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白瓷砖 > 导航 >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区别在哪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区别在哪

白瓷砖 看古代定窑白瓷器 爵士白瓷砖

2020-10-31

白瓷砖。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都是人们眼中的精品,对于刚步入瓷器收藏队伍或者说没有接触过白瓷收藏的朋友来说,二者并不太好区分。

1.从瓷器的胎体来看

北宋定窑白瓷的胎体比较细薄光洁,需要很高的温度才能够烧制成功,瓷化的程度比较好,用手指轻轻叩击北宋定窑白瓷,就会发出清亮悦耳的声音。大部分辽白瓷的胎体常常会出现干裂的情况,摸起来比较粗糙,有一种颗粒感,釉色白中泛青或者泛灰,辽白瓷的烧造温度要比北宋定窑白瓷低一些,糅合十分不好,辽白瓷的底部总是会出现干裂的情况,辽白瓷的瓷化程度也远远不及北宋定窑白瓷。辽白瓷中的精品少之又少,这种辽白瓷的胎体比较坚硬而细腻。

2.从瓷器上釉方面来看,北宋定窑白瓷上釉相对细薄,往往施以满釉,瓷器右侧洁白纯粹,也有一些釉色白中泛青或者是白中泛黄的北宋定窑瓷器,存在流釉合积的情况,积釉的地方微微泛青或者泛绿,釉面坚硬而细滑;辽白瓷上釉相对较厚,具体可以区分为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辽白瓷中的精品的釉色是粉白色和乳白色,基本上泛青或者是泛黄,施釉非常均匀,一般都不会出现积釉和流釉的情况。

3.从瓷器工艺来看,北宋定窑白瓷的胎质原本就足够洁白细腻,所以不需要再在胎体表面上一层化妆土;辽白瓷大多胎质都比较粗糙,因此制瓷工匠们往往会在胎体表面施加化妆土。

从瓷器的款识来看,辽白瓷的款识比较单调,仅仅有两种款识,分别为“官”和“新官”,只不过字体多有变化,相比之下,北宋定窑白瓷的款识就非常多样化了。

4.从瓷器的纹饰来看,北宋定窑瓷器的纹饰技法丰富多样,有雕花、印花等等,线条流畅,刀法精湛;而辽白瓷的纹饰技法并不多,除了碗盘上满有划花纹饰之外,基本上都是素面,也有较少一部分辽白瓷仿磁州窑的一些纹饰。

今天给大家带了一件辽白瓷和一件北宋定窑白瓷,方便大家进行对比,下面请一起来看看吧!

p1

这件北宋定窑白瓷名为:宋定窑白釉盏托。瓷器的尺寸为:高6.5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8.2厘米。目前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p2

这件辽白瓷名为: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瓷器的尺寸不详,出土于北京丰台辽墓。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宫廷为何弃定窑白瓷?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州村,古代属定州而名。宋定窑白瓷因进贡宫廷,“白定”扬名陶瓷史,淹没了唐、五代定窑器及宋“紫定”、“黑定”、“绿定”的工艺成就。在此,有必要追溯一下唐定窑史,以还定窑真实面目。

定窑白瓷源于唐邢窑白瓷,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使得唐邢窑白瓷名噪天下。但唐邢窑“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几乎均属于日用瓷,后远销海外,成为唐代产量最多的出口瓷。

河北唐邢窑衰落之后,河北唐定窑继而代之。进入宋代,定窑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即著名的“紫定”、“黑定”和“绿定”。其实宋定窑中的“紫定”、“黑定”和“绿定”,是中国陶瓷史上除青釉之外最具历史文化收藏价值及美学评判价值的高古颜色釉瓷,先说“绿定”,文献上无记载,仅见一件窑址标本“绿定刻龙纹花纹器”,龙纹刻法犹如“白定”。绿釉始见汉绿釉陶,而宋“绿定”却是陶瓷史上最早的绿釉瓷。次说“黑定”,黑釉始见于东汉的德清窑黑釉瓷,德清窑以黑釉瓷壶闻名,其黑釉本身枯涩,其名声在于器型。宋建窑黑釉茶盏美在于黑釉之窑变纹、窑变斑。而宋“黑定”美在于胎体洁白,黑釉晶亮莹润。再说“紫定”,“紫定”是宋以前高古瓷中唯一可以与景德镇元明清颜色釉瓷媲美的一种颜色釉,源于仿酱色漆器。古玩市场上,民窑“紫定”器要比民窑“白定”器贵十倍以上。苏富比1997年香港拍卖会上,一件类似宋定窑“紫定”器的宋耀州窑酱色釉梅瓶,拍卖估价已达220万至280万港元,如真品宋“紫定”器,估价还应更高。

