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陶鬹

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陶鬹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陶意瓷砖 瓷砖与地板

2020-11-13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龙和凤的民族。早在原始社会就形成了以龙为图腾崇拜徽识的中原文化和以凤为图腾的东夷文化。陶鬶就是东夷文化在史前最富有鸟图腾崇拜徽识的典型器物。它起源于海岱地区,在日照地区出土数量多、时间早、器型典型,是集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器物。它作为东夷文化的信物,在原始文化交流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北至辽东,南抵岭南,西达陕西的广大区域,已有多处出现了陶鬶。

“鬶”,《说文》中释为:“鬶,三足釜也。有柄喙。”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泻物。”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今选取三件陶鬶介绍如下: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红陶鬹(图1):炊煮器,夹砂红陶,质地坚硬,表面饰红色陶衣并抹光。通高30、口径10.8厘米。流作鸟喙形,微上仰,颈作圆简形,颈腹相接处分界明显,腹为扁圆形,腹背装有弧形仿索状鋬手,三个袋形足。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白陶空足鬶(图2):炊煮器,泥质白陶。通高23、口径14.9、腹径16.4厘米。流口上翘作鸟喙形,口沿外折,颈偏于腹上部前侧,扁圆腹。腹壁中央有折棱一周,颈偏上跨钮绳式鋬,圆锥形袋足,分裆鼎立。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黑陶实足鬶(图3):炊煮器,夹砂黑陶。通高15.6、口径10、腹径14.8厘米。鸭嘴形流,细颈偏于腹背一侧。扁腹,腹壁折棱明显,背装宽带式鋬,三角形足。

陶鬶产生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为史前东夷人所创造。距今约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考古发现,海岱地区出土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形制多样、数量较多,同时具有比较清晰的发展谱系。可以说相对应同时期的周边地区具有文化强势地位,从而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具体地说,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得到显著扩展,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陶鬶,主要向西传播到黄河中游以及江汉地区的诸龙山期文化中。陶鬶发展至夏代晚期,便主要集中在洛阳一带,其绝迹于商代初年。

陶鬶在整体造型上,充分体现了“形象与情感统一”的艺术本质,多数陶鬶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鸟,双鋬陶鬶则像一只鸟在飞翔,可称为原始艺术的精工之作。同时它又体现了东夷民族鸟图腾崇拜的浓厚情感。在制作上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三袋足的运用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流部上昂前倾便于倾倒器物内的容物,丰腴饱满的袋足既增加了陶鬶的容量,又扩大了受火面。

陶鬶在用途上既是实用器,又是工艺品和礼器。陶鬶是炊器早成定义,近有中美联合考古队酒类研究专家对两城遗址出土的陶鬶、陶罐、陶杯等器物进行化学分析确认,这些器物内壁有酒的化学成分,证实陶鬶又是一种温酒器。酒又用于祭祀,陶鬶也就成为礼器。考古发现一些重要的墓葬多出土陶鬶。

陶鬶是史前文化中最具自身特征的典型器物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体现了原始先民对某些自然事物的崇拜和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身边常接触的形象的积极摄取,并把这种观察感受尤其是表现人的世界方面,通过陶塑的形式加以捏塑,并做到了不脱离生活的实用本意,集实用与审美为一身的特点,反映了艺术的产生来源于现实生活。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绘画与陶瓷的完美结合


有史以来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宋代作为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处于巅峰地位。华夏收藏网知道很多高古收藏爱好者都对每一款宋代瓷器爱不释手,但是对于新手来说瓷器应该如何鉴定收藏都不甚了解,所以华夏收藏网第42期名人访谈邀请了高古版主——龙影。他这次到来将和大家谈谈宋瓷的收藏及鉴赏时候的一些建议。

以下为华夏收藏网高古版主龙影老师的介绍:

