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鉴别 > 导航 >

7501工程:水点桃花诞生始末

7501工程:水点桃花诞生始末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1-23

瓷器鉴别。

“7501工程”,即毛泽东主席专用瓷,现已闻名于世。海内外收藏家不惜重金收购毛泽东用瓷,并以此为荣。这朵当代陶瓷精品中的奇葩,越来越被世人公认。但是真正了解“750l工程”具体情况的人甚少。虽然有些报刊曾登过这方面的文章,但其中有的内容不详,有的是道听途说。《中国陶瓷》杂志2003年,特约请当年“7501工程”项目总负责人、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杨火印同志,以其亲身经历写了一篇文章,对“750l工程”作了详细介绍。

7501专用瓷盖碗

1.何谓“750l工程”

“7501工程”,是在“文革”后期中央办公厅下达给我所专为毛泽东主席研制生活用瓷的一项特殊政治任务。而我所接此任务后相当重视,把它当作当年的头等大事来抓。其时正值1975年,就把这一任务称为“7501工程”,并把“毛主席用瓷”称之为“750l工程”瓷器。记得任务完成后,为了保密,我所不但未作项目研制报告,就连当年的年度工作总结也只字不提,因而外界一直不知道此事。

现在,时隔20多年,事情终于传开了,再保密下去也是没有必要的了,何况这批瓷器已经获得了人们崇高的赞美和厚爱!

为使海内外的收藏家和“毛主席用瓷”的爱好者全面了解“7501工程”的来龙去脉,作为该工程的项目总负责人,有必要比较详尽地介绍有关研制情况。

2.中央下达特殊任务

记得在“文革”后期的1975年初夏,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兼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李可时,陪同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兼保卫处处长黄金荣来到我所,亲自布置特殊政治任务。我所党委书记汤伯衡、所长方综、副所长杨火印、罗慧蓉参加了接待。黄金荣说:我受省委黄知真副书记委托,前来你市,交给你们所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要求你们为我国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是谁不能讲)研制生产一批生活用瓷。湖南已生产了一批以红苹果、红辣椒为主题画面的釉下彩瓷器样品送到北京,看后不太满意。当时正好江西省委副书记黄知真也在北京开会,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通过黄知真,要其安排在景德镇再生产一批“毛主席用瓷”。经我们在景德镇各瓷厂调查研究,你们所技术基础好,地处东郊便于保密。因此,决定由你们来完成此项任务。你们要依据四个伟大来设计造形和花面,要前所未有,做成当今世界第一流的瓷器,或是超一流的瓷器。这次任务完成后,不许有同样产品出现,未被选上的瓷器要全部销毁。不许过问餐具的使用人是谁?你们要尽快地行动起来。要求3个月时间完成任务。

任务传达后,我所请求省里拨给15万—20万元生产经费。黄金荣说:“没问题。省里给些,市里集些。”但最后实际只有3.5万元资金到位。与此同时,我所还请求省里调拨一些上好的原料。省委也满足了我们的要求,安排抚州地委提供了10吨特好的滑石子。在时间上,所领导认为3个月时间是绝对完不成任务的,因此要求半年完成。后报黄金荣,但最后只同意5个月。任务就算这样定了。

3.确定项目负责人

省委和市委选定我所完成此项任务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我所的技术力量、艺术力量和手工制作力量雄厚,三者配套成龙。第二,我所早在50年代建所初期就集中力量试验研究,恢复总结了数十种由于战火而导致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名贵品种和技法。第三,我所在提高景德镇日用陶瓷产品质量方面做过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第四,我所经常接受外交部礼品瓷、驻外使馆用瓷和中央其它高档用瓷的订货任务,其研制和创作的作品精美、技艺精湛,售价也高。以上这些都为完成“毛主席用瓷”研制生产任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增强了信心,认为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此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当确定“7501工程”总负责人时,党委考虑再三,最后方所长提议由我来担当此任。因为一是我年轻;二是我管过生产,熟悉陶瓷生产的各道工序;三是对所里各方面情况了解。我当时说,我是管行政的副所长,又不是管业务的,轮上轮下也轮不到我头上。党委书记汤伯衡说:“既然方所长要你负责,你就干吧,我和方所长都会大力支持你的。”我看到两位领导都要我来负责此项任务,当时就答应了。既然人家信任我,虽然担子很重,也就走马上任了。

4.确定工艺路线

全所开过动员大会后,我立即召集技术室主任蔡昌书、艺术室主任汪桂英、计划室副主任郑可敦和实验工厂党支部书记黄万正等中层领导,商讨“750l工程”的工艺路线。与会者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走高白釉路线是上策。因为第一,景德镇瓷器的一大特点是白里泛青,素以“白如玉”著称;第二,我所在提高日用瓷胎、釉白度方面做过大量试验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数据;第三,我所现有一批技术过硬的手工制作高白釉瓷的配套师傅和在全市有名的艺术创作人员;第四,高白釉瓷器洁白如玉,给人一种高雅纯洁之感,它与毛泽东主席在人们心中的敬仰之情相吻合。

方案初定后,我立即向汤书记和方所长作了汇报。汤书记听后,认为此事重大,决定召开党委会来讨论。会上,我汇报了走高白釉路线的方案,大家认为,切实可行,因而获得了一致通过。

5.设计造形和花面

好的日用瓷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工艺路线确定的同时,艺术室主任汪桂英也召开了艺术室全体人员会议,商讨“7501”瓷器的造形和花面设计问题(当时上级要求釉上釉下各一套)。会议决定:1.器型设计由汪桂英和李雨苍负责;2.釉上花面设计由釉上一组和二组负责;3.釉下花面由釉下组负责设计。会后,各组都在抓紧时间搞设计。

汪桂英和李雨苍在造形设计中决定以端庄大方的明朝正德官窑瓷器的器型为蓝本,考虑到毛主席很忙,又喜欢看书,常常忘了吃饭,饭菜易凉,所以为所有的碗碟都设计了盖子。其它品种也进行了提炼和改进。例如酒杯全部采用釉脚,品锅双耳接口沿(是方综所长提议的,但一般接口沿在下方,以便于成型和烧炼)。

在釉上花面设计中,釉上一组和二组人员在讨论花面设计时曾提出多种方案,最后决定采用刘平和徐亚凤设计的水点桃花花面。水点桃花是刘平之父、我所已故的陶瓷美术家刘雨岑先生创造的一种装饰技法。刘雨岑是“珠山八友”中最年轻的,他对陶瓷美术的贡献除“黑叶描金”外,还创造了一种“水点粉彩”装饰技法。此技法许多人曾试验过,但效果都不佳,经他反复摸索,终于获得成功。他以此技法创作的“水点桃花”作品,以其清新丽雅的艺术效果深受人们喜爱。这次用到了“毛主席用瓷”上,使日用陶瓷更加精美,达到上级的要求。

7501水点桃花酒具

釉下花面设计采取集思广益的方法,釉下组全体人员每人一稿。对比之下,最终选中了工人出身的彭兆贤直接在坯上设计的红梅图稿。梅花是毛主席最喜爱的一种花卉,据说毛主席生前用的餐具和茶具,其图案也多为梅花。为使梅花图案效果更佳,在釉下组人员的帮助改进下,折枝梅旁加了几片青翠的竹叶,梅干也分出了层次,这样使人感觉更加艳丽,也符合“四个伟大”的创作精神。

造形、釉上釉下图案设计好后,获得了所党委的一致通过,设计任务就算完成了。

6.确定坯釉配方

工艺路线确定了,造形花面也定了,下一步该集中力量抓原料和坯釉配方了。为此,我在所党委会上提议由坯釉方面的行家、技术室主任蔡昌书进驻实验工厂原料车间当技术小组组长,此建议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会后,蔡昌书立即带卢瑞清、李国镇和郑国良三位专家到了原料车间,着手研究高白釉瓷的坯釉配方。

在省委的支持下,10吨上好的抚州滑石子已经到位,它是这次政治任务的主要原料和基本保证。所谓抚州滑石子,实际上是一种质地较纯的优质高岭土,因其表面具有滑感,所以当地农民称之为滑石子。抚州滑石子产于江西省抚州地区的临川县境内,所以有人又称临川高岭土。早在1955年,当地农民就开采此矿支援景德镇的陶瓷生产,证明它是一种可烧制高档瓷器的好原料。这回省委专为我所调集了10吨精矿赶制“毛主席用瓷”,可谓好钢用到了刀刃上。

7.狠抓坯釉料制备

技术和艺术研究完成后,该工人师傅生产制作了。于是,我立即组织各方力量抓生产。按景德镇陶瓷生产“坐原料”、“带成型”、“抓烧炼”的传统规律,我首先将重点放在了坯釉料制备这个龙头上。我与原料车间技术小组研究,确定高白釉料进球磨机后,实际球磨时间为80—86小时(因当时电力紧张,经常停电,所以只能定实际球磨时间)。球磨好的釉料过3次万孔筛,过3次除铁器。坯料实际球磨时间为60—66小时,然后过3次180目筛,过3次除铁器。为增加可塑性,便于成型,原料要求陈腐10—15天。