回到宋定窑白瓷。白瓷是宋定窑的主流产品,也是代表性的产品。北宋早期定窑白瓷多为盘、碗、碟、杯、盒子、瓶等日用器。装饰有模印、贴花、浮雕、划花和刻花四种。纹饰以浮雕莲瓣纹居多,莲花瓣肥,器底刻划“官”或“新官”字铭的多为晚唐、五代的产品。

北宋中期定窑白瓷出土器不多,浮雕莲花瓣纹明显减少,葵瓣口碗也少见。“紫定”器多为北宋中期,此时耀州窑也出现酱色釉器物。

北宋晚期,定窑白瓷佳品多,刻花装饰线条有的粗犷有力,也有的纤细流畅。多以印花装饰为主,构图严谨,层次分明。有牡丹、莲花、凤凰、孔雀、鹭鸶、鸳鸯、水鸭、鹦鹉、游鱼等,其纹饰模本采用定代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工艺成熟。北宋晚期定窑为官府定烧宫廷用瓷,典型器为宋定窑牡丹纹大盘,印花云龙云凤大盘。

宋定窑白瓷鉴定:胎质坚实,釉面有泪痕釉,釉中有竹丝刷纹,为鉴定要点,釉色白中微闪黄色为典型特征。当代新仿品,胎质过于细腻,釉面可见泪痕及竹丝刷纹,釉色多闪青白,刻划纹呆板,凹凸生硬。没做旧之器有贼光,做旧釉面呆涩,刻有“官”字铭器,多太精细,无古朴之气。古玩市场宋定窑白瓷碎片较多,可藏几件作为鉴定标本。

可惜,北宋汝窑瓷进宫廷后,原宋宫廷“宠器”定窑白瓷被弃,原因定窑白瓷器口有芒,汝窑天青釉更完美。

宋宫廷为何弃定窑白瓷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州村,古代属定州而名。宋定窑白瓷因进贡宫廷,“白定”扬名陶瓷史,淹没了唐、五代定窑器及宋“紫定”、“黑定”、“绿定”的工艺成就。在此,有必要追溯一下唐定窑史,以还定窑真实面目。

定窑白瓷源于唐邢窑白瓷,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使得唐邢窑白瓷名噪天下。但唐邢窑“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几乎均属于日用瓷,后远销海外,成为唐代产量最多的出口瓷。

河北唐邢窑衰落之后,河北唐定窑继而代之。进入宋代,定窑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即著名的“紫定”、“黑定”和“绿定”。其实宋定窑中的“紫定”、“黑定”和“绿定”,是中国陶瓷史上除青釉之外最具历史文化收藏价值及美学评判价值的高古颜色釉瓷,先说“绿定”,文献上无记载,仅见一件窑址标本“绿定刻龙纹花纹器”,龙纹刻法犹如“白定”。绿釉始见汉绿釉陶,而宋“绿定”却是陶瓷史上最早的绿釉瓷。次说“黑定”,黑釉始见于东汉的德清窑黑釉瓷,德清窑以黑釉瓷壶闻名,其黑釉本身枯涩,其名声在于器型。宋建窑黑釉茶盏美在于黑釉之窑变纹、窑变斑。而宋“黑定”美在于胎体洁白,黑釉晶亮莹润。再说“紫定”,“紫定”是宋以前高古瓷中唯一可以与景德镇元明清颜色釉瓷媲美的一种颜色釉,源于仿酱色漆器。古玩市场上,民窑“紫定”器要比民窑“白定”器贵十倍以上。苏富比1997年香港拍卖会上,一件类似宋定窑“紫定”器的宋耀州窑酱色釉梅瓶,拍卖估价已达220万至280万港元,如真品宋“紫定”器,估价还应更高。

