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 导航 >

明清时期官窑瓷器款识鉴别

明清时期官窑瓷器款识鉴别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官窑瓷器鉴别 明清瓷器鉴别

2020-09-24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大明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咸丰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同治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小编推荐

故宫明成化官窑瓷器款识欣赏


明成化朝官窑瓷器的纪年款,以双圆圈线及双方框线为主,并署“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为多见。后世仿制的成化瓷器,亦大多书写六字款,但真成化款字体并不规整,其特征,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曾用六句歌诀予以概括——

“大字尖圆头非高”:指“大”字第二笔有尖有圆,出头不高;

“成字撤硬直倒腰”:指“成”字第五笔硬直;

“化字人匕平微头”:指“化”字的“人”旁及“匕”字的上端基本相平;

“制字衣横少越刀”:指“製”字“衣”部第二笔很少超越立刀处;

“明日窄平年应悟”:指“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年”字呈肥胖型;

“成字三点头肩腰”: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的在“头”部,也有在“肩”“腰”处的。

这就是成化官窑器的款识特征,凡字体规整的成化款,都是仿款。传世多见的“成化年制”四字款,亦大多属伪。

有一种说法,成化款的写法,是宪宗皇帝本人在年少时自己写的。工匠按照皇帝的“亲笔签字”,书写官窑瓷器款,也算是一种创新。

故宫明成化官窑瓷器款识欣赏

明清陶瓷款识的鉴定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时,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与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

明清瓷器:传世的明代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种较丰富,这使得我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陶瓷陈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镇瓷器部分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开局,尽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为元代,后来,新的时代概念出现,洪武瓷器成为展厅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罐上海博物馆收藏

展品中的主体是釉里红瓷器,有大罐、大碗、大盘、梅瓶、双环耳瓶、碗和盏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无疑问的,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馆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这种器物在传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应是体量最大的。同类型作品国内外有多件,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与此器造型纹饰相同的青花带荷叶形盖的大罐,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复原。但同类型釉里红器未见发现。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上海博物馆收藏

还有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口径40.4厘米,可说是古代瓷器碗类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内外都绘釉里红纹饰,呈色较好,外壁的缠枝扁菊纹为洪武瓷器的最常见装饰纹样。在传世品中,相同风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红大碗有多件。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大盘,口径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红瓷中的大口径瓷盘。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盘,其中也有菱口盘,所以,洪武时期出现这种大盘显然毫不奇怪,它们是元代瓷盘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当然,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元代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了。洪武菱口大盘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由于配方和烧造及造型、纹饰等具有差异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盘有着明显的独特风格。这种大盘在国内外保存有一定数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纹饰大同小异,烧造质量也有差别,发色好的作品与发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当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是釉里红云龙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样式可在元明铜器上见到。传世品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作品造型、纹饰完全一样,但有趣的是旧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绘龙纹与上海博物馆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龙头向右,后者则向左。过去曾认为这两件器物应该是成对作品,造型、纹饰和釉里红色泽均基本相同,龙头的向左和向右说明它们是配套制作,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全。

对这类作品,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永乐时期的产品,因为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曾出土过署有永乐元年和永乐四年年款同类风格洗口器的口沿残片。但从那两块碎片的风格看与这种作品还有区别,碎片的洗口较高,款识就写在口外缘,颈部莲瓣纹也较宽大。传世完整器洗口较高,一周绘花纹,颈部莲瓣纹较细长。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乐初年均有烧造。

青花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一件,高37厘米。这种瓶通常认为传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及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这些作品的造型、纹饰基本相似,均为同时期制作。此类瓷器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寿”二字,这在景德镇瓷器上是独特的。

