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实用与美观的有机结合——瓷制火柴缸

实用与美观的有机结合——瓷制火柴缸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古代瓷器缸 全瓷的瓷砖

2021-03-25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各地窑厂烧制的各种日用瓷与观赏瓷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但是,一些使用时间较短的陶瓷器具,如火柴缸,往往被人忽视。

火柴在我国,最早是一种舶来品。作为五洋(洋火、洋皂、洋烛、洋烟、洋油)之一,早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就通过贸易传入中国。随之出现了用于盛放和擦划火柴的火柴缸,中国瓷艺博大精深,流传甚广,民间出现了瓷制火柴缸,算下来,其流传与使用的期限,应该始于民国前后,止于20世纪60年代末。

火柴缸,以青花最常见,祭红釉、釉里红、果绿釉和鳝鱼黄釉、茶叶末釉等也偶而见之。它的外形有三角形、方形、六角形、缸状及罐状等。火柴缸上部边沿的纹饰有几何纹、如意纹、蕉叶纹、锦地纹、缠枝纹、朵云纹、莲瓣纹等多种。

鉴赏青花瓷火柴缸,十分不易,多数缸上没有款识和铭记,一般都出自民间工匠烧制于民窑。从中国火柴工业发展史推断,该器物产生于民国时期,至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今后期国家禁止硫化磷火柴生产为止。火柴在清末至民初期间,市场上虽能见之,但售价昂贵,属达官贵人、上流社会的一种奢侈生活消费品,一般平民百姓不能问津。青花瓷火柴缸,因均烧制于民窑,属一般的普通民用器物,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从古玩角度而言,虽不可与官窑工整细腻、典雅华丽攀比,可它毕竟是中国取火文明史上的一段绝唱,曾经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宠物”。它贴近于现实生活,为寻常百姓所看重,也体现了民间工匠艺人一种自由奔放、洒脱的情趣。

民窑青花瓷火柴缸,一般在制胎原料的选用上并不太讲究,绘画青料也多选用中、下等国产青料。青花瓷是属于釉下彩装饰,它是以含钴的矿物原料为着色剂,在干燥的白瓷坯上,用手笔勾画出多种装饰纹样图案,然后罩上一层透明的玻璃釉,再在高温下一次烧制成形。出窑后以青色图案花纹为装饰的瓷器,雅俗共赏,典雅大方,很容易博得使用者和观赏者的青睐。火柴缸造型单纯稳重,有一种优雅流利的美感,它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起来,令人叫绝。

民窑烧制的火柴缸,北方民间寻常百姓家庭中离不开它,十分珍爱,即使破损之后,也不忍心扔掉,找补瓷工匠用骑缝铁钉修复后,继续使用,可见其极具实用价值,体现了劳动人民传统的勤俭节约的美德。一些精致漂亮的青花缸,被深宅大户人家置于客厅桌台或茶几之上,成为招待贵宾茗茶抽烟的点缀之物;在农村操办婚娶的洞房里,选上一只绘有双喜图案的青花瓷火柴缸,为新娘给嘉宾亲友敬烟点火提供方便,更衬托出一种吉祥喜庆的氛围。中国北方地区出产的这种独特的青花瓷火花缸,从现实生活出发,与民众心心相印,朴素的造型,粗放的纹饰,显露出一种劳动人民所特有的、浓厚的浪漫情怀。

青花瓷火柴缸除了它的实用价值外,其美学价值也不易忽略。虽说青花瓷火柴缸上的纹饰大多比较粗犷,尽管也有画意,但过于草率,有的只寥寥几笔,但我们仔细观赏后发现,这种简练不受拘束,奔放趋于自由的绘画手法,也能产生类似水墨画中的传统韵味。其天真烂漫的情调,从八大山人荒率苍劲、简练高雅的水墨画鉴赏中,感受到一丝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关联。

民窑青花瓷缸是自由、欢乐和真、善、美的化身。而器物上的青花纹样,又是那么活泼、朴实、和谐、融洽。它是人自然的反映,是民间艺人性灵的凝结,是火与土结合的奇葩,值得藏友珍藏。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绘画与陶瓷的完美结合


