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 导航 >

军持由南北朝到宋朝的发展演变

军持由南北朝到宋朝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古代瓷器发展 青花发色鉴别瓷器

2020-11-05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听到军持这个名字,想必不少人会以为它是古代军队所用的水壶,然则非也,军持最早是佛教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而渐渐成为古代人们日常使用的储水器。唐朝时期,中国开始大量的生产军持,而在宋元时期,军持的发展在中国达到了巅峰时期,而到了明清时期,军持的发展逐渐流行起来。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军持在我国出现的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生产的时间长达千年,品种相当丰富,并且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军持的主要外形特征有:瓶口呈喇叭状,瓶颈较直,瓶腹微扁,瓶肩处有一流口。作为一种由宗教带来的外来器皿,军持的发展和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者偏爱佛教文化,大量的佛经被翻译出来并广泛流传,佛教由此本土化。首先,一座座寺庙在中国兴建起来,用于祭祀活动的军持需求量增大;其次,来往于中国各地的传教僧众日益增加,由于他们时常需要长途跋涉,都会用军持装盛饮用水。这个时候军持的主要外在特征有:瓶肩丰腴,瓶腹饱满,瓶颈较长,瓶颈上部有棱,方便手提,壶口和注口皆有盖。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而中国的佛教也在这个时候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巅峰,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即使到了中唐时期,统治者反感佛教,但是并不影响它在下层社会阶级间的广泛流传,这也为军持作为一种日常用品进入寻常百姓人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军持是寺庙祭祀中的一种重要礼器,为了满足寺庙的需求,大批的军持被生产出来。隋唐这两个朝代拥有大气端庄的气质,受到时代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军持器型看上去丰腴而流畅,器腹趋于圆形且微长,比较饱满,流相对以往来说更加粗短,有些流的粗细和瓶颈差不多,并且流和瓶颈之间的夹角非常小,二者几乎平行。

到了宋朝时期,理学在我国盛行,一些佛教学说被摄入理学思想体系,佛家思想更深地渗透到了我国各个社会阶层。这个时候的军持器型大有变化,风格比较清新。特别是在北宋时期,相对隋唐来说,军持的瓶腹显得更加轻盈隽秀,流依然很短,流和瓶颈夹角依然很小,大概在二十到三十度左右,要比唐代军持要大一些。到了南宋还是器,军持的器型又有了不少变化,瓶腹比较鼓圆或者扁圆,瓶颈比较粗,流和瓶颈夹角加大到三十五到四十五度左右,和北宋军持相比,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主要因为南宋主居江南地区,生产力并不发达,亦受少数民族粗犷风格和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影响较大。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南北朝瓷器有什么区别?


南北朝瓷器有什么区别?南朝时(420—479)佛教盛行,表现在瓷器上是大量使用莲瓣纹。既有在碗、盘、钵、罐上划单线、双线或三线莲瓣的,也有褐色斑点点绘简单纹饰的,还有浮雕贴塑仰莲、覆莲的大尊。南朝瓷器胎体细密,广泛使用化妆土,加上烧窑技术的提高,釉面颜色青翠,玻璃光很强,很有细碎的开片。施釉一般采用浸釉法,因此釉层较厚,施釉不到底,有垂流现象。南朝器物普遍瘦高,造型优美,盘、碗、罐大多还是平底,但已出现假圈足。这时的鸡首壶鸡头比东晋时还要高,鸡冠耸起,嘴部有孔,有的和腹部相通,已起到流的作用了,把手连接盘口的一端比东晋时更高,有的做成隆柄。南朝时出现的盏、盏托及盅盘,是从汉代的耳杯及托盘演变而来的。

