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空白期瓷器真伪鉴别 > 导航 >

科检测定明代“空白期”青花罐

科检测定明代“空白期”青花罐

空白期瓷器真伪鉴别 瓷砖检测 金科瓷砖

2020-08-14

空白期瓷器真伪鉴别。

科检报告。

明代青花大罐。

本报讯 首席记者肖宇辉报道 云南著名藏家黄长春先生持有的一件无款识青花大罐,近日在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验明正身,经科检测定为明代“空白期”景德镇窑产品。

近日,受著名藏家黄长春委托,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云南科技检测中心对一件无款识青花大罐进行科学检测。中心专家吕志坚主任目鉴后认为,大罐器形大气庄重,绘画将诸葛之雅、刘备之仁、关羽之傲、张飞之猛表现得惟妙惟肖,罐腹部所绘云气纹呈灵芝形,其上密布层层圈点纹,通称“云堂手”,胎釉、青花发色等时代特征明显,应为明代“空白期”典型瓷器。

进入科学鉴定的重要环节,经EDX3600L仪器检测,得出结果:“送检样品元素成分含量与15世纪中期(明景泰年)青花瓷器数据符合较好,属景德镇窑产品”。科检结果与吕志坚目鉴结果相符,故此青花三顾茅庐故事纹大罐被断定为明代“空白期”产品。

这件明代青花大罐为黄长春早年收藏。经测量,青花大罐高32厘米,最宽处34.5厘米,口径19.5厘米,重6985克。丰肩斜腹,足胫微外撇,胎体厚重,底足无釉。青花发色灰蓝,色泽淡雅,其颈部绘开光菊纹,足胫部以海水纹为边饰,腹部通景绘 “三顾茅庐”之场景。画面一端,刘、关、张三人正策马而行;另一端,密林修竹之间暗藏草庐,孔明正端坐其中,静待宾客登门。人物背景辅以流云、松竹,整个画面构图疏密得当,画法流畅,人物神态刻画生动传神。

吕志坚介绍,所谓“空白期”是指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该时期的文瓷传世品以正统数量较多,价格也较高,器型以梅瓶、大罐、盘为主。景泰年间,景德镇数次干旱导致大面积饥荒,严重影响了民窑瓷器的烧造,故景泰八年间瓷器生产数量可能是“空白期”中最少的。

2009年,中国嘉德春拍以20.16万元成交明景泰青花人物纹大罐。最具代表性的是,去年北京荣宝秋拍以201.6万元拍出明景泰青花三国人物故事大罐。可见,“空白期”瓷器价格不低。吕志坚认为,黄长春收藏的这件明中期青花三顾茅庐故事纹大罐实属佳作,同类传世品绝少且保存状态较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收藏投资价值。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代空白期瓷器发展历史:官窑烧造情况


明代空白期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

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

1、官窑烧造情况

虽然迄今为止,还未发现署有年号御窑厂纪年的三朝官窑瓷器,但烧瓷的文献记载表明此时御窑厂一直是烟火袅袅,窑事不断:

“正统六年五月巳亥在光禄寺奏……其金龙、金凤白瓷罐等件,令江西饶州府造。”(《明英宗实录》)

“……宫殿告成,命造九龙九凤膳案诸器,既又造青龙白地花缸。王振以为有璺,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卷八十二)

“正统九年庚戌,江西饶州府造青龙白地花缸瑕璺不堪,太监王振言于上,遣锦衣指挥杖其督官,仍敕内官赍样赴饶州更造之。”(《英宗实录》)

“正统元年奏准,供用库瓷坛,每岁只派七百五十个。景泰五年奏准,光禄寺日进、月进内库,并赏内外官瓶、坛,俱令尽数送寺备用,量减岁造三分之一。天顺三年奏准,光禄寺素白瓷、龙凤碗碟,减造十分之四。”(《大明会典》卷二百九十四)

“宣德中,以营缮所丞专督工匠,正统初罢。天顺丁丑(天顺元年)仍委中官烧造。”(《浮梁县志》卷四)

“(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江西大志·陶书》)

“天顺八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明宪宗实录》)

