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 导航 >

古瓷雅设与博古清赏

古瓷雅设与博古清赏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瓷砖墙面 古代博古插花瓷器

2020-09-29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瓷瓶拿来插花,能体现自然含蓄的另类趣味。

核心提示

瓷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作为赏玩自怡的实用陈设品,它给人们注入一种超然沁心的审美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瓷工艺也日趋多样化。而无论是日用瓷还是陈设瓷,均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趣。

瓷器的艺术特征

瓷器从隋唐时期走入寻常百姓家。两宋时期,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被极力推崇,由此推动了一个全新美学时代的到来。制瓷业处于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至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特别是景德镇的官窑瓷器最为突出。

(一)隋唐时期

隋朝时间较短,以陶器居多,瓷器烧制业尚未成熟。存世至今的大多为青瓷,其器类有鸡头壶、盘口壶、罐、瓶、高足盘等。

隋朝为唐朝制瓷业的辉煌铺平了坚实的根基。进入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其邢窑和越窑的制瓷工艺,远远超越了前代。邢窑主要烧制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发展至晚唐,风格更加多样化。越窑盛于唐,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秘色瓷。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如是评价,“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唐代中叶后,社会风尚的形成,制瓷业也有了新的创造,烧制部分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装饰品种极为丰富。

(二)宋代时期

两宋时期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曾有相关记载,北宋汴梁城市“大小货行,皆工技巧所居。”而宋人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瓷器。

据史料记载,宋代有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可见,当时的制瓷工艺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其中,官窑是京师自置窑烧造,专供宫廷,较为典型。据研究表明,北宋官窑初期的胎体和汝窑基本一致。其釉质细腻,为世所珍。而南宋官窑承北宋遗风,汲取了南北名窑的制作特点,烧瓷登峰造极,巧绝天工,具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釉面开片”、“攒珠聚球”等鲜明的特征。

除此之外,定窑也深受宫廷贵胄青睐。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下“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而龙泉窑也是流行的瓷器品种之一,以梅子绿釉最为闻名。无论是朴实无华的北宋定窑白釉,或是润如凝脂的南宋龙泉,所表现的实用功能以及陈设功能,预示了日常生活期待和精神心理满足。

(三)明代时期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在这一背景之下,制瓷工艺达到圆熟境界。永乐时期青花瓷居多,经常出现在大盘、碗、梅瓶、执壶上。如明青花葡萄纹折沿盘(图1),器身以青花绘制纹饰,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

成化年间,烧造的瓷器最多,时间最长,花费巨大,并以淡雅、温婉而独名于世。成化彩鸡缸杯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另外,还出现了彩绘瓷有青花、釉里红、釉上白地红彩、斗彩、五彩等等。

当时,江南文人收藏瓷器的风气极为兴盛。在文人思想的影响下,龙泉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大明会典》记录,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具有同等重要的官窑地位,皆按中央政府颁布的样制,烧造供用瓷器。时人多作文章,对南宋龙泉大加赞赏。

(四)清代时期

经过顺治时期,瓷器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至康熙一朝,政策上“官搭民烧”的模式也有效地调动了积极性,使清代官窑步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其首创器形繁多,绘工精美,施彩多样。《匋雅·卷上》所评,“康熙彩之颜料,因非后世所常有。论其画手高妙,不但官窑器皿,髣髴王恽,即平常客货,亦莫不出神入化,波澜老成。”如清康熙釉里红团花苹果尊(图2),通体以釉里红线描花卉纹装饰,穆穆之中自有熙朝之英气扑人眉宇。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性格好静,喜祥瑞之物,各级大臣、官员回应蔚然成风,所烧制的瓷器以祥瑞图案居多。除此,他褒雅贬俗,反复强调“雅”、“秀、“静”、“精”的原则,曾取宫中珍藏的瓷器,送至景德镇,命御窑匠师按此烧造。《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写道,“雍正时瓷质极佳,设色亦极精致。”如清雍正仿哥釉三足洗(图3),为该时期的精细作品。

朝隆皇帝咏宋瓷诗共一百五十余首,其中不少且镌题于瓷器上。鹿头尊在乾隆时期颇为流行,有青花、粉彩及单色釉等多个品种,其青花器多绘缠枝莲纹,故又名“清廉尊”,后代多有仿制,但胎釉及画工质量较比乾隆器相差甚远。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鹿头尊(图4),是这一时期官窑大器的标准之作。

瓷器的使用

古瓷器型十分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如碗、杯、盘、壶、缸、罐、盒、炉、瓶、枕、砚、水注等等。在使用上,它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陈设上,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博古陈设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清宫旧藏美人图》,分别描绘12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情景。其中的“博古幽思图”(图5)出现了一组瓷器。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环绕着陈设器物的多宝格。多宝格上摆放“仿汝窑”瓷洗、“郎窑红釉”僧帽壶,以及青铜觚、玉插屏等器物,极具有典型的皇家气派。

从明朝中叶开始,不少外商就开始从中国买走大量瓷器,作为赏玩自怡的实用陈设品。西方著名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大宅(图6、图7)中,多宝格中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和明清单色釉官窑瓷器错落有致,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凸显出居室主人的精神文化情趣和审美的高度。

(二)案头清玩

正堂内墙上挂大幅字画或靠山镜,条案依墙摆在正中,其上放一对瓷瓶、中间一插屏,玻璃镜面或石头面,取其谐音“平静”,这是最为规矩的陈设方式。

明代文震亨是素有风仪的雅士。在《长物志》中,常常会强调“古、雅、韵”的标准,他写道,“案头以古瓷净瓶献花净碗酌,石鼎燃印香,夜燃石灯。”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明代时期文人脱俗的审美标准和陈设方式。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删繁去奢。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中,对瓷器的陈设描述,也可以窥见一二,“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汝窑和官窑的名瓷,斗大花囊插的大捧白菊等等,极富有皇家气派。

但是再看薛宝钗房中,“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闺中如此洁净,神骨俱冷,毫无人间气息。

