷

唐代的时候,人们已经能烧造非常完备的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以长江为界,南方烧青瓷,北方烧白瓷。宋代的五大名窑是“汝、官、哥、钧、定”,除定窑以外,其余的都是青瓷系。著名的汝窑也是青瓷的一种,只不过它当时烧造的数量比较少。除了汝窑的社会地位以外,它对社会的影响力是比较小的,并不像耀州窑和龙泉窑。大多数中国人不仅看见了耀州窑和龙泉窑,而且使用了它们。但汝窑除了供宫廷使用外,没有人能使用。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的青瓷,在晚唐五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它还不能烧造得纯熟。

龙泉窑青瓷

北宋也能烧造龙泉瓷,但没有南宋时期烧得漂亮。南宋的龙泉窑也没有北宋的那种玻璃感,它是一种浑浊的釉色。从颜色上看,这两种瓷器同属青瓷,但颜色差异非常大。耀州窑体现了北方的人文特征,颜色表现深沉。龙泉窑尤其是南宋龙泉则体现了南方人的生存哲学,它的颜色柔美清淡。人文地域文化对当时的所有文化物品都有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