爱收藏,爱捡漏,爱稀有藏品,也爱10元一件的小瓷片。我不是板猪,也不是什么老师,我是曾经吃药的龙影。

费琪文,江苏吴江人,34岁,属龙,常住广州,12岁开始用零花钱收藏邮票,火柴盒,粮票,进入收藏领域,买过金猴,也遇到很多错版,捡过不少漏,那个年代机会多。现在专攻瓷器,曾经辞去工作两年多游荡在江西江苏一代学习瓷器,全国的省级博物院和收藏市场到过很多,经常出没于早市地摊和古玩商店。个人比较喜欢简洁大方的艺术品,因此瓷器方向也以高古为主。

中国瓷器上下跨度很大,南北窑口众多,能把主要的窑口弄清楚,已经是难能可贵之事,我们都还在路上,欢迎随时交流学习,相互促进。

宋代时期的印花、刻花为瓷器装饰手法做出了贡献。藏友们想了解更多有关宋代陶瓷那届时请大家点击华夏收藏网首页上方的广告条和“名人访谈”文字链接进入观看2010年12月4日19时的现场直播,如果藏友们对访谈页面有任何的意见及建议,可以直接在帖子中回复。

陶瓷艺术与书画的审美和收藏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随着经济发展、现代社会意识和人们审美心理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能渲染一种意境、氛围,给人以享受。

我国是瓷器的发源地,历史相当悠久,在世界上被誉为“瓷器之国”。英文中“CHINA”除了指中国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瓷器,可见,瓷器已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一部分。近年来,在收藏市场上,光芒最盛的就是瓷器,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瓷器的价格都呈强力上涨趋势,在拍卖会上频出天价。

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盛行于清代皇室。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最名贵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青瓷瓷窑有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其中以越窑瓷器质量最高。越窑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胎质坚硬致密,釉汁纯净,淡青色、青灰色为主。

常见器物有碗、碟、罐、壶、洗、盆、盒、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孟等。白瓷产在北方。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它是后世各种彩绘瓷的基础,没有白瓷,就不会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

陶瓷书画原本同源。中国陶瓷、中国书画,本身是两项有着历史文脉关系的艺术,陶瓷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

陶瓷、书画的关系其实是母与子的关系。尔后,经过漫长的繁衍、发展……陶器上的点线符号逐渐演变成独特的象形文字体系,中国的书法艺术诞生了。再从中国书法的笔墨技巧,进化到中国的绘画技法,陶瓷、书画同源的理论如此简单。

中国陶瓷、中国书画如今早已成为世界上最闻名的两项中国本土艺术。然而,自唐代的王维为代表的文人画作为一种中国绘画的艺术现象出现以来,尤其经过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潮流涌动,至今,总有一批传统观念迂腐又自鸣清高的书画收藏理论家,把书画归类于艺术门类,把陶瓷归类于工艺门类;把书画家称为艺术家,把陶艺术家称为工匠。

言外之意,书画艺术高于陶瓷及青铜、玉器艺术,后者均是匠人制造的工艺品。为了驳斥这种看似正统实际上是肤浅的收藏的观点,我们先从中国陶瓷,中国书画从形式到内容的审美异同说起。

传承千百年的瓷器书画艺术,在当下的社会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不法商贩以及一些为此牟利的不法经营商磨破了头皮,苦心经营这方暴利之地,让很多收藏爱好者无从下手,不知对自己喜爱的瓷器该如何收藏,如何鉴赏瓷器艺术,也成为时下几许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优秀的仿制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上海秦汉堂拍卖有限公司,高端的交易方式、敬业的服务精神、信誉的藏品运作,跻身于国内外较具竞争力的古玩古董公司行列。欢迎各位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来上海秦汉堂拍卖有限公司做客~

印文硬陶与有关范蠡的遐想


灰陶大口几何纹尊

灰陶席纹罐

沙龙

西周、东周到汉代之间,太湖之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陶器,由于这种陶器的胎质和烧成温度较之前的红陶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硬度明显优良,吸水率也低,敲击器身能发清脆的响声。而且器身上饰以几何纹饰,一些胎体的表面还上一层薄薄的灰釉,由于这种硬陶器皿较以前的红陶无论洗涤或使用上既美观又结实,很快成了贵族和新兴的富裕家族所爱。

