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明清观音瓶瓷器造型鉴别 > 导航 >

观音瓶的由来

观音瓶的由来

明清观音瓶瓷器造型鉴别 古代瓷器瓶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2020-10-14

明清观音瓶瓷器造型鉴别。

关于观音瓶的由来,有很多美好的,并且不同的传说。下面就是一个:

话说吕洞宾得道成仙以后,和张果老、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七位神仙,终日结伴云游,号称八仙。一天,八仙来到吕洞宾府聚会,商量明年三月三赴瑶池蟠桃会,拿什么礼物送给王母娘娘。众仙议论了半天,所提礼品都不中意。最后吕洞宾建议说:“在我洞府下面有个神垕古镇,那里出产钧瓷。凡间有句俗话: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我们做神仙的虽然视金银如粪土,但是作为玩赏物,此宝身边不可没有。”

张果老说:“吕洞宾的话有道理,除了给王母娘娘物色一件上等宝瓷外,也给众仙长各弄一件玩赏玩赏!你是这里的东道主,寻宝瓷这事就委托你去办好了。”

吕洞宾来到神垕镇,正遇上大旱,井水干涸,河水断流,窑民吃水都很困难,哪里有水和泥制坯?吕洞宾走遍各家瓷窑、商店,都没有珍品供他选购。他来到一家瓷窑前失望地叹了一口气说:“这么大个神垕镇,难道连件像样的瓷器都找不来吗?”

一个老窑工咂着干裂的嘴唇说:“客官,你只要能弄来水,莫说一件宝瓷,就是要十件八件我也敢给你烧!”

吕洞宾惊喜地问:“老人家,你说话可当真?”

老窑工认真地说:“咱山里人说话算话,不信我领你到西边窑场,当着众位烧窑兄弟立下文书。”

老窑工一声呼唤,一群窑工把吕洞宾团团围住,问他怎样弄来清水。吕洞宾没有多说,只是从背上的鞘里抽出宝剑往地上一插,拔出剑后,一股清水从地下涌了出来。这就是现在神垕的拔剑泉。窑民们见有了水,一齐欢呼起来,为了感谢吕洞宾送水的恩德,都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名贵钧瓷赠送给吕洞宾。吕洞宾从中挑出九件,留下重金,这才返回洞府。

回到洞府,吕洞宾把九件钧瓷放在洞口石板上让众仙观赏。七位神仙看见这些造型精巧,胎质细腻、五彩缤纷、温润如玉的钧瓷器物,很高兴,各自选了一件自己最中意的存放在身边。七仙挑选完毕,最后还剩下两件,吕洞宾收存一件,另一件准备献给王母娘娘。这时候,观音菩萨赶到洞府,她见洞门口石板上放着一只花瓶,顺手塞进了袖筒里。吕洞宾慌了,上前恳求说:“观音大师,那只花瓶是准备送给王母娘娘的,你给拿走了,我们拿什么给王母娘娘献礼呀?”

观音菩萨哈哈大笑:“你们私下分宝瓷,把挑剩下的一件送给王母,怕有些不尊吧!这件钧瓷留给我吧,王母娘娘的礼品请吕洞宾再想想办法嘛!”观音菩萨当即把这花瓶取名叫“观音瓶”。

精选阅读

龙泉青瓷的由来


龙泉青瓷的由来要追溯到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

龙泉市宝溪乡山光水色,风景奇秀,是近现代古龙泉窑集聚地,保存了清至民国龙窑9座。龙窑依山而筑,气势非凡,龙窑在中华大地延续烧了2000余年,它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见证。近年来,随着液化气窑炉的使用,龙窑失去了往日的功能,绝大多数龙窑作坊歇业,窑场皆废。

