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昭君出塞纹罐赏析

元青花昭君出塞纹罐赏析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03-19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昭君出塞是历史上国内民族融合的一个真实故事。2000多年来,她的故事一直在民间传唱。故事的主人公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元青花昭君出塞纹罐,高29.5cm,荷叶盖。纹饰繁密,层次众多,满花装饰,该罐呈现白釉泛青,青花颜色青翠,有晕散、聚釉及铁锈斑,该罐的裾部位置,绘有元青花典型的变形莲瓣纹。该元青花罐使用的青花用料,其主要成分是金属元素钴的氧化物,学名叫氧化钴。过去的青花原料来自于人们在自然界发现的氧化钴矿石,将矿石研磨细之后用作画青花的颜料。自然的氧化钴矿很少,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大量富集的氧化钴矿,自然矿石已经枯竭。后来随着化工合成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制造氧化钴,这种人工合成提纯得到的氧化钴就被称为化学料,而原始矿的氧化钴料称为矿物料。元时元青花生产曾经使用由国外进口的青料。

“昭君出塞”图,表现的是西汉元帝时期,胡汉和亲,王嫱(昭君)下嫁呼韩单于事,《汉书》“元帝纪”、“匈奴传”中都以寥寥数十字做了简单的记载。葛人葛洪《西京杂记》中,加入了王嫱不行贿赂,画工毛延寿画美为丑,欺瞒帝王的情节。西汉宣帝时,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本文来源于华夏陶瓷网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昭君出塞图,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

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到了元代,关汉卿作《汉元帝哭昭君》,马志远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张时起作《昭君出塞》等,对这一题材以戏曲、杂剧的形式进行了再创造,衍成了感人的爱情故事。盖罐所画正是“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场景,王昭君怀抱琵琶,点明了主题。在金代磁州窑的作品中,也有一件白地黑花昭君出塞纹方形枕,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这件元青花昭君出塞纹罐的出现,是大元帝国实行民族融合政策这一事实的反映。

该元青花昭君出塞纹罐原作,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近年来,国内瓷区如景德镇有专门根据这件原作的照片,进行精细高仿的仿品出现。虽然都叫元青花昭君出塞罐,但仔细观察两者,在造型、纹饰的细微处仍然存在极大差别。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珍品,粉彩花鸟纹冬瓜罐赏析


藏品高:22cm,口径:10cm,底径:15cm

瓷器珍品,粉彩花鸟纹冬瓜罐

粉彩也叫“软彩”,一种线条纤秀、画面工整、色彩柔和、形象逼真的传统陶瓷釉上彩装饰。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摄氏度至900度烘烤而成,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粉彩瓷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后历朝流行不衰。粉彩瓷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乾隆粉彩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粉彩表现的技法多变,风格各异。既有严整工细刻画人微的工笔,也有淋漓潇洒、简洁明快的写意,还有综合二者之长的兼工带写。粉彩瓷装饰题材十分广泛,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均可入画。在风格上,粉彩瓷布局和笔法,具有传统中国画特征,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粉彩瓷制作工艺成熟,风格典雅秀丽,备受人们推崇,历来是交易市场上的宠儿,升值空间很大。比如一件雍正粉彩浮雕花鸟宝瓶纹六方瓶,1982年在香港以25万港币成交,2001年在纽约以21.5万美元成交,2007年在香港又以2272万元港币成交,2009年在北京以6776万元人民币成交。又如,一件雍正粉彩过枝月季梅花图盘,1976年由伦敦释出,后被苏林庵收藏,1994年被康蕊君收入《玫茵堂中国陶瓷》图录,1995年流入香港市场,2011年香港秋交易估价为1500万港币,最终以4994万港币成交。

本公司最近有幸征集一只瓷器珍品“粉彩花鸟纹冬瓜罐”,藏品高:22cm,口径:10cm,底径:15cm。冬瓜罐,罐式之一。因器身形似冬瓜而名,为清道光朝新创器型,收口丰肩,器身呈高筒形。藏品圆口带盖、盖子满饰梅花,假圈足,器形周正,圆润丰满。该粉彩罐瓷质洁白细腻,胎体较厚重,施彩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图案寓意吉祥,雅俗共赏,画片精美,纹饰绘工精细,手法极其熟练,体现了匠师高超的绘画技巧,应属清代晚期景德镇窑烧造的一件民窑粉彩精品。

