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用瓷砖胶 > 导航 >

古人用瓷瓶作装饰寓意万事平和

古人用瓷瓶作装饰寓意万事平和

用瓷砖胶 用什么瓷砖 万利瓷砖

2020-10-22

用瓷砖胶。

读康熙青花三足笔洗上的博古图1

读康熙青花三足笔洗上的博古图2

《孔子家语》: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东汉许慎对“博古”在《说文解字》中作“博,大通也;古,故也”的释义。从春秋时就已经出现的鉴藏古物的行为到宋代将实践活动整理出了理论文本。王楚的《博古图》、吕大临的《考古图》于宋哲宗元祐七年问世,将秦汉尊彝鼎绘制形范辨论款识。宋徽宗特敕王黼编撰的《宣和博古图》将“博古”推向了高峰。博古图作为博古通今、崇尚儒雅的代表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喜爱之物。南宋画家刘松年的《博古图》绘制的就是一幅在郁郁森森的松林之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鉴赏古物的场景。到明代,不仅画家绘制博古图,在笺纸、家具、砖墙、瓷器等物都出现了博古纹。

瓷器上出现博古纹可推到宋代,宋代瓷器上的博古图是印花博古图,图案内容为香炉、方鼎等古器物搭配莲花、水草、奇石、仙鹤、老龟等。到明末万历崇祯时期瓷器上出现了青花博古图,所绘内容多为瓶、鼎、书卷、香炉等成组的金石器具。清代瓷器的博古图所绘内容变得丰富,除了常见的直接以金石古籍为图样,也有了绘制文人雅集鉴赏古器物的人物场景。

本文要介绍的这件康熙青花三足笔洗(图1),直径达20厘米,敛口,圆腹下收如钵,底部有三足(图2),胎质细腻,底部卧足未上釉可见清晰的拉坯纹,釉色莹润,笔洗的外壁用青花绘制着博古纹饰。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量瓷器上绘制着博古纹饰,特别是康熙朝瓷器上的博古纹艺术达到了巅峰。康熙瓷器博古图类型多样,有青花博古图、青花釉里红博古图、五彩博古图、粉彩博古图、贴塑博古图、开光博古图;博古图所起的装饰作用多样,有用博古图作主题纹饰,也有用博古图作边饰;博古图的内容多样,有人物故事型博古图、单一器型博古图、多种器型组合博古图。笔者的这件三足洗上所绘制的是青花多种器型组合的博古图,所绘制的内容有:古瓶、古鼎、古琴、孔雀翎、古钱、古几、阴阳板、葫芦、扇子等。

这件青花三足笔洗上所绘的博古图与高阿申老师的《说罐论缸》中图154的清康熙青花博古图粥罐所绘内容、绘画技法、绘制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以插着孔雀翎的古瓶、三足方鼎、古琴、古几为中心图案,在各空隙处错落有致地点缀着阴阳板、葫芦、扇子等暗八仙。用古瓶寓意万事平(瓶)和,古鼎寓意安定(鼎)为贵,暗八仙寓意吉祥如意。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康熙朝的瓷器上最为流行的纹饰之一就是博古图,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背景应是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富足。明代董其昌《骨董十三说》“先王之盛德在于礼乐,文士之精神在于翰墨,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居今之世,可与古人相见。”作为文房用具的笔洗、笔筒上绘制博古图不仅可以表达盛世中的文人士大夫对礼仪文化的崇尚,对博古通今的自豪,同时也寓意士大夫们清雅高洁的道德品格。绘有博古图的文房用具无可厚非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心爱之物。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人用什么方法保证瓷器在长途运输中不破碎


大家都知道瓷器容易破碎,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古代运输瓷器更容易破损,但是聪明的古人是如何把瓷器通过陆路和海运远销世界各地呢?

清代大批量的御用瓷器分春秋两次运送进宫时,都是采用桶装的包装形式,也正因此,大运瓷器也俗称“桶瓷”一些相对精致的器物,还会用纸包后放入木匣内,运送入宫。

若涉及瓷器外销,进入远洋前,在大船中装瓷器,则又会以舱为单位;为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空间,极小器物也常常被装入装入大罐内,从而采用瓷器套装的包装形式。

景德镇的瓷器的内包装有纸包和草扎两种,外包装则主要有木桶装(也称筒、笼)和竹蔑包扎两种。选用不同包装方式的依据,主要是瓷器的质量等级差异:相对上等的用纸包桶装、次之草扎桶装,而商用销售或相对低等的瓷器则“只用茭草、竹篾包扎。”、“将茭草置于内,竹篾横缠于外。”

