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故宫藏南宋官窑弦纹瓶:紫口铁足特征明显

故宫藏南宋官窑弦纹瓶:紫口铁足特征明显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元代碗瓷器底足特征鉴别 古代瓷器底足旋纹

2020-10-22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官窑即中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的特征。

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至今尚未发掘出。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有冰裂纹,隐纹如鹰爪。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上图这件官窑弦纹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呈青色,釉色厚润莹亮,有明显的紫口铁足的特征,还有两个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之用。这件器物清楚地告诉人们,它从古代青铜礼器和三代玉器中吸取了营养,并富有创新。这件器物,是南宋官窑艺术特色的总结代表之作。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南宋官窑贯耳瓶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烧制的瓷器是宋代瓷器中的精品。因为官窑瓷器的口部施釉稀薄,微露紫色,底部露胎处却偏赤铁色,所以有“紫口铁足”的称呼。

此尊贯耳瓶紫口铁足、瓶身开片,带有明显的官窑瓷的特征。瓶颈优美纤细、瓶腹圆润富态、瓶口两边的双耳小巧可爱,整体造型文静祥和,透出一股静谧优雅的美。釉质温润,犹如暖玉,粉青的釉色和瓶身上金丝的大开片更彰显了它的名贵与不凡。瓶底有一火戳印,底部的露胎处已经钙化,仿佛轻轻一碰瓷胎便会爆裂开,这明显是经过漫长岁月流逝才能自然形成的效果,更进一步表明了此瓶的历史悠久和珍贵的收藏价值。毕竟如今像这样能保存完好的传世的南宋官窑瓷器已经非常稀少、非常难得一见了。

细心打量,便会发现该瓶的底部有一个小小的缺口,说起这个缺口至今仍让我懊恼不已,故事还要从我收藏这尊瓷器说起。

有一次我去师傅周毛弟的古玩店里玩,碰巧那天店里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他是师傅的一位老朋友,因为家里出了点儿事,急等着钱用,所以想托师傅帮帮忙,请他买下这尊瓷瓶。

我坐在一旁不由得心神一动,本来我就一直很热衷陶器、瓷器的收藏,这个瓷器一看就是“大开门”的好东西,还是南宋官窑的,既然有缘被我遇上了,怎么能不把它收藏起来呢!于是我赶忙对师傅表明了心迹,请他无论如何都要把这尊瓷器让给我。师傅看我心神激动、爱不释手的样子,也不忍心扫我的兴,就割爱把它让给我了。

这尊贯耳瓶原先被放在一个特制的盒子里,有一天,我把它拿出盒子给朋友欣赏时,一不小心在盒子上碰了一下,瓷瓶底部的一小块立即就爆开来,形成了一个缺口。原来经过九百多年,瓷器早已经钙化了,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变化,实质上已很脆弱,稍不小心,那些已钙化的瓷胎就会爆裂开,要么一片片的,要么变成瓷粉。其实这也是鉴别瓷器真伪的一个方法,因为钙化的特点是长年累月自然形成的,作假是无法做出这种效果来的。

看着被碰坏的缺口,我心里懊恼不已,只恨自己当初为何没听朋友的劝告。吃一堑,长一智,我赶忙给它重新做了一个大一点儿的木盒,下面还垫上软软的海绵,以后尽量轻拿轻放,甚至尽量不拿出来了。

名瓷欣赏—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名称】: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类别】: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宋代龙泉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31cm,口径10cm,足径11.3cm。

瓶洗口内敛,细长颈,斜肩,扁圆垂腹,圈足外撇,颈上凸起弦纹3道,腹中部凸起弦纹4道。里外满釉,胎体洁白,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通体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绿,汁水莹彻,温润如玉,特别是器身凸起的7道弦纹,凸出的部分釉薄处显现洁白的胎骨,形成一条白线,俗称“出筋”,是有意识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衬托出青釉之美。

此青釉弦纹瓶代表了南宋龙泉窑在其鼎盛时期极高的烧制水平。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造陶瓷的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乾隆官窑矾红彩藏草瓶


藏草瓶 亦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为藏传佛教陈设用法器,用于盛水或插草。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小藏草瓶还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者。

