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欧洲瓷器 > 导航 >

广彩人物画瓷器为何受欧洲人喜爱

广彩人物画瓷器为何受欧洲人喜爱

古代欧洲瓷器 古代中国瓷器欧洲 古代瓷器的彩

2020-11-13

古代欧洲瓷器。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特色传统工艺品。

广彩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是令人惊叹的图像数据库

时间来到两三百年前,在一个叫欧罗巴的地方,星罗棋布的大宅门中,奇装异服的上流社会精英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向着大海的方向望穿秋水。温暖的海风,会送来塞壬的歌声,也会送来东方的瓷器。那些透明釉覆盖的形形色色的小画,就是他们了解那个遥远国度的大门。此时此刻,千言万语比不上画面中的一抹裙摆。

在作为广州博物馆主展馆的镇海楼里,我们可以在一堵靠墙的玻璃柜中找到一大堆华丽的瓷器。这些东西,都是当年令欧洲人神魂颠倒的外销瓷。是广州这个世界级口岸送给世界的珍贵礼物。在乾隆皇帝大大咧咧地将景德镇瓷器的商业机密几乎免费地送给一个法国人之前,中国的瓷器,对多数的欧洲人来说,就是穿越云层的那一米阳光,是洒入爱琴海的一滴泪,美轮美奂,难以捉摸。

大约在雍正年间,广州出现了附属于洋行的彩绘作坊,将来自景德镇的白瓷加工成适应外销的彩绘瓷,称之为广彩瓷。

广彩瓷从出现之初,就是一种以直接销往海外为目的的产品。十八世纪中叶向欧洲出口的数量最大。美国旅行者 Willlarn Hickey(威廉哈克)1769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当时广州类似的各种工场数量多达百家,说明了当时外销瓷的数量之大。

清 同治广彩宫廷人物大瓶

“西洋重华瓷”。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那些生活在油画里的外国人为什么对杯杯盘盘、坛坛罐罐抱有如此的深情。法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内修建了托里阿诺宫(Trianon),专用于陈列中国青花瓷,其继任者路易十五的宠姬蓬帕杜夫人及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更是中国瓷器的狂热爱好者。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也是一位中国瓷器鉴赏家,当时的人记载她习惯于在宫廷中摆设大量的中国瓷器。萨克森王国、西班牙王国以及意大利等国王宫都收藏有数量众多的瓷器,甚至有些君主死后以瓷器陪葬。

广彩瓷的彩绘内容融合了西洋油画技法,多用金彩,设色绚彩华丽,对习惯了温润素丽的清代中国人来说,有点儿太农家乐了。但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卓越尝试,习惯了在商海中打拼的广州人,对于一切能够引发市场反响的风格和技法,都不吝于大胆尝试。世俗的评价对于他们来说,当然并不是不重要,但相比于客户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有时候需要多一点冒险精神。毕竟本质上,广彩是一种订制化的产品。客户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再正常不过了。

欧洲人深爱广彩人物画瓷器

18世纪,广彩艺人用作绘制底版的图片,主要包括欧洲的油画、铜版画、素描,甚至漫画和讽刺画、书籍插图等。这些图像在昏暗的船舱中经过漫长的海上颠簸,被送到一批批之前对它们一无所知的东方陶瓷画师手中。外来的式样刺激着画师们的神经,那些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和世俗生活,那些陌生的山脉、峡谷、橄榄油和葡萄酒,给他们的手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成功地绘制出了从风格到色彩都和中国传统陶瓷绘画明显不同的样品,立体、透视、明暗,让初次见到它们的国人大为吃惊。

关于广州的外销瓷,关于广彩,能讲的故事很多。但当我又一次站在这巨大的玻璃柜前,迷住我的,是上面那些花花绿绿的人物。当中,出现了一口巨大的广彩碗。穿着长衫,戴着软帽,把玩着文房和乐器的古代官人与仕女,正用他们惯有的波澜不惊的神情,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而这些也深受欧洲人喜爱。

清 道光广彩人物故事纹盘

用上了中西融合的手法

大约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广彩的人物表现形式开始有广州的独特风格,也即将西方元素或技法与传统、本土的元素巧妙融合。到道光年间,广彩行业后来称之为“长行人物”的风格出现了,这是唯一在广州出现的独特格调。它的人物像头用红线条表现,眉目用黑色,五官表现清楚,姿态各不相同。人物的服装和衣纹不同于传统国画形式的先勾轮廓后填色,而是用色釉直接绘画,并且用颜色绘出衣纹的深浅明暗和衣服上的花纹图案。这类作品常用楼阁来表现大件产品的人物,以使人物数量的增加显得更加和谐自然。“金殿比武”“鸿门宴”这样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故事,漂洋过海地去往欧洲,呈现在收货人案头,收获他们的点赞和评价。

有航海文化的研究者认为,广彩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富足、极乐”的迷离想象。我们从当时欧洲一些仿制的瓷器上,就能很容易地看到这种影响。那些瓷画中的中国人,常是叼着烟杆,提壶品茶,悠闲地在美丽的庭院中消闲享乐。

