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古陶瓷研究者称景德镇陶瓷史有两万年

古陶瓷研究者称景德镇陶瓷史有两万年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10-14

景德镇古代瓷器。

长期以来,人们对景德镇陶瓷最早历史的认识,来自《浮梁县志》(乾隆版)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东汉为公元25年至220年,以此推算,景德镇的制陶史为1700余年。

但是,从几年前就提出景德镇陶瓷历史有10000年设想的余希平,近期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景德镇陶瓷史应有20000年。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乐平涌山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以下简称涌山遗址)的一些调查研究。

究竟余希平在涌山遗址发现了什么?他有何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涌山遗址还藏有多少秘密?

作为景德镇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因为2003年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次经历,让余希平产生了对古陶瓷研究的兴趣。在研究的过程中,他提出一个构想:景德镇的制陶史有10000年。这个构想来源于他的一些零碎发现,但是提出后并没有得到认同。

一直深信自己观点的余希平一时陷入苦恼,他比之前更积极地寻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直到碰到涌山遗址,余希平重燃了希望,并且在这有了令他更为兴奋的发现。

乐平涌山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经国家考古界所确认、经过科学发掘鉴定过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余希平介绍,涌山遗址考古历史悠久,在1947年前,江西地质调查所负责人章人骏首次对涌山岩洞进行地质调查,发现“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后经专家鉴定,属于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协助下,对涌山洞穴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了大量动物化石和原始人使用的工具——石英质石片。经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专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鉴定,涌山洞穴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1987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余希平告诉记者,在2011年12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任刘玉清,南京望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王耿,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副所长徐长清、研究员张文江、肖发标,省博物馆研究员刘诗中,乐平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余庆民,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李妍等专家学者前来涌山进行调查,他作为古陶瓷研究者也参与了这次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刘诗中发现西周历史时期部落领袖使用的原始青瓷‘豆’、新石器时代印纹硬陶、洞穴遗址有18处。王耿发现涌山遗址部落领袖洞穴岩壁上的‘星象图纹’、‘食物石槽’、‘古文字’,部落领袖坐的‘石椅’、睡眠的‘石床’。”

余希平说,涌山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直至商周时代非常长的一个时期的古人类文明发展史,为涌山遗址作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找到了科学依据,专家们建议争取国家十大考古发现。

而在这些发现之外,一直致力于古陶瓷历史研究的余希平有自己一个独特巨大的发现。

比“天下第一陶”更早的古陶?

自从提出景德镇陶瓷史有10000年的设想后,余希平去过万年仙人洞、王港乡坑口村古瓷窑址等地方探访,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解答。他表示,现在他全身心都扑在了古陶瓷研究上,只要哪里有动静就会立马过去看看。而他跟涌山最早的接触并不是在2011年,早在2009年他就登上过涌山。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被涌山当地人誉为涌山史前文化“保护神”的徐裕西,今年69岁的徐裕西就住在涌山遗址所在的鸡公山下。为了涌山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不再遭受人为破坏,徐裕西告诉记者,他将毕生积蓄的钱都投入到了保护中。从2009年开始,他开始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水泥栈道和游步道,现在已经修出了一条通往山上的路。而就在修路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随便在鸡公山哪里开挖,都能挖出几块陶片甚至是几乎完整的陶罐。

也就是这个讯息把余希平“招来了”。当余希平听说涌山遗址在修路时发现大量古陶片,他欣喜若狂,2009年下半年的一天,他独自一人登上了涌山遗址的山头,见到了丰富的古陶残片,那时认定为新石器时代古陶遗址,年份为1万年前后的文化遗址。2011年5月27日,他在涌山遗址发现一件古陶残片,纹饰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具有1.7万年历史的软陶(又称“夹砂红陶”)相似,都是竖纹,烧制火温也相同。因此余希平认定万年软陶和涌山遗址软陶年代相同,涌山遗址的古陶历史也有1.7万年。

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6月21日,余希平在对涌山遗址进行调查时,从收集到的古陶残片中发现一件古陶,没有夹砂成分,烧制古陶的火温只有500度左右,他认为这件古陶比万年仙人洞出土的夹砂红陶年代还早。

