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 导航 >

韵味飘逸的清代德化窑观音

韵味飘逸的清代德化窑观音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清代瓷器鉴别 德化瓷器鉴别

2020-09-29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清代持如意立莲观音像, 高63厘米

清代德化窑沿袭明代的制作工艺,但注重以精细、复杂的手法来表现雕塑外在的复杂和工艺上的难度,比例不如明代严谨准确,塑像内心和面部的表现逊色于明代的水准。以观音瓷像为例,清代早期的德化观音继承明代的艺术风格,但清代中后期的制作工艺追求工巧华丽之风,多有提篮、持花、立鱼、骑兽、戴冠等造型,观音身上则装饰有璎珞、飘带等装饰。

清代观音像(博及渔人·款)

清代持经书立礁观音像 (博及渔人·款),高28厘米

清代披坐观音像(博及渔人·款),高30厘米

清代持经书披坐观音像 (博及渔人·款),高24厘米

清代渡海观音像 (博及渔人·款),高46厘米

清代披坐观音像(博及渔人·款),高27厘米

清代持经书观音立像 (博及渔人·款),高26厘米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专家耿东升担任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德化窑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德化窑著名收藏家陈明良担任副主编的《明清德化白瓷》专著,从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的胎釉、造型、装饰、纹饰等特征进行论述,精选百余件代表性器物辑录成册,图文并茂,以展现明清时期德化窑白瓷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期,小编对该书收录的清代观音部分进行选登,以飨读者。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明)


现藏天津博物馆。

明(1368-1644),高20.9厘米、底宽15厘米。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德化窑始于宋代,盛于元明,衰于清代。德化窑以白瓷著称,因胎土纯净细腻,胎料和釉料中含铁量极低,而含钾量较高,故所产瓷器呈现温润而光亮的象牙白色。欧洲人冠之以“象牙白”、“中国白”、“猪油白”、“鹅绒白”的美称。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有盘、碗、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德化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题材多为佛教、道教人物,如观音、罗汉、达摩、关公、王母等。明德化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与当时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是分不开的。 这批艺术大师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婕隆、陈伟等人。其中尤以何朝宗最为出色。

推荐阅读:

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清)

明清德化窑白釉佛像鉴识

何朝宗又名何来,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雕塑家,擅长木雕、塑雕,尤其精于后者。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画,线条清晰、简洁、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何氏塑造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无论是整体的塑造,还是眼神、面部肌肉、手指的细部刻画,都一丝不苟,准确生动。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何朝宗款的白釉观音,高20.9厘米、底宽15厘米。此尊塑像通体白釉,观音舒坐,发髻高耸,眼帘下垂,身着羊肠裙,左臂下垂手扶一卷经,右手置于左膝上,双膝交叉,呈交腿坐态,跷足。神态肃穆,衣纹简练洒脱,由于雕塑技艺娴熟,线条洗练,深刻表现了观音超凡脱俗的神态。塑像背面有一阴文葫芦形“何朝宗”款。此尊观音应为何朝宗的代表作。坚细的胎质配以莹润的白釉,观音愈发显得如脂似玉、典雅可爱,令人叹为观止。

明德化鱼篮观音像


■浙江海盐哲翁

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尊明代德化瓷窑鱼篮观音像(见图)。此尊观音像高32厘米,底长15.5厘米,宽14厘米,头髻发束,面容慈祥,宽袖衣裙、手提竹篮、脚踏鳌背,釉面光润明亮,胎质致密透光,雕塑精细,采用堆花、贴花、镂空、刻画等多种工艺,使观音衣褶裙带线条流畅、洗练,形象栩栩如生;背有阳文篆体“何朝宗”葫芦形图章款,系一代大师的作品。

明代有大量德化窑瓷销往海外,其中有一部分是像何朝宗、林朝景、苏学金等一代大师创作的瓷雕作品。这些瓷雕作品题材十分广泛,造型丰富,形象传神,深受国际瓷坛喜爱和赞誉。

鱼篮观音是33种不同形象的观音相之一,为脚踏鳌背、手提盛鱼的竹篮或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又称马郎妇观音。相传东海之滨的某些人身居异域,不知礼仪。观音菩萨便化作一个美丽的渔妇前来点化。菩萨承诺谁能背诵她所教的佛经便嫁给谁做妻子,结果有一个名叫马郎的渔夫如愿以偿,并最终得到了菩萨的点化。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观音菩萨的帮助,同时也能影响周围的人们。

清代观音瓶上“称小儿”讨平安


谷雨节气过后,就将迎接24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预示着春天结束,踏入了炎热的夏季。古人认定,“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在我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立夏节气的,传统风俗众多,有些保留至今。