就像我们今天不能判断被网络连接的另外一台电脑前,坐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机器那样,两三百年前这种跨越大洋的图像式传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失真的问题。中国的陶瓷匠在点下发送键送上国际贸易互联网的《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后,常常在一次次转手带来的信息衰减中被简化为纯粹的人物图像。中国人无法理解那些长着翅膀的小孩为什么一定要光着屁股,而西方人也宁可高声传颂一个今人几乎没有听说过的叫铁中玉的古代中国人,而对真正的超级网络大V张生和崔莺莺视而不见。

无论怎样,经由广州口岸远赴欧洲和美洲的广彩人物画瓷器,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根纽带。它在历史上的光辉,在未来的价值,可能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理解。

清 乾隆广彩描金八角形盘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中国瓷器——欧洲人眼中的“白色黄金”


几个世纪以前,当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中国瓷器时,无不惊叹于这种半透明的精美艺术品。他们的结论是,瓷器一定是以魔法制成的,他们把瓷器称作“白色黄金”。曾经有位海外游客说过,他是怀着朝圣的虔诚来江西景德镇的。

2015年10月,总占地面积8.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翻开了它的历史扉页,向你敞开一个熠熠生辉的陶瓷世界。

草鞋码头与“青花瓷”传说

草鞋码头,是景德镇的另一个称呼,喻指从五湖四海来的制瓷技工。

从其貌不扬的泥土到美丽得令人惊叹的瓷器,制瓷业需经历72道工序。在成型坯房中有数不胜数的从事瓶、缸、钵、罐等琢器生产的打杂工、码头工、装坯工。明清时代因为由厂主免费提供草鞋,他们也被称为“草鞋”。一句“耕且陶焉”,显示了当时这些人的身份变动。既是陶瓷工人,又是种田的农民。因为陶瓷,他们才走上了城镇的码头,走进了城镇的作坊;因为陶瓷,他们离开田野后仍然穿草鞋,一如在田野里奔波。

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瓷器离不了泥土。这些工人离不了泥土与田野,而草鞋无意中又成了一种与土地相连的依据。

一名装坯工(如果还兼做打杂工、码头工)、两名利坯工只需要提供一双草鞋;而一个打杂工、一个码头工、一个装坯工、4个利坯工,就是3双草鞋。精明的厂主比谁都会算计。如果想知道陶瓷厂的规模与生产能力,从草鞋数量就可以估计个八九不离十。如生产大件的琢器,或遇到工艺复杂的,则需配备6个利坯工。草鞋还演变成衡量生产能力的单位。

利坯时,坯体湿度已干至七八分,非常不好用力,若掌握不好力度,坯体顷刻间就会化为齑粉,一切前功尽弃。利坯工有两道考验:一是面前的坯体必须修得均匀合适,厚薄有样;二是烧窑后无变形、破损。高明的利坯师傅,不仅会眼看,还会用耳朵听。他们能够通过指弹坯体发出的声音,来决定手下利刀的轻重,真有庖丁解牛的功夫和阵式。利坯工的工钱,要等二次考验后才能结算。

可以说,从泥土到陶瓷,整个生产过程繁杂无比,真是步步惊心、处处谨慎,任何一个小小的环节都不能马虎,一点瑕疵都不能出现,处处都是对陶瓷工人的考验。扛坯工行走时,两手五指朝上托着坯板,长约6尺、宽约3寸的坯板上摆满了瓷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大器”,不能有丝毫闪失。因为一旦掉落就无法再用了。

想象扛坯工穿着草鞋行走的情景,一定是走得非常小心,如同走在薄薄的瓷器之上。他们深知肩上的分量。听说,那时路上的人看到掉在地上的瓷坯,也不会去践踏,要等扛坯工回来时再捡回坯房。

对于陶瓷,这些“草鞋”们付出的还有自己的生命。

“青花瓷”传说中,当美丽的青花姑娘听说自己心爱的人想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却苦于找不到颜料时,心急如焚,便找到开矿的舅舅,要求进山。女孩子进山,多有不便。但舅舅面对执拗的青花,不得不答应。在山里,青花忍饥受寒,从不放过任何犄角旮旯。几个月后,找到石料之时,窑倒舅舅亡、青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青花以生命为代价寻找到的石料,真的可以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她的恋人画后用高温焙烧,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成就了青花瓷的美丽。自此,一种代表这个小镇,甚至可以说代表中国的陶瓷出现了,“只供迩俗粗用”的景德镇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书中记载,那时景德镇的昌江码头“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人头攒动,船只穿梭。“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小镇“争渡者日夜不息”,竟有三百多条小弄堂。当时家家做瓷器,还成立了御器厂,“窑火通明两岸红”。泥、水、火完美结合,“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从昌江汇入大海,从东南沿海直通到了日本和朝鲜;还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达了非洲。郑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带上了它。

这些来自东方、来自小镇的器物,在海外令人称奇。以至于在西班牙,人们坚信瓷器能唤醒亡灵,成为国王、王后去世时必不可少的陪葬品。有些民族还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而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就源自小镇的历史名称——“昌南”。