原料车间除蔡昌书等4人技术小组抓技术外,我安排了李龙生、江卓辑、洪厚秀、邹礼生4位骨干师傅搞生产。他们接受任务后,开始打响了生产第一炮。而且一直进行得很顺利。但当成型车间全面开工后,由于原料用量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现象,结果陈腐时间只好越缩越短。

8.成型全面开工

这次“750l”瓷器的成型,我们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以示珍贵,因而动员了成型车间的全部能工巧匠,共42人参加。

成型车间是日用陶瓷生产中工序最多的一个车间,以手工制作为例,仅大的工序就有拉坯、利坯、烘坯、上釉、锒接和装坯,小的工序就更多。日用陶瓷的品种不同,其制作工序也不同。一般盘、碟、碗等圆形对称的产品则大多采用手工拉坯,所以称为圆器。而造形比较复杂且又不对称的异形产品则采用注浆的方法成型,如花瓶、茶杯、异形器形等,所以称为琢器。这次“7501”瓷器的品种很多(大约有30多个品种,有的品种还由多个部件组成。所以每位工人师傅分工也不同。这些工人师傅都各有其一套手工制作本领,当任务下达后,他们就各就各位,发挥各自的长处,做坯的做坯、利坯的利坯、注浆的注浆、施釉的施釉、烘坯的烘坯、锒接的锒接,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一派热闹场面。

这次生产任务与往常不同,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生产专用瓷器,在那个年代里,个个都情绪激昂。为了抓紧时间赶任务,许多人都主动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次“7501”瓷器要求是半薄胎。罗梅生是圆器利坯师傅,他和做模型的张阳春师傅悄悄商量,要将九寸和合器利得比历史最好的脱胎器还要轻半两。这对利坯师傅来说,谈何容易。但最终在罗梅生的高超技艺下,还是做到了盖子335克,底子420克。不简单啊!当时罗师傅有肺病肾病,但他硬是坚持到任务完成后才去看病。住院后由于病情恶化,不久就离开人世。

文具的手枕是“7501”瓷器中最难成型的品种之一。它是将泥条拍打成泥板再修削而成的。可是,高白釉泥的可塑性差,泥板在干燥过程中会开裂。怎么办?负责手枕制作的陈细涛师傅想尽了办法,甚至将整段泥条阴至半干,再一点一点地修削成手枕,结果坯体照样开裂。最后只好还是采用老办法,百里挑一,才烧成几只交货的手枕。任务完成后,陈师傅也消瘦了许多。

在“毛主席用瓷”中,烟具中有只烟灰缸是异型的,很好看。是李鸣凤师傅自行设计自行制作的。她说,烟灰缸为什么非要设计成圆形的,我要看看其它形状的怎么样?让毛主席看了有一种新颖感。李师傅想得真周到啊!

9.经受火的考验

有人说,陶瓷艺术是火的艺术,这话一点不假。因为陶瓷产品不管你制作得再好,最后都要经受火的烧炼,使它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这次“7501”瓷器在成型师傅们夜以继日的赶制下,很快就集中到了一定数量的坯子,并马上装坯给了烧炼车间。在烧炼车间,我组织了余叨才、杨永和、欧阳孔发、赖福生、吴松义、刘祖章、丁木庆、吴枝荣、周义和孙宝龙等10位师傅进行装匣满窑烧成。

这次烧成中的最大问题是匣钵,因为“750l”瓷器的烧成温度定为1390-1400℃,而当时景德镇还没有能耐如此高温的匣钵。于是,所里一方面布置技术室耐火材料组进行攻关,另一方面安排卢明正师傅到景德镇匣钵厂定做高铝匣钵。此匣钵要在原配方中增加15%的氧化铝。匣钵厂按照我们的要求做,结果匣钵成型时开裂现象很严重,该厂不愿干。没办法,我只好求助于市委副书记兼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李可时。李书记立即打电话给该厂领导说,这是中央的特殊政治任务要陶研所完成,你们一定要按陶研所的要求去做,谁不同意谁负责,不许打折扣。匣钵厂领导听到这是死命令,于是同意继续为我所提供调整配方后的高铝匣钵。

匣钵有了,但在烧成过程中依然耐不了1390℃以上的高温。当窑内温度升到1370℃,加煤时因有冷风渗入,匣柱就有些晃动。烧到1380℃,只有快速加煤快速关炉门,否则,靠近炉口的匣柱非倒不可,这对看火烧窑带来很大困难。尽管他们小心操作,但烧到1390℃,倒窑现象还是发生了,有时一窑瓷器大半都倒下。带班看火的余叨才师傅感到压力很大,心里非常着急,如果照此下去损失严重事小,完不成任务可就事大了,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办法来。每次开窑时我必到窑房帮助开窑。一进窑房,看到余师傅笑脸相迎,我就知道这一窑烧得还成功。如果进门只叫我一声杨所长,然后低头不说话,我知道这一窑又出事了。

由于不断地有倒窑现象发生,烧窑师傅的压力不小。我知道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高铝匣钵耐高温已经到了极限,所以一句话也没有批评他们。我一时心急,突然灵机一动:能不能将烧成温度降低些!?当时我想,按理说,1380℃烧熟瓷器是不成问题的,只是釉面玻化程度不大好,这样一来就会产生“猪毛孔”。但如果烧到1380℃再延长保温时间又将如何呢?我把我的想法与余师傅商量。余师傅来精神了,马上说,行!试一窑看看。当下一窑装好匣钵后,他们按照我的意见烧到1380℃,然后再延长一个小时的保温时间,熄火冷却后开窑一看,一根匣柱未倒,且瓷器釉面也很好。烧成问题终于解决了。真可谓是鲜血染红了红梅瓷。

10.为“7501”瓷器梳妆打扮

烧成问题解决后,白胎瓷器也有了一定的数量,于是我立即组织艺术人员来加彩。

景德镇陶瓷彩绘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顾名思义,釉上彩是在成型上釉烧成后的白胎上加彩,然后再烤花;而釉下彩则是在成型后的坯体上作画,然后再上釉入窑烧成。前者不受胎体影响,只要是好的白胎,一般加彩烤花后即为正品。釉上彩烤花温度低(一般在700—800℃左右),因而成品率高,难度不大。而釉下彩则不同,它是彩料与坯釉料一起烧成的,其烧成温度要以坯体的烧成温度为准,南方一般都在1310—1350℃。釉下彩烧成后,如胎、釉和色面不管哪一方出现毛病,整体产品就报废,因而成品率低些,难度也相对大些。

这次“7501”瓷器的任务是釉上和釉下都有。考虑到以上情况,所以我决定先抓釉上,取得经验后再布置釉下生产。为此,当白胎瓷器烧好后,我立即与艺术室主任汪桂英商量布置釉上彩绘。汪主任马上召集了17位艺术人员加彩。

当釉上任务进行得很顺利时,则开始组织釉下加彩。釉下加彩是用成型后的坯体作画,而成型车间离艺术室有一段距离,来往运坯会造成破损,所以艺术人员干脆就都搬到成型车间主厂房上班。他们采取流水作业方法,即每人负责一部分。后来釉上人员完成任务后,也都加入釉下加彩的行列。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厂房内只有两台吊扇,近30个人挤在一起,真够他们辛苦的。可他们为了赶任务,谁也没有一句怨言,有时还边做事边开开玩笑,以此抵消闷热和疲劳。

在釉下彩制作中,有一种12公分碗需双面对花。所谓双面对花就是在碗外画什么,碗内也要画什么,而且碗内碗外要重叠一致,不能有丝毫位移。如果重叠不一致,烧后在光线下一照就会出现重影。由于釉下彩是在坯体上加彩,坯体不透明,所以很难对准位置,加彩时难度大。于是戴荣华和张彬两人想出了一个方法,即用小竹片做成三角架,固定到坯体上打墨线,然后再根据墨线来加彩,致使重影问题得以解决。双面对花12公分碗画的是芙蓉花,取毛主席诗词“芙蓉国里尽朝晖”之意,使瓷器赋予了诗意。

11.组织颜料攻关

在釉下瓷器生产中,由于釉下颜料出了问题,期间曾经组织技术人员攻关。

事情是这样的。当釉上彩绘进行得很顺利后,我即与艺术室主任汪桂英商量布置釉下组艺术人员进行流水作业彩绘复制工作,凑满16立方小煤窑瓷器后,即组织满窑烧炼。釉下彩的烧成温度依然按釉上白胎一样,烧成进行得很顺利。冷却后第二天开窑。当第一只匣钵端出来,我看到烧成瓷器色泽红艳艳的,心里很高兴,以为釉下也过了关。当时参加开窑的人也都非常兴奋,认为釉下彩也烧制成功了。接着我们连忙布置第二窑生产。此时有人提议,拿几只给加彩的人看看,让他们也高兴高兴,我立即答应他。釉下组的艺术人员看后,也很兴奋。但不知是哪一位把瓷器拿到太阳光下仔细地去照看。这一照就发现了问题:整件瓷器都好,就是花面梅花上的红色花面有不少的小裂纹。现场查看其它的瓷器,结果只只一样。他们向我汇报此事,我一听麻烦还是来了。于是我与他们商量,釉下桃红是我所技术室颜料研究组提供的,以前使用从来没有出现过此种现象,不过也没有这样大批量的用过。是不是因为烧成温度过高,或者升温急了些。现在坯架上还有加过彩的坯子,再烧一窑看看。为防止万一,烧成再增加两个小时(氧化焰增加一个小时,还原焰增加一个小时)。实验工厂烧炼车间按此烧成曲线烧成后,毛病照样出在原处。我与釉下组的人商量,再买些湖南桃红,向景德镇瓷用化工厂转让一些西德桃红(西德颜料一直在国际上很有名气),但试验后依然如故。这下问题严重了,本所颜料不行,湖南颜料不行,就连西德颜料也不行,怎么办?