“万年仙人洞陶泥中掺了砂是经过长期科学试验才知道细砂在‘陶罐’中烧火做饭时起到传热快、不容易破裂的作用,它是经过700℃左右火温烧制成的。这表示万年的软陶已经是一件成熟的手工业产品,在它前面应该还有源头。涌山遗址的古陶没有砂子成分,并且陶质疏松,约500℃火温烧制,因此,它应比万年的软陶还要早。”

之后,余希平又有了新的发现。2011年12月14日,也就是与众多专家学者一起做调查的那次,余希平在涌山遗址发现了烧制陶器的陶窑窑盖,分析陶窑的烧成火温约500度,认定为旧石器时代陶窑。2012年春节期间,他再次登上涌山遗址山头,发现陶窑遗址,分析陶窑窑盖烧成火温约400度,同样认定为旧石器时代陶窑。同年10月1日,他发现残留的陶窑窑壁,但年代无法鉴定。

2012年6月28日,被余希平一直拿来作对比的万年仙人洞出土的软陶也有了科学论证。当日,美国《科学》杂志上刊登文章称,中美科学家鉴定认为这些碎片距今已有两万年历史,这自然成为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始陶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陶”。

余希平通过自己发现的软陶和陶窑分析得出,景德镇的古陶历史比万年仙人洞的“天下第一陶”还要早,绝对有2万多年历史。至于具体能早出多少年?他表示还需经过碳14科学测定。

在谈到万年古陶和涌山古陶的关系时,余希平分析,万年仙人洞处在景德镇和万年交界线上,距涌山遗址只有五十公里地,它的远古先民可能是涌山人的后裔和分支,万年古陶的生产技术很可能是从涌山遗址传播出去的。

专家:没有地层关系认可,不能说服人

针对余希平提出的“景德镇古陶史有2万多年历史”的说法,记者采访了乐平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余庆民。作为曾参与2011年12月涌山遗址地面调查的专家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余庆民很有发言权。

余庆民告诉记者,涌山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本身就比万年仙人洞早,专家们在会上也都认为,景德镇地区涌山镇有可能发现比万年仙人洞更早的人类文化遗址。在这次地面调查中,他们陆陆续续在涌山山上和山下发现了大量的陶片,但至于陶片的年代,他们不好确定。“究竟是旧石器时代的?还是新石器时代的?会不会比万年仙人洞的更早?这个不能贸然说,都只能说是有可能。”

之所以不能确定,余庆民表示是因为没有地层关系,没有得到专家的认可,不能说服人。“关键是没有得到地层关系认可。地层关系是从地质学上来说的,最下一层是哪个年代,最上一层是哪个年代,肯定是越到下面年代越早,这是很科学的,是大自然的演变规律。涌山遗址没有经过很正规的科学地发掘,所以说这些陶片还有待于以后新的发现以及专家的认证。”

对于余希平的说法,余庆民的观点是,作为一家之言他(余希平)可以这么讲,自己不反对,也不赞同。之所以不反对,是鼓励这种敢于探讨的精神,做大胆推测,小心求证。但从专业角度来说,这种观点没有经过科学的考古程序认证,他不能赞成。

余庆民同时提出一点,因为万年仙人洞遗址在明代中期的时候,就是属于乐平的,现在万年仙人洞的水系也还是流到乐平,既然万年仙人洞在历史上是归乐平管,就可以说是景德镇地区,“在几万年前根本没有景德镇、万年的概念,万年离景德镇大概就是50来公里,很近。这里都是同一种地貌、植被等,我们就是一个相同部落、一个文化体。”

编辑推荐

景德镇陶瓷绘画发展史


景德镇是驰名天下的瓷都,其瓷上绘画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元代青花画雄浑壮美,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明清瓷上绘画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绚丽斑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鸦片战争以后,瓷艺仿古之风和艳俗之气大盛,但仍有一批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回归艺术的本真,推陈出新,使传统瓷画艺术重换生机,成功转型。

