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宝瓷砖 > 导航 >

鉴宝乱象调查:亟待规范的“鉴宝”

鉴宝乱象调查:亟待规范的“鉴宝”

艺宝瓷砖 瓷器鉴别课 如何鉴别开片瓷器

2020-08-14

【www.taoci52.com - 艺宝瓷砖】

核心提示:

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4.025亿元成交……2011年上半年,古玩市场天价作品频现。

与古玩市场的火爆相对应的是,各种鉴宝节目也充斥着大小电视台的黄金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鉴宝节目不下20个。

但是近日,北京一位古玩爱好者将鉴宝专家、央视《寻宝》节目嘉宾毛晓沪起诉至法院,让人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关注鉴宝类节目。

近日,本报记者对北京“鉴宝”相关行业进行了深入采访,结果令人吃惊……

什么是宝?什么人能慧眼识宝?什么人能怀着朴素的科学求真意识鉴宝?

随着鉴宝类节目通过媒体走进寻常百姓家,真实与谎言、科学与虚假、智慧与利益,伴随着科普性,一起糅杂到了“全民收藏”当中。

我国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发出忧患之声不能怪我们知识水平不高,只能怪我们的投资环境不好。改变现状只能靠行政部门的介入干预,清理整顿混乱的局面,以此来保护藏家,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引发官司的“汝窑碗”

“现在案子到法院了,我只期待法院给我一个公正的判决”

2011年5月下旬,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刘健将鉴宝专家、央视《寻宝》节目嘉宾毛晓沪起诉至法院。

事件起源于2004年3月。刘健称,当时他参加了一个古董培训班,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静荣前来讲课,他通过杨静荣认识了毛晓沪,并花387万元从毛晓沪的手中购得一只“宋代汝窑碗”。事后,经数位专家鉴定,此碗属赝品,并指出造假者即为毛晓沪本人。

随后,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的法人代表毛晓沪在博客上发表声明称:“事发前,我从来不认识这位刘先生,也没和他打过交道,更没有收到过他的387万元货款。故宫杨静荣从没向我介绍过此人,我也不知到什么‘古董培训班’。刘先生的碗从谁手里买的,刘先生自己清楚……但到法庭上就需要证据了……”

6月23日,记者来到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该中心主任沈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毛晓沪目前在美国出差,并强调“毛老师自始至终没见过、也没与这位姓刘的先生打过交道。”

但沈平证实,一个香港人有一只汝窑碗,确实委托毛老师卖过,“一个姓沈的人从毛老师手里花86万元接过去的,故宫的杨静荣老师搭的桥。”

交易前,该中心对碗进行了鉴定。毛晓沪和杨静荣用传统的眼测鉴定,此外,国家博物馆和地质科学院的两位专家用仪器进行了科学鉴定。四位专家一致认定,该碗就是宋代汝窑!

毛晓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不知道刘先生手里的那只碗是不是我当年鉴定过的那只,他需要拿出证据。”

然而,刘健坚称,他的汝窑碗就是从毛晓沪手里买的,“现在案子到法院了,我只期待法院给我一个公正的判决!”

随便开的“鉴定证书”

“8000元能值吧?”“没问题,鉴定完我把估价给你写上。”“能多写点不,写3万块钱没问题吧?”“可以,应该差不多。”

记者注意到,刘健起诉毛晓沪时,提到他有一张汝窑碗的真品鉴定证书,事后,又有专家给他开据了一张确认该碗为赝品的鉴定证书。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表示,在这个圈子里,证书是给不懂行的人看的,或者一些人为了送礼蒙骗领导的。而在北京古玩界,证书随意买卖已是公开的秘密。不管这个东西是真是假,交钱就能买到证书。一般情况下,证书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花钱越多,证书上标明的估价也就越高。

这位向记者报料的收藏家递给记者一只哥釉高足花口笔洗仿品,“这是个仿制粗糙的笔洗,市场价20元都不值,稍微懂瓷器的人一眼就能辨知其价值。只要你肯出钱,肯定会有人说它值上万块,并且给你开具证书……”

6月25日中午,记者来到北京古玩城三楼的北京各与其古陶瓷鉴定中心。鉴定中心门口贴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艺术品鉴定师,于晓聪”。简介中称,他曾受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邀请,出席《专家鉴定室》栏目鉴定瓷器。海报旁边还有多张与央视主持人合影照片。

记者捧出笔洗后,于晓聪看了一眼,“我这鉴定得收费!鉴定之后,出鉴定报告和证书。”

“要个证书得多少钱?”记者问。

“别着急,我先看看。”于晓聪拿起桌上的放大镜,察看笔洗的底部,随后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发蓝光类似手电之类的工具,又仔细察看了一番。

几分钟后,他说:“这个东西开个证书得2000块钱。能定准了年代,这个东西叫什么,我给你写得清清楚楚。”

“我给你2000块钱,光要证书,不要报告,行不?”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8000元能值吧?”记者问。

“没问题。鉴定完,我把估价给你写上(标在证书上)。”于晓聪说。

“能多写点不,写三万块钱没问题吧?”

“可以,应该差不多。”于晓聪让记者去给笔洗拍照,然后交钱办证。

记者注意到,所谓的证书是一张黄色厚纸板。于晓聪说,把鉴定的东西拍照后,贴在证书上,然后他给卡个钢印,并写上估价和评语就算完事了。

有“证书”的仿品

“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证书也是假的,但一般人绝对看不出来,给领导送礼绝对不会被发现。”

记者随后走进北京琉璃厂的胡同内,那里至少有20多名男男女女散坐在路边,不断有人与记者搭讪,“先生买古画吗?便宜,带证书的!”“先生,买高仿画吗,与真迹一模一样,专家都看不出来……”

一名中年妇女将记者引入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狭窄胡同,经过几番拐弯,抵达一个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屋子。屋内墙上挂满了各种书画,在门口处最显眼的是一个铁皮柜子,上面摆着两三摞红色的证书。

她顺手拿出一本,展开里边夹着的一张宣纸,是一幅“范曾”的国画,“这画是仿的,但是证书的照片是真的,两个一模一样。”

“证书也是假的吧?”记者问。

“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证书也是假的。”她笑了笑,“但一般人绝对看不出来,给领导送礼绝对不会被发现。”她答。

离开前,她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边写着“绘画工作室仿范曾、启功、中石、刘大为等各大名家,小甘。”

