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金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黄釉金彩牺耳罐

黄釉金彩牺耳罐

金彩瓷器鉴别 古代黄釉瓷器 如何鉴别瓷器金彩真假

2020-08-14

金彩瓷器鉴别。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2cm,口径19cm,足径17.5cm

生产时代: 弘治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黄釉 wWw.taOCI52.cOM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明弘治

罐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少见,且为弘治朝所独有,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

明代黄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据文献记载,还被用作方丘(地坛)的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卷二百零一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

低温黄釉器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制作,但以弘治朝产品最受人称道,其烧制水平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因当时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呈色娇嫩,故又有“娇黄”的美誉。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黄釉描金双耳罐鉴识


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就都有烧制,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不是真正的黄色,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黄釉瓷到清代达到顶峰。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在器型、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陶瓷:陶瓷知识 陶瓷新闻

黄釉描金双耳罐--弘治(明)

此罐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黄釉瓷分等级决定价值

黄釉在明清两代皇室中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据史料考证,在明代皇宫中,器里外都施黄釉的瓷器为皇太后、皇后的用具;皇贵妃则用器物内壁为黄釉,外壁为普通透明釉的器物,贵妃用黄釉绿龙器或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则不可以用黄釉器。因此,在投资黄釉瓷的过程中,对认知黄釉瓷的种类很重要。不同的黄釉瓷代表不同的等级,但藏品的稀有性也很重要。比如一些黄釉彩瓷:在黄釉彩瓷中,绿彩瓷价格略低外,而其他黄釉彩瓷级别虽低,但因存世量有限,在艺术品市场中并不多见,且工艺繁琐反而价高一些。

在黄釉瓷市场中,比较常见的明代黄釉瓷品种主要有单色釉黄釉盘、黄釉青花器、黄釉绿彩瓷。

单色黄釉瓷首推弘治朝;黄釉青花器则以明中期的黄釉青花花果纹盘最有代表性,1996年翰海秋拍中以286万元成交的明弘治黄釉青花花盘据行家估计,目前的市场价值至少在千万元以上;嘉靖时期的黄釉彩瓷的艺术价值也较高,也很值得投资。此时期最为出名的是嘉靖黄釉绿彩龙纹器和黄釉多彩云龙纹器,这些器物全身带着“皇气”,为藏家所欣赏。

时代特征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明代黄釉瓷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其中,宣德黄釉釉面肥厚滋润。嘉靖以后则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色较深。

从明代黄釉瓷开始烧制以来,黄釉瓷的品种就在匠人的创新中不断增加。明代黄釉瓷虽然已烧制得近乎完美,但其品种还不是很多,黄釉瓷到了清代才有了更大的发展。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的基础上逐步地发展,并在器形、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有鹅黄、蜜蜡黄、鸡油黄、娇黄、柠檬黄、麦芽黄、蛋黄、粉黄等不同色泽。其中,蛋黄釉创烧于康熙时期,色如鸡蛋,色淡而薄,滋润且无细小开片。雍正时,蛋黄釉为浅淡且含有粉质的乳浊色。乾隆时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呈色鲜嫩。

长沙窑黄釉褐绿彩云荷纹罐(唐)


长沙窑黄釉褐绿彩云荷纹罐(唐)

现藏扬州博物馆。

高29.8厘米、口径16.3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9.5厘米。

罐大口、侈唇、高颈、窄肩、深腹呈圆筒形,肩部置对称的扁环形模印纹饰的双系,其中间为阳文“王”字,其两侧为阳文云纹。罐外壁满施均匀黄釉至底,露出米黄色胎,而外底内周(即内芯)向器内凸入处则满施黄色釉。此罐以褐、绿两色的圆点相间排列组合成联珠状云荷纹,云荷纹即是以五朵小如意云为主,组合成一朵大如意云纹,并于其两侧云梢处饰以亭亭玉立的莲花各一枝,又在对称的两组云荷纹之下的间隙,各补上一枝荷叶纹,这样,就使此罐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云荷纹图案。其相间排列的联珠状云荷纹的两种色彩线,在黄釉衬托下,显得更加醒目、突出。此罐特点为:第一是彩釉瑰丽,形体大,纹饰满。第二是构图奇异,别具一格,绘画显示出一种气势美,纹饰采用的联珠纹与波斯萨珊王朝工艺上的珠纹相同,颇有异国风格。第三是色调明快、和谐,意趣横生。第四是制作工艺精湛。在出土的唐长沙窑器皿中极为稀见,一九九四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文物。