手绘名人名作花瓶 周华兰作品

近代陶瓷绘画:明国时期瓷器生产,不伦从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了。总的看来,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陶瓷工艺也同其它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而渐渐走向下坡。所以在瓷器生产方面,不但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反而日益萧条。在明国初期,严世凯称帝,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世五监督窑务,他本人是传统瓷器爱好者,但因为时间短,烧制数量不多。这个时期由于选料精细,瓷器胎骨很薄。当时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有的落“洪武年制”或“洪武御制”兰料和红料款,明国时期,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怪器。当时仿古瓷器,风行全国。这个时期仿古瓷器的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不仅有仿制历代民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民窑瓷器。仿明清瓷器及民国后期仿前期瓷器。民国时期瓷器造型有: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陈设品有(人像,佛像,飞禽走兽,三星人物(福,禄寿),大肚人和合二仙等。生活用品有:盘,碗,杯,碟,胆瓶,缸,小瓶,皂盒,烟壶,扣盒,节盒,水仙盘,水系,帽筒,花盆,笔筒,水孟,笔架,茶壶,鱼缸,粥罐,药瓶,花瓶,将军罐等)

民国时期,瓷器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如与历代瓷器相比较,差距很大。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青花瓷器颜色晕暗发兰,俗称洋兰。洋兰是光绪末期出现的并延续到民国,这时民窑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兰。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增多,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玻璃质釉的特征,如民窑生产的日用陶瓷,帽筒,壶,碗,杯,罐等。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多数为 江西景德镇,天津,唐山等瓷厂烧制。其中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全彩(双面彩绘的)较好。民国时期,瓷器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缠枝,花卉,牡丹,喜字,寿字,福字,云龙,云凤,松鹤,松鹿,五伦图,柳树黄鹰,喜鹊登梅,石头记,婴戏图,梅,兰,竹,菊,八宝,八仙,蝴蝶,十二生肖,吉祥如意,凤凰牡丹,耕织图,渔樵耕读,三国故事,竹林七贤等。这时期出现了贴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都是贴花的,有的贴花与水彩相间的瓷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是贴花,一部分绘画水彩,两者融为一体的。

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对策研究


景德镇陶瓷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陶瓷品牌延伸就是利用原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推出新产品,新思维。本文研究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的现状,分析了品牌延伸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品牌延伸作为一种市场经营策略,出现时间比较早。但是其作为一种市场营销理论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引起国际经营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而这一理论传到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品牌延伸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对其有关概念、运用策略、存在风险等方面研究还是较模糊。

1、品牌和品牌延伸的概念

品牌的定义有多种,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是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哈金森和柯金从视觉印象和效果、可感知性、市场定位、附加价值、形象、个性化六大方面阐述了品牌的定义;美国市场营销学会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词语、标志、符合、设计,或者是所有这些的组合,他们代表一个或一组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综上所述,品牌是指人们对某种产品、服务或企业的认识和印象,这种认识和印象会从总体上直接地、长期地影响人们对于相应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和购买。[1]

品牌延伸是利用现有的品牌延伸到新产品之上的经营行为,是将品牌要素完全或部分的延伸至其相关的新产品,甚至不相关的行业、领域。品牌延伸以品牌优势快速切入新市场,并节省市场进入的成本(财务、人力、物力和无形资产成本)。以此来拓展活动半径,扩大生存空间,强化品牌升值。但是品牌延伸是有风险的,由于新产品上市后其形象又会对主品牌起到强化或削弱的作用,从而反过来影响原有产品的市场地位。可见品牌延伸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使主品牌市场地位得到强化和盈利。[2]

2、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的现状研究

几千年的制瓷历史已经使“景德镇”这一品牌蜚声海内外,品牌认知度很高,对于中国人而言,提到陶瓷,人们也能很自然地想到景德镇,而提到景德镇,人们也能很自然地想到陶瓷。

景德镇陶瓷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产品先后荣获26枚国际金奖、9枚国家金牌、6枚国家银牌、165项部优、省优产品。如人民瓷厂的常青,建国瓷厂的珠光,宇宙瓷厂的高岭,光明瓷厂的玩玉,红旗瓷厂的玉花,艺术瓷厂的福寿,景新瓷厂的磬声,曙光瓷厂的玉乐,红星瓷厂的飞鹤,为民瓷厂的高美,雕塑瓷厂的撒花等品牌都曾是陶瓷市场的主流产品。特别是梧桐青花餐具曾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在国内外影响尤深。[3]

青花梧桐餐具

然而,近些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个千年老字号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衰落。尽管陶瓷产业的衰退存在诸多原因,但是陶瓷品牌延伸的消沉可归为主要原因之一。

(1)品牌延伸意识的淡薄性。许多陶瓷企业普遍认为做品牌延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投入时间长、见效太慢,等不到收获的那一天。品牌延伸意识的淡薄,导致陶瓷企业无法自身品牌丰厚的利润。

