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德化瓷器鉴别 > 导航 >

德化观音佛像欣赏

德化观音佛像欣赏

德化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欣赏 民国瓷器佛像鉴别

2020-11-13

德化瓷器鉴别。

福建德化窑白瓷质感温润,胎釉洁白,加之东南沿海地区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崇拜,德化观音造像自明晚期起即盛行中外,一直沿续至近代。数百年来名匠辈出,所塑精品广受欢迎。

* Lot 894 清 德化窑白瓷如意观音

48cm. High

观音游戏坐于洞石之上,神态安详,发辫垂搭双肩,右手持如意,与左手交叠轻抚左膝,身侧石台置放经卷包袱。拍品尺寸甚大,胎质细腻坚致,白釉温润如玉,衣褶流畅柔和,为清代德化窑观音造像精品。

“德化”葫芦形篆书印款,“溥及渔人”篆书印款

拍品与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德化观音相近,参见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网站,藏品编号为(尤金·富勒纪念馆藏品)43.42。tAoci52.com

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德化观音

林希宗是明晚期德化窑瓷塑艺人中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其作品传世较何朝宗更少,尤其珍贵难得。其传世不多的作品为观音、布袋和尚等塑像,神态或悠然自在,或庄严肃穆,各得神韵。

* Lot 895 明晚期 林希宗制德化窑白瓷观音坐像

20cm. High

拍品观音左手倚地,右手抚膝,坐姿舒适自在,左足露出裙摆,衣褶流畅,展现出柔软的质感。整体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观音眉眼低垂,嘴角微微上扬,十分安详沉静。胎体致密,白釉温润细腻似凝脂,乃典型的明晚期德化窑白瓷特征。品相保存良好。

“林希宗印”篆书印款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不惜万金争购之 德化白瓷塑佛像受追捧


福建德化是中国古瓷都之一,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中国白”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瓷圣作品受追捧:不惜万金争购之

据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雕塑工艺最为兴旺的时期,能工巧匠辈出,涌现出诸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林朝景等流传后世的瓷塑艺术大师。这些陶瓷艺术大师吸收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应用瓷器胎釉的质感特点,精心烧制各种形象的道释人物,无论造型神态和细部线条处理都刻划细腻、表现逼真,将德化白瓷雕塑艺术推向了世界顶峰。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明代德化窑烧造的瓷雕久负盛名,尤以“何朝宗”款最为著名。

作为福建德化窑瓷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特别强调对人物神情的刻画,他所创作的佛教人物瓷塑,如达摩渡海像、观音像等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使之具有超凡脱俗之轩昂气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聪明睿智,令常人仰之弥高。将雕塑的艺术美与材料的质地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纯白为基调,摒弃彩饰,凸显道释人物不同凡响的精神境界。同时,又根据各种神祇的不同特性,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和蔼可亲但却无媚俗之态,融神之品相、人之魅力于一体,令人凛然起敬却不生畏惧。

在16世纪的“东西洋”市场上,何朝宗的作品被誉为“东方艺术”、“世上独一无二珍品”,“可与米兰的断臂维纳斯相媲美……”人们“不惜以万金争购之”。何朝宗以超群的技艺把瓷塑造型艺术推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跻身于世界伟大艺术家之列。何朝宗的那些冠绝一时的作品,被称为“世界最精良的瓷器”,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

为何德化窑能够烧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

郑炯鑫称,德化窑之所以能够烧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与德化窑使用的瓷土和烧制技术密切相关。首先,德化窑瓷土中氧化硅含量较高,在高温作用下,常常呈现出玻璃品相,胎体细密,透光度好。其次,从釉色上看,一般窑址的胎釉由于氧化铁的含量较高,所以白瓷或泛黄,或泛青,但德化窑使用的胎釉氧化铁含量低,氧化钾含量高,烧造时采用中性气氛,因此克服了白瓷纯净度不够的缺憾,其釉色更纯净,光照之下,尤为明亮。第三,瓷塑家充分掌握了瓷土烧制过程中的收缩作用,利用这种收缩度,使作品立体质感更加突出。第四,德化瓷土优良,其所含的特殊矿物质使得烧制出来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洁白无瑕,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适合表现释道人物庄严圣洁的形象。