向西没走出几步,一个叫徐智平的小伙将记者拉入胡同的一间平房,“大哥,我有范曾的《八仙图》。”

他从一个抽屉里掏出一个档案袋,从中倒出了证书和画,“你看,这是荣宝斋的证书,绝对是保真,是我们私下里从旁边拍卖行花钱买回来的。”

与其他仿品相比,这张画卖1600元,是普通仿品的两倍,“虽然贵,但仿得像。真迹就在路对过的荣宝斋里!”为了让记者相信,徐智平亲自领记者去看了真迹。

在荣宝斋一楼大厅内,矗立着2米多高的一幅《八仙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范曾的真迹,售价2000万元人民币。

记者询问真迹的证书,女工作人员说:“荣宝斋作为国有企业,画作没卖出去之前,是不开具证书的。啥时卖出去,啥时再开证书。”

但记者注意到,在琉璃厂的东街,有一家画廊显得与众不同10余名画家现场作画,现场销售。

“绝对的真迹!”我国著名书画教育家、收藏家刘国柱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创意,目的就是为了让买家知晓真假。他表示,这种鉴定证书是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因此也不承担法律责任。其证书只能代表某些鉴定人员的个人意见而已。有的专家收了钱之后,明明把真的说成假的,一旦对方找上门,他就会振振有词地说:“就这个水平,学识低,只是个人参考意见……”

“鉴定中心”的骗钱圈套

“不管东西是真是假,只要专家开口说话就得掏钱。”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物市场、琉璃厂、故宫附近大大小小的鉴定中心多达数十家。这些鉴定中心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几乎都标明“陶瓷及工艺美术鉴定(文物除外)咨询,技术推广,组织文化艺术推广等服务……”

一家拍卖公司的副总经理富先生告诉记者,所有鉴定中心都是打政策的“擦边球”,或者就是超范围经营。

“一件东西拿到专家眼前至少可以赚你两笔钱。一笔是鉴定费,不管东西是真是假,只要专家开口说话就得掏钱!一般情况下收费从200元到数千元不等。”富先生说,这与专家的身份、知名度有关,最值钱的专家有两种,一是上电视的专家,再有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

“第二笔钱是开据证书的钱,一般开具一个证书至少1000元。”富先生称,有的专家为了赚钱,昧着良心把真的东西说成假的,或者把假的东西说成真的。

此外,鉴定中心还有一种骗人的把戏。在鉴宝行业中,除靠眼测外,还要借助高科技完成。北京古玩城从事鉴定的一位老板告诉记者,买家和鉴定中心相互勾结,赚取鉴定费。买家要求卖家将古玩送到指定的鉴定中心进行科技测验,但鉴定费要卖家承担,鉴定中心收取费用之后,将给买家提取一定的比例。

6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天雅古玩城附近一家写字楼内的鉴定中心。办公室卢主任称,每件东西科技检测费为2500元。

“我准备买20件瓷器,如果要指定到你们鉴定中心,对方掏检测费,那么每件能给我提多少?”记者问。

“每件给您提500元!”卢主任说。

向记者报料的老板还透露,有的鉴定中心为了骗取鉴定费,与买家设圈套,把货真价实的东西硬是说成假的,买家就有理由拒绝购买,结果卖家只能白搭检测费。

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国家文物部门并没有批准过任何文物鉴定机构,但现在北京确实有各种鉴定中心多达几十家。他们只是企业行为,工商批准其只提供咨询服务,他们的鉴定证书没有法律效力,同样他们也不需要到文物部门备案,文物部门也没有权力对其管理,只有工商部门有权对其经营范围进行管理。

“专家”也分很多种

“有的曾在故宫扫地、看大门,被开除后,名片上印的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

“故宫的专家都在我们中心搞鉴定。”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称。

经过走访,记者发现许多“鉴定中心”墙上挂的专家标注为“故宫博物院专家”。据了解,有一部分专家只在自己开设的鉴定中心鉴定,还有一部分专家靠走穴来赚钱,在多家鉴定中心挂职。

6月24日,在为清华大学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授课时,现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胡德生把专家的构成分为四种人:第一种是正直的专家,“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专家,是不会轻易给别人看东西的,谁请都不去。我就是这样,除非公家请我我才去。”第二种是腐败专家,什么样的东西都给看,给钱就给看,“专家一杂就不专了,杂家永远不如专家。”第三种是“二把刀”专家,虽说有职称,可能是刚刚进来的,这样的人水平还不够;第四种是假专家,“有的曾在故宫扫地、看大门,被开除后,名片上印的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

在北京古玩城进行瓷器鉴定的宋先生则告诉记者,专家鉴定说话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许多人会要求开具证书,如果鉴定结果为真品,他就会在证书写上“此品为某某年代的”,如果为赝品,他就会写上“此品具有某某年代的风格”。“几字之差,意义截然不同。”在宋先生眼里,语言技巧性很重要,“就是打官司告状,他们都打不赢”。

专家构成人员复杂,专家“说法”又颇具技巧,那么这些专家又是怎么包装出来的呢?

记者在一家网站发现,“只要缴纳28800元,经过24天的学习,便可获得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颁发的收藏品投资经营与鉴宝高级研修班结业证。证书上加盖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专用钢印。”

6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清华大学门外的科技楼。一位叫金龙的20多岁小伙接待了记者,他自称是这个研修班的组织者。

他称,学习结束后可以参加鉴定师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鉴定师资格证。“我们学员参加考试需要交5600元钱,开卷考试,如果去劳动部需要交7800元,闭卷考试。”金龙表示,“开卷考试100%保证通过。两年来,仅清华大学就培训出100多名这样的鉴定师。”

记者就此致电授课教师胡德生:“24天就可以培训一个鉴定师吗?”