回到宋定窑白瓷。白瓷是宋定窑的主流产品,也是代表性的产品。北宋早期定窑白瓷多为盘、碗、碟、杯、盒子、瓶等日用器。装饰有模印、贴花、浮雕、划花和刻花四种。纹饰以浮雕莲瓣纹居多,莲花瓣肥,器底刻划“官”或“新官”字铭的多为晚唐、五代的产品。

北宋中期定窑白瓷出土器不多,浮雕莲花瓣纹明显减少,葵瓣口碗也少见。“紫定”器多为北宋中期,此时耀州窑也出现酱色釉器物。

北宋晚期,定窑白瓷佳品多,刻花装饰线条有的粗犷有力,也有的纤细流畅。多以印花装饰为主,构图严谨,层次分明。有牡丹、莲花、凤凰、孔雀、鹭鸶、鸳鸯、水鸭、鹦鹉、游鱼等,其纹饰模本采用定代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工艺成熟。北宋晚期定窑为官府定烧宫廷用瓷,典型器为宋定窑牡丹纹大盘,印花云龙云凤大盘。

宋定窑白瓷鉴定:胎质坚实,釉面有泪痕釉,釉中有竹丝刷纹,为鉴定要点,釉色白中微闪黄色为典型特征。当代新仿品,胎质过于细腻,釉面可见泪痕及竹丝刷纹,釉色多闪青白,刻划纹呆板,凹凸生硬。没做旧之器有贼光,做旧釉面呆涩,刻有“官”字铭器,多太精细,无古朴之气。古玩市场宋定窑白瓷碎片较多,可藏几件作为鉴定标本。

可惜,北宋汝窑瓷进宫廷后,原宋宫廷“宠器”定窑白瓷被弃,原因定窑白瓷器口有芒,汝窑天青釉更完美。

清代仿过宋定窑白瓷吗


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社会时局比较平稳,社会经济发展良好,中国瓷器烧造也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历史巅峰,后世难以企及。当时景德镇窑以仿制各种瓷器为荣,尤其是雍正一朝,甚至仿制了历史上出现的所有名瓷,所以说定窑瓷器当然也不例外。

在清代雍正十三年的时候,唐英曾经编著过一本关于瓷器的书籍,叫作《陶成纪事碑》。书里面记载了五十七个瓷器品种,其中有不少都和白釉相关,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提到了自己用清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仿制了宋代的定窑瓷器。宋代定窑瓷器是带有大量刻工的,以下这两件瓷器——清康熙白釉团螭纹太白尊和清雍正白釉双鱼瓶就是带有刻工的,都存在仿定窑工艺的感觉。

p1清康熙白釉团螭纹太白尊

p2清雍正 白釉双耳长方瓶

在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期,清国的国力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最强国,在世界上所占的CDP比重超过了今天美国在全世界占的比重。正因为有经济强国这样的基础垫底,所以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在整体上都达到了一个最高峰,不仅仅表现在生产数量上,还表现在品种样式上。每一个瓷器品种,雍正和乾隆时期都做过尝试,都能够非常准确地将其仿制出来,以至于今天各种博物馆里面很多藏品,都有可能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仿造的。当时的仿造条件,要比今天更为接近一些。

清朝仿制名瓷并不是一种偷懒,而是一种对技术的挑战以及对前人文化的一种尊重。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清代的工匠们想要显示自己的力量,前人制瓷能够达到的高度,他们都在不断追求和超越。宋代定窑白瓷在清朝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所有表达都基于小朝代的表达。比如说,康熙时期的白瓷比较亮和硬,符合康熙一朝强硬的政治态度,因为有康熙皇帝在政治上的强硬,才有后来清朝的繁荣昌盛;清代雍正时期的白瓷比较细腻,和明代永乐甜白瓷比起来,甜味儿有点过了,让人感到有点腻;清代乾隆时期的白瓷比较薄,由于这个时期制瓷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工匠们对白瓷的内在追求就降低了不少,所以说乾隆白瓷的工艺是非常出色的,但是韵味不足。

陶与瓷的区别在哪里?