郑炯鑫表示,德化白瓷能够出现那些让人赞叹不绝的作品,还与明朝陶瓷大师的高深的艺术修养、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技巧有关。郑炯鑫举例称,明朝瓷圣何朝宗就是这样一个在艺术创作上严于律己、追求完美的人。何朝宗秉承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精益求精。据说,每件瓷雕作品创作出来,何朝宗必邀同行及懂行的人前来品评,稍不称意就推倒重塑。何朝宗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如是得意之作,则在背部钤盖印章。所以,何朝宗流传于世间的瓷雕作品都是极少雷同的上乘之品。

为何德化白瓷塑佛像闻名海内外

德化瓷以白瓷塑佛像而闻名,不仅在古代就已名扬海外,在当今也很受亲睐,究其原因,郑炯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德化瓷材质优良,做工精美,这是德化白瓷塑佛像之所以受欢迎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德化白瓷塑佛像不仅享誉国内,还畅销海外,这与历史上那些瓷塑大家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他们才有那些鬼斧神工的白瓷塑佛像杰作。此外,德化白瓷塑佛像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与相关国家的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格外喜爱观音和弥勒。而在日本的基督信徒中,当作玛丽娅的圣像而大受欢迎,其需求量之大,几乎达到惊人的程度。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是德化县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现有藏品8000多件(套),古陶瓷标本2.56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国家二级文物5件、国家三级文物409件。藏品特色为德化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类实物。藏品有明代“瓷圣”何朝宗的瓷塑作品“文昌帝君”、“祥云观音”等镇馆之宝,有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工具,西周的原始青瓷到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及艺术价值。

东方维纳斯:明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如上图所示),高48厘米。观音头挽高髻,披帔巾,面部丰满圆润,目光向下,表情柔和,体态丰腴,颈戴项圈,上着袒胸广袖褒衣,下着宽腿长裤,两手相拱互置袖中,赤足,立于水波莲花上。衣褶线条柔润,头发丝丝毕现,刻画精细,含蓄端庄,温顺静雅,栩栩如生。背面隐隐约约镌刻有“何朝宗印”。

明德化白釉釉色偏黄,呈乳白色,质感丰润,曾很受欧洲人欢迎,美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中国白等。明初德化瓷通常还呈肉红色,灯光下能透见,放大镜下呈现细腻晶莹的糯米光泽。

何朝宗,又名何来,中国明代瓷塑家,为福建省德化县人。此地的陶瓷烧制业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德化县境发现的宋、元、明、清的古窑址多达237处。生于陶瓷产地的何朝宗,早年跟着父亲为寺庙制作各种泥塑的神仙和佛像,在雕塑的技艺上打下极为深厚的功底。后来,何朝宗另辟蹊径自成一家,将泥塑和石雕的技艺用于瓷塑,塑造了大量的神仙、菩萨,特别是观音佛像均为传神之作。他继承了泥塑的传统,糅合石刻、泥塑的不同技法于一体,巧妙结合瓷器材料的特性,师古而不泥古,刻意创新而求工,着意追求纯朴典雅,力求造型新颖,注重在神态个性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独特的瓷塑艺术风格。

何朝宗以超群的技艺把瓷塑造形艺术推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成为后代瓷塑艺人仿效的楷模。他塑造的观音,既是神,也是人们理想中善与美的化身,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艺术品市场上,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世界最精良的瓷器”,为各国大博物馆竞相求藏;在日本及东南亚的佛教国家中,更是被人们奉为神物至宝。

明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东方的维纳斯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如上图所示),高48厘米。观音头挽高髻,披帔巾,面部丰满圆润,目光向下,表情柔和,体态丰腴,颈戴项圈,上着袒胸广袖褒衣,下着宽腿长裤,两手相拱互置袖中,赤足,立于水波莲花上。衣褶线条柔润,头发丝丝毕现,刻画精细,含蓄端庄,温顺静雅,栩栩如生。背面隐隐约约镌刻有“何朝宗印”。

明德化白釉釉色偏黄,呈乳白色,质感丰润,曾很受欧洲人欢迎,美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中国白等。明初德化瓷通常还呈肉红色,灯光下能透见,放大镜下呈现细腻晶莹的糯米光泽。

