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 导航 >

瓷器历史:陶瓷杯的前世今生

瓷器历史:陶瓷杯的前世今生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陶瓷艺术

2020-09-29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很人都喜欢送杯子给亲戚、朋友、客户等。杯子除了非常实用之外还有更特殊的意义。杯子的谐音是“一辈子”,一杯子就意味着一辈子。杯子是日用器皿,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无论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见有陶制杯的存在。这一时期杯型最为奇特多样:带耳的有单耳或双耳杯;带足的多为锥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战国至汉代出现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汉代的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饼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纹胎陶杯最有特色,当时还流行盘与数只小杯组合成套的饮具。宋元时期的杯多直口、浅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为喇叭状。宋杯多以釉色取胜,如龙泉窑及官、哥、汝、均各窑。其中磁州窑釉下黑彩装饰颇为鲜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内心常印有小花草为饰,明清时其制杯最为精致,其胎轻薄,其釉温润,其彩艳丽,其型多样。明代有著名的永乐压手杯、成化斗彩高足杯、鸡缸杯等,中早期多见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无把,还有带盖或无盖的分别,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瓷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连宋徽宗赵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有玉毫条的盏即是人们常说的兔毫盏,产自福建建阳窑。宋时盏型大致有两种:一为小浅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种为撇口,如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有的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wwW.TAOci52.cOM

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盏多直口、胎体较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盏次之。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清代茶盏的器形、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均胜过前朝,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基本器形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杯盏的发展史上,两者相较,杯的产生在先,盏在后,杯多用以饮酒,盏多用以饮茶,杯的器形较小,盏的器形较大,杯多高脚,盏多圈足,杯的纹饰简约,盏的纹饰繁杂。透过杯盏演变,可窥悟中华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骨瓷杯的优雅


公司有下午茶时间,大家喝杯咖啡继续忙碌。盛在一次性杯子里的咖啡,哪怕是苏门答腊岛出产的KopiLuwah,都变得没有身价了。良驹要配最华贵的鞍,上品的杯中物要配最高档的瓷种——骨瓷杯。 这纤纤巧巧的一握,才品咂出下午茶的雍容来。瓷器的上品有骨瓷(bonechina)、贝瓷和珍珠瓷(pearlchina)等。贝瓷和珍珠瓷当然是珍品,但是成本太高几乎没有工业化生产,所以骨瓷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高档瓷种。其实骨瓷原称骨灰瓷,也许是人们觉得“灰”字或多或少地破坏了骨瓷的雅致之感,于是改称骨瓷。所谓骨瓷,就是骨粉加上石英混合而成的瓷土。