这样的瓷器包装方式,也在流传至今的一些关于瓷器生产的画册中被记录了下来。古代人运输瓷器前先经过箍桶、交草、装桶三个步骤包装瓷器。

而民国时期国民党运输故宫国宝运输到台湾就是采用桶装方式运输的。

钧窑瓷瓶赏析


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是唐鲁山窑花釉瓷器,钧窑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所以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 ),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钧窑著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中国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

商报记者 宋永春/文 高鹏/摄

该钧窑瓷器造型大方、气势端庄、色泽匀称。此钧窑瓷瓶乃1953年周总理号召恢复钧窑生产的时候,由钧窑工艺大师任坚制作的精品,是新中国钧窑试烧成功的开山之作。现在的价值无法估量。

雍正青花瓷瓶拍出2973万元 民宅摆放45年无人识


一只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制的青花瓷花瓶16日在英国坦南特拍卖行拍出260万英镑,加上佣金,共计300万英镑(约合2973万人民币),比持宝人原先的预估价2万英镑足足多了100多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只价值连城的花瓶在卖家家中摆放了45年,却从来不为人识。

旧花瓶家中摆放45年无人识

据英国《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等17日报道,英国坦南特拍卖行的古董专家坦南特不久前在对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一位持宝人进行例行家访时,意外发现了这只价值连城的青花瓷花瓶。据这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持宝人称,这只貌不惊人的旧花瓶在他家中已经摆放了45年。

持宝人起先以为这只毫不起眼的花瓶不过只是19世纪的仿制品,顶多值个2至3万英镑。但是研究东方瓷器长达40年的坦南特一眼看去,就认定它是稀世珍品。

雍正青花瓷引得买家蜂拥而至

据悉,这只青花瓷花瓶高39.2厘米,上面刻有左右两条五爪龙,雕功非常精致,底款印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从绘画技法上来看,它沿袭了明代早期的稠密细致的堆砌式特色。后来世界各地多位其他专家鉴定后一致确定,该花瓶是中国清代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的青花瓷器。

消息传出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蜂拥而至。本月16日,该花瓶在约克郡的坦南特拍卖行大厅正式拍卖。

300万英镑成交惊呆持宝人

经过多达8个回合、长达10分钟的激烈竞价,这只清代雍正花瓶最终以260万英镑落槌,加上拍卖行的佣金,最后成交价总计300万英镑。

古董专家坦南特表示,虽然清代花瓶的价值不及明代古董,但在相对偏远的约克郡发现如此级别的珍宝并不容易。据悉,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中国香港买家通过电话报价方式买走了这只花瓶。

古人瓷器上为什么喜欢用婴戏图,从什么开始的?


婴戏图是中国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古人瓷器上为什么喜欢用婴戏图,从什么开始的?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男人是第一劳动力,所以多子多孙都是福,所以古人在瓷器上也习惯使用婴戏图,表示一个家族的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就是富余的表现。婴戏图出现在瓷器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上。自唐代之后历朝历代瓷器上都可以见到婴戏图的影子。

中国各个朝代婴戏图瓷器特点

宋、金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有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装饰的婴戏纹。明清时期更为流行,婴戏图其内容多样,以婴戏莲、放风筝、放花炮等多见,人数也不尽相同,小童天真烂漫,姿态各异,雅趣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洋溢着自然活泼的情趣,欢愉之态跃然而出。

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装饰婴戏题材,以郊外婴戏和庭园婴戏最为常见,应是受到明代中期人物史实风俗画盛行的影响,婴戏图多以夸张手法描绘,比例失调,有头重脚轻之感。

清代瓷器上出现婴戏图,缘于康熙朝社会生活稳定、人口增长较快。在那种大背景下,婴戏图成为习见的艺术画面,并使宫廷艺术品受到影响。同治、光绪时期婴戏图也多见。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

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高10.4cm,长29.9cm,宽22.5cm。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明代青花婴戏纹碗

明代青花婴戏纹碗碗撇口,深弧壁,圈足,高6.8厘米 口径15.4厘米 足径5.4厘米。青花婴戏纹碗青花装饰,内口沿绘锦纹,内心、外壁绘婴戏图,小童尽情嬉戏在大自然中,或骑木马、或扑蝶、或蹴球、或放风筝等。