(2)品牌延伸决策的随意性。对于景德镇陶瓷行业品牌延伸,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成为品牌延伸中一大致命弱点。不少企业老总对品牌延伸决策定位上,仍唯我独尊不调查、不分析就一拍脑门,摸着石头过河,这样栽跟头是肯定的。

(3)品牌延伸定位的盲目性。有些陶瓷行业品牌的名称、包装、商标、色彩等克隆成风,让消费者产生抵触的情绪,对于品牌的延伸造成巨大损失。

(4)品牌延伸宣传的空泛性。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宣传不力,导致消费者购买概念模糊、形不成强势的品牌。品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包括品牌理念的铺垫,品牌文化的塑造,企业形象的树立等,有的企业认为搞品牌立马就能提升销量,到处树几块广告牌,你的产品就是品牌了,品牌建设要长期投入,需要文化的培养,更需要长期维护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印象。

(5)品牌延伸评选的泛滥性。出于利益需求,有人开始借品牌变相赚钱,通过五花八门的评选、荐优活动,创造一个个畸形的“品牌市场”。只要企业肯花钱,便会有一个“头衔’,品牌评选的泛滥,导致消费者在无所适从中产生厌烦。然而,作为企业却乐此不疲地花钱讨虚名。

(6)品牌延伸的创新无力性。创新是品牌延伸的灵魂,创新是当今品牌争夺市场参与竞争、扩大生存空间的有力武器。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品牌,无论是多久的历史、多么显赫的业绩、多响的名气、多厚的资本,在品牌延伸过程中的无创新,结果是失败。

上述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的现状,表明了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的消沉。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损害原有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品牌延伸使原品牌定位淡化;品牌延伸,导致消费者心理冲突;品牌延伸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品牌延伸面临着竞争与风险。

3、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对策研究

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要坚持三大原则:一是不轻易动摇原有品牌的定位;二是不轻易打破消费者的心理定式,把握好品牌延伸的度;三是不轻易丢掉老顾客。

陶瓷是景德镇之源,没有陶瓷就没有景德镇。坚持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以解陶瓷之都的困局。

(1)坚持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个性化。景德镇陶瓷品牌大多定位不清晰、缺乏个性、品牌气质基本雷同。在生活多姿多彩的当今社会,消费需求越来越趋向个性化,景德镇现有的品牌就没有一个可以成为“万金油”,对所有的消费者都产生吸引力。缺乏个性的品牌延伸是没有市场的,也不会给主品牌带来增值,不能创造销售奇迹。陶瓷品牌延伸的决策者们在品牌定位上要考察市场,不能盲目定位,不能在品牌的名称、包装、商标、色彩等克隆成风。

(2)坚持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地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共进。“景德镇”是世界性的地域品牌,但是景德镇陶瓷企业却大都是规模小,景德镇陶瓷品牌市场虽品牌林立,但缺少优势品牌。在未来的陶瓷品牌延伸中利用景德镇这个地域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来提升在景德镇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的各企业品牌的市场地位。使得地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共进。

(3)坚持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宣传。品牌延伸引发消费者心理冲突的实例比比皆是,如我国的三九集团以“999”胃泰起家,后来延伸到“999”啤酒,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冲突,完全是自损形象的行为。在新产品的推广上,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而不能使消费者的心理产生冲突。广告宣传对品牌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可以避免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适合的广告宣传可贴切到位地传达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核心价值就能水到渠成地烙在消费者脑海里,从而建立起丰厚的品牌资产。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应借传统和现代宣媒介对品牌延伸产品进行多方面宣传。[4]

(4)坚持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传统的陶瓷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高技术陶瓷以极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代表了现代陶瓷的发展方向,景德镇陶瓷品牌延伸坚持科技创新,以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来实现更多的市场利润。在保证生产景德镇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的传统陶瓷产品的基础外还应坚持发掘消费者真实需求为关键来开发符合其现代消费群体的陶瓷产品,提高欣赏性,向符合现代潮流的式样发展,立足国内市场,巩固东南亚市场,着力开拓欧美市场。[5]

景德镇陶瓷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级顶级战略,旨在利用中国传统两条丝綢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写作共同发展的旗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陶瓷产业”是景德镇支柱产业之一,“瓷业兴,则城市兴”,本文主要研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 研究景德镇陶瓷产业以及文化旅游发展机会与可能性。