督陶官和珠山八友

中国瓷器为什么能在明清形成一个高峰呢?主要跟当时的督陶官制度有关。督陶官,这一历史特有的称号,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台上出现时,特别引人注目。

当明朝政府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的时候,就派来了督陶官。此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督陶官被派往景德镇,专门负责监督御用瓷器的生产。

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是臧应选奉旨到景德镇督造官窑的时间。他原是工部郎中,也是自他开始,创下了以督陶官姓氏称窑的先例——臧窑。臧应选能开此先例,自然是由于他这段时间督造出的精美瓷器了。

《景德镇陶录》“康熙年臧窑”条曰:“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可见臧窑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单色釉品种上,传世的康熙官窑器,除了鳝鱼黄、黄斑点之外,其他都能得到印证。

臧窑还有青花五彩瓷,多仿造明代的精品,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气势,《景德镇陶录》记载臧氏曾得力于神助,才烧出如此精美的瓷器。总之,臧窑代表的是康熙朝前期景德镇陶瓷的烧造水平!

在景德镇的历任督陶官中,清代唐英也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浓重一笔的督陶官。唐英初到景德镇时对陶瓷是一窍不通,于是他就利用9个月的时间,拒绝了所有官场上的应酬,深入到坯房窑厂,和陶工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绘画,很快就熟悉了制瓷的各种工艺,由一个外行转变成内行。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他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亲自审定画样,甚至对于瓷器的烧制过程也极感兴趣。唐英就奉乾隆皇帝的旨意编纂了《陶冶图》,书稿图文并茂,详尽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后世誉为“集厂窑之大成”,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唐英虽然逝去已两个多世纪,但“玉山不颓清流在”,他对我国陶瓷事业所作的贡献,将永不磨灭。

景德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随着清朝国力衰败,皇家御窑厂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

“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其成员不止8人,都是御窑厂停烧以后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

据悉,“珠山八友”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鼎盛于20世纪30年代,影响却超越了整个20世纪,并延续至今。其弟子、后裔今天仍活跃在陶瓷艺坛,在粉彩、青花、古彩、新彩、颜色釉及陶瓷雕塑诸多方面继往开来。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珠山八友的大量瓷板画,使景德镇的陶瓷彩绘装饰风格具有了新的面貌。

今世书画名家在景德镇制作的素胎器物上,把釉土当纸墨创造,犹如在宣纸上作画,寻求一种大气磅礴的国画滋味,并融入书画家各自的艺术风格。经窑中施釉等十几道工序以后,在气窑内高达1480摄氏度的高温中接连烧制11小时,才变成美丽、亮堂、纯粹的青花瓷。因为受胎质、釉质、温度等许多条件影响,出窑后瓷器的精品率只有30%左右,所以一件白璧无瑕的瓷器艺术品亦是来之不易的,技术的复杂增添了它宝贵的存世价值。

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时代,陶瓷技术与绘画艺术展现出一种新的结合。“珠山八友”对传统文人画与传统瓷艺兼容并蓄,将陶瓷的商品化与艺术化融为一体。他们各人的性情、履历、涵养、气质都有所不同,在挑选体裁、描写景象、体现技法等方面也各不相同,经过长时间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徐仲南的萧疏,邓碧珊的整齐,王琦的雄奇,何许人的荒寒,田鹤仙的朴茂,毕伯涛的隽永,汪野亭的苍润,王大凡的古雅,程意亭的瑰丽,刘雨岑的韶秀,堪称是奇光异彩,显现出“珠山八友”瓷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而他们彼此沟通、彼此影响,又形成了大概一致的艺术基调,变成一种明显的时代风貌。他们的艺术寻求,突破了传统粉彩的审美特征和认识,他们的艺术观与审美理想,为陶瓷美学添加了新的审美范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东郊学堂为博物馆注入新内容

景德镇陶瓷蜚声中外始于宋代,位于景德镇东郊的进坑是宋代最优质的瓷石出产地。时隔千年,景德镇民办非盈利机构东郊学堂挑起了保护和传承进坑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担,向世人讲述景德镇宋代陶瓷故事。“没有优质的瓷石,景德镇不可能烧造出精美的青白瓷。”东郊学堂创始人黄薇说,进坑作为最优质瓷石的出产地,是毋庸置疑的“瓷都摇篮”。

记者看到,进坑还完整地保存着景德镇宋代制瓷业的原始风貌。以黄薇为执行负责人的考古调查发现,进坑拥有古矿坑5个、古窑址15个、古水碓16个以及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这些窑业遗址,完整地揭示了从原料开采、加工、运输到制作烧成的古陶瓷生产过程。”她说。

2014年6月,古陶瓷学者、“80后”夫妇黄清华、黄薇创办东郊学堂,其地址就位于进坑村村头。在考古调查的同时,黄清华、黄薇发动当地百姓对古矿坑、古水碓、古窑址和瓷石古道进行保护,并设立进坑村史馆,开发了宋代制瓷风情游览路线,向世人再现宋代时期景德镇的制瓷场景。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赵纲向记者透露,在今天的景德镇市域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完整、系统的历代瓷业遗产——原料产地、作坊窑房、道路码头、商铺民居、窑砖里弄,这些文化遗址遗迹浸润了景德镇的生活方式、传统制瓷技艺和人文禀赋。据最新统计,全市目前有52处151个著名窑址,这些著名窑址代表了从唐代至民国年间的陶瓷文脉,成为该市留住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的重要载体。

