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明清观音瓶瓷器造型鉴别 > 导航 >

【观音文化】观音宝相

【观音文化】观音宝相

明清观音瓶瓷器造型鉴别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陶瓷文化

2020-11-24

明清观音瓶瓷器造型鉴别。

观音菩萨可以显化为多种宝相,《楞严经》也有明确记载:“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依据观音菩萨随意显化这一特点,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各佛教宗派和中国民间又各各供奉着各种观音,如密宗所传为六观音,天台宗所传也为六观音,中国民间则盛传三十三观音。

密宗六观音为千手千眼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和如意轮观音。分别简述如下:

千手千眼观音:又称“千眼千臂观音”,简称“千手观音”、“大悲观音”。据密宗经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记,观音菩萨在“无量亿劫”前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法,就发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长出了千手千眼。千眼表示遍观世间,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其形象分两种。一是实有千手千眼。其典型造像为首戴宝冠,冠有化佛。面有三眼,臂有千首,千手掌上又各有一眼。千手为法身八手,手最大,其中二手作合掌状,其他六手各执法器。报身四十手,稍细小,其中二手合掌,其他三十八首各执法器。化身九百五十二手,皆于手中各执兵器。二是简化了的千手千眼观音,实为四十手眼观音。典型造像多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有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四十手眼各配上二十五有(欲界十四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有),也成千手千眼。

圣观音: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是观音各种宝相的总代表,一般所说的观音即正观音。一面两臂的圣观音可说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形象是头戴宝冠或作宝髻,宝冠中有化身阿弥陀佛形象,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也有站于莲花座上的。手中或持莲花或结印相,妙相庄严。

马头观音:亦称“马头观世音菩萨”、“马头菩萨”、“马头大士”、“马头明王”等。形象是以马置于头,和一般温柔慈悲的观音像截然不同,此观音面呈忿怒相。头发倒竖,双目圆睁上吊,獠牙显露凸出,恐怖威严,勇武神气,一般右手捻莲花,左手持长柄大斧,或坐或立。此观音以照破众生瞑暗、击毁恶趣苦恼、摧伏妖魔和各种魔障为本愿。

十一面观音:此观音以具有十一个颜面而得名。十一张颜面面貌不一,重叠而上排列,有如宝塔。描述此观音像的佛典有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唐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唐不空译《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规经》。其形象为,正面三面为菩萨善面慈悲相;左侧三面为瞋怒相,右侧三面为獠牙上出相;中间后一面作暴露大笑相;顶上一面作佛面。十一面上各戴宝冠,宝冠中有阿弥陀佛像。十一面观音前后左右十面代表大乘修行的十个阶位,即十地,修习内容为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智慧)、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项。上面的佛面则代表十一地——佛果。

如意轮观音:因手持如意宝珠和轮宝,故名。据《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记,形象为“手持如意轮,六臂身金色”。多为坐像,其姿态为竖右膝,右臂一只手支面颐,左膝盘坐,是为“思维相”。此观音所持如意宝珠和轮宝分别表示满足众生祈祷和法轮常转。六手也各有寓意:右方第一手意为誓愿救拔地狱道;第二手托如意宝珠于胸前,意为誓愿实现一切愿望,救拔饿鬼道;第三手持数珠倚膝,意为誓愿救拔畜生道。左方第一手置于莲花瓣上,或按在山形物即“光明山”上,意为誓愿救拔阿修罗道;第二手持莲花,意为誓愿救拔人间界;第三手捧于眉前,意为誓愿救拔天界。如意轮观音救助六道众生之宏愿于六手中得到全面显示。

准胝(zhi)观音:亦名“准提观音”、“准提佛母”、“尊提观音”等。“准胝”意译为“七亿佛母”、“三世诸佛之母”,六道中导化饿鬼道。其形象为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坐于出水莲花上,下有二龙王支撑。

天台宗崇奉六观音为大悲观音、大慈观音、师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摩诃止观》对天台宗六观音作了简要说明:“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用‘大慈’;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用‘无畏’;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称‘天人’,理则见佛性,称‘丈夫’;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标王得臣。”