根据出土记录,这些陶器的窑址主要发现在江苏、浙江、安徽沿太湖周围的三个省份,常见的器物有尊(图一灰陶大口几何纹尊)、罐(图二灰陶席纹罐)、瓮(图三灰陶细麻布纹瓮)、釜(图四灰陶云雷纹圆底釜)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陶器外表常拍印有各种花纹,如绳纹、席纹、人字纹、羽毛纹、方格纹、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等。后来的人们把这种陶器称之为印纹硬陶,而有釉的则称之原始青瓷。

而从窑址的发掘报告看,这种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往往置于一个窑内共同烧制,器形大的储物器常常是印纹硬陶,而日常生活所用饮食器具或礼器则以原始青瓷为主。再从墓址发掘看,这阶段的墓里已经出现大量的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制品了,由此可见,这类硬陶当时确实成了时代的宠物。

每每在家与这些古物对视时,常常会想到,这些古陶与称之为“陶朱公”的范蠡有联系吗?因为当时这些硬陶蕴藏着很大的商机啊!

关于范蠡,公元前473年他助越灭吴后的去向,史籍和民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据《史记》记载,说范蠡改名鸱夷子皮到了齐国的陶居,即现在的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这地方原是尧、舜时期古陶国所在地,由于它“地扼菏(泽)、济(宁)之要,据淮、徐、宁、卫、燕、赵之脊”,被称为“天下之中”,一直是中原地区著名的水陆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和军事战略要地。《史记》称范蠡“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经商成功的范蠡被尊称为“陶朱公”,但细想越国的大官住到山东齐国地界去这种可能虽有但不大的,因为既然“隐姓埋名”,何必跑到“天下之中”的繁华之地去呢?不嫌烦吗?

而另一种说法是“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绝越书》)。说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要知道古时称之为五湖的,其实是现在的太湖,太湖在《禹贡》

称之“震泽”,《周礼》称之“别区”,《左传》称之“笠泽”,《国语》称之“五湖”,《吴地书》指出“皆云五湖者,菱湖、莫湖、胥湖、游湖、贡湖”,而七十二峰也是指太湖中的诸峰,包括苏州境内的莫厘、缥缈、金庭,无锡境内的马迹、津里,宜兴的大竹、小竹,浙江的小雷峰等,这些在《苏州府志》中早有明确记录。笔者数十年前曾听闻绍兴有一老叟一下拿出多把顾景舟所制的精品壶,要知当时顾景舟的紫砂壶拍卖价格已是天文数目了,此事引起江浙收藏界不小的轰动,究其来历才知“文革”后期此翁是贩卖绍兴土特产如黄酒、乳腐、霉干菜的,常驾船穿梭于浙江和江苏太湖边诸地经商。在宜兴与顾老由沽酒成了酒友,结果得到了多把顾景舟先生的精品赠壶,由此可见从浙江到江苏宜兴一带走水路是很方便的。

越国灭吴后,范蠡泛舟而去,去哪里呢?这太湖一圈,浙江是不能居了,因为认识的人太多,苏州更不能居了,因为是吴国旧都,想杀他的人大有所在。所以向宜兴去的可能为大,这是一;其二当时的“名优产品”——印纹硬陶的原产地除了他不便居住的浙江德清一带之外便属宜兴和溧阳了。作为后人奉尊为商人祖师爷的范蠡,定居宜兴将印纹硬陶贩运“天下之中”的定陶而大获其利的可能你说小吗?

所以笔者想,尤其相信《史记》所述范蠡带领全家到齐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还不如相信民间所传“同泛舟五湖,游于七十二峰之间”的范蠡来得真实呢!