在此情况下,我向党委书记汤伯衡和所长方综汇报了此事。汤书记听后觉得事关重大:立刻召开党委会讨论此事。最后会议决定:1.釉下组在颜料问题没有解决前停止加彩;2.本所颜料组停止生产发裂的桃红颜料,桃红颜料的主要制作者进行总结;3.另组织一个过硬的攻关小组进行攻关。当时由计划室副主任郑可敦负责组织。颜料攻关小组接受任务后,立即在实验工厂的模型试验组的场地展开了分析研究和试验工作。经查找原因,原来是桃红颜料加彩烧成后,由于颜料、坯体和釉的膨胀系数差距大,结果导致了无论用何种颜料都会产生裂纹。解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研制一种能缩小颜料与坯釉膨胀系数的添加剂。他们查找国内外文献,结果无据可依。于是他们只有展开试验研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们夜以继日地攻关,反复试验了数十个配方,历时一个半月,最后终于试验成功了一种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加入本所试验的桃红颜料中,满足了与瓷器坯釉的适应性,使该颜料烧后色面呈色好,不再出现小裂纹。

攻关完成后,生产又接着紧锣密鼓地进行,直至任务圆满完成。

12.完不成任务要军法从事

这次“7501”任务,由于釉下颜料出了问题,曾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夜以继日地攻关,釉下人员等了一个半月时间才得以恢复生产,加之高铝匣钵承受不了1390℃以上高温而频频倒窑,又损失了不少坯胎,而5个月时间的期限已经临近,可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办?解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到南昌去请求再延长一段时间。我向汤书记和方所长汇报了此事,两位领导同意我的想法。于是由我和罗副所长一起赴省汇报请示。

由于罗副所长是分管计划室工作的,一切对外联系均由她负责,因此她与黄副厅长比较熟悉。这次到南昌后,罗副所长向黄副厅长汇报“7501”的进展情况和已完成的品种数量,最后请求黄副厅长延长些时间交任务。黄沉思了一下,突然问罗,“750l”谁负总责?罗用手指指我说:“所党委决定由杨火印副所长总负责。”黄转向我问:“是你负总责?”我回答说:“是的。是我负总责。”接着黄严肃地说:“只给你们20天时间,不许再延长了。杨火印同志,你再完不成任务是要军法从事的,知道这个利害关系吗?”(这是当时的原话。有些报纸说派解放军守门,由军代表实施军管等纯属误传)我心里想:你“官腔”会打,我是3个月都没有休息过一天,还要“军法从事”。

我们赴南昌前估计再延长一个月时间就足够完成任务,黄提出延长20天,我们认为也差不多,因此就答应了。

回所后,在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到20天就将全部品种数量补齐了。

13.圆满完成任务

这次“7501工程”从接受任务到圆满完成,除我所领导班子外,总共动员了127人参加此项工作,其中生产人员59人,艺术人员28人,技术人员20人,行政人员20人。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无论是各车间的工人师傅,还是彩绘的艺术人员,以及遇到问题需要攻关的技术人员,既紧张又愉快,加班加点从不计较,研制工作搞得红红火火。参加人员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高质量地完成此项光荣的任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约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尽管中间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最终还是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次“7501”釉下彩瓷器共有34个品种。

任务上交后,所党委认为我在这次“7501工程”任务中承受压力最大,所长方综同志提出,在场的党委委员都同意,决定奖励我一套“7501”瓷器。当时我说:这次任务是在所党委领导下,由全所职工共同完成的,虽然担了担子,但为陶研所争了光,我也心满意足了,便婉言谢绝了奖励。有记者就此事问我后悔不后悔,因为照现在的市场价,少则200万元,多则500万元。我说:“过去就这么回事,‘7501’已成历史,历史无法改写。”任务完成后,由罗副所长打电话通知黄副厅长来景德镇提货,几天后黄厅长来到陶研所,由我和罗所长还有计划室的人陪同到瓷器仓库,黄万凯、石年令同志指着满地的“7501”瓷器说:黄厅长你订的瓷器我们全部都完成了,请你挑选。

黄厅长看到满地的瓷器说:我没有想到你们能研制出这么精美的瓷器,体现了“四个伟大”的诗情画意,瓷器如玉白,虽然我是外行,但我感觉到你所的产品大大超过了湖南的瓷器,是中国当今一流的,这些瓷器送上去,用它的人肯定会满意。由于品种太多,考虑到使用人节俭的品德,最后黄厅长确定“7501”釉下红梅餐具5套,每套47件。釉上彩水点桃花餐具,按98件头配套,共造6套餐具。

14.“毛主席用瓷”放在何处

1979年,湖南来了一位客人到我所参观。那天刚好由我负责接待。据陪同前来的景德镇市公安局领导介绍,这位客人是湖南省公安厅保卫处处长。与往常一样,我按惯例带他们到我所的陈列楼参观。参观时,他频频对我所研制的各种名贵瓷器赞不绝口。当他在展厅中央看见有红梅瓷器时问我:“红梅瓷是你们所生产的?”我回答说:“是我所研制成功的。”他说:“这些瓷器太精美了。”接着,颇有点神秘地小声问我:“你知道这些瓷器放在哪里吗?”我说可能都送到了北京。他摇摇头说,不完全是。我告诉你,这些瓷器放在3个地方:一个是北京的丰泽园;一个是我们湖南的滴水洞;还有一个是你们江西的“828工程”。听他这么一说。我才知道我所送上去的“7501”瓷器原来是存放3个地方备用。

15.“7501”瓷器流入民间

“7501工程”任务完成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有关部门要求将其余未能送京的瓷器全部就地打碎,不得保留。据现任轻工业部陶瓷技术研究所艺术开发部主任黄万凯回忆说,当接到有关部门的这个指示后,参与生产和制作的人们大都表示不能理解。他们把这批陶瓷珍品视为景德镇的骄傲和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当时那个年代,荣誉感是生命的全部,是不能被打碎的。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陶研所党委决定,这批珍品陶瓷暂时封存。这一决定的决策者是当时所党委书记汤伯衡,或许也只有他敢于承担责任。这位老人不仅酷爱陶瓷艺术,同时还是一位早年参加革命、资历匪浅、德高望重的领导者。在那个“政治第一”的年代里,他敢于抗命不遵,充分说明了他的胆识。也正因为如此,一批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才得以留给了这个世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自然想起了那批被封存的陶瓷珍品,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和对过去荣誉的一种缅怀,陶研所党委又一次做出决定,将这批瓷器中的一部分不成套的分发给职工留作纪念。当时全所正式职工将近300人,每人按抽签方式各得一份,每份平均约10件左右。还有少部分,也以不成套的方式,只收取低廉的工本费送给一些关系单位珍藏。

到了1992年,这批散落民间的陶瓷珍品引起了一位海外陶瓷商人的注意,他以一个精明商人的眼光,发现了这批陶瓷中所潜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他带着梦想和制定好的计划悄然到了景德镇。正是由于他的出现,这一件件散落民间的陶瓷珍品又出现了一次命运的转折。

这位陶瓷商在景德镇安营扎寨之后,首先摸清了这批陶瓷珍品的大致生产数量及流失民间的情况,然后便开始了上门收购,以相对高的价格(据说当时1个茶杯5元钱),把一个个散件收购到手,前后1年左右的时间,这批散落民间的陶瓷珍品几乎被他收绝了。经过推算,流失的数量与收购到手的数量相差无几了。这时,这位精明的陶瓷商便胸有成竹地悄然消失了。

随之而来的是他把“轰动效应”带到了新加坡。在那里,这位陶瓷商把收购来的散件按照原来的设计拼组成套,并在当地展出。然后借助当地媒体把这一套套陶瓷珍品炒得沸沸扬扬,火火爆爆。那位颇有心计的陶瓷商人不仅着实发了一笔大财,同时也使自己的身价大为提高。而景德镇陶研所的人们至1993年才获得了这一消息。但此时这批陶瓷珍品在景德镇民间已所剩无几,而陶研所里也只剩下100余件散件,已无法拼组出一套“中南海用瓷”了。现在,毛主席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为他老人家研制的“750l”瓷器,将流传后世,光彩永存!

