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黄釉瓷器 > 导航 >

赏析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

赏析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

古代黄釉瓷器 古代黄釉瓷器鉴别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2020-09-12

古代黄釉瓷器。

1973年10月下旬,在市区石塔路宋代文化底层的考古挖掘现场出土了一件“唐代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代表了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唐代扬州是我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国内外贸易中心之一,正因如此,扬州出土的陶瓷文物极其丰富、精美。在这些唐代陶瓷器中,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以长沙窑瓷器最为突出。此“唐代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高29.8厘米,口径16.3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9.5厘米,大口、侈唇、高颈、窄肩、深腹呈圆筒形, 肩部置对称的扁环形模印纹饰的双系,其中间为阳文“王”字,两侧为阳文云纹。罐外壁满施均匀黄釉至底,露出米黄色胎,而外底内周(即内心)向器内凸入处则 满施黄色釉。凸入处十分规则,这是经过窑工精心制作的,这样可以增强罐壁承受容载物体的压力。

从器皿内壁露出的一道道弦纹来看,可 知其是采用轮制方法成形的。其胎之薄、体之轻,就唐代大件陶瓷器皿来说,尚属少见。此罐以褐、蓝两色的圆点相间排列组合成联珠状云荷纹,云荷纹即是以五朵 小如意云为主,组合成一朵大如意云纹,并于其两侧云梢处饰以亭亭玉立的莲花各一枝,又在对称的两组云荷纹之下的间隙,各补上一枝荷叶纹,这样,就使此罐构 成了一幅完整的云荷纹图案。其相间排列的联珠状云荷纹的两种色彩线,在黄釉衬托下,显得更加醒目、突出。

综合来看,此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彩釉瑰丽,形体大,纹饰满;二是构图奇异,别具一格,绘画显示出一种气势美,纹饰采用的联珠纹与波斯萨珊王朝工艺上的珠纹相同,颇有异国风格;三 是色调明快、和谐,意趣横生;四是制作工艺精湛。因为这些特点,使其在出土的唐长沙窑器皿中显得极为稀见,1994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文物。

这件国宝级的文物现藏于扬州博物馆,凡来扬州的国内外的陶瓷研究者无不前来一睹“芳容”。这件“唐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的出土不仅丰富了我国研究唐代陶瓷艺术的实物例证,而且为扬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提供了一件国宝珍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鉴赏


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长沙窑褐绿彩罐


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它兴盛于唐代中晚期,一直延续到五代。长沙窑烧制的器物以青瓷为主,器型品种有碗、碟、瓶、罐、瓷枕等生活器皿。它虽在质地、成型、精巧等方面逊于越窑青瓷、邢窑、定窑白瓷,但它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开创陶瓷史上釉下彩绘的先河,特别是釉下彩绘山水、人物、花鸟及诗文书写,透出一缕大唐民俗文化的清新气息,而深受海内外人们的挚爱。

地处安徽省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安庆地区,墓葬中时有长沙窑器物出土,品种有壶、罐、碗、玩具等等。图为怀宁县一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长沙窑褐绿彩双系罐。此双系罐高18.5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7.5厘米,直颈,口沿外侈,窄肩,直腹,底部内凹,肩贴双系,双系两面用褐绿彩点绘相似的斜方形状图案纹饰,斜方纹内用绿彩点绘波浪纹。整件器物形体大方,修胎规整,釉层莹润光滑;为衬托出彩料的成色,达到其彩绘美的效果,器物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起到了增强胎体的致密度和增加瓷胎白度的作用;同时纹饰采用点、线表现手法,水墨晕散效果的抽象图纹,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是一件难得的唐代长沙窑珍品,2004年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怀宁县文物管理所。

雍正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雍正时期御窑瓷器的烧制,不仅展现出康乾盛世帝王的审美意识,也代表了清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杨献谷记有:“瓷品精进,无过清代康雍乾之御窑。”端庄别致的造型、纤柔流畅的刻画与瑰丽明艳的黄釉浑然一体,展现了雍正御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通典》注有:“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因“黄”与“皇”谐音,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据清代文献记载,不同等级的皇室成员所使用的器物颜色、纹样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黄色龙纹的瓷器为天子用器,故此器应为雍正皇帝御用,弥足珍贵。