有史以来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宋代作为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处于巅峰地位。华夏收藏网知道很多高古收藏爱好者都对每一款宋代瓷器爱不释手,但是对于新手来说瓷器应该如何鉴定收藏都不甚了解,所以华夏收藏网第42期名人访谈邀请了高古版主——龙影。他这次到来将和大家谈谈宋瓷的收藏及鉴赏时候的一些建议。

以下为华夏收藏网高古版主龙影老师的介绍:

爱收藏,爱捡漏,爱稀有藏品,也爱10元一件的小瓷片。我不是板猪,也不是什么老师,我是曾经吃药的龙影。

费琪文,江苏吴江人,34岁,属龙,常住广州,12岁开始用零花钱收藏邮票,火柴盒,粮票,进入收藏领域,买过金猴,也遇到很多错版,捡过不少漏,那个年代机会多。现在专攻瓷器,曾经辞去工作两年多游荡在江西江苏一代学习瓷器,全国的省级博物院和收藏市场到过很多,经常出没于早市地摊和古玩商店。个人比较喜欢简洁大方的艺术品,因此瓷器方向也以高古为主。

中国瓷器上下跨度很大,南北窑口众多,能把主要的窑口弄清楚,已经是难能可贵之事,我们都还在路上,欢迎随时交流学习,相互促进。

宋代时期的印花、刻花为瓷器装饰手法做出了贡献。藏友们想了解更多有关宋代陶瓷那届时请大家点击华夏收藏网首页上方的广告条和“名人访谈”文字链接进入观看2010年12月4日19时的现场直播,如果藏友们对访谈页面有任何的意见及建议,可以直接在帖子中回复。

寻访泉州传统民间手工艺系列 青花瓷首饰 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兴趣是咱陶艺人最好的老师

近些年,由景泰蓝到青花瓷再到软陶饰品,陶瓷首饰风靡各大城市,引起了一股全新的复古浪潮。在泉州市区的一家陶艺吧里,琳琅满目的摆放着各类陶瓷手工艺品。据了解,这些陶瓷首饰均出自于一位热衷陶艺的“80后”之手。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位“80后”女生名叫七舞。她告诉记者,自己从豆蔻年华就开始迷恋青花,加上本身已拜师学了几年手艺,功底较为扎实。 一开始,自己制作青花瓷首饰的灵感来源于景德镇的古青花瓷片,蓝白相间的色彩和丰富图案,令她无论取任何一块碎片都能切割出独一无二的首饰,成为个人的专属符号。

“青花瓷饰品的鲜明色泽和玲珑光滑的手感,都是它惹人喜爱的原因。那种纯净的蓝白搭配,优雅的线条,浑然天成的色泽,处处都体现着中国味道。”七舞表示,近几年,随着时尚一词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元素开始走向国际化,这样一类拥有独特韵味的首饰,也就成了大家竞相购买的宠儿。

“陶瓷制作是传统手工艺,身为现代的年轻人,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创新方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所以,我开店,开设陶艺培训班。这样,就可以培养及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进而让陶艺制作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七舞对手工陶艺制作的未来前景相当有信心。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制作方法

据七舞的搭档若寒介绍,陶瓷对首饰来说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材料,用陶瓷制作首饰,不但原料取材方便,绿色环保,而且价格便宜、设计空间大。陶瓷首饰在国内的形式有很多,瓷珠、瓷块佩件,未上釉的陶质首饰,软陶首饰,珐琅首饰,还有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瓷片包镶首饰都属于陶瓷首饰范畴。纯手工制作的青花瓷首饰,融合了绘画、手捏、雕塑等艺术以及窑火技艺,具备永不变色、永不褪色的特质,每一个饰品都有着独有的韵味。且手工打造的陶瓷饰品区别于传统金银水晶饰品,更能充分展示主人的个性和品位。

“做出一件精美的青花瓷首饰,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高温烧制才成。”七舞一边介绍着,手头上活儿仍然舍不得放下。只见七舞取出与橡皮泥类似的陶土,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再进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复了数次。