矾红彩藏草瓶(高:22cm,口径:3.5cm,足径:12cm),为乾隆官窑的代表作。琢器,直口,长颈,项有两节、中凸起,鼓腹,收胫,覆盆式底座,足端平切。内壁、内底施白釉,外壁以矾红彩绘纹样。由上至下依次为回纹、朵梅纹、覆莲纹、仰莲纹、如意纹、变形覆莲纹、折枝莲纹、蕉叶纹、双重覆莲纹。底足无款。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此类品种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均有收藏。

藏草瓶虽无官款,但却是著名的唐窑作品。这与《乾隆纪事档》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烧造几件”的记载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除甘露瓶外,多穆壶、贲巴瓶、贲巴壶、金釉法轮、金釉无量寿佛、仿木纹釉碗、仿雕漆碗等都是同时期的作品。

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生产藏传佛教用具,并非乾隆帝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极深奥的玄机。

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始终重视、扶持藏传佛教,并以此作为保全“大清基业万年磐石之安”的重要措施。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兴趣极浓,无疑有其深远的政治原因。

据文献记载,乾隆对藏传佛教非常虔诚,而且认识很深。他每天打坐修持,甚至着三世章嘉胡土克教授他梵文和藏文。1745年,乾隆下令将其出生地雍和宫改为喇嘛寺,次年仿西藏桑耶寺于承德建普宁寺,其后又仿拉萨布达拉宫于承德建普陀宗乘庙。1780年,五世班禅远道东来做法事祝贺乾隆七十大寿,乾隆命人仿西藏扎什伦布寺于承德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其居停。此后,乾隆又于紫禁城内仿西藏托林寺坛城殿筑雨花阁,具浓郁藏式佛教建筑风格。

大量的寺庙和频繁的法事活动当然需要有大量的法器和摆设配合,宫廷造办出因此制作了大量的瓷质及其它材质的藏域法器,同时亦供清帝赏赐西藏高僧之用。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藏草瓶无疑见既见证了乾隆帝对藏传佛教的虔诚,同时又反映了清代官窑瓷器的精湛工艺。

藏草瓶为官窑珍品,早在上世纪初即被人所知。当时,山东省泰安县城内岱庙被盗,盗走明清官窑瓷器十多件,流散在济南的文物市场,被北京古董商徐少山、张玉华买走。案发后,几费周折,将失物追回,重归岱庙。其中就有乾隆官窑粉彩藏草瓶两对.

上海君道现汝瓷精品天青釉弦纹双耳三足薰


自2013年春拍开始,高古瓷的上拍数量和成交数量相较前两年有了较大提升。据统计,2013年春拍高古瓷的成交数量达到了2012年全年的成交数量的总和。但由于高古瓷在瓷杂类别中所占比例较小,这一增长趋势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一些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欧美、中国内地市场的高古瓷成交数量、拍品质量的提高,成为2014年高古瓷迎来行情走高的信号。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藏家、拍卖公司的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外藏家审美标准的相互影响,高古瓷在欧美和日韩市场的利好行情,也必然会对中国内地市场产生联动效应。未来几年,中国内地市场的焦点或将从明清官窑瓷器逐步向以唐、宋、元瓷器为代表的高古瓷器转变。

国内目前五大名窑的瓷器中,最受热捧当属汝窑!汝瓷位居我国宋代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胎质细腻,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为其它窑所不及,更受到北宋皇室的偏爱与赞赏,因而汝瓷成为“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是宋徽宗成就了汝窑的辉煌。宋徽宗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喜欢瓷器,是他首先肯定了汝瓷的精美。据南宋史料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所指正是徽宗下诏书“弃定用汝”的决定。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

汝瓷作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其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的典型特色就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汝瓷的釉色以天青色为主,其次还有有粉青、月白、卵青(俗称鸭蛋青)、豆青、灰青(艾青)、虾青等,世评“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睛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当我们把汝瓷置于文化的背景下审视,其蕴含在汝瓷中的意味之美是多么的博大和精深!汝瓷的平淡、素洁绝非只是一种物性,同时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而她典雅方正,亦象征了儒家文静雅洁、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汝瓷本出“寒门”,有幸被皇帝看中,能登入宫廷的大雅之堂,赢得社会的广泛推崇,那的确是因为她浓缩了中国古代理性文化的最高趣味——平和、含蓄。