“就是两年也不可能培养出一个鉴定师。”胡德生说。“那你又为什么去授课呢?”记者问。

胡德生说,他们请我去讲课,至于其他颁发证书之类的事情并不知晓。他告诉记者,至今他也没有鉴定师资格证。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有些人为了出名,只要上电视,不给钱也可以,甚至挖关系找门路给制片人送礼,就是要上电视出名,因为如果参与电视台的节目之后身价会倍增。出名之后,为了赚回前期投入的成本,有些专家开始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胡德生称:“对于上电视的专家,我不予以评论。因为弊病太多,(电视上)说真话容易得罪人。”

“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胡德生说,只有专家才会造假才会卖假。有人曾在网上报料,有鉴定专家把自己收藏的假画作拿到节目中估出高价,欺骗观众。

同样,刘国柱也强调,不要过于信奉电视上的专家。有些专家利用电视平台忽悠人,他们所说的、所给出的估价只代表个人,或者说电视栏目组的意见,并非代表市场。

“宝贝是有限的,这种全民‘收藏’的提法,全世界仅发生在中国,这是一件非常可笑、哗众取宠的事情……”

对于目前鉴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刘国柱认为,电视鉴宝节目的初衷是好的,普及了文物知识,提高了保护文物的意识。但许多节目中,一些专家一味地追求藏品的价值,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盗挖古墓。

他说,艺术品和古董投资是一种潮流,这本身没有错。但是需要理智和知识,即使投资真迹,在交易过程中也会有风险。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肖卫基称,许多电视台都与其有联系,电视上鉴宝节目具有娱乐性,好多东西都是假的,甚至有持宝人请来演员当“托儿”,这些节目把知识性很强、很高雅的收藏变得低俗化。

对于这类鉴宝类节目,他显得很反感:“宝贝是有限的,这种全民‘收藏’的提法,全世界仅发生在中国,这是一件非常可笑、哗众取宠的事情……”

“眼下的鉴宝行业,孰是孰非凭的就是良心!”肖卫基说,在此基础上,大多数专家认为,鉴定一件物件需要两种办法,一是眼学(眼测),二是靠科学的仪器检测。

“单靠一种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主任沈平说,毛晓沪多年来一直推崇二者相结合的办法,采取仪器鉴定,可以通过激光照射检测釉面上的成分来区别新旧判断古今,且对瓷器没有任何损伤,“加上眼测,鉴定结果更准确。”

刘国柱指出,目前文物鉴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当。这个职业因为没有标准化,大部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中,并没有规定文物鉴定过程中哪个环节应负有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也正是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让一些不良人员钻了空子。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希望文物部门介入鉴定行业。刘国柱建议,首先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其次,对鉴定人才的培养要规范,建立相应的评审制度;清理整顿鉴宝行业的电视节目,打击市场上的各种欺诈行为,树立正确的舆论氛围。

刘国柱说,不能怪我们知识水平不高,只能怪我们的投资环境不好。改变现状只能靠行政部门的介入干预,清理整顿这种混乱的局面,以此来保护藏家,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精彩纷呈的鉴宝会


清光绪祭红釉官窑瓷盘

2014年元旦过后的第4天,本报与扬州双博馆联合举办的每月一次的公益鉴宝活动如期在天宁寺内举行,这也是癸巳年的最后一场鉴宝会。而甲午新年的第一场鉴宝会则将在3月1日的上午举行。

唐代钴蓝釉三彩小水盂

虽说已进入“数九寒天”,但鉴宝的当天却令人毫无身在“九天”的感觉,很是舒适。当记者匆匆赶到鉴宝现场时,专家的鉴宝台前已围满了前来鉴宝的藏友。天气给力,当天的藏友们也很给力,第一件亮相的“宝贝”就博得了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是一件品相完好、器形饱满、小巧精致、时代特征明显的“唐代河南巩县窑口的钴蓝釉三彩陶瓷小水盂”。“这种小水盂很难碰到!”专家一边细细观赏一边解说道,“河南巩县窑是唐代的重要窑口,始烧于隋代,唐代最盛,到五代初时衰退。巩县窑也是已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的窑址。而巩县窑烧造的三彩陶器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黄、绿、红、蓝、白、褐等多种,其对后来的宋辽三彩和元明清的珐花、素三彩、五彩瓷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像今天这个小水盂这种纯蓝釉色的真的很少见。”经过与藏友的协商,这件稀见的唐代小水盂最后被扬州博物馆当场收购。

清光绪祭红釉官窑瓷盘

随后的一位藏友拿出的藏品同样精彩。“这对瓷盘是我的一个朋友转让给我的,而朋友则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请专家看看。”说话的藏友是一位中年男子,只见他从随身的一个蓝色盒子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对红色的瓷盘递到了专家的手中。“这对瓷盘是清代光绪年间的祭红釉官窑瓷形制优美、品相完好。你看,这口沿的一圈白釉,就是俗称的"灯草口"。你的眼力不错。”专家赞道。“谢谢专家!其实,当时朋友转让给我时,一方面我知道朋友急用钱,另一方面,我一见真是非常喜欢。所以当时在朋友开价的基础上我又加了他一些钱。”因为太喜欢,这位藏友还特地为这对祭红瓷盘定做了盒子,精心保管至今。听完这位藏友的讲述后,专家特地询问了一下他当时的收藏价,得知后,专家笑着告诉他,“如今是远远不止了。”

清代官服刺绣补子

除了上述瓷器外,本次鉴宝会上的刺绣藏品也是相当出彩,一位藏友将他家传的民国初年的湘绣《秋景图》刚一拿出来就吸引了在场专家以及观者的眼球。“不错、不错!画意盎然,绣工精致,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听到专家的赞扬,这位藏友试探着问了一句,“那现在的价值是多少?”听闻此言,专家说道,“既是家传,并且一直精心保管至今很不容易,卖了也就没有了。只要不差钱用,还是不要卖,好好保存下去,毕竟留有几代人的气息呢。”另一位藏友拿出的刺绣补子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是清代文官官服上的刺绣补子。”专家说。这件文官官服上的刺绣补子,为深藏青色底,补子的中心位置绣有一只似鹤似锦鸡似凤凰的鸟禽,上部有祥云缭绕,下部为海水纹,海水纹的两边各有一朵红色灵芝,鸟禽上面以及鸟禽的腹部下各有一只寓意吉祥的蝙蝠。整个补子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应该属于较高品级的文官官服上的补子。