以上史料揭示,三朝官窑一直窑火不断,只是在个别年份有所减烧,但并未像有人认为的那样“一度停烧”“由于朝廷严禁烧造各种瓷器,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直落而下,官窑停烧,民窑也受到打击和限制。”

明代黑釉饕餮纹谷仓罐


“谷仓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随葬器物,俗称“五谷仓”,也称招魂瓶。在古玩界又有更多不同的名称,如五联罐、五管瓶、堆塑罐、龙虎瓶、日月瓶、皈依瓶、粮罂瓶等。虽名称不同,但器型基本相似。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有的罐内存有已炭化了的谷物标本结块,故可以确认谷仓罐实为贮粮之器。其用途即为陪葬用的盛器,内装五谷、美酒等物,企望墓主人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廪实的富裕生活。另外谷仓罐还有招魂、引魂作用,所以也有“魂瓶”之称。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谷仓罐器型起源于东汉时期的五联罐。三国两晋时的谷仓罐短矮、粗大,上面堆塑较为复杂,有楼阁、人物、鸟兽。东晋时变得较为修长,多施青釉。唐宋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谷仓罐造型、装饰技法愈发成熟,多种风格并存。明清继续流行,民国衰微。

谷仓罐是一种流行区域较广的随葬器物,南方多见,而北方则发现较少。本文介绍的这件谷仓罐(图1),发现于淄博淄川区昆仑镇三台村西的明代王氏墓葬中。出土时三个一组,呈倒立状并排放置,中间一个大,两边两个稍小,此为稍小的一个。该罐圆口,鼓腹,瓷胎,器型呈腰鼓状;上下通高19.5、口径12、腹径18、底径11、胎厚1.3厘米,重1400克;器身外通体施黑釉;胎质坚硬细腻,釉色黑如漆、光亮耀眼。器身装饰采用了堆塑、贴片、浮雕、镂空、划花等多种瓷艺手法。

罐口周边贴塑一圈联珠纹;腹部为主纹饰:四面分别雕镂出四个通透的“咀口”,口高3、长5厘米;再在咀口周边分别雕塑四个形象相同的饕餮形象,有首无身;饕餮张着血盆大口,咀下馋涎流滴,双眼圆瞪,头发直立,四角锋利,面相凶恶、神秘、恐怖;四个兽面纹分别由四组堆塑圆珠流苏纹间隔;饕餮上方是堆塑成的莲形框样几何纹,方框内划花水波纹和点珠纹,使谷仓罐整体看上去既显得大气华美,又不失庄重典雅。

从这件谷仓罐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明代制瓷工艺遗留痕迹。从罐口无釉、留有四个支钉痕看,此罐采用的是覆烧技术。特别是由于烧成温度高而产生的淌釉现象非常明显,不但罐口垂釉,而且圆珠流苏纹中间的三角形贴片也被流釉冲换了位置,让我们别开生面地见识了一种自然装饰美。(图2)

值得注意的是,此饕餮纹在罐上是倒立堆塑的,只有在将罐倒立的状态下才展现饕餮的正面形象。这正好与此罐出土时呈倒立摆放的情形相一致。说明此罐是专为陪葬而生产的,而且在放置时要将罐口一面朝下。(图3)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别名狍鸮,《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这种饕餮纹饰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也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

把饕餮的形象装饰在谷仓罐上,是很少见的,其寓意可能有二:一是饕餮在传说中永远只吃不吐!它贪婪无比,只进不出。把它放在谷仓罐上守护粮仓,那是最合适不过的,可让墓主人天天吃到丰盛的饕餮盛宴。二是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面目狰狞、极其凶恶的野兽,可以利用其来震慑周围的魑魅魍魉,保墓主人永保安宁。

这件饰有饕餮纹的谷仓罐,在淄博区域尚属首次发现。其工艺制作独具地域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品鉴价值,是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佐证。

百科瓷典:罕见的古代陶瓷瓶罐


古代盛饭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制品,并且品种繁多,即便是装酒的壶都有很多种。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称精美的艺术品。很可惜这些今天罕见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经绝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存留下来的将越来越少。