“春寿”瓶的造型与常见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没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风格几乎难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内凹的则更是少见。从青花画面和烧造风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镇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纹的画法,与一些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此类瓶的烧造年代,应该说具备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国内外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窑瓷器?过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大家只是认为数量不多而已。经过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学术研讨会后,我们对国内外大约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窑瓷器已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据国内外已发表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公布的洪武官窑瓷器数量统计,可能超过230件,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最为丰富,根据蔡义和黄卫文先生的报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窑瓷器75件,而据廖宝秀女士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两院合并总计有115件左右,约占全部传世品总数的50%。当然,目前的数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国内外还有一些收藏未进入我们的统计视野,也有的可能还未被确定为洪武官窑瓷器。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盘南京博物院藏

综合国内的其它收藏情况,除了上海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红大盘就藏有5件。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等都有传世品收藏,另外,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博物馆也有收藏,显然是当年中央政府的赏赐之物。在港台地区,香港艺术馆、天民楼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台湾的鸿禧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在国外,洪武官窑瓷器的流传也较为广泛,收藏的区域以欧美和日本为多。

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至少有十数件高质量的洪武官窑瓷,还有托管该院并展出的大维德基金会藏品中,也有同时期的官窑作品。另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尔博物馆、瑞士玫茵堂、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等。这中间,有的收藏为我们所熟悉,也有过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历代陶瓷收藏十分丰富。

美国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在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沙莱博物馆,以收藏众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时,该馆也拥有多件洪武官窑瓷器。另外,同样有着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见有洪武青花瓷。

纵观国内外的收藏情况,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风格不变。

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红绿彩盘残片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综合传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品种,计有青花、釉里红、高温红釉、蓝釉、白釉、绿釉、酱色釉,还有外红里蓝、外酱里蓝、里黑外白、里蓝外酱的高温两色釉以及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釉上彩等。目前,传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红瓷,青花器较少,但在已发现的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较多,可能在当时有较大量的生产。过去一般都认为洪武釉里红瓷是当时烧造最多的品种。至于那些绿釉和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器物,目前未在传世品中见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标本。

洪武官窑瓷器在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认识,也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专业人士对洪武官窑瓷器的深刻认识,首先主要是那些有这样收藏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对景德镇官窑瓷器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很快,海外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也开始重视洪武官窑瓷器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强劲走势,曾不知不觉的达到了历史上瓷器拍卖的最高峰,它们与其它最有竞争力的明代官窑瓷器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这些数量不多的传世洪武官窑瓷器,是见证明清收藏历史的重要名品。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破坏,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许多洪武瓷标本,可能就是当时被损毁的结果),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明清瓷器:明官窑瓷器中的白瓷赏析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高32.6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高19.3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清白釉印龙纹尊高24厘米私人藏品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与其他色釉瓷相比,白瓷制作较为简单,因此在历史上创烧时间较早。制作理想的白瓷也并非易事。首先,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其中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容易影响胎与釉的发色,降低成品质量。例如明代麻仓土提炼不如清代纯净,导致胎土略带黄色调。清代胎土纯净,对表面釉色几乎没有影响,于是釉面发色更为洁白。另外入窑烧制时的火候控制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氧化焰烧制,白釉呈牙白色;使用还原焰,白釉则呈青白色。因此,白瓷的主要色调可以分为牙白色(偏黄)与青白色(偏青)两大类。

明官窑白瓷

1995年8月,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南京明皇宫遗址内玉带河西侧一口古井中出土不少明初白瓷残片,造型主要有盏、杯、盘、爵、梅瓶等,制作风格在元与永乐之间,被学者断为洪武制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早在洪武时期,御窑厂白瓷已经大量制作,并广泛用于祭祀、赏赐以及日常使用中。由于明初御窑厂早期制瓷种类不多,色彩相对单一,因此白釉瓷大量制作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制瓷技术,使用研磨细腻的麻仓土与瓷石配制的二元配方胎土,并用磁铁成功吸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胎土中的铁含量,还将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降低到最低点。