民国象牙镂雕13层套球

这边藏友刚刚将这文官的补子收起,那边的藏友已拿出另一件官员上朝用的象牙笏板请专家鉴定。这件象牙笏板长约40厘米,有大小头,品相完好。“这是古代官员上朝奏事用的笏板,电影电视中常常可以见到的。古人上朝,事先将要启奏的事项写在这笏板上备忘,到时可以照着念,下朝再擦掉。”专家详解道。“不瞒您说,我就喜欢收藏象牙的东西,专家您再看看这件东西怎么样?”这位藏友又拿出来一件象牙制品。“这是民国年间广州工的象牙镂雕套球,很精巧,这球总共有多少层?”专家一边说一边反问道。“总共有13层。”藏友回答。记者看到,这件象牙镂雕套球,分为球体与底座两个部分,球体部分层层相套,雕工之精美令人不由不对制作者的精湛技艺心生感佩。据相关文献载:牙雕套球又称“同心球”、“鬼工球”,取鬼斧神工之意,其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这件“民国象牙镂雕13层套球”当是此类牙雕套球中的精品。见大家如此感兴趣,这位藏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拿出一件象牙人物雕像来。这件象牙雕像约有20厘米高,雕刻的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自然再次引来了现场观者的叫好声。“您说,这象牙镂雕套球有什么用?没什么用!但我就是喜欢这巧夺天工的工艺,喜欢象牙这种材质的高贵。闲时,看看都觉得这牙雕艺人真是了不起!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多灵巧的一双手啊!”我想,这百年前老玩意的作者如能听到这位藏友的话,定会将之引为知己邀其共饮三杯的吧。

其实,对于任何一件老物件曾经的拥有者来说,无论是字画、瓷器、老家具,还是如这件象牙雕套球样的工艺精品,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百年,历经数代人之手得以留存下来,不都是这些老物件的制造者在不同时代寻找到的各个知音吗?也因此,从一定的角度来看,收藏,有时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知己酬唱!

记者吴娟

隐于市的鉴宝高手


据了解, 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 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 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 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 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 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 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 件绘有人物形象, 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 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 怎么就知道总数了? 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 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 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 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 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

【一周鉴宝金榜】


汉代绿釉壶

藏友伍先生:有一绿釉瓷器,形制如图,高31厘米,品相完整。请老师鉴定估价,谢谢。

“中华鉴藏网”()鉴宝专家:从图片上来看:此壶造型纹饰见出时代特征,胎釉有老化迹象,初步判断是汉代制品。若完美,估价10000元。

清末民初青花龙纹盖盒

藏友阿军:家藏盖盒一只,长20厘米,宽14厘米,高10厘米,有“江西瓷业公司”款识,请专家鉴定。

“中华鉴藏网”()鉴宝专家:此盖盒胎釉形纹彩时代特征明显,胎骨老旧痕迹明显,结合整体制作工艺痕迹初步判断是清末民初时期制品。“江西瓷业公司” 创办于光绪时期,也是晚清时期的官窑。以现有品相估价6000元。

清代晋窑执壶

藏友沈女士:瓷壶一件,高26厘米,请教专家是何产地、年代,并请估价。

“中华鉴藏网”()鉴宝专家:此类胎釉形特点的器物,多是北方磁州窑系山西、河北等一代窑口,尤其是以山西地区为多。其年代跨度也较长,从金元一直到民国和新中国初期都有生产。此瓶胎釉皆见有老旧气息,结合其整体工艺特点初步判断,是清代中期山西一带窑口制品。因其传世量大,估价500元。

隐于市的鉴宝专家“高手”


隐于市的“高手”

据了解, 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 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 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 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 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 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 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 件绘有人物形象, 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 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 怎么就知道总数了? 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 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 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 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 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

现场“鉴宝” 十有九假


文物收藏家望野作客文化周末大讲坛,现场为收藏爱好者鉴宝。

收藏家望野作客文化周末大讲坛分享“鉴宝”感悟

昨日下午,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特别策划了以“收藏与鉴赏”为主题的讲座,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收藏大家望野先生不仅向收藏爱好者分享了自己的“鉴宝”故事和一些鉴赏古董艺术品的小窍门外,还现场为市民“鉴宝”。不过,不少市民不辞劳苦地从镇区带着自己收藏的古玩“宝物”前来“鉴宝”,却纷纷被鉴定为“赝品”。

当一位藏家将一只漂亮的“转心瓶”拿到望野面前时,他细细端详了一下无奈地说:“其实像这种乾隆年间的‘转心瓶’,本来就是皇室定制的,目前存世的非常少。”

望野随即告诫在场收藏爱好者,“乾隆年制‘转心瓶’在社会上流传的已经十分少,大家在市面上买对的可能性,比买中彩票的可能性还要低一千倍。”

记者在现场观察了一下,将近一个小时的专家“鉴宝”过程中,真正被认定为“真品”的古董只有极少数。当藏家李先生拿着清道光年间的杯子上台并被专家鉴定为“真品”时,全场爆发出了一阵掌声。

高手教路:鉴别古董一“掂”二“摸”三“看”

“有时候,触觉会比视觉更加敏感。”望野昨日还向东莞收藏爱好者透露自己的“鉴宝”窍门。

“我首先会‘掂’一下,感觉一下那种分量。另外,还可以‘摸’一下,感觉一下釉面的光滑程度和触感。”望野举例,不少是“修补”过的陶瓷品,肉眼是难以看出来的,但是,却可以通过手摸来感觉到,哪里有问题。“如果你摸到哪个地方有点黏黏的,或者摸到哪里不舒服,那肯定这件器物是有点问题的。”

望野还提出,通过观看整件器物的气象是否符合那件器物的朝代特征,也有助于鉴定藏品的真伪。“就好像唐三彩,就一定会带有那股盛唐的气象。”

无损检测:“瓷器门”背后的鉴宝慧眼


电视鉴宝节目的兴起,让人们目睹了文物鉴定专家的过眼神功;故宫“瓷器门”事件,又让鉴定文物的科技手段进入大众视野。实际上,在瓷器等文物的鉴定上,常规目测法和各种无损检测技术都有可能出现误判,导致漏过赝品或者误杀真品,因此,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是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

7月4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从古器物部提取了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欲对其进行无损分析测试。不料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这件珍贵的文物被检测设备挤压而导致损坏。此次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全社会对故宫的再度关注。同时,这一被称为“瓷器门”的偶然事故,也让文物的无损检测技术进入大众视野。