中国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1)杨枝观音:造型为立像,手持净瓶、杨枝,常戴女式风貌和披肩长巾。(2)龙头观音:造型为云中乘龙。(3)持经观音:坐在崎岖岩石上,手持经卷。(4)圆光观音:合掌坐于岩石上,身后现圆光火焰。(5)游戏观音:乘五色云,左手放于偏脐处。(6)白衣观音:身披白衣,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7)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8)泷见观音:坐岩石观赏瀑泉。(9)施药观音:手持药草。(10)鱼篮观音:手提鱼篮。(11)德王观音:趺坐于岩畔,左手置膝上,右手持树枝。(12)水月观音:法相现身月色水光中。(13)一叶观音:乘一片莲花飘于水面。(14)青颈观音:坐于断岩,右膝立起,右手置膝,左手扶岩壁。(15)威德观音:坐岩畔,左手执金刚杵,右手持莲花,作观水状。(16)延命观音:头戴宝冠,或着白衣,手持草药赤柽柳。(17)众宝观音: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在弯膝上,身挂宝物。(18)岩户观音:在山洞中打坐,欣赏水面。(19)能净观音:伫立海岩边上,望海沉思。(20)阿耨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21)阿摩提观音:三目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手持宝棍,怒目瞋容。(22)叶衣观音:四臂,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23)琉璃观音:乘一片莲叶,双手捧琉璃壶,轻浮水面。(24)多罗观音:直立乘云,合掌持青莲花。(25)蛤蜊观音:乘蛤蜊上,或居于两扇蛤蜊壳中。(26)六时观音:左手执摩尼宝珠,右手持梵筴,立像,常作居士装束。(27)普慈观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立于山岳之上,为大自在之化身形象。(28)马郎妇观音:右手持《法华经》,左手持头骸骨,为民妇形象。(29)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台上。(30)一如观音:坐于云中莲座上,立左膝,作飞行状。(31)不二观音:两手重叠,在水中坐莲叶上。(32)持莲观音:坐莲叶,持莲茎,常作童女或童男面孔。(33)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或作右手持瓶泻水状。

除三十三观音外,中国民间还有大量各不相同的观音,如自在观音、不空羂索观音、送子观音、三面观音、不肯去观音、鳌头观音等等。观音变化形象之多,在佛教圣众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这一现象本身也就是观音菩萨最受万民百姓崇信的证明。即是说,是因为万民百姓最崇敬观音菩萨,相信观音菩萨,万民百姓才创造了这样众多的观音形象。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窑变观音


釉在窑内自然变化所产生的色泽,最早由于对某中着色剂呈色原理的不了解,把在窑内发生变化的,出乎意料之外的釉色称为窑变,窑变釉是一种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一种釉。

关于窑变,清代梁同书在《古窑器考》一书中有记载:“至若出器,时有窑变,非人力所可致。”

官哥二窑,于本色釉外变,或黄或红紫,状类蝴蝶,禽、鱼、麟、豺,肖形可爱。火之幻化,时或有之。万历十六年诏烧方筋屏风不成,变而为床,又变为船,其中什物,无一不具。

窑变观音,清代朱彝尊在其所著《月下旧闻》中有生动形象的记载:“明神宗时,李太后欲得一瓷相奉之,举会间,景德镇窑中器化一庄严法象,绿衣披体晏坐支颐,两膝低昂,左偃右植,手轮梵宇,篆法宛然,献之阙下。懿旨命供于报国寺内,俾都人咸知敬礼,今京师所谓窑变观音是也。”

窑变观音


釉在窑内自然变化所产生的色泽,最早由于对某中着色剂呈色原理的不了解,把在窑内发生变化的,出乎意料之外的釉色称为窑变,窑变釉是一种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一种釉。

关于窑变,清代梁同书在《古窑器考》一书中有记载:“至若出器,时有窑变,非人力所可致。”

官哥二窑,于本色釉外变,或黄或红紫,状类蝴蝶,禽、鱼、麟、豺,肖形可爱。火之幻化,时或有之。┅┅万历十六年诏烧方筋屏风不成,变而为床,又变为船,其中什物,无一不具。

窑变观音,清代朱彝尊在其所著《月下旧闻》中有生动形象的记载:“明神宗时,李太后欲得一瓷相奉之,举会间,景德镇窑中器化一庄严法象,绿衣披体晏坐支颐,两膝低昂,左偃右植,手轮梵宇,篆法宛然,献之阙下。懿旨命供于报国寺内,俾都人咸知敬礼,今京师所谓窑变观音是也。”

关于窑变,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亦有记载“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

明代学者何孟春在《余冬续录摘抄》说到:“江浙官窑,烧造供上瓷器,其始抟师作涂饰,求其精致一也。开窑之日,反复比量,而美恶辨矣。其中有同是质而遂成而遂成异质;同是色而特为异色者,水土所合,人力之功,不复能与,是之谓窑变。盖数十窑中,千万品而一迂焉,然监窑官见则必毁之,窑变宝珍奇,而不敢以进御以非可岁供物也。故供上磁器,惟取其端正合制,莹无疵瑕,色泽如一者”。可见,旧时窑变瓷器是极其难得,因而也是极其珍贵的。

清代《南窑笔记》:“又有窑变一种,益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其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美人醉

美人醉是一种瓷器釉色名,亦称桃花片釉,豇豆红釉等。它是清代康熙时铜红釉名贵品种之一。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而脸”釉等。

关于美人醉的来历,在景德镇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明朝时,有一天皇帝穿著一件红袍,从一件白瓷旁经过,回头一看,突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颜色美妙无比,龙颜为之大悦,于是下旨给御器厂,依样烧出这种红色瓷器。御器厂接旨后马上布置任务,日夜赶制,限期完成,但这种釉呈色极不稳定,对窑内气氛十分敏感,极不容易烧成。