到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技术更加娴熟,胎土光滑细腻,釉水丰润如脂,呈半透明状。其制品被历代推崇,甚至为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即“甜白”。永乐御窑厂的白瓷制作不仅在于釉水发色方面很有特色,在造型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瓷器的情况看,永乐甜白的制作量相当可观,造型尤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仿伊斯兰器。该类器物主要为永乐年间配合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与伊斯兰圈诸国的贸易往来所制。造型仿制伊斯兰地区常见的青铜器、玉器等,如执壶、烛台、扁瓶以及西亚地区的其他罕见造型。除了用于波斯等地的赏赉外,该类器物在内地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仅作为陈设观赏瓷使用。因此,随着后来郑和下西洋的终止,该类器物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制作量急剧减少。

仿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情况看,永乐时期还制作了白瓷、白瓷爵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白釉瓷。白釉仿制东周盛行的青铜乐器,原本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那样口部呈弧状,而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明初制作白釉并不是作为乐器使用,应该是一种用于祭祀或象征性陈设观赏的博古瓷。白釉爵也是仿古代青铜饮酒器爵。当时御窑厂制作了大量高足杯等饮酒器,因此爵同样无太大实用价值,也应主要作为祭祀、陈设观赏器使用。

日常用器。永乐白釉瓷中,盖罐、玉壶春瓶、盘、碗、杯(包括高足杯)等都是历代传统制作造型,也是宫廷内部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器。因此,这类饮食用瓷制作量最大,所占比率较高。

除了以上各类造型的白釉瓷之外,永乐时期还制作了仿石雕器座、罕见的碗类造型,以及藏族等地流行的僧帽壶等。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御窑厂为了丰富制品造型,服务于巩固团结各族关系的劳动成果。

由于永乐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海外诸国积极广泛的贸易往来使得朝廷需要数目巨大、造型多样、质量精美的各类瓷器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在瓷器生产方面不遗余力,促使御窑厂制瓷迅速繁盛起来。

永乐甜白釉并非完美无瑕,基于当时的制瓷水平,永乐甜白釉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制作缺陷。例如永乐甜白釉的釉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成熟。特别是制作大器时,容易出现明显的厚薄不均的情况。由于釉面较厚,釉与胎土的膨胀系数没有控制好,导致釉面出现大量开片,影响审美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技术缺陷并没有妨碍永乐甜白瓷在明清白瓷中的主导地位,该时期制作的白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不少制品空前绝后,堪称明清时期的白瓷制作高峰。

宣德时期对海外贸易不够重视,导致该朝仿伊斯兰器的白釉瓷数量、造型也明显减少,许多造型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用日常用品。

洪熙和宣德朝史料中有一些涉及白瓷的档案记载,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宣德元年(1426年),赐杨荣:“……赐公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钟,瓶罐,香炉之类”(《杨文敏公集》)。宣德三年七月,“己巳,(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瓷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宣德四年十一月甲辰,“使臣金满来,赉曰:‘……兹谴内官金满来敕谕王,特赐白瓷器十五桌”(《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从以上史料看,宣德时期的白瓷主要用于祭祀以及赏赉,其中几筵制品较多,也就是日常实用的杯、盘、碗之类。

景德镇恢复时期陶瓷款识


恢复时期(1962--1965)

为适应陶瓷出口换汇的需要,1963年3月30日国务院公布《商标管理条例》,对出口陶瓷商标进行统一规范。此时的“中国景德镇”底款至少有6类14种。除部分“中国景德镇”底款在文革前期发生变化,大多数此类商标底款一直沿用到文革之后,其中“印花龙珠阁”款使用到了21世纪初(1986年后增加了注册商标@标志)。

1.印花龙珠阁款。底款为红色龙珠阁图案,背景为淡石绿色。中为黑色英文“MADE IN CHINA”,下为一排褐色“中国景德镇”字样。此款多在印花出口瓷器中使用,且有大小不同多种规格。

2.印花灯笼款。底款图案外形似灯笼,灯笼上沿为英文“CHINA”,中部为竖排“景德镇”。以淡石绿色小点作底色。下为两短横线夹一英文字母(瓷厂代号)。左右为宋体褐色“中国”。此款也有大小不同多种规格。