1794年英国人在制作骨瓷的时候,也许为了让瓷器更轻巧,便尝试加入动物的骨粉和骨灰。当第一件骨瓷出品的时候,它在灯光下的光泽不是散射,而是透射的。于是,全世界赞叹之后都开始将牛、羊、猪骨磨成粉,将骨粉加入到瓷器里。这其中,牛骨粉因为能使骨瓷最坚韧,因而最有价值。对于精华之作,总要有些度量衡,国际公认骨粉含量高于40%才能称其为优质骨瓷。加入了骨粉的瓷器,宛若注入了灵性,骨瓷的硬度与透光度都非一般瓷器可以比拟。虽然骨瓷看起来是纤瘦之躯,但以极薄的身架承载着比一般瓷器高得多的强度。1988年9月,韦奇伍德(Wedgwood)的4只骨瓷咖啡杯平稳地承托起了1辆重达15吨的运土车,杯子却安然无恙。不同的骨瓷,由于骨瓷含量有异,骨质也不同,身价也是高下有别。骨质含量越高的骨瓷,在制作过程中要面临的风险越大。当一批富含骨质的骨瓷开始烧制时,让人心痛的烧裂声稀松平常。物以稀为贵,能够千锤百炼出正果的骨瓷成品价格自然是不菲的。骨瓷质地十分轻盈,一般底色呈天然骨粉都有的乳白色。如果将骨瓷器置放在灯光下,可以看到骨瓷隐隐地透着通亮的光。骨瓷成品质地轻巧,细密而坚硬,适度的透光性赋予了骨瓷美感,而上佳的保温性则让骨瓷成为杯中物最好的呵护。如果是更考究一点的骨瓷,那还要在上等的骨瓷底子上加上漂亮的手绘。倘若一个骨瓷杯的手绘出自名家之笔,那恐怕就要当一个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来赏玩了,注入任何杯中物都恐怕残留的一丝水渍破坏了骨瓷的完美。典雅之至的骨瓷从18世纪的启蒙时代起,就在欧洲的王室大放异彩,成为贵族餐桌上的娇骨。英国韦奇伍德的骨瓷器被英皇室御用近250年,俄国的凯莎琳女王也是该品牌骨瓷的忠实拥戴者,曾一气订全套952件骨瓷,每件器皿上全部由韦奇伍德亲自工笔绘制不同的英国风光。女皇们的欢心让韦奇伍德成为当仁不让的“Queen"s W are”。从1902 年罗斯福总统白宫之宴,到1935年玛丽皇后号豪华邮轮首航,到1953年伊丽莎白女皇加冕典礼,载入史册的盛宴中,韦奇伍德的骨瓷餐具总以精致的身姿傲然在列。当韦奇伍德的骨瓷褪去皇室的华贵,在寻常巷陌一样别有风情。在欧陆注重生活品质的普通人家,我也曾见到优雅的女主人,坚持用韦奇伍德缀着碎花的骨瓷器冲泡花茶。那温婉的金色镶边,俨然勾勒出完美生活的细节来。受到王室垂青而铸就芳名的骨瓷器不少。皇家道尔顿(ROYALDOULTON)最关注女性情怀,乡村阳光系列是戴安娜王妃的心仪之物;皇家哥本哈根(R O Y A L C O P E N H A G E N)是丹麦皇室童话的元素之一,最能表现皇室尊荣的丹麦之花系列(Flora D a n ic a)更贵为国宝;麦森(M e isse n)在欧洲贵族中享有“白色金子”的美誉,白色底盘上那弧度优美的两把蓝剑交错,暗喻麦森每一件骨瓷都因为举世无双而成为经典。温莎城堡里保存的骨瓷是皇室故事的道具。当手捧起骨瓷杯,看光线穿透那柔和的奶白,不妨将对生活的一丝不苟,融入手中的尤物,成就的又是一段流传百年的故事。

唐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唐代瓷器是中国陶瓷从陶逐渐发展到瓷器的过渡阶段,是中国瓷器从原始实用器到瓷器工艺艺术品的过渡阶段。

唐代中国瓷器开始出口

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等地,考古学家们对九世纪前后的城镇遗址的发掘中,都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唐代瓷器碎片。中国的宁波市古称明州,是唐代通往日本和韩国的主要通商口岸。1974年,在宁波余姚江唐代出海口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的青瓷、青釉褐彩瓷和黑釉器,并有"乾宁五年"(898年)刻款的方砖一块。这些瓷器与在韩国和日本发现的唐代瓷器,在器型、釉色和装饰上都明显属于同一窑口。中国唐代瓷器的出口有海路和陆路之分。陆路即著名的丝绸之路,而海路则直通日本、韩国、南亚、西亚、北非和东非各地。日本学者曾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线称为"瓷器之路"。

唐代瓷器名窑:

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县,唐代属邢州,故名。以烧制白瓷为主。器物分粗细两类,细的一类胎制细腻洁白,造型规整,露胎部分滑润如糯米粉。粗的一类器物多施化妆土。邢窑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白瓷碗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声誉。所产瓷瓶在唐代亦极著名,时称"内丘瓶"。邢窑白瓷因与同时代著名的越越窑青瓷齐名,从而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末五代时期,邢窑在白瓷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为曲阳定窑所代替。

耀州窑

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于鼎盛,终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所含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或圈足周围呈现一种姜黄色斑块,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技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及广东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都烧制相似的青瓷,从而形成耀州窑系。

磁州窑

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五代,盛于宋。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白釉釉下黑彩、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器物除碗、盘、瓶、罐等日用器外,所产瓷枕极为著名。枕底常见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瓷枕上还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等。宋磁州窑对各地制瓷业的影响极大,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丰曲河窑及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都烧制相类的产品,从而形成磁州窑系。元以后磁州窑大形器增多,精致的产品少见,明以后更趋衰退。