何朝宗,又名何来,中国明代瓷塑家,为福建省德化县人。此地的陶瓷烧制业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德化县境发现的宋、元、明、清的古窑址多达237处。生于陶瓷产地的何朝宗,早年跟着父亲为寺庙制作各种泥塑的神仙和佛像,在雕塑的技艺上打下极为深厚的功底。后来,何朝宗另辟蹊径自成一家,将泥塑和石雕的技艺用于瓷塑,塑造了大量的神仙、菩萨,特别是观音佛像均为传神之作。他继承了泥塑的传统,糅合石刻、泥塑的不同技法于一体,巧妙结合瓷器材料的特性,师古而不泥古,刻意创新而求工,着意追求纯朴典雅,力求造型新颖,注重在神态个性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独特的瓷塑艺术风格。

何朝宗以超群的技艺把瓷塑造形艺术推到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成为后代瓷塑艺人仿效的楷模。他塑造的观音,既是神,也是人们理想中善与美的化身,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艺术品市场上,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世界最精良的瓷器”,为各国大博物馆竞相求藏;在日本及东南亚的佛教国家中,更是被人们奉为神物至宝。

陈明良首创大型瓷塑“百态观音” 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底蕴


陈明良首创大型瓷塑“百态观音” 发扬德化陶瓷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底蕴

个人名片:陈明良,福建德化人氏,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被授予德化县“优秀拨尖人才”荣誉称号。现任德化县凤池瓷雕厂厂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德化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德化县政协委员会委员。他还撰写了多篇论文在CN级发表,并以自己收藏的2千余件古瓷编著《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一书。

首创中国白大型“百态观音”瓷塑

陈明良经常穿梭于各个寺庙,感受佛教的净心艺术,还找来大量有关观音、弥勒等佛教的书籍进行研究,并和专业的佛教僧人及陶艺家探讨。自1980年始,陈明良已创作了无数精美的瓷塑作品,并获得金、银、铜等各种奖项。《自在观音》荣获香港首届“紫荆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同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千手千眼观音系列》荣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王母祝寿》获得第二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盘古开天地》荣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瓷魂》获得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作品奖;《达摩》获2006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银奖……

20多年的艺术揣摩、艺术追求,陈明良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蜕变。近期,陈明良注毕生的心血首创大型中国白瓷塑“百态观音”,成为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陈明良勇创世界之先,在传承的同时让德化艺术陶瓷得到了再次升华,可谓为德化陶艺界及世界陶艺界树立了新的标杆。

几十年如一日,陈明良醉心于宗教瓷塑的研究,此套“百态观音”可以说是陈明良在观音瓷塑道路上阶段性的总结。从构思、画稿、塑像到成型,前后他花了五年多的时间。一百尊观音造型不一,却表达“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这一同一主题的瓷塑作品,不管是在构思还是在塑像上,都是一般人都无法达到的。

陈明良克服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使得“百态观音”终于成功面世。然而在别人认为值得庆贺的时候,陈明良却陷入了另一难题,他对刚完成的“百态观音”还不是很满意,他认为完全可以做得更完美些。

参展“莆田首届佛教艺术博览会”获金奖

对艺术严谨的陈明良,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俗话说:“艺术无止境!”他为得到更多人,特别是佛教专业人士的指点。在“中国(莆田)首届佛教艺术博览会”举办时,陈明良亲自携带整套“百态观音”参展。在展会中,“百态观音”规模宏大、瓷质温润如玉、形态生动传神,吸引众多寺院僧人及游客的眼球,并获得“佛艺杯”金奖。评委及游客都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创意很好。

此套“百态观音”大小不一,高在10—80公分之间,造型各异、刻画细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瓷质洁白、光润明亮,堪称德化瓷器上乘佳品,全球限量五套。“百态观音”有的是延续传统风格,力表典籍愿意;有的是仿造观音古瓷雕;有的是结合东西方文化,融入自己对观音的理解。形态或侧卧睡莲,静卧禅思;或立于莲花,童子拜观音;或静坐岩石,修身明道;或自在观音,观世界形能自在无碍……极尽变化,又不失气度从容、凝重含蓄。观音面部端庄秀丽、高贵典雅、静穆慈祥,双眼微视,俯视众生,融中华五千年的“大爱”思想于其中。