16.毛泽东丰泽园用瓷亮相北京

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表达瓷都人民对毛主席丰功伟绩的缅怀,由景德镇市艺术精品陶瓷有限公司艺术人员,组织当年“750l工程”部分人员精心复制,首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型系列文艺活动组委会、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国家用瓷办公室共同监制的“毛主席丰泽园用瓷”,日前亮相北京。

“毛主席丰泽园用瓷”,是按照闻名于世的“7501工程”,即毛泽东主席专用瓷而复制的。其中包括餐、茶、文具等共110件,限量发行500套。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时候,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国家用瓷办公室将00l号“毛泽东丰泽园用瓷”,敬赠给毛主席纪念堂永久珍藏。

taoci52.com小编推荐

“7501毛泽东用瓷”水点桃花瓷的第一次拍卖


1996年12月14日,有人把68组88件“毛主席用瓷”委托北京的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次在京城进行了拍卖。这场“毛主席用瓷”的拍卖活动,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新华社、美联社、法新社和国内外许多电台、电视台、报纸的记者,都来到预展和拍卖现场采访报道。挪威国家电视台还制作了一部有关“毛主席用瓷”的电视专题片,当年圣诞节前在挪威播出。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到:“这是在购买一段历史。”;香港的《大公报》和《文汇报》都说:“这批瓷器的拍卖和天文数字之价格,显示人们对这位革命领袖极大的崇敬。”

这次拍卖会是在北京首都大酒店举行的,拍卖场上有数十人参与了竞买过程,当首件拍品“中号水点桃花合器”以6.2万元落槌时,场上即刻沸腾了。在每一件瓷器的竞买过程中,号牌林立,此起彼伏,每件瓷器的成交价格都超过了原来8,000-10,000元的估价许多倍。最终,68组“毛主席用瓷”全部成交,总成交价达870万元,平均每组瓷器12.8万元,最贵的一组拍出了66万元,创下了当代新中国瓷器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

“毛主席用瓷”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拍出这么高的价格?

这就要说到“文革瓷”。在我国当代陶瓷史上,文革是一个重要时期,陶瓷界和收藏界常常将这一时期的瓷器称为“文革瓷”。“文革瓷”的制作工艺、造型和风格均有独特而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革后期的1975年,江西景德镇曾专门为毛泽东主席制作了一批“毛主席用瓷”,这是中国当代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由于当时对外严格保密,因此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毛主席用瓷”代表了新中国“文革瓷”制作的最高水平。这一史实就是因这场“毛主席用瓷”拍卖会才得以大白于天下的。

“毛主席用瓷”的由来是这样的:

1974年,江西、山东、湖北等五大名窑所在地的省革命委员会接到了中央指令,要为毛泽东主席设计、制作一套生活用瓷,要求它超越前代,代表出当代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各地都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设计方案和样品,经选定,设在景德镇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提交的设计样品一举夺魁,它是以明朝正德官窑瓷器的器型为基本造型蓝本,采用半薄胎高白釉新工艺制作,瓷器通体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在白色釉面上饰以粉红色桃花并有绿色相衬的“水点桃花”图案。后来,景德镇陶研所又采纳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建议,对原设计进行了三项重大修改:

1、传统的釉上彩的原料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铅,因此要改为釉下彩的生产工艺;

2、因为毛主席政务繁忙,饮食无定,所有的食用容器都要加配盖子;

3、将“水点桃花”的图案改为毛主席喜欢的梅花图案。

此方案确定后,经当时的“中央文革”审阅,报毛主席批准,于1975年初,由中央正式下达了有关生产文件,代号为“7501工程”。

“7501工程”生产文件正式下达后,江西省公安厅厅长带领工作组亲赴景德镇监督此项工程的实施。轻工业部陶研所集中了一批景德镇最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及高级工程师徐亚凤、刘平和彭召贤等人。此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极其严密,窑场四周都设立了岗哨。

1975年底,景德镇烧制出千余件“7501瓷器”。这批质地极佳的瓷器,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罄,它的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从这批上品中又精选出两套,每套138件,并派专人护送到中南海。每套中包括:9-15厘米盖碗48件;15-30厘米盖碗(又称合器)40件;1号和2号茶杯各10件;调羹10只;布碟10只;醋壶、酱油壶、胡椒筒、牙签筒、香烟筒、烟灰缸、饭锅、品锅、大汤勺、茶叶罐各1件。

毛主席水点桃花7501专用瓷合盒器

陶研所接到上级指示:生产“7501”余下的产品要全部就地销毁,不得保留。但实际上当时陶研所只销毁了以盖碗为主的一小部分瓷器。余下的除一部分陈列在该所贵宾室的珍品柜以外,其余均封存入库。

文革后的1982年,陶研所将所封存的部分“7501瓷器”连同其他库存产品一起分发给了本所职工,其中也包括试验时留下的釉上彩“水点桃花”。不过,分发瓷器时,只分了碗、盘、杯、勺等小件物品,像饭锅、品锅等大件产品和盖碗等均未分发。

1986年,国内一位陶瓷收藏家开始注意到“毛主席用瓷”的特殊价值,因此开始在景德镇陶研所的职工中进行收购。在最初两年里,他所收的产品中大部分是釉上彩试验品“水点桃花”,只有少部分为釉下彩产品中的碗和盘,但均无盖子。直到1989年,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落成时,轻工部举办了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陶研所来京参展,带来一批所藏的“7501”珍品,有碗、盘、壶、合、锅等容器,并均配有盖子。这是当时除中南海藏品之外人们所能见到的最多、最全的一套“毛主席用瓷”。这位陶瓷收藏家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不失时机地将其全部买下。

1992年,新加坡一位商人也得到了消息,开始在景德镇收购散落民间的“7501”瓷器。一年后,他把收到手的瓷器运往新加坡展出,引起了轰动。

这次“毛主席用瓷”的拍卖会使得景德镇人也高兴异常,他们认为,这场拍卖会的成功,为中国的当代瓷器争了光,也为那些年萎靡不振的景德镇瓷器的推广销售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湖南醴陵国宴瓷的诞生始末


国宴是国家领导人招待国家重要客人的宴会,国宴是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宾,以及政府的名义外国援华人员,以及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人士的宴会。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宴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国宴的规格积极高,当然政治影响也非常大。国宴用瓷器在新中国见过之处就受到了毛主席以及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今天说说新湖南醴陵国宴瓷的诞生始末。

继1952年建国瓷研制后,1960年初国家曾组织主要产瓷区景德镇、醴陵、唐山、福建、广东等地试制国宴瓷样品,并在1960年6月4日和6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两次大型鉴定会,通过鉴定对所送样品均不满意,要求继续试制。1961年2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当时国情决定各送样地区延缓国宴瓷的研制。1963年国内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国庆节时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五千人的大型国宴,原有国宴瓷损坏不少,只得临时从北京各大宾馆、饭店借用,暴露了瓷器规格不一、杂乱无章不够用的问题,此事还惊动了几位副总理的关注。

由于湖南醴陵一直未间断国宴瓷试制,加之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一直使用由醴陵生产的蝴蝶兰胜利杯,就决定由醴陵负责国宴瓷设计生产,其他产瓷区也将历年设计上送的样品一一陈列供醴陵参考。1963年11月7日—8日,人民大会堂邀请在京著名美术家田世光(工艺画家)、周令钊(装饰画家)、雷圭元(中国工艺美院院长)、梅健鹰(中工美教授)、张正宇(舞台设计家)、张锷(北京美术馆副馆长)、吴镜汀(国画家)、杨亚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美术专家)及湖南省美协主席张一尊、副主席陈白一、湖南省工艺美术家李昌鄂等进行两天鉴定。11月10日又邀请湖南在京领导张际春、曾三、袁仼远、曹瑛和湖南省委书记张孟旭、文教办主任黄滨等进行鉴定,大会堂厨师、服务员、工作人员和北京饭店的厨师也参与鉴定并提了许多建议,最后选定国宴餐具、便宴餐具及茶具、烟具等54个规格品种35种装饰花面,集中全国各产瓷区送样的优点,其中绝大多数装饰花面选择醴陵设计。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推荐了编号139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图案作为国宴餐具图饰,此花面原系景德镇在“建国瓷”设计生产时由祝大年、施于人、高庄等设计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图案,当时编号139,此次生产国宴瓷决定改原青花为醴陵独创的釉下海蓝色。1963年11月醴陵陶研所50余人到艺术瓷厂参加国宴瓷研制,经过四十天奋战,完成了54个品种修改定型试制任务。1964年1月将所有品种配套成620件再次送人民大会堂审查鉴定,1月9日通过了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组织的最后审查,1月10日经李富春副总理批准,国家经委向湖南省经委下达了《为庆祝国庆15周年,要求湖南醴陵瓷器公司制作国宴餐具、茶具12万件》的正式文件。随即,人民大会堂管理处处长董俊峰与艺术瓷厂(即群力瓷厂)副厂长吴铮签订了正式生产协议。从此艺术瓷厂开展了国宴瓷生产的大会战。在醴陵瓷器公司统一安排下,集中了优秀制瓷技术人员68人,生产工人388人,其中成型152人(注浆14人,手工拉坯92人,机械旋坯46人),釉下彩绘工人165人,其他工种熟练工人71人,几乎囊括了醴陵全部制瓷精英。湖南省轻工厅还抽调4名专业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参与国宴瓷花面设计,使花面设计人员总数达30人。共设计出56个花面,经层层筛选最后选中16个花面作为国宴瓷装饰图案。