景德镇陶瓷市场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

1.景德镇在陶瓷产业上,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瓷器市场回暖,许多其他地域的陶瓷产业也在蓬勃的发展,与景德镇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景德镇特有的小企业生产模式导致景德镇没有在我国的陶瓷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且海外市场无论是对于建筑类、家用类还是装饰类陶瓷其实都有较大需求。而景德镇陶瓷出口的问题所面临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的竞争。由数据显示可以发现,广州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地,其出口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而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陶瓷出口增长量也身居全国前列。由此可见,景德镇陶瓷出口的壁垒在于,景德镇处于江西这一个欠发达地区,而一带一路政策的本身就是激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活力,激活产业,让产业发展起来,然后走出去。

2.景德镇的出口地区分布广泛,但中东地区占主要份额。景德镇陶瓷出口市场遍布全世界,然而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景德镇陶瓷直接出口至中东地区的比重占出口总额的60%以上。市场过度集中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扩大和保持出口规模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问题,因为一旦该市场出现变化,景德镇的出口数量就会急剧下降,从而影响生产发展。

3.陶瓷产业、生产作坊零散,未形成品牌效应。景德镇是一座做陶瓷和卖陶瓷的城市,陶瓷氛围浓重,但是却都是散点式的发展,其市场占有量不能与广东、浙江的知名大品牌抗衡。

(二)景德镇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创产业在旅游领域的发展。景德镇作为享誉世界的瓷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逐步奠定了历史上的瓷都地位。除了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之外,景德镇还拥有大量的古窑遗址,古窑瓷器精品、古文物。但是对于这些优质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未形成合理的整合方式,从而进一步扩大景德镇文化旅游吸引力、影响力。

二、景德镇陶瓷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建议

1.加强政府扶持。由于景德镇处于中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扶持力度不如沿海地区,所以当地政府应充分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成立相应的扶持机构等,助力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同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2.加快产业转型。优化景德镇现有陶瓷生产销售模式。根据我们本次实地考察发现,景德镇陶瓷现有生产模式以家庭小作坊、私人小企业为主,缺少大型生产线、生产标准不统一、复制性低,无法、无力承接大型订单,很难实现规模性经营。全国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江西企业仅占13.75%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2015年度“中国陶瓷十大品牌”于2015年9月揭晓,广东的陶瓷品牌以超过半数的压倒性优势占领了榜单。剩余四家上榜品牌分别来自上海、浙江、唐山、台湾。江西无一品牌上榜。国际知名品牌景德镇缺位已久,更不用说国际知名品牌。

由于陶瓷行业入门门槛低,所以导致竞争对手较多,虽然景德镇的陶瓷名声好,但是抵不过别人的价格低。所以景德镇陶瓷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加快产业转型,从而减小竞争压力。还可以加大对科研生产设备的研发和投入,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也能使景德镇陶瓷脱颖而出。

3.实施品牌战略。景德镇陶瓷虽然有名,但是其陶瓷品牌没有打出去,所以相关企业应当加大对品牌塑造的投入力度,加强对陶瓷品牌的保护以及推广,从而加大相关企业在陶瓷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国门,扩大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4.加强对外宣传,需要改变大家对景德镇瓷器的认识,通过电视媒体、传统纸媒、互联网新媒体的宣传,使大家对景德镇瓷器的认识从文物,高档赏玩器皿变成精致的高端的家用瓷器的印象。

(二)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加强“瓷都”品牌形象塑造,加深“瓷文化”内涵。城市形象提升。优化城市规划,加速城市基础建设如市内交通建设,提升周边城市发达城市交通通达度,招商引资筹建高星级酒店,建设城市绿化,提高窗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加深瓷文化影响力,使其渗透到收藏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传统文化中去。

三、结语

景德镇瓷器遍地开花,产业覆盖率很高,但大部分企业产业规模很小所以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质量水平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没有能力承担大型国际订单。因此在一带一路,这种良性的社会背景下,景德镇必须促进自己的产业升级,对内合并中小型企业,优化生产线,统一生产规模标准,再加上政府扶持,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大品牌。促进产业转型,从礼品转向生活总瓷,建筑用瓷。对外加强宣传,甚至可以说其宣传侧重点在于将景德镇瓷器从神坛上拉下来,告诉大家现在景德镇不仅仅只有摆在博物馆中价值连城的精品,也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瓷器。

