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解密宋代的官窑瓷器为何价值千金

解密宋代的官窑瓷器为何价值千金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古代的瓷器价值

2020-09-28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北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由于中央政权抑制武力的策略,慢慢形成了文官得宠的政治风气,宋代有很多大文人都是做官的,导致宋代文化高度发展。很多学者都对宋代的文化予以肯定,认为中国后一千年的文化都是宋代定的调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宋代在“以文治天下”的国策下,此后三百多年时间取得非常大的成绩。尽管我们都知道,宋代的国土非常小,但是宋代老百姓的生活,整体来说都还是不错的。除了南北宋之分是一次大灾难以外,老百姓的整个生活还算稳定,而且长达三百多年。

这种繁荣有很多证据存在,比如《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市井繁华。《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纪录片来看。当时没有录音、录像这种高科技手段,未能把当时的社会记录下来,非常遗憾。但是,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繁荣,乃至鳞次栉比的店铺,全部反映出来。当时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有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宋代的官窑制度,就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产生了。

宋代官窑制度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明清以后的官窑制度有明确的记载,什么时间皇帝下令做什么样的瓷器;谁是督陶官,直接奔赴烧窑的前线,来指挥烧窑;政府一次需要多少瓷器等等,都有明确的记载。宋代官窑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全,非常不明确。不能说当时没有官窑制度,但是今天找不到非常明确的文献,记载着从皇帝嘴里说出的官窑。由于不明确,所以今天不知道宋代官窑的起始时间。尽管如此,宋代官窑对于后世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

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变河道,每次泛滥的时候都淤积大量泥沙,将汴梁旧城以及整个黄河下游淹没,有很多文化古迹就淹没在黄河故道之下。我们推测,北宋官窑的窑址应该就在汴梁附近,但至今没有找到,估计黄土覆盖的深度已达10米以上。我们参考其他窑址,南宋官窑的遗址就离都城非常近;清代官窑虽然是在景德镇烧造,但有一些极特殊的产品,比如瓷胎画珐琅,就在紫禁城内烧造,位置在西华门附近。

北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宋徽宗时期,社会生活非常富足。又赶上宋徽宗这样一个皇帝,酷爱艺术。大家都很清楚,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政治造诣的皇帝之一,但他的艺术造诣却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艺术造诣最高的皇帝。历史上只有李后主李煜可以跟他相媲美。史学家们认为:在绘画技巧上,宋徽宗高于李后主;在诗词技巧上,李后主高于宋徽宗。李后主最著名的词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国20世纪30年代还拍过一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借的李后主这句词。

宋徽宗对艺术感兴趣体现在很多具体的方面,比如他设立了文思院。宋代的文思院,设有各种作坊,分工达三千多作。今天不能想象,把一个事情分成三千多类,怎么分?可能分几十类就分不下去了。在三千多个门类中,反而没有“陶作”,没有烧造陶瓷的地方。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是烧造瓷器的条件比较恶劣,需要大量煤炭、木柴,会造成很严重的污染,而且在宫廷里烧火也很危险。清代在紫禁城里烧造珐琅彩是很小范围的事,所以能够容忍。如果是大规模的行为,就只能到景德镇去烧造。

北宋官窑比较罕见,因为宋徽宗执政的时间只有二十几年;又经过靖康之难,很多东西都毁掉了;再加上一千年时间的淘汰,能留到今天的北宋官窑非常罕见。

我在十多年前曾经见过一个。北京翰海的第一次拍卖会上,有一个官窑瓶子。这个瓶子最早在扬州文物商店收藏,那次拿出来拍卖。这瓶子有一个名字,叫“琮式瓶”。“琮”是一种玉礼器,古代大量使用。大部分人很容易把这个字念错,念成“宗”,应该念“从”。琮和璧是古代最重要的玉制礼器,琮用来礼地,璧用来礼天;琮外方内圆,璧外圆内圆。琮式瓶,就已知的资料来看,全世界只有四件,一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在英国大卫德基金会,一件在台北故宫,最后一件就是这件。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里都没有收藏这样的琮式瓶。当时很多专家都认为这件东西可能不真,也可能是明代烧造的。我就比较执着地认为它一定是真实的,就是北宋的,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它,非常幸运。