3.印线六边形款。底款外形呈不规则六边形,上为“中国”两字,中为“景德镇”,下为英文“CHAIN”和两短线夹瓷厂代号字母。底款文字与字母间用线条相隔连。此款主要有红彩、绿彩、篮彩三种颜色,也有极少用金彩的。此款多使用于手绘或者半手绘的内销瓷器上。

4.印线草帽款。此底款最上部曲线似草帽。“中国景德镇制”六字隶书分两行三列排列。上为草帽曲线,下为两短横线夹瓷厂代号字母。此款有红、篮彩2种,多用于内销粉彩瓷器。

5.篆书款。底款均为“中国景德镇制”六字篆书款分2行3列自右至左排列成正方形。分青花、红、绿彩3种,其中青花款多在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釉下五彩瓷和颜色釉瓷器中使用,红、绿彩则多在釉上彩瓷上使用。

6.印线三角圈款。底款上为行书“中国”,下为英文“MADE IN CHINA”,上下部分的连接为不规则三角圆圈,圆圈中间为楷书“景德镇”此种底款有红、绿、蓝三种色彩,多在出口瓷器使用。

7.其他款。恢复时期还有少数瓷厂和陶瓷研究机构使用“景德镇制”四字篆书方款,以釉上红、篮彩居多,字体十分工整。

1964年10月各瓷厂统一启用“中国景德镇”底款时,景德镇10大国营瓷厂底款标记代号如下:

红星瓷厂(A);宇宙瓷厂(B);为民瓷厂(C);艺术瓷厂(D);建国瓷厂(E);人民瓷厂(F);红旗瓷厂(G);光明瓷厂(H);东风瓷厂(I);景兴瓷厂(J)。

1964年新华瓷厂从新平瓷厂划出,其使用底款代号为:“K”。红光瓷厂、雕塑瓷厂、曙光瓷厂从国营转为大集体后,红光瓷厂使用“L”标记代号,雕塑瓷厂使用“M”标记代号,曙光瓷厂使用“P”标记代号。

上述14个瓷厂在当时景德镇是作为“十大瓷厂”看待的。

另外,新光瓷厂当时为市陶瓷彩绘工厂,使用标记代号为“N”,陶瓷加工部使用标记代号为“O”。

还有使用“X”作为标记代号的,尚不清楚为何单位使用。

明清瓷器: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对于假货这种颇为收藏鉴赏界头痛的问题,收藏家胡平先生的回答是简明扼要的:你不看假货,其至不收进一些假货,那么你对真品的鉴赏力就会大打折扣。他对笔者强调,究竟什么是假货,其实在具体操作上还是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争议,尤其是一些假货确实在工艺制作上能够与真品相媲美,对这样的假货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弃之不顾了。他拿起一只清乾隆时期制作的仿宋官窑贯耳瓶说:如果说这是宋代官窑制品,那诚然是在说胡话,但说它不具有宋代官窑的造型和特点,那也是主观臆断。所以尽管这只瓶并非是真正的宋代官窑,但收藏价值仍然非常高。

这件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通高22厘米,口沿5.87.8厘米,四角斜切,底足6.39厘米。整体来看,造型极其工致浑厚,釉面满布大小不一开片,有金丝铁线之美。贯耳的设置增添了器物的沉稳,而关键之处则在于瓶的口沿和底足显示宋代官窑最具鉴定特征的紫口铁足。以重量而论,此瓶较为轻盈,而且修整技术极为精到,与传世清代雍正、乾隆仿宋官窑制品相类似。比照博物馆陈列的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的釉面缩釉孔较多,而此器则釉面光洁明净,这也是清代高仿品的特点之一。上手欣赏,顿可感受到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旧气,釉面滋润类玉类冰,但包浆厚实,属古陶瓷器物中的传世品,保存之好可称难得。