(三)几上器皿

明戏曲家高濂《高子书斋说》中,有一番具体的描述:“斋中长桌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卜,收朝露以清目。……几外炉一,花瓶一,匙箸一,香盒一,四者等差远甚,惟博雅者择之。”这里的“几”指的是“桯几”,也就是凭几的功用,用来承放古玩陈设品、小件物品。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七也阐述清朝中叶一般扬州富裕人家的布置:“小室中用天香小几,画案书架。……几上多古砚、玉尺、玉如意、古人字画、卷子、聚头扇、古骨朵、剔红蔗葭、河西三撞两撞漆合。磁水盂,极尽窑色,体质丰厚。……宣铜炉大者为宫奁,皆炭色红、胡桃纹、鹧鸪色,光彩陆离;上品香顶撞、玉如意,凡此皆陈设也。”磁水盂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瓷器陈设品,常摆放于各类香几之上。

除此,《红楼梦》出现多次类似的陈设场景,如第三回,“左边几上摆着文王鼎,鼎旁匙筋香盒,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里面插着时鲜花草……两边又有一对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倶备。”第五十三回,“元宵节临近,贾母摆家宴于花厅,共有酒席十来桌。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只……又有小洋漆茶盘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曹雪芹写到器物陈设,终究是隐隐尚有俗丽气息。

“雅”和“俗”,很难分清界限。在某种意义上,人本身能驭物,格调自然也就不同从泯然众人中区别出来的合理途径。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吟龙泉谣 赏龙泉窑古瓷


中国的古瓷,星光灿烂,泛若银河。河水滔滔,浮出天瓢。然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耳;弱水一瓢,吾只取龙泉耳。龙泉在浙江西南,东晋时为龙渊乡,唐乾元二年始置龙泉县,是瓯江上游的一片山水林溪之地。既称龙泉,当有泉与龙有典,以龙为名。只是我翻检书籍,并未找到龙泉之泉,只知有龙泉之窑,名龙泉窑,龙泉窑又尽以龙窑为窑。在紧水滩大白岸,居然发现五条北宋至明代的龙窑交错叠压在一起,构成一道世界古窑奇观。其实,龙泉窑必有龙之泉的来历,因为,龙泉窑的窑口大都与泉水为邻,如溪口、松溪、武溪等,“所谓伊人,在水之俟”,盖此地之泉皆为龙泉也!那里真是一片火的世界,水的天地,龙的故乡。于是,这龙泉之水便赋予窑火以灵妙之性,赋予窑风以清丽之气,赋予窑神以仙逸之魂,赋予窑珍以翠玉之质。史上许多有名的窑口都是各类瓷釉兼烧,如钧台窑主烧钧瓷,也兼烧黑瓷、白地黑花釉下彩绘和印花青瓷;巩县窑主烧白瓷,也兼烧绿、蓝、黄等单色釉及三彩。而一定是由于龙泉之龙乃青龙的缘故,龙泉窑千余年来却专烧青瓷。青釉中本含有铁分子,再添入神秘的紫金土,便可调制出上等的龙泉釉料,再加上当地特有的瓷土和松柴,金木水火土五行便一应俱全,烧出的龙泉青瓷自然独具青龙之魅。中国瓷器的历史始自东汉,最早的成熟瓷器便是越窑青瓷。经年不久,魏晋之际,龙泉窑便出现了。那时,还没有白瓷,其他各种瓷釉自然更是无从谈起。所以,龙泉窑一定是位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龙脉之泉。沿龙脉上溯,龙首当是隐于越窑遍布的上虞曹娥江和慈溪上林湖流域。龙泉窑问世之时,越窑已是一枝独秀,独步天下,龙泉窑却只能亦步亦趋,奉为圭臬,以至其仿烧越窑的青瓷,竟难以分辨彼此。只是,史书上记有一种秘色瓷,至于何为秘色,却语焉不详。近年考古发现,秘色瓷其实就是越窑青瓷。或可妙想,越窑青瓷之所以古称秘色瓷,是因为此等青色即青龙之色,而青龙之色当为秘色也。我便藏有数件越窑精品,而浙江绍兴的越窑故里,竟有藏数千件越窑青瓷的民间博物馆,令人心神系之,艳羡不已。北宋以降,越窑之龙泽日渐枯竭,而龙泉窑之龙脉却是泉流喷涌,恣意汪洋,一泄千里,奔腾不息。自魏晋始,至清中期,龙泉窑前后烧造了一千六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经世最长的窑系,可谓无限风光,无与伦比。我藏有一只北宋龙泉八棱梅瓶,器型朴拙,胎体厚重,土脉细润,釉面莹丽,典型的宋器风华,苍雄奇崛,全然已是超越之作。宋室南渡后,南宋朝廷曾把龙泉窑选作供器,仿照南宋官窑,烧出史上最好的龙泉青瓷,其釉色之美已臻极致,其风姿极尽宫廷奢华浮靡之尚。当时龙泉窑最名贵的品种是粉青和梅子青,粉青若青玉,温润雅淡,迷人心窍;梅子青如翡翠,浓丽幽菁,夺人魂魄。这两种名品已是龙泉窑的登峰造极之作,可谓永垂青瓷之青史。我还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八方棒槌瓶,幽玄苍古,令人沉醉。那碧绿青翠、沉郁莹澈的釉面,如入化境,直可抒怀:泄一潭碧透的春水,浇不尽翠绿的春园;沏一杯浓酽的春茶,调不开凝结的春愁。龙泉窑在供应朝廷和民用的同时,还经瓯江出海,大量出口到亚、非、欧的许多国家,惊炫世界。骄傲而浪漫的法国人就沉迷于龙泉青瓷那如翠似玉的釉色,他们动情地称之为“雪拉洞”——那是法国歌剧中一个青衣美男的名字!拥有一件龙泉青瓷,已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的标准时尚。入元之后,粗砺的北国之风吹临江南,龙泉窑开始流行露胎工艺,并烧造大件青瓷,曾制有高约一米的大型佛像,成为那个王朝独有的遗珍。龙泉窑系进一步扩散于南北各地,出口规模与日俱增。前些年在临近韩国海域的一艘元代沉船上,就曾打捞出近万件龙泉青瓷,令世人惊叹。明代龙泉窑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推到极致,并再现了北宋盛极一时的刻花工艺,其刻花之精美绝伦与釉色之美轮美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说,龙泉青瓷的釉面竟如丝光锦缎般亮泽的话,那么,其刻花工艺恰是锦上添花。我藏有一件明龙泉缠枝莲纹瓶,莲花枝蔓缠卷而柔婉,流转而悠远。白晰的花线凸起在翠绿的釉面上,显得格外清丽。碧水玉荷,洁雅优致,风声过后,不染尘埃。人生得一宝瓶足矣,斯世当以珍怀视之!从北宋到南宋,从大元到大明,从江南到江北,从瓯江到欧陆,龙泉青瓷与星月同辉,共水天一色。问渠哪得青如许,为有龙泉活水来。那是深浅浓淡、层重叠合的绿色之美——葱茏之绿,春华之绿,青翠之绿,碧玉之绿。熊熊的红焰,烧出的竟是浓浓的绿颜,这就是乾坤的流转,自然的极变,龙之泉的神幻。龙之泉,泉之窑,窑之火,火之烟,看那青龙于烟云之中翻腾跃动,展露真容,只身化作青瓷亿万,假以千年。只是,入清之后,燃烧了一干六百余年的龙泉窑火却渐渐脉息衰微,最终归于沉落。无数蒸腾的龙窑,已变成一座座死寂的龙窟,像睁着一只只不瞑而干涩的泪眼。此景此情,令世人无限伤怀;此生此缘,引天地不尽悲歌。勿相忘,风雨中,红尘外,似有一青衣龙女,倩影灵幽,迷蒙素丽,暗香袭人,芳菲飘逸,却在这朦朦的雾夜,悄然隐去,空余那一潭泪泉,一团梦絮。芳草凄凄,杨柳泣泣,泉水无言,经天流地。青龙已归隐深潭,不见首尾;水面上阵风吹过,未起涟漪。晨钟暮鼓,谁知今夕是何夕;不觉又逝数百年,刚逾花期,又到雨季。弱水三千,吾尽取,龙泉矣;龙泉三千,吾尽取,一瓢复一瓢,一滴又一滴——装满我的心房,装满我的龙泉记忆;装满我的梦床,装满我的龙泉诗句;装满我的世界,装满我的龙泉思语;装满我的酒器,装满我的龙泉砚滴……