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尤爱古代瓷器的,特别是汝瓷,还亲自为汝瓷题诗,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吟咏陶瓷的诗作就有200余首,其中多首诗歌就是为汝瓷专门所题。堪称汝瓷的“超级粉丝”。今天的台北故宫里有个纸槌瓶,上面也刻着“奉华”两个字,中间留着一块空地。据说乾隆皇帝看见以后,觉得自个儿也得刻上点儿什么。乾隆就写了首诗刻在上面:“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这个纸槌瓶原来是一个小撇口,到了乾隆时期,口碎了,镶上了一个铜圈。“口欲其坚铜以锁”,其意是想让口变得结实一点儿,只好用铜包上。试想帝王之家天下阶是王土,乾隆皇帝对一个破了的瓶子还如此珍惜,汝窑之珍贵可见一般了。

“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这是人们对汝瓷收藏价值的赞叹。汝瓷以其独特的魅力闻名于世。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汝瓷之美首先是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

 

如上图此三足熏,器形仿汉代铜器烧制而成。弧壁、双耳,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裹足支烧,底部有三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青的宁静开朗的美感。造型规整,工艺讲究,上有顶盖,扣合严密,气韵高雅,外壁中部凸起三道弦纹,更增加了庄重肃穆之感。

上海君道征集的这件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双耳三足薰,传世珍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器物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该熏器型经典,做工精美,品相上乘,珍稀古朴,乃极为罕见的汝窑珍品,难得一见,极具观赏、研究收藏价值及投资升值空间。

现汝窑粉青釉弦纹三足奁,乃瓷器收藏佳选择


近几年来,由于金市、股市、期市一路走低且行情不稳,投资环境普遍不被看好,这反而给其他的投资行业带来勃勃生机。时下,源源不断的投资涌向瓷器行业,瓷器收藏在市场规模、成交额和投资人数等方面逐年飙升,俨然成为炙手可热的热点。瓷器收藏、投资咨询公司如雨后般春笋冒出来,并在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中,上海君道艺术就备受广大收藏、投资爱好者的一致青睐和追棒。

古语曰:“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据上海君道的专家介绍,在风声水起的瓷器收藏市场,作为五大瓷器之首的汝瓷一直是广大收藏家和投资者关注的热点。

据介绍,汝瓷始于唐朝,兴于宋代,其胎质细腻,常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而且造型古朴典雅,工艺复杂独特,为其它窑所不及,有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得以流芳百世。

一直以来,汝瓷都是以奇货自居,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珍品和至宝。同时,官汝窑大约只烧造了20年左右,而且都是贡御之器,宫廷专用,民间的传世品极少,据统计现存仅有67件,加上近年出土的也屈指可数,故“物以稀为贵”,价值很高。在国内拍卖市场上起拍价少则数百万、上千万,甚至有的拍卖还过亿,这当然有炒作的水分,而且有加无货上拍。在国外市场上,汝瓷上拍为数极少,其价都在几千万人民币。

说起汝窑器的釉色,大家第一反应就会想到那恰是“雨后天晴”般的“天青色”,但是天青色只是多种汝窑釉色的一种,其实淡雅映翠,如越窑青瓷“秘色”的“粉青色”才是汝窑器的主要釉色。汝窑所烧制的器物多为瓶、尊、盏托、碗、盘、洗、三足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其中三足奁存世仅有2件,一件存于故宫博物馆,另一件存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亚学院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美术馆。

此次,上海君道征集到这件汝窑粉青釉弦纹三足奁,经有关专家介绍,其特征是通高8.3cm、口径12.5cm,器型规正,胎体轻薄,施釉凝厚均匀,釉色粉青泛黄,积釉处呈绿色,釉面光亮莹润,玉质感整器在口沿、腹部、底部分别装饰三条弦纹,布局协调,弦纹釉薄处呈灰白色,微见胎质本色,器身可见年代已久仍在脱变自然形成的细密片纹。此外,器底迎光侧视闪现着五光十色美丽似彩虹的光晕,三足满釉,装饰规矩,搭配合理,十分耐看,极富艺术感染力,极具观赏、研究与收藏价值。