无损检测:广泛应用的技术

故宫“瓷器门”发生后,有人质疑用无损检测技术分析和鉴定文物的可靠性。对此,中科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评估中心主任王昌燧评价说,“事故的发生与操作人员的经验不足有很大关系,但设备本身也确实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自动保护和自动报警功能。” 照此说法,此次事故显然是操作失误和仪器保护功能不完善两方面因素共同所致,但人们对无损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仍然有所疑虑。为了弄清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技术即非破坏性检测,它在不破坏待测物质原来的状态、化学性质等前提下,利用声、光、磁、电等特性,测试出待测物的内部性质、结构、元素构成、是否有缺损、缺损大小、产品年代、质地等信息,从而在总体上判断被检测物的真伪、好坏和功能状况。其实,听起来很复杂的无损检测技术,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每个人在医疗体检时接受的X光透视就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与无损评价技术主要应用在工业上,是在物理学、材料科学、断裂力学、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工程技术。发达国家对于无损检测技术极为重视,例如美国明确地把无损检测技术中心列为国家六大技术中心之一。按照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说法,无损检测技术总共可分为6大类约70余种,而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常见的则有7种常规方法,即目视检测、超声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涡流检测和声发射检测。

除了工业应用以外,无损检测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生物学、生命科学、文物、考古、收藏等。用于文物鉴定的无损检测分析或鉴定技术也包括多种,例如,X射线衍射技术用于金属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及保护研究、壁画制作材料及保护研究、石质文物的风化产物及保护研究、文物的产地判断和文物防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用于文物颜料和古青铜器的分析;使用热释光法可测定文物的年代;用激光全息技术来检测青铜器、陶瓷器文物的损伤状况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对文物无损或微损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

故宫博物院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来研究和分析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并将其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目的就是判断古陶瓷文物的产地、制作年代和制作工艺等。

科技“慧眼”识文物

文物鉴定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辨识文物年代、真伪、质地、用途和价值的过程。在各种鉴定方法中,无损检测技术目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由于文物产生的年代久远,大多比较脆弱易损,因而利用无损检测技术,能够获得对文物或古代器物的真伪、古物材质、加工工艺和艺术风格方面的信息。

较早对文物进行X射线无损检测的是考古学家。1968年,通过对埃及图坦卡蒙木乃伊进行透视,发现他的颅内有骨头碎片。据此,考古学家推测这位少年法老可能死于严重的头部撞击,而且从墓穴观察来看,有“匆忙下葬”的迹象,表明他的死亡可能比较突然。

在青铜文物的鉴定上,X射线探伤技术大显身手。青铜器文物存在假货,也有人进行断裂残损器作伪,造假者将残片进行焊接,用铜片或者树脂补缺后表面做旧,以假乱真。对于这种情况,只要采用X射线探伤技术拍照,就可立见真假。

拉曼光谱则是广泛应用于文物检测和鉴定的另一种常见技术。例如,中国研究人员左键等人用拉曼光谱对河南班村遗址出土的仰韶彩陶的陶彩,以及河北磁县湾漳东魏北齐大型壁画墓中的壁画颜料进行无损分析,结果显示:陶彩样品为红彩3块、白彩2块、黑彩3块,发现红彩为赤铁矿,白彩为铝土矿,黑彩为磁铁矿。

热释光法发现于更早的17世纪,只是到了1960年美国加州大学才首次用它来对古希腊罗马陶器进行鉴定。目前,热释光法广泛用于测定陶瓷、砖瓦、铸造物和红烧土等经高温焙烧过的黏土类无机物的烧成年代。

无损检测技术除了用于对文物进行物理测试(如尺寸、体积、重量、色度和孔隙率)外,还用来进行内部结构分析和元素分析、成分分析和表面分析。例如,陶瓷釉的基本组成元素约有10种,分别是钠、镁、铝、硅、磷、钾、钙、钛、锰、铁。在不同的时代,窑口烧造的瓷釉组成成分有不同的比例,因此,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陶瓷烧制的年代、产地和制作工艺等。

无损检测也“露怯”

在国内,有人对文物无损检测的结果持怀疑态度,这些质疑当然有其原因所在。例如,在2005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上,对一批瓷器分别进行了X射线荧光检测和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X射线荧光釉面测试对鉴定器物新老的成功率在90%以上;对鉴定瓷器年代的成功率在56%左右;用热释光测年的误差更大,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或根本测不出来。

实际上,任何无损检测的手段都不能包打天下,它只是擅长于某一方面的检测,并且有一定不足或缺陷。首先,X射线荧光光谱仪只是对文物表面元素成分比例进行的一种检测,如果一些仿品的釉面成分达到与真文物成分相符或相似的比例,仅靠成分检测就难以测出真假。其次,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出的数据要与已确定的老瓷器的各种元素的比例数值相对比,如果没有确定的老瓷器的数值作为标准,就难以对比和确定被测瓷器的年代。

至于热释光测年造成的误差,则有更多的因素。以元青花梅瓶热释光测年结果为例,同样的产品,有的检测认为是13〜14世纪的产物,有的经检测则只有600年的历史。出现如此大的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取样的藏品已出土多年,出土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比如,被检品曾作过去污药水浸泡、高温蒸煮清洗等处理,或经过修补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热释光测年判断文物的失误。

另外,无损检测技术人员的水平也影响到检测的结果,因为进行无损检测不仅仅要会操作仪器,而且检测人员还需要具备文物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等方面的素养。如果这些方面的条件不达标,就可能因为人为因素而影响检测结果。

这次故宫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来分析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也暴露出无损检测技术的一个很大弱点,即这些技术对文物没有自动保护和自动报警功能。因而,检测时要靠人工调节相互距离,距离最近时,机器离文物仅仅相差1毫米。在这种情况下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被检文物的挤压和碰撞,导致损坏。所以,故宫“瓷器门”事件也暴露了无损检测设备的不足,这也是这类仪器设备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有力的“组合拳”

文物分析鉴定最古老和传统的做法就是目视法,即靠鉴定人员日积月累的经验来判断文物的真伪和品质。广义地讲,目视法也属于无损检测的一种,只不过它所使用的“仪器”就是人的眼光——这种方法依赖于鉴定专业人员多年来对文物进行长期研究、鉴识中积累的经验,并且对历史、考古、古文字和语言、器型学、金石学、地理、民俗等学科方面的学习和积累。鉴定者通过分类、比较、辨识的方法对器物进行直观的综合考察,在这一过程中,文物鉴定专家既需要文物方面的综合知识、专门理论和实际鉴定经验,还需要有敏锐的视觉、触觉、嗅觉和综合判断能力。

