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橄榄瓶要火?

橄榄瓶要火?

古代瓷器瓶 古代瓷器玉壶春瓶 古代钧窖瓷器瓶

2020-11-13

古代瓷器瓶。

明天,北京匡时春拍预展开幕,我很关心其中的一只橄榄瓶——

清乾隆 蓝釉描金花卉纹橄榄瓶

高74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据说此瓶来自日本回流,估价350万-400万元。

对于橄榄瓶的启蒙,要感谢马未都先生,在他的著作《茶当酒集》中,有专门一篇文章,介绍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雍正粉彩橄榄瓶。

这只橄榄瓶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它最早在海外收藏,2002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最终成交价超过了4000万港元,当时的橄榄瓶天价纪录。买家是张宗宪的妹妹张永珍,张永珍随后将这只天价瓶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关于橄榄瓶的学术脉落,耿宝昌先生的书《明清瓷器鉴定》里,有过讲述:它诞生于清康熙晚期,流行于雍正、乾隆两朝。之后慢慢淡出......

顾名思义,橄榄瓶的形状类似橄榄,所以得名。

绿哥釉小橄榄瓶

清雍正

高14.3cm,口径4.5cm,足径5cm

故宫博物院馆藏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

清雍正

高39.3cm,口径10cm,足径12.3cm

故宫博物院

窑工们在模拟橄榄形状的同时,也做了很多细节上的变化,如瓶的脖子慢慢伸长,显得更美——

清18世纪早期

青釉橄榄瓶

高27.3cm

估价:30万-40万港元

成交价:35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1-4-8

橄榄瓶身上曲线的变化,造就了很多细节变化多样的器型,《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罗列出了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所有橄榄瓶的器型。

康熙就一种造型:

雍正发明了8种造型:

乾隆有两种造型:

资料全部影印自: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个人感觉,橄榄瓶的造型设计,应该源于康熙时流行的几种大瓶:棒槌瓶、凤尾尊等:

接下来,再看看橄榄瓶的市场表现——

乾隆粉彩花鸟纹橄榄瓶

高 64.5cm

估价:30万-40万港元

成交价:782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1-4-8

乾隆青花松鹿图橄榄瓶

高68.5cm

估价:1000万-1500万港元

成交价:1152.75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08-4-11

雍正祭蓝釉橄榄瓶

高40.8cm

估价:250万-350万港元

成交价:1634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1-4-8

最近的一次拍卖,在去年嘉德秋拍上——

乾隆青花松石寿鹿图大橄榄瓶

高67.2cm

估价:100万-300万元

成交价:345万元

明天,匡时春拍预展上见吧......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4年前,在苏富比的香港拍卖会上,一只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的惊人价格拍出,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记录。后来,它的新主人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永珍女士,将此瓶慷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供世人欣赏。此事轰动一时,至今仍为藏界津津乐道。

据说,这只宝瓶在登上拍坛之前,一直在美国一位前国会议员家里,被改制成台灯的灯座,而且肚里装满从遛狗的后花园挖来的泥沙。直到这家人打算把祖父及父亲一批古董出售时,拍卖行的专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沾满尘埃的稀世珍宝。

现在,此瓶存放于上海博物馆陶瓷陈列室,设专柜长期展出,成为最著名的展品之一。人们可以在博物馆所设的商店里找到价格数千元的复制品,也可以在特制的丝绸围巾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领带上,看到宝瓶身上的美丽桃纹。

此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出产于雍正景德镇官窑,代表了整个清代粉彩的制作水平。粉彩也称“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摸起来有种粗糙感,看上去也呈现一种哑光的感觉,但图案更为立体。官窑匠师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发明了粉彩。据说雍正皇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因此当时的工匠对粉彩瓷的造型、色彩、线条的制作都非常讲究,从而成就了“雍正粉彩”的辉煌。宝瓶的瓶体高约38厘米,绘制了粉彩八桃两蝠,桃子象征“长寿”,蝠是“福”的谐音,寓意福寿双全。据考证,这种瓷器乃帝王后妃做寿之用。中国瓷器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评价,如此瓷瓶全球存世的只有这件,堪称绝世。

清代橄榄瓶高清大图欣赏


宋朝时期,橄榄瓶在河南登封窑问世,直至清朝时期,我国还在烧制橄榄瓶,不过器型在以往的基础上稍微有所变化,瓶颈加长了一些,釉色看上去均匀隽秀。

橄榄瓶之所以名为橄榄瓶,是因为它的瓶身形状像一颗橄榄。橄榄瓶的瓶腹非常丰满,瓶口和瓶足均往内收,瓶底部为平底或者圈足。橄榄瓶在清朝时期非常盛行,尤其是在雍正、乾隆年间。一般可分为:素身橄榄瓶和瓜棱式橄榄瓶。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件清代橄榄瓶精品,下面请各位藏友一起来细细品味吧!