寻访泉州传统民间手工艺系列 青花瓷首饰 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兴趣是咱陶艺人最好的老师

近些年,由景泰蓝到青花瓷再到软陶饰品,陶瓷首饰风靡各大城市,引起了一股全新的复古浪潮。在泉州市区的一家陶艺吧里,琳琅满目的摆放着各类陶瓷手工艺品。据了解,这些陶瓷首饰均出自于一位热衷陶艺的“80后”之手。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位“80后”女生名叫七舞。她告诉记者,自己从豆蔻年华就开始迷恋青花,加上本身已拜师学了几年手艺,功底较为扎实。 一开始,自己制作青花瓷首饰的灵感来源于景德镇的古青花瓷片,蓝白相间的色彩和丰富图案,令她无论取任何一块碎片都能切割出独一无二的首饰,成为个人的专属符号。

“青花瓷饰品的鲜明色泽和玲珑光滑的手感,都是它惹人喜爱的原因。那种纯净的蓝白搭配,优雅的线条,浑然天成的色泽,处处都体现着中国味道。”七舞表示,近几年,随着时尚一词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元素开始走向国际化,这样一类拥有独特韵味的首饰,也就成了大家竞相购买的宠儿。

“陶瓷制作是传统手工艺,身为现代的年轻人,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创新方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所以,我开店,开设陶艺培训班。这样,就可以培养及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进而让陶艺制作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七舞对手工陶艺制作的未来前景相当有信心。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制作方法

据七舞的搭档若寒介绍,陶瓷对首饰来说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材料,用陶瓷制作首饰,不但原料取材方便,绿色环保,而且价格便宜、设计空间大。陶瓷首饰在国内的形式有很多,瓷珠、瓷块佩件,未上釉的陶质首饰,软陶首饰,珐琅首饰,还有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瓷片包镶首饰都属于陶瓷首饰范畴。纯手工制作的青花瓷首饰,融合了绘画、手捏、雕塑等艺术以及窑火技艺,具备永不变色、永不褪色的特质,每一个饰品都有着独有的韵味。且手工打造的陶瓷饰品区别于传统金银水晶饰品,更能充分展示主人的个性和品位。

“做出一件精美的青花瓷首饰,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高温烧制才成。”七舞一边介绍着,手头上活儿仍然舍不得放下。只见七舞取出与橡皮泥类似的陶土,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再进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复了数次。

同时,她还为记者展示了其中部分的代表工序,“这是揉泥,揉泥的好坏直接决定瓷器的优劣,所以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拉坯之前,将泥料取出并加以手工揉捏,这主要是为了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防止在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接下来是制坯,将揉好的泥,制作成我们所需要的各类素坯,这看似简单实则难度超常的步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青花瓷之所以赏心悦目,重点就在于画坯。先以铅笔在素坯上打稿,再以毛笔蘸含氧钴料的着色剂,精心描绘。最后一步就是上釉烧制了。釉是覆盖在瓷器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它用矿物原料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均匀施于瓷坯表面后会使烧成的瓷器光滑、平整、透亮。不过,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应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这可不是千篇一律的。上釉完成后,就是入窑烧制。”

陶艺DIY让青花首饰更具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通过陶艺DIY这种特别的传播方式,现在不少购买者喜欢自己动手绘画青花图案,或者来样定做,而后再经技师之手打造成为她们想要的陶瓷首饰,从而使得陶瓷首饰更加符合个人口味,且拥有了更多的特殊含义,完全符合个人审美需要。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正如歌曲《青花瓷》中所描述的那样。青花之美,不仅能让后辈们领略到瓷器艺术的博大精深,还展示了我们这个善于创造并深赋美感的民族把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工艺品。

【小贴士】

青花瓷分类:按装饰技法分类

按青花瓷的装饰技法,可以分为: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叠彩三类。元明特别是明代以后彩绘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除釉下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传世作品外,还有素三彩、釉下青花釉上五彩以及斗彩等。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元明以后各类似的主要彩绘瓷器装饰技法的特点。