宋代至清代景德镇陶瓷观音造像研究


观音造像与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密不可分。本文主要用个案分析的形式对北宋至清代景德镇烧造的陶瓷观音造像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其各时期的特点及其演变特征。引言佛教自东汉传入以来,就不断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相互影响,对中国陶瓷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观音在整个佛教文化中的演变以及在汉化佛教中的定型是一个最丰富、最意味深长的过程。景德镇作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陶瓷产区,生产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其中也包括观音造像。一、宋至清代观音造像的发展特征从现有的资料表明,北宋时期景德镇开始烧造陶瓷观音,且多为素胎,后施以彩绘,尚停留在对泥塑彩绘及木雕彩绘造像的摹仿阶段,没有突出陶瓷本身的材质特点。南宋时期,其烧造得以发展,从所收集的标本来看,像身仍为素胎,但服饰已经开始施以青白釉。菩萨大多头戴化佛冠,其花鬓较为复杂。身穿通肩袈裟,饰璎珞。此时虽然延续了北宋时期素胎加彩的装饰手法,但已经逐渐显现出陶瓷材料的特质。元代“二元配方”的运用使陶瓷材料的表现力增强,所以摆脱了其他材质造像的影响,光润莹洁的釉面及繁复华丽的装饰使瓷塑本身的魅力展露无遗。此时的观音像一般为通体施青白釉,花鬓冠不如南宋时期夸张,但更加精细,多着通肩袈裟,璎珞装饰更加复杂,坐姿多轮王坐姿势。此外,这一时期的其他附加装饰有所增加,出现了加佛龛类型的观音造像,并且出现了侍者、跪拜弟子等。同时,由于青花的出现,这一技法也用在了陶瓷观音的装饰上。元代因其技术改革,造型贴合时代审美需求,所以观音的制作达到了顶峰。但随着德化窑的崛起及审美倾向的变迁,观音在明代走下了巅峰。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可看出这一时期景德镇观音造像由元代的精细繁复转为学习德化窑的艺术风格,追求流畅简洁,头饰中,披风、高髻取代了繁复的花鬟冠,复杂的璎珞装饰也不见踪影。此外,由素三彩观音伏狮坐像可推知随着明代五彩、斗彩及各种颜色釉的逐渐流行,景德镇还生产除单色釉以外的其他种类的陶瓷观音塑像。清代观音继承了明代观音造型的特点,即装饰较为简洁,造型线条流畅。另外,清代将粉彩运用在了瓷塑观音上面,佛教造像十分讲究色彩的鲜艳明亮,粉彩的技术特征正好可以对其加以诠释。据《唐英瓷务年谱长编》载:“四月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交观音木样一尊,随善才、龙女二尊,传旨:交唐英照样造填白观音一尊,善才、龙女二尊,尽力烧造,窑变更好,…,,送到京时庄严安供。于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烧造得....,持进。”;“初十日,太监胡世杰传旨:着江西照现烧造的观音菩萨、善才、龙女再烧造一份,得时在静宜园供。”;“五月初一日,太监张玉传旨问烧造的观音如何还不得?……太监张玉传旨:想是唐英不至诚,着他至‘诚’烧造。”;“六月二十三日,唐英面觐干隆。面奉谕旨:着烧造青花五彩观音菩萨一尊,随善才、龙女。”干隆曾多次降旨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唐英,要求烧造各类瓷塑,然而由于造像的造型复杂,对细部要求高,成功之作甚少,加之难以保存,故传世的粉彩佛像十分稀少。二、景德镇窑陶瓷观音造像与龙泉窑及德化窑观音造像的比较元代是观音生产的一个高峰,而明代是从高峰滑落的时期。本文将元代龙泉窑陶瓷观音及明代德化窑陶瓷观音与同时期的景德镇窑陶瓷观音进行对比,以突出其发展特征。2.1景德镇窑与龙泉窑观音造像的比较元代的龙泉窑是除景德镇之外,烧造陶瓷观音较多的窑址。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其釉色多为青釉,而且为了体现出龙泉窑釉色莹润如碧玉的特点,往往施釉较厚,但较厚的釉层会使细节处模糊不清,而使塑像的造型略显粗拙,不够精致。而且其施釉手法类似于景德镇南宋时期,塑像肌肤裸露处往往不施釉来表现自然肤色。从露胎处可见其胎色较深,为浅褐色,这是为了衬托青翠的釉色在胎土里掺和了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而观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莹洁,透明度高,能很好地反映出塑像细节的处理,而且胎质洁白坚细,比龙泉窑青釉露胎的装饰手法更能表现出佛教造像纯洁性和神圣性的宗教意味。