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派车送陶研所所长李维善率技术人员赴怀化雪峰山考察,并运回世界上最好的制瓷原料大球泥。瓷土配方技术人员在原“三馆瓷”配方中加入大球泥,经多次试验,成功筛选出359号、371号两种坯料配方和与之相配的187号釉料配方,保证了这批瓷器烧成后胎质达到“白如玉、坚如铁、薄如纸、声如罄”的最高境界。陶研所陶梅春、李佑安等研制低温无铅色口釉获得成功并首用于国宴瓷的生产,使国宴瓷在安全无铅毒下口感更舒适。国宴瓷的生产者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1964年8月底完成了国宴瓷生产任务。计有9大类、54个不同规格、16个不同花面装饰,计178367件,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1964年是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被使花面设计人员总数达30人。共设计出56个花面,经层层筛选最后选中16个花面作为国宴瓷装饰图案。1964年是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被国家采用国宴瓷最多的一年。国宴瓷的生产不仅是湖南醴陵最大的任务,也是国内从未有过的国家用瓷大批量生产。人民大会堂管理处董俊峰处长和艺术家杨亚人同志亲自到国宴瓷生产地查看并指导国宴瓷生产情况。据《群力瓷厂志》记载:1964年1月15日,人民大会堂管理处马振峰和湖南醴陵瓷器公司吴铮在北京就生产人民大会堂国宴餐具在协议书上签字,即8大项目、44种,总数量为165350件,金额194440元。与后面实际交货数不同。据笔者考证,这两者并不矛盾,一个是实际完成交货数,另一个是协议数。按当时的国情,协议数是必须完成的国家任务底线,而实际交货数是可以突破并还会受到国家表彰鼓励的行为。据当时具体指导此项工作的醴陵陶研所所长李维善统计表明:当年8月醴陵完成任务实际交货数为178367件,分别是:

(1)6000人宴会准备的国宴餐具18个规格,釉下海蓝色缠 枝牡丹纹(即139花面)装饰,计104255件。

(2)便宴餐具18个规格(16个与国宴品种同),釉下深蓝色边花图案装饰,共6917件。

(3)高级便饭餐具17个规格(6个与国宴同),釉下深蓝色边花图案装饰,共计490件。

(4)茶具4种12个规格,分别为釉下竹子、兰草、松树、荷花、牡丹、梅花、枫叶、菖兰八种花面装饰,共52585件。

(5)胜利杯带托2个规格,分别为釉下竹子、松树、蝴蝶花、枫叶四种花面装饰,共计4000件。

(6)烟灰缸5种,共计3470件。

(7)长四方形烟盘1种400件。

(8)扣碗(蓝边)1种6000件。

(9)糖缸、奶罐各一种250件。

以上九大类,54个不同规格、16个不同花面装饰,计178367件。

参加国宴瓷试制和生产的主要负责人员和主要工程技术人员有:陶瓷研究所所长李维善,艺术瓷厂厂长巢丰鑫、副厂长吴铮、刘绍才负责管理和组织。陶瓷研究所罗正顺、邹高玉、李维善、张复森、李万香、姚道德负责原配方研制;艺术瓷厂工程师梁六奎、技术科科长刘金尧负责生产成型工艺,还有陶瓷研究所梁明仁,艺术瓷厂韩建国、李雪钦、梁雪棠、杨海明等分别负责成型刁削、旋坯、注浆、制模等各种工作。

瓷器公司技术科烧成工程师王盛开负责烧成工艺。

陶瓷研究所工程师林家湖、设计人员邓文科,艺术瓷厂设计人员丁华汉、唐汉初负责花面设计和釉下颜料调配。前后参加国宴瓷花面设计和颜色调配的还有陶瓷研究所的吴寿祺、李丕雄、熊声贵、邓景渊、王德和、佘华、罗修玉、温月斌;艺术瓷厂李小年、曾学福、张际云、吴景林、易炳萱、刘继纯;国光瓷厂工程师汤清海;长沙工美设计师李昌鄂等。

陶瓷研究所李丕雄、刘声远、彭宣杨等承担了釉下贴花纸的研究和国宴瓷需要的大小批量贴花纸的生产。陶瓷研究所李建升、王亿成、陶梅春、彭荣华、李跃安、周发桂、李仁义等承担了全部釉下颜料和色口釉的研制与生产。佘华、罗修玉、温月斌;艺术瓷厂李小年、曾学福、张际云、吴景林、易炳萱、刘继纯;国光瓷厂工程师汤清海;长沙工美设计师李昌鄂等。

陶瓷研究所李丕雄、刘声远、彭宣杨等承担了釉下贴花纸的研究和国宴瓷需要的大小批量贴花纸的生产。

陶瓷研究所李建升、王亿成、陶梅春、彭荣华、李跃安、周发桂、李仁义等承担了全部釉下颜料和色口釉的研制与生产。

艺术瓷厂杨大均、徐能文承担了釉下颜料统一配色及管理。

此次国宴瓷虽器型、花面不同,但统一采用“湖南醴陵”方章款,不仅数量、器型多,花面装饰简洁明快,色彩优美,而且胎质洁白如玉,深受中央国家机关青睐。不少单位和有涉外接待任务的宾馆饭店纷纷赴醴陵订购瓷器,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家庭也是这批国宴瓷和随后二十多年间醴陵为人民大会堂补送的国宴瓷的使用者。以139花面国宴瓷为例,此类国宴瓷曾被毛主席选用,作为他的生活瓷,韶山毛泽东遗物馆中还藏有不同时期这种纹饰的餐具20余件。毛主席70岁生日宴请陈永贵、董家耕、邢燕子时使用的是醴陵生产的釉下蓝彩139餐具。周总理宴请外宾时也常使用醴陵生产的釉下蓝彩139餐具。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也使用醴陵生产的釉下蓝彩139胜利杯。1988年在全囯人民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使用釉下蓝彩139烟灰缸。

继醴陵1964年生产第一批国宴瓷后,几乎每年都要为人民大会堂生产国宴瓷以弥补耗损,这些历年补送的国宴瓷我们称之为国宴补充瓷,与首批国宴瓷相比瓷质较接近,都采用大球泥配方,只是底款根据时间不同而变化,“文革”中采用“环球款”,上世纪70年代初改用“中国醴陵”,80年代初用“醴陵群力”方款,80年代中期用棕色双凤款,90年代以后用带注册商标标志的蓝色双凤底款。从80年代中后期始,大球泥开采殆尽,国宴瓷坯料配方也作相应调整,瓷质较以前差距逐渐加大,到上世纪末普遍采用广东潮州泥配方,瓷质白度和透明度改进很大,但润泽度和玉质感却无法与原国宴瓷相比。国宴瓷花面从设计至今已近五十年,有些仍被人民大会堂采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胜利杯器型和花面至今仍是原醴陵生产国宴瓷时设计的,仍由湖南醴陵生产供给,也仍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使用。国宴瓷特别是早期国宴瓷已成为新中国陶瓷收藏新宠。

水点桃花:燃情岁月中的一抹红


1975年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期间文艺界遭受打压,在这种特殊的压制的时期,“7501”毛瓷却以其四绝超尘于世,实为难得,其陶瓷工艺精良,绘画装饰简洁而富有深意,点寸间带有诗意,实乃陶瓷博林中的精品。