高古瓷成热点 文人雅玩有舞台


黄志

本轮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四件明星拍品在拍前风光无限,在拍后也让藏家收益颇丰。这让我们可以充分窥探,在艺术品收藏中,精品的收益是远远大于普品的。当然,仔细分析本轮拍卖,除了“掐尖”的现象外,一些拍卖门类的走向也值得我们关注。

高古瓷有望成为市场新热点

从近两年苏富比的拍卖来看,高古瓷器尤其是宋瓷屡出天价。2012年春拍苏富比的汝窑天青釉葵口洗成交价高达2.786亿港元;今年则有1.46亿港元成交的定窑大碗;稍早的2008年残损的官窑粉青釉纸槌瓶拍出6700多万港元,这些天价的一个信号就是宋瓷备受推崇。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信息是,去年苏富比大拍时,从日本借展上百件精品宋瓷助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瓷器的地位及分量。同样是去年,保利拍卖策展的山西高古瓷器展也是一个明证。个人认为,随着大家对静雅文化的推崇,宋代的瓷器包括五大名窑及八大窑系的作品价格有望进一步提升。收藏高古瓷器的藏友可以在宋瓷精品上下功夫。

老翡翠以及彩宝精品有望成为拍场新热点

此次苏富比翡翠项链天价成交,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内地的珠宝拍卖。在国际上,钻石、彩宝的拍卖一直是重要的门类;但是国内拍卖市场,珠宝拍卖一直不愠不火。少有上千万的成交。这次拍卖会是一剂强心剂,会加快拍卖行的推荐力度。尤其是稀少、具有一定年份的老翡翠将更加受欢迎。另外彩色宝石及钻石也会沾光。收藏级的珍贵珠宝将会成为国内拍行的受欢迎品种。

现当代艺术品短期内较难有上升空间

尽管前有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近有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但是这些都难掩现当代艺术的颓势。和几年前的火热景象对比,最近两年,现当代艺术可以说处于走下坡路的颓势状态。很多艺术大佬的作品都惨遭流拍,成交价格也大打折扣。藏友在收藏现当代作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挑选名家精品以避风险,或者发掘处于低位的年轻代艺术家精品,否则尽量少出手。

中国书画黄金期不再

两年前中国书画拍卖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但是纵观此次苏富比春拍,书画成交额仅有3.9亿元,远低于瓷器、珠宝等门类。同时书画拍卖中也未出现天价拍品。这一方面说明了藏家的惜售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前不久《功甫帖》事件的影响,好的书画藏品为了避险,藏家暂时不愿出手。当然在红火了多年以后,市场也到了一个变换口味的节点。个人预测,中国书画的市场份额会有一定的下滑,而瓷器杂项等市场会有提升。

明代官窑瓷压过清代御瓷

清代官窑瓷器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爆炒,价格实际有处于虚高的迹象。此次苏富比春拍,清代官窑并无出彩之处。另外,纵观最近几年的拍卖,可以发现明代的御瓷有提升的趋势。一是2012年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1.38亿;二是明成化青花秋葵碗2013年成交1.4亿;加上此次成交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基本上精品都是过亿。而清代官窑经过多年的疯狂之后,逐渐处于失势状态。建议藏家收藏时,适当把握,认清趋势。个人预测,这种趋势将延续较长时间。

文人雅玩小品有大舞台

文人收藏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小巧静雅。此次苏富比春拍推出了《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其实就是一个文人收藏专场,以一些书房香器、供物为主。近年内地拍卖行也力推文人收藏,如西泠印社的诸多专场;另外嘉德之前的专场如《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匡时的扇画专场等。这些专场的出现都是为了迎合时下兴起的文房热、品香热等。所以在我们的收藏过程中,可以多注意文房类藏品,重点关注一些精、雅之物。系统收集,相信未来会有一定的回报。

苏富比拍卖,全球资本的收藏博弈舞台。只与最高端的玩家、藏家、投资人有关系。普通老百姓,如想在收藏上有所斩获,多关注一些小雅品、小精品,说不定也有机会。

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器雅赏


秘色瓷是什么?“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描写秘色瓷。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逐渐成了一个谜。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直到1987年,一场暴雨摧毁了陕西法门寺塔,考古工作者揭开地宫,发现了一块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以下简称《衣物帐》)的碑和14件秘色瓷器,从此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