尽管如此,鉴定人“打眼”(鉴定不准)的事也经常发生,因此,文物传统鉴定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常常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赝品和高仿复制品会鱼目混珠,以假乱真。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够把无损检测和传统的目视法鉴定结合起来,就可以取长补短,更有效地检测和鉴定文物的真假和质量。

例如,在瓷器的鉴定上,一些老瓷有一种温润滑腻的橘皮纹釉面,过去仅凭有经验的鉴识者目测釉面就可以判定器物的新老。但是,现在仿冒者在釉面配料中添加一定的元素,就可产生这种温润滑腻的釉面,靠目测很难辨识。这时,可以采用X射线荧光检测釉面,就可知道是否有现代添加成分,以判定是旧物还是新仿。这便是目测与X射线荧光检测的结合。

同样,无损检测的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互相弥补。例如,一些造假者利用射线源对新烧的陶瓷仿制品进行辐照处理,会造成对热释光检测的干扰,从而以假乱真。这时,如果再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来检测,就会起到互补作用。拉曼光谱以激光光束为探针对被检测对象进行原位无损检测,对于有机、无机物质的结构、成分都能进行识别,可分析玻璃、瓷器釉层的脱玻老化率,判断它们的制作年代,也可对颜料进行检测和书画鉴定,还可对树脂进行分析,鉴定仿制品所用的胶粘剂等。

文物专业人员相信,在陶瓷等文物的鉴定上,常规目测、热释光测年和X射线荧光釉面测试都有可能出现误判,导致漏过假瓷器或误杀真瓷器,因此,单独靠一种或两种方法判定文物真假和质地的做法已经不可取,需要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这应当是今天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

机器鉴宝 有时比人“更靠谱”


最近,一场大规模的民间珍宝评比活动在无锡热闹上演。在民间藏品的认定方面,专家们的“法眼”固然重要,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涉及到最基本的品类鉴定,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最好不要光听专家说,也可以请求检测机器的帮助。“比如说瓷器的断代、断源等,机器检测可能更‘靠谱’一点!”

这两天,市民蒋先生就告诉记者,他也想拿着家里祖传的一个宝贝——“元青花”瓷前去参加“赛宝”,想请专家们给把把关。不过,他也有疑问,专家会不会看走眼呢?“常有一些玩收藏的朋友讲起来,说会有看走眼的情况,这样的话,万一丢弃了真东西,不是太亏了。”

据悉,书画、瓷器,玉器和杂项,是如今收藏界的四大品类。而对于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想要做到看东西“不走眼”,没个10年、20年的工夫不行。尤其是因为涉及到很多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普通人如果想要做到“慧眼识宝”,还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为此,很多的收藏爱好者喜欢拿着自己的藏品向专家请教。不过,这当中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不排除个别专家出于特别的目的,刻意地夸大或者贬低藏品的价值,甚至有些伪专家以骗取鉴定费为目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收藏爱好者该怎么办呢?有关人士透露,其实还有个办法,就是用机器来检测,尤其是在瓷器藏品一块,国内现有的光谱测量设备仪器就可以通过瓷器的成分检测,断定瓷器的真假和年代。一般来说,包括唐三彩、宋元明清瓷器都可以“鉴定”。位于红豆国际广场附近的无锡市古今艺术品鉴定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就有相关的专业检测仪器,可以通过分析瓷器的化学成分,来确定瓷器的“真伪”。该人士称,目前作为无锡市唯一一台这样的设备,他们的光谱仪仪器就可以进行这样的“鉴定”。“很多仿品可以在外形、做工上造假,但是仪器检测出的制作材料成分和金属镀层等信息是无法造假的,机器可以分析出来。”

有关人士称,专家鉴定和机器鉴定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根据经验和学识来进行判断,而后者更多地以仪器设备,通过分析的手段来进行认定。“机器可以断出大体的年代,比如陶瓷的烧制材料成分可以显示是哪个朝代烧纸的,其烧制的手法如何,至于说具体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等,则需要专家来给出精准的认定了。”

电视鉴宝引质疑 宝物究竟该由谁来鉴?


某鉴宝活动现场

专家在鉴宝

清粉彩镂空转心瓶

明永乐青花双系扁壶

西汉鎏金嵌琉璃乳钉纹壶

24亿;7280万,最近,这两个数字频频见诸报端,前者是几位专家给一件假“金缕玉衣”的估价;后者则是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得到的专家估价。

其实,类似藏品估价的数字游戏几乎每天都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发生: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嘉宾甲作价30万,嘉宾乙估值200万,而最终专家给出500万。伴随数字的疯狂,躁动着的却是观众那颗“激动不已”的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电视鉴宝收藏类节目不下20档,最兴旺时多达50档。从央视《鉴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凤凰卫视资讯台《投资收藏》,到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山东卫视《收藏天下》……国内电视台无鉴宝节目的可谓凤毛麟角,而鉴宝节目所引起的混乱和争议,更在广泛的人群里蔓延,甚至成为人们对社会诚信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我们想向鉴宝节目提出几个问题。

一问:究竟该由谁来鉴宝?

藏家手执藏品出镜,一干自称爱好收藏的演艺明星与品鉴专家齐齐上台“看”宝。未几,各自亮评语。有人言假,有人出价惊人。一些节目还安排远观的现场观众也参与论真伪。

尽管众说纷纭,节目最终都会给出个唯一结论,下结论的无一例外都是电视台请来的鉴宝专家,他们中有的来自文博系统,有的是浸淫古玩市场的玩家或行家。这样一个看似由业界精英组成的专家嘉宾是否就可以对文物做出鉴定,并进行估价呢?2005年5月,央视《鉴宝》节目中,一幅吴作人的《牧牛图》,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包括吴作人妻子与女婿在内的家人均认定该画系伪作。2006年某电视台一期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事后证实这套通景屏为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去甚远。

最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现“壶王”赝品,假“金缕玉衣”案以及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疑为学生习作等事件,让人们对参与鉴定文物真伪的专家生出了更多怀疑:当时都是怎么鉴别的?是能力不够还是另有原因?