同时,她还为记者展示了其中部分的代表工序,“这是揉泥,揉泥的好坏直接决定瓷器的优劣,所以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拉坯之前,将泥料取出并加以手工揉捏,这主要是为了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防止在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接下来是制坯,将揉好的泥,制作成我们所需要的各类素坯,这看似简单实则难度超常的步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青花瓷之所以赏心悦目,重点就在于画坯。先以铅笔在素坯上打稿,再以毛笔蘸含氧钴料的着色剂,精心描绘。最后一步就是上釉烧制了。釉是覆盖在瓷器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它用矿物原料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均匀施于瓷坯表面后会使烧成的瓷器光滑、平整、透亮。不过,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应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这可不是千篇一律的。上釉完成后,就是入窑烧制。”

陶艺DIY让青花首饰更具魅力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通过陶艺DIY这种特别的传播方式,现在不少购买者喜欢自己动手绘画青花图案,或者来样定做,而后再经技师之手打造成为她们想要的陶瓷首饰,从而使得陶瓷首饰更加符合个人口味,且拥有了更多的特殊含义,完全符合个人审美需要。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正如歌曲《青花瓷》中所描述的那样。青花之美,不仅能让后辈们领略到瓷器艺术的博大精深,还展示了我们这个善于创造并深赋美感的民族把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工艺品。

【小贴士】

青花瓷分类:按装饰技法分类

按青花瓷的装饰技法,可以分为: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叠彩三类。元明特别是明代以后彩绘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除釉下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传世作品外,还有素三彩、釉下青花釉上五彩以及斗彩等。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元明以后各类似的主要彩绘瓷器装饰技法的特点。

★青花

青花是指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各种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度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由于它具有蓝白对比,色彩鲜明而典雅大方的特点,因此从元代晚期迄今的六百多年中,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从其釉下彩绘的工艺和所有青花钴料来看,已有悠久的历史。

★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的一种。俗称“青花加紫”。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以色彩绚美著称。始于元代。由于烧成难度大,青花釉里红器,被视为古瓷珍品。青花釉里红是元代结合以上青花、釉里红二种装饰技法创烧的一个品种,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烧成范围狭窄,比起青花来要娇气的多,所以其品种、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

★青花叠彩

青花叠彩瓷器装饰技法和青花五彩、斗彩相比是基本相同的,它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它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的主题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瓷器上用褐彩叠绘辅助题材,再入烘炉中低温烘烤,即成青花叠彩。

(王彩)

【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亦是瓷器的故乡。早在东汉时期已开始步入陶与瓷并举的时代。在千年的历程中,中国人以独有的文化和艺术心智创造出无数精美、令全世界惊叹的瓷器。

在过去,陶瓷仅仅运用于花瓶、摆设和餐具之中,而当下,热爱中国风的设计师们将陶瓷运用在配饰上。时尚舞台上不仅仅出现了临摹青花瓷图案的服装,还出现了青花瓷的配饰。青花瓷配饰比之那些用青花瓷图案的服饰,更能原汁原味地体现青花瓷的魅力。

如今,青花瓷首饰的出现,是以一种靓丽、个性的姿态展现在大家视野中。它以形态各异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色泽,更熔铸雕塑、绘画、书法、诗词于一身,正伴随着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角落。

【制作步骤】

1.揉泥:揉泥的好坏直接决定瓷器的优劣,所以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2.制坯:将揉好的瓷泥制成各种首饰器形晾干。

3.绘画:等干燥后,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绘制图案。

4.上釉烧制:把已经画好纹饰的花朵项链、手链、发簪等素坯外面涂上一层釉水,经1000度以上高温烧制,这样,鲜艳夺目的各种首饰即大功告成。

鼻烟壶收藏仍有机会“捡漏”


对于喜欢中国精美瓷器的人们来说,研磨成粉末的烟叶在亚洲潮湿的气候中不易保存实属幸事。17世纪风靡亚洲的鼻烟是由欧洲人引入这里的。然而在东亚潮湿的空气中,鼻烟还没等到被人们吸进鼻子就已经腐坏变质了。当中国的工匠们制作出密封的瓷瓶来使烟末保持干燥时,他们同时也创造出一种工艺高超、价值不菲的艺术品,香港宝龙拍卖行(Bonhams)中国艺术和瓷器专家朱利安?金(JulianKing)如此解释。