北宋的琮式瓶在工艺上有很多特征,容易被我们忽略。它是一个内圆外方的瓶子,你从里面看是圆的,从外面看是方的。南宋以后,工艺上就可以烧造外方内方的瓶子了。陶瓷工艺中,拉圆非常容易,搁在轮盘上,随着轮盘一转,立刻就能拉成圆形。做成方的就需要模具,要一点点拼接起来。北宋时期的工艺还不够先进,所以要先拉成一个圆,然后单做四个三角,粘在四个角上,最后挂上釉去烧。我首先从工艺角度上看,认为这个琮式瓶是北宋的艺术品。

当时还有很多人不认为它是北宋的,总觉得是后人仿的。我们要知道,仿一个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有主观的愿望,就是我为什么要仿。比如,我就想造假。历史上也确实有这种人,就是想造假,造出来显示个人的成就,没有其他目的。那么,绝大部分人造假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利。在赢利的前提下,就有一个成本问题。如果造假成本高于真品成本,就不会赢利,造假也就不会存在了。这个原因导致历史上所有造假都集中在收藏热的时期,就是我们说过的北宋、晚明、康乾盛世、同光中兴到民国初年以及现在。那么,宋代官窑,在宋代没有人去造假,没有这个必要。到了明代,晚明时期的收藏中,追逐的对象不是宋瓷,所以也几乎没有造假。到了康乾盛世,尤其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对宋代官窑非常感兴趣,所以摹制了很多。清代宫廷主要是摹制,不追求一模一样,就追求形似,意思到了就可以。所以,雍正时期大量仿官窑的器物上,就写着“大清雍正年制”,说明本朝喜欢这种审美风格,跟完全欺世的造假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从这点推断,这件琮式瓶的古拙肯定在明代以前,可是明代以前没有造假的动机,所以我就认为它是真实的。后来,这件琮式瓶被拍卖,现在在一个收藏家手里,被公认是北宋官窑。

从这件事上可以感悟到什么呢?很多时候真理其实就在少数人手里,而不在多数人手里。当你的道行深的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鉴定的这个东西的真实面目。问题出在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人,手里拿着一个大瞎活儿,但还坚定地认为是真的。如果你没有这个本事,还非得要这么认为,那就出问题了。我觉得收藏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觉得有把握,那就坚定地认为真理在你手里;但当你没把握的时候,就不应该执迷不悟。简单地说,瞎子拿一个瞎活儿,就更瞎了。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南宋官窑有两个烧窑的地方,一个是郊坛下,一个是修内司。这两个窑址都是20世纪发现的,一个是20年代,一个是90年代。

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有这样一段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袭徽宗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本朝”指宋朝。宋朝最早使用的定州白瓷因为有芒,不好用,于是造出青瓷器。北宋宣和、政和年间,京师自己安排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指南宋建都杭州,是一个很委婉的说法,明明是吃了败仗,被迫跑到南边,但说得很好听。所谓“袭徽宗旧制”,就是沿袭了徽宗时期的形制,先后在修内司、郊坛下烧造青瓷。“大不侔”,就是大不一样,新官窑跟旧官窑有不一样的地方。

北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由于中央政权抑制武力的策略,慢慢形成了文官得宠的政治风气,宋代有很多大文人都是做官的,导致宋代文化高度发展。很多学者都对宋代的文化予以肯定,认为中国后一千年的文化都是宋代定的调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宋代在“以文治天下”的国策下,此后三百多年时间取得非常大的成绩。尽管我们都知道,宋代的国土非常小,但是宋代老百姓的生活,整体来说都还是不错的。除了南北宋之分是一次大灾难以外,老百姓的整个生活还算稳定,而且长达三百多年。

这种繁荣有很多证据存在,比如《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市井繁华。《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纪录片来看。当时没有录音、录像这种高科技手段,未能把当时的社会记录下来,非常遗憾。但是,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繁荣,乃至鳞次栉比的店铺,全部反映出来。当时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有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宋代的官窑制度,就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产生了。

