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艺家瓷砖 > 导航 >

宜兴陶艺后继有人

宜兴陶艺后继有人

陶艺家瓷砖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9-12

陶艺家瓷砖。

昨日在江苏省宜兴丁蜀职业高级中学获悉,该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生成为抢手人才,许多陶瓷重点企业纷纷到该校展开毕业生“争夺战”。最近几年来,该校已为陶都输送近千名陶艺新秀,有效缓解了陶艺人才紧缺的局面。

作为中国的陶都,宜兴陶瓷行业近几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陶艺界每年需要大量的有文化、懂专业、有手艺的青年陶艺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危机同时显现。宜兴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责成宜兴市陶瓷界、教育界承担起培养新一代陶艺人才的历史使命。TAOcI52.cOm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每年都制订人才培训的计划,与各个陶瓷企业联合举办培训班,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前来讲课,介绍国际国内陶瓷发展的新动向、新科技、新艺术;组织杰出的青年陶艺家到外地办展览,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宜兴陶协还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联合举办“陶艺新人新作大赛”,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陶艺新人的学习培训需要一个基地,该市将丁蜀职业高中建设成为培养陶艺新才的主要基地。该校投巨资创办了陶艺专业,现已成为江苏省示范专业。学校积极贯彻“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地方最具特色的紫砂、均陶纯手工实践为基础,逐步开设美陶、彩陶、精陶等纯手工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将素描、色彩、图案、国画、书法、电脑平面设计、陶瓷造型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糅合起来,使学生的设计创作实现了传统造型基础上的创新。

“学生娃”成为宜兴陶艺界的一支新军。近年来,丁蜀职高工艺美术专业的师生们应邀设计创作了江阴华西村农民公园的56平方米大型壁画、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100多平方米的巨型壁画等大型力作。许多同学在省市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吴国春作品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还有的毕业生自办陶瓷企业,成为拥有数百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为宜兴陶瓷行业的持续繁荣打下了新基础。

宜兴还创办了江苏省中小学陶艺培训中心,承接全省乃至全国中小学的陶艺培训,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该中心先后培训本地和外地的中小学陶艺师资近300多人,德国专家来此参观后,信服地说:“看了你们的学校,改变了我们对中国职业陶艺教育的看法,你们做得太好了!”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宜兴紫砂史话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 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矗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 "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校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 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宜兴紫砂陶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此项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并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

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溯源

宜兴陶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五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开始在这个土地上制陶。我们宜兴陶瓷的特点是在历史上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五千多年来,不管什么朝代,宜兴陶瓷一直制,一直有。在宜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之后,就弃官隐退,带着美女西施乘一叶轻舟来到太湖之滨的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后来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 "陶朱公"。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千百年过去了,作为陶都的宜兴,最为知名的是它的紫砂陶。可以说宜兴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2、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

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为什么有人说宋瓷很出名


宋代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个发展繁荣的朝代,在经济、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繁华的时代,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宋瓷,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瓷器。

宋代的陶瓷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精湛的地步,我国170个县中发现的古代陶器遗址中,光光宋代窑址就有130个,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窑址都是来自于宋代。陶瓷史学家一般将宋代陶瓷窑归纳为六大系列: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和磁州窑;南方的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瓷。一方面,这些窑炉因其所用原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时代政治思想、文化习俗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它们具有共性。

从瓷釉的角度看,灰色或浅灰色是宋代北方窑系瓷胎的主要类型,但釉色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例如,钧窑釉,简称海棠红、玫瑰紫、艳丽如落日,千变万化如云水;汝窑釉含蓄光亮,积淀如凝露;磁州窑更多的是产出油滴等神奇的结晶釉。

南方的窑炉大多是白色或浅灰色白色,景德镇窑有碧玉碧水的青花瓷;龙泉窑有李子般的青花碧蓝瓷;葛窑釉上有丝网,以及美丽的破碎图案,非常的独特,展示了一种残缺美;定窑瓷,其图案更加的整洁、清晰。耀州窑瓷器的印刷令人叹为观止,其锋利而奔放的雕刻可以给人一种灵动的美。宋人在追求釉色之美的同时,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宋朝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期,宋代出现了五大名窑,在质量和品种上,宋瓷属于中国瓷器的最高代表,也是古窑瓷的经典之作,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釉下彩绘等都是很好的,这些原因都使得宋瓷成为收藏中非常的受欢迎的存在。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仍处于价格“低迷”时期,虽然现存的宋瓷远低于明清瓷器,但它们已落入价格“怪圈”,而且它们的价格和价值相对较低。五、六年前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清代官窑青花瓷的话价格也就几十万左右,但是到了如今你再去看下的话就会发现价格已经是张了好几倍。目前,宋代瓷器市场的价格平均只有几十万元,因此是一个很适合入手的阶段。