金说,鼻烟壶是一个在20世纪被西方商人和收藏家所使用的集合名词,用来指代那些人类曾经创造出来的最精美的微型艺术品。宝龙拍卖行本周将拍卖一系列这样的小瓶,其中一些曾是进献给中国皇帝的贡品。它们的总价值有望超过500万美元。金在香港接受了邓肯?马文(DuncanMavin)的采访。以下是经过编辑的访谈纪录:

乾隆时期御制的珐琅鼻烟壶

《华尔街日报》:亚洲的鼻烟壶市场有哪一点让你感到特别兴奋?

金:这个市场完全不可预测。十年前,中国大陆只有少数几位收藏者。如今,大陆收藏者完全主导了市场。这些收藏者很看重那些有着完美皇家印记的鼻烟壶,它们都是在清朝皇帝的主持下制作的;以及那些为文人雅士们制作的寓意深远的鼻烟壶,其神秘图案反映出中国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多元糅合。

《华尔街日报》:亚洲的买家们最让你称奇的地方是什么?

金:他们的精明。大多数买家都精明得超乎想象。他们对于某个鼻烟壶在近来拍卖纪录中的确切价格了如指掌,无论是香港主流的拍卖会,还是那些在英格兰或者法国举行的最小规模的、网站也做得最糟糕而且最难找的拍卖会。

《华尔街日报》:中国鼻烟壶还有什么便宜可讨吗?

金:有,这一点毫无疑问。鼻烟壶的价格比其他收藏品的价格要低。御制瓷鼻烟壶的价格也如是,相比大小为其两倍的瓷花瓶,鼻烟壶的价格只是个零头。

《华尔街日报》:中国瓷器收藏者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的要素?

金:高质量、品相好,而且来源可靠。

《华尔街日报》:你本人最珍视的一件古董、瓷器或者艺术品是什么?

金:作为一名拍卖师,收藏会导致利益冲突,而且不管怎样,那些我希望得到的藏品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最珍爱的古董是一个颇具神秘感的绿石雕像,它是2002年由英格兰的一家博物馆卖出的。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的文物,但实际上却是一件来自古代墨西哥的宝石雕塑。

宋代的“五大名窑”制瓷业繁荣


北宋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笔洗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北宋钧窑月白釉渣斗式花盆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博物馆。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大英博物馆 北宋 汝窑碗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宋瓷更像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宋瓷诸窑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无论从比例、尺度、色泽,还是形状上反复推敲,宋瓷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含蓄典雅的内在美。如果对其形状做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精确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它有一种精妙的柔婉之美。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宋瓷多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泽像翡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像光洁的玉,“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瓷比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雕琢,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北宋 定窑白釉八方四系瓶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小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指语言文字自然淳朴,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觉拨动读者心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张扬、不虚华的个性使人联想到翩翩的君子,沉稳却不失个性;它的内敛又好似江南女子的风姿卓韵、典雅含蓄,让人难以忘怀。

诸多因素造就瓷器辉煌

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宋初实行了“抑武修文”政策,“修文”导致文化的空前高涨,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人们的读书热情激增,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北宋的经济繁荣,为制作高水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宋瓷清新秀丽、典雅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品种。

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

北宋的手工业有官营、民办和家庭副业等形式,其中以官营规模最大。北宋官府手工业专业分工之细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监所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文思院,其中仅文思院即领有42种不同的作业班子,包括锦、绣、金、银、犀、象、珠、玉、金彩、绘素、装钿等工艺品种。官府作坊的工匠皆来自民间,其分工之细也反映了民间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所说“五大名窑”,足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艺水平。此外,玉器的“巧作”技艺也始于宋代。

宋人龙大渊著有《古玉图谱》一书,就是研究宋代玉器的书。始于唐而盛于宋的雕漆工艺,在宋代叫“剔红”。宋代剔红漆层厚、漆色艳、刀法精,图案花纹具有浮雕感,其艺术风格颇似耀州窑的刻花装饰。宋代盛行缂丝工艺,有许许多多擅长缂丝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除人物、花鸟外,还把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在缂丝作品中。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北宋 钧窑天蓝釉盏托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效仿。