以上瓷器名为松石绿地粉彩缠枝勾莲纹橄榄瓶,烧制于清朝康熙年间,高:二十七厘米,口径:六点五厘米,足径:八点二厘米。这件瓷器的外壁施以松石绿釉作为底色,给人清新素雅之感,釉面有刻瓷工艺,运用金彩来勾勒缠枝莲纹的轮廓,闻纹饰中添上丰富的粉彩,色调华美妍丽,洋溢着浓浓的富贵气息。此件橄榄瓶的图饰丰富,器身却非常小,很适合雅逸之士拿在手中赏玩。上面的纹饰线条和同时代生产的其他松石绿地粉彩瓷器相比要细致不少,是乾隆时期官窑生产出来的精品。

以上瓷器名为仿官釉橄榄瓶,烧制于清朝雍正年间,是雍正景德镇官窑所烧制的仿官釉精品,收藏价值非常高。在清朝雍正年间,制瓷产业十分发达。雍正皇帝总共在位13年,其中的8年时间里。景德镇官窑生产的仿古品种以及新创制的釉色品种就多达57个,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品种莫过于珐琅彩、粉彩、颜色釉以及仿古瓷器。这个时期的陶瓷风格以优雅细腻见长,颜色釉瓷器的品种丰富多样,制作工艺十分精湛,而仿造宋朝五大名窑的颜色釉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以上瓷器名为黄地绿彩云龙珠橄榄瓶,烧制于清代康熙年间,这件瓷器高二十五点五厘米,器型隽秀轻柔,釉色华美妍丽,瓶腹呈橄榄形状,口沿外撇,瓶颈修长,瓶腹下半部分渐收,瓶足外撇。黄地绿彩云龙珠橄榄瓶以黄釉色为底,外壁上勾勒了一条腾飞的龙,它穿梭在云海间,追逐前方的灵珠,纹饰中填上绿釉。底部施以白釉,并在青花双圈里面用楷书题款:大清康熙年。

雍正粉彩折枝花鸟纹橄榄瓶


橄榄瓶为清代流行器形,雍正、乾隆时期最为常见。其造型丰满秀挺,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因瓶体似橄榄而故名。橄榄瓶兼具梅瓶、玉壶春的特征于一身,匀称秀美。

雍正朝社会安定祥和,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御窑厂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和提高。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官瓷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

粉彩折枝花鸟纹橄榄瓶就是在此时期烧制,造型线条简洁流畅,比例协调,端庄秀美,具有雍容典雅的时代风貌。绘画以牡丹月季花鸟小品为风韵,清幽雅致,工笔细啄,设色浅淡柔和,清新亮丽,属雍正粉彩瓷中的典型之作。

瓶体绘牡丹月季喜鹊图,画面数只喜鹊攀栖于枝头之上,或振翅,或昂首,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树枝蜿蜒苍劲,颇有气势。整瓶造型优雅端庄,疏密有致,气韵灵动,透染盎然生机。

此瓶釉色肥厚,胎体坚实,通体滋润光泽,呈玉石莹润之感,洁白而细腻。瓶底书双圈蓝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纵观此器,画面生机盎然,生趣无限,色彩浓淡相宜,柔和典雅,明丽而不流俗,富贵亦不失雅致,为雍正官窑瓷中之富贵大器。

堆釉黄地白龙纹橄榄瓶欣赏


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了上海和南京,九江危在旦夕,设在景德镇的江西陶业管理局和从九江迁往靖安不久的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1938年8月)先后迁到萍乡上埠镇,10月10日接管了萍乡瓷厂,并将萍乡瓷厂改为“江西省陶业管理局萍乡瓷厂”(简称“陶局萍厂”)。一年后,江西陶业管理局撤销,先后归属江西建设厅、江西工商业管理局、江西兴业公司领导,中途曾更名为“萍乡瓷厂”、“民生瓷厂”、最后改为“江西萍乡瓷厂”。当时的江西省政府先后拨款147万元用于更新机械设备,发展生产。这一期间,来到萍乡的陶瓷专家有汪墦、张浩、邹如圭、舒信伟、张犀侯(以上五人留学日本)、彭友贤(留学法国)等;景德镇制瓷熟练技工有任礼熔、潜方鸿、李广炎、张楹顺、何云生、王喜魁、金元栋等。因此,萍乡上埠在陶瓷生产和陶瓷职业教育方面,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上埠当地的瓷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活力。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因日军三次窜犯萍乡,原江西陶业管理局、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撤离萍乡之前,萍乡上埠在六年之间一度成为我国另一个陶瓷生产基地。