此外,元代景德镇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胎中氧化铝的含量增加,烧成温度相应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这使观音的造型更加精致细腻,装饰更加繁复,这也更加贴合元代追求华丽的审美倾向,所以观音在元代达到了顶峰。2.2景德镇窑与德化窑观音造像的比较明代陶瓷观音造像的生产以福建德化窑独占鳌头。就其胎釉而言,德化白瓷观音胎质细白,加之氧化铁含量极低,氧化钾含量特高的纯白釉,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显得格外纯净,如凝脂冻玉。如果说景德镇的青白瓷较之龙泉青瓷更能体现佛教造像的宗教意味,那么德化窑白瓷则是其宗教意味的最好诠释。而且与景德镇的永、宣甜白相比,其釉层较薄,透光度极好,有利于表现其细腻的刻划,精细的制作。究其造型装饰而言,追求简洁洗练,主要以人物神形兼备,造型及衣纹的精妙处理取胜,符合明代简洁、精雅的审美倾向。而观音,因时代审美倾向的变迁,已不可能延续元代的繁复华丽的艺术风格,从北京西城区平安里出土的白釉观音可看出,其造型类似于德化窑的观音造型,说明景德镇在明代摹仿德化窑的瓷塑观音,但因其白釉釉层较厚,使其线条比较模糊所以难以达到德化窑的艺术效果。由于景德镇观音造像的审美和技术要求均未能达到时代的尖端,所以才从元代的顶峰滑落下来。三、观音造像的文化隐语除专为内廷供奉而烧制的粉彩观音像外,宋至清代的观音造像均为柔美宁静的女性化形象。从唐代开始,观音的形象就开始出现了女性的特征,并且在宋代彻底完成了由男到女的性别转变。观音形象的女性化一是因为中国文化中阴阳对偶的思想影响,女性的观音与男性的如来相对。其二是两性之中最能体现慈爱和悲怜的是女性,女性形象的观音是佛教慈悲胸怀最适于本性的体现。女性的观音形象说明景德镇烧制陶瓷观音时遵循的是汉传佛教的造像法则,但随着观音信仰的变迁,其造像也在发生异变。从南宋开始,形式普通、宽袖长袍的通肩袈裟代替了程式化观音造像中的天衣、披帛,清代的造像更是直接穿着世俗的广袖长袍和长裙。而且所有标本中轮王坐姿势的观音有11尊,占相当大的比例。轮王坐不同于圣观音即观音的标准像的结跏趺坐姿势,是一种比较随意自在的坐姿。这些都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种表现。最明显的特征是头冠的变化。从元代开始,观音造像头冠中的化佛就在逐渐消失,元代的青花观音像甚至头戴凤冠,明清时期则完全被披风所取代。化佛冠是汉传佛教中观音的标志,观音是净土三圣之一,他和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胁侍,阿弥陀佛是观音的精神之父,因而在观音的冠上有阿弥陀佛的形象,这是识别早期观音的最好标记。但随着宋代开始佛教的世间化,民间观音信仰渐渐广为流传,最著名的就是妙善公主的传说,称观音为妙庄王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已为人,在大香山成就正果。其无视正规佛教经典的权威说法,另外为观音立了一个身世。化佛冠的消失过程正反映了观音信仰的民间化,世俗化倾向,渐渐脱离了正统的佛教经典。景德镇观音造型反映出汉传佛教及民间的观音信仰,而元、清时期的上层统治阶级均信仰藏传佛教,但从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元代及清代景德镇生产的陶瓷观音都未反映出明显的藏传佛教观音的特征,仅清代御窑烧造的少数专供内廷供奉的陶瓷观音带有这样的特征。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受陶瓷材料的限制,要表现藏传佛教造像的复杂造型有一定难度。其二,两朝的统治者虽然信奉藏传佛教,但其目的是作为沟通西藏关系,羁縻边远居民的手段,信仰的成分甚少,主要是出于“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政治目的。而且因其采取的宗教宽容政策,对民间信仰的汉传佛教并不排斥,所以民间信仰仍以汉传佛教为主。而远离政治中心,居于江南的景德镇受其影响的程度就更小了。有学者认为元代景德镇观音遍身的璎珞装饰源于藏传佛教,但从本文材料来看,璎珞装饰一直存在,其变化主要是受到审美倾向的变化,由简到繁,再由繁入简罢了。四、结语北宋时期景德镇开始烧造陶瓷观音,南宋得以发展,在元代由于工艺的革新达其制作顶峰,而明代开始滑落,但其烧造一直延续至清代。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观音经历了素胎彩绘——素胎彩绘加部分施釉——满釉装饰——满釉加彩绘的发展过程。景德镇的陶瓷观音造像遵循的是汉传佛教的造像法则,但也因为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正统佛教造像的仪轨。