南北朝时,南方青瓷渐渐传入北方,出土文物证明,北魏晚期北方已经能够生产瓷器了。北方的制瓷工匠最大的功绩是创烧出了白瓷。北朝瓷器一般实用品多,常见的有盘、高足盘、碗、杯、缸、壶、盒、罐、灯等。大多数光素无纹,有简单的弦纹、寥寥无几的划纹或捏塑花边,部分有纹饰的多划、贴、塑莲瓣,有的瓣尖部凸出翘起,纹饰多粗犷稚拙。壶、罐、瓶、尊多塑二、三、四、六不等的系,方系、桥形系、泥条系均有。北朝也有鸡首壶,鸡头高昂、露出胸脯,相对处龙柄连肩,龙头扎进盘口,作饮水状。

北朝瓷器和南朝瓷器的区别在于:

北朝瓷器造型粗犷雄伟,出现白、黄褐釉和绿彩等新品种及异国情调的新样式;胎体粗重,胎色浅灰,有气孔和黑点;釉层薄,玻璃质感强,釉色青中闪黄。而南朝瓷器造型比较秀气,器型和前朝比略有变化,创新品种不多;胎体较薄、较细、致密,胎色青灰,施釉略厚,釉色青绿。

南北朝瓷器多少钱


我国对瓷器的真正出现时间,公认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瓷器是由高岭土或者是瓷石等复合材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在1200度-1300度的高温下经过烧制,最终形成的一种器物。这种器物胎体坚硬,细薄且不吸水,外面有一层薄釉,釉面要求逛街、顺滑不脱离,不能剥离,这就是最初的瓷器。

当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大量的原材料,因此这一带的陶瓷业发展非常快,出现了很多后世闻名遐迩的窑口。比如越窑,也被称为是越州窑,是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到北宋衰落的一个非常有名气的窑口,它烧制的瓷器为世人所追捧,为当代所喜爱。越窑的特点是胎质比较细密,而且颜色是青灰色,釉质洁白莹润,给人一种玉质之感。

瓯窑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窑口,位于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且带有灰色,釉层非常薄,釉色为淡青色,透明度极高,胎体上有细微的开片,容易脱落。除此之外,还有洪州窑、宜兴窑、岳州窑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窑口。

南北朝时期,瓷器已经取代了部分铜器、漆器以及陶器,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必用的生活用具,也被广泛应用到文房用具、陈设、餐具以及丧葬冥器上。

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为盛行,各地纷纷建造了寺庙、佛像石窟,当时的僧尼数量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暴涨,一些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东西随处可见,众人皆对佛教有好感度,因此在当时带有佛教色彩的东西非常火。比如在建筑装饰方面,很多人都会选择飞天、莲花标志的团,在陶器上则是莲花尊。

南北朝时动乱不定,而莲花寓意特殊,因此,莲瓣纹纹饰在当时快速流行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在当时佛教信徒众多,众人将希望寄托在佛祖身上,期望能解救离苦大众。所以这个时期,佛教纹饰是主流纹饰。

在南朝时期,陶瓷还被应用到文具上,比如笔筒、砚等,都是当时非常常见的,而且造型非常别致,有牛形、兔形、鸟形。陶瓷文具的大力盛行也与当时的文风盛行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南北朝瓷器多少钱呢?这个与瓷器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讲,官窑出产的瓷器市场价格较高一些,民窑瓷器则价格低一些。品相好的价格高,品相一般的,市场价格一般。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四系青瓷盘口瓶,市场拍卖价格是42万港元,这个就非常常见。但也有一些价值两三万,甚至几千块钱的,具体情况要根据专家鉴定来决定。

南北朝瓷器价格参考:

1:南北朝陶卧牛,尺寸:长30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195,500 ,成交时间:2008.12.01,拍卖公司:长风拍卖,拍卖专场:香港长风2008秋季拍卖会。