期限将至,瓷器仍未烧成,窑工们个个惶惶不可终日,惶恐大祸临头。

有个老窑工每天愁眉苦脸回家,回家也是唉声叹气,一言不发。在其女儿的催逼下,他说出了事情的缘由,并分析了该瓷器烧不成功的原因恐怕是窑温烧不上去。女儿听后,宽慰其父休息,自已转辗反侧,彻夜不眠。在假寐中,神仙托梦,此器要以女儿身祭烧,便可成功。为救众多窑工,也为救其父,她已打定以身殉窑的准备。第二天,在窑工们心急如焚而无可奈何之时,她以探父为由来到窑上,趁众人不备跳入窑内,待众窑工和其父清醒过来,只见窑内熊熊烈焰在蒸腾,众人哭成一片。

待开窑时,满窑瓷器釉色殷红,晶莹润泽,就像少女的血染就的一般。这种瓷器以青年少女的生命为代价,终于烧制成功。窑工们为纪念这位以身殉窑的少女,将这种色釉取名为美人醉。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是汉族民间的重要信仰之一。旧时中国人,尤其是妇女,崇拜佛教中的观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信观音能够送子。观音在佛教中并不是最高神,但由于有了送子功能,其在中国的影响要比佛祖释迦牟尼大得多。可以说,平常百姓几乎没有不知道观音的,但知道释迦牟尼的却并不很多。观音的寺庙遍布中国,观音的塑像,无论是被当作工艺品,还是被当作尊神,也常见于普通人家。观音是随着佛教而进入中国的。观音进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

“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抱着一个男孩的妇女形象。“送子观音”很受中国妇女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异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南朝宋代有个名叫卞悦之的居士,济阴人。行年五十,没有儿女。娶妾几年,也没有怀孕。便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发愿颂《观音经》一千遍。从此每天念经,将满一千遍时,妾已怀孕,不久便生下一个儿子。

相传元代南京大宁坊有个叫王玉的人,年过四十无子。至元二年(1336),于友人马公酌家神前,见到一部《白衣观音经》,便专心致志地念起来。以后每天都念,从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刘氏梦见一个白衣人,头戴金冠,抱着一个婴儿,对她说:“我给你送圣奴来。”刘氏接过婴儿,抱在怀里。第二天,她女儿即生下一个儿子,模样和梦中白衣人送来的婴孩一样,于是就为这个孩子取名“圣僧奴”。

中国佛教之所以创造出一个“送子观音”来,无非是基于下述原因:

一、受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认为婚后没有孩子,断绝香火,是对祖宗最大的不孝。所以创造出“送子观音”珲,使之成为没有孩子的夫妇叩拜、供养的主要神灵。

二、受封建伦理“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认为子孙满堂、香火旺盛,是最大的“福气”。所以创造出“送子观音”来,使之成为新婚夫妇祈求生儿育女的主要神灵。

三、受中国传统“母以子贵”思想的影响,认为“养儿可以防老”,没有儿女老了就没有依靠;儿子升官发财,父母也能富贵、享福。所以创造出“送子观音”来,使之成为天下母亲祈请保佑早生贵子的主要神灵。

当代德化陶瓷名家作品欣赏:

《11英寸送子观音》苏友德

《送子观音(实心堆塑)》许瑞卿

《送子观音》林建平

《送子观音》林建胜

珍稀的水月观音


在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内,有一件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同时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如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佛龛等,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瓷塑的烧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面部模印,头部以工具刻划出发丝,身前璎珞纹采用联珠装饰贴塑而成。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

观音瓶的由来


关于观音瓶的由来,有很多美好的,并且不同的传说。下面就是一个:

话说吕洞宾得道成仙以后,和张果老、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七位神仙,终日结伴云游,号称八仙。一天,八仙来到吕洞宾府聚会,商量明年三月三赴瑶池蟠桃会,拿什么礼物送给王母娘娘。众仙议论了半天,所提礼品都不中意。最后吕洞宾建议说:“在我洞府下面有个神垕古镇,那里出产钧瓷。凡间有句俗话: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我们做神仙的虽然视金银如粪土,但是作为玩赏物,此宝身边不可没有。”

张果老说:“吕洞宾的话有道理,除了给王母娘娘物色一件上等宝瓷外,也给众仙长各弄一件玩赏玩赏!你是这里的东道主,寻宝瓷这事就委托你去办好了。”

吕洞宾来到神垕镇,正遇上大旱,井水干涸,河水断流,窑民吃水都很困难,哪里有水和泥制坯?吕洞宾走遍各家瓷窑、商店,都没有珍品供他选购。他来到一家瓷窑前失望地叹了一口气说:“这么大个神垕镇,难道连件像样的瓷器都找不来吗?”