曾有人亲眼目睹龙泉古窑祭灶点火的壮观场景。祭台上放着猪头、鱼、酒等美味佳肴,窑工恭恭敬敬地行礼,祈祷窑神护佑。这种古老的仪式延续了几千年,表达了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及火种的敬畏。陶瓷是土和火的美炒结晶。窑工轻轻地将木柴掷入炉膛中,熊熊烈火燃起,火出窑尾,烈焰腾空,蔚为大观,让人思古之幽情顿生。

龙泉青瓷出炉的那一刻,一阵鞭炮声后,一件件精美青瓷从窑炉中缓缓传递而出,整齐地排列在铺着红布的陈列桌上,有粉青花瓶、弧瓶、琮瓶、香炉、碗盏等等,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目不暇给。一帮痴迷青瓷的老外,忍不住欢呼起来,睁大眼睛,争先恐后抢拍下这难忘的镜头。我轻手抚摸着带着炉温的美如湖水般的青釉炉具,太精致了,此刻,我的心真的醉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力,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但毋庸讳言,窑炉中次品之多,出乎意料,由于炉温等原因成为残器,这真是叫人无法把握的事,要烧制出一尊良器不易啊。

在龙泉有一个历史人物是不能忘记的,他就是龙泉窑的发现者中华陶瓷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龙泉这块土地,到处是崇山峻岭,当年日寇都无法侵入,但陈公却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八次来到龙泉考察。中国瓷器及中国陶瓷研究在陈公之前,大都集中在书斋里。陈公虽然非考古科班出身,但他多方面的学养,异乎常人的悟性,敢于打破陈规,重实证而少自矜。正是在他的身体力行下,陶瓷考古由“学问”向科学转变。他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名医,写的章草书法,今人无法企及;他是中国最早的摄影家,他的《大风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个人摄影集。他还会唱昆戏,写剧本,爱美食,玩收藏,搞研究。

当今的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些精神滑坡,士气低迷,丑闻迭出的现象,有人以“犬儒病”概括。究其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的政治运动扭曲了人格,思想改造阉割了精神;也可以追溯到十几年来拜金主义败坏了风气,权钱交易搞乱了秩序。面对陈公这样的先贤,我们发出如此痛心疾首的声声慨叹!

钧瓷得名的由来


从现有可查的资料,钧瓷的命名大致追溯到明代,明以后都沿用此名。禹州夏有古钧台,钧名由此而来。

钧瓷是河南禹州的特产,说起钧瓷得名的由来,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钧瓷的历史。

钧瓷的烧造起始于唐代,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多,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

钧瓷发展到宋代,窑工们又在釉中引入氧化铜为着色剂,用还原气氛烧制出了青中带红、紫红相映的窑变釉。这种釉色以钧官窑所烧器物为代表,有的器物通体紫红,有的里青外红,色彩变化丰富,以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最为有名。同时釉面遍布蚯蚓走泥纹和各种丝毛状流纹。钧瓷这种窑变艺术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领风骚,对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产品以天青、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生产量很小,或已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明代窑址尚待发掘考证。

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做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20世纪70年代中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挖掘禹州城内宋钧官窑遗址时发现,该遗址就在现今的古钧台附近,陶瓷办才统一了认识,认定钧瓷因钧台而得名。因为禹州古为夏禹国,禹受封于此为夏伯,境内有钧台,禹之子启大享诸侯于此,表示正式继位。从此,钧台就成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实物佐证和国家产生的标志,也成了我国稀有的远古遗迹和历史名胜。数千年来,禹州人民一直把钧台当做禹州的象征。北宋时,在禹州城内北门里钧台附近设立官窑,大规模烧造宫廷用瓷,并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故古人以钧台这一历史名胜命名钧瓷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清《景德镇陶录》所载:“钧窑宋初所烧,出钧台。”现代古陶瓷专家安金槐先生也说:“禹州夏有古钧台,钧瓷之名由此来。”赵青云先生在《钧台窑的兴起与昌盛》一文中也明确地说:“若窑以地名,钧窑就当来自钧台,这是和宋钧的产地及其禹县在北宋以前就有闻名于世的古钧台这一历史地名完全一致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