鉴赏知识:长沙窑

清雍正乌金釉底珐琅彩开光花鸟纹象耳尊


尺寸:高:44.5CM 口径:18.5CM 底径:17.3CM

在中国的制瓷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莫过于清代。清代在继承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的基础上,开创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一色釉。从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工艺上可以得到验证,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瓷艺达到鼎盛,出现了众多造型独特、风格鲜明的精美瓷器,珐琅彩双耳尊就是其中的一种。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珐琅彩瓷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民间一般只闻其名却未见其物。在中国历史上,珐琅彩瓷仅见于康、雍、乾三朝,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而且产量极少。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瓷器作为皇室御赏器,在宫中专制。烧制原材料都是从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而非工匠)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近10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2005年10月23日,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秋季单件专品拍卖会上以1.1548亿港元买下。据悉,该瓶曾于1975年出现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当时的成交价格为1.6万英镑,30年时间,身价暴涨了近千倍。此外,2006年11月28日,在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会上,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更以1.5123亿港元拍出,创造了中国珐琅彩瓷器拍卖纪录。

今深圳御宝轩艺术品公司展出的清雍正乌金釉底珐琅彩开光花鸟纹象耳尊,两侧置描金绶带耳,开光内绘花鸟纹饰,造型生动精巧,胎体玲珑剔透,整体画面构思精巧,色泽浓淡适宜,极是清雅。此件清雍正乌金釉底珐琅彩开光花鸟纹象耳尊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从瓷器整体呈现色泽、纹饰、精雕等方面来看,制作技艺已相当成熟。线条流畅,胎骨细腻,婀娜多姿,而且使用浓淡不同的珐琅彩颜料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物象显得更加生动逼真。据推测,其画稿必定出自当时具有极高艺术修养的宫廷画家之手。此耳尊底足内有楷书“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具有极高的投资和收藏价值,是实力买家和投资者的不二选择!

雍正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瓶尊类等琢器较多,品种丰富,有粉彩、斗彩、青花及颜色釉等。陈设品瓶尊类器的大量出现,是明清尤其清代十八世纪社会文化及艺术生活的表现。明高濂曾论及适合不同场所插花的花瓶种类及瓶式。瓶尊类等琢器的成型、制作、填彩、烧制难度等高于碗盘类等圆器,故琢器较圆器珍贵。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奇绝,时代特色鲜明,传世极少,至为珍罕,备受世界收藏界推崇。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以钮尖为中心青花绘向心式弧线,盖面饰变体覆莲纹,花瓣内绘杂宝纹,盖沿绘卷草纹一道,外壁饰回纹一周。口沿绘回纹一周,颈部绘缠枝菊纹一周,罐身纹饰分为四段,中间两段为主体纹饰依次为云龙纹、缠枝牡丹纹一周,首尾两段为辅助纹饰,罐身首段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花瓣内填绘杂宝纹,末段绘变体仰莲纹一周,花瓣内绘变形花头和垂珠纹。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通高46.5cm,瓷器采用五段抖接成型。盖呈盔状,直壁,莲苞钮,内带子口。罐洗口,束颈,溜肩,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铺首口中穿铜环各一,鼓腹,腹下渐收,广底浅圈足,涩胎见旋纹、积釉斑。内壁荡釉法施釉,内底见刷釉痕。

黄釉托杯(清)