通观该三足奁,无论从造型、釉色、工艺艺等方面看,可谓独树一帜,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投资价值也必将“钱”景无限。如此一件传世真品,现在拍卖价只需要两千万,以极小的投资必然会得到高额的回报,不失为汝瓷乃至瓷器艺术品的最佳选择。

(责编:周华、王越)

*******************************************************************

中华古董古玩交易中心电话:13641916336

微信:203044303

QQ:203044303

故宫藏清代瓷器


世界人民各自发明了陶器,中国先民独自发明了瓷器。中国的瓷器生产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质地优良,历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称颂和喜爱。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续写了灿烂的陶瓷文化,尤其在“康雍乾”时期,陶瓷烧造技艺达到了前所有未的高度。盛世藏友为大家整理了故宫博物院藏的精美的清代瓷器,赶快欣赏一下吧!

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顺治

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伞形盖。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

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由于顺治朝青花器传世品较少,因此,这件花鸟盖罐显得分外珍贵,是研究顺治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高

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内壁白釉无纹饰。外壁施黄彩地,纯净无瑕,上绘梅花一株,虬枝横斜,红、白两色梅花娇美艳丽,一侧题五言诗:“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诗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寿古”、“香清”二印。底足内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珐琅彩的色地装饰手法,与绘画相结合,设色艳丽,绘画精细。

五彩蝴蝶纹瓶

高44cm口径12cm足径13cm

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白釉五彩装饰。颈中部绘如意头纹、锦地朵花、圆点纹各一周,颈、肩相接处绘锦地如意纹一周,肩下至足部绘飞舞的彩蝶,间以蜻蜓,外底青花双圈内绘灵芝。画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彩蝶三五成群、或聚或散的景致,极尽写生之妙。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评,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于五彩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因而又有“硬彩”之称。康熙以后,随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产,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为摹古的对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称作“古彩”。清末寂园叟《陶雅》曰:“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亦一奇也。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奇所长。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货”即民窑烧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丰富多样,特别是大件的凤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壶春瓶、观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其装饰题材极为丰赡,且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此瓶满绘蝴蝶,“蝶”与“耋”谐音,“耋”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长寿之意。

康熙五彩蝴蝶纹瓶以斑斓的色彩、细腻的画风描绘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图画。每只蝴蝶的姿态和敷彩均不相同,有的采用青花加彩使图案具有立体效果,有的在绿色蝶翅上点缀黑彩鱼子纹,还有的在蝶翅的红色斑纹上施以熠熠生辉的金彩。青花与釉上红、黄、蓝、褐、黑、紫、绿等诸彩相结合,整个画面五色缤纷,光彩夺目。

康熙五彩以加施黑彩、金彩者为上品,此件蝴蝶纹瓶从施彩到绘画都颇具代表性。

郎窑红釉观音尊

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郎窑红系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实乃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郎窑红的特点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高22.5cm口径11.9cm足径11.7cm

尊口微撇,口、足径度相若,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天蓝釉,通体饰仿古铜器纹饰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底白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尊造型浑厚、端庄,釉色晶莹淡雅,反映出康熙时瓷器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

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其呈色之稳定可与豇豆红媲美。

豇豆红釉菊瓣瓶

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豇豆红釉是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名贵的高温铜红釉,因其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恰似豇豆色泽,故名。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美名。

孔雀绿釉花觚

高27.5cm口径19.9cm足径7.5cm

觚侈口外撇,颈部细长,长胫,近足处外撇,圈足,无款。通体施孔雀绿釉,开细碎纹片,颈、腹及腹胫相接处各刻弦纹两道。

此觚造型仿古铜器,装饰简洁,釉呈青翠色,釉面玻璃质感强,是一件精美的陈设瓷。

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又称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以铜为着色剂,釉色有深、浅两种。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色泽青翠鲜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深重葱翠,也有的色浅淡而鲜艳。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