长沙窑

是唐代南方重要的青瓷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首先发现,故又称"铜官窑"。创烧于唐代,晚唐至五代是极盛期,五代以后衰落。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线釉、蓝釉瓷器。器物造型繁多,各种日常用器均有烧造, 以罐和壶的形式最为多样,,短嘴多角壶是其典型器。

陶窑与霍窑

陶窑与霍窑相传是景德镇最早的两座瓷窑。据清人兰浦所著《景德镇陶线》卷五"历代窑考"载:"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浇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戴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满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戴唐武德四年诏新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但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各文物考古单位对景德镇地区的古代瓷器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调查,均未发现有任何唐代遗存。五十年代发现的胜梅亭和石虎湾两处五代(AD906~960)窑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景德镇瓷窑遗址。不过,另据宋本《柳河东集》注《代人进御器状》载,当时所进瓷器是景德镇地区(饶州)所产。如果属实,则至少可以把景德镇的瓷业史提前到唐代中期。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唐三彩

唐代彩色釉陶的统称。唐三彩器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置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度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也可先烧素胎,在施彩色釉二次烧成。其颜色并不仅限于三色,但以黄、绿、白为主。唐三彩器主要见于随葬的明器。器物有普通的瓶、罐、钵等,亦有动物、人俑、建筑等陶塑。始创于唐高宗时,开元朝时为极盛期,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迄今为止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

瓷盒

贮盛器皿。瓷盒出现在唐代,多为日用品,有钱盒、药盒,盛装妇女化妆品用的油盒、粉盒、黛盒和盛装各种香料的香盒。器型以圆为主,附盖,器身一般比器盖高或等高,盖面微鼓,近底处多折腰。宋代各瓷窑均烧造,以景德镇影青制品为佳。明嘉靖、万历时器型多样,有圆形、桃形、长方、四方、六方、八方形、带屉式、银锭式、方胜式、牛眼式、串铃式以及镂空器物等。有青花和五彩品种。以龙凤纹为主,也有花卉、草虫、婴戏等纹饰。清代继续烧造。

执壶

中唐出现的一种酒器,亦称注子。喇叭口,短嘴,腹部硕大,把手宽扁。晚唐时,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的直线。五代时,流与口平,容量增大,壶底改为圈足。宋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和柄等高,柄较长。元时,用玉壶春瓶作壶身,流贴于腹上,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明嘉靖时出现一种长颈、扁腹、高圈足外撇者。产品以景德镇窑烧造的为佳。

花釉

指瓷器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颜色釉,在一定温度下,任其自然流淌形成的釉色。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宋。有高温和低温两类,高温花釉在窑内烧成,故又叫窑变花釉,如火焰青、火焰红等。低温花釉是在瓷瓶上挂釉后,放在低温炉中烧成,如炉均花釉等。花釉装饰使釉层凝厚,呈现多种颜色相互交错,发出针壮、放射状的光点,一般都光彩夺目,灿烂异常。

官窑瓷器的演变历史


官窑瓷器因为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面均净,工艺好历代收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官窑在我们今天人的概念就是给皇帝用得瓷器,因为我们受到清朝瓷器的影响,认为只有皇帝年号款识的瓷器才是官窑瓷器,也不是相对应民窑的称呼。官窑瓷器名称和由来是经过几个朝代慢慢演变成今天的官窑瓷器的,是有一个漫长发展过程,今天让你正确认识官窑瓷器的概念。

官窑瓷器在宋代之前没有官窑瓷器之说,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

唐代官窑瓷器

唐代瓷器对官窑有两个定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官窑大多数指的的是贡器,官窑瓷器的最初含义形成,而官厂就很少了。唐代官窑瓷器是千里挑一为皇上使用的瓷器,唐代邢窑瓷器出现了刻有“盈”、“官”、“翰林”字款的瓷器都是官窑瓷器,即为当时贡器。盈”字铭文瓷器均为细白瓷,“盈”字铭文的几种不同的刻画和器物足部工艺处理的差异,说明邢窑在唐早期至五代一直为宫中烧制官窑瓷器。盈字款在瓷器饼足底、微侈直口的浅腹盏(唐早期),有玉璧底、唇口浅腹盏(唐中期),有带圈足“盈”字铭文的圆口茶碗瓷器(唐晚期至五代)。“盈”字款的瓷器,应为唐代宫中大盈库的定烧器,专供皇帝宴饮赏赐之用。可以说盈字款是刑窑瓷器最早的官窑了。