北宋初年,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以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努力创制精品瓷器。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都趋向使用瓷器,出现瓷器的大普及。

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变。其造型、釉色、装饰,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北宋建窑兔毫盏

宋瓷的釉色出现了创新且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石灰碱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汝窑的青瓷,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于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米黄色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丰富。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创新。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手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

宋代无论南北方都出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受其所在地区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共同性。

钧窑月白釉长方花盆托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色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瓷胎则以白色或浅灰白色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风格迥异的官窑和民窑

宋瓷有官窑、民窑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即国家政府办的窑,为皇宫、王室生产专用瓷;民窑即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还包括御窑,比如宋徽宗就开办了御窑厂。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后,在凤凰山下也设立官窑。

北宋以前,官方贡器与民间用具只有粗细之别,并无文野之分,至北宋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个朝着清雅、华贵的方向发展,一个朝着粗犷、豪放的道路前进,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早期它们都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但是自从为皇室烧造贡瓷之后,便脱颖而出,其工艺之精湛令各地民窑望尘莫及。其中,钧瓷的生产最具代表性,当初它仅是河南地区一座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带建立官窑窑场,并调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此种釉色的产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在工艺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谓“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即便是成品后还要再行挑选,产品属于非商品性质,并严禁民间使用。其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窑生产则与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缚,工匠来自民间,生产者要考虑成本,看重的是实用价值,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生产随心所欲,产品均供应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这些瓷器虽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别样的艺术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其实,北宋瓷器的发展,还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窑”有三个都是他开辟的。

宋徽宗热爱艺术,热爱美。他热衷于色彩,更热衷于自然的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比较常见的定窑、柴窑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广泛搜集天下宝物和各种技术,并在首都东京开辟了官窑。后来,宋徽宗看到汝州烧造的进贡瓷器后很是高兴,就在宫廷内开辟了一处窑口。在原产地的瓷器,叫做汝窑,在宫廷内的这个窑口则叫做汝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汝官窑就是官窑。

钧窑有官钧窑、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又一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当时,禹州有一种彩瓷,颜色艳丽,而且上有“窑变”形成的火焰纹,入窑时,器物都是一个颜色,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一件重复的。宋徽宗听了甚是满意,又在宫内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烧钧窑。后来的“黄金万两不及钧瓷一件”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宫廷的钧瓷。

成化瓷:从宫碗芳华到鸡缸传奇


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春拍,来自玫茵堂旧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币的成交价刷新中国瓷器价格记录。与此同时,另一件仿成化的雍正斗彩鸡缸杯(一对)也以2850万港币成交。因此有业内人士称2014年为“鸡缸杯元年”。成化斗彩在明代晚期就已难得一见,如今见诸拍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成化瓷器向来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海内外藏家垂慕,是瓷器市场上量少价高的传奇贵族。

成化青金蓝地孔雀绿釉刻花鱼藻纹大罐4,480,000RMB北京诚轩

成化价高不跌

百万以上拍品支撑市场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论是建筑陶瓷还是其他类型的陶瓷制造都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官搭民烧”的制度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烧成了许多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高质量瓷器。明代陶瓷以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为主流。明代瓷器炙手可热,精品大多已经沉淀,换手率大大降低;并且相对存世量大的清代瓷器来说,明瓷存世量略少,对比藏家对明代瓷器的热度,其价格未来仍是看涨不跌。

成化瓷器胎质细润晶莹,色调柔和宁静,绘画雅致恬淡,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历来为世人称道与仿慕,然而传世器无多,品相完美者更少,这注定了其市场流通的数量之少。成化历经正统、景泰、天顺的动荡后,社会稳定,经济日趋繁荣,官窑恢复生产,皇帝对景德镇瓷器制造相当执著,自身又具有相当深厚的艺术修养,鉴赏水准颇高,成化青花与斗彩独树一帜。