全市现存的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绝大多数与陶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窑房、作坊、码头、民居、瓷行、树行、寺庙、戏台、教堂、古井等;老城区地下60%都是历代窑业堆积物。位于珠山中路一侧的御窑厂,为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地底下埋藏着数量繁多的“瓷片”,被视作不可多得的珍宝。现在,这里是御窑遗址保护的核心区域。

从2002年开始,景德镇市正式启动御窑遗址保护工作。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编制完成《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并由江西省政府公布实施;入选第六批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重点大遗址、全国25处大遗址重点保护展示工程和全国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相继完成“御窑遗址陶瓷历史文化旅游”“御窑遗址保护设施建设”“御窑遗址保护与研究建设”等项目。

近年来,景德镇市还清理和修复了御窑厂内中轴线和古井、御窑厂大门、龙珠阁、南北麓窑炉作坊遗迹保护房、佑陶灵祠等;清理和修复周边遗存的徐家窑、刘家窑、黄鹤大窑以及老罗汉肚部分窑房、窑炉、作坊,抢救性修缮彭家上弄、斗富弄、方家弄部分民居、瓷行、会馆等风貌建筑和历史建筑,抢救保护复原龙缸弄老街区建筑立面,修复迎祥弄6号老宅主体等。

与此同时,景德镇市先后对湖田古窑址、浮梁古县衙、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等遗产进行了保护;加大对老窑址、老街区、老厂区的保护力度,着力恢复一批老寺庙、古店铺、古码头、古里弄、古会馆和古戏台。

浅绛人物画盘


清末民初出现的浅绛彩瓷是源于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和少许淡绿、淡蓝等彩料,经低温烧制,构成一幅淡雅和纸绢上的浅绛画相似的绘画效果,特别在亮丽肥厚的白瓷上画出的山水画,低温烧成后,墨色浓淡相宜,配上淡淡的薄薄的绿、蓝、赭色,色调清新,再题上款和年代,极具中国文人水墨画效果,和当时盛行浓艳色彩的粉质感瓷画形成强烈对比,颇受社会各界欢迎,成为当时瓷画的一个亮点。由于早期浅绛彩绘仍有颜色不耐久,易脱釉现象,又一度衰落,后文人画家加盟,以瓷当纸将宋元以来的工笔或兼工带写的绘画略加增减,其在瓷器上的成功表现,给浅绛彩绘带来新的生机。新的浅绛彩瓷和传统粉彩相比,更接近绘画,无论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都可以和画家在纸上的作品媲美。

民国二十年前后,相应出现了以景德镇“珠山八友”王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彩绘名家。他们以画瓷板、瓷瓶为主,在瓷画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将浅绛彩瓷画推向了高潮,在民国瓷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该画盘直径22厘米,底径12厘米,画一长者穿一身长衫,长长的胡须,正教两个学童认字,周围放置了教桌、书本、笔纸、石凳、竹几和一盆盛开的荷花,窗外一棵高大的泡桐树,只见一段树干和浓厚的树叶,环境很美,画面很有意趣。技法上墨色浓淡相宜,涂上红绿蓝赭,十分雅致。用玻璃白涂凳饰,有浮雕感。画上方配以墨书:“志欲光前,诗喜教子,甲辰秋,汪庆云作”。背面印有红色方款。

汪庆云,光绪时期人,擅长人物花卉,中国历代画家名录中有条目介绍。这只瓷盘,专为观赏用,为早期浅绛瓷画作品,现已不多见,不失为一件浅绛瓷画中之佳品,值得珍藏。

开光人物画瓷器是什么意思


在瓷器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即开光瓷器,很多人在听到这个名称的时候都会感到不解,疑惑为什么瓷器还需要开光。实际上,瓷器开光与我们想象中的开光是不一样的。那么,瓷器开光是什么意思?开光人物画瓷器又有什么特点,值多少钱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开光,是我国瓷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图饰效果非常好,而且能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突出重点的感觉。通过开光能表达出艺术家们更为突出的思想和审美,也更容易给人带来乐趣。开光人物画瓷器则是指开光之后采用的图案是人物,这样的瓷器在我国传统瓷器中非常常见。

开光在景德镇老艺人口中也被称为是开堂子,即在瓷器上勾勒出圆形、方形、菱形、扇形等不同的形状,然后填充不同的图案,开光人物画瓷器就是以人物图案为主。这种瓷器烧制方式,有很强烈的对比效果,而且能够以静衬动,让整个瓷器看起来更加漂亮。

开光人物画瓷器的来源,迄今没有具体的说法,但从考古资料来分析,至少能追溯到宋代,据说最早的开光人物画瓷器就是宋代磁州窑和吉州窑出品的,这是当时非常有名气的两大瓷窑,规模大不说,产量也多,工匠人数多,艺术家更是不少,因而能熟练绘图鞋子,对瓷器进行更好的装饰。也因此,开光瓷器成为一种流行瓷器。