“隔着玻璃罩走一圈就能辨识真伪?在一些人眼里,处处皆真品,而实际情况是赝品无所不在。”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王立军,一个自称“体制外”、“上过不少当”的收藏老顽童说,“当下收藏领域,所谓专家是最大祸根,充当着‘搅屎棍’角色。”据王立军介绍,当今文博系统不少专家最初学的是中文、档案,“看看真东西还成,辨伪并不擅长”。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鉴定家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要有理论;二要有实践;三要有悟性。“鉴定还得靠实战型行家,他们是经过市场磨砺的‘野生动物’,眼光更准。”王立军说。

有业内人士反映,目前一些电视鉴宝节目中出现的所谓权威专家,圈内人甚至不认识。

“收藏领域范围很广,研究玉石的不一定懂书画,研究瓷器的不一定懂青铜器。这就要求没有鉴别能力的专家不要信口胡说,此外,公众也要敢于质疑专家。”玉器珠宝资深评估专家李彦君如是说。

撇开伪专家、隔行专家,真正的专家又在哪里呢?“由于政策、观念所限,拥有最大专家资源的国有博物馆,只对馆藏文物负责,并不允许为民间藏品提供鉴定支持。”中国文物信息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金瑞国回应。这也就造成了如王立军所说的现象,一些顶着研究员头衔的人士,只得四处“偷偷摸摸”走穴,而有关部门似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依我看,也别以系统内外分为专家、行家,依照鉴定对象是否属于文物划分也许更恰当。”文物法研究学者焦晋林提出,“属于文物的,必须合乎《文物保护法》规定,由有资质的部门、个人鉴定,而非文物的可以放开让中介机构参与。”

谁有资格参与“鉴宝”,至今仍是自说自话,自行其事,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二问:鉴宝一定要估价吗?

看完藏品还未来得及落座,一众嘉宾和专家就被主持人吆喝着赶紧估价。娱乐节目常见的插科打诨出现了:其中一位嘉宾要么拿其他嘉宾取笑,要么抖落些自个的私生活。当然最终大家还是会亮出个价格,从零到上千万不等。

有人说,鉴宝节目的主角不是收藏者和观赏者,而是商家和专家。原因在于节目焦点从来就是商家关注的价格和鉴定专家给出怎样的价格。节目中最刺激的也莫过于识别真伪及估价这两个环节。“谁说鉴宝就一定要估价?”焦晋林认为,收藏对象绝不仅仅是文物,收藏也不意味着经营。他说,哪怕一块周朝的青铜器碎片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除了反映手工艺水平之外,还能体现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对丰富和完善地方志与断代史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不可能通过估价来体现。估价很容易导致价值单一化,落入重器物轻文化的境地。”在他看来,为文物估价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参照的是什么?朝代不同、类型不同,你如何估值?”最让他啼笑皆非的是,有些物件被鉴定出的价格竟然精确到几角几分。

“不估价,没有怦然心动的数字,观众还会紧盯着电视看吗?”一位不愿具名的鉴宝节目制片人向记者大吐苦水,“只有价钱才能拨动观众心底的那根弦,为了收视率,必须这么做。”文化学者张颐武认为,作为一档电视节目,“鉴宝”无疑也会打上诸如“观赏性”和“戏剧性”这样的电视烙印。“如果娱乐性太强,文化引导就会变弱。尤其是如果有意制造噱头,过分强调藏品的价格,导向就偏离了”。在电视文化学研究学者苗棣看来,不少鉴宝栏目都被安排在重要时段和主流频道,理应肩负起传播器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职能,否则只能流于低俗。“只希望观众不要太当真,千万不可把虚拟当作真实”。

“估价大多是应对方要求给出一个参考值,我想不会有人把专家的估值作为市场的成交价。”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员贾文忠说。尽管反对为藏品贴价签,但在谈及专家为“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时,焦晋林认为:“专家估价环节属于委托代理关系,而银行据此贷款属于经济合同关系,二者不应该被捆绑在一起说是道非。”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他后来选择自修法律,就是想让自己有能力理清其中复杂的法律关系。

在不少国家,鉴宝纯属做公益,不向咨询者收取任何费用。但在国内,几乎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上电视的专家,还是接私活的,收取鉴定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收费本身属于双方约定,除非与人串通、主观故意给出与事实不符的鉴定结果,它并不构成犯罪。”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岳成说。“收费可以,但你得说实话。真专家们为何敢作伪鉴定?根源在于出具者除了名声可能受损外,几乎不受其他约束。”金瑞国提议建立文物鉴定诚信记录体系,将鉴定机构定期报送的鉴定记录作为其申请换发《许可证》的必要条件。

三问:对赝品能否“一砸了之”?

“砸它!砸它!该砸!”在观众的起哄声中,王刚手执紫金锤砸向已被证伪的“宝物”,瞬间,完好的藏品化身碎片,人们报以热烈掌声。

在不少鉴宝节目中,“砸宝”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焦晋林明确反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草率砸掉,缺乏对文物应有的尊重。”

有人会说,自己的宝贝已被鉴定为赝品,总可以砸了吧。焦晋林认为也不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你怎么能保证今天的鉴定结果就是最接近真实的?”他举例说,当年被命名为“司马戊大方鼎”的器物后来更名为“后母戊鼎”,就是因为研究者有了新的发现。

尤其让他不能容忍的是那些打着“出土文物”幌子的藏品,竟然也加入到“砸宝”行列,尽管其中有不少是冲着抬高价钱来冒充的。据焦晋林介绍,个人在向文物管理部门报备文物相关信息后,可以拥有文物的所有权,但同时也肩负起保护、传承的义务。“即使你已经签下‘生死文书’,‘砸宝’也是无效甚至违法的,你无权对拥有的文物自行处置”。

“假货该砸,太害人!”王立军给记者讲了一桩凄惨的故事。某人一辈子清贫,唯一爱好就是到古玩市场“捡漏”,临终时,他告诉妻子,那些藏品没一千万不要出手,而当其妻找人鉴定时,才发现没一件真品。“砸赝品不知惊醒了多少梦中人”。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仿制前朝的惯例,比如,明朝仿宋朝、清朝仿明朝的瓷器,后世书画家仿前朝名家书画作品的更比比皆是。从艺术性上来说,某些赝品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的赝品属于收藏者几代家传,上面凝聚着浓厚亲情。“一砸了之,可以视为在获悉不能挣大钱后的冷漠宣泄。”一位电视文化学者说。

“盛世收藏、收藏盛世”常被鉴宝节目制片人和主持人挂在嘴边。“其实这话重点不在收藏活动本身,而在于通过收藏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谁在收藏中国》一书的作者、文化学者吴树认为,现如今穷人指望淘宝一夜暴富,富人指望艺术品投资,获取巨额收益。“国人收藏精神的物化,必然带来一砸了之的破坏行为”。

四问:高科技能拯救肉眼吗?