施彩粉润柔和,纹饰绘工精细

釉上画工自然大方,采用传统工笔粉彩的装饰手法,花卉形态韵意生动,整体画面生动,色彩绚丽饱满,寓意美好。胎体洁白,釉质肥润,笔画娴熟细致,功力深厚。画一鸟唱枝头纹饰,给人一种吉祥如意之感,线条流畅,色彩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画面采用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开光处白度极高,加上釉色匀净,洁润如玉,因而为整个图案的装饰提供了基础。另一面则是书法,与花鸟图案构成了一幅韵味十足的国画。藏品釉水圆润,器型饱满肥厚,是一件难得的精品,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藏品器型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粉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采用传统的粉彩画法,并以花鸟画为题材。作品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也汲取了近代画的风格特点。在这只粉彩花鸟纹冬瓜罐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粉彩粉润柔和、低调而妩媚的独特魅力。在近些年的交易会场上,清代晚期的粉彩瓷器已经越来越受到收藏家们的喜爱。

据来自交易市场的信息表明:近年来,清代粉彩瓷器的市场价格攀升得都很快。粉彩瓷集合了瓷器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其艺术性相对于其他瓷器来讲大大增加,粉彩瓷的出现结束了过去彩瓷单线平涂,缺乏立体感的历史。我国的制瓷业历史久远,品种繁多,作为瓷器大国,藏家对瓷器的关注是必然的,这种兼顾美感与瓷器本身的粉彩瓷自然会吸引人的眼球。

粉彩花鸟纹冬瓜罐上所绘花鸟浓淡相间,层次清晰,娇艳柔美,充分体现出清代晚期粉彩色泽清丽,粉质减少、柔和淡雅的特点,具有美观和艺术收藏价值。清代晚期粉彩瓷器本身的珍贵性与吉祥画意的完美结合,让这件大罐拥有了大气、高贵之韵,更让它成为市场上被藏家追逐的收藏目标。

德化窑暹罗字纹青花罐


清代泰国华人订烧的中国瓷器精品:

福建泉州 陈锦山

该件清德化窑暹罗字纹青花罐(图1),高16.5厘米,口径20厘米,腹宽21.5厘米,底径14.4厘米;撇口,短颈,丰肩,鼓腹渐内收,圈足(图2)外张,纹饰为青花图案,青花局部发色蓝黑,浓淡分明,器内外施满釉,釉细腻莹润。胎细白,胎质致密。肩部及口沿处各饰一圈青花双弦纹,弦纹间饰绳纹。腹部饰四个白地青花开光,开光内缀暹罗字纹饰,其间饰一朵大牡丹,下腹以网格纹环装平铺。

暹罗,即今泰国的古称,是古代中国贸易的主要国家。明代,中国与暹罗使节交往频繁,清乾隆年间还在广州设立“本港行”,专门办理对暹罗的贸易、税务等事项。德化瓷器作为明清时期的大宗出口商品,在对外贸易占据重要地位,该瓷器为新加坡友人从泰国南部征集而来,属回流藏品。

此件暹罗字纹青花罐,造型古朴大方,暹罗字纹为并排的三个独立字体,与图案纹饰均为青花,花卉轮廓清晰,不作涂染,青花色泽淡雅,浓淡有别,线条随意自然,图形简单,疏密结合,排列有序,胎体较轻,胎足修饰整齐,既简洁又不失大气,为泰国华人在德化订烧的瓷器,是德化外销瓷中的精品。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乾隆青花带盖锦纹壮罐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空前繁荣。此时,景德镇窑厂规模很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瓷器在数十万件左右,其所烧造的瓷器装饰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乾隆青花生产仍是瓷器生产的主流,在承袭雍正青花瓷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胎体洁白,细润,质地坚密,胎壁比雍正时期略厚,青花呈色稳定,色调沉着,釉色光泽莹润。