分水亦作“混水”,青花施彩技法之一。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为82-96%的青料填色谓之分水。分水时以兰花头笔吸满料水,依照所画轮廓进行填色,色分深浅,料水也有浓淡。青花料水可分为五种、七种或九种不同深浅的色阶,如同国画的“墨分五色”。

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

清康熙

口径9cm足径3.9cm高13cm

杯敞口,体瘦长,圈足。杯身绘三组团凤纹,近底处绘礁石海水纹。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此杯为清康熙时仿成化款瓷器的精品,胎质细腻,纹饰构图疏密有致,青花淡雅清幽,极富装饰性。

釉里红四鱼纹水丞

高8.3cm口径6cm足径5.3cm

丞敛口,圆腹,卧足,形似钵。内外施青白釉,足沿无釉。外壁饰釉里红游鱼,姿态各异。外底心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

釉里红是康熙时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

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贮水,器形大多口底相若,扁腹。两晋时期烧制的青釉水丞有蛙式者。唐代越窑烧制青釉水丞,有蛙、蟾蜍式。长沙窑则烧制釉下彩及三彩水丞。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各式水丞,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天蓝釉、粉青釉、红釉、仿官、仿哥釉等品种。除瓷制外,还有玉制水丞。

斗彩勾莲菊瓣尊

高25.7cm口径22cm足径15.6cm

尊撇口,圆腹,高圈足外撇。整个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规整端庄,器外以斗彩绘竖向勾莲花纹,构图新颖别致,色彩淡雅,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雍正斗彩系仿明成化斗彩工艺制作,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艺方面都进了一步。其突出表现,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达乱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时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单纯的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的传统工艺,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鸟人物为装饰题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绘各种色彩,均填彩准确,不出边线,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一朵花内填以紫红黄绿青等多种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蓝料彩山水图碗

高5.5cm口径10cm足径3.9cm

碗撇口,深腹,圈足。内壁无纹饰,外壁一面以蓝料彩绘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题七言诗两句:“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诗句上首钤胭脂彩阴文“寿古”篆书印一枚,下首钤胭脂彩阴文“山高”、阳文“水长”篆书印二枚,圈足内蓝料彩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此碗的绘画极精致,在传世的雍正珐琅彩瓷中属上乘之作。特别是碗外壁通体以蓝料彩绘画,画面上峰岭巍峨,松柏苍翠,渔帆点点,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处题七言诗两句,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据目前所知,在传世的雍正珐琅彩瓷器中,通体以蓝料彩绘画的瓷器,除故宫博物院有收藏外,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蓝料彩山水图碗与蓝料彩山水图盘两件,另在日本出版的《陶瓷全集》中曾见到一件蓝料彩山水茶壶,收藏在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

粉彩钟馗醉酒像

清康熙

高16.8cm底长29cm。

钟馗依山石而坐,头戴黑色软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云龙纹蟒袍,腰系黄色丝带,足蹬白底黑靴。他左臂倚着一仿宋官窑酒坛,右手持杯,两眼微闭,醉意朦胧,自得其乐,背后有一红蝠纹瓶。山石后侧刻阴文“康熙年制”四字楷书款。人物生动传神,釉彩浓淡相宜,华美自然。

自古以来,钟馗多以狰狞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剑,捉拿妖魔鬼怪。后来,钟馗逐渐演变成为迎富、纳福的吉祥神人。此瓷像的塑造风格与传统的钟馗形象不同,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其醉态使人觉得和蔼可亲,诙谐可爱。彩瓷中的塑像以三彩居多,粉彩少见,钟馗像更为稀有,此件为康熙彩瓷中的珍品。

此像在清宫内长期被尊为库神,享受供奉,清晚期曾流出宫廷,后被发现于隆福寺一古玩店,又被迎回紫禁城。

粉彩八桃天球瓶

高50.6cm口径11.9cm足径17.7cm

瓶直颈,腹硕圆,圈足,俗称天球瓶。胎体洁白,釉质粉润如雪,胎釉浑然一体,修胎极为规整。用粉、绿、白、褐等色,采用没骨画法在瓶体上绘出浓淡相间、层次清晰而富有立体感的桃树、月季各一株。桃干茁壮,枝头结蟠桃8个,果实饱满,枝叶葳蕤。树旁衬月季,轻盈俏丽。瓶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秀美,花纹疏朗,清新悦目。硕果娇花在细润晶莹的白地衬托下华而不俗。