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中官窑的研究代不乏人,但至今距离完全揭开其面纱尚有一段历程。北宋汴京城附近的窑址早已沉埋于茫茫黄土之下,而南宋官窑窑址的完全发现也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专家多数意见认为,传承的真正的宋代官窑制品绝大多数被世界各国的公私博物馆所收藏,而流传于民间的实属漏网之鱼,而且少之又少。在古玩市场上,一块声称出土于窑址的官窑瓷片动辄开价上万元。基于这个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只宋官窑洗,当时成交价达到了创纪录的2200港元,可见真正的收藏家对于宋代官窑制品是不惜一掷千金的。然而可能是真品太少的缘故,后来的拍卖行情则一路朝明清官窑方向走去,上亿的纪录已经破了多次。不过笔者认为,物极必反,现在已经有不少收藏家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少有人光顾的高古瓷器,其中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自然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的稀缺性是推动价格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般性结论,就是说在可以预期的十至二十年内,以明清官窑瓷器为热点的收藏拍卖市场将逐步让位于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的高古瓷器。当然,在缺少资源的前提下,清代的仿宋精品亦无疑会在今后的收藏市场占据一定位置。

景德镇过渡时期陶瓷款识


过渡时期(1977--1979)

此期除继续沿用文革时期底款样式外,也出现了一些变化。1976年1月,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向各陶瓷生产企业重新颁发了商标代号。

1.保留使用1964年“中国景德镇”印花龙珠阁款、印线三角圈款,弃用印花灯笼款、印线草帽款和“中国景德镇”篆书方款。其间,由于使用新的商标代号有一个过程,过渡时期“中国景德镇”篆书方款仍在使用,直至80年代各瓷厂才普遍启用新式底款。

2.启用1964年以前的“景德镇制”篆书方款。

3.启用新式“中国景德镇”四行款,此前曾经短暂使用过“中国景德镇”三行款,后绝大多数瓷厂采用了四行款,即:自上而下第一行等线体“中国景德镇”五个字,第二行英文“MADE IN”,第三行英文“CHINA”,第四行为左右各两道短横线,中间夹企业代号(字母或数字)。此种四行款一直使用到90年代上半叶。

4.启用新式“中国景德镇制”、“景德镇制”篆书双框方款。器形小的产品则使用单框方款。

5.启用新式“中国”中英文款。文革后期随着外贸形势的变化和各厂生产状况的差异,部分瓷厂开始启用新式青花底款:自上而下第一行等线体“中国”两字,第二行英文“MADE IN”,第三行英文“CHINA”。此种青花款以70年代后期人民瓷厂的青花产品居多。到1985年前后,此款又被新式“人民瓷厂、景德镇”和“光明瓷厂、景德镇”款所代替。

景德镇合作化时期陶瓷款识


合作化时期(1955——1957)

合作化时期的瓷器底款特点为圆印章式,有的加有瓷厂数字序号。此时“江西景德镇名瓷”底款较为流行,文字排列可以分为自左至右式和自右至左式;

1.“合作社”款。因为当年瓷业合作社众多,瓷器底款较为复杂。然而,合作社底款是陶瓷行业合作化进程的见证,成为这个时期瓷器断代的依据。

如表明合作经营性质的“江西鹰潭混合生产合作社出品”;

如表明合作地域层级的“景市一区二手工业社出品”;

如表明合作生产环节的“江西景德镇市陶瓷加工第一生产合作社”;

2.序号瓷厂款。1956年1月,景德镇完成了制瓷业的公私合营,随即对全行业进行了相应调整:将13个老合营瓷厂与6个新合营瓷厂合并,组建成裕民瓷厂、国光瓷厂、华光瓷厂、民光瓷厂、新和瓷厂、华电瓷厂等10个公私合营瓷厂。1956年2月,又将上述10家瓷厂更名为第一至第九瓷厂和美术瓷厂。此时瓷器底款一般为第几瓷厂出品。

3.外销瓷器款。根据外销产品的需要,瓷器底款一般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两行印章款,楷书篆书皆有,还有部分为“乾隆年制”四字两行楷书印章款。此类款式多用于外销高档陈设瓷器中,内销的这类瓷器较为罕见。

4.其他类款式。青花瓷继续使用“景德镇制”篆书方款。偶尔也出现个性化底款,如篆书加金彩方框。此类款式多在定烧瓷器中出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