宋代官窑瓷器

宋代官窑瓷器专门是设立了官窑,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在宋代,官窑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控制的御用窑场,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即北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汴京官窑,后者即宋室南迁后分别设于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官窑青釉盏托

元代官窑瓷器

元代官窑瓷器出现了枢府款识的瓷器。元代烧瓷瓷器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元代的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而枢府款识的瓷器就是根据枢密院而得名的。元代贵族及社会上层使用的枢府瓷。那些饰三爪、四爪龙纹的器物应该是宫廷、亲王、贵族类显赫类人物使用的。还有“王”、“玉”、“德”、“国用”、“江夏”等特殊铭款的器物。

明代官窑瓷器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一般采用皇帝纪年款方式记录官窑瓷器,以后的清代也效仿明代款识。景德镇瓷器就是因为当时南宋都城南迁,加上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让景德镇成为御用官窑。明朝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清代官窑瓷器

清代官窑瓷器是中国瓷器烧造历史鼎盛时期,出现了我们今天官窑的概念,有了年号的款识比如“康熙年制”“雍正年制”“乾隆年制”“光绪年制”这些年号款式的肯定是官窑瓷器,专门为皇帝使用的。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而且清代出现了督窑官这一官职,专门去景德镇监督烧瓷。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唐英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乾,因此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

从唐代到清代详细介绍了几个朝代官窑瓷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希望你对官窑瓷器有了一定了解,更加喜欢收藏瓷器,收藏瓷器不是为了投资,更是了解中国瓷器文化。

康熙官窑粉彩团蝶纹碗

浓淡相宜的青花釉里红花蝶纹直颈瓶了解青花釉里红的前世今生


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明代早中期均有烧造,在发展中技艺不断提高,但色泽纯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并不多见,直到清代雍正时,这种瓷器釉色烧制技术才趋于成熟,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器物呈色都很稳定,深浅浓淡互为补充,和谐统一,青花和釉里红虽均属于高温釉下彩,但二者性质不同,对窑内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将两者施于一件瓷器之上,并且要求红、蓝二色呈色纯正稳定,决非易事。

青花釉里红花蝶纹直颈瓶尺寸高39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12.6厘米瓶敞口,直颈,溜肩,鼓腹,圈足。瓶内壁施白釉,外壁于白地之上满饰青花釉里红花蝶纹,釉面莹润细腻,青花釉里红色泽纯正,纹饰绘众蝶纷飞于百花丛中,颇富自然情趣。口沿及底边饰青花下垂如意云头纹和焦叶纹各一周。圈足刮釉露胎,底部无款。

花草和蝴蝶都是同时用两种釉色,通过浓淡变化将画面表现的活灵活现,逼真耐看,这就是古人的艺术创举。

宋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宋代瓷器 (公元960~1279年)的瓷艺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有"瓷的时代"之说。北宋(公元960-1127年)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六大名窑。所产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装饰上均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其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品种有青瓷、白瓷和黑瓷,景德镇的青白瓷亦有巧夺天工之美。北宋晚期建立官窑,开创了釉色变化和开片装饰的新途径。钧窑的青红窑便是它的一大创造。南宋(公元1127-1279年)是我国瓷器大量外销的时期,也是瓷器由单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发展的时期。钧瓷产生出海棠红和玫瑰紫,龙泉窑产生出梅子青,另外还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等结晶釉和乳浊釉等新产品。南宋官窑在造型上多仿古器型,注重釉色美。为了釉色深沉,就必须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窑产品的一大特色。

宋瓷的出口

宋代,中国瓷器出口开始迅速增加,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南京赵汝适在《诸番志》中所提到的从中国直接进口瓷器的国家和地区就有十五个之多,转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应远过此数。为此,朝廷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口岸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以增加税收。据文献记载,绍兴末期(约1160年前后)广、泉二市舶司抽分及和买所得,每年多达二百万缗。可见当时贸易量之巨大。宋瓷出口的品种主要有景德镇的青白瓷、龙泉窑的青瓷、磁州窑的黑瓷、越窑的划花器,以及广东和福建等地的青瓷和青白瓷长品等。