清 黄釉托杯

规格:高3.9cm

这是一组康熙朝的黄釉杯和托。杯外壁刻双龙抢珠,口沿为波浪纹,盘外壁为龙四条,穿于火云之间。这种黄色调的釉是在850℃—900℃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烧成的低温釉。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朝都有制造,古代陶工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含有少量铁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下能产生黄色的经验,汉代还知道以铅为助熔剂,烧造铁黄铅釉。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黄色,多数是不怎么纯正的黄褐、深黄等。真正的黄色是在弘治、正德时期才烧造成功的。这种黄色色调纯正、娇嫩、均匀,釉面光滑平整,人称娇黄或鸡油黄,又称浇黄,这一时期生产的黄釉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烧釉是施釉的一种,方法是把待上釉的器物置于木架板上,陶工手执盛器舀取釉浆浇泼于胎体上,次数一般为两次。方法虽简单,但要使釉层均匀却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有时候陶工们还在瓷胎上刻划美丽的花纹图案,然后再浇上黄釉,烧成后图案在黄釉层下若隐若现,含蓄朦胧,高雅精细,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康熙黄釉以仿弘治娇黄为主,但黄色稍深,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从清代来看,纯正的黄色与五爪龙一样,是皇家专有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黄釉器型多为盘、碗,也有一些盏托或杯。装饰图案较少,多为素面,有少量的装饰也只是采用刻划的手法。

炉钧釉铺首耳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3.5cm,口径9.5cm,足10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颜色釉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清雍正

壶仿青铜器造型。撇口,束颈,丰肩,腹下渐收敛,高圈足外撇。肩部置对称象耳衔环,俗称“铺首”。口、肩、腹、胫部凸起弦纹。通体施炉钧釉,釉质凝厚,釉色以深蓝与浅蓝为主色融熔于一体,流动自然,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色彩斑驳。外底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此壶造型古朴,釉色素雅,其肩部以象耳装饰,寓意太平吉祥。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种瓷器颜色釉,盛行于乾隆时期。因史籍中有“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的记载,故称“炉钧釉”。其工艺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于低温彩炉中二次焙烧成器,釉面呈现紫红、月白、葱绿等色,因釉面流动,多种釉色融熔于一体,有的蓝中带红色斑点,有的青蓝色中闪现点点蓝斑,颇显华美。

弘治娇黄釉鉴识


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五,弘治黄釉得鸡油黄色级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的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明成化瓷器斗彩罐


成化斗彩瓷罐从传世和出土的造型来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高体罐,另一种是矮体罐以及天字罐斗彩天字罐出现于明成化时期,因其器底书有“天”字,故名。

斗彩怪石花蝶纹罐,明成化,高10.5cm,口径10.8cm,足径9cm。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通体斗彩装饰,于坡地上描绘怪石牡丹和怪石月季各两组,相间排列,辅以飞舞的蝴蝶。全部图案均在釉下以青料勾勒轮廓线,釉上填涂红、黄、绿、紫等彩,给人以清新亮丽之美感。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形体饱满,釉质白润,画意生动。此罐属于后者。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窑曾仿制过这种斗彩怪石花蝶纹罐。矮体罐

斗彩海水异兽纹罐,明成化,高11.8cm,口径6.6cm,足径8.8cm。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腹部绘四只海兽及海水江崖、朵云纹。肩与近底分别绘下覆、上仰蕉叶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天”字款。

此罐胎体轻薄,透光度强,从内壁可窥见外壁的纹饰。装饰以红彩和青花为主色,黄彩和绿彩为辅,明丽悦目。画面海水汹涌,浪花飞溅,海兽形体由象头、狮身组成,腾空而起,凶猛异常,体现出明代成化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制瓷工匠高超的绘画技法。

此罐因外底书“天”字,俗称“天字罐”,是成化斗彩瓷中的名品。这种成化斗彩天字罐一直珍藏于宫中,清雍正、乾隆时宫廷档案中称之为“成窑五彩罐”或“成窑天字罐”。除海水异兽纹,有的天字罐以海马纹、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做主题纹饰。

斗彩宝相花纹盖罐,明成化,通高19.7cm,口径7.9cm,足径8.4cm。

此罐为目前所见成化斗彩罐中形体较大者。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肩部与颈部分别绘如意头纹和莲瓣纹。腹部绘六组团状折枝莲托宝相花纹,团花间隔处上、下间绘对称朵云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附盖并非原偶,查《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可知,此罐上的盖子当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陶官唐英奉旨所配。档案中称之为“成窑五彩荷花罐”。盖顶绘佛杵纹,环以相间排列的朵云和朵花,周边绘如意头纹。

此罐造型娟秀,与灵动活泼的团状图案相配,可谓相得益彰。所施釉上彩以红、绿彩为主,局部使用黄彩,给人以清丽优雅之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