秘色瓷是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越窑烧造的精品瓷器,因为是为皇宫烧造的,并且在质量与风格方面代表一个时代的瓷器生产水平和生产走向而名闻中外。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亦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镠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也被广泛认为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1987年法门寺塔考古发掘出的14件越窑秘色瓷中,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均釉面青碧,胎质细腻,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其中的一件八棱净水秘色瓷瓶更是被学术界称为“一个突破性发现”。它高21.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口径2.3厘米,重615克。八棱净水秘色瓷瓶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现瓣状瓜棱形,圈足稍稍外侈。在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饰有相应的八角凸棱纹三周,呈阶梯状。其造型十分优雅,端庄规整,线条流畅,通体施明亮青釉,瓷化程度极高,这一造型在唐代可以说极具审美创意。该瓶在出土时,瓶口原覆一颗大宝珠,瓶内装29颗五色宝珠,从佛教仪轨上判断,此瓶应属密教供养器之“五贤瓶”或“五宝瓶”之类。该净瓶未列入《衣物帐》记载中,也未与其他秘色瓷一并放置,而是单独发现于地宫中室第二道门前侧。后经专家鉴定,瓷瓶的釉色、胎质与其他秘色瓷完全相同,应该算在秘色瓷的行列之中。因此它仍是晚唐越窑秘色瓷之精品。西安唐咸通十二年张叔尊墓出土一件类似净瓶,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一件。

另外,同一批出土的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越窑五瓣葵口秘色瓷盘,均发现于地宫中室的檀木箱内。这两件秘色瓷器通体均施青绿色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器形规整。特别的是,在灯光照射下,碗和盘内清澈明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盛于碗或盘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来是由于工匠在制作这些秘色瓷时,将器物的底部巧妙地设计成略微向器物内部凸起,这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的弧面,再加上青绿透明的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近似一个“凸面镜”,对光产生了发散作用,进而形成了视觉差。这便是秘色瓷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现象的真正原因。

淄博古窑烧造瓷玩具“哨子”


古代陶瓷玩具是古陶瓷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古陶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民俗、艺术,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

宋、金是淄博窑陶瓷玩具生产的繁荣时期,淄博磁村、巩家坞、颜神店、坡地各窑口普遍烧制,各类玩具造型稚拙敦厚、和谐简练。品种繁多,式样纷呈。

其中很有特色的,是玩具上具有的口哨功能。

声音是人类接触到的第一个事物,无论是先天在母体,还是出生后,声音都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人生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欢快的童年离不开声音的陪伴,离不开那些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陶瓷哨子就是其中之一。

陶瓷玩具哨子的历史相当悠久,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单孔陶埙应该就是哨子的鼻祖,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

淄博窑陶瓷哨子玩具在造型上有橄榄形、兽面形、鬼脸形、鱼鸟形等,个个形象逼真,浑朴小巧、洗炼大方。(图1)

宋金时期淄博各窑陶瓷哨子玩具形制不大,尺寸多在5—10厘米长之间。有手工捏制的,也有模制的。其装饰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单色釉为主,青釉、酱釉最多,黑釉白花次之。

有意思的是,用鞋靴造型作的哨子玩具(图2、3),说明我国古代也有“鞋靴崇拜”。这要源于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

据《庄子·异苑》记载: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曾因宫廷内乱流亡在外,大臣介之推一直跟随着他,辅佐他。有一次,流亡途中无食,饥饿难忍,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汤让重耳喝了,重耳很感动。十九年后,重耳返国,当了国君,并称霸诸侯,号称晋文公。重耳开始对有功之臣大行封赏,而介之推却功成身退,带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藏起来。晋文公派人去找他,请他出来做官,介之推就是不肯出山,无奈,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用这个办法逼他们母子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还是不肯出来。最后发现介子推和母亲一起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仅剩下了介子推的一只鞋。他悲痛万分地拣起了这只鞋。并让人砍下此树,做了一双木屐。当穿上木屐时,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恩,不再做错事。并常常低头望着木屐哀叹:“悲乎,足下!”

这便是“足下”一称的由来。后来,这“足下”一词就由追忆友人、缅怀友人变成对友人的敬称了。

我们再从这些陶瓷哨子的声响功能看,淄博窑陶瓷工匠们已成功地将陶瓷工艺造型和声学原理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如一孔口哨,只是在端部留一小孔,里面中空,然后放在嘴边吹,哨子就发声了,声音尖利悠长。另一种就是两孔的哨子:一个孔用来送气,另一孔则用来发声,送气孔小而直,发声孔较大,送气孔和发声孔不在同一平面,里面有一定的气流回旋的空间。这种哨子气流充足,声音清脆。再一种就是可以给里面注水的瓷哨,同样是两个孔,但是发声孔下端变得较大,里面能够容纳较多的水,从送气孔一吹,吹动发声孔下面的水,水的波动就会改变气流的方向而影响发声。这种哨子发出的声音一般变化较多,相对动听悦耳。还有的在哨子发声孔里面装入一个固体的小豆大小的陶粒,用嘴一吹陶粒在里面旋转,哨子的声音就更大了,而且随着吹者送气的停顿变化,可以吹出模拟人声的哨音,声情并茂,极为有趣。

流传至今的这些林林总总的哨子玩具也让我们联想到,淄博古代窑工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随性而作、信手捏制或简单模制出这些充满童趣的小玩艺,利用窑炉内剩余的缝隙空间随机放置烧成,在换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工作增添些许的乐趣。正因为如此,这些陶瓷玩具往往不像其他生活瓷器那么精致,具有随意化的特点。但其纯朴、稚拙的造型反而给人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古代淄博窑哨子玩具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存在过程中,曾给一代代的孩子们带来过许多温暖、欢愉和启迪,伴随过他们美好的童年时光。而现在,它仍依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收藏爱好者。

浅绛彩实名雅瓷


浅绛彩盛行于清末民初,旧时却不停冷静无闻,现在颠末盛世收藏热后,才露头角、天下著名。固然当时代离我们很近,但如今我们对它的汗青和熟悉,照旧模含糊糊,并不怎么清晰。其他题目姑且岂论,单说看到浅绛彩这一错误的名称,明眼人一望便知。可以说,在中国陶瓷中,其异名之多,且又名不副实者,恐无过于浅绛彩了。