1975年初,江西省委、景德镇市委按中共中央办公厅要求,为毛主席生产一套既能保温又能防尘、容量合适的生活用瓷。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接受了这一任务,取代号“7501”,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总共烧制22窑共数千件毛泽东主席专用瓷。“7501”毛瓷属于中国红色官窑,中国红色官窑经过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三面红旗”、“三年自然灾害”、“文化革命”以及以后的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各种特定的历史时期,“红色官窑”产品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第一”,“一切服从、服务于大众”成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指导思想和方针。尽管“文革”中为不计成本、只求精品的“红色官窑”,在制作了大量印有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文革”专用宣传口号的生活用瓷外,也生产了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精美艺术瓷,例如“7501”毛瓷:制作出来的产品,不仅不含镉、无铅毒,而且重量轻、色泽美,釉色亮丽,如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毛瓷”四绝:白如玉,景德镇独有临川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器洁白如玉、晶莹剔透;明如镜,瓷器表面如镜面一般泛银青色光泽;薄如纸,瓷壁厚度不足毫米,透光度极佳接近透明,最特别的是如此薄的瓷器注入开水却无烫手感;声如磬,用手指轻敲扣瓷器,声音清脆悦耳。这些瓷器装饰上追求简洁、端庄、稳重、典雅并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器型线条流畅,造型饱满大方,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毛瓷水点桃花茶杯

“7501”毛瓷的陶瓷装饰主要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7501”毛瓷陶瓷绘画釉上彩主要以釉上水点桃花纹、釉上水点红梅纹和釉上翠竹红梅纹三种纹样构成,釉上彩组汇聚了当时陶研所的艺术家采用流水工作线形式,把水点程序按步骤分工合作,如拍图、点玻白、点洋红、画枝干、画叶、点托、结果、填色、贴底款等。设计者刘平的水点桃花纹最为有名,其借鉴中国画写意没骨画法,先用玻璃白水点花瓣,画出花形,再用水调彩料,在玻璃白上二次点染,下笔准确、轻捷,作品达到花头娇嫩的效果,清新脱俗,工艺不凡,由于毛主席对此花式的满意,所以“水点桃花”也被专用来指作“毛瓷”。釉下彩主要以釉下红梅纹、釉下芙蓉纹两种纹样构成,釉下彩装饰一般覆盖在釉层底下,经1400摄氏度高温烧结后,其耐腐蚀性强,无有害元素流出,是最为理想的陶瓷装饰,特别用于日用瓷中。在绘画工艺上采取中国画的写意没骨形式与分水填色,其没骨画法在精修的坯胎上用墨线勾以轮廓,在进行点色绘画,墨线在烧制过程中自然消失;分水填色即在墨线中加入乳香油成分,在填色过程中根据墨线轮廓自行将颜色分开,这样画面层次感增强,颜色干净。这两种绘图工艺使得“7501”毛瓷生气盎然,着色轻重得体,明快老练,颇具大家风范,代表着中国20世纪制瓷的最高水平。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主席爱梅一生,“7501”毛瓷绘画装饰元素大多数除了水点桃花图就是翠竹红梅,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竹子它代表着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之态。梅竹题材的瓷器体现出用瓷者的器宇不凡,坚韧不拔的蓬勃志气。翠竹红梅由老艺术家黄海云、舒松水勾勒绘制,其造型设计形态生动,用色浓淡转折相宜,富有空间感,枝杆用色有度,花丝、花蕊错落有致,整个画面给人以静制动、高雅大气。

陶瓷装饰艺术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陶瓷艺术,“7501”毛瓷作为可以代表红色官窑文革时期的艺术作品,开创了中国艺术的时代化、多元化的新领域,是我国人民智慧与凝聚力的载体,是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对于研究我国“红色官窑”陶瓷,无论从历史出发还是现实出发,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7501”毛瓷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陶瓷工艺技术、造型形式、设计思维和材料的特殊性、艺术语言的多样化等都可以直接引发欣赏者独有的审美感受,“7501”毛瓷装饰独特的审美韵味将会大放异彩。

湖南在建陶瓷企业工程进展逐个点


湖南陶瓷,以醴陵的的炻质日用瓷最为出名,产量较大,历史也最悠久。湖南也有大量小规模的电瓷企业,但建筑陶瓷基础则较为薄弱,所以一直以来没有大型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最近在全国最大的建筑陶瓷产区佛山,陶瓷作为“两高一资”行业,在环保、能源、原料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正一点点地被压缩,导致一些大型陶瓷企业纷纷外迁生产基地。湖南岳阳、衡阳以长石、高岭土、瓷土等陶瓷原料矿产资源优势,划出工业园区,大力招商,接受佛山陶瓷产业的梯度转移。为此,本报记者深入到各个陶瓷发展重点地区进行跟踪报道。

第一站:岳阳

岳阳县的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该县的新墙工业区,规划面积为7平方公里。目前已入驻的有华雄、百森、天欣、金城、弘泰等5家建陶企业,主要生产仿古地砖、内外墙砖、耐磨砖、抛光砖等产品。据记者了解,岳阳县蕴藏有高岭土、长石粉、瓷砂、独居石、石英、硅砂等30多种陶瓷原料,其中主要原料以高岭土储量最为丰富,矿石量近5000万吨,远景储量约5亿吨。生产陶瓷墙地砖坯体的原料能实现100%在本地采购。随着陶瓷产业的扩张和转移,为凸现当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园区优势、结合资源实际,岳阳新墙工业园区计划新增日用、建筑、卫生、工艺、包装及特种陶瓷生产企业和配套服务厂商,建至100条陶瓷生产线,打造上、下游产业配套齐全的新型陶瓷工业园。

在岳阳县,目前已有华雄、金城、弘泰3家企业在生产,而且这3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定位完全不同,华雄主要生产地砖和仿古砖;金城是与去年底投产的一家温州企业,主要生产内墙砖;弘泰则主要生产外墙砖,目前效益不错,2条生产线都在满负荷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在建设的企业主要有2家,分别是天欣和百森陶瓷企业公司。

天欣陶瓷:预计在6月份点火

天欣陶瓷公司是于去年秋天签约并开始动工的,占地600亩,总投资4亿元,计划在未来5年内兴建12条现代化的陶瓷生产线,产品定位主要是以生产高档仿古砖为主。据记者了解,目前整个湖南市场,只有1家企业在生产仿古砖,该企业叫金达雅陶瓷,而天欣公司生产的仿古砖,我们看了他的展厅,砖的花色款式一点都不逊于佛山产区的同类产品,其销售市场也是异常火爆,产品供不应求。为了进一步加大产量,该公司斥资在岳阳县新墙工业园建立天欣陶瓷公司新厂,全面致力于打造高端仿古砖品牌。

在企业的建设工地上,记者看到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当中。目前,大吨位的科达压机已安装就绪,正在进一步地调试阶段。窑炉和生产线也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工作,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也正在逐步地运送。该企业的董事长童垸林指着繁忙的建设现场告诉记者,现在企业正在各个工序的最后冲刺阶段,预计将会在6月进行点火烘窑,7月份将会顺利地生产出第一块产品。

百森陶瓷:工程进度缓慢

百森陶瓷是由广东中正陶瓷有限公司于去年5月30日签约投资的,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兴建6条抛光砖生产线,项目将在3年半时间内完成,这也是湖南首家生产高档抛光砖的企业。记者在建设现场看到,只有一些工作人员在进行土地的平整,目前整个工程的进度还是比较缓慢的。该公司一期将上1条生产线,日产量计划在7500平方米左右。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岳阳县陶瓷企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这些企业多是生产低档次的产品,市场卖价低,再加上企业的管理和营销能力都不高,这样一来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很好的竞争力。其次,这些企业多是打着佛山的牌子在做产品,品牌知名度低,没有自己固有的品牌,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元青花受关注始末


随着元青花瓷不断被发掘,考古资料的逐渐增多,元青花的价格也一路攀升。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国有博物馆不断从民间收购来补充馆藏,有名气的拍卖公司不断拍出元青花真品,这使得元青花的收藏数量逐年攀升,元青花的成交价格也是一再攀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收藏和研究元青花。

此外元青花的受关注度,有一部分来自于高仿制品的出现。元青花显露出的巨大经济价值,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纷纷设窑烧制仿造元青花瓷器。如景德镇仿造元青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陶瓷厂联合研制进行。1983年《景德镇陶瓷研究》上发表的文章认为,开始的仿品是对照着已经发表过的馆藏图片资料仿造。仿造成功后,继而拉开了景德镇民间大量仿造元青花的序幕,各种档次的仿品开始源源不断地分散到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大批仿品充斥市场,令极少量的真品变得真假难辨,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知假鉴假、知假拍假的丑恶现象,给收藏领域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误区。这给一些初涉元青花收藏的收藏者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收藏者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平和的心态和专业人士的协助引导,很容易上当受骗。

大明龙泉官窑身份发现始末


2005年,对于龙泉青瓷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伴随着明代处州龙泉官窑的发现,蛰伏多年的龙泉青瓷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而揭开其埋没已久的官窑身份的,正是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叶英挺与浙江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顾问华雨农。

民窑精品还是官窑之作?