青花婴戏纹碗青花色泽淡雅,笔意柔和,人物景致虽寥寥数笔,已达形神皆备,出神入化的地步,纯朴率真,童趣洋溢,展示出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洒脱飘逸的艺术风格。

清代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青花婴戏图碗,清光绪,高7.4cm,口径15.5cm,足径5.8cm。碗撇口,弧腹,圈足。外壁以青花装饰,发色灰蓝,口沿和足墙各有青花双环线一周。外壁绘两组婴戏图,婴孩或穿肚兜,或穿宽衣肥裤,嬉戏玩耍,天真可爱。两组图间以树木、山石、花卉相隔。外底有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称为婴戏图,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

藏品中的寓意


收藏可以陶冶心灵、增长才智。在我的藏品中,一些藏品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它们中所包含的古趣、雅趣、奇趣和乐趣可谓妙不可言。现供二组民国瓷塑像和一尊当代木、根雕藏品与大家共赏。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件瓷塑人物像,造型准确、比例恰当,不仅人物形象逼真,而且神气活现。有钱者的讪笑,透出一种得意的内心满足,瘦骨如柴为利驱使的小鬼,又有不堪重负的无奈。为了钱,又有多少人能摆脱它的诱惑?

童趣:这组瓷塑人物像,一览无余地构造出两个童子在玩牌过程中的串通手法,就是以桌子和帽子作遮掩,把对方所需要的牌用脚趾夹过去,而玩牌的第三方童子却茫然不知,这一情景却被站在旁边的童子发现了。这件作品妙在瓷塑大师把这一瞬间定格下来,表现出串通方童子的心机和巧妙。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不少人在演绎着类似的作弊手法吗?

愚公移山:这尊“根抱石”的根艺作品,表现了雕刻艺术家巧妙地利用根与石的结构,加上独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和细腻的刀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精神。体现了雕刻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性和天人合一的神韵。寓意深长、令人感叹,催人上进!

其实在不少的收藏品中,如玉器、瓷器等,都有纹饰图案,其图必有意,寓意隐含,或吉祥,或辟邪,或镇宅等等。只要认真学习、请教和揣摩,就能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华,也会在怡情雅趣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

乾隆瓷瓶匠心独具


清朝乾隆皇帝对于书画诗词及各类工艺品的喜爱,可说是达到了极其狂热的程度。而他对瓷器的欣赏,更是喜爱有加,经常在瓷器上题款作诗。在他的倡导和影响下,当时上流社会崇尚“风雅”之习气蔚然成风。一些瓷窑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喜好,竞相制作新产品。其中,江西景德镇窑厂的督陶官唐英,更是不惜一切代价,挖空心思,烧制出一些奇特淫巧的瓷器产品,以取媚于圣上,从而使瓷器一时出现了很多创新产品。

从当时成型技巧的角度看,乾隆时期瓷器的造型,无论是大器小器,均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富有特色。如当时创新烧造出的一种转心瓶、转颈瓶、镂空瓶、交泰瓶等匠心独具的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可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饮流斋说瓷》云:“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一语便道出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概况,而且也指出了清代瓷器盛衰的转折点,其评价是十分中肯和恰如其分的。

粉彩亦称软彩,系釉上彩品种之一,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到雍正、乾隆时期更趋成熟。清乾隆时期粉彩的特色,向以淡、细、匀、柔、俏的风格见长。如何鉴定清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其主要特征:一、表现在技巧方面,如能把许多不同品种,火度不同的釉料,同用于一器之上;二、釉色多为乳白色粉或略带有青色的白釉;三、胎底多呈泥鳅背,而且比雍正时更尖,旋转纹较少;四、纹饰讲究规整,丰富多彩,有山水、花鸟、戏婴图等,器型多为生活用具,如壶、碗、杯、瓶等;五、底款,字体方正,多为篆书,六字款“大清乾隆年制”二字三行竖写,白底红字。

古代陶瓷---纹饰寓意---大全


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不同的纹饰有其独有的韵味,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鹤纹

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鹿纹

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花鸟纹

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古陶瓷的纹饰之缠枝纹

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牡丹纹

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明清两代的牡丹花纹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岁寒三友图

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宋以后则常用作瓷器的装饰图。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山水画