宋代官窑制度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明清以后的官窑制度有明确的记载,什么时间皇帝下令做什么样的瓷器;谁是督陶官,直接奔赴烧窑的前线,来指挥烧窑;政府一次需要多少瓷器等等,都有明确的记载。宋代官窑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全,非常不明确。不能说当时没有官窑制度,但是今天找不到非常明确的文献,记载着从皇帝嘴里说出的官窑。由于不明确,所以今天不知道宋代官窑的起始时间。尽管如此,宋代官窑对于后世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

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变河道,每次泛滥的时候都淤积大量泥沙,将汴梁旧城以及整个黄河下游淹没,有很多文化古迹就淹没在黄河故道之下。我们推测,北宋官窑的窑址应该就在汴梁附近,但至今没有找到,估计黄土覆盖的深度已达10米以上。我们参考其他窑址,南宋官窑的遗址就离都城非常近;清代官窑虽然是在景德镇烧造,但有一些极特殊的产品,比如瓷胎画珐琅,就在紫禁城内烧造,位置在西华门附近。

北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宋徽宗时期,社会生活非常富足。又赶上宋徽宗这样一个皇帝,酷爱艺术。大家都很清楚,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政治造诣的皇帝之一,但他的艺术造诣却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艺术造诣最高的皇帝。历史上只有李后主李煜可以跟他相媲美。史学家们认为:在绘画技巧上,宋徽宗高于李后主;在诗词技巧上,李后主高于宋徽宗。李后主最著名的词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国20世纪30年代还拍过一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借的李后主这句词。

宋徽宗对艺术感兴趣体现在很多具体的方面,比如他设立了文思院。宋代的文思院,设有各种作坊,分工达三千多作。今天不能想象,把一个事情分成三千多类,怎么分?可能分几十类就分不下去了。在三千多个门类中,反而没有“陶作”,没有烧造陶瓷的地方。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是烧造瓷器的条件比较恶劣,需要大量煤炭、木柴,会造成很严重的污染,而且在宫廷里烧火也很危险。清代在紫禁城里烧造珐琅彩是很小范围的事,所以能够容忍。如果是大规模的行为,就只能到景德镇去烧造。

北宋官窑比较罕见,因为宋徽宗执政的时间只有二十几年;又经过靖康之难,很多东西都毁掉了;再加上一千年时间的淘汰,能留到今天的北宋官窑非常罕见。

我在十多年前曾经见过一个。北京翰海的第一次拍卖会上,有一个官窑瓶子。这个瓶子最早在扬州文物商店收藏,那次拿出来拍卖。这瓶子有一个名字,叫“琮式瓶”。“琮”是一种玉礼器,古代大量使用。大部分人很容易把这个字念错,念成“宗”,应该念“从”。琮和璧是古代最重要的玉制礼器,琮用来礼地,璧用来礼天;琮外方内圆,璧外圆内圆。琮式瓶,就已知的资料来看,全世界只有四件,一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在英国大卫德基金会,一件在台北故宫,最后一件就是这件。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里都没有收藏这样的琮式瓶。当时很多专家都认为这件东西可能不真,也可能是明代烧造的。我就比较执着地认为它一定是真实的,就是北宋的,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它,非常幸运。

北宋的琮式瓶在工艺上有很多特征,容易被我们忽略。它是一个内圆外方的瓶子,你从里面看是圆的,从外面看是方的。南宋以后,工艺上就可以烧造外方内方的瓶子了。陶瓷工艺中,拉圆非常容易,搁在轮盘上,随着轮盘一转,立刻就能拉成圆形。做成方的就需要模具,要一点点拼接起来。北宋时期的工艺还不够先进,所以要先拉成一个圆,然后单做四个三角,粘在四个角上,最后挂上釉去烧。我首先从工艺角度上看,认为这个琮式瓶是北宋的艺术品。