白釉莲花温碗注子

注子

唐末出现的一种瓷质酒器。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把手宽扁。晚唐执壶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和直线,美观而实用。五代时流与口平,容量增大;壶底改成圈足,壶身以椭圆形为多。宋代执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较长,更为实用。元代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于腹上,较宋代为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下端贴附腹部,高与流平行或稍底,产品以景德镇青花器为多,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明永乐朝执壶形制与元代相仿,把高,流长,壶身如瓶,较为清秀。

汝窑花口水注碗

注碗

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注碗,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明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执壶

执壶,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完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现在,还有宋代青白瓷的执壶流传下来。

宋龙泉窑青釉暗刻花汤瓶

汤瓶

“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这是宁夏广为流传的回族谚语。汤瓶原为熬茶、熬汤之用,后来作为回族沐浴净身的专门用具,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汤瓶”有很多名称,古时称唐壶、唐瓶壶,又称汤壶、汤瓶壶、君迟、洗壶等。汤瓶除了作大、小净外,一般家庭都用它来洗浴净身,老人们说这样洗清洁卫生、文明健康。

北宋白釉刻花经瓶

经瓶

造型小口,短颈、长腹。因体长下部削瘦,多置于瓶架之中。经瓶在宋代就十分盛行,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经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经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清乾隆的经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经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嘉庆年间的经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经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南宋西坝窑玳瑁釉倒流壶南宋西坝窑玳瑁釉倒流壶构造图

倒流壶

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清代青花将军罐鉴赏


军罐,是因其体形硕大、造型饱满、气魄雄伟酷似一位头顶缨盔的将军而得名。从元代由短颈大腹的无盖大罐到明代的荷叶盖罐逐渐演变形成,从存世的实物来考证,真正成熟的将军罐是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开始,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官窑、民窑大量烧造。清代中后期更是备受推崇。将军罐也由实用器皿逐渐发展为用来陈设装饰、供奉避邪的艺术品。图中这对清代中期的缠枝花青花将军罐高45厘米,直口、丰肩圆胸,腹部渐收,器型饱满,整体就像两位戴盔披甲壮年的将军,器型稳重挺拔,威猛刚健。青花图案自上而下共分七层,盖子顶是蓝色的围棋钮,往下用青花绘出2朵枝条纤细修长、花朵丰满的缠枝花,在盖子的折沿上用泼墨留白的手法绘出半隐半现的梅花,花朵分内外两圈。罐子的颈部是连续的如意纹,肩部用青花绘制的如意头花边披肩。作者在罐子的胸部与腹部巧妙地运用写意的线描手法绘满了浓淡相间的缠枝花,委婉流畅的曲线将花朵与叶子表现得婀娜轻巧。腰部以下是变形的回纹。这种庄严威武的造型与浪漫娟秀纹饰巧妙的配合,逐渐成为了大众非常喜爱的风格,这也是从清代乾隆开始一直到清末青花瓷上较为流行的典型纹饰。在对大量的新旧陶瓷标本分析中发现,新瓷的表面光泽与旧瓷的光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古陶瓷的光泽由强到弱(逐渐切弱),虽然显得暗淡,但过渡逐渐,比较自然。这对青花将军罐的青花发色凝重、淡雅,图案的边缘比较朦胧、柔和。因为在上百年的岁月里,釉子因不可避免受到磨损、风化、侵蚀而发生老化,釉子表面与内部的老化与劣化改变了釉子的光学性能,釉子表面的光泽降低内部的光泽加强,清晰度与透明度不断下降,最后变成了一层毛化膜层,在毛化膜层的作用下,古陶瓷釉下的图案也会变得柔美、凝重、典雅。特别是图案的边缘比较朦胧、柔和。而那些新仿瓷釉下的图案就显得清晰、单薄,缺少立体感,特别是图案笔画的边缘比较锐利、清新。在这对青花将军罐盖子的钮上能看到比较明显的磨损,损伤是多年自然使用的痕迹,这个与人的使用习惯和器型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使用时人手经常摸触的地方以及放置时陶瓷与放置经常接触的地方往往磨损比较严重。凡是人手经常触摸的地方多是陶瓷器型凸起的外沿的“峰部”,触摸较少的地方常是陶瓷器型凹陷的内缩的“谷”或“沟”部。“峰部”越突出,凸起就越常受到磨损其光泽就越暗;无论新瓷经过怎样人为的打磨、去光,破坏的多是外部和外表,只是造成了表面的粗糙,它里面没有被破坏的地方发光还是很亮。而古陶瓷的表面结构的破坏和改变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它遭受到的破坏是长期的。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将军罐成了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但与花瓶等其他古玩不同,将军罐是由罐子与盖子两部分组成,在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大多数身首异处,特别在文革“破四旧”的年代又因体积太大难以藏身而大量被毁,完整的传世品较少,所以这一对原配的、完整无缺的清代缠枝花青花将军罐更是稀有,弥足珍贵。