景德镇

景德镇古名新平,又名昌南,宋景德年间(AD1004-1007)改名景德镇。据文献记载,景德镇从南朝陈时起就开始了"埏植以为器"的制瓷事业。宋时已成全国著名的瓷窑之一,其独特的青白瓷文明海外。元以后成为中国的瓷都,既是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又是最大的瓷器贸易集散地,并向海外大量输出瓷器。元明清三代相继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和御器厂,带动了当地的制瓷业达到极盛。它所生产的青花,彩瓷和颜色釉瓷都独步天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宋代瓷器名窑:

龙泉窑

宋元时期著名瓷窑之一。在浙江龙泉,故名。龙泉窑是在北宋早期兴起的专烧青瓷的瓷窑,以大窑、金村的产品为代表。早期的制品极似越窑或甄窑,以大窑、金村的产品为代表。早期的制品极似越窑或甄窑。南宋中期,烧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宋末至元代初年,白色薄胎厚釉的梅子青釉烧成,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器型除盘、碗、盏、壶、盆、罐、渣斗等日用品外,水盂、笔架、笔筒等文房用具及各式仿铜、仿玉的器物也为习见。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南宋晚期产品可分为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国"。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色铁黑,俗称"紫口铁足"。黑胎器与郊坛下官窑瓷器有很多共同之处。明以后,龙泉窑渐趋衰落。

湖田窑

宋、元、明时著名瓷窑。在今江西景德镇市郊,一般将其归属于景德镇窑。五代开始烧造青瓷和白瓷,装饰手法采用刻划花。造型多样,各类日用品几乎齐备,尤以注碗、盏盘托、油盒最为突出,是青白瓷中的代表作。元代创烧出卵白釉,青花瓷器是湖田窑的最大成就。元代青花制品绝大多数使用"苏青"。早期以大盘为主,纹饰繁缛华丽。晚期以高足杯、折腰碗、小酒杯为多,纹饰简洁、疏朗、草率。入明以后,以生产青花和白瓷为主,但于景德镇官窑和其它民窑相比,质量较差。明嘉靖、万历时衰败。

五大名窑

宋代五个最著名的瓷窑,为官窑、哥窑、定窑、汝窑、钧窑。五大名窑之称为近人提出,不见于宋、元、明人文献。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成书的《宣德鼎彝谱》提到名瓷时,载"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后人可能由于柴窑器无法确定,因此提出五大名窑之说。五窑之中,官窑应包括北宋卞京官窑及南宋修内司窑和郊坛下官窑,但目前能够确认的仅有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官窑一处。郊坛下官窑专烧青瓷,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类,胎质较松,呈紫灰色。哥窑是否属宋代产品尚有争论,窑址也未确认,仅有器物传世。相传有兄弟两人,弟章生二所主为龙泉窑,哥章生一所主之窑即哥窑。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开片处多为黑褐色,开片内杂以黄色纹线,俗称"金丝铁线"。器物以瓶、炉、洗、盘、碗、罐为主。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定窑始自唐代晚期,终烧于元。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釉瓷和绿釉瓷。汝窑在今河南宝丰县,宋属汝州,故名。以烧青瓷为主。烧造年代极短,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到徽宗宁五年(公元1106年)的二十年间。器物有盘、碟、洗、出干尊等,多带支钉痕。传世器物极少。窑址目前尚未发现。钧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地黑花瓷。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

宋代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青白瓷

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期独创的一种瓷。含铁量低,一般在1%左右。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泛白,颜色介于青白之间,故名。釉层细薄晶莹。如果瓷质亦薄,器的暗雕花纹内外可以映见。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不象宋时清澈透亮。

玉壶春瓶

由"玉壶先春"的诗句而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由一条弯曲的弧线构成]瓶体,给人以柔和匀称的美感。宋代创制。元代早期承袭宋制。瓶体修长,晚期颈部变为粗短,腹下部趋向肥大。明、清式样大致相同,口侈,腹大足肥,并有各色彩釉装饰。

窑变釉

是一种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釉。窑变釉的出现最初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变化,因此称之为"窑变"。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了窑变,如"钧红"便是钧窑产生的窑变釉。到清雍正、乾隆时,工匠已经基本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能烧出预期效果的窑变釉。