汪友棠之徒钱仙搓浅降山川图板

今考古今学者对浅绛彩的称呼,大抵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白地五彩”。

最早见于民国黄矞老师《瓷史》,文云:“其特品则为白地五彩,而摹古名画,绘以丹青山川、人物、花鸟者,诚清玩之雅具。”又云:“同光之际,以程雪笠绘者为最胜,次则有落小轩作款者,不知姓氏,亦卓尔非凡。二子之写生写意不独设色精致,其运笔描神,玲珑苍雅,觉仇十洲、恽南田闻名士,不得擅美于纸上也。后有许达生亦超超元著,但较前二子则稍形匠气,而逊其淳朴矣。”

程门浅降山川板

二是“水墨五彩”。

最早见于今世耿宝昌老师《明清瓷器判定》,文云:“此时,还出现了一类创新品种:水墨五彩和软彩,色调淡雅,清新明丽,拟八大山人、新罗山人等笔意的人物花鸟和浅绛山川等画面,每每写有题句,并署有干支纪年和作画人姓名,别的的瓷器绘画风格,深受同期间的赵之谦、虚谷、任熊、任伯年等名家的影响。”(紫禁城出书社,香港雨木出书社,1993年出书)

三是“浅绛彩”。

见于今世汪庆正老师主编的《简明陶瓷辞书》,文云:“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刻画纹饰,色调平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盛行。善于此法之绘瓷名家有王廷佐、金品卿、程门等。”(上海辞书出书社,1989年11月第一版,1992年04月第四次印刷)

四是“文人瓷”。

源自今世子午源老师《瓷上文人画:晚清民国浅绛彩瓷》。(浙江大学出书社,2006年04月第一版)

五是“新派粉彩”。

见于今世曹新吾老师《新派粉彩名家作品集》,文云:“界说有界说阈,‘新派’二字是针对‘旧派’和‘匠派’而言的。‘新派’语出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在书中,向氏称这种以‘浅’为美的新潮粉彩为‘新派艺术’,把青花与传统粉彩称为‘旧派艺术’或‘匠派艺术’,并以为只有‘新派’艺人才是‘美术家’。新派粉彩之名即由此而来。”(河北美术出书社,2006年09月第一版)(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1920年版)

上述这些名称为什么名不副实呢?

先看“白地五彩”和“水墨五彩”。两者大同小异,立意都是一样的,但耿老师将创新品种又分为水墨五彩和软彩,显然是两个品种了。据汪庆正主编的《简明陶瓷辞书》:“五彩比粉彩烧成温度稍高,不如粉彩那样有柔软感,故又叫‘硬彩’”。按:五彩又叫硬彩,粉彩又叫软彩,浅绛彩虽属于粉彩或软彩,但它们肯定是三个差别的彩饰品种,即浅绛彩是浅绛彩,粉彩是粉彩,五彩是五彩,三者不可等量齐观,否则便没有区别了。如许看来,就会因前后抵牾和极易肴杂而难以看懂的。可见这里的白地五彩、水墨五彩和软彩之称,是不当当的。

然而,浅绛彩也是在不停发展和变革的。《博古》丛刊第九辑(广陵书社2005年10月版)刊有朱裕平老师的一篇《浅绛彩的工艺方法和绘画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收藏和观赏浅绛瓷的须要知识。文中指出浅绛彩的四种釉彩工艺的综合运用是:浅绛彩和粉彩的联合,浅绛彩和五彩的联合,浅绛彩和珐琅彩的联合,浅绛彩和青花的联合。

笔者以为,这种工艺上的多种变革与运用出现于光绪中期以后,且后三种工艺的综合运用,在浅绛彩瓷中为数少少。别的,就是纯以五彩和珐琅彩绘画的险些没有。在光绪中期,还出现了普通题材的绘画,如锦堂富贵、富贵白头等等。这些题材,现实上反映了人民对优美生存的向往。

这些釉彩工艺和绘画题材上的演变,实乃浅绛彩的一大发展和进步。但不少人却喜好早期的浅绛彩,都以为那才是好的、高雅的。实在不尽然。李敖老师在《看谁的文章写得好》一文中指出:“实在统统摊开,有何史汉传奇雅俗之分?文章只在优劣题目,并无史汉传奇雅俗的题目。文章的优劣尺度,根本不在这里。”又说:“作为新期间的中国人,我们评判文章,着实该用一种新的尺度,我们必须放弃什么山川尺度,什么雅俗尺度,什么骨气尺度,什么文白尺度。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欠好?有了这种新的尺度,统统错打的笔墨官司,都可以去他的蛋;统统不敢说它欠好的所谓名家之作,都可以叫它狗屁。”可见,对作品优劣的尺度是不能以题材的雅俗而论的。

实在,以俗见雅更难,能做到大俗风雅才是真功夫。关于雅和俗,两者现实上是可以转换的。艺术作品的优劣取决于精力素养的高底。浅绛彩高手的普通题材的绘画,照旧俗中见雅的。而俗手画雅画,那是附庸风雅,效果一定俗不可耐!

再说“浅绛彩”。浅绛彩作为物名,是解放后才出现的,但现在却是影响最大,用之最广,险些约定俗成(一样平常人都风俗于俗称,而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应于此讲求科学与审慎)。比年来,浅绛彩的研究不尽如人意,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浅绛彩盛行于清同、光及民初,并非《辞书》所说“清嘉庆、道光间盛行”。

从中国画和浅绛彩的画种看,《辞书》所谓的浅绛彩,仅由风格仿中国画中的浅绛山川而论,显然不可以全部涵盖浅绛彩中的人物、花鸟及走兽等诸多画科。

不外,即便以风格定浅绛彩,好像也不太正确。而今遍观同光年间的所谓“浅绛”山川,根本上都以绿色为主色调,但是像黄公望那样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川画,却真是极其少见。严酷说,绝大部门山川是算不上浅绛的。称得上真正浅绛而又印象深刻的,一是仙槎民国十一年时所写浅绛山川瓷板(见陶正晨《仙槎携琴访友图瓷板》,刊于《收藏快报》2012年11月07日);二是汪友棠光绪三十三年时所写浅绛山川瓷板(见徐锦范、陈兵《中国晚晴浅绛彩瓷器》,上海人民美术出书社2011年12月出书)。

其次,从釉彩品种看。所谓浅绛彩,只是瓷器彩饰品种之一(白地五彩及水墨五彩也一样)。其时的瓷画,绝大部门固然为浅绛彩,但也有墨彩、青花、篮彩、金彩等其他品种。由是观之,起首就遇到一个锋利的困难:怎样称谓其他釉彩品种呢?仍旧称谓浅绛彩吗?无论怎么称谓,都反难见信,可见浅绛彩之名极易疏漏。