乾隆一朝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青花之作较多,不署款识的瓷器有的很难区分哪个是明代永乐、宣德的,哪个是乾隆朝的。如镇江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乾隆青花带盖锦纹壮罐(图1),通高28.7、口径12.6、足径10.7厘米。盖圆顶,宝珠形钮;器直口,短颈,折肩,筒形腹,腹下内折,带盖,圈足,足内无款(图2)。颈、肩及近底处绘海水纹、缠枝莲纹。缠枝纹其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卉纹或缠枝花果纹。缠枝纹兴起于宋代,元、明、清盛行缠枝纹,多作主题装饰或辅助纹饰。

腹部绘锦纹花卉。锦纹为瓷器装饰上的纹饰之一,是采用织锦图案作为纹饰,故称为锦纹。此织物图案作为陶瓷装饰物始于唐三彩,元代景德镇窑受江南兴盛的织锦业影响,将锦纹引入制瓷工艺。明清两代相继不衰。锦纹图案有绣球、花卉、龟背、重菱等,构图繁密,作四方连续展开。

此罐俗称“壮罐”,“壮罐”为罐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是仿明宣德青花锦纹壮罐式样烧造,为乾隆时期仿明代宣德青花的代表作品。此仿品采用较浓的青料点染部位,显得浓重艳丽,力求酷似“苏麻离青”的技术效果,釉层较薄,明宣德时期制品釉面肥润。

元青花缠枝纹瓷器鉴赏


元 青花缠枝牡丹罐元

元 青花缠枝牡丹罐元

此件罐直口,丰肩,鼓腹渐收,接胎痕迹较为明显,圈足砂底粘有釉斑。通体内外施挂白釉,青花发色深沉,带大片黑色斑点。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足部一周仰莲纹,腹部主题纹样为缠枝牡丹。近足部以一圈莲瓣纹饶体。其中,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饰;牡丹花形有四种,花瓣盛开、初开之分开多瓣者,团状的初开,和花背者。纹饰中花瓣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因此,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姿态各异,仰覆相映,饱满艳丽,属于元代典型纹饰。此罐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另,本品有多处青花纹饰出现漫散迹象,尤其以肩部缠枝莲纹最为明显,此现象为元明青花瓷器在施釉阶段造成的技术缺陷,或是施釉之际不小心碰到青花纹饰,或是上釉时用力过猛冲松了部分表层钴料,此部分钴料迅速随着釉汁漫下所致。 本品青花发色浓妍似墨,较之其它例如戴维德爵士典藏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的颜色要深沉,在土耳其皇宫、伊朗阿迪比尔神庙的元青花藏品中不乏相同之例,因此学术界视此类器皿为标准型元青花的早期作品,即在蒙元朝廷与伊利汗国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烧造的作品。

元 青花缠枝牡丹罐

本品敦实厚重,古朴端庄,口沿绘以一周栀子花纹,罐身主题纹饰为六朵缠枝牡丹纹,胫部则是十瓣仰莲纹。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秾妍明翠,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

缠枝牡丹是元青花瓷器装饰最为经典的纹样之一,使用广泛,本品以此为饰,却又别具一格,堪称孤品。通常所见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自上而下至少绘以四道纹饰,而本品仅为三道,肩部常见的一道缠枝莲花边饰却没有出现,口沿、腹部、胫部之间仅以二道弦线分隔,以致整体构图简洁疏朗,一反繁缛致密之风格。检视目前所知资料,此番纹饰布局没有相同的事例,本品独一无二,殊为可贵。

本品另一独特之处则是尺幅小于同类大罐,高仅有22.5公分,为目前所知最小尺寸的一件。相近尺寸的一件见于香港2006年春拍第1383号拍品“元青花「岁寒三友」图罐”,高为22.8厘米。而在布局风格上非常相近的一例为香港2005年春拍第0639号拍品“元 青花荷塘鱼藻纹罐”,除了主题纹饰不同,其它口沿、胫部边饰如出一人之手。

本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现令世人对元青花的面貌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探索元青花品类和装饰的多样性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仿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赏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曾红极一时的《青花瓷》仿佛还在耳边轻唱,周杰伦用轻柔低沉的歌声诉说着青花瓷的故事。