开光人物画瓷器要比其他的瓷器更贵一些。因为与动物、花卉不同的是,人物更难描绘。尤其是对一个人的神态、情绪表达,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老练的手段,是很难做到惟妙惟肖的。因此,开光人物画瓷器数量很少,但价值都很高。

开光人物画瓷器的价格,可以从其他开光瓷器中了解一二。比如清乾隆年间的珐琅彩开光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元价格拍出,这样的高价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实际上,开光人物画瓷器拍出高价的案例并不少,尤其是明清时期,开光人物画瓷器制作更加精美,有很多都是皇家御用,价格更高。

不过,开光人物画瓷器的烧制难度是很大的,再加上外国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和掠夺,导致目前可见到的开光人物画瓷器很少,十分珍罕。

温馨提示:近几年来,对开光人物画瓷器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而鉴定真假成为入手开光人物画瓷器之前,必须要掌握的技巧。另外,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都建议找专业的鉴宝平台,他们有专业鉴宝人士,还有更广阔的人脉,平台安全可靠。

民国时期时装人物画瓷器研究


1917年至1921年,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时尚的迅速发展,时装人物画瓷器也臻于鼎盛,新女性形象跃然出现在瓷器画面上,她们以时髦为荣,有的演奏手风琴,有的对镜剪短发,有的持望远镜远眺,有的推儿童车出游。全然改去了旧式的妇女的行为举止和装扮模样,她们头戴蝶结,胸佩鲜花,臂挎坤包,腕戴手表,脚穿丝袜、皮鞋,衣着样式不断翻新。

时装人物画瓷器约衰退于1928年以后。自1922年至1928年间的瓷器上的时装人物画,以表现别墅花园中的女性的闲适生活为主,或花园聚会,或结伴出游,或赏玩雀鸟,或嬉耍孩童。短发、短领、短袖、短裤、短裙成了女性的时兴装束,展示出现代女性开放的仪态风貌,鲜活地体现了中国女性服饰由清末古典服装向民国早期现代服装的转变。

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画瓷器上,描绘了当时五光十色的时尚风俗。忠实地画出民国初期的各种旗帜,有五色旗、十八角星旗、万国旗等样式。特意地表现各种时髦事物,如画着持国旗戴贝雷帽的孩子、挎着手杖的女魔术师、摇头摆尾的西洋哈巴狗,儿童电动玩具。还形象地记录了民国初期富有特色的洋楼和室内陈设,画中的水泥电线杆、铜杆白砂玻璃罩电灯、镂花铁门额、细巧的百叶窗、五彩玻璃花格窗等建筑物件,都透射出民国早期建筑的时代气息。民国早期瓷器上的时装人物画从多方面提供了当时风俗的珍贵形象资料。

民国早期瓷器上的时装人物画与以往的瓷器人物画的画法不同,不仅运用了新粉彩工艺技法,并且吸收了西洋的水彩画法,有着丰富的明暗层次,微细地显出立体感。面面色彩艳丽而透明,仕女身穿洋红、橙黄、翠绿等明艳的彩色服饰,十分鲜艳夺目,迥然有别于清朝同治年以来瓷器浅绎彩绘的淡雅色调。

民国早期瓷器时装人物画有着新的绘画技艺要求,首先要具备写实人物画要求的写生能力,由于没有现成的稿样粉本可以照搬,而要如实地描绘眼前新出现的时髦人物的风尚和服饰,创作出新的画稿样式。过去瓷器上的古装人物画,很少绘出具体的写实的环境背景,而民国早期的瓷器画面中的时装人物多置身于洋楼。厅房、庭院、花园等满而密的实景中。有的大型瓷瓶上绘着十几个人物,众多的人物还依照各自不同的身份,按主次分布在场景中的不同位置,人物和背景有机地配置在一起,这显然受到西洋画构图的影响,已具有现代绘画的构成样式,因此从题材内容和绘画技艺来看,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画瓷器最能体现出民国瓷器的特色。

对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画瓷器的文化价值的认识仅是开始,因为这只是限于我在10年中所搜集的近百件这类藏品中得到的认识。我的大部分的民国时装人物画瓷器藏品编于《瓷绘霓裳》一书,已由文物出版杜出版。据我的统计,在1911年至1928年期间,在江西景德镇至少有20余人从事绘制时装人物画瓷器,其中有洪步余、夏鼎臣、毛子荣等卓有成就的专门绘制时装人物画的瓷画家,他们在当时日益衰退的瓷业生产中,革故图新,制作了数以万计的时装人物画瓷器,虽然时经80余年,所存已十不及一,但仍应有一定数量的遗存,其中必有许多未知的新的绘画内容和图样,是值得有识者加以注意和收藏的。

我近来又收集了几件时装人物画瓷器,其中亦有可记述之处。有位友人从西安购得一件时装人物画瓷器,特地带到苏州送给我。这件笔筒的一面绘一站立的年轻女子。上衣的领部甚高,可达耳垂,犹如直筒。这是清末民初时期女服的特征。在女子身后有一张苏式方桌,桌上置一厚匣线装书、种有草卉的瓷盆和放掸子等杂物的筒瓶。这件时装人物画瓷笔筒的器底,有红影印章式“同治年制”篆书款,应是后仿的年款。但这件瓷笔筒上所绘的女子服饰,显著具有清末民初女服的特点,可以认为是时装人物画瓷器中年代较早的一件。