在元青花、釉里红中,山水画开始显露头角。明代民窑青花,山水装饰已矗立于陶瓷艺术之林。山川乡气、楼台亭阁、田园风光、庭园小景均饶有情趣,且笔势洒脱,意境深远。清雍正、乾隆以来,多仿宋、元、明、清诸名家绘画笔意。御窑制作大多工整精细,而民窑产品则有明显的装饰性和质朴的民间风格。在画风上,康熙青花、五彩山水画中的山石,山石呈劈开的片状,系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而雍正时期,则逐渐改用“披麻皴”,这是绘画界追随元代四王画派对制瓷工艺的影响。乾隆时期山水画的题材大量减少,而常以西湖十景及私人园钵之类,用写实的手法画在瓷器上。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御题诗

清乾隆朝盛行,凡是刻有乾隆诗文的瓷器,都评价甚高,因为乾隆本人只对他最喜爱的宋代名窑和其它陶资精品才肯题诗。他一生所作有关瓷器的诗文—百九十九首,这些瓷器一向都视为内廷秘藏。外国人千方百计地想购买此种瓷器,于是刻“御题”的瓷器突然出现;但真品为数极少。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梵文

自明宣德开始,梵文就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的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发展到用花朵环绕梵文构成一种特殊的“捧字”图案。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阿拉伯文

瓷器上书写阿拉伯文,在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中已有发现,到正德时期则更为流行。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海水龙纹

是一种典型的龙纹,以龙与海水组成,故名。表现龙游在海水中。北宋越窑青瓷碗上刻划海水龙纹为典型纹饰。元、明、清瓷器上海水龙纹很多,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间,多用绘画方法表现,也有用彩绘结合划花的手法。

瓷器是千家万户之所需,我们不能小看古代陶瓷的纹饰所表达的民俗信仰的内容。通过耳濡目染,成为人民普遍的信仰和追求。它参予了一个民族的心理改造,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陶瓷之所以能够畅销海外,收到众多收藏爱好者追捧,陶瓷的纹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陶瓷纹饰在一件成品的陶瓷中所占份量是相当重要的。

漳州平和窑明末清初五彩瓷


1.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凤凰牡丹纹开光大盘

福建漳州平和窑址自20世纪80年代经大规模发掘陆续出土大量文物,在“南澳1号”水下考古中,也出水大量的平和窑瓷器,其产品有青花瓷、五彩瓷、素三彩、青釉、白釉、黑釉等,以青花和五彩为主。

平和窑五彩瓷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以铜、铁、钴、锰等矿物颜料描绘图案纹样,然后经750℃~850℃窑火第二次入窑烧成,呈现红、绿、黄、蓝、紫、孔雀绿等绚丽多彩的颜色,以红彩为主。通常情况下,每一件作品并不一定五色俱全,有些只用其中的两三种颜色。器物大多为碗、盘、碟等日用器,其中大盘尤具地方特色,其结构繁密而富有层次,一般中央以某一主题为元素,周边辅以锦地开光,设置4~12个窗格不等,饰以花鸟、虫草、动物等景物;不开光时,则辅以两两相对的景物为装饰。关于平和窑青花瓷已有详尽论及,现结合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明末清初平和窑五彩瓷谈些个人认识。

明末清初,漳州所产瓷器大致有两大用途:一是实用,一是外销。器物有盘、碗、碟、杯、罐、炉、盒、砚台、军持等,主要是以生活日用具为主,陈设用器较少。其中个别体形硕大的大盘在其他窑址鲜见。盘的特点为敞口、浅弧腹,有的还有折腰,圈足。粉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盒盖、底基本对半,合盖后,腹微凸。碗为敞口,深鼓腹,圈足。其他瓷器的造型与明晚期景德镇民窑的较为一致,只是没有景德镇民窑产品的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也有差距。

漳州五彩瓷器一般胎体较厚重,胎骨呈灰白色或灰色,胎质较为细腻,烧结程度较高。大多施白釉,大部分施满釉,釉色略泛灰或泛青,釉面可见大小不等的棕眼。圈足内多不施釉,一部分虽有釉,但釉面厚薄不匀,不注重底足的修饰。