堆釉黄地白龙纹橄榄瓶

江西省陶业管理局萍乡瓷厂以生产工业用瓷(电瓷)为主,同时亦生产日用瓷、美术瓷和化工、医药、耐火等专业用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萍乡电瓷生产在当时全国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年产各式直脚弯脚电碗、蝴蝶电碗、活动葫芦、夹板等电瓷200—500吨。当时的军政部、交通部以及省内外公路处、铁路局、发电厂均使用萍乡电瓷,为全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普通民用瓷的生产规模亦很大,年产量约60—80万件。美术瓷部生产各式餐具、咖啡具、瓷板挂盘、花瓶以及雕塑细工陈列品,年产量约2万件。由于萍乡的瓷器美观新颖,质量上乘,民国三十二年,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何应钦、吴铁城等人,曾在萍乡定制过瓷厂生产的中、西式餐具。

1939年初到1941年秋,来到萍乡的江西陶业管理局美术室主任彭友贤,一直担任陶局萍厂的美术部主任。彭友贤(1906——1949),江西余干玉亭镇人。自幼酷爱美术,能诗会画。1922年考入上海美专,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国画系,师从潘天寿等国画大师。1930年与吴作人等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国立美术院,攻读图案及装饰美术。1932年学成回国,先后在武昌艺专和北平艺专任教授,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在绘画方面,彭友贤善于吸收古代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及图案中的可取因素,融会贯通,自成一体。他擅长花鸟和猛虎,挥毫胸有成竹,成画栩栩如生。1935年彭友贤被聘为江西美术事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36年,任江西陶业管理局美术室主任,自此与陶瓷结缘,立志改良中国陶瓷,倡导国瓷现代化。在萍乡期间,他与相关人士醉心于瓷器改良,精心配方、设计,率景德镇优秀技工,大力发展美术瓷、仿古瓷、青花瓷等,设计图纸数以千计,成效卓著,生产的各类瓷器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堆釉黄地白龙纹橄榄瓶底部

当时生产的美术瓷、仿古瓷虽然数量不少,但是,由于战火纷飞,社会动荡,能保存至今的产品数量稀少,即使在萍乡地区也已鲜见。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这少量的遗世品主要掌握在博物馆和民间收藏者手中。据笔者所知,民间收藏者手中有堆釉天青地白松鹰纹尊(底部有方形篆体“陶局萍厂”四字无边栏青花款)、天青釉瓷塑太师少师尊(底部有方形篆体“江西省民生瓷厂出品”九字三行无边栏青花款)、豆青釉花浇(底部有方形篆体“江西省府建厅萍厂制”九字三行无边栏青花款)、堆釉豆青地白芦雁纹尊(底部有方形篆体“陶局萍厂”四字无边栏青花款)、豆青釉军持(底部有方形篆体“赣建萍厂”四字无边栏青花款)。萍乡博物馆则收藏有堆釉豆青地白花卉纹铁胆油灯、堆釉黄地白龙纹橄榄瓶(底部有方形篆体“陶局萍厂”四字无边栏青花款)、豆青釉军持、豆青釉芒口双耳盖碗以及青釉“民生”款瓷盘等。这些瓷器代表了江西陶业管理局和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在萍乡上埠生产的精品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萍乡生产的瓷器,无论胎、釉、造型、花纹均属于抗战时期生产的中国陶瓷的精品。据当时曾任瓷厂厂长的汪璠在《萍乡开办瓷厂》一文介绍:“萍厂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瓷石,在上埠附近生产,产量丰富,品质很纯,粘性很好,可以单独制坯。”“原来釉面白度不高,通过多种试验,改进了白釉,可用于美术瓷及脱胎瓷,配置了颜色釉,特别是龙泉釉及牙色釉,颇受用户欢迎。萍厂创制了产品式样及高级陈列品。”可见当时萍乡瓷厂的科学技术人员,在战争年代如此困难的环境中,依然为瓷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有所发明创造。另外,以上这些瓷器的底款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其生产年代有别。据我个人分析,“陶局萍厂”款的瓷器,应是1939年—1940年之间生产的,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江西陶业管理局尚未撤销,担任美术室主任的彭友贤也是在1941年秋调任江西建设厅工程室后才离开萍乡。“江西省府建厅萍厂制”款应是江西建设厅接管时生产的。“江西省民生瓷厂出品”款应是改为民生瓷厂时生产的。“赣建萍厂”款则可能是江西工商业管理局接管时生产的。可见带有这些底款的瓷器,部分还是在1940年以后,直到1944年省管瓷厂迁出萍乡之前所生产的,更改落款的原因与厂名的更改有着直接的关系。