整套“百态观音”既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又动感强烈,没有丝毫生硬造作之感。整体上既保持神话的色彩,又蕴含美好、幸福、健康的意境,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不管是从正面、侧面还是背面,或俯视、仰视,都给人以艺术享受,让人沉浸在大美的境界中。在致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陈明良的“百态观音”中,我们可以找到他所从事传统瓷塑的那份净与禅的感觉,可以感受到他一路创作以来的艰辛与成就。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将佛教文化融入到瓷雕艺术中更是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督促着陈明良创作出更多感人、新颖、极具价值的作品。“百态观音”的成功面世,不仅传承、发扬了德化陶瓷文化,而且提升了德化陶瓷文化底蕴,同时也鼓励年轻一代的陶艺家挑战自己。

明代大瓷缸暗藏神秘佛像 在照片上可见佛像暗纹


一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明代青花瓷缸,昨日现身中拍国际拍卖公司,并将于本月20日拍卖。这只珍贵的大缸,缸体暗藏神秘佛像纹饰,此前曾在猪圈旁存放数载。

这只大缸近1米高,直径有六七十厘米,缸身有五爪金龙和云纹花饰。据该公司负责人鲁智勇介绍,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明代青花瓷缸。景德镇龙珠阁博物馆存有一件类似的宣德大缸,可惜是用残破的瓷片拼成的,而且比即将拍卖的这只小。鲁智勇透露,这只大缸原本保存在景德镇附近某明代王府的老宅中,8年前,一位武汉的收藏家,以极低的价格买下这只大缸。谁知,那位藏家将大缸运回武汉后,却因缸体太大,无法进门,只得存放在郊区农村的一所柴房中。鲁智勇见到这只大缸时,只见柴房不远处就是一处猪圈,大缸蒙着一块白布,放在角落里。

这只巨缸周身有一圈接痕锔钉,看上去似乎曾破损过。鲁智勇解释,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难以制作如此巨大的陶土坯,所以这种巨缸都是烧制成两部分,然后锔接起来的。康熙年间后,随着瓷器技术发展,这种巨缸的锔钉打到了缸内,但明代都是在缸体外。

前几天,中拍国际拍卖公司为这只巨缸拍摄了照片,在照片上突然发现,其缸口花饰的图案中,竟然藏有数个佛像的暗纹。工作人员再到缸体上细看,却根本看不出佛像的暗纹来。反复实验之下,发现这种暗纹只能在照片上体现,缸体上看不出任何痕迹。这种现象令专家和工作人员惊讶不已。到底是当年的工匠采用了某种神秘技艺,故意留下的暗纹,还是一种巧合?目前尚不得而知。

民间瓷佛像展首次亮相北京潘家园


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绚丽中华──中国历代瓷佛像艺术精品展」今天在北京潘家园开幕。120余尊精美陶瓷佛像亮相展会。据悉,这次展览是中国瓷佛像艺术品的首次集中展示,展品全部来自民间收藏家的珍藏。

据悉,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西等12个省市收藏家的藏品。展出的佛像不仅数量众多、时间跨度长,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多样的形态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反映了历代陶瓷艺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充满东方色彩的艺术审美情趣。

中国历代瓷佛像艺术精品展吸引不少民众参观

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参观展览后对记者表示,此次展览展品种类之丰富,令他眼界大开。他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佛象是优秀文化的载体。这些瓷佛像不但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佛造像艺术,更从侧面体现了陶瓷艺术的风貌,令佛文化和瓷文化有机的结合。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晁华山告诉记者,从质地方面讲,瓷佛像属于很小的门类,不如石佛像和金属佛像的数量巨大,但它反映了中国在瓷器方面高湛精尖的技术和作品。甚至可以说,瓷器佛像能够把古代的瓷器发展史都包含其中。