此对花觚,通体内外浸明黄釉,亮丽晶莹,匀称玲珑。口部作特大喇叭状,造型清奇独特,别具一格,中部凸起成筒状,暗刻羽尾双凤纹,筒身上、下暗刻俯、仰蕉叶纹,参差有致,与斜口浑然天成,自然流畅。大内供器,确与众不同。

雍正 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尺寸:

口径:15.9cm

高度:22.7cm

足径:5.60cm

青花缠枝牡丹花卉纹小罐赏析


古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制瓷业发达,青花瓷烧制工艺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景德镇陶录》评价:“诸料悉精,青花最贵。”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的绮丽风格,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中国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四海珍瓷展厅展出了一尊高17cm,口径10.5cm的青花小罐;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最大径在肩部,腹斜收,平底内凹。器身内壁施白釉,肩腹满饰牡丹缠枝花卉纹,彰显富丽堂皇,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视觉效果极好,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别具一格。此青花牡丹缠枝花卉纹小罐,烧制工艺精湛,极为难得。

青花瓷为中国瓷器的典型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种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

自从著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以2.3亿高额成交后,近几年的青花收藏市场可谓是风声水起,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从各大拍卖公司每年的成交情况来看,青花瓷在市场的欢迎度一直非常不错。目前全世界能够发现的青花瓷器真品也不超过500件,所以收藏家手里如果能够有一件到代的、青花真品,可以说是非常难得和值得骄傲的。正因为如此,青花瓷器才会在艺术品市场有如此多的买家群体愿意花费大笔金额去购买。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此罐器形典雅,釉质肥润,罐形周正,通体以青花装饰,自上而下分绘纹饰,层次丰富清晰,青花色泽浓艳,绘画流畅,为难得的青花陈设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而此青花缠枝牡丹花卉纹小罐作品更是精美绝伦、鹤立鸡群,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表现了最丰富的内涵,必将引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成就较高的市场地位,审美独步天下,价值雄冠古今。

哥釉青花花蝶纹盘赏析


哥釉青花瓷又称“碎纹素地青花”、“纹片釉青花”,是集纹片釉与青花工艺为一体的瓷彩。特点是青花彩瓷上罩以纹片釉,由于碎片纹很象哥窑釉的开片,故名“哥釉青花”。哥釉青花是在玉质般的哥釉上面描绘鲜艳、明亮的青花,使古典的青花与瓷胎互为衬托,极为美观。哥釉器青花纹饰一经推出,一时成为备受追捧的“香饽饽”。晚明至清代的哥釉青花被景德镇大窑、名窑纷纷仿制。在众多窑址中,一些为官烧制的青花瓷为与民间款以示不同,题“官”字以示区别,字体采用宋代常见的款识,也有些用浅刻纹,因此普遍出现小器大开片、大器小开片的哥釉瓷现象。

御藏国际近期征集到意见哥釉青花花蝶纹盘,这件瓷器的胎,釉色,器型,青花发色等均属上等,开片十分细密、自然,青花发色纯正,器型规整大气,形制秀美。盘敞口浅弧壁,圈足,盘内底绘青花花蝶纹饰,青花发色淡雅,纹饰生动形象,整体看上去经典雅致,器型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比例之间的协调、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胎釉精良,抚之似玉,笔意细腻,点染深沉,颇获宣青神髓。敷设青花,匀净明亮,与纹饰上下辉映。其造型与此等釉彩相配,犹如天作之合,两者相得益彰。足底五个支钉痕迹明显。

哥釉青花瓷的魅力犹于在一片渴望滋润的土地上神灵般地降临了万物生灵。这或许寄托了古代陶瓷艺人向往天地人和、祈福大地的意识。正是这古老而朴素的艺术表现让哥釉青花瓷具备了独特的魅力,也烙印了一个古老而独特的瓷器符号,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明成化暗纹西番莲绿釉黄里小碗