成化白釉深腹碗7,998,480RMB纽约佳士得

成化斗彩屈指可数

颜色釉罕有难露面

如果说成化瓷量少质精,那么成化斗彩便是精品中的精品,堪称明瓷第一,斗彩鸡缸杯就是其中之一,几乎历代都有仿制,可以说宣德帝虽然创制了斗彩,但真正使斗彩瓷臻以极致的却是成化皇帝。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样本统计,2005年至2013年成化斗彩仅上拍7件,成交5件,3件超过百万,均为酒杯类器物,最高价为2011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以1,930万元成交,另两件价格较低是因为这两件拍品一件为瓷片贴补而成,一件为普品且有伤,但即便如此也以几万、十几万的价格被藏家收入囊中。成化斗彩价高一方面源于存世量稀少,另一方面则是它的工艺难度系数高。瓷器向来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而斗彩更甚。斗彩经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斗合而成,需要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然后入窑,用1200℃-1300℃的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就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来讲,其工艺难度极大。

成化斗彩瓷器没有永乐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赏心悦目,讲究线条美,成化的瓷器带有女性的阴柔美,不似永乐、宣德那般豪放、粗犷,除了成化帝的敏感性格以外,成化瓷无大器与酿酒业的发展也有关系,明成化时,蒸馏酒已经出现并且成熟,饮酒从米酒的低度、大碗,转向用小杯、度数高的蒸馏酒。这种社会需要也是促成成化斗彩小杯诞生的原因之一。

与斗彩瓷器一样,成化瓷颜色釉瓷也属于明瓷中的珍品,且存世量极少,市场上难得一见。如成化斗彩和青花瓷的高声誉度,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成化白瓷的精细。三件高价颜色釉均在2010年登场,纽约佳士得拍出的成化白釉深腹碗,传承有序,胎釉俱佳,以近800万元高价易主;同一专场释出的成化黄釉盘,逾600万元成交。北京诚轩一件成化青金蓝地孔雀绿釉刻花鱼藻纹大罐,传世绝罕,同为难得的大器,以448万元成交。

成化斗彩鸡缸杯HKD281,240,000香港苏富比

帝王多青睐成化器

清朝旧仿潜力亦佳

成化斗彩因其特殊性,价位已然脱离了市场的一般规律,对整体瓷器市场也不具备一般的参考性,藏家对其的追逐更多的是一种身份上的象征。其精美、稀少、名气大已非等闲人可拥有。对于一些藏家来说,如果无法拥有成化之鸡缸杯,退而求其次,雍正的仿品也是不错的选择。

后世竞相仿制,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成化瓷器仿品出现,而尤以清朝康熙、雍正时期模仿得水平最高,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有的仿品甚至比成化瓷器本身更为精美。清康熙许谨斋有诗云:“新来陶器仿前朝,混入成宣价更高”。据雅昌艺术网监测中心的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13年清仿成化斗彩均价已达69.89万元,2013年的均价较2008年翻了5倍之多。2009年5月香港佳士得“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以213万元成交,2012年12月北京保利“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以368万元成交,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春拍香港苏富比“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一对”以2,654万元成交,显然,成化斗彩的高价位对清朝斗彩亦有提振效果,未来升值空间不可小觑。

成化黄釉盘6,125,268RMB纽约佳士得

成化瓷并非件件贵

流传有序价更高

瓷器拍品高价的缔造一方面取决于器物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更看重其传承著录。香港地区瓷器拍卖历来具有优良传统,高精尖的成化瓷器很多经由香港拍出。2013年秋拍的成化青花宫碗,还有今春轰动业界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均闪耀香江,也让普通藏家难以望其项背。不难发现,除了“珍奇稀有、品质上乘”以外,这两件瓷器都系名家收藏,有着清晰的流传记录。这只宫碗为Cunliffe勋爵旧藏三件成化宫碗之一。此碗于1971年Bluett古董展售会时估价25,000英镑。十年后于香港苏富比以4000万港币售出;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欧洲玫茵堂珍藏,并为LeopoldDreyfus夫人、坂本五郎、桂斯•艾斯肯纳奇(GiuseppeEskenazi)及(传)仇焱之旧藏,来源显赫。符合这诸多因素的完美瓷器仅为凤毛麟角,拍出天价也不足为奇。