毛子荣在庚申年(1920年)绘制的一对时装人物画大瓶,描绘一群女子在庭廊轩前休憩闲耍的情景。画面正中为一位站立的女子,额前梳刘海式短发,胸前佩粉红色大花,左手戴着手表,脚穿黑色低跟皮鞋,是当时摩登女郎的真实写照。在画面人群的旁边,有一个脑后束长发的女子,手持望远镜眺望,身上背着盛望远镜的皮匣。脚穿草绿色长袜。在画面中间站立的女子的身后,有一武装打扮的女子,脚上缠着草绿色的军用裹腿,生动地反映出当时上层社会女子的时尚。

绘有《豪门欢聚图》的大瓷瓶为洪步余在辛酉年(1921年)所作,瓶腹共绘妇女儿童10余人,相聚在豪宅门口,欢洽喧谈。图中宅门和院墙的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安有卷曲铁花饰门楣的欧式大门和攒尖顶的水泥门柱是民国早期洋式建筑特有的样式。

松林阁所作的一件戊辰年(1928年)题记的时装人物画将军罐瓷器,是时装人物画瓷器最晚的纪年款。图中的妇女梳着短发和脑后挽成双圈的辫发,身穿低领短衣和刚过膝的多褶短裙,足登皮鞋。图中人物的服饰可作为判别这一时期时装人物画的标尺。

有“余茂生写生·题款的时装人物画大瓷瓶,从妇女的低领。短裙。短裤、饰有花纹的套装和彩色高跟鞋等穿着来看,应是1928年左右的作品,描绘了一群装扮入时的淑女在私家园林中嬉游的场景。

我们将以上列举的不同年代的瓷器的时装人物的服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民国早期妇女服饰演变的过程。因此,通过对民国时装人物画瓷器的不断收集和发表,对这一门类瓷器的文化价值会增添许多新的认识。收藏天地是十分广阔的,我对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画瓷器的收藏。是为了存留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我在收藏、整理,研究和出版民国时装人物画瓷器的过程中,认识丁一些海内外收藏民国早期文物和服饰的朋友,并且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民国早期的文化。文化是一条河。收藏者就会是一座水库,用它蓄满了水。可以发电照明,闪放光辉,映出一方不寻常的天地。

宋代钧窑瓷器为何广受关注和收藏呢?


宋代钧窑瓷器为何广受关注和收藏呢?

由于社会进步,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当时号称五大名窑的“汝窑”、“钧窑”、“定窑”、“哥窑”、“官窑”生产的瓷器,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来源。此时,众商贾为了适应民众生活需求,将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民间各地,或销往欧亚、大洋国家。

那么,宋代钧窑瓷器为何广受大家如此关注和竞相收藏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它的“形”、“色”独特。有的器物模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倍受大家青睐,这种生产技术和制作工艺一直沿袭至清代晚期。此时,虽然制作工艺、烧制技术等与宋代钧窑瓷器有所区别,但是,由于成功率低,数量少,大家一直都在竞相购买与收藏。当时清代中晚期民间有这样一句:“家有财产万贯,不如钧窑瓷器一件”的说法,可谓钧窑瓷器当时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对它至臻至爱的程度了!

二是它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据史料记载,钧窑瓷器采用特别的土质,烧造成器后呈坚硬的香灰胎,又因瓷器釉面采用铜、硅、锰等特殊矿物原料作浆刷制,再经1200—1300度的高温烧造成器后出现窑变,颜色达到万件无重样的神奇效应,有人把宋代钧窑瓷器说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此比喻是最恰当不过了。

三是有的瓷器釉面出现好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俗称“蚯蚓走泥纹”;有的瓷器釉面恰似霞光四射,巍丽壮观;有的瓷器颜色外紫内蓝等,栩栩如生。

四是钧窑瓷器小巧玲珑。俗话说:“钧瓷无大器”。钧窑瓷器虽小,但是它小中见大,小而不俗;还因它的做工精湛、工艺独特,历来倍受收藏的喜爱。

五是宋代钧窑瓷器一般圈足露胎处无挂釉,仅外底部有一层较薄的釉子,有的直接没有或者是似釉非釉。到了元、清时期,众多窑址生产的钧窑瓷器,圈足和底部均采用酱油釉,有的留下块块颜色较深的斑点。

六是宋代钧窑瓷器的口沿和外侧凸出的部分呈香灰色,釉面有的出现棕眼,有的呈现乳光。

七是凡带有“一”至“十”编号的瓷器,其器型从大到小排列,即“十”最小“一”最大。

八是圈足与器面下方之间常有较厚积釉。

由于钧窑瓷器具有以上诸多特点,难能不引起广大收藏爱好者竞相收藏。如今,钧窑瓷器在历年拍卖会上拍出的价格不菲,上佳的宋代钧窑瓷器,有一定意义或是出自名人收藏把玩过的宋代钧窑瓷器,其价格也在逐年上涨。如,二OO六年七月,在香港佳士得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小巧的宋代钧窑“鼓钉洗”,以四十余万元的价格拍出,刷新了当时钧窑洗类瓷器拍卖史上最新纪录。

