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汪吟泉《猴王宴乐图》赏析

汪吟泉《猴王宴乐图》赏析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0-11-13

大理石瓷砖。

汪吟泉的《猴王宴乐图》

王柳

汪吟泉的瓷板画《猴王宴乐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件瓷板画是汪吟泉正值创作巅峰期的作品之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猴王和群猴设宴饮酒玩乐的景致,细细品味发现,每只猴子姿态各异,神态万千,衣着不尽相同,在作者的细笔勾勒下显得栩栩如生,就连猴子的衣襟、毛发都是那么生动细微。前景是群猴和筵席的食物,中景突出威风凛凛、势压群“猴”的美猴王,远景则只有一只猴子在远处站岗。层峦叠起的远山消失在云雾飘渺之中,那种袅袅虚无的感觉不言而喻,虚实结合、远近相宜的味道表现得恰到好处。

这件瓷板画图案采用国画工笔画法,绘工精细,将山林间群猴宴乐的场景绘制得惟妙惟肖。繁杂的绘画工艺显示出作者炉火纯青的创作技法,特