宜兴陶土的种类


宜兴陶土,品种繁多。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种。白泥是一种以灰白色为主、颜色单纯的粉砂质铝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

宜兴陶土按其颜色、产地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涧众甲泥、西山嫩泥、白泥、黄泥、绿泥、乌泥、红棕泥和紫砂泥等。

甲泥是深藏在地里的一种页岩,也称石骨。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粘土,性质有软有硬、粗细以及耐火度不同。白泥、黄泥、绿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练后可单独制造陶器,其他各种陶土均需混合使用,方能获得良好的性能。

紫砂陶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紫砂泥,包括紫泥、红泥和绿泥等。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渗透性良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和它同类的还有大红泥、乌泥、白泥、本山绿泥和墨绿泥。这些陶土深藏于岩石层下,杂于夹泥之中,因此被称为“岩中岩、泥中泥”。出矿时呈岩石质块状,经过摊场风化,成为豆状颗粒,再经研磨加水搅拌成生泥块。生泥块再经多次捶打,使泥料压缩粘韧,就可用来制坯。

龙山砂,阳羡壶,砂壶宜茶,茶道誉中外;

荆溪水,富贵土,水土利陶,陶艺冠古今。

紫砂壶故乡――中国陶都宜兴,在黄海和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太湖西岸,和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城市。

宜兴古称荆溪,因苍山清溪得名。秦汉两代改称阳羡。三国时,孙权十五岁在这里做过阳羡长。后来,晋惠帝将宜兴改名义兴。唐高祖武德二年曾别名为鹅州。宋代,为了避宋太宗赵光义的讳,改义兴为宜兴,相沿至今。这个名城,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宜兴本是长江金三角西陲的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域。这里水土利陶,砂壶宜茶。明清诗人墨客写下了《阳羡茗壶赋》、《阳羡名陶录》等诗文赞美过宜兴。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尤以紫砂壶驰名天下。

在中国陶瓷艺术中,紫砂壶是一种特殊的品种。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它是一种实用与美高度和谐而又妙不可思的特种手工艺品。用以盛茶,“外类紫玉,内如璧云”;赏其风采,“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丽娴如佳人;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紫砂壶以素面素心的特征著称于世,古今往来,爱壶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钟情于紫砂壶的。明代李渔曰:“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蜚声海内外。

宜兴紫砂泥


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张渚、丁山、渚东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甲泥、白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灰白色为主颜色单存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嫩、软、细。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8%以上,含量少的也在2%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且烧成后收缩比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50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石榴皮、梨皮、天青、栗色、青灰、墨绿、黛黑、朱砂紫、海棠红、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泽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各色原料分开碾细,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蜡膏,即为有用的色浆原料,烧成后永不消褪。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醮浆红泥,仿金属光泽液等化妆土,丰富了紫砂产品的色彩。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与云母、粘土、赤铁矿共生一体。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虽说鲁之博山、皖之寿县、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则判若霄坏。若论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当推宜陶为独步。但最使人引起艺术情趣的,要数那造型洗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书画、金石、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

综上所述,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 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2、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 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

3、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它就会发黯然之光。这也是其它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4、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与国际接轨现端倪 人才大有人在


7月12日,参与台湾两岸陶瓷精品展和北京建国60周年成就展作品征集和审定工作的专家组成员对连日来的所初审作品一致表示高度肯定,惊叹景德镇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专家组组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授秦锡林盛赞陶瓷界人才大有人在。

当日上午,9位专家在陶瓷馆3个馆厅的秘密评审工作告一段落后,均面露喜色地向记者肯定,“本次台湾展一定会引起轰动,北京展也会非同凡响。”组长秦锡林是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脱口而出感觉“人才大有人在”,同时他一再表示对评审“感受很深,触动很大。”