★青花

青花是指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各种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度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由于它具有蓝白对比,色彩鲜明而典雅大方的特点,因此从元代晚期迄今的六百多年中,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从其釉下彩绘的工艺和所有青花钴料来看,已有悠久的历史。

★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的一种。俗称“青花加紫”。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以色彩绚美著称。始于元代。由于烧成难度大,青花釉里红器,被视为古瓷珍品。青花釉里红是元代结合以上青花、釉里红二种装饰技法创烧的一个品种,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烧成范围狭窄,比起青花来要娇气的多,所以其品种、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

★青花叠彩

青花叠彩瓷器装饰技法和青花五彩、斗彩相比是基本相同的,它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它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的主题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瓷器上用褐彩叠绘辅助题材,再入烘炉中低温烘烤,即成青花叠彩。

(王彩)

【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亦是瓷器的故乡。早在东汉时期已开始步入陶与瓷并举的时代。在千年的历程中,中国人以独有的文化和艺术心智创造出无数精美、令全世界惊叹的瓷器。

在过去,陶瓷仅仅运用于花瓶、摆设和餐具之中,而当下,热爱中国风的设计师们将陶瓷运用在配饰上。时尚舞台上不仅仅出现了临摹青花瓷图案的服装,还出现了青花瓷的配饰。青花瓷配饰比之那些用青花瓷图案的服饰,更能原汁原味地体现青花瓷的魅力。

如今,青花瓷首饰的出现,是以一种靓丽、个性的姿态展现在大家视野中。它以形态各异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色泽,更熔铸雕塑、绘画、书法、诗词于一身,正伴随着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

【制作步骤】

1.揉泥:揉泥的好坏直接决定瓷器的优劣,所以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2.制坯:将揉好的瓷泥制成各种首饰器形晾干。

3.绘画:等干燥后,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绘制图案。

4.上釉烧制:把已经画好纹饰的花朵项链、手链、发簪等素坯外面涂上一层釉水,经1000度以上高温烧制,这样,鲜艳夺目的各种首饰即大功告成。

载入史册的陶与彩 马家窑古彩陶的收藏价值


马家窑古彩陶

马家窑古彩陶

马家窑古彩陶

马家窑古彩陶

这是一组典型开门的马家窑古彩陶罐,其精细的纹饰例如流水纹,卷曲纹、蓖纹等在美学研究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与我国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对美的认识结下不解之缘,也引起我国美学界泰斗杨辛先生的高度重视。华夏收藏网字画版资深藏家梅月外史老师在给学生上美学课时业曾引用马家窑彩陶纹论述美的产生。这一组马家窑彩陶器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它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2000年以来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价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50%,随葬品中可达80%,而且成型与装饰技术也至为发达。自本世纪二十年代瑞典人发现此类文化遗存以来,马家窑文化一直处在学术界热烈的讨论中。有关中国古代彩陶是本土发生还是西方传入的课题的研究使之声望日隆,其富丽神秘的图案及多变的造型也令艺术家爱不释手。但无论对这些问题作出怎样的诠释,马家窑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让后人垂涎了。

锔瓷达到使用上的恢复和审美上的提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自然就有锔瓷这个修复瓷器的行当,歇后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讲的就是这个。

锔瓷手艺历史悠久,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的可考资料就是宋朝的《清明上河图》。这门手艺,上了年纪的人应该还有印象,但是年轻人可能都没有见过。

杭州钱塘江畔,年轻女匠人冯洁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慢慢重拾这门即将失传的技艺。

两年前,冯洁还是一位爱画画、爱服装设计的都市白领。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她偶然见到一件锔瓷作品,立刻被其残缺美的魅力折服,由此开始了自己的锔瓷生涯。

“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通过铜、铁等材质,再次让它修复,从而达到使用上的恢复和审美上的提高。”这句话说说简单,要实实在在的掌握,冯洁可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学习和练习。