在造像方面,瓷佛像受印度、中亚的影响明显减少。佛像的形态、配饰等显得更加中国化。相对于石像,瓷佛像的题材是印度的,材料却是中国的。这部分文物和艺术品是中国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收藏委员会秘书长孙欣表示,本次集中展示众多民间的精品佛像藏品,使曾被遗忘在民间的精品得到关注,相关的艺术和文化内容也得以发展和开掘。中国收藏家协会呼吁民众共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此次瓷佛像展对中国佛学的收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弘扬了中华的收藏文化。另外,此次瓷佛像展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庆祝60周年国庆的系列活动之一。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瓷佛像展品种类繁多,青花、斗彩、粉彩、珐琅彩各领风骚。从宋代就已失传的绞胎工艺,以及极为珍贵的高温蓝釉和汝窰天青釉也在展览现场得见。

康熙青花观音尊


康熙青花瓷在沿袭明代遗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独步本朝”的鲜明特征,被收藏界誉为“翠毛蓝”、“宝石蓝”和“五彩青花”。康熙六十二年间,早期釉面青亮凝润,青花色蓝泛灰,画意古朴苍拙。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间的青花瓷,使用精炼浙江料和云南珠明料,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透视技法,注重光影的艺术效果,无论粗犷浓艳的纹饰,或者纤细淡雅的图案,全都呈色青翠娇艳,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晚期青花逐渐暗淡,呈色不稳甚至出现晕散。

图示青花花鸟纹观音尊,高20.4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厘米。侈口短颈微束,半肩鼓腹下收,近底处外撇。浅圈足底内施釉,署青花双栏圈图记款。

我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说:“有些器物是康熙本朝所特有的,如观音尊……要牢记其标准器式。凡后仿者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不一致的地方。”对照耿宝昌先生论著《明清瓷器鉴定》之康熙观音尊的器型标准,二者一致。线条优美修长,体态秀雅端庄,是一件“小器大样”的经典佳作。

从胎釉方面鉴识,胎体厚薄适度,手感有些发沉。足背呈泥鳅背状,因为显见旋纹,看上去不够圆滑,但是瓷质细洁似糯米胎。通体内外施釉,腹部微露手工接胎痕。釉汁粉白滋润,散见针孔状缩釉棕眼。局部有黑疵斑点(俗称芝麻粒)和大小破泡,这些都是无法仿制的细微之处。

依据花鸟山石纹饰辨析,青花色泽翠蓝典雅、明快艳丽。整个画面层次鲜明,写实生动情趣盎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虽然局部貌似雍正纤细秀丽的笔意,但是总体看来彰显康瓷工写兼优的苍雅风韵。

上海著名鉴藏家高阿申先生论著《瓷器收藏实鉴》在鉴赏青花山水观音瓶时阐明:“康熙雍正两朝的青花瓷,很容易相混。特别是雍正早期青花,渲染酷似康熙用笔。亦运用浓淡不同的青料,刻意造成多种深浅层次。甚至在一笔中,青花也能产生不同的浓淡笔调。但雍正瓷的笔墨细腻,线条纤巧,青花颜色多数较康熙淡雅,这是两者间的区别。”

再者,这件青花花鸟纹观音尊,足背胎釉结合处,呈现一线锯齿纹。尤其是山石皴染,水渍般指印痕相当明显。口足虽有多处残磕,却不见有冲,可见康熙瓷质地坚硬十分耐冲击。这些也可作为瓷器鉴定的间接依据。

根据器物造型,胎釉及纹饰综合鉴断,应系康熙中期烧造的青花瓷。

青瓷珍品——堆塑佛像铭文谷仓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珍藏有一件西晋青瓷堆塑谷仓。这件西晋青瓷堆塑谷仓做工精美、保存完整,除了具有同时期谷仓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因堆塑有极为少见的龟趺碑铭和佛教造像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收藏价值,是一件难得的青瓷珍品。

谷仓罐是一种流行于三国和两晋时期的明器。谷仓罐是由五联罐发展而来,也称“魂瓶”。其造型一般以罐为主体,罐口大多以堆塑的人物、鸟兽和楼阁作为装饰。主要生产于浙江会稽、上虞一带。