天价拍品仅是市场中极小的一部分,而拍卖行要努力满足不同层级买家的需求。内地市场,北京东正拍卖将在春拍推出一件“明成化官窑青花矾红五龙宫碗”,为日本京都百年旧藏,是成化斗彩之前身,品相完美,估价待询。北京中汉犹珍17期拍卖会,包括三件明成化青花瓷器,一件成化官窑海水云纹罐,因品相问题以12万元起拍;婴戏图碗与婴戏图水仙花盆均属民窑细路,工艺精细,尤以水仙盆造型为少见,数万元的起拍价格十分接地气,值得入门级藏家竞购收藏。北京保利也将在26期精品拍卖会上推出一件明成化青花龙纹盘,作为成化瓷器这种可遇难求的低数量品种,只要定价合理,无论品相与官民窑,都会引起藏家关注,如果再加上品种少见,预计会有十分理想的成交价格。

咸丰粉彩卷缸


咸丰朝共11年,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少有瓷器传世,粉彩瓷更加少见。乾隆、嘉庆时期常用的“百花不露地”的粉彩工艺很少见到,轧道工艺在咸丰朝几乎绝迹。为数不多的官窑制品中精品也不多,民窑制品更是粗糙。粉彩瓷多以白地绘画。

器型:咸丰瓷与道光瓷有相似之处,陶瓷器型除承袭传统之外,少有创新,造型多趋向拙笨,较道光更为笨拙。琢器以瓶、罐等多见,帽筒有圆形、六方形、八方形的,工艺上多采用镂空手法。茶壶、盖碗、攒盘、碗有传统造型也有花口造型的;洗有蝴蝶式、海棠式、荷叶式等。另有杯、渣斗、香炉、盒、花盆等也为咸丰时期常见器型。

胎釉:咸丰瓷器胎质与道光相似,圆器类如盘、碗等,虽胎壁薄,但胎骨不太坚致。即胎质貌似细润(这是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共有的风格),实则粗松,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釉质泛白,釉面薄厚不一致。薄者,釉汁稀淡,表面光泽和滋润度不足,呈微小的橘皮坑。厚者,多同于道光时的波浪釉。这些明显的时代特征,不仅道光、咸丰两朝有,而且也是清代后期的普遍现象。

彩绘:咸丰彩绘具有细腻与粗糙两种,精细者多为慈禧等烧制的宫廷之物,这类具有绘画工细、色彩绚丽、纹饰寓意吉祥的特点,但它毕竟是清晚期且是在御窑厂被毁、“良工四散”的情况下,其烧造技术终不能与清盛世媲美。图案除少量精品外,人物形象大多生硬。尤其民窑所画的人物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这也是咸丰粉彩鉴定的一个特点。

纹饰:咸丰粉彩官窑纹饰有云龙、团龙、云凤、夔凤、云蝠、云鹤、博古、八卦、八宝、宝杵、仕女、寿星、八仙、十八罗汉、婴戏、三星、五谷丰登、太平有象、花鸟、松竹梅三友、十二生肖、松鼠葡萄、菊花蝈蝈、鸳鸯莲花、蝴蝶、三羊开泰、绶带枇杷、花卉牡丹、石榴、三果、喜鹊登梅、花篮、缠枝莲、缠枝花卉、四季花卉、月季、莲花、桃花、“寿”字等,尤以象征富贵和吉祥寓意的纹饰最普遍,如太平有象、喜鹊登梅等纹饰。

集制瓷大成者 乾隆宫廷青花美瓷鉴赏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盉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龙纹天球瓶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仙鹤纹带托爵杯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集制瓷大成者——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它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唯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成书于乾隆时期的朱琰的《陶说》记述了当时的制瓷业的新技术状况:“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璧治锡、王小溪治玛瑙、葛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

青花人物纹缸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4.5cm,口径19cm,足径9.5cm

生产时代: 崇祯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容器

说 明: 明崇祯

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纹。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各式兵器。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