一个老窑工咂着干裂的嘴唇说:“客官,你只要能弄来水,莫说一件宝瓷,就是要十件八件我也敢给你烧!”

吕洞宾惊喜地问:“老人家,你说话可当真?”

老窑工认真地说:“咱山里人说话算话,不信我领你到西边窑场,当着众位烧窑兄弟立下文书。”

老窑工一声呼唤,一群窑工把吕洞宾团团围住,问他怎样弄来清水。吕洞宾没有多说,只是从背上的鞘里抽出宝剑往地上一插,拔出剑后,一股清水从地下涌了出来。这就是现在神垕的拔剑泉。窑民们见有了水,一齐欢呼起来,为了感谢吕洞宾送水的恩德,都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名贵钧瓷赠送给吕洞宾。吕洞宾从中挑出九件,留下重金,这才返回洞府。

回到洞府,吕洞宾把九件钧瓷放在洞口石板上让众仙观赏。七位神仙看见这些造型精巧,胎质细腻、五彩缤纷、温润如玉的钧瓷器物,很高兴,各自选了一件自己最中意的存放在身边。七仙挑选完毕,最后还剩下两件,吕洞宾收存一件,另一件准备献给王母娘娘。这时候,观音菩萨赶到洞府,她见洞门口石板上放着一只花瓶,顺手塞进了袖筒里。吕洞宾慌了,上前恳求说:“观音大师,那只花瓶是准备送给王母娘娘的,你给拿走了,我们拿什么给王母娘娘献礼呀?”

观音菩萨哈哈大笑:“你们私下分宝瓷,把挑剩下的一件送给王母,怕有些不尊吧!这件钧瓷留给我吧,王母娘娘的礼品请吕洞宾再想想办法嘛!”观音菩萨当即把这花瓶取名叫“观音瓶”。

瓷雕《渡海观音》拍出60万身价


本报讯(通讯员黄鹏辉)近日,第三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展览中心举行。在博览会上举行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当代名家书画拍卖会上,德化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生前代表作之一泰峰瓷《渡海观音》以60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出,比原定的起拍价超出10万元。此举不但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本届文博会惟一拍卖成交的当代国家级大师作品。

本届拍卖会惟一成交的工艺作品

20日下午,深圳会展中心5楼梅花厅内,上百名来宾出席了本次拍卖会。2点过后,伴随着拍卖师流畅的报价,前16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都应声流拍。随即,编在17号的许兴泰大师瓷塑《渡海观音》以50万元起拍,拍卖师刚一报价,台下54号牌的一位先生应声要价竞拍,经过一番短暂而激烈的角逐,最后随着拍卖师一锤落定,78号竞拍者--来自深圳百万书屋老总杜先生以60万元的价格将该件作品收入囊中。让原本平静的拍卖会现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杜先生在拍得该件作品后向记者介绍,他爱好收藏,对德化瓷及许兴泰大师的作品十分了解。此次,他对该件作品的心理承受底价是80万元,没想到比自己预期的竞拍价还省了20万元。拍卖主办方的一位代表介绍说,此次作品的起拍价格是参照委托人提出的价格,再结合市场价格来最后定价的。该代表认为,此次拍卖会的拍品绝对是真品。而此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拍卖是全国尚属首次,一些人对此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市场还没充分开发。

代表国内瓷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本届文博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件国家级工艺大师作品荟聚在9号馆内的国宝区内。作为国内惟一入选参拍的瓷塑作品,这尊高88厘米的《渡海观音》格外醒目,吸引着众多淘宝者的眼球。据许兴泰儿子许瑞峰介绍,他是应组委会邀请带上父亲生前代表作之一《渡海观音》专程出席本届文博会的,他相信父亲的作品,因为这是他父亲去世后首次参与的作品拍卖会。同时,近年来,海内外一些藏友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名师的作品,这是拍得该件作品的深圳杜先生也算是其中一位吧。据了解,文博会期间,为了如期参与父亲作品的拍卖会,许瑞峰同时在9号馆也设立自己作品的展示区。他的高温红釉瓷和宝石釉也赢得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另据介绍,上百年来,许氏家族的瓷塑作品一向以创作精品著称,得到了海内外藏家和藏馆的精心收藏。本次参拍的《渡海观音》创作于2005年10月即许兴泰大师逝世前一年的作品,是许兴泰大师从艺50多年来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代表着当代德化乃至中国瓷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此次拍卖采用"英式"拍卖法

此外,在本次拍卖会上,拍卖的当代名家书画作品共有243件,除了尹晶华《演出之前》以起拍价3倍的价格成交外,多数成交作品是以起拍价成交。当天73号竞拍者在拍卖会结束后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是在没人竞争的情况下,以起拍价拍得了4件作品,简直是"捡"了个大便宜。