以上两件釉面外紫内蓝、釉色基本相似的钧窑瓷器,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它将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宋代钧窑瓷器发展历史和这个时期的瓷器制作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现在,收藏市场出现一些假冒低防品,如果作为观赏无可非议,但如果以假乱真,牟取暴力,悲哉!相信只要掌握宋代钧窑瓷器的这些特点,再注意观察细微环节,买到假货或打眼的机会将大大减少。

紫砂壶为何受到欧洲各国皇室的喜爱?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可以“直齐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见张岱《梦忆》)。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宜兴紫砂,历经千年的发展,在历代艺人的辛勤耕耘、不断努力创新下,在紫砂世界里形成了花色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千奇万状。在繁荣的当今,更是层出不穷,如将它汇集归纳的话,可算陶瓷世界之最。壶艺也堪称一绝:有方非一式、圆非一相的几何形,有棱有角呈花卉图案的筋纹形,有将松、竹、梅、柏、桃、树、桩及动植物变形夸张的自然形,有瓜、果、鱼、虫类的象真形,也有沿集古代青铜、玉器及宫廷中各类仿古的器形,当今发展到具有个性化的现代陶艺造型等等,各具特色,竞相争艳。

紫砂壶的造型之所以丰富多彩,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它的原料独特性,壶的泡茶性能好。历史上早就在海外流传“壶以砂者为上,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语;三是由于原料可塑性好,最利于捏塑、拍打、镶接等独特的工艺技法。因此,器皿的表现形式不受限止,可让作者任意捏塑和刻划。同时紫砂壶艺的造型和装饰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并参与,有的具有时代特征,有的反映地域文化风貌,有皇家古典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它的服务面上至宫廷贵族,下到民间百姓、文人士大夫更是喜爱。不仅国内,还外销东南亚及欧美。在清代,欧洲各国皇室内就非常宠爱紫砂。紫砂不仅造型变化丰富,就是容量大小也有适合东南亚地区的功夫茶具和国内各地区所需的茶壶。

汪友棠作浅绛人物画更精彩


清末民初时浅绛彩瓷画名家中,汪友棠的名声卓著,尤以宋人风格山水画见长,传世浅绛彩瓷作中也大多为山水画,其实汪友棠的人物画更精彩,只是存世作品不多,今人不甚了解而已。笔者近日觅到一只汪友棠作“榴开百子”图小酒盅,使我们对这位名家的画艺有了新的认识。

此小酒盅口径6厘米,高3.5厘米,绘有一个熟透而开裂的大石榴,无数榴籽像一颗颗红宝石样嵌满榴身。大石榴上趴着两个顽皮而可爱的童子,双手攥满了榴籽,嘴唇已吃得鲜红欲滴,似乎还不满足,在淘气地斗着嘴。其中一个上身赤裸的童子贪婪地盯着另一个手中的石榴籽,另一个童子撅起小嘴赌气地瞪着对方,双方互不相让。在这方寸之间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把石榴画得比人还大,而童子的脸庞只有豌豆般大,眼鼻嘴却像几粒灰尘那样细微,然而却画得神采飞扬,把娃娃的天真和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惜墨如金、笔到意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酒盅小巧,画面有限,作者有意将侧身的婴孩沿底足而画,底足成了一座石凳,小孩仿佛正好坐于石凳之上,真是构思巧妙至极,非常人所及也。

整个画面设色淡雅,以红色暖调为主色调,借以表现欢快幸福的“榴开百子”的主题。但同是红色的石榴花、石榴籽、石榴皮、侧身童子衣裳、正面童子肤色及白里透红的脸却深浅有致、层次分明、毫不含混,真可谓“红分五色”,把彩水墨画应用得炉火纯青了。

由于在瓷面上作画,浅绛彩大多画得粗率,人物大多也是千人一面。而汪友棠的人物画极富个性,脸上五官虽着墨不多,看似随意点画,却出神入化地把人的眼神、情感和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除了绘画功底深厚,还需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力。

清同治广彩人物大瓶值钱吗


清代瓷器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劳动人民瓷器烧造水平最高的一个时期,其制瓷的水平可谓是登峰造极,一方面是因为有着景德镇的天然原料,另一方面是朝廷对于瓷器烧造的重视,督陶官进行的监督管理,以至于整个清代时期的瓷器都是整个瓷器历史发展中最为美观、种类最为多样、花纹样式层出不穷的一个时期。而同治时期瓷器的发展虽然相比而言,瓷器的生产呈现出了萎缩的样式,工艺水平没有进行突破。

但是从其整体的造型而言,延续了传统瓷器造型,器型规整但是略显笨拙,有的是颜色非常的鲜艳,有的则是工艺粗糙,有的瓷器收藏价值就非常之高,例如:同治时期广彩人物的大瓶,在色彩的运用上可以说是丰富多样、色泽的光泽度较高,还融入了人物故事这一新颖的形式,但是由于烧造的时间较短,加上社会的动乱,导致流传至今的广彩人物大瓶较少,收藏价值较高。