2:南北朝青泉莲瓣钵,尺寸:13.5×10厘米,估价:RMB 80,000 ~ 100,000,成交价: RMB 85,800 ,成交时间:2006.07.30,拍卖公司:敬华(上海)拍卖股份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3:南北朝/隋青釉贴塑联珠人面纹高足杯,尺寸:直径8.8厘米,估价:HKD 10,000 ~ 20,000,成交价: HKD 25,96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公元五、六世纪,大批西域人和西方高档工艺品源源流入北方,此风下,工艺美术常常带有异国情调,丝绸、陶瓷和金银器等表现尤为突出。高足杯碗形杯身,撇口外侈,下承高足,足底平,足心稍凹,足边外撇,杯柄与杯身相接处出节。外壁贴塑、模印装饰联珠人面纹、乳钉纹、莲瓣纹,阴刻弦纹,装饰风格具有异域风情。里外满施薄透的青釉,釉色青黄,透明玻璃质感,密布细碎片纹。足底、足边涩胎,胎色灰白。

4:南北朝洪州窑青釉盏托,尺寸:直径25厘米,估价:RMB 15,000 ~ 25,000,成交价: RMB 16,800 ,成交时间:2009.12.1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第二十期拍卖会。

5:汉至南北朝陶俑(六件),尺寸:↑4-15厘米,估价:HKD 3,500 ~ 4,500,成交价: HKD 4,025 ,成交时间:2019.10.12,拍卖公司:普艺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599次拍卖会。

6:南北朝青釉盘口壶,尺寸:高11.5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RMB 5,500 ,成交时间:2005.08.28,拍卖公司: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青岛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说明:盘口、束颈、鼓腹,器表施青釉。胎釉结合不甚紧密,开片密布,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之有金石声。

三国两晋明南北朝陶瓷


重要窑场瓷器的特征:

三国瓷器产地以窑命名始于唐代,以产瓷地所在的州为名,称某州窑,或简称某窑。现代人研究唐以前瓷窑,为保持某地某窑产品的连贯性,仍借用唐以后命名。现在,由于发现的古代窑址越来越多,假如遇到唐宋时同一州的地域内发现多处瓷窑的情况,往往用窑址所在地的地名来命名了。用州命名的窑,大多数为文献上已载,历史上已成定论者。

1.越窑:窑址分布在浙江上虞、余姚,及宁波、奉化、萧山、湖州等地。上虞等地唐朝时属越州,帮这一带瓷窑称做越州窑,简称越窑。实际上形成一个产品基本一致的瓷窑体系。

这时期越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胎呈深浅不同的灰色,坚硬细致。釉为淡青色或青灰色,釉汁纯净。西晋时越窑开始流行釉上褐色彩装饰工艺。

由于瓷业发展,此时全国各地瓷器的风格渐趋一致,从器形到纹饰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正是我们鉴定瓷器的重要根据。因此,关于各窑的瓷器的器形、纹饰等,除特殊者外,都在下节介绍,本节只讲各窑瓷器的胎、工艺等特征,便于读者们辨别器物的窑口。

2.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因窑址多分布在瓯江两岸而得名(不是以州名命名之一例)。瓯窑瓷器胎色白灰,三国西晋时胎质粗松,东晋后变得比较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多剥落现象。多用褐色彩装饰。南朝时釉青中泛黄,开冰裂纹。

3.婺州窑:分布在浙江金华一带,此处唐时为婺州。婺州窑瓷胎呈浅灰色或深紫色,较粗糙,风胎中颗粒,故多用化妆土。釉青灰或青黄,釉面开裂,有析晶现象(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有奶白色晶体析出)。

4.德清窑:浙江德清县一带。德清窑以产黑釉瓷著名。胎呈砖红色、紫色或褐色。黑釉厚,好的黑釉乌黑如漆,釉面滋润,闪闪发光,釉中氧化铁的含量达8%以上。

5.湘阴窑:分布在湖南省县城关及其他地区,因县得名。湘阴县唐属岳州,湘阴境内的瓷窑,唐代就叫岳州窑了,所以有人主张,最好把南朝时期的湘阴窑称做南朝岳州窑,使这一个窑的研究有前后的连贯性。此窑在南朝时,胎呈灰白色,瓷土淘洗不精,胎质不太细密,少量胎中有气泡。秋购有青、黄、酱(即褐),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开片,有流釉现象,施半釉,较易剥落。