拍卖师张京介绍说,此次拍卖采用的是"英式"拍卖法,就是以低估价由低向高叫价拍卖。根据自己从业10年的经验判断,多数竟拍者都是以一尺价格买到整幅书画。他举例说,深圳市谷风画院院长鲁慕迅的画作市场价格是每尺3000元,而此次拍卖会成交的26号作品,鲁慕迅69×69cm的《菊石八哥》作品成交价格也是3000元,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而德化许兴泰大师《渡海观音》以60万元价格拍出,成为惟一成交的一件工艺品,这说明许多竞拍者对于当代工艺品种类了解不够,另外也说明大师的经典瓷器作品还有一定的市场和收藏增值空间。

名词解释:

英式拍卖法(EnglishAuction):这是最为熟知的拍卖形式,物品的价格随竞价者的出价不断上扬,直到得出出价最高的竞价者。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水月观音


在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内,有一件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字串6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同时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如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佛龛等,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瓷塑的烧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面部模印,头部以工具刻划出发丝,身前璎珞纹采用联珠装饰贴塑而成。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

宋代至清代陶瓷观音造像研究


引言

佛教自东汉传入以来,就不断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相互影响,对中国陶瓷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观音在整个佛教文化中的演变以及在汉化佛教中的定型是一个最丰富、最意味深长的过程。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陶瓷产区,生产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其中也包括观音造像。

一、宋至清代观音造像的发展特征

从现有的资料表明,北宋时期景德镇开始烧造陶瓷观音,且多为素胎,后施以彩绘,尚停留在对泥塑彩绘及木雕彩绘造像的摹仿阶段,没有突出陶瓷本身的材质特点。南宋时期,其烧造得以发展,从所收集的标本来看,像身仍为素胎,但服饰已经开始施以青白釉。菩萨大多头戴化佛冠,其花鬓较为复杂。身穿通肩袈裟,饰璎珞。此时虽然延续了北宋时期素胎加彩的装饰手法,但已经逐渐显现出陶瓷材料的特质。

元代“二元配方”的运用使陶瓷材料的表现力增强,所以摆脱了其他材质造像的影响,光润莹洁的釉面及繁复华丽的装饰使瓷塑本身的魅力展露无遗。此时的观音像一般为通体施青白釉,花鬓冠不如南宋时期夸张,但更加精细,多着通肩袈裟,璎珞装饰更加复杂,坐姿多轮王坐姿势。此外,这一时期的其他附加装饰有所增加,出现了加佛龛类型的观音造像,并且出现了侍者、跪拜弟子等。同时,由于青花的出现,这一技法也用在了陶瓷观音的装饰上。元代因其技术改革,造型贴合时代审美需求,所以观音的制作达到了顶峰。

但随着德化窑的崛起及审美倾向的变迁,观音在明代走下了巅峰。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可看出这一时期景德镇观音造像由元代的精细繁复转为学习德化窑的艺术风格,追求流畅简洁,头饰中,披风、高髻取代了繁复的花鬟冠,复杂的璎珞装饰也不见踪影。此外,由素三彩观音伏狮坐像可推知随着明代五彩、斗彩及各种颜色釉的逐渐流行,景德镇还生产除单色釉以外的其他种类的陶瓷观音塑像。

清代观音继承了明代观音造型的特点,即装饰较为简洁,造型线条流畅。另外,清代将粉彩运用在了瓷塑观音上面,佛教造像十分讲究色彩的鲜艳明亮,粉彩的技术特征正好可以对其加以诠释。据《唐英瓷务年谱长编》载:“四月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交观音木样一尊,随善才、龙女二尊,传旨:交唐英照样造填白观音一尊,善才、龙女二尊,尽力烧造,窑变更好,…,,送到京时庄严安供。于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烧造得....,持进。”;“初十日,太监胡世杰传旨:着江西照现烧造的观音菩萨、善才、龙女再烧造一份,得时在静宜园供。”;“五月初一日,太监张玉传旨问烧造的观音如何还不得?……太监张玉传旨:想是唐英不至诚,着他至‘诚’烧造。”;“六月二十三日,唐英面觐干隆。面奉谕旨:着烧造青花五彩观音菩萨一尊,随善才、龙女。”干隆曾多次降旨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唐英,要求烧造各类瓷塑,然而由于造像的造型复杂,对细部要求高,成功之作甚少,加之难以保存,故传世的粉彩佛像十分稀少。