差点丢弃的哥窑青花罐


父亲生前是位酷爱收藏的人,还会做一手漂亮的木匠活,经常骑着自行车到乡村转悠,一边找活干,一边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古玩。

因此,我家里收藏了不少瓷器,像盘子、碗、罐一类的特别多。不过,父亲从来没花什么钱,都是用自己的木匠活换来的,看中别人家什么瓷器,就跟人家谈妥,免费做一件或几件家具。父亲跟我说过,那些瓷器近代的比较多,虽然目前的价值并不是很高,但等到许多年后,就有历史价值了。

父亲还没等来那些瓷器变得有价值就走了,留下一屋精心淘来的瓷器。那时我还在外地上大学,回到家时,父亲只剩最后一口气,艰难地嘱咐我,一定要看好那些他辛苦得来的宝贝!我答应了父亲,在料理完后事后,便把父亲留下的宝贝清理分类,其中有一只全是裂纹的青花罐被我当作垃圾处理。因为我觉得如此多的裂纹已没什么用处了,于是将其放到了后院的墙角边。

几年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大概是受父亲的影响,工作之余,我对收藏也有了一点点兴趣,同时也认识了一些爱好收藏的朋友。每到周末,便会有藏友来家里赏玩父亲留下的那些宝贝,大家一起讨论宝贝的年代,聊起它们的故事。面对藏友们资深的阅历,我是自叹不如。有一次,一位藏友去后院转了下,回来时居然乐滋滋地把我曾丢弃的那只裂纹严重的青花罐抱了回来,对我说道:“你小子怎么把好东西随地放呢,看来你家的宝贝还真多啊。”

我满脸疑惑地问道:“这也算好东西?这么破了还有用吗?”几位藏友听后哈哈大笑,问其原因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只清代时期的开片人物青花罐,裂纹只是罐子的特征。我仔细看了后才发现,这只高为12.8cm,口径为5.5cm,底径为8.2cm的罐子,开片自然绘画精细生动,胎体细腻完美,而我居然把它当作垃圾给扔了,好在并无损害,不然会抱憾终生。

据悉,开片结构源自南宋的哥窑,哥窑,亦称“哥釉”。哥窑质细色润,纹饰美丽,自古以来便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哥窑瓷釉面上的开片形成原理其实是在烧胎过程中,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的。这种原本是烧制过程中的缺点,却因其开片的自然美观而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特别喜爱,曾赋诗不下十篇,其中,还有一诗赞哥窑瓷是“色暗纹彰质未轻”,哥窑因此得名。

嘉靖青花应龙罐赏析


明嘉靖窑仿成化青花江崖海水应龙纹小罐《大明嘉靖年制》青花楷书款高15.8cm

鉴赏人:梁晓新(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前首席代表、资深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顾问)

□名家鉴赏

这是一件由海外征集来的回流青花珍品,2010年我在北京的拍卖会上看到它时,立即被它的出众艺术魅力所吸引。

这件精致的青花罐,从造型与纹饰上均是刻意追摹前朝成化时期(1465-1487)的天字罐效果,可见成化官窑瓷器,在仅仅三十多年后的嘉靖朝,就得到了热烈的认同与赞美。从一些已经发表了的嘉靖仿成化器来看,它们均是笔绘特别精细,窑烧品质也相对本朝其他官窑作品要显得更精美。譬如本件应龙纹小罐,釉水清透明润,宛如肥润的堆脂,甚至具有成化瓷器上独有的蜡质感,而青花料则仍然选用了平等青,以刻意体现成化青花淡雅细腻的感觉,同时也掺用了优质回青料,故发色层次分明之外,仍然体现了明艳青翠,蓝中泛紫的效果,仰垂莲瓣纹带有明显的成化风格,而龙头与龙身的样式却沿用了当时的绘画手法。综合以上风格特点,这件异常精美的小罐应该是嘉靖早期的官窑精品。