当时还有很多人不认为它是北宋的,总觉得是后人仿的。我们要知道,仿一个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有主观的愿望,就是我为什么要仿。比如,我就想造假。历史上也确实有这种人,就是想造假,造出来显示个人的成就,没有其他目的。那么,绝大部分人造假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利。在赢利的前提下,就有一个成本问题。如果造假成本高于真品成本,就不会赢利,造假也就不会存在了。这个原因导致历史上所有造假都集中在收藏热的时期,就是我们说过的北宋、晚明、康乾盛世、同光中兴到民国初年以及现在。那么,宋代官窑,在宋代没有人去造假,没有这个必要。到了明代,晚明时期的收藏中,追逐的对象不是宋瓷,所以也几乎没有造假。到了康乾盛世,尤其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对宋代官窑非常感兴趣,所以摹制了很多。清代宫廷主要是摹制,不追求一模一样,就追求形似,意思到了就可以。所以,雍正时期大量仿官窑的器物上,就写着“大清雍正年制”,说明本朝喜欢这种审美风格,跟完全欺世的造假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从这点推断,这件琮式瓶的古拙肯定在明代以前,可是明代以前没有造假的动机,所以我就认为它是真实的。后来,这件琮式瓶被拍卖,现在在一个收藏家手里,被公认是北宋官窑。

从这件事上可以感悟到什么呢?很多时候真理其实就在少数人手里,而不在多数人手里。当你的道行深的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鉴定的这个东西的真实面目。问题出在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人,手里拿着一个大瞎活儿,但还坚定地认为是真的。如果你没有这个本事,还非得要这么认为,那就出问题了。我觉得收藏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觉得有把握,那就坚定地认为真理在你手里;但当你没把握的时候,就不应该执迷不悟。简单地说,瞎子拿一个瞎活儿,就更瞎了。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南宋官窑有两个烧窑的地方,一个是郊坛下,一个是修内司。这两个窑址都是20世纪发现的,一个是20年代,一个是90年代。

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有这样一段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袭徽宗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本朝”指宋朝。宋朝最早使用的定州白瓷因为有芒,不好用,于是造出青瓷器。北宋宣和、政和年间,京师自己安排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指南宋建都杭州,是一个很委婉的说法,明明是吃了败仗,被迫跑到南边,但说得很好听。所谓“袭徽宗旧制”,就是沿袭了徽宗时期的形制,先后在修内司、郊坛下烧造青瓷。“大不侔”,就是大不一样,新官窑跟旧官窑有不一样的地方。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宋代官窑瓷器


内容简介

官窑瓷器代表了宋代制瓷的最高水平,其工艺之先进、制作之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官窑”地位独特、条件优越,因而得以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这些官窑自诞生之日起,便精选入宫,并传之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宋官窑真品日益稀少,因而面目朦胧,疑问重重。本书全面讲述了宋代官窑的发展情况以及代表器的相关知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基本信息

作者:李辉柄主讲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4-1

版次:1

页数:163

字数:138000

印刷时间:2008-4-1

开本:16开

纸张:铜版纸

印次:1

ISBN:9787802115774

包装:平装

《宋代官窑瓷器》目录

第一讲官窑的诞生

1.什么是官窑

2.官窑瓷器的特征

3.官窑瓷器的主要器形

4.官窑瓷器常见的纹饰

5.官窑为什么诞生于宋代?

6.饮茶之风愈宋官窑瓷器

7.官窑建立前的宫廷用瓷由哪里烧造?

8.故宫收藏的历代官窑瓷器

第二讲宋代官窑

1.“汴京官窑”之辨

2.第一座官窑——汝窑

3.官汝窑青瓷艺术

4.寻找官汝窑遗址

5.宋徽宗与官钧窑

6.第二座官窑——钧窑

7.宋钧瓷与唐代花瓷

8.官钧窑窑址

9.钧窑的窑变釉

10.官钧窑的造型

11.官钧窑的烧造工艺

12.官钧窑铭文

13.修内司官窑是否存在?

14.修内司官窑与“传世哥窑”

15.郊坛下官窑

第三讲官窑与民窑

1.什么是民窑?