二、景德镇窑陶瓷观音造像与龙泉窑及德化窑观音造像的比较

元代是观音生产的一个高峰,而明代是从高峰滑落的时期。本文将元代龙泉窑陶瓷观音及明代德化窑陶瓷观音与同时期的景德镇窑陶瓷观音进行对比,以突出其发展特征。

2.1景德镇窑与龙泉窑观音造像的比较

元代的龙泉窑是除景德镇之外,烧造陶瓷观音较多的窑址。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其釉色多为青釉,而且为了体现出龙泉窑釉色莹润如碧玉的特点,往往施釉较厚,但较厚的釉层会使细节处模糊不清,而使塑像的造型略显粗拙,不够精致。而且其施釉手法类似于景德镇南宋时期,塑像肌肤裸露处往往不施釉来表现自然肤色。从露胎处可见其胎色较深,为浅褐色,这是为了衬托青翠的釉色在胎土里掺和了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而观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莹洁,透明度高,能很好地反映出塑像细节的处理,而且胎质洁白坚细,比龙泉窑青釉露胎的装饰手法更能表现出佛教造像纯洁性和神圣性的宗教意味。此外,元代景德镇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胎中氧化铝的含量增加,烧成温度相应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这使观音的造型更加精致细腻,装饰更加繁复,这也更加贴合元代追求华丽的审美倾向,所以观音在元代达到了顶峰。

2.2景德镇窑与德化窑观音造像的比较

明代陶瓷观音造像的生产以福建德化窑独占鳌头。就其胎釉而言,德化白瓷观音胎质细白,加之氧化铁含量极低,氧化钾含量特高的纯白釉,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显得格外纯净,如凝脂冻玉。如果说景德镇的青白瓷较之龙泉青瓷更能体现佛教造像的宗教意味,那么德化窑白瓷则是其宗教意味的最好诠释。而且与景德镇的永、宣甜白相比,其釉层较薄,透光度极好,有利于表现其细腻的刻划,精细的制作。究其造型装饰而言,追求简洁洗练,主要以人物神形兼备,造型及衣纹的精妙处理取胜,符合明代简洁、精雅的审美倾向。而观音,因时代审美倾向的变迁,已不可能延续元代的繁复华丽的艺术风格,从北京西城区平安里出土的白釉观音可看出,其造型类似于德化窑的观音造型,说明景德镇在明代摹仿德化窑的瓷塑观音,但因其白釉釉层较厚,使其线条比较模糊所以难以达到德化窑的艺术效果。由于景德镇观音造像的审美和技术要求均未能达到时代的尖端,所以才从元代的顶峰滑落下来。

三、观音造像的文化隐语

除专为内廷供奉而烧制的粉彩观音像外,宋至清代的观音造像均为柔美宁静的女性化形象。从唐代开始,观音的形象就开始出现了女性的特征,并且在宋代彻底完成了由男到女的性别转变。观音形象的女性化一是因为中国文化中阴阳对偶的思想影响,女性的观音与男性的如来相对。其二是两性之中最能体现慈爱和悲怜的是女性,女性形象的观音是佛教慈悲胸怀最适于本性的体现。

女性的观音形象说明景德镇烧制陶瓷观音时遵循的是汉传佛教的造像法则,但随着观音信仰的变迁,其造像也在发生异变。从南宋开始,形式普通、宽袖长袍的通肩袈裟代替了程式化观音造像中的天衣、披帛,清代的造像更是直接穿着世俗的广袖长袍和长裙。而且所有标本中轮王坐姿势的观音有11尊,占相当大的比例。轮王坐不同于圣观音即观音的标准像的结跏趺坐姿势,是一种比较随意自在的坐姿。这些都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种表现。最明显的特征是头冠的变化。从元代开始,观音造像头冠中的化佛就在逐渐消失,元代的青花观音像甚至头戴凤冠,明清时期则完全被披风所取代。化佛冠是汉传佛教中观音的标志,观音是净土三圣之一,他和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胁侍,阿弥陀佛是观音的精神之父,因而在观音的冠上有阿弥陀佛的形象,这是识别早期观音的最好标记。但随着宋代开始佛教的世间化,民间观音信仰渐渐广为流传,最著名的就是妙善公主的传说,称观音为妙庄王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已为人,在大香山成就正果。其无视正规佛教经典的权威说法,另外为观音立了一个身世。化佛冠的消失过程正反映了观音信仰的民间化,世俗化倾向,渐渐脱离了正统的佛教经典。

景德镇观音造型反映出汉传佛教及民间的观音信仰,而元、清时期的上层统治阶级均信仰藏传佛教,但从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元代及清代景德镇生产的陶瓷观音都未反映出明显的藏传佛教观音的特征,仅清代御窑烧造的少数专供内廷供奉的陶瓷观音带有这样的特征。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受陶瓷材料的限制,要表现藏传佛教造像的复杂造型有一定难度。其二,两朝的统治者虽然信奉藏传佛教,但其目的是作为沟通西藏关系,羁縻边远居民的手段,信仰的成分甚少,主要是出于“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政治目的。而且因其采取的宗教宽容政策,对民间信仰的汉传佛教并不排斥,所以民间信仰仍以汉传佛教为主。而远离政治中心,居于江南的景德镇受其影响的程度就更小了。有学者认为元代景德镇观音遍身的璎珞装饰源于藏传佛教,但从本文材料来看,璎珞装饰一直存在,其变化主要是受到审美倾向的变化,由简到繁,再由繁入简罢了。