那时,青花瓷对于我们只是种梦想,很少亲见。而今,只要我们愿意,走进7坊街创意园区B区,随时可欣赏到各种形状不同、色彩鲜艳、品质优良的景德镇瓷器。

仿品赏析 严格按照原作1∶1再现 

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1955年出土于北京东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盖,宝珠形钮,短颈丰肩圆腹,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该罐形体硕大,纹样构图饱满、画法古朴生动,色彩明艳。

中国人喜爱鱼纹,鱼与余同音,人们常用来比喻“年年有余”,以求吉庆和幸运。罐通体五彩装饰,设色以黄、红、绿、褐和青花蓝色为主。盖钮上多层莲瓣纹,盖面绘八宝璎络纹,盖边为莲池游鱼纹,罐的肩部一周变形莲瓣纹,腹部绘莲池游鱼,八尾红、黄色的大、小鲤鱼,在红花绿叶的莲池中上下穿游,姿态各异,空隙处水绿、黄、蓝色多种水藻,近足部饰以双重蕉叶纹,此器上的莲池游鱼构图饱满,以鲜艳的色彩衬托,更为生动。

此罐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识。此罐高仿,严格按照原作的胎质、外形、尺寸、釉色、工艺等进行高度一致的仿制,也称作1∶1再现原作。

背景介绍 景德镇陶瓷之历史

据中华仿古瓷第一人、景德镇古陶瓷研究员黄云鹏介绍,景德镇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自宋代起,景德镇瓷器就成了皇家宫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统治后进一步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监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并为官府机构枢密院定烧印有“枢府”铭文的卵白釉瓷。元代时期的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在制瓷工艺上采用了瓷石泥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瓷的温度,大件器物应运而生。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瓷烧造的黄金时期。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朴清丽的古彩瓷,万紫千红的新彩瓷,明丽隽秀的窑彩瓷别开生面的总和装饰瓷等。这些珍贵的名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前世今生 明嘉靖独创,谐音“皇上红”

明代发展到嘉靖朝,对外交往和贸易拓展开来,瓷器作为主要外销产品而大量流于国外,从而刺激和促使其品种和花样迅速创新。尤其是五彩瓷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的新局面,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

五彩瓷是一种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出多彩图案,再入窑炉中低温二次烧成的装饰技法,属釉上彩绘。嘉靖五彩,在五彩瓷器中较为独特。它色调纯正,绚烂之中又以红浓绿艳取胜。五彩瓷器色彩对比强烈,在视觉效果上与欧洲建筑的居室装饰色彩十分搭配,故大为流行。正是由于欧洲人、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五彩瓷情有独钟,在这种传统的审美和收藏心态支配下,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国内的明代五彩瓷器大为流失,所以这个明代五彩瓷器精品极为可贵。

在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引人注目。此器引得世界各地藏家竞相争夺,最终以高达4400.00万港元成交。此器采用“黄上红”釉彩套叠工艺,为嘉靖时独创,谐音“皇上红”。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瓷器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这件五彩鱼藻纹盖罐属青花五彩工艺,是明代影青瓷中的精品。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园景,其中釉里红绘山石、花卉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云头纹相对应。腹的底部饰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为近似的两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以钮尖为中心青花绘向心式弧线,盖面饰变体覆莲纹,花瓣内绘杂宝纹,盖沿绘卷草纹一道,外壁饰回纹一周。口沿绘回纹一周,颈部绘缠枝菊纹一周,罐身纹饰分为四段,中间两段为主体纹饰依次为云龙纹、缠枝牡丹纹一周,首尾两段为辅助纹饰,罐身首段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花瓣内填绘杂宝纹,末段绘变体仰莲纹一周,花瓣内绘变形花头和垂珠纹。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通高46.5cm,瓷器采用五段抖接成型。盖呈盔状,直壁,莲苞钮,内带子口。罐洗口,束颈,溜肩,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铺首口中穿铜环各一,鼓腹,腹下渐收,广底浅圈足,涩胎见旋纹、积釉斑。内壁荡釉法施釉,内底见刷釉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