该青瓷堆塑谷仓高43厘米,底径14.8厘米,胎质浅灰,通体上青釉,釉色青黄光亮,局部有细微开片。罐身有轻微流釉现象,盖因当时使用浸釉方法施釉所致。罐身下部有土浸痕迹。谷仓罐罐口堆塑主要包括楼阁、人物和碑铭三个部分。楼阁为庑殿式,分上下两层,共四个朝向。正面无人物,有两蹲兽分立门旁,蹲兽两旁有两阙,蹲兽上方为三个龙形印花装饰。其他三面:一面为上层一乐俑,下层两乐俑,一佛像造型;一面为上层和中层各一佛像造型,中层佛像两侧有龙形印花纹饰各一个,下层为两蹲兽造型,该朝向两侧各有一堆塑龟趺碑铭,碑铭造型和碑文一致,碑身均为长方形,顶部三角形,上有刻于釉下的阴文文字:“囗稽”、“出始囗囗囗囗囗宜子孙作吏高囗众无极”字样;第四面,上层为一佛像,中层为龙形贴花装饰,下层为三个并列的佛像。谷仓的四个小管已经退化,分立于楼台二层的四角,每个小管外均有一个兽头贴花装饰。罐身共有贴塑18个,包括持节俑5个、佛像4个、兽面衔环纹1个、龙纹3个、兽纹4个、骑马人像1个。罐身贴塑分布均匀,布局合理美观。

罐口和罐身上堆塑的乐俑形象生动,吹拉弹唱各现其态。堆塑佛像背有项光,身披薄纱,盘腿坐于莲花座上,表情端庄安详。该件西晋青瓷谷仓表现出了一些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于判定它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首先、谷仓的胎质为灰胎,釉色青黄,较为稳定,符合越窑创烧时期的特征。

其次、在谷仓上堆塑建筑始于东吴。一开始,堆塑建筑只出现于罐口的局部,并且不完整,只有简单的房檐造型,后来才渐渐发展到整个罐口以堆塑楼阁为框架的格局。此谷仓堆塑的楼阁结构完整,具有庑殿式楼阁的特征。可以大致推断为东吴以后的作品。

第三、此仓没有刻画传统的群鸟争食场面。五联罐向谷仓过渡是从在五联罐上堆塑鸟兽、人物开始的。用群鸟争食于罐口为装饰,以表现粮食盈仓。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装饰手法,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西晋以后,群鸟装饰逐渐减少,鸟的造型也逐渐呆板。这件谷仓上根本没有出现鸟的造型,而是在退化的四个小管外贴塑兽面。表现出鸟型纹饰消失后的时代特点。

第四、历史遗存上保留的铭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线索。该谷仓的两个龟趺碑铭为我们提供了珍贵文字资料。但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历代谷仓中有铭文的极为罕见,所以这件铭文谷仓的历史价值更为突出。两个碑文上的“囗稽”、“出始囗囗囗囗囗宜子孙作吏高囗众无极”文字,有七个字无法辨认,但从碑文的结构和文字布局上看,与江苏吴县狮子山4号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和上虞龙山出土的铭文谷仓一致,可以大致推测所逸文字分别为“会”、“迁”和“宁用此丧葬”,或与此文义相近的文字。据《水经注·渐江水》记载:“浦阳江东北径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始宁县设置于东汉,位于上虞南面,西晋时两地同属会稽郡。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西晋青瓷谷仓主要产于会稽、上虞一带。此谷仓上的龟趺碑铭与文献和考古资料相合,可以断定其产地为会稽,这是早期越窑的产地之一。

最后一点,也是该谷仓最为特殊的一点。这件谷仓上一半人物造型为佛像。佛像头发卷曲,高高束起,身披薄纱,肢体在薄纱的层层皱折下隐约可见,佛像身后有光环环绕。此类佛像应属于笈多式造像风格,保持了佛教东传早期的特征,符合两晋时代风貌。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有众多文字和实物记载,谷仓这种明器虽然流传的时间不长,但是堆塑其上的佛教造像,也佐证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堆塑谷仓上所反映的人物形象、活动场面、建筑形式与外观等都具有时代特征。这为研究西晋前后时期浙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堆塑谷仓,不仅器形优美、釉色光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这使它具有了其他同时期作品所不及的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德化观音佛像欣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德化观音佛像欣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德化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