四、结语

北宋时期景德镇开始烧造陶瓷观音,南宋得以发展,在元代由于工艺的革新达其制作顶峰,而明代开始滑落,但其烧造一直延续至清代。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观音经历了素胎彩绘——素胎彩绘加部分施釉——满釉装饰——满釉加彩绘的发展过程。景德镇的陶瓷观音造像遵循的是汉传佛教的造像法则,但也因为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正统佛教造像的仪轨。

宋代至清代景德镇陶瓷观音造像研究


观音造像与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密不可分。本文主要用个案分析的形式对北宋至清代景德镇烧造的陶瓷观音造像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其各时期的特点及其演变特征。引言佛教自东汉传入以来,就不断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相互影响,对中国陶瓷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观音在整个佛教文化中的演变以及在汉化佛教中的定型是一个最丰富、最意味深长的过程。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陶瓷产区,生产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其中也包括观音造像。一、宋至清代观音造像的发展特征从现有的资料表明,北宋时期景德镇开始烧造陶瓷观音,且多为素胎,后施以彩绘,尚停留在对泥塑彩绘及木雕彩绘造像的摹仿阶段,没有突出陶瓷本身的材质特点。南宋时期,其烧造得以发展,从所收集的标本来看,像身仍为素胎,但服饰已经开始施以青白釉。菩萨大多头戴化佛冠,其花鬓较为复杂。身穿通肩袈裟,饰璎珞。此时虽然延续了北宋时期素胎加彩的装饰手法,但已经逐渐显现出陶瓷材料的特质。元代“二元配方”的运用使陶瓷材料的表现力增强,所以摆脱了其他材质造像的影响,光润莹洁的釉面及繁复华丽的装饰使瓷塑本身的魅力展露无遗。此时的观音像一般为通体施青白釉,花鬓冠不如南宋时期夸张,但更加精细,多着通肩袈裟,璎珞装饰更加复杂,坐姿多轮王坐姿势。此外,这一时期的其他附加装饰有所增加,出现了加佛龛类型的观音造像,并且出现了侍者、跪拜弟子等。同时,由于青花的出现,这一技法也用在了陶瓷观音的装饰上。元代因其技术改革,造型贴合时代审美需求,所以观音的制作达到了顶峰。但随着德化窑的崛起及审美倾向的变迁,观音在明代走下了巅峰。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可看出这一时期景德镇观音造像由元代的精细繁复转为学习德化窑的艺术风格,追求流畅简洁,头饰中,披风、高髻取代了繁复的花鬟冠,复杂的璎珞装饰也不见踪影。此外,由素三彩观音伏狮坐像可推知随着明代五彩、斗彩及各种颜色釉的逐渐流行,景德镇还生产除单色釉以外的其他种类的陶瓷观音塑像。清代观音继承了明代观音造型的特点,即装饰较为简洁,造型线条流畅。另外,清代将粉彩运用在了瓷塑观音上面,佛教造像十分讲究色彩的鲜艳明亮,粉彩的技术特征正好可以对其加以诠释。据《唐英瓷务年谱长编》载:“四月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交观音木样一尊,随善才、龙女二尊,传旨:交唐英照样造填白观音一尊,善才、龙女二尊,尽力烧造,窑变更好,…,,送到京时庄严安供。于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烧造得....,持进。”;“初十日,太监胡世杰传旨:着江西照现烧造的观音菩萨、善才、龙女再烧造一份,得时在静宜园供。”;“五月初一日,太监张玉传旨问烧造的观音如何还不得?……太监张玉传旨:想是唐英不至诚,着他至‘诚’烧造。”;“六月二十三日,唐英面觐干隆。面奉谕旨:着烧造青花五彩观音菩萨一尊,随善才、龙女。”干隆曾多次降旨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唐英,要求烧造各类瓷塑,然而由于造像的造型复杂,对细部要求高,成功之作甚少,加之难以保存,故传世的粉彩佛像十分稀少。二、景德镇窑陶瓷观音造像与龙泉窑及德化窑观音造像的比较元代是观音生产的一个高峰,而明代是从高峰滑落的时期。本文将元代龙泉窑陶瓷观音及明代德化窑陶瓷观音与同时期的景德镇窑陶瓷观音进行对比,以突出其发展特征。2.1景德镇窑与龙泉窑观音造像的比较元代的龙泉窑是除景德镇之外,烧造陶瓷观音较多的窑址。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其釉色多为青釉,而且为了体现出龙泉窑釉色莹润如碧玉的特点,往往施釉较厚,但较厚的釉层会使细节处模糊不清,而使塑像的造型略显粗拙,不够精致。而且其施釉手法类似于景德镇南宋时期,塑像肌肤裸露处往往不施釉来表现自然肤色。从露胎处可见其胎色较深,为浅褐色,这是为了衬托青翠的釉色在胎土里掺和了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而观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莹洁,透明度高,能很好地反映出塑像细节的处理,而且胎质洁白坚细,比龙泉窑青釉露胎的装饰手法更能表现出佛教造像纯洁性和神圣性的宗教意味。