随后,秦锡林从几个方面总结了几天来参与评审的体会。他说专家组的所有成员,对本次评审工作非常认真,只有全体意见一致后后才会认定一件作品,有一名专家持否定或迟疑态度都会放弃。但是,本次初审中选定作品专家组意见却惊人相似,“很多作品无论在材质上还是工艺上都很有创新”,体现了中西陶瓷文化交流与磨合,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融合了现代西方陶瓷文化理念。但是因受赴台展场地限制,“很多作品都不得不忍痛割爱。”

秦锡林说,其次他从各界几乎海量的送展作品和创作热情中,感受了瓷都新老艺术家热爱陶瓷的情感。“老艺术家们把做样品的非卖品搬来,中青年积极创作选出自己最好的,还有不少艺术家和企业,积极向艺术和工艺的最高峰挑战,”出现了诸如瓷板、瓷碗、瓷缸“之最”精品。

此外,他认为,本次评审中还考虑了多种陶瓷艺术门类,如青花、玲珑、古彩、新彩、墨彩、铀里红、雕塑、陶艺、综合装饰手法等。比较全面展示了艺术整体风貌。他还肯定市政府这次活动把外来艺术家也囊括在内,“是值的赞赏的做法”,指出艺术只有包容才会有创新和发展。

陶瓷知识:宜兴窑


在今江苏宜兴鼎蜀镇,故名。烧瓷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期已烧青瓷。涧众村发现有唐代青瓷窑址。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因有"宜钧"之称。

宜兴窑从汉代始烧红陶、灰陶、和原始青瓷等等,其烧制陶瓷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有2000多年,故可称是最古老的窑口。宋代已开始烧造紫砂器,明代的紫砂器闻名于世,清代是其高峰。

在汉唐时期产品有青瓷罐、盘口壶、碗、体、洗、盘、灯盏、瓶、盆等。宋代产品有盆、壶、罐、钵、缸和陶瓶等生活用品。明代是以紫砂陶器而闻名中外,产品有壶、杯、瓶、罐等,主要有各式的紫砂壶蜚声世界,出现了供寿、时大彬、陈鸣远等一批制壶名家。到了清代更是名家辈出,品种繁多:有紫泥、红泥、黄泥、白泥、黑泥和花泥等,其著名匠师有杨怀仁、陈汉文、葛子厚、潘大和、吴月亭等。另外有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均釉器也闻名于世。

黑陶陶艺


黑陶:有灵魂的陶艺

黑陶艺术中,最令人着迷的是香格里拉尼西的藏族黑陶。尼西黑陶的历史,通常认为只有一千多年。不过,在几年前一次考古中,尼西乡附近的开香村发掘出了距今三千多年的陪葬黑陶制品。黑陶用料很讲究。一般来说,都是采用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尼西黑陶的用料,则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一种独特的红土。

作为香格里拉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黑陶一直都卖得很火。尼西乡通往奔子栏渡口的公路两旁,有许多当地人经营的工艺品店,大部分都是全木结构。这天午后,在尼西乡通往奔子栏渡口的公路旁,多名外国友人正在一家黑陶艺术品店前选购黑陶。

这家黑陶店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美丽的藏族姑娘,名叫七林卓玛,她的这个店开了三四年,全家人借此小康了起来。她说,她家并不是自己做黑陶,只是经销。如果能产销结合在一起,利润就更加可观了。

说到黑陶的生产制作,当地最有名的艺人是孙诺七林。孙诺七林是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花甲之年的他,做陶已达50年之久。小时,其他的孩子做陶纯粹是为了玩,而他,一开始就把这当成是“艺术”来对待。所以,他做出的每一件黑陶,都是精湛的艺术品,都有灵魂。不过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能见到这位民间的艺术大师。

据说,有科学家研究出,用黑陶锅煮东西容易保留食物的自然成分,若常年使用黑陶的各式餐具、炊具,可不生百病。不管这是科学还是“神话”,一个大的趋势是,近20年来,日本、美国、欧洲的客人都来买黑陶,整个尼西,几乎没有哪家村民不靠黑陶吃饭、不靠黑陶发家致富。

阅读延伸: 现代黑陶艺术演绎龙山文化

有灵魂的陶艺——黑陶

梅岭窑中国黑陶陶瓷产品 精美陶瓷工艺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宜兴陶艺后继有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宜兴陶艺后继有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艺家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