再说“文人瓷”。《瓷上文人画》指陈,“浅绛彩瓷画就是瓷器上的文人画”。什么是文人画,按照《中国美术辞典》,“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医生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上海辞书出书社,1987年12月出书)。

于浅绛彩而言,其艺术风格确是文人画,但对于其作者来说,却是官窑职业画家。何况,他们的浅绛彩属于商品性子,跟文人以此自娱的文人画完全差别。也就是说,浅绛彩与文人画的“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的中央论调不符合。以是,把浅绛彩定名为文人瓷,也是有题目的。

还应指出,旧时文人在提倡文人画方面,每每借以举高士医生阶级的绘画艺术,藐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在此配景下,民间艺人和官窑画工,在旧时都是一种贱业,故而被社会轻蔑。因此,他们险些名不见经传,只管浅绛彩是文人画风格,名位仍然卑微。

再说“新派粉彩”。此名源于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1920年版),就其时而言并不为错。但厥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如许一来,新粉彩不就成为当之无愧的“新派粉彩”,而浅绛彩却反而成为“旧派”了吗?

以是,上面这些有关浅绛彩的名称,如今看来都黑白非是是的,均有实质性错误。这是由于已往并未被器重,而又史料太缺乏的缘故。比起先辈学者,身为如今的浅绛彩爱好者,我们真是大有眼福了。但是,对其错误的影响,理应赶早地予以澄清才是。

那么,我们该怎样称谓浅绛彩呢?且看浅绛彩的原作者是怎样称谓浅绛彩的。本日的浅绛彩爱好者,都熟知马庆云的浅绛彩,也曾见过“马庆云画雅瓷”的底款,可见谁人期间的所谓浅绛彩,实称“雅瓷”。

比力起来,“雅瓷”显得更简便、更概括、更正确。汗青必须力图真实,制名也应以指实,“雅瓷”不但符合汗青究竟,更是原作者的本意。

清三代青花瓷的鉴别与收藏


清乾隆青花苍龙教子双螭耳扁壶

青花瓷器的历史悠久,传世品数量众多。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典雅的风格,为历代收藏家所青睐。在每次拍卖会上,各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都可以见到,但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有高价位和热销的市场表现。

近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受到市场热捧。这首先是由于“清三代”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所以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其次,“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督窑官的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所以民间极少流传,存世数量并不多,具备很高的升值潜力,市场价格十分惊人。

此外,对于初涉收藏的投资者来说,“清三代”较其他藏品易于鉴别。

不过,不同的“清三代”的青花瓷收藏价值不同,具体到每件瓷器的价值还要看该瓷器的钴料、发色和艺术水平等方面。

第一、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几种。

青花瓷钴料的种类:

1、苏泥麻青,又称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青花的一部分和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2、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3、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4、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5、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6、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7、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 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算得上高级的工艺师创作,因此,艺术价值更高。

第二,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例如,“康熙青花釉里红人物图棒槌瓶”就是“青花见五色”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艺术水平。这是决定青花瓷的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收藏青花瓷,最好能收集到器型完整、造形独特、画工精细者,这类青花瓷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专家提醒市民,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各个时期的新仿品和老胎新作瓷画的青花瓷器,选购时应细心鉴别。