6.青羊宫窑:位于四川成都青羊宫一带。南朝时的青瓷胎呈紫、红、淡红色,只有少量灰色和灰白色。釉多为青褐色,上半釉易剥落。釉的玻璃质较强。

7.固驿窑:分布于四川省邛崃县固驿镇一带。南朝时初创,产品不多,其瓷器胎呈褐色为主,另有少量红褐色,砖红色,胎质粗糙,胎体厚重。釉以青中泛白者为多,另有青褐、青灰等。

8.罗湖窑:分布于江西省丰域县罗湖一带。这了尺是唐代洪州窑所在地。罗湖窑瓷器胎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不很高,较松。釉以青黄、米黄为主,开裂多,易剥落。

9.寨里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东一带。此窑青瓷器胎多为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较高。釉青褐或青黄,厚薄不匀,容易剥落,但秋较明亮润泽。

10.中陈郝窑:这是近年来我国北方新发现的一处南北朝时期的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故名。中陈郝窑北朝时期的瓷器胎为青灰色,胎质较粗,釉为青或青绿色,里满秋釉外半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还有一些地方也生产瓷器,但为数不多,工艺技术也较落后,有特色的,重要的青瓷窑场就是上述这些窑。我们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特征,便于从出土器物中分辨出瓷器的窑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灯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灯具发生了重要变化,秦汉以来那些琳琅满目的灯具,似乎一下变得单一了,无论从品种、质地、造型,都无法与汉灯匹敌。铜灯具仍然零星制作,陶灯具仍在继续大量生产,瓷灯具已广为普及,成为灯具的主流。从造型上看,人形俑灯明显减少,动物形灯烛相对增多,多枝灯也大大减少。

当时,青瓷灯具逐渐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由于材料、工艺以及时代审美观念等诸因素的变化,灯具造型较前代产生了重大变化。瓷灯具以瓷土为原料,以拉坯成型为主,采用拍片,模印等成型方法,使造型趋于小巧、简便、实用。

瓷油灯的造型基本上由灯盏、灯柱和底座三部分构成,但局部构架及装饰的变化是较大的。有的灯盏和底座均为大小近似的碗形,盘中的灯柱多为内空通底、上细下粗的管状。高约15-30厘米。在此基础上,一些灯具的承盘再加三兽蹄足,但灯柱相对缩短。

三国两晋时期的灯具大多制成动物的形状,如羊灯、狮灯、熊灯等等,或者用动物纹作装饰,造型新颖,风格朴素。到了南北朝时期,青瓷油灯大量进入寻常百姓人家,造型更为简化,有的在一盘形底座中置三足炉作灯盏;有的只在灯盘中心出一小矮圆台,以架软灯芯,台沿上竖一扁柱,柱上有一二个小圈;或者只在盘沿设一扁柱,作为把柄。灯盘心内的小圆台,是作为将软灯芯架上台点燃用的。

相对而言,南方地区的瓷灯生产较早。而北方地区直到北魏才开始烧制瓷器,长期以来,北朝的瓷灯发现很少。1981年1月,太原市北齐娄睿墓出土的宝珠覆盆莲瓷灯,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制作精美,与南方青瓷灯具精巧纤细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北方陶瓷特有的艺术风格。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属于北朝晚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或灰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感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第三,北方青瓷胎体厚重,与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为多见。

青瓷水注 三国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丰富的瓷土,在东汉中晚期,这里的瓷器烧制工艺已基本成熟,至三国时期更有提高,并大量生产。这件蛙式青瓷水注,造型生动形象,釉色匀称,显示了当时高水平的烧瓷技术。

青釉莲花碗 南朝 直径14.5厘米

此碗敞口,深腹,假圈足,胎体上薄下厚。外壁饰双层莲瓣纹。假圈足也称饼形足,即看似圈足实际是平底,底足一般无釉,直接放在窑具上烧成。器物下部厚重,是为了防止烧窑时坍塌。早期瓷器的造型是由于时代背景,生活需求及制作工艺水平而决定的。