南京收藏家叶伯瑜收藏的这件清代低口观音瓶,高22、口径4厘米;瓶身上绘着的就是一幅立夏“称小儿”的习俗风物图。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立夏称一称,小孩免疰夏。立夏称一称,小孩又长成。”“立夏称小孩”已成为一种承传千年的习俗,据说,这一天小孩称了体重会带来福气,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据《民俗要记》记述,立夏称小孩的习俗最初源于吴国。相传,刘备娶了吴王孙权的妹妹之后,因出征领战,就把阿斗交给当时身在吴国的孙夫人抚养。

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这天。孙夫人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欢喜。但她也有顾虑,毕竟是晚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不淑的话柄。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小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主意定后,她便立即将小阿斗过秤。赵子龙觉得新鲜,也顺口讲了一句吉利话:“娘娘,孩子钩住了,准平安,长得大,养得好。”从此,每年立夏节,孙夫人都要把小阿斗称一称,向刘备报平安,同时,又仿制大量的烧饼分给宫女们,因而,在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立夏节称小孩”和“吃塌饼”的习俗了。后来的百姓人家也仿照传说,每到立夏节都要“称小儿”,讨个“平安长大”的仪式。

这只清代低口观音瓶胎白而厚,釉色沉着,器型大气,绘画生动,故事一看便知。有收藏人士指出,这是有时代特点的:清初器物类型比较丰富,工艺水平也高,仅各种瓶式就有几百种,绘图纹饰题材也是丰富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代明显。这些也是很讨收藏家喜欢的方面。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下坡,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如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嘉庆以后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光绪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这只观音瓶,青花发色大部沉着,局部有点状飘浮,底部只划“双圈”,不记年款的也不少见,当然,主要是指民窑制品,而民窑制品,却是更多地配以民间故事的绘画,流传相对更广。

明代何朝宗制德化白瓷观音像


德化白瓷观音像是由明代德化窑瓷雕大师何朝宗所雕刻,德化白瓷观音像高19.1厘米,观音脸型饱满大方,双目微闭,右手抚膝趺座,左手执如意,胸部饰璎珞。脊背处有“何朝宗”葫芦印纹。立像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温润如凝脂,雕塑手法细腻,线条流畅,衣纹处理似有随风飘拂之感。何朝宗在雕塑过程中,刻意追求瓷的质地美与雕塑美。该文物收藏于重庆市博物馆。

明朝时期福建陶瓷家何朝宗

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中国明代瓷塑家。生于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隆泰后所村人。祖籍江西,先祖何昆源,号德辉,先在江西军伍任职,明洪武七年(1374年),调泉州右卫所,旋升右营旗官;洪武十七年,奉命拨军到德化隆泰社厚苏村(即今后所)屯垦定居。何朝宗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间。

何朝宗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间。自幼受环境熏陶,喜爱瓷塑工艺,拜当地艺人为师。早年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岩的观音、下尾宫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形象逼真。这些泥塑有的保留至清末和民国时代。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划,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装饰艺术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水墨画的韵味。德化窑的窑工熟练掌握了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所绘纹饰有云龙纹、缠枝纹、花卉纹等,题材涉及人物、动物、花卉等,内容丰富多彩。绘画层次遍布器物全身,繁缛美丽,但各层次纹饰往往用弦纹分隔,同时以弦纹分隔突出纹饰。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主次分明,构图严谨,布局合理有致,线条流畅,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

绘画装饰是德化青花瓷艺术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它通过民间匠师灵巧的手笔,在白瓷素坯上描绘多姿多彩的图案,上釉烧成后溶合于釉质中,在光润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纹,表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展示了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其装饰技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直接在瓷坯上绘画,俗称“绘青花”;一种是采用刻有图案的印章在瓷坯上印制,俗称“印青花”;一种是绘画与模印相结合。第一种用法较普遍,第二、三种用法较少见。

德化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因此它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主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辅助纹饰等,适应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

植物题材主要有石榴花木、水草、菊花、兰花、梅花、牡丹、葵花、芭蕉、葡萄、牵牛花、缠枝花、灵芝草、松枝竹、缠枝藤草、杨柳、佛手等。

动物纹饰主要有团凤、展翅团凤、云中飞凤、林中飞凤、火龙、戏龙、去中飞龙、林中飞雀、梅中鸣雀、雄狮飞云、麒麟回头、团凤祝寿、松鹤图、草中蝴蝶、云中蝙蝠、草中游鱼、水中追鱼等。