收藏诗文瓷 赏瓷兼玩字


拉蒙藏项诗文瓷

去年春天的某个周四,我一大早习惯性地骑车来到报国寺淘宝。这一天是报国寺古玩市场的主交易日,市场大门口外已挤满排队买摊位号的商贩。南墙外原本狭窄的过道两侧,还被肯定买不上当天摊位的各地小商小贩占满,就地叫卖各类古玩。我兴致勃勃地钻进人群四处寻觅捡漏。无意间,我发现一群人正围着一位操着河北口音的老人家讨价还价。老人就地而坐,身前铺满一大堆宋磁州窑民用实用器和几枚锈得看不清文字的古铜钱。这些瓷器虽都是普通民窑货色,却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一件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刻诗的小瓷盘,施白色化妆土的黑釉盘面上,阴刻红彩的行书诗文更有味道:“梦游长安皇宫院,贵妃一笑百媚艳。二人同去养心殿,觉来床上一生汗。”这明显是在描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浪漫爱情故事。只是,我不清楚诗文瓷的作者是以怎样的身份与视角,创作这首意境暧昧的诗歌。耐人寻味的是,这件宋瓷诗中提到的“养心殿”,通常被认为是明代北京故宫内的宫殿名称,难道唐代皇宫里就设置了养心殿?所以,古玩收藏的乐趣之一,有时候就是在不经意间,从地摊上,就开始让人思维奔逸。无巧不成书,去年同一时期,我从市场上淘到一件宋代磁州窑釉下红绿彩花草纹行书“清静道德”梅瓶。该梅瓶高25厘米、形体修长秀丽,小口外翻,短颈瘦肩,圈足细小,是比较典型的宋代梅瓶器型。瓷瓶表面附着的泥土浸入釉面和胎体,可见梅瓶长期土沁自然遗留的岁月痕迹。这件瓷器的价值,完全是以书法功力取胜。瓶面之上那四个丰腴的橙色行楷汉字“清静道德”,端庄之中见飘逸,规整之中孕变化,与北宋时期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文人书法,强调意趣的书法风范一脉相承。这件梅瓶上面的书法作品,与大量宋代磁州窑诗文瓷上面潦草的书风迥然不同,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跃然瓷上。时至今日,仿佛仍然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当时的恬淡心境。可惜,一年过后,我从库房再次找到这件书法梅瓶时,瓶口下面已开始出现釉面剥落。原因,可能是环境太干燥。无奈之余,我也只好用保鲜塑料膜将瓶身整体包裹,再小心翼翼地将其遮藏在更保湿、保温的环境中。因为这个遗憾,这件宋代书法梅瓶反而在我心中更有分量了!与之前民窑小瓷盘的民间趣味、梅瓶的文人情趣不同,我收藏的一件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阴刻描金篆书唐诗三足洗,却洋溢着纯正的宫廷审美品位。这件盘口直径22厘米的瓷洗天青釉盘面上,阴刻着描金小篆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名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钧窑洗外面的玫瑰紫釉面上,显现出大量的缩釉点,瓷盘天青釉面间或分布着由于瓷器烧制时釉层流动所形成的、不均匀的“蚯蚓走泥纹”,轻敲高温瓷胎已有经年瓷质失水、陈旧后的哑声现象,阴刻唐诗的瓷面破损部分的老化程度与瓷胎自然老化程度一样。总体来看,这件钧窑洗属于比较开门的宋代钧窑制品。如果说,在清代乾隆时期皇帝有雅兴请宫廷技工在大量宋瓷上面镌刻御题诗,那么这件北宋钧窑洗上的阴刻描金篆书,还是属于制瓷年代的同期原刻作品,其自然老化的特征与宋瓷清刻的藏品有着明显的差异。规整的形制、细腻的胎质、精细的修胎、绚烂的色彩、工整的书法、高昂的成本,呈现出富丽堂皇的皇家贵胄气质。毫无疑问,宋瓷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三件宋代的诗文瓷,分别展现了宋代民间、文人、宫廷文化三种不同的诗文瓷表现气质,由此可以窥见宋瓷风格多样、洋洋大观的深厚文化底蕴。事实上,在瓷器上面书写诗文的传统并不是从宋代肇始的,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制品中就有大量的诗文瓷。比如,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七贤”人物诗文罐,上面绘有七贤饮酒图,并在罐面一侧旁书《七贤第一祖》七言饮酒诗:“须饮三杯万事休,眼前花揆四枝叶。不知酒是龙泉剑,吃入肠中别何愁。”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以褐彩在执壶流下腹部题写诗歌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lng)春声。”还是在去年报国寺古玩市场的某个周四主交易日,我又发现了一件元代釉里红行书诗文玉壶春瓶。瓷瓶卵白釉上面书写的釉里红诗文的红色呈色发闷,并不鲜艳通透,瓶身与瓶口、瓶底分段用釉水粘接,瓶底有明显的旋削痕迹并沾满散落的釉汁,这些都是元代瓷器鉴定的典型特征。瓷瓶釉面上,用行书书写着南唐后主李煜的名词《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香去也,天上人间。”有趣的是,我经过与当代出版的李煜同词通行版本逐字逐句的比较,竟然发现诗文瓷版本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里,竟然有一字与当代通行本不同,并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诗词意境。诗文瓷版“流水落花香去也”,与通行本“流水落花春去也”,虽然都是在长叹“天上人间”的心境转换,却似乎更接近原作的本来面貌。就文学创作的通常规律而言,一首词的写作一般都讲究字字不同,尽可能回避重复使用同样的文字。通观该词当代通行本全文,“春”字在全词中两次重复出现,比较只出现一次的诗文瓷文本,文学的意味好像就差了那么一点点。“流水落花香去也,天上人间。”作者的思绪与目光伴随着一缕幽香扶摇直上,渐失渐散,仿佛整个人的身心也随之消融殆尽。—这是亡国之君此情此景、彼时彼刻,何等彻骨的凄凉体验!所以说,“物证历史”。有时候,新面世的文物证据可以重现一段被湮没、扭曲的历史,可以让今人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某段历史的真相。这才是收藏的真趣之一,也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此外,我在几年前曾有机会收藏到一件明代青花草书瓷杯。杯身上以平等青料书写着唐代怀素的书法名篇《律公帖》:“律公好事者,前后数度,遂发怀素小兴也,可深藏之箧笥也。怀素书”。还有一件清代行书《兰亭集序》瓷碗,碗身外面布满东晋王羲之名作的笔墨,并以篆书“大清乾隆年制”落款。从糯米样洁白莹润的胎质、玉璧底跳刀痕修足方式、艳丽并略有晕散的青花呈色、碗底窑沾老化痕迹、纪年款识等综合因素判断,这件青花碗应该就是乾隆本朝的制品。积少成多,经过多年专题收藏,我收集的宋元明清历代诗文瓷渐成序列,也从中逐渐发现了些规律性的东西。其一,诗文瓷其实是中国古瓷制作的一个主流品种。其二,诗文瓷是受到历代社会各阶层普遍欣赏的传统瓷种。正是这些遗存的历代诗文瓷品中,静穆地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神……

古瓷收藏与真伪鉴定要诀


青花瓷的真伪鉴定

胎釉鉴定:鉴定古陶瓷的真伪,首先得看胎釉,如果首先看见其釉面有火刺光或带有木然的涩感,则证明此物为仿品伪作;真品温润如玉,既没有火刺光的刺眼,也没有木然的涩感。另外,大多伪品釉面都遍布有细小毛孔缩釉点,并整个釉面宛如人出微汗,若有此现象一般可以断为伪品。青花纹饰及发色:古陶瓷青花纹饰一般都流畅不做作,不呆板、不生硬,并有层次;伪品则既不流畅还又做作、呆板、层次感不强,因为这是伪作者的刻意模仿的结果。青花纹饰以款识下沉者为真品,反之青花上浮则为伪品。古陶瓷的青花发色有的温和、有的亮丽,而伪品则不是呆木就是刺目。

青花纹饰及发色:古陶瓷青花纹饰一般都流畅不做作,不呆板、不生硬,并有层次;伪品则既不流畅还又做作、呆板、层次感不强,因为这是伪作者的刻意模仿的结果。青花纹饰以款识下沉者为真品,反之青花上浮则为伪品。古陶瓷的青花发色有的温和、有的亮丽,而伪品则不是呆木就是刺目。

底足鉴定(这一点对所有古陶瓷之底足鉴定都为通用):首先底足不干不燥显湿润者为伪品(刚出土者或刚从水中取出者除外);干燥自然老化者为真品(老底者除外),这是因为古陶瓷的底足经自然老化,而逐步消去胎体内的水分而由湿变干。其次,如果在底足上看见火石红被透明釉罩着者,那它肯定是伪品仿作,因为火石窑红是所露之胎,即没有施釉的胎足其内含有矿物质受到窑火燃烧而自然泛露出的,怎么会跑到透明釉下面去了呢?分明是作伪者涂上去然后再用透明釉罩上去所致。

蛤蜊光的鉴定:有的青花瓷与彩瓷一样,同样也有蛤蜊光,尤其是家传用瓷,往往使用后铁质、油质、脏物等渗透入其釉胎之中,使之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后迅速扩散所形成的七彩霞光一样而滋生的蛤蜊光,并且还有犹如镀金产出的金色光,其妙无穷,且洗刷不掉,因此凡有这种金色之光、蛤蜊光之器则可定为真品,反之则为伪品。