颜色釉瓷是中国瓷器烧制的品种之一,种类尤为丰富,釉色多达几十种,呈色不同、格调互异,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绿釉又称浇绿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呈色剂,氧化铅为主要熔剂的低温颜色釉。其釉质莹透,色泽翠绿,予人鲜妍明快之感。创烧于明代初期,成化一朝烧造甚盛。成化绿釉所出之品,釉质莹透,翠色怡人,成为成化官窑烧造最重要的品类之一。

此对碗小巧精致,胎质坚致细薄,造型优美端丽,纤巧玲珑,正为成化官窑制器之造型典型。小碗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确有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之感。此釉面肥润,光华隐隐,如宝如珠。

本碗敞口深腹,造型端正,胎釉翠色怡人。碗内壁施黄釉,外壁通施低温绿釉,釉层匀净剔透,釉色鲜嫩欲滴。碗壁碗内两种釉色相互交融,给人强烈的色彩观感。碗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其字体端正俊秀,为成化官窑器之典型款识。

外壁暗刻西番莲纹,西番莲纹原乃西欧纹饰,后由明代传入至清代盛行。有吉祥、富贵之寓意。在西方纹样中,西番莲纹有着和中国牡丹一样的特殊地位,又比牡丹花纹更委婉多姿,生出更多变化,成为 “洋为中用”花纹中之典范。此对小碗上之暗刻西番莲,与清丽脱俗的绿釉色相衬,更生韵致。当属成化颜色釉瓷器之佳作,值得珍藏。

成化 暗纹西番莲绿釉黄里小碗 尺寸:

口径:11.9cm

高:5.8cm

足径:4cm

汉代黄釉陶楼赏析


汉代黄釉陶楼:汉代陶瓷,闲收藏于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此陶楼于1984年出土于扬州邗江县甘泉乡,陶楼通高38.5厘米、面阔20厘米、进深15厘米,分为上下两层,单开间,底楼中间置两扇对开门,门上饰有兽衔环铺首各一件,门前置有三级台阶,两层楼间置筒瓦飞檐。二楼正面置两扇单开窗子,两窗之间的外墙上饰一兽面衔环铺首。楼顶作庑殿式。陶楼屋檐、屋面均用简瓦。陶胎红色,外施黄釉,屋檐、门窗、台阶等部分釉色青绿。汉代黄釉陶楼是作为墓主人死后用的冥器而入葬的。是当时地面建筑的缩影,它是东汉时期房屋建筑的式样、结构、风格等诸方面的实物例证。 

《古诗十九首》中的“阿阁三重阶”汉代黄釉陶楼

两汉时期的扬州先后有十几位王侯分封于此,境内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百工汇集,是当时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在汉代地面土木结构建筑难以保存的今天,今人很难想象诗中的汉代高楼究竟长啥样?对此,考古出土的陶楼成为了解当时建筑式样和技术的一个较为直观的途径。在扬州考古发掘出的汉代墓葬中,形式多样的陶楼是常见陪葬品,但完好无缺的并不多见。现在扬州博物馆展出的汉代黄釉陶楼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件。

 汉代,人们是视死如生,认为灵魂不灭,死后的世界和生前是一样的,因此,汉代墓葬中常见仿照现世事物制成的形状相同、但体积缩小数倍的器物,没有实用功能,多为竹、木、陶土等材质的随葬品。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专 供随葬的模型,战国至汉早期盛行厚葬之风,许多王公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生前用过的奴仆、器物陪葬。

汉后期,随着厚葬之风逐渐衰弱,慢慢出现专用于陪葬的实物替代品,如陶狗、陶壶、陶楼、陶灶等等,这时候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明器。明器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文化、社 会风俗。例如陶楼、陶仓等再现了当时建筑模式与结构,陶俑则可以提供当时人们衣着发饰的信息,而陶灶台、陶猪圈等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对汉代陶楼的研究,除了可以向世人展示汉代楼阁建筑式样,同时也反映出汉代的社会生活、人文理念。利用这些考古资料我们就能最大可能地还原当时社会的生活、经济、风俗等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现在了解当时历史的可靠依据。

名词解释

釉:覆盖在陶瓷、搪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陶:用黏土烧制的器物。

楼: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赏析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赏析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黄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