此外,元代景德镇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胎中氧化铝的含量增加,烧成温度相应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这使观音的造型更加精致细腻,装饰更加繁复,这也更加贴合元代追求华丽的审美倾向,所以观音在元代达到了顶峰。2.2景德镇窑与德化窑观音造像的比较明代陶瓷观音造像的生产以福建德化窑独占鳌头。就其胎釉而言,德化白瓷观音胎质细白,加之氧化铁含量极低,氧化钾含量特高的纯白釉,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显得格外纯净,如凝脂冻玉。如果说景德镇的青白瓷较之龙泉青瓷更能体现佛教造像的宗教意味,那么德化窑白瓷则是其宗教意味的最好诠释。而且与景德镇的永、宣甜白相比,其釉层较薄,透光度极好,有利于表现其细腻的刻划,精细的制作。究其造型装饰而言,追求简洁洗练,主要以人物神形兼备,造型及衣纹的精妙处理取胜,符合明代简洁、精雅的审美倾向。而观音,因时代审美倾向的变迁,已不可能延续元代的繁复华丽的艺术风格,从北京西城区平安里出土的白釉观音可看出,其造型类似于德化窑的观音造型,说明景德镇在明代摹仿德化窑的瓷塑观音,但因其白釉釉层较厚,使其线条比较模糊所以难以达到德化窑的艺术效果。由于景德镇观音造像的审美和技术要求均未能达到时代的尖端,所以才从元代的顶峰滑落下来。三、观音造像的文化隐语除专为内廷供奉而烧制的粉彩观音像外,宋至清代的观音造像均为柔美宁静的女性化形象。从唐代开始,观音的形象就开始出现了女性的特征,并且在宋代彻底完成了由男到女的性别转变。观音形象的女性化一是因为中国文化中阴阳对偶的思想影响,女性的观音与男性的如来相对。其二是两性之中最能体现慈爱和悲怜的是女性,女性形象的观音是佛教慈悲胸怀最适于本性的体现。女性的观音形象说明景德镇烧制陶瓷观音时遵循的是汉传佛教的造像法则,但随着观音信仰的变迁,其造像也在发生异变。从南宋开始,形式普通、宽袖长袍的通肩袈裟代替了程式化观音造像中的天衣、披帛,清代的造像更是直接穿着世俗的广袖长袍和长裙。而且所有标本中轮王坐姿势的观音有11尊,占相当大的比例。轮王坐不同于圣观音即观音的标准像的结跏趺坐姿势,是一种比较随意自在的坐姿。这些都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种表现。最明显的特征是头冠的变化。从元代开始,观音造像头冠中的化佛就在逐渐消失,元代的青花观音像甚至头戴凤冠,明清时期则完全被披风所取代。化佛冠是汉传佛教中观音的标志,观音是净土三圣之一,他和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胁侍,阿弥陀佛是观音的精神之父,因而在观音的冠上有阿弥陀佛的形象,这是识别早期观音的最好标记。但随着宋代开始佛教的世间化,民间观音信仰渐渐广为流传,最著名的就是妙善公主的传说,称观音为妙庄王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已为人,在大香山成就正果。其无视正规佛教经典的权威说法,另外为观音立了一个身世。化佛冠的消失过程正反映了观音信仰的民间化,世俗化倾向,渐渐脱离了正统的佛教经典。景德镇观音造型反映出汉传佛教及民间的观音信仰,而元、清时期的上层统治阶级均信仰藏传佛教,但从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元代及清代景德镇生产的陶瓷观音都未反映出明显的藏传佛教观音的特征,仅清代御窑烧造的少数专供内廷供奉的陶瓷观音带有这样的特征。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受陶瓷材料的限制,要表现藏传佛教造像的复杂造型有一定难度。其二,两朝的统治者虽然信奉藏传佛教,但其目的是作为沟通西藏关系,羁縻边远居民的手段,信仰的成分甚少,主要是出于“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政治目的。而且因其采取的宗教宽容政策,对民间信仰的汉传佛教并不排斥,所以民间信仰仍以汉传佛教为主。而远离政治中心,居于江南的景德镇受其影响的程度就更小了。有学者认为元代景德镇观音遍身的璎珞装饰源于藏传佛教,但从本文材料来看,璎珞装饰一直存在,其变化主要是受到审美倾向的变化,由简到繁,再由繁入简罢了。四、结语北宋时期景德镇开始烧造陶瓷观音,南宋得以发展,在元代由于工艺的革新达其制作顶峰,而明代开始滑落,但其烧造一直延续至清代。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观音经历了素胎彩绘——素胎彩绘加部分施釉——满釉装饰——满釉加彩绘的发展过程。景德镇的陶瓷观音造像遵循的是汉传佛教的造像法则,但也因为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正统佛教造像的仪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