葫芦瓶

瓶身由两截粘合而成,上小下大,仿束腰的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时景德镇窑多见。多为陈设用瓷。葫芦接近福禄二字谐音,有上书"大吉"二字者,具有祈求吉祥福禄等意义。元代青花葫芦瓶呈八棱形,明代有四方、六方、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文饰多带有道教色彩。

提梁壶

小口,球腹,器形稳重古雅,实惠大方,以局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而得名。宋时创制。明代隆庆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提梁壶,器形浑圆,色泽艳丽,文饰繁密,甚为著名;清代雍正时,烧制的斗彩蟠桃纽盖提梁壶制作精湛,更上一层。

注碗(酒温)

酒具,由注子和温碗组成。注子是盛酒器,温碗是温酒广口,碗壁直而深,圆筒状,有的通体呈莲花形,大小依注子而定。宋代始见,流行于南宋。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温碗内,倒入热水,即可温酒。景德镇窑制的青白釉制品雕工精细,稳重古雅,是此类器中的佳品。

胆瓶

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宋代钧窑创制。清代景德镇烧制较多,尤以乾隆年间产量最大。主要品种除仿宋器外,还创烧了郎窑红、天蓝、孔雀绿、珊瑚红、炉钧等新品种。

梅瓶

特点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因口与梅之瘦骨相称,或以口仅能插梅枝而得名。瓶体修长,体态俏丽,为盛酒用具。宋时称"经瓶",明清才称"梅瓶"。各代形制略有不同。宋代,颈部瘦削,形体挺拔。元代,有体为八方形的。明代,肩部丰满,胫部肥硕。清代,肩部挺阔,胫部内收,底处微撇。以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梅瓶最为精湛。还有带座的,瓶身与瓶座既浑然一体,又可以活动装卸。

定窑瓷器工艺失传的历史原因


定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是到了南宋时期定窑瓷器烧造工艺就失传了,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定窑瓷器烧造工艺没有传承下来呢?

(一)风雨飘摇的定窑瓷器

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数十万铁骑鱼贯而下,北宋王朝抵不住这强大势力,被迫南渡。随着皇室南迁,中原百姓更是惶惶不可终日,闻说金兵过处,一片狼藉。当时定窑在官府的安排下,对重要文件、资料等一应裹去。最重要的是定窑工艺诸工序的师傅名家,在官府名册上有名者均随时局而去。有在官窑工作的能工巧匠,个别也被官府强迫带走,有的逃逸而有幸留下来。不言而喻,当时定窑呈现一片凄凉景象。

(二)战争导致高级人才流失和逃亡

北宋以后,定窑少佳器。北宋政权迁往临安,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和盘托走,皇城也空空如也。虽然朝廷带走了官窑当年的主要人才和技术,其实,在金兵入侵和宋室南迁的整个行动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定窑名匠为避难南迁而流落他乡,又有多少人为避金兵而远走高飞,又有多少人不忍金兵犯境在抵抗金兵战争中殒命。那烽烟弥漫的战争期间,破坏了难以数计的窑炉、窑场,而损失最大最无法挽回的莫过于定窑高级人才的流失和逃亡。

(三)因战争而中止工艺改革进程

在战争硝烟的恐怖下,窑业主不再提出和强调工艺改进和增加花色品种的问题。按理说北宋定窑是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和不断成功的时期,不论官窑、民窑都在有计划地进行摸索和探讨,工艺更是与日翻新。是时官窑总体技术南流,官窑场烟火不继,民窑奄奄一息,有气无力,整个定窑都沉浸在一片呻吟声中,定窑工艺改革进程被迫中断。

诠释历史的陶瓷筷子筒


不知从那个年代开始有了陶瓷筷子筒。福建福鼎收藏协会主席马树霞是陶瓷筷子筒的收藏爱好者,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福鼎陶瓷筷子筒。他说,收藏陶瓷筷子筒,不仅因怀古幽情及稀有价值,其本身造型美观及朴实生活感更是魅力所在,是美与实用的结合体。

福鼎筷子筒,多为日用陶瓷,以制作简便,材质优越、价格低廉、经久耐用、不易腐蚀、光洁美观、不透水、易洗涤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走进千家万户。