萍乡博物馆收藏的一对堆釉黄地白龙纹橄榄瓶。属于创新设计的美术瓷精品,迄今仅发现这一对。其瓶高41.1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1.2厘米。杯形口较厚,口壁上端有一圈凹槽,外壁略高于内壁,短颈斜肩,橄榄形腹,高足颈,浅圈足。通体施黄釉偏青,足端无釉。腹部和近足颈处,分别以牙白釉堆塑一对五爪升龙和一圈海水波涛纹。圈足内以青花料书写篆体无边栏印章款“陶局萍厂”四字。

该瓶胎体厚重,瓷质洁白致密,削胎规整,造型别致,应当属于彭友贤设计的仿古改良瓷。其釉层丰厚,釉色黄中闪青,光泽柔和,晶莹剔透,用手触摸温润如玉。牙白釉堆塑的五爪双龙,颇具立体感,作升腾状,很有气势。

总之,这对堆釉黄地白龙橄榄瓶虽然是战乱时期的产品,但由于当时萍乡集中了一大批中国陶瓷科研、美术创新设计顶尖人物,以及淘泥、拉坯成型、画坯、上釉、烧成等精英,加上萍乡当地有纯正的瓷土资源,因此其产品造型、釉色釉质、图案装饰都古朴典雅,皆属上乘,堪称是抗战时期江西乃至中国陶瓷的精品。

清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


雍正青花瓶在工艺上成就极高,讲究精工细琢,露胎处洁白细润,没有窑红出现,后代普通仿制者很难制出与其媲美的青花瓷。因此只要仔细观察青花做工是否精细,就能辨别其真伪。在胎釉造型上,从雍正开始,青花瓷的胎体开始变薄,且厚薄均匀,胎质洁白莹润,胎釉结合很好,釉质滋润,光泽度好。

这件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高39.9厘米。撇口、束颈、溜肩、弧腹渐收,足外撇,腹呈橄榄形。器身通景为青花绘桃树,上有九果,上下空间绘五只蝙蝠,地上有草石、灵芝、竹子,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瓶造型轻盈秀丽,灵巧俊雅,纹饰吉祥,具有很高的绘画技巧,以竹喻祝,以蝠喻福,寓意五福临门。以桃喻意长寿,而桃的数量为九,则是数字中的至高数,喻意使用者至高至尊的地位。以此祝贺福寿双全,寓意灵仙祝寿与五福捧寿。

橄榄瓶造型极为少见,惟其多见于雍正时期。品种有青花、粉彩、粉青、天蓝釉等。雍正时期还有尺寸较小的橄榄瓶,胎薄如蛋壳,小巧玲珑。清雍正皇帝在位仅13年(公元1723年-1735年),时间虽短,但瓷器制作上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雍正皇帝十分喜爱瓷器,有些官窑瓷器的造型品种、纹饰都亲自审定御批。

中国国家博物馆历时三年之久,会同当地的制瓷大师,全程指导高仿品的每一个工艺流程,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采用清代传统工艺和原料,包括采石、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吹釉、画坯、写款等几十道繁琐复杂的工序,无一例外都是采用古人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最终以柴窑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以求仿品的形神都达到原物古瓷的风貌。

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式瓶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成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

这件由中国文物学会全程监督制作的高仿品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橄榄式瓶,瓶器型呈橄榄状,故称橄榄式瓶。瓶直口,削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里素白。外通体白釉地儿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颈部墨书“上林苑里春长在”七字,上下有胭脂彩“翔采”、“多古”、“香清”三印章。其器型秀美,制作精工,施削规整,胎体轻薄,达到半脱胎状。纹饰施彩细润,是雍正朝的杰出之作,也是雍正珐琅彩中惟一一件琢器及惟一一件青花款器。