土锈鉴定:出土的古陶瓷有的久经土浸而产生土锈,这样所产生的土锈一般难以一下洗刷掉(做伪者用万能胶等加土做粘上去的土锈一般也难于洗刷掉,然像这样所做成的土锈一用火烧便即现原形而掉落),反之一经洗刷就掉落者则为伪品。

影青瓷的真伪鉴定

胎质鉴定:影青瓷即青白瓷的真伪鉴定,首先得鉴其瓷质,因为湖田窑的器物瓷质极好、质量极高,有的几乎达到了胎薄如纸、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视通透见指,宛如极富水头的白玉。而仿品则没有这种感觉,观之察之而是不具水头白玉、不清晰、朦朦胧胧。

釉面鉴定:温润如玉者为真品(湖田窑),亮丽或木然者为伪品,有一点点黑黄斑且深入胎骨者为真品,黑黄斑点在釉皮表上者为伪品;釉面有干燥自然的小碎开片的为真品,有显湿且机械木然的开片为伪品。

刻划花鉴定:影青瓷的刻划花真品飘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气磅礴,而伪品则缩手缩脚,木然呆板,极不自然。

底脚露胎器或覆烧的口沿露胎物。因影青瓷大都为出土这物,所以多少都乃有些土锈,如果这些土锈难以洗刷或火烧不下,则为真品,易洗刷或烧之即下乃是伪品。

彩瓷的真伪鉴定

纹饰鉴定:彩瓷上纹饰的周围有蛤蜊光,且深入釉胎为真品。反之,清新亮丽又无蛤蜊光者则为伪品,并且纹饰周围带有银色“蛤蜊光”者也为伪品。

浅降彩的真伪鉴定:真品彩感朦胧,苍老自然、伤痕自然者真;观感彩纹亮丽、清晰、伤痕做作、纹饰呆板、木然、做作者是伪品。

胎釉、纹饰,底足鉴定多同青花瓷的胎釉、纹饰、底足鉴定。仅一点不同,乃彩瓷多有没有上彩的釉面及底面(有釉)有大片的洗之不掉,擦之不落的蛤蜊光者为真品。

老胎新彩瓷的鉴定:第一要鉴定纹饰的周围有无真正的油盐光的蛤蜊光,后看其是否稳定,是否擦洗得掉;如有若蛤蜊光不稳定,轻浮、擦之即掉,或是带有银色的蛤蜊光,而断其胎又是老物,那可说明其是老胎新工。第二看色彩纹饰之上有无自然的磨损伤痕;如没有,而彩下却有磨损伤痕,那则证明其是老胎新彩,试问,彩怎么会跑到伤痕上去?另外,纹饰彩上如若有磨损的伤痕那也要看自然不自然,如若彩上的伤痕与彩下釉中伤痕不符,那也是伪品。

题款的鉴定:凭笔者以往经验,大凡题款题字的彩瓷,其款字周围基本都有蛤蜊光,然而现如今在高科技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仿做的题字款瓷都已有了“蛤蜊光”,这是因为仿做者在题款题字的料中加放了铅锡粉末等原料(彩料周围则加金粉等原料)。所以,在仿做之后便就有了“蛤蜊光”。而如今晚清大名家和珠山八友大作价格高涨,因此就越发得注意小心。凡在这题款题名的周围出现带银色“蛤蜊光”者,且用高倍放大镜观之,见款字之中也有点点银光者为伪品,或为老胎后加款;题款题字的周围有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并随之向外扩散所产生的蛤蜊光,并见擦不掉洗不净者为真品。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款字如见其轻浮,鲜亮醒目,有上飘之感可定为伪品;款字沉稳不轻不浮有深入釉胎之感,见苍老者为真品,这样的款字既使周围没有蛤蜊光也仍可断为真品。

颜色釉瓷的真伪鉴定

红釉瓷鉴定:凡带有开片纹的红釉瓷,不管是霁红还是钧红还是窑变红或是炉钧红等,如若见其釉面上的开片交叉接口处有满是脱落而形成的点点小孔,则可断真品,因为这是年代久远而使开片的交叉之处釉瓷小点脱落而形成的现象,仿做之品是做不出这种自然脱落的脱瓷小孔的。如若要进行伪作,那也可一看便知是人为所做,因为其要做成这种脱瓷小孔便有人工凿迹,断不自然,再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种作伪之瓷。

底部鉴定:窑变红釉瓷的真品底部多涂有酱色釉,尽显沉稳、苍老、干涩者真,而显轻浮加鲜亮或湿、脏、平滑为伪品。祭红釉瓷因底多施釉,所以看底足就得多看圈足的露胎之处,一般圈足露胎处干燥具涩感者真,反之是伪品。

豇豆红瓷鉴定:绿色苔点自然分布且沉稳者真;分布不自然、做作、苔点过绿过大、醒目者是伪品。

蓝釉瓷鉴定:有多橘皮纹棕眼且多聚密集的小气泡,并发色不沉不稳者伪。发色沉稳,尤以明代蓝釉为沉稳,色蓝中带灰黑,极显苍老古旧;清三代的蓝釉除乾隆时有的蓝釉与晚清民国时的蓝釉即洋蓝相同之外,其他也显发色深沉,深蓝加暗色。

黑釉瓷鉴定:宋代建窑、吉州窑、金溪窑都生产黑釉瓷且各有风采。建窑胎多为紫色,坚硬;吉州窑胎多为黄色,粗而松;金溪窑则黑灰有之,土黄也有,黑灰者坚硬,土黄者粗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釉没有施到底,不但底足无釉,就是器物下部也大多无釉,所以这样也给我们鉴定其真伪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要点,并从中可以鉴出:真品露胎处干燥,抚之涩手,伪品则显潮润,抚之平滑。

没有被土锈吃掉釉的真品尽显莹润玉质,有猪油感,伪品则不是耀眼就是枯涩,真品被土锈吃掉釉的倒显干涩,并土锈深入胎皮的尽显苍老与沧桑;而伪品则是用硫酸、草酸等化工原料处理做旧,其虽然也显得釉面好像被土锈吃得脱皮脱壳的,然而“土锈”无法深入釉骨之中,一洗便掉,这就是真品与伪品的土锈之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