早在十多年前,通过对龙泉明初一批精品的研究,叶英挺就坚信龙泉青瓷并非民窑制造那么简单,难道是官窑?他心中隐隐升起这样的疑问,只是苦于没有确实的证据,叶英挺一直不敢确定。

这些年来,叶英挺一直为了证实龙泉窑的官窑身份四处奔走。经多方调查发现,无论是以北京故宫博物馆为代表的国内博物馆,还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日本等若干家海外博物馆,馆藏的龙泉青瓷器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器型庞大,制作精美,与同期器物简直有天壤之别。这批东西是元代的还是明代的,出自哪里,是龙泉民窑精品还是官窑之作?疑团在去年春天终于被揭开。

2005年4月的一天,叶英挺和华雨农偶然在杭州二百大古玩市场发现了一大批瓷片。这些瓷片器型庞大,胎质洁白,釉色肥润,刻花精美规整,器型庞大端庄,品种有执壶、梅瓶、玉壶春、刻花大盘、大墩碗等,与他们早在十年之前就开始关注的一批明初精品龙泉窑瓷十分吻合。

它们出自哪里?瓷片贩子一开口,叶英挺便喜出望外:是龙泉老乡!

挖地时掘到古瓷片

龙泉古窑址众多,给探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在龙泉市领导的帮助下,出土这批残片的确切窑址终于被找到了。该窑址位于大窑片中的岙底一带靠近垟岙头的地方,当地村民称此处为“峰洞岩”,也有人叫“高坞”。

原来这些瓷片是大窑村村民在种植农作物挖地时掘到的。这批瓷片数量庞大,形状各异,块头大的单片拿起来都很吃力。瓷片当时被堆弃在田边,因为花纹精美,后来便有村民捡了回家,随后陆续流散到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收藏品市场。

这一情况被发现后,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迅速采取措施对窑址进行紧急保护。不仅拨出专项经费,指示文物主管部门落实了具体保护措施,回填瓷片,还在大窑的主要部位拉了铁丝网,并配备专车进行巡逻,防止盗窃瓷片的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外流瓷片的抢救性征集工作也迅速展开,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都留下了瓷片回收人员的身影。不懈努力之下,先后共计5吨瓷片被回收。

但叶英挺估计,被回收的数量仅仅占外流总量的1/10,征集工作一直未曾间断。

两角五爪龙纹透露身份

瓷片征集工作及窑址保护工作在紧急展开,同时追回瓷片的整理分类、残片修复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从整理结果来看,残片在器型上可分五大类:梅瓶、玉壶春、执壶、碗、盘。胎普遍较厚,最厚达到了5厘米,以施三层釉为多,釉色以梅子青为主基调,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从这些残片中可以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

从修复的残器来看,整体风格较统一,器型样式中规中矩,釉色凝重沉稳,玉质感较强,最有特色的是精美华丽的刻花纹饰,其精湛的做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是普通龙泉民窑无法企及的。并且在主题刻花品种上除了植物花果,还有两角五爪龙纹。在元明时候这种图案被定为是皇帝个人的专用纹样,非官窑不出。

更重要的是,这些残器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主要是洪武、永乐两朝的官窑器。包括花纺装饰风格、器型样式都如出一辙,规格大小也是不相伯仲,甚至还能找到好几个两者在花纹、器型上完全一样,及规格大小非常接近的实例。这一现象印证出了元明官窑器是由“内府定夺样制”烧造的事实。

龙泉窑比肩景德镇

根据《大明会典》中的相关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浙江处州龙泉和江西景德镇在明朝同为官窑性质,负责为朝廷烧造供器,因此所产瓷品的刻花纹饰是一样的。

《明宪宗实录》中记载,成化元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即成化皇帝的即位诏书还指出派内官任督窑官监烧瓷器,因此处州龙泉窑应有皇家自行建造的窑场,此处表明处州府设立官窑无疑。

《大明会典》还提到,“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计各坛陈设:太羹碗一,和羹碗二,毛血盘三,著尊一,牺尊一,山罍一,代簠簋笾豆瓷盘二十八,饮福瓷爵一,酒盅四十,附余各一。”当时皇家祭祀要求法天象地,以强化自己的“天子”身份,因青色与昊天对应,祭天是用青瓷的。

经过一系列考证分析,得出了相应结论:龙泉在明代曾设立过官窑,叶英挺之前在各地见到的“明初精品”正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器。而龙泉大窑出土的这批数量巨大的瓷片,则是因次品而淘汰下来并被砸碎集中填埋处理的官窑残片。经初步推断,大明处州龙泉官窑器的烧制期是从洪武到成化近一百年的时间。

故宫瓷品找到“娘家”

大明处州龙泉官窑的消息很快就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朱伯谦先生是最早来处州青瓷博物馆观看这些残片及相关成果的老专家。“看到这批明代洪武至成化年间的青瓷,心情激动。”他肯定了这批瓷器的断代问题,并认为把它定为官窑是很正确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冯小琦欣喜地表示,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20多年来一直都在为故宫内的一批青瓷藏品寻找具体出处,但一直没有着落,因而许多研究工作无法展开。此次在龙泉发现明初官窑,终于使这批藏品找到了“娘家”。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禚振西女士认为,龙泉窑是青瓷的集大成者,但在明代已渐衰落,而这些残器的质量却非常高,不可能是普通的瓷器。

江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先生则指出,龙泉窑在元至正年间就已有官窑,他认为处州青瓷博物馆目前整理出的这些残器当时应是外销的,是郑和下西洋馈赠给外国的礼品。

厦门市博物馆馆长张仲淳坦言,此次发现龙泉明代官窑遗址的消息公开以后,就很有可能在青瓷收藏界掀起一股收藏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的热潮。

“明代龙泉设立官窑”说具有颠覆性

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也被誉为“瓷器之母”,而龙泉窑则是青瓷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大窑系。所产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欧三大洲。

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比肩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至清代逐渐衰落,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龙泉青瓷影响深远,窑场范围广,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现在已经发现各时期的龙泉窑瓷窑址500多处,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

一直以来,世人普遍认为龙泉窑属于民窑系统,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为朝廷烧造过“贡器”。当然,也有一些意见认为在龙泉窑的发展史上,确曾设立过官窑,也就是南宋晚期——龙泉窑的鼎盛时期。但到了明代,龙泉窑则已式微,此次提出“明代龙泉设立官窑”一说,不仅前人没有提出过,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

7501陶瓷追溯(一)


主持人:由于媒体的宣传和商业的炒作,前几年还鲜为人知的"7501"毛主席用瓷,现在已几乎家喻户晓了。为了让观众朋友们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地了解当年制作"毛瓷"的历史背景和研制过程,我们的记者走访了江西景德镇,通过对当年7501瓷工匠和艺术家们的采访,为大家制作了介绍7501瓷器的系列节目。今天的藏游天下主要介绍当年7501瓷器从下达任务到开始选料及如何攻克工艺上的难关,在200多人经过8个多月的奋战后,第一批"毛瓷"终于诞生了。

解说:有这样一种陶瓷,制作上不惜工本,技艺精湛,艺术上集众家之长,千锤百炼,感觉上端庄典雅,一派大家风范,由于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代瓷典范的至高地位和它与时代伟人的特殊关系,二十几年来,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越发吸引着广大陶瓷爱好者的目光,牵动着无数陶瓷收藏者的情怀,这就是7501瓷,俗称毛瓷。

当时我接到市委向我们下达要为毛主席,制造一套这个日常用的餐具瓷器,要求呢是以景德镇历史上一直称誉的,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明如镜的这四句话,再加上当代的最高的生产水平,为他制造这种全套的餐具,这个大家政治热情很高,接受任务之后我们全所的同志啊,群情激愤满腔热情,因此我们动员全所最优秀的科学技术人员、,艺术人员和工厂工人,包括我们的后勤支援人员,管理干部全力以赴要把这瓷器搞好,"7501"当时我们成型都是手工制作,这个手工制作,因为它这个原料是必较特殊一点,强度很大所以在制作的时候呢,这个对我们这个制作人员啊,那是困难比较大一点,因为强度大了它也硬了,基本上它这个原料呢就像我们那个泥沙一样,这个工具很容易,那个刀刃容易磨钝,所以我们做了一天是,是做不了几个,因为我们瓷器过去它一个胚都是这样,就是拉出来都是很厚,就是一个粗糙的很厚,所以要把它砺成那么薄,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瓷器那么薄,所以这个对我们操作人员来说是不容易的,我们在做那批瓷器,基本上是集中,大概我们手工成型的光砺坯这一个行当,这个工序就有十来个人,所以一天它加起来也出不了几十个,这几部车呢就是我们当时制作人员砺坯的车子,这三部车吧,一部车上一个,那有那边还有一摊子,就是这个我做的这一部车。

这个窑是烧7501瓷器,17051瓷器的温度达到1410度,时间是12至13个小时就可以烧成功,当时烧的情况就是也没有仪器,也没有什么东西,就靠两个眼睛看起来,温度不超这么高那这个瓷器不(漂)亮,也不透明,我们用煤烧的,用两个门烧的,烧的好呢,烧了以后呢,就凉掉(冷却)6个小时到8个小时,就可以开窑,当时还不能开窑,就是为什么那个要烧那么高呢,就是难度大,就是一个匣钵分两组,有做高温的,有做那个低温的。,因为我那个窑就是有两米多高,就是低温烧到这么高的温度以后,那就塌下来就会倒,倒了那个瓷器就没有利用,就必须得那个匣钵原料,各方面要闭合好,不闭合好呢,那主席用瓷7501瓷器就烧不成,就是各方面各个领导方面上呢,那个材料一定是好的,我们实验成功,已经烧成1401度,那个瓷器呢就烧得很好,那已经就烧成功了。