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将破碎的瓷器还原出来。这个步骤有点像拼图,只不过升级成了3D立体版。

在定好锔钉的位置之后,就是用金刚钻打孔了。打孔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每件瓷器的厚度、硬度都不相同,这打孔的分寸,全靠经验的积累,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深了,容易打穿瓷器,浅了,锔钉就不牢固了。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个年代、窑口的瓷器特点,冯洁果断辞去了原本薪酬不低的白领工作,应聘进了一家博物馆上班,为的就是有更多机会和瓷器接触。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等,样子有点像现在的订书钉。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敲入锔钉之后,还要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完整的锔瓷才算完成。

相传古时候那些走街串巷的锔瓷匠,完工之后总会向主人家要一碗水喝。主人家拿来茶壶,匠人就用刚刚修补的碗接水,还要拿在手中聊会天。过一会儿,手中的瓷碗滴水不漏,主人自然笑呵呵地递上工钱。

在冯洁的工作台上,摆着一个锔过的印泥盒,这是她的第一件作品,也承载了她对亲人的思念。“这是爷爷传给父亲的,不小心弄碎了。锔好后,父亲传给了我。祖孙三人因这件器物连成了一脉,我很开心。”

“惜瓷惜福,把某种情感延续下去。”很多客人来找冯洁修东西,都是因为这件器物承载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入行两年,还为此换了工作,冯洁说,她很享受现在的生活状态。“我很愿意做一位专业的匠人,以此为生,以它为乐。不舍得丢弃它,我要让锔瓷重新活起来。”

陶牛车


收藏机构: 首都博物馆

大小尺寸: 车厢高17.6厘米,长20.7厘米,牛高17厘米,长22.5厘米

生产时代: 两晋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文化

品种: 红陶

陶瓷造型: 明器

说 明: 晋(265-420)北京房山区服装厂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明器。车为双辕(已失),舆箱呈矩形,前面敞开,后面右侧设一门,左右两面全封闭,上连卷棚式车盖,前后檐均较短,尤其是前檐较短是早期牛车的特征。舆箱底部有4个小孔用以固定车轴。车轮为模制,片状,外侧用双线刻辐条。每轮辐条共16根,集中于粗圆的车毂上。车毂硕大也是当时车辆的特征之一:古代车轴与车身相固定,行车时轮与毂转动,毂上承车厢,下纳辐条,还要耐得与车轴摩擦,故而体积较大。牛伫立于车前,作驾车状,埋首引颈,肩峰高起,体态雄健,有将欲发车之势,十分形象生动。此牛车塑造写实,比例中规。牛车模型明器多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

茶具收藏应从实用开始


茶具收藏应从实用开始

茶具收藏自古有之,因为茶具既能实现泡茶功能,又能作为家居装饰,同时还具有一定增值空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许多茶友都愿意收藏几件自己喜欢的茶具。

随着近年我国经济持续走好,大多茶具已从它本身的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的收藏,转变成商业性投资行为。殊不知,

在利欲的作用下,部分炒作者在获取暴利的背后,带来的是重重危机,这些危机不仅破坏了茶具行业与其它行业的有机运转,甚至带来了诸多因不公平竞争而产生的社会危机。这样,茶具收藏的性质改变了,茶具本身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改变了,剩下的只有商业泡沫和肆意的炒作。

前些日子,看了央视财经频道摄制的几档紫砂节目《砂里能淘多少金》、《你会买紫砂壶吗》等等,感慨万千。因为自己坚持传播传统紫砂文化已十年有余了,面对当前“紫砂热的烫手”这一现象,自己也开始朴朔迷离,不知如何为好。正当我想为这一“乱象”写点什么时,宜兴广播电台“小君访谈”节目录制组邀我作客,就“民间博物馆创办与当前紫砂收藏”这一主题,向听众朋友们畅谈了我诸多想法和收藏体会。