画面内容含“蟠桃献寿”之意。粉彩八桃天球瓶是雍正年间杰出的彩瓷器,也是景德镇窑优秀的陶瓷作品,它代表了当时制瓷业高度发展的工艺水平。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唐代邢窑弦纹高足杯鉴赏


藏 家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繁华的盛唐,那些宽袍大袖、衣带生风的飘洒高逸,那些锦心绣口、直入心脾的盛唐诗词,还有那些惹人沉醉、南柯梦随的美酒与传奇,以及这些曾经窑变无双、晶莹剔透的盛唐名瓷,每一个盛唐符号都能诱引心中无数的狂想。

我的狂想源于一支唐代邢窑弦纹高足杯,此杯高约11厘米,撇口,弧腹,下承以高足,把柄,或许有人因此之故称其“把杯”。其釉色洁白如雪,有类银似雪之称,胎体洁白,瓷化程度好,是唐代邢窑的代表力作。该杯作为酒器,是我最珍视的收藏,不仅能够追慕繁华、凭吊辉煌,更能小酌赋诗,陶冶性情。

高足杯之为酒器,源于古人饮酒须持器之说,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酒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无论是天然材料还是陶、青铜、漆、瓷、玉乃至后来的金银,都可以作为制作酒器的材料,且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特色。

此件高足杯的惊艳之处还在于其釉色简洁,刻划爽利,通体圆润,这同邢窑瓷器一直追求的返归自然有莫大关联。“绘事后素”,盛唐瓷器所钟爱的也是这略带古拙的白色。白瓷在唐时厚拙的微带灰色的白,渐渐长成一代佳人,杯沿尖上都是不尽的洒脱味道。这款盛唐邢窑弦纹高足杯,白中掺杂着胎泥细腻的灰,偏偏又要摆一个略显西化的姿势,素雅又不肯忘了妩媚,杯身之上,两道弦纹斜斜掠过,平添一段风流。它像什么呢?我呆了呆。它这么老实地站在这里,身上窑火的烟尘未尽,留在身上的浓浓田园风味,却不世俗。可是你偏偏不肯仅限于此,釉层之下的细腻,骨骼的简练美丽,指尖轻叩时动人的声音穿透人毫无防备的耳膜,直抵脏腑。最是那挺拔的高足,坚忍高洁,即使稍露芳容于角落,也成风景。每一件看似脆弱的瓷器的出世之前都经过了高温的磨炼,经历了1200摄氏度的高温,“曾经沧海,巫山非云”,瓷器也就愈发冷香入骨了,如果斟下一杯盛唐下酒,可谓平生快事也!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75cm,口径26cm,足径24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撇口,束颈,颈上饰一对螭耳,折肩,腹渐敛,圈足。瓶内施淡绿釉。外颈部饰淡绿釉粉彩缠枝花纹,间绘蝙蝠衔 “寿”字、“卍”字纹带,并分别以云头纹、变形莲瓣纹为上下边饰。螭耳上饰青花点珠纹。肩饰粉地粉彩回纹一周。腹部的主题纹饰为白地粉彩婴戏纹,描绘了在远山近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洞石花卉之间,众多的婴孩嬉戏其中,他们有的燃爆竹,有的骑纸马,有的耍龙舞鱼,有的吹奏乐器、敲锣打鼓,气氛十分活跃。主题纹饰的上边饰粉彩如意云头纹,下边饰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卉纹。足墙上饰粉彩回纹一周。足内施白釉,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

瓷瓶的螭耳仿商代青铜器,颇具古意。主题纹饰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此瓶形体硕大,器形规整,釉彩亮丽鲜艳,纹饰细腻生动,意境欢乐喜庆,是乾隆官窑器中的精美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