一、 原材料方面:

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茶壶,它是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精细“炻器”,其材料的矿物化学组成含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系,矿物中所含玻璃相较少,正因为大自然神功配置,经物理、化学测试,紫砂泥具备良好的可塑性,较小的干燥收缩率,生坯强度高,透气性好,焙烧温度范围值宽等特点。

瓷质材料,因花岗岩经长期热液变化而生成的瓷石,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高岭土、长石等矿物组成的聚合体,矿物中所含玻璃相较多,其本身含有的成分就已构成瓷的要素,并且具备了瓷工艺与烧成所需的性质。而紫砂壶在实用功能方面显现出的四个特性也是瓷壶所不可能达到的。

二、 焙烧温度方面:

紫砂壶烧成温度一般在1160℃—1200℃,而瓷壶烧成的温度约在1200℃—1400℃,远远高于紫砂壶烧制的温度。紫砂壶与瓷质壶,烧制温度的不同,也给成品带来一定的区别,陶器并未完全烧结,而瓷器胎体已完全达到瓷化程度。故成品紫砂壶,敲击时发出闷声,硬度较差,而成品瓷壶敲击时发出声音清脆、悦耳、嘹亮,硬度强,用钢刀划其表面很难留下刀痕。

三、 透明度方面:

紫砂壶不具备透明性特征,即使薄如蛋壳,亦不能透明,而瓷壶无论厚薄,皆有半透明之特征。

四、 外观色与造型方面:

紫砂壶,其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而不腻,质坚如石,色质儒雅,里外不施釉,素面素心,意味隽永,追古思今,人静融性,宛若端庄无邪的采菱村姑。瓷壶质地坚白,里外施釉,且釉彩艳繁,恰似京剧舞台上盛饰的花旦,又因原材料本质区别,决定了瓷壶无论在其实用功能,型款多样性等方面都大大逊色于紫砂壶。

附加说明:

一、 试验前两种茶壶均经过沸水清洗和阳光照晒消毒,注茶后两壶壶口用消毒棉密封,处于自然状态。

二、 测定茶汁PH值应用精密试纸,观察两种茶壶注茶后茶汁的PH值变化。

三、 茶汁的色、香、味,变质发馊现象,因无适合仪器可测,采取现场直感观察方法。

PH值的变化,茶汁的PH值由中性向弱酸性转化,是由于茶叶中丹宁溶出的结果,损害茶汁的质量,紫砂壶注茶时PH值从7下降到5.5需5—6天,而瓷壶注茶后仅1—2天,PH值很快从7下降到5.5。

色泽变化:两种茶壶注红茶时,紫砂壶内茶汁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瓷壶则由红棕色变成黑褐色;注绿茶时紫砂壶内茶汁由绿色渐变成棕色,瓷壶内茶汁初泡时易变黄色,时久而变黑褐色。

香味变化:在15℃室温下,紫砂壶历经五天后仍有香味,而瓷壶二天后香味则淡,紫砂壶泡绿茶保持茶香味的功能大于瓷壶。

茶执法艘变化:两种茶壶同时进行消毒—注茶—用消毒棉封闭户口、壶嘴,让壶内茶汁处于自然状态。在高温下(33℃—35℃)紫砂后五天后茶汁才发馊,瓷壶2—3天已有馊味,以上试验说明紫砂壶泡茶在色、香、味保持功能上均优于瓷壶。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哪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哪?

陶瓷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陶瓷的发展相融合,汇集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我们经常把陶和瓷连在一起说,人们往往认为认为陶瓷是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陶和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哪呢?

第一,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第二,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第三,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第四,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第五,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第六。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辽白瓷的特征及价值


自古至今瓷器都是中国收藏品中的一大门类,各种各样的瓷器以不同的风格展示了中国艺术品的风格,在我国艺术文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瓷器可以分为很多种,有青瓷,陶瓷,白瓷等等。极其稀有的白瓷以其高贵的品质,在陶瓷界显得更加出类拔萃。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白瓷的特征及价值。

白瓷和平常的瓷器不一样,它没有什么花纹和各种颜色色彩的搭配,给人一种素雅的感觉,但同时又可以把这种素雅看成一种朴实之美。在汉代的时候,白瓷作为一种传统瓷器,受到当时很多人的喜爱,并且用途也十分的广泛。不过由于用途的广泛,就产生了各种各样材料和工艺的白瓷,难免产生优劣之分。