在已经发表过的资料记录中,只有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珍藏一件几乎完全相同的青花应龙罐;香港著名收藏家李景梁则珍藏一件万历款小罐,尺寸稍小,但造型与纹饰却与本件小罐几乎完全一致。这说明了这种具有鲜明皇权寓意纹样的小罐受到了明内府非同寻常的青睐,直到万历朝仍由官窑仿制。

鉴定嘉靖青花罐九要点


鉴别嘉靖青花罐有9个要点,这9个要点正与赝品9个漏洞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嘉靖青花罐真品与赝品有9个不一样。

一是胎体及接胎状态不一样。真品胎体厚重,接胎很显露,尤其从器内壁可发现接胎处烧结不够坚致,表面有断裂现象。赝品胎体偏轻,接胎不太显露,接胎处烧结良好,没有断裂现象。

二是釉色不一样。真品釉色呈青白,抚摸光滑不涩手。赝品釉色偏青,抚摸涩手有贼光。

三是釉面状态不一样。真品釉面起伏不平,实际是手工拉胎造成。釉面常见缩釉,并有开片。赝品釉面平整,实际是现代制胎工艺造成。釉面少见缩釉点,不见开片。

四是施釉特征不一样。真品器里及器底常有漏釉。赝品不见漏釉。

五是纹饰特色不一样。真品纹饰舒展自然,多处青花溢出勾描线。譬如照片上一朵缠枝莲多达12处青花溢出莲瓣勾描线。赝品纹饰很呆板,少见青花溢出勾描线。

六是青花轮廓线不一样。真品青花轮廓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赝品轮廓线清晰不见晕散。

七是底足胎釉结交处特征不一样。真品底足胎釉结交处都有一线橙黄色。赝品底足胎釉结交处没有一线橙黄色。

八是底足状态不一样。真品底足有自然磨损痕迹。赝品底足常有故意打破的缺损与人为做旧的磨痕。

九是青花罐整体感觉不一样。真品青花罐纹饰自然,造型古朴。青花罐流露出民窑那种自由奔放的生活气息与年深日久的苍老感。

赝品留下许多仿造的破绽,胎釉及纹饰整体没有真品青花罐那种自然古朴的效果,给人留下后仿瓷粗制滥造的感觉。

精品青花双喜罐一对


双喜罐、美术瓷,过去都是皇宫达官贵人富商所喜欢的,所以他的价值很高,工艺上也要求非常精细,当然也有老百姓平常用的粗瓷,比如讲喜字坛,装油的壶,喝茶的杯子,这样普通的粗瓷也有,这都是属于这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手感与众不同,“女子说它像新生儿的肌肤,男子则说像十八岁的少女”。该“宫碗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淡蓝宜漫抹,浓青善勒骨。外壁巧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嫩叶有芒掩映花间……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

大开门的清代盖罐,发色正,器形大气。双喜青花瓷盖罐是出现在清中晚期到民国期间,北方汉族传统婚嫁时女方陪送的嫁妆,成对儿而且保存完整的有很高收藏价值。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高峰。北京作为清王朝二百多年的都城,皇宫内外流传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是非常惊人的,它们都是来自瓷都景德镇,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烧造脉络清晰,为世人再现了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衡量一件瓷器是否值得收藏的因素,除了看其文化内涵、存世量,一件瓷器的品相也至关重要,在收藏领域,品相被称为“收藏品的生命”。一件藏品品相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收藏品价格的差异,而且还关系到藏品是否容易变现的问题。瓷器的品相对瓷器收藏意义尤为重大,在制作时对表面的光洁度、好坏都有严格的要求,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会影响到藏品的价格。另外,一件上等的瓷器可以根据珍品稀少性、价值昂贵性、品相完美性、群体认同性、美学观赏性、历史故事性六大标准进行评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