点线图案:有点圈纹、卷浪纹、点纹、斜线交叉纹、网格纹、水波纹、竖线纹、曲线纹、飘带纹等。

山水人物图有山水风光、风景附名诗句、婴戏图、城楼图、湖中垂钓、水乡人家、异石花草、神话传说、仙游图、高士图、三星图、晨读图、对弈图等。

文字装饰有吉祥语和寿字纹、有单字“寿”“喜”“丰”“福”“多”或诗句“志在书中”“晨兴半炷香”“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此中有真意”“心在书中”等。

辅助纹饰有竹叶、蕉叶、莲纹、雷云纹、树叶纹、缠枝纹、回纹、卷草纹、船纹等。

纹饰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纹饰遍布器身。其构图严谨,繁而不乱,采用弦纹将图案分隔成多层,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即主题纹饰突出在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碗、盘类的主题纹饰主要在内底心,有的也在外壁,主要是花卉纹,而辅助纹饰则主要在口沿内外侧、内壁等,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植物纹饰主要有牡丹纹、菊花纹、莲花纹和灵芝纹。

牡丹纹是德化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寓意幸福美满,富贵昌盛,被喻为富贵花。主要用于碗、盘的内心,表现的是正面开放的牡丹。花蕊简化为圆圈内加一圆点,众多花瓣围住花蕊,象征富贵吉祥。

菊花纹也是德化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主要为缠枝菊,多用在碗、盘内、外壁,采用青花绘画的菊花纹往往大花大叶。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古代文人赋予高雅洁净的内涵,因此成为各地窑口喜欢采用的纹饰,也是德化窑的主要纹饰之一。德化窑的莲纹主要有仰叶纹、覆叶纹、莲瓣纹等。莲瓣纹是德化窑中最普遍的辅助纹饰,莲瓣之间往往紧密排列,形成共用边,装饰于器物的底部。

德化窑中的灵芝纹多用在碗、盘的内外壁。

动物纹饰主要有龙纹和仙鹤纹。龙纹是德化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分布在碗、盘等器全身,有的延伸到器外壁,叫过墙龙。龙纹图案生动,极富动态,体现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仙鹤纹在德化窑中发现较少,画的是一只仙鹤昂首站在美丽的花丛中,精神抖擞,线条流畅,神形兼备,意境旷远,主要用在盘心作为主题纹饰。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中常见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的图案,德化窑也学习和借鉴了这种装饰手法,题材主要是琴棋书画仕女图和高士图,用在盘心作主题纹饰,分别描绘仕女弹琴、下棋、读书、赏画等内容;高士图则是描绘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题材,如读书、对弈、赏画作诗等。人物五官绘制精妙,衣着服饰层次丰富,体现了娴熟细腻的绘画技巧。

德化窑中的文字装饰主要有元利、永盛、福、寿、贞兴、全盛、和兴、兴胜、瑞珍、合兴、顺兴、和盛、大兴、合兴、玉兴、宝合、日成、心在书中、 羊、兴胜、成金、美胜等字样,其中福、寿等字,采用青花书写在盘心,推测是一种吉祥语,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而其他文字主要是书写在碗、盘等的圈足底部,有的是墨书,有的压印上去,书写简率,随意,估计是为当时的产品所作的记号,可能是窑工或窑主的记号,也可能是定烧瓷器的货主的记号。多以堂号款、商号款为主。但外销产品大多不用款识。这些款识有的在器内,有的在器底圈足内。

辅助纹饰主要是回纹,常出现在碗、盘的口沿作辅助纹饰。用短横竖线环绕成回字形呈二方连续展开,分布在盘、碗的口沿内外侧,往往简化变形,宽扁。此外还有云纹、杂宝纹、几何纹等辅助纹饰。

德化窑民间青花装饰善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寥寥数笔,出神入化,把形神、情景、意趣这三个艺术的基本要素融为一体,表现了民间青花重生活、重情趣、简练朴实、处理大胆的作风。德化民窑的瓷工们对来自生活的题材,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而是以现实为依据,在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选择自然形象中最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部分,把握住各种题材的特征,加以概括、提炼、变化和夸张,突出其各自的个性,使纹样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

明代德化瓷塑披坐观音像鉴赏


瓷塑披坐观音可见观音头部高髻盘发,披巾垂肩,长圆脸,丰腴端庄的容颜,五官清秀细腻,双眼低垂,似凝神静思,显露出安然宁静的表情,双唇紧闭,嘴角微微上翘,浮现出一丝若隐若现的笑意。观音着袒领宽袖衣,胸部微露,胸前挂一串珠,把面庞烘托得越发秀润娴静,形象端庄,文静慈祥,人物性格非常突出。观音左手藏于袖内,凭靠于几上,右手自然垂置于右膝上,右腿盘膝,赤左足袒露。整个人物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充分表现出陈伟的高超瓷雕艺术技巧,堪称不可多得的瓷雕传世珍品。