在唐代的时候,白瓷只是一个过渡的艺术品,当时的邢窑白瓷广为人知。再到宋代的白瓷定窑,一直到元代白瓷被演化成了含有青色的白瓷。期间出现了很多杂质不堪的白瓷,这也是造成现在市场混乱的原因。直至明代,白瓷才恢复到原来的属性。结合历史来说,辽白瓷是史上不可多得的白瓷。

辽白瓷的工艺和构造决定了它的品质,辽代的文化决定了辽白瓷的艺术色彩。说到辽金人的文化,我们都知道辽人特别喜欢白色,这是由每一个朝代不同的文化和审美决定的。辽白瓷的影响力是由中原白瓷的影响而诞生,最开始的时候辽白瓷的工艺并不如中原白瓷,但是在宋代的时候,由于辽国和宋国大战,宋国战败之下签订了一系列屈辱条约后,辽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个时期辽国的经济实力也是突飞猛进,往后的几十年里辽国发展推动了辽人喜爱的白瓷的发展。同时,由于定州基本在辽国的掌控下,定州又有着很多制作瓷器的工匠,因此辽国大量生产白瓷。数量之多而积攒出更加突出的工艺,也就提高了白瓷的品质。由于在辽国以后的历史中,各个朝代对白瓷的不重视致使辽白瓷在市面上独树一帜,它的工艺和文化影响着现代很多的白瓷艺术收藏家。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清楚辽白瓷的收藏价值了。从古至今辽白瓷都有很高的地位,也就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辽国在历史上实际昌盛的时期也不是很久,所以目前市面上的辽白瓷能保存完好的也并不多。品质极好的辽白瓷和玉一样金莹剔透,从远处看去简直美伦美幻。如果说玉非常珍贵在于它的品质和稀有,其实辽白瓷也由于它的稀有和制作工艺。辽白瓷的文化色彩总是能够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一件珍贵的辽白瓷摆在家里或者收藏馆、展览会等地方都能招来很多双目光的凝视,建议朋友们多去艺术品收藏馆和瓷器展览会多开开眼界,辽白瓷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宋代定窑 白瓷翘楚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时期,瓷业生产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宋代的瓷窑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产规模极其庞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宋代白瓷在成熟的唐代白瓷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既保留了唐代以来以釉取胜的特点,又创造出许多新工艺。宋代白瓷名窑辈出,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邢窑一统白瓷天下的局面。其中最著名的白瓷窑场当属河北定窑。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白瓷贡品为历代宫廷所珍藏。从五代后期到北宋中期近100年的时间里,定窑烧造出大量的质量精美的白瓷器,影响极其深远。在北方以漳河、汾河两岸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白瓷窑系,称之"定窑系"。在这个定窑系中除河北外,以山西窑场最多,有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等。定窑的制瓷工艺还影响了当时江淮流域的制瓷业,出现景德镇窑、德化窑、吉州窑、潮州窑等烧造白瓷的窑场。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唐。定窑在宋人的笔记中虽屡有陈述,但是在唐代却因受到邻近邢窑的影响,才在瓷器的制作上向精白细致与优雅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其以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器著称于世。

定窑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

事实上,在定窑主要产地的涧磁村,从唐代开始,便已经制作出一种和宋代白瓷相当接近的产品了。当时唐代涧磁村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为日用粗瓷,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子、盆、三足炉和玩具等,在风格上,器沿均折成唇边,丰肩,平底或玉璧式底。它们一般胎骨厚实,断面较粗,胎色灰白,烧结良好,与唐三彩胎骨有较多相似处。第二种是较小件的装饰用品,如各式盏托、葵瓣口盘、兽形曲柄壶等等。器物的胎比较薄,断面较细而胎色洁白。第三种,胎质更加细腻.胎色略为发黄。有部分作品为了取得洁白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其实就材料与烧制方法而言,第三种唐代涧磁。村白瓷与宋代定窑白瓷相比,除了纹饰的造型而外,其他方面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