短短数分钟里,嘉宾、专家环绕摆放在桌面上的藏品走一圈,有的会拿起来瞧瞧、嗅嗅;有的则全凭目测,并不上手。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全年总成交额达到573亿元人民币,已经超过英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与漂亮的数据相比,国内文物鉴定手段却相当落后,民间文物鉴定仍停留在靠人的眼、耳、手等感觉器官望、闻、问、切的阶段。有学者笑言,目前文物鉴定技术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高科技制假”对“低科技鉴定”构成了巨大威胁。

北京古玩城文物修复中心实验室首席科技顾问关海森,是国内文物鉴定领域较早引入高科技手段的专家之一。“现阶段,单凭陶瓷的‘长相’来鉴定文物真伪已经捉襟见肘。”他介绍说,“每件古物都有不可摹拟的因素,它往往记录着穿越时空的不少信息。我的仪器就是要通过采集这些信息分析出诸多结果。”相比十年前发明的40倍带光源的便携式显微镜,如今老关手中的仪器早已升级换代,包括热释光剂量仪、LIBS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仪等。前者能通过测量陶瓷最后一次热释光现象的年代精确检测其烧制年代,后者可以测出元素的化合价,根据这一点能辨别出送检物品表面是否涂有新添加的“化妆品”。

除了仪器,关海森还有另一个“武器”——全国第一家真假文物古玩对比标本库。它也是关海森这些年打假历程中的经验总结,赝品的配料、成分等是关海森重要的参考数据。不过,关海森也指出,单纯依靠“高科技鉴定”还不能完全解决文物鉴定中的所有问题。原因有二。其一,各种无损检测方式都需要先进设备和庞大的数据库,对于数据库中未涵盖的内容,检测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仪器检测结果给出的只是物理分析后的成分列表,诸如文物在艺术、市场方面的价值,还需要专家利用文史知识及“肉眼”加以综合鉴定。

记者手记

鉴宝的复杂与不复杂

“这个问题很复杂啊。”采访过程中,记者常听到对方如此感叹。鉴宝,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宝贝”的成色。无论单纯依靠眼力,还是借助科技手段,它理应都只是一项技术活。俗语说得好,“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再高难度的技能,掌握后就不算难事,何况鉴宝算不上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业界不少行家里手都是半路出家。

看来这个“复杂”比较少地出在技术层面。剔除掉“物”的因素,剩下的就是人的因素了。审视鉴宝活动各个环节,涉及的“人”不外乎藏品持有者、鉴宝者和相关行业管理方,他们共同构成收藏的“江湖”。“要不这样,我就不说啥了吧。”记者通过熟人联系过好几个受访者,对方要么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婉拒,要么听闻是记者便直接挂断电话。一些曾经“语必惊人”的文化学者,也选择了谨慎回应,几乎听不到个性化的声音。“你想听到的,恰恰是人家最不想说或者不能说的,人家只能回避了。”笑言与鉴宝无直接瓜葛的文物法研究学者焦晋林也不愿多谈鉴宝本身的话题。

在收藏界,鉴宝者因分属系统内外,有专家、行家的称谓之别,容易为大众接受、认可的文博系统内专家不允许公开给社会上的藏品做鉴定,而行动自由,掌握技能的圈内玩家、行家又极力想获得社会认可。不论谁瞧不起谁,其实,他们都是鉴宝的重要执行方,都难以置身事外。这是复杂之一。

再来看收藏者,据说国内有好几千万。不少人参与其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升值赚钱。谁不想自己的藏品被鉴定为真,被标注一个好价钱呢?既然有此需求,鉴宝者索取费用就变得理所当然,而收人钱财,难免“嘴短”,伪的说成真的,无处不真品,生意则源源不断。互相利用的双方构成了复杂之二。

“收藏热”必然导致对鉴定的需求旺盛,而事实上,拥有最大专家资源的国有博物馆由于政策、观念等因素制约,尚不能为民间收藏提供鉴定服务。“偷偷摸摸”接私活的;中介不具备资质胡乱出证书的,全活跃起来。更糟糕的是,目前鉴定机构都由工商部门批准,它只考虑是否具有开张的资质,而知晓其是否有经营能力的文物部门却没有审批权。此为复杂之三。

很显然,收藏的复杂往往与各方面的利益纠缠在一起。“收藏并不意味着就要交易,收藏对象也绝不仅仅是文物。”在焦晋林眼里,收藏反而是简单的,无论是准备投身收藏还是探讨收藏的,都应该厘清一些最基本的认识。而人为造成种种复杂的收藏界,倒是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了,毕竟,文物不是大白菜。

延伸阅读

鉴宝领域著名纠纷案例

田黄石事件

2004年9月11日,央视《鉴宝》栏目,专家对天津藏友朱廷哲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进行鉴定估价,当时现场鉴定专家是天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他给这方寿山田黄冻印石开出了180万元的高价。节目播出后,很快就有观众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发现,该书刊有一件与《鉴宝》栏目中质地、形状、印记相同的田黄印石,而该宝物的持有人正是靳志忠。靳志忠后来承认,出现在那期《鉴宝》栏目中的田黄冻印石和书里的那方是同一件,不过物件并不归自己所有。此后,靳志忠从公众视线中销声匿迹。

青铜镜事件

2007年初,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其间,一面据称曾被陈逸飞等人出价100万美元的战国青铜镜,在礼仪小姐展示时不慎摔落在地,当场碎裂。

后来,据专家披露,那面铜镜其实并不为包括他在内的专家看好,只因铜镜所有人陈凤九另外还收藏了几面有价值的铜镜,所以才破例让那面铜镜登台亮相。至于铜镜值100万美元的说法,是陈凤九的一个朋友说的,并不可信。铜镜被摔碎后,央视工作人员和现场专家立刻对铜镜进行了更为慎重的鉴定,并将实际价值跟陈凤九进行了沟通,最后,陈凤九也同意不再追究此事。只是,公众再也无从知晓破碎铜镜的实际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