陈伟,明代福建省德化县著名雕塑家,除擅长创作瓷塑外,还善于制作精致的盒、碗等日用瓷。其作品在国内外有收藏。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尊陈伟制负书罗汉立像,塑像背面有方形篆书“陈伟之印”章款,塑像座下还刻有“内土一号”四字。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尊陈伟创作的观音坐像,佛像背面衣边上有楷书阴刻“山人陈伟”四字,下面有一枚方形无框篆书“陈伟之印”小印章。

这件瓷塑披坐观音采用捏制手法创作,人物形体堆雕完成后再挖去土芯,底座内还隐约可见手捏制痕迹,整件瓷塑胎骨坚实厚重。

观音瓶:观音瓶瓷器的寓意和由来


什么是观音瓶?

“观音瓶”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其基本形体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到足,与观音菩萨所持净瓶特别相似。

观音瓶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旱灾严重,恰逢观音菩萨下凡而来,便要布云施雨,拯救禹州人民。当观音菩萨要做法之时,发现手中无装盛用的器物。观音菩萨心想,听闻禹州盛产钧瓷,何不借这钧瓷瓶一用呢?此时,正有一女,手持钧瓷瓶而来。只见这宝瓷瓶,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纤长,线条流畅,特别适合用来装盛。观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大海里一股水柱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观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宝瓶开端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滂沱大雨。禹州百姓为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便将宝瓷瓶命名为观音瓶。这即是观音瓶外型的由来。由于观音瓶外型简练,线条流畅,对比适于钧釉的改变,加上与观音菩萨有必定的联系, 有吉利美好之意,所以深受我们的喜欢,到现在还盛烧不衰。

观音瓶图片

孔家钧窑炉钧釉观音瓶(点击图片查看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观音瓶的寓意

因“观音”同“官印”,常被寓意事业步步高升,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到现在还盛烧不断。

钧瓷观音瓶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的传奇故事上,更在于宝瓷瓶自身的魅力上。

钧瓷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器型上,观音瓶以细颈丰肩为基础特征。线条流畅,如流水瀑布顺山势而下,毫无造作之感。远观,好似“一个直立的人”,束颈、丰肩、修腹、敛足,线条比例之和谐如观音玉立,令人有不能妄加增减一分一毫之感。

中华钧窑钧瓷观音瓶(点击图片查看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钧瓷观音瓶

釉色上,钧瓷特有的开片纹理和窑变色彩,使观音瓶具有震撼人的美感效应。而窑色多变,依靠工匠严格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才使得瓷器表面美不胜收。只有正宗的钧瓷工艺加上正宗的钧瓷窑口才能造就出似高山白雪,如红霞漫天的窑变美感。

神韵上,大宋官窑小观音瓶,釉面色彩高雅,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整体神韵天然意趣,每一处窑变色彩都自成图案,韵味十足。纵观小观音瓶,其浑然天成的高贵气质,独具一格的色彩变化,都让人眼前一亮,无法忘怀。

钧瓷观音瓶器型优美、釉色高雅,堪称珍品。窑火凝珍,凝结出火与人的艺术;求珍去凡,创作传世宝藏。

清代民窑瓷器的主要特色


要鉴赏一件瓷器的收藏价值,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瓷器的技术水平。首先要看瓷器的整体造型是不是大气端庄,然后是底足的工艺水平,还有瓷器的花纹的绘制,它的绘制手法是不是纯熟和老练,最后要看一些细节,能把细节做好的瓷器的工艺水平也不会差。

一、清朝前期国家政权非常稳定,政府投入大量精力于烧制瓷器,此时中国的瓷器在这个时候进入一个高峰期,乾隆后期逐渐衰退。生产经过康熙乾隆盛世,到了嘉道时期瓷器胎骨与乾隆相比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于粗糙,有时还可见颗粒状物。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现象,从侧面视之尤为明显。

清中期民窑瓷器

二、从道光至光绪瓷器造型的线条和曲线渐变生硬,且常见棱角,无圆润秀美之感,胎体渐厚显笨拙。

三、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主流还是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色调沉着不飘浮,纹饰清晰,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

四、清中期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五、嘉庆青花色调较稳定,但由于政府的不关注瓷器烧制出现势衰现象,器物上的青花暗淡飘浮的现象,而且青花品种减少,质量降低,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品,普遍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青花也有晕散现象。

六、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本相同,蓝色不甚鲜亮,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有飘浮感。

七、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类似,出现画面层次少,画意呆板,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八、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上画的最多的一个图案是“缠莲枝”,有“清廉”和“青出于蓝”的代表意义,嘉、道以后,偷工减料,缠莲枝画的非常简单,原本枝条蔓蔓的缠莲枝化成如同勾子一样的花,简称“勾子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