景德镇陶瓷有哪些优势?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历来人们对 景德镇陶瓷的称颂。

在现代,精致秀丽,清澈典雅的景德镇陶瓷也越来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深深赢得人们的喜爱。那么景德镇陶瓷有哪些优势?

自宋代,景德镇便以瓷都的称号文明天下。历史岁月的沉淀赋予了景德镇陶瓷制品精湛纯熟的技艺和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景德镇所产陶瓷外观灵巧典雅,外表光致茂美;轻轻敲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环佩和鸣;用手触摸,给人以温润如玉的感觉,似美人之肌;其质地不仅耐酸耐碱耐腐蚀,而且耐磨耐损。尤其陶器不易摔坏。其既饱富历史文化底蕴又幽靓精致的外形和良好实用价值成为大多数人选择其作为收藏纪念或是赠送好友,亦或是家居装饰和生活用品的首要理由。

其次随着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审美品位的不断上升,陶瓷用品也越来越能凸现人们的高雅气质。无论是用来收藏的陶瓷纪念品;还是放置在客厅里高贵典雅的 陶瓷花瓶;亦或是摆放在书桌上的 陶瓷茶具,陶瓷笔筒;甚至是厨房里的陶瓷锅碗瓢盆,卫生间里的陶瓷马桶,陶瓷淋浴喷头,等等,无处不彰显着人们的优雅气质,愉悦着人们的身心。尤其是得到古今中外肯定的品牌陶瓷――景德镇陶瓷,某种程度上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尚品位的象征,越来越成为我们值得拥有的一件利器。

再次,景德镇陶瓷还会为您提供礼品定制,陶瓷定制,打造传属于您的陶瓷制品。景德镇陶瓷的私人定制,您值得拥有。

还有,近年来,中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鼓励传承文化遗产。景德镇陶瓷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将会在更大的优惠政策当中拥有这种有益于身心健康,性价比高,甚至具有升值可能性的 陶瓷工艺品和日用品。

最后,这种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景德镇陶瓷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响誉世界,具有极强竞争力。据析,具有中华文明象征的独特的景德镇陶瓷也会被世界市场青睐。

景德镇陶瓷带着超强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蕴藏着巨大商机出现在这个极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你还等什么呢?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今天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史。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个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

明代洪武年间是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永乐白瓷颇负盛名,世称“甜白”。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对洁素莹然的白瓷甚为喜爱,这应是永乐白瓷风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执壶和暗花双耳扁壶,以其变化多姿的造型、纤细古朴的手法、晶莹白润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镇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烧造的黄金时期。青花龙纹扁壶群冠众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细釉润,纹样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而成,色泽鲜丽浓重,传世实物屈指可数。蓝地白花折枝花果纹盘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传统产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为精美。

斗彩创烧于成化期,这种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线,釉上用红、黄、绿、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闻遐迩,传世器多由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实属凤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烧制空前绝后的时代,其中尤以嘉靖万历的数量为多,但形制高大、技艺高超、盖与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则并不多见。

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粉彩鹌鹑图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绝世佳品,这种在彩料中采用金红着色,并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不仅能将图案的阴阳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比传统的五彩色泽更柔和淡雅,特别是配上细白的胎壁后,更加精美,让人有爱不释手之感。

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随之而来的各地风俗习惯给景德镇瓷业习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