这一套7150主席用瓷啊,这个应该说是70年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一个新的突破,这些能工巧匠,他们集中研制出来了高白釉,另外呢还有釉下五彩,釉下高温五彩,它既继承了传统又有自己的创新,继承就是说白釉瓷器,洁白的色釉瓷器,我们从明代永乐宣德乃至到成化,就是都烧到了很好,但是像7501主席用瓷这么高白度的历史上没有,这是用的新的瓷土,新的配方新的烧成工艺烧制出来的,这是一个创新,洁白如玉,白中显一点淡淡的青色,又有传统的味道非常之美,再有一点那就是釉下五彩,釉下彩应该说从元代就出现了,但是它都局限于古兰和铜红的成色,五彩这历来都是釉上彩,因为五彩的材料它只能耐低温七八百度的炉火来烤彩,用高温烧成鲜艳的五彩,这个是一个工艺技术的全面的创新,那说明它凝聚了景德镇一代陶瓷大师的心血和智慧,是他们的新的工艺技术的创造的结晶。

解说: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院内的一排库房里,还照原样静静的堆放着当年生产7501所剩下的优质瓷土矿,陶研所为制作毛瓷花重金购买的数十吨,当时储量已近枯竭的临川高岭土,这是当时全厂职工和近千名红卫兵用手工筛选出的最优质的部分,你似乎能听见锹镐装卸瓷土的声音,似乎能看见运送瓷土的矿车。这一切和博物馆中精美的陶瓷仍见证着当年那一段火热又辉煌的历史。

神秘的7501瓷


1975年,中央办公厅考虑毛泽东年事已高,吃饭咀嚼很慢,又由中南海丰泽园搬到游泳池住,厨房离用餐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常常出现饭菜送来了,不能当时用餐,把饭菜放凉了的情况。所以,为毛泽东制作既保温、防尘,又实用美观的优质餐具的工作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75年4月,中央办公厅向江西省委下达任务,要求原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在3个月内完成毛泽东用瓷的研制任务。这个任务是该所1975年的第一项任务,故称7501任务。这次研制的产品称7501瓷。任务下达后,省委拨给制作经费计人民币35000元,同时安排抚州地委提供10吨特好的制瓷原料。

7501瓷具要求是半薄胎,大部分加盖,以保证既卫生又保温;为了配套统一,整套器具对重量、造型、规格等都有严格要求。参加这项工作的42名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进行拉、利、注、施、烘、打……经过反复修改、调整、完善,设计出了盘、碗、盒具等。此外,还有汪桂英设计的一只烟缸,在全体工作人员满腔热忱、精益求精、加班加点的努力下,成型工作按照要求顺利完成 。7501瓷共计有24个品种投入制作生产。

7501瓷的外形装饰是高级工艺美术师李雨苍按照上级要求设计完成的。这套瓷器的外饰在风格上力求简洁、典雅、端庄、稳重,有中国特色,线条流畅优雅,器形饱满,古朴大方,达到了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统一。众所周知,陶瓷装饰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釉上彩是将铅作为溶剂,故其含量很高,尽管装饰加彩后要经过摄氏800℃的烧结化合,但它的化学稳定性能仍然较低,抗酸碱腐蚀能力弱。国际卫生检验标准规定日用瓷铅的溶出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五,而最早的7501瓷具釉上粉彩瓷的铅含量有的高达30%到60-70%,根本不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水准。釉上彩组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反复试验,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使全套瓷具达到了国际卫生标准。

7501瓷釉上彩装饰组汇聚了当时陶研所的艺术精英。器具画面有水点桃花或水点梅花,正式绘制是采用流水作业线,把水点程序按步骤划分为:拍图、点玻白、点洋红、画枝干、画叶、点托、结果(点蕊)、填色、贴底款、检查下位、烤花等;由于人员少,有时一人要做几项工作。全过程老少艺术家分工合作,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7501瓷釉下彩装饰图是彭兆贤设计绘制的“翠竹红梅”。“翠竹红梅”的制作也是流水作业。13个人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既紧张又愉快,那段经历让人终生难忘。记得“翠竹红梅”的制作初期,绘制红梅的色素是用7501的釉来调配的,烧成后桃红色产生微裂丝纹,当时有人认为是自制的锰红色有问题。改用湖南的锰红、景德镇瓷用化工厂的锰红,最后用西德进口的锰红,经试用后均同样会产生微裂丝纹现象,最后还是经过调整烧制过程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验发现烧成温度过高会降低釉的粘度,于是不断调整烧成温度,反复实验,才顺利地按时完成了7501任务。

陶瓷是火的艺术。7501瓷的烧制是整个流程的关键。不同的烧成温度与不同的升温曲线,会取得不同效果。陶研所领导确定7501瓷烧成温度为1390℃至1400℃。当时没有能耐如此高温的匣钵,故成为最大难题。为了满足要求,需要在匣钵配方基础上增加15%的氧化铝,氧化铝是能耐2050℃高温的粉状材料,粘性差,成形困难。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才解决耐高温的匣钵问题。景德镇的高白釉瓷一般是由高岭土、长石、石英制成。确定它的烧成温度是根据配方中的硅、铝含量与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含量之比,通过计算来确定;正常的情况下一般高白釉瓷烧成温度为1300℃~1350℃。这是根据坯体的高温收缩趋于稳定在某范围内而定的。由于7501瓷是毛泽东用瓷,故锁定在一个新的烧成温度和烧成制度:蒸发期为常温~400℃,氧化期为400℃~1030℃,还原期为30℃~1240℃,成瓷期为1240℃~1390℃;升温到达1380℃时,升温采用特殊办法,保温2小时直至达到1400℃。7501瓷的10名烧制人员夜以继日地精心操作,防备因不小心而倒窑。这样由1975年5月25日初烧出第一窑,直至1975年8月31日共烧22窑,制出14103件瓷器。合格率为30%左右,实际成品为4200件。

7501瓷的鉴赏首先从胎质来鉴别。尽管景德镇的变白釉瓷都是由高岭土、长石、石英制成,其化学组成大致相近,但不同矿源制成的瓷器品相会有所不同。如大洲高岭、星子高岭、贵溪高岭、苏州高岭、临川高岭,所制成的瓷器都各不相同,有的发闷,有的偏灰。就是同一地区的高岭,如抚州高岭,有的烧成1280℃就够了,有的要烧1300℃。它们制成的胎质透明度也会有所差距。7501瓷全是手工制作的,但总体造型精神面貌大体统一。其特点是传统、饱满,加工精细到位,给人以精神熏陶和美感,但其造型及其厚薄是较难仿造的。器物口边转折入微,底脚直斜适中,造型的釉坝、涩坝严谨无粗野感。器物上装饰的“翠竹红梅”构图别致。花头的正、侧有度,花苞分布得体。整个画面的造型是由老艺术家黄海云、舒松水勾勒,姿态各异,形态生动秀美。花头、叶子的混水是出自老釉下装饰艺术人员之手,技艺熟练,用色浓淡转折相宜,前后有空间感。枝杆用色老嫩有度:花丝、花蕊错落有致,整个画面十分素洁、高雅,梅竹有傲霜斗艳的精神气质。那12公分芙蓉内外对花碗,花头生动,叶子是两种不同色相的绿色叠用,故叶色浓淡相宜,呈色丰富,有肉质感。红梅和芙蓉花头色是45%的铝和36%左右的锰合制成的桃红色,配方后经煅烧在18%矿化剂的高温作用下呈刚玉型的桃红色。色剂经酸洗、覆烧处理后的桃红呈色十分艳丽,这是其他瓷器很难达到的桃红色。

1975年8月31日7501瓷制作完成后,釉下装饰组的人员当即解散。1977年有76人调离了轻工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故以后生产的瓷器及7801瓷均由别的单位人员制作。从产品外观看,画面都是“翠竹红梅”;但由于制作的人员不同,手法有差异,整个画面感觉也有差别:翠竹浓艳,花头枝杆色重,有浓艳之意,少了一点素雅之感。但釉坯制作部分完全相同,用色及画面也有多个版本。7801瓷的系列多了痰盂和果托等,共27个品种。当时烧制成的“主席用瓷”共一万多件,除送中南海等地外,其余的销毁了一部分,另一部分由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将其发给职工纪念,从而流落到社会上并被收购。

专门为毛泽东设计、制作的7501瓷是值得永远收藏和怀念的陶瓷精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7501工程:水点桃花诞生始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7501工程:水点桃花诞生始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