2.烧造贡瓷的民窑

3.官窑与民窑的区别

4.官窑与民窑的互相影响

第四讲官窑瓷走向世界

1.唐代瓷器的外销

2.瓷器外销与长沙窑的兴衰

3.宋代瓷器的外销

宋代北方官窑


官窑系统中有钧窑和定窑,北方民窑系统中也有钧窑和定窑。钧窑跟其他窑口相比,烧造比较简单。耀州窑需要用刀刻,刻需要技术,不是谁都能刻。但钧窑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

民窑钧窑

钧窑烧造的范围非常广泛。钧窑以河南禹县为中心,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发现了大量专门烧钧窑的窑址,烧的质量虽然不是很好,但一看也是钧窑。北边到山东、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都发现不同程度的钧窑,它们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有铁黑、深灰、褐黄、咖啡,乃至白色,什么样的胎都有。可见钧窑在整个北方可以随意烧造。

钧窑使用的乳浊釉,遮盖力强,所以钧窑对胎体的要求不高,什么样的胎土都可以遮住。钧窑广泛生产,质量得不到保证,宋金元以来,它的质量一路下降。在北方广泛地区,民窑的钧瓷都是烧造碗和盘等大量民间用具。今天非常容易看到这样的东西,很多,也不是很贵。宫廷的钧窑大部分是用来陈设的,比如花盆、花觚,是为了看。

钧窑历史上的地位并不是最高,清末民初的时候突然被提高,全社会都在找,民国发现钧窑窑址时都被哄抢。窑址里出现了大量残片,有挂红的,有不挂红的,所以当时出现了这样的话:“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很多瓷片被人用来镶制腰带或钧瓷挂屏。

钧瓷的整个发展脉络,大致是颜色由红到蓝、由精致到粗糙的一个过程。元代以后,钧瓷上的红就彻底消失了。任何事物都有高峰期和低落期,这是一个规律。当我们知道这个规律是时候,就能很容易作出判断。

民窑定窑

定窑有官窑,但民窑也在大量使用。白瓷非常容易获得百姓的喜爱。今天的人对白瓷没有感受,有时拿个黑碗倒有感受,觉得这个碗挺黑。可是在宋代,一个白碗给人的感受很强烈。白瓷一开始都是贵族使用,唐代都是皇上使的。

定窑孩儿枕是非常著名的文物,对陶瓷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孩儿枕,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有一件。造型非常漂亮生动,是定窑代表性产品。

定窑出现以后,类似定窑的产品就开始出现,也是仿制。当时仿制出来的瓷器不白,就叫“土定”,还有“粉定”、“南定”。所谓“南定”,就是南方仿的定窑,比如江西景德镇、安徽繁昌,都有白瓷出现。

定窑白瓷在北宋初期的烧造技术已经非常好了,有60多公分高的大瓶,有直径超过50多公分的大碗。定窑在北宋早期的装饰工艺复杂,雕花都是凸雕,要让花凸出来;北宋中期就变成阴刻了,工艺程序开始简化。但是作为一个外行,有时候没有分辨出这个简化的过程。这种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过程,是隐藏起来的。一个凸雕的碗卖100块,一个阴刻的碗也卖100块,阴刻明显比凸雕要省工。但你根本没有发现偷了多少工,照样买。定窑到了金代以后,就是印花了,印花的效率更高。

民间的定窑也有其他品种,黑定、紫定、绿定,带刻花的,仿磁州窑系的,都出现过。紫定,不是今天的紫色,而是一种酱色,有点儿像赭石色。耀州窑也有类似的颜色,称之为“红耀州”。因为古代瓷器烧出红色太难了,但凡有点儿接近的,就愿意叫成红色,其实并不红。

清代开始大量仿制定窑,刻花的、印花的都有。20世纪80年代,收藏热兴起的时候,定窑大量开始仿制,而且仿得却来越逼真,导致很多人看到定窑不敢买。

今天的仿制,一定要模仿那个时期的韵味。可宋代人当时的人不是模仿,而是创作。当时的人君子坦荡荡,想怎么弄就怎么弄,那种随意的感觉别人模仿不出来。

宋代北方民窑的优良品种,大致都集中于北宋时期。这和当时的政治形态、政治格局有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宋室南迁以后,北方被金统治。金的文化背景跟汉文化有差异,所以金代的北方民窑质量普遍下降,这是一个整体规律。

宋代北方民间陶瓷的一个中心特点,就是率真粗犷,生活气息浓郁。宋室南渡以后,中国陶瓷的格局才发生了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