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穿带橄榄瓶


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仅仅沉湎于自我欣赏,而皇帝的个人喜好可以影响整个朝代艺术、审美发展倾向。雍正皇帝学养深醇,眼光极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尤其对颜色釉情有独钟。

御窑厂把皇帝的喜好作为色釉调配的唯一标准,严格按照造办处提供的样品配釉烧制,生产出一批胎土细腻,体现宫廷艺术雅、秀、精、巧的高贵气质的颜色釉瓷器。

雍正年间造型胎釉和彩绘有了空前的发展,图案纹饰以花卉为主,特别是官窑产品绘画益臻精妙,可使数朵绮丽彩花婀娜多姿。其次所绘折枝花果、团花、花鸟、人物故事和山水画等也都栩栩如生,内容极为丰富。传世臻品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穿带橄榄瓶就是一件代表作品。

此橄榄瓶为直口,削肩,腹部呈橄榄形,胫部微敛,圈足。颈部以一双贯耳为饰;足边有两个长方形管状穿代孔。此种器形,只有珊瑚红地粉彩一个品种,而未见其它釉色。

通体为珊瑚红釉铺底,釉质细腻均匀,色彩浓艳而不失典雅。在珊瑚红地色上绘黄色、粉色,白色三朵怒放的牡丹花,花蕊密布其间,花瓣层迭绽放,枝干辗转婀娜,色泽明暗转换自然,笔触点染细腻。绿叶布局得当,明暗反转妩媚,色泽由绿渐黄,过渡自然。国色天香的牡丹称为国花,象征富贵与华丽,被世人争相赞颂。在百转千回间为我们留下了上千年的传奇故事和眼前的繁花似锦。

此瓶的牡丹花构图主题突出,布局疏密得宜,色彩浓重艳丽,层次丰富,为清代粉彩花卉瓷器花工之翘楚,极为难得,底部白釉蓝料双圈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书体出自徐国正之手,四平八稳跌宕有致。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青花款的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完全如出一辙。

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于2004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过一件清代道光年制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橄榄瓶,其成交价为人民币1205248元。与之相比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穿带橄榄瓶其珍贵程度与艺术水准还有些许差距,价值更无可估量。

磁州窑火何时接续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这个关于陶瓷的俗语,流传甚广。景德镇早已经是家喻户晓,而彭城,知道的又有几人?日前,笔者来到邯郸市峰峰矿区,探访古镇彭城,探访仰慕已久的磁州窑。

峰峰矿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陈宝顺告诉我们,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因其主要窑场位于古磁州(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而得名。磁州地区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州的先民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到了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时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这时的磁州窑直系窑口生产主要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一个是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观台窑的生产到元代几近衰亡,而临水、彭城窑口却一直延续下来,生产规模也日趋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并逐渐形成了以磁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庞大的磁州窑系。

“磁州窑千年窑火未断,千年文化未断。”陈宝顺说,磁州窑面向大众,品种繁多,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多种装饰技法,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磁州窑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国内及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成为声震古今、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

迄今人们已经发现,在观台镇和彭城镇两地,古窑场多达200多个,在方圆百里之内,古窑遗址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在两镇的周围,几十座高几十米、长数公里的古代瓷渣堆积如山,瓷渣在地表以下深度竟达6至9米!在这些庞大的文化堆积中,埋藏着历代精美瓷器和瓷片标本。在陈宝顺等人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位于彭城镇的盐店遗址和富田遗址,元、明、清代的“馒头窑”散发着悠远古老的异彩,古井、料池、作坊,诉说着先民们冶陶的艰辛。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郭光华说,经过普查,彭城镇地面遗存“馒头窑”40多座,作坊40多个,渣堆、古井很多,这些遗存大多完好,地下的数量恐怕会更大。

在盐店遗址,我们见到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立中。他说,以前这里放眼望去是一片排列整齐的“馒头窑”,后来由于搞开发建设,大量的“馒头窑”被拆毁,现在这里就剩下这几个了。我们观看了刘立中的手工作坊,他28岁的儿子刘润鹏正在制作一件半成品。老刘说,儿子学艺已经10年了,基本上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东西,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10年。刘润鹏一边擦汗,一边说,这是半体力、半脑力的活儿,又脏又累,还不怎么挣钱,所以学的人不多,学成的人就更少。老刘指着陈列室的一件成品说,别看那么一个小小的瓶子,它需要足足72道工序,其间凝结着多少汗水便可想而知了。现在全镇有30多家家庭作坊,但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恐怕还不到10个,磁州窑的工艺,面临失传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橄榄瓶要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橄榄瓶要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