漳州窑采用沙层作为垫烧物,虽然在装匣前用窑具把沙层整实整平,但在烧结过程中,由于胎体厚重,在高温下容易塌底,釉向下流淌而与底足垫的沙发生粘连,因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粘沙现象,在国外被称为“沙足器”或“汕头器”,这也成了鉴定漳州平和窑器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漳州窑瓷主题纹饰内容十分丰富,常见纹饰有植物类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兰花、芭蕉、葡萄、瓜果等,动物类的龙凤、狮子、麒麟、喜鹊、鹿、鱼虫等,人物有高士、仕女、天官赐福、刘海戏蟾等,文字纹有福、禄、寿等吉祥纹样。图案布局一是繁密式,多见于开光大盘或比较繁杂的山水花鸟画装饰,如凤凰牡丹、荷塘芦雁、雉鸡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戏珠、山水楼阁等,其画面层次繁多,绚丽多彩,显得富丽堂皇;二是疏简式,多见于小件的器物,如碗、碟、炉、瓶等,如仙鹤、飞禽、玉兔、龙凤、麒麟等纹饰,还有八卦、太极、灵芝以及福、禄、寿等文字,这些纹饰一般采用单独构图,留出的空白地方较多,使整个画面显得清新、疏朗、简洁、淡雅。例如: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凤凰牡丹纹开光大盘(图1) 此盘纹饰以花卉与动物题材加辅助图案相结合,盘内壁均等地分成六格,饰以如意云头纹开光,开光内绘四季花卉草虫。在各开光之间又饰有对称的如意纹,中间饰于“十”字形纹饰。内底在三圈弦纹内绘池塘,塘中花草摇曳,水波荡漾,牡丹盛开。画面中的两只凤凰,一只立于湖石,引颈高鸣,另一只立足于花草间,与之对语。开光之外装饰菱格锦为地。民间匠师绘此瓶时使用单线平涂,布局繁密,用笔豪放,画风洒脱自然;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画面绚丽多彩;主体纹饰和边饰图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生机勃勃。同类以祥瑞动物装饰的瓷盘可见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忠孝廉节铭盘(图2)、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双凤纹盘(图3)。

2.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忠孝廉节铭盘

3.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双凤纹盘

4.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山水楼阁纹盘

5.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花卉纹军持

6.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凤鸟纹克拉克碗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山水楼阁纹盘(图4) 内底饰一排山峦及树木,一条空心渠道将一座塔纵向分为两半,延伸扩大,将三座牌坊围绕,塔山之间及四周有海浪礁石和正在行驶中的单桅帆船。盘壁四侧分别绘以火焰心形的开光,内饰船渡。盘心和盘壁纹饰均以墨彩勾轮廓和晕染,四侧开光间有矾红彩“玉堂富贵”篆书印章款。这种山河构图清爽明朗,画面显得宁静深远且空灵。景物布局采用对称法,构图繁而不乱,俨然一幅蓬莱仙境图(编者按:此盘装饰图案即“裂塔纹”,描绘宝塔和云气,但给人宝塔中部开裂之感)。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花卉纹军持(图5) 口沿饰有红彩蕉叶纹,长颈饰有绿彩蕉叶纹,蕉叶尾间又饰以矾红彩蕉叶纹,均不及口部。肩部饰一圈缠枝纹,器身开光处和肩部一侧短流绘釉里红缠枝牡丹纹,花叶纹布满器身及流部。器身的开光间以菱格锦地铺满,整个画面红绿相间,繁而不杂,讲究对称,绘图工整。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凤鸟纹克拉克碗(图6) 内壁采用单独构图,简略地搭配一些散点式花卉和圈点图案,留出的空白地方较多,看起来既独立又统一。用笔线条率意而为,使整个画面显得清新、淡雅、疏朗、简洁。外壁所画动物形象抽象,追求神态之美。除了所绘动物纹,其余纹饰均以线条勾画,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疏密、刚柔来体现图案中的阴阳、明暗、深浅、远近的效果。整个画面主题突出,体现中国大写意风格。用笔简洁有力,一笔点画,不拘细节,一气呵成,妙趣横生。

7.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莲花纹盒

8.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盖盒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莲花纹盒(图7) 在器盖一周分割成三个椭圆形和花瓣形开光,内绘莲花和果实纹,盖顶圈内绘莲花。器身饰一圈开光,内绘果实。其余用锦地纹铺满器物。这件器物略显粗糙,线条不规整,略显潦草,但层次分明,绚丽多彩,显示出粗犷之美。盖盒类藏品还见有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盖盒(图8)。

总体上看,在漳州地区诸窑中平和窑是佼佼者,但较之景德镇瓷器产品,大多显得粗糙,有别于景德镇官窑青花绘制的规范、严谨,在纹饰和装饰手法上也不及德化民窑青花瓷的工整、细腻。但有其自身特点:实笔点画,线条短促,不拘泥于写实,恣意奔放,富有张力弹性,画意自由洒脱,可以说平和窑五彩瓷绘艺术之美,给观者艺术享受和启迪。。

上述几件明末清初的五彩瓷器为传世品,保存相对完好,对研究漳州五彩瓷有重要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