青釉莲瓣纹盖罐 南朝 高28厘米

直口,短颈,颈最大处偏下,平底。肩部置6个桥形纽,前后两对,左右各1个。盖面略鼓,盖纽作长方形,中有一小圆孔。此罐腹部和盖面剔刻双重莲瓣纹,莲瓣上覆下仰。此盖罐为越窑系产品。

青瓷双流鸡首壶 南北朝

盘口外侈,束腰,长颈,圆肩,深腹,底略凹。肩前端向上直伸,并排两个长颈鸡首形流,鸡首顶部有高冠,圆目凸起,作昂首啼鸣状,后端为并排两个曲圆形柄。上端龙首与盘口衔接,龙首双目前视,作饮水状。下端与肩相连。柄上端略细,下端略粗,肩左右两侧各有1个桥形纽。施青色釉,有细小冰裂纹。此器造型精美生动,为当时常用的水器。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属于北朝晚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第三,北方青瓷胎体厚重,与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为多见。

乾隆花草纹黄地珐琅彩描金军持


军持亦可称作贲巴,“贲巴”为藏语音译,梵音原作“军持”,既藏语“瓶”的意思。其造型从唐朝以来的净瓶演变而来,也可能与西藏、青海等地人民生活用具和宗教寺庙的陈设器有关。

但瓷质军持在御窑场中大量生产,则体现出康、雍、乾三代帝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它是作为皇帝向西藏、青海的宗教领袖赏赐之瓷而存在于世。

这是一件将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完美融合的器物,更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其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为乾隆一朝当时工艺造型基础上创烧的新颖器物。

此器胎质细腻厚实,釉质光润如玉,颜色丰富娇美,通体绘缠枝莲宝相花等吉祥纹饰,通体黄地,色调纯正尊贵,彰显帝王本色,惟有龙首以矾红设彩的形流,弯曲向上,端庄雅致。

这件军持无论是色彩的比例,亦或细节的绘画,无一不体现了宫廷御瓷的一丝不苟,特别是采用了描金装饰的点缀,更增添了皇家富丽堂皇之感。它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它所包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才是它真正魅力之所在。

清代官银 元代瓷器 南北朝瓷器尽在北京老琉璃厂


北京琉璃厂老古玩商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六个子玉蛐蛐罐能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别小看这一只只小小的蛐蛐罐,它最能体现蛐蛐主人的身价,自古名家制作的蛐蛐罐都身价不菲,其中由赵子玉制作的在清末民初时就值百八十现大洋。

边饰辅以莲纹,纹饰严格依照左右对称,每一个细节处理以及线条使转,均能达到如镜影般完全相称、高度一致,可见工致非凡。

博山香炉也称博山炉,又名熏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图中的这个南北朝博山香炉高13厘米,直径11厘米,上下两层,可以自然启合。

民国刘子芬《竹园陶说》古瓷不重彩绘,所有之器皆纯色,市肆中人呼为一道釉。其实高贵之品,自以一道釉为古雅,青花亦较五彩隽逸。

明宣德时期御器厂仿烧哥釉瓷器时,底部用青花书写款识,可谓此品种的始创。哥釉青花于明代晚期较为常见,但烧制的器皿比较粗糙。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

世风渐薄,彩瓷风行一世,不知古意既失,价值自低,唐宋人尚青,明清尚红,近日西商则重紫,均窑紫器一枚价值万金,安得起古人而正之哉虽然彼亦有说以处之矣。

吴王夫差剑 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

元釉里红是元代汉族传统瓷器烧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元代八方龙纹釉里红拔白梅瓶它为釉下铜红彩绘、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烧成难度大,氛围特殊性强

在蛐蛐罐收藏领域,有这样一个排名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由于永乐官窑以及赵子玉蛐蛐罐在目前的市场上已很难看到,因此明代的蛐蛐罐就成了珍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军持由南北朝到宋朝的发展演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军持由南北朝到宋朝的发展演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