至于在不同时代器足的处理上,亦与器形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以碗为例,唐代早期定窑的碗大多平底浅身,胎质厚重。唐代后期碗身多为45度斜出,碗身较浅,宽圈足,胎薄而里外施釉。以上这种风格一直到五代宋初,圈足制作才更加精致,口沿的造型也由直口变为唇口。到了宋代中期,不但圈足细致,器壁也由45度的直线形渐变为略呈弧状的曲线形,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本来定窑白釉器在五代之前都是光素无纹的。直到北宋初年的时候,定州涧磁村与东西燕山村的窑工们,一方面在胎釉的制作上吸取了邢窑白瓷的精华,一方面又习得唐末五代越窑的划花装饰技法,这样一来,可以说是继承融合了唐以来南北两大名瓷的风格与优点。定瓷早期刻划花以莲花纹最为盛行,缠枝菊纹次之。另外也有在一件作品上同时出现菊花缠枝花与莲花纹的。

定窑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刻花装饰南北方瓷窑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定瓷早期刻花,除莲瓣纹外,还与缠枝菊纹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的布局很不谐调,这应看作是一种新装饰工艺还处在初期阶段的表现。刻花装饰兴起之后,又盛行刻花与篦划纹结合的装饰。所谓篦纹就是一种类似梳子刮过的痕迹,作法是先在折沿盘的盘心部位刻划出折枝花或缠枝花的轮廓线然后在轮廓内用竹梳刮一下,就出现了很自然的复线纹。装饰纹样以双朵花为常见,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呼应;有两花并放,有一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莲花、荷叶两枝交错并出,布局富有变化。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云龙等纹饰轮廓线的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也使主题更加突出。

北宋中期,定窑的窑工们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缂丝织品的图案花,以及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印花,从此印花技法对我国南北瓷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北宋晚期,印花技法完全成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这些都是它的特点。因此,定窑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对南北瓷窑有较大影响。白瓷的印纹,多在盘碗的内部。

定窑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菊花次之。布局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在敞口小底碗内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为一朵团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只一种团菊。禽鸟纹的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多与花卉组合,如孔雀多与牡丹组合在大盘的里部有4只飞翔的孔雀,孔雀之间刻一枝牡丹相隔,盘心配以鸳鸯牡丹。整个纹饰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图案,鹭鸶、鸳鸯则多与莲花组合。印花龙纹标本在窑址散布较多,印龙纹的都是盘,盘里满印云纹,盘心为一矫健的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1948年涧磁村法兴寺遗址曾出土过这种印花云龙绞盘10件其中6件流散到国外,其余4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底部划刻有"尚食局"3字铭文从中可知这类器物是北宋宫廷里的专用品。北宋晚期,丝织品上盛行婴戏纹,定窑印花器中也有婴戏纹。窑让出土标本和传世品中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和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其中婴戏三果纹比较少见,三婴三果间隔排列,缠枝布局。三果为桃、石榴与批把,三婴姿态不同,双手均摇树枝,一骑于枝上,一坐于枝上,一立于枝上,赤身露体肌肉丰满可爱;此种纹饰布局其他瓷窑未见。

至于在烧造技术方面,在北宋中期由于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当时的窑工们为了增加窑的烧成量,以节省燃料,开始使用覆烧法。覆烧是末代定窑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这种烧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有很大影响。事实上,在使用覆烧法之前,盘碗都用普通匣钵装烧,即一件匣钵只装烧一件器物,用覆烧法之后,改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费同样的燃料,可以得到近5倍的产量,因而覆烧方法得到普遍推广。但是由于使用覆烧法,也使得器口不能施袖,而出现口部无釉的缺点。

定窑白瓷怎么鉴定?


定窑白瓷怎么鉴定?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新鲜,构成缘由尚待研讨。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足面(圈足与地上触摸有些)总是显得不行平坦,有些当地釉厚,有些当地釉薄,以手抚之,显着地感到高低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表象十分新鲜,但在判定中却十分有用,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选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判定之要害。别的,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巨细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表象,但无论巨细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简直无钩手。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假若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简单发现这一特色。就当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表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难免留下成心做作的,不天然的痕迹。如今只要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表象,这种表象的构成彻底出于天然,且在当前没有导致仿制者满足的注重,仍可作为判定的一个规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区别在哪》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区别在哪》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白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