马树霞说,这些筷子筒都是福鼎土窑烧制,土窑分布很广,几乎各乡镇都有。它的造型与纹饰往往以简胜多,和谐统一,形式以原来直立式、直桷式,后多以倒梯式,更科学实用,底有小孔,能漏水。纹饰题材多样,不拘一格,多源于生活与自然,为群众喜闻乐见题材,它们或绘画、或刻划、或模印、或雕塑、或切割,形式也多不相同。

民间艺人为满足群众的审美要求,纹饰多有吉祥寓意,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渴望。如人物有“状元游村”、“三星高照”、“福禄寿喜”、“麒麟送子”、“春牛图”、“日高星”;图案有“牡丹花开”、“三钱(福禄寿三全)”;刻字有“福”、“福寿”、“双喜”等。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筷子筒随着时代变迁,纹饰上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农联盟”筷子筒,左右铭文“工农联盟”、“技术研究”,上刻“陶器生产社”;“大跃进”时有“快马加鞭”、“人民公社好”、“勤俭持家”;文革中有“工农兵学毛选”、“听毛主席的话”、“学习白求恩”、“毛主席语录”、“抓革命促生产”等。

来自福鼎磻溪的大筷子筒是马树霞最喜爱的筷子筒藏品之一,被作为饰品挂在正对着门的墙壁上。他说,这是为公社化办食堂制做的筷子筒,分三格,能插一百多双筷子。

马树霞收藏筷子筒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来只是觉得筷子筒好看,用它种些植物作为壁挂。后来,一些朋友知道他有收藏筷子筒的习惯,纷纷送上门来。为了表示谢意,他有时便以自己的绘画作品回赠,收藏得多了,竟迷上了,自己还常常跑到乡下去收集。

他说,陶瓷筷子筒是历史的缩影。从旧筷子筒的形式、纹饰能看出人民的美好愿望与期盼,同时也能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社会信息。

现在,陶瓷筷子筒已逐渐淘汰,被花花绿绿的塑料筷子筒所代替,如果陶瓷筷子筒延续至今,将会出现“改革开放”、“迎奥运”、“福娃”等文字和图案,那该多好。他觉得旧陶瓷筷子筒很有研究和收藏价值,希望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再生产。

目前,马树霞已收存有六十多种不同品种的筷子筒,他希望能集齐一百个。

古代陶瓷:穿越历史的经典文化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古董收藏市场可谓是水涨船高,人们越来越懂得理性投资,渐渐把收藏古玩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当今社会收藏古董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主人的个人生活趣味和价值取向。小编最喜欢的一档节目就是中央二套的鉴宝栏目,在那个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民间流传的东西,各家宝贝争奇斗妍、各显身手,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是我们在博物馆看不到的。我们在欣赏这些宝贝的风采的同时,还可以增长很多知识。今天小编带大家鉴赏的也是两件颇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清代祭红大罐一对

众所周知,陶瓷是我国特有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开始,可以这么说,世界是通过陶瓷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几千年来,陶瓷已然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已经成了中国民族特色的一个符号,我们感谢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瓷文化,我们为拥有这样璀璨的文化而自豪。宝珍商城的这两件宝贝是出在清代的,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是我国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那一时期的瓷器体现了那个时代精湛的工艺和高超的水准。这两件宝贝虽然历史不是很久远,但是保存完整,釉色匀称,光泽喜人,再加上可爱的造型,一定会让您爱不释手。

清乾隆云龙纹赏瓶

在博宝宝珍商城的古代陶瓷中,这件乾隆年间的瓷器很是惹眼,象征着吉祥和权贵的云龙图案体现了乾隆年间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体现了统治者雄霸天下的气魄,整件瓷器都散发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而且虽然经过了几百年历史额粉饰,但是仍旧不改其本真,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一种品行吧。(博宝艺术网评论员 王瑶 撰文)

【博宝点评】古玩收藏的持续升温向我们预示着一个收藏界新的春天的到来,而体现我国传统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人们纷纷将陶瓷艺术品作为投资的对象,而用陶瓷艺术品来作为家居摆设也是很能彰显主人艺术品位的。博宝艺术网一定会让您的生活更加美好。

【博宝点评】博宝宝珍商城中的清乾隆青花陶瓷艺术品,瓷器装饰绘画精美,青花发色优美,胎质细腻洁白,造型美观大方,表达了精湛的技术工艺,充分展现了乾隆时期艺术品的精美,突出了现代人喜爱的艺术品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