同治年间的广彩人物大瓶可以说是样式、材质以及色彩、花纹样式都非常的优质且丰富。我们以2016年11月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的同治广彩人物大瓶为例,该瓶造型硕大、瓶口呈现为翻沿花口,在其瓶身的颈部加入了裙边作为装饰,可以说是花纹样式非常的丰富。

从其胎釉上看,胎釉呈现为细腻度较高且光润度较高,还有釉色中呈现为白中泛青,粉彩发色较为的浓艳;除此之外,在广彩瓶上还融入了人物,人物神态自然且服饰的装饰层次感非常强,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件瓷器在当年的那场拍卖会中拍卖出了三十五万元的价格,在当时的时期这件瓷器属于价格较高的一类,足以可见清代同治年间瓷器的收藏价值。

同治年间的瓷器出现了专门为慈禧太后烧制的餐具和陈设瓷,这类的瓷器不论是从形制上还是从做工上都属于非常高端的一列,色彩使用的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例如:绿彩会呈现出深翠色、黄彩呈现出娇嫩浅淡的形态、绿色和白色进行混杂会呈现出犹如翡翠般的色泽,足以可见同治年间瓷器的色彩多样化。

虽然瓷器历史发展悠久,现代还有着大量的烧制,但是从做工、色彩以及质地上,广彩瓶这一种类仍然是同治年间烧制的尤为精湛,不仅瓷器的釉面光润度较好,色彩的饱和融合度也较好,从其原料、提纯的工艺上也是非常不错的,这也是现在收藏瓷器的爱好者一提起广彩瓶就会想起同治年间广彩瓶的原因。

清同治广彩人物大瓶赏析及价格参考:

1:清同治广彩开光人物故事大瓶,尺寸:高93厘米,估价:RMB 250,000 ~ 350,000,成交价: RMB 403,200 ,成交时间:2010.11.14,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2:清同治广彩人物纹双螭耳大瓶,尺寸:高130.5厘米,估价:RMB 280,000 ~ 380,000,成交价: RMB 396,000 ,成交时间:2004.06.07,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

瓶饰描金蓝釉双螭耳,瓶口内施松石绿釉,瓶口沿及胫部粉彩绘龙纹,腹外壁粉彩绘花鸟草虫,四开光内绘文武百官形象。纹饰丰满,层次分明,色彩艳丽,气型硕大。

3:清同治广彩人物大瓶,尺寸:高90厘米,估价:RMB 100,000 ~ 150,000,成交价: RMB 145,600 ,成交时间:2008.05.18,拍卖公司:广东省古今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4:同治广彩故事人物大瓶,尺寸:高91厘米,估价:RMB 60,000 ,成交价: RMB 126,500 ,成交时间:2016.11.26,拍卖公司:广东衡益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该瓶造型硕大,瓶口翻沿花口,颈部作裙边,以双狮戏球为双耳,两侧各塑螭龙一对,饰以鎏金,用彩鲜明沉稳,绘工流畅古朴,胎釉细密润泽,釉色白中泛青,粉彩发色浓艳,自瓶颈至足部开光若干,内绘人物故事。人数众多,情节生动,余则或以花卉,或以祥瑞之物饰之,题材丰富,布满器身,用料讲究,搭配得当,所绘山水人物,层次分明,人物神态自然,画面喜庆热闹。广彩瓷,亦称“广州织金彩瓷”,是在瓷器上涂了墨以后,利用金水在瓷片上钩出花纹,钩的这个动作就叫做“织金”,这就是广彩的全称“广州织金彩瓷”的来源。出现于康熙晚期,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广彩瓷”是清代的外销出口瓷器,主要销往欧洲国家。

5:清同治广彩开光人物双耳盖瓶(一对),尺寸:高42厘米×2,估价:RMB 40,000 ~ 60,000,成交价: RMB 46,000 ,成交时间:2014.01.02,拍卖公司:广州市皇玛抱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冬季拍卖会。

6:清同治广彩开光花鸟人物图大瓶(一对),尺寸:高60厘米,估价:RMB 45,000 ~ 60,000,成交价: RMB 38,500 ,成交时间:2003.08.26,拍卖公司:蓝天国际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拍卖专场:200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7:清同治广彩花卉纹五孔瓶,尺寸:3.8×24.8厘米,估价:RMB 20,000 ~ 30,000,成交价: RMB 22,000 ,成交时间:2007.06.24,拍卖公司:广州市艺术品(公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8:清同治广彩开光人物瓶(一对),尺寸:18×43厘米,估价:RMB 18,000 ~ 30,000,成交价: RMB 19,800 ,成交时间:2006.12.16,拍卖公司:广州市艺术品(公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冬季艺术品拍卖会。

9:清同治广彩人物故事大碗,尺寸:直径41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RMB 34,500 ,成交时间:2011.04.17,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14期精品拍卖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广彩人物画瓷器为何受欧洲人喜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广彩人物画瓷器为何受欧洲人喜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欧洲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