近日,又看到央视财经频道摄制的紫砂节目《谁为紫砂狂》,我便再也坐不住了,因为紫砂壶茶具价格的上涨太疯狂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紫砂壶就是单纯喝茶用的实用茶具,当时紫砂壶的价格只有“品种”价格,没有“名家”价格。据德高望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介绍,当时一件紫砂茶具的定价是按照品种的泥料成本,加工人制作工时工资,加烧成成本,加管理成本,再加上利润之后的总和,而不是今天的加上“名头”后的肆意炒作。徐秀棠还说:出现“名家壶”始于1979年,香港一家公司老板前来宜兴购买紫砂壶,并与宜兴紫砂厂谈妥,将“名家壶”定为A、B、C三等,A等为顾景舟作品,价格在300元左右;B等为周桂珍、何道洪等作品,价格在150元左右;C等价格为75元左右。1982年至1985年,由于香港多家公司前来宜兴采购紫砂壶,所以A等壶涨到了2500元左右,B等壶也涨到好几百元。2000年后,顾景舟的作品一下子涨到了20多万,2010年便涨到1000多万元。仅仅三十年时间,A等壶价便涨了3万多倍,平均每年以1000倍的速度增值,当然,其它等级的名家壶也一并在涨,这里难以寻找真正的市场规律。

然而,价格的上涨除了商业的泡沫炒作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的需求,宜兴陶瓷协会会长史俊棠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这一概率:同是一把名家壶,当只有一个人想购买的时候,壶的价格可能就是成本价,当有10个人想要购买的时候,壶的价格就是成本价的10倍,当有10000个人想购买的时候,壶的价格就是成本价的10000倍,但是只有一把壶,也不可能分给10000个人,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交给拍卖公司拍卖,于是紫砂壶价格的猫腻就出来了。

所以,许多企业老板也参与其中,欲想获取一笔暴利。专程前来宜兴淘壶的一位温州房地产老总这样对央视记者说:“近年房地产出台限购令,看见自己的同行都在投资艺术品,知晓紫砂壶在当前有不错的升值空间,自己即便对行业之水深浅不知,也想投注一把来参与炒作。”基于此,南京博物院的研究员们痛斥这种盲目跟风投资收藏的“有钱人”,他们不仅让艺术品收藏变成了一种纯商业的投资,而且还改变了艺术品收藏本身只作为“传承传统文化与文明传播”的职能,甚至扰乱了艺术品市场秩序,伤害了只为喜欢而收藏的收藏家群体,这完全是利益纵容的、不负责任的一种乱象。

茶具收藏不应该是垄断性的金融投资和非理性的炒作,因为即便它的价格顶破了天,只要失去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剩下那些泡沫般的功能将荡然无存,倘若仍然执意于那些泡沫价值,其后果损坏的就不只是这个行业,而是与这个行业有关所有产业体系,以及因此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所以,我个人认为,茶具收藏应该从实用开始。

记得看完央视摄制的《谁为紫砂狂》后,一位朋友短信问我:“如今紫砂热得发烫,拍卖会上价格翻着筋斗涨,你咋不弄几把自己收藏的名家壶去拍卖场翻翻筋斗?”我回讯说:“紫砂壶,只是喜爱,只是研究,有缘得几把壶,敝帚自珍,舍不得撒手。看到人家好壶,由衷喜欢夸赞,看看摸摸而已,晓得世间有此一物,不动据为己有的念头。欲望太甚,直弄得自家寝食难安,有什么好?”朋友回讯坦言:“现如今为紫砂疯狂的,有几个真心爱壶?大都为钱!不是收藏,是在炒作!”我回了朋友一个微笑的符号。

我记得去年底参加武夷山海峡茶博会,在一友人开的茶庄品大红袍岩茶,在茶台上见用的那把紫砂壶很漂亮。朋友说花六百元在宜兴淘来,泡养大半年后,有一茶友出六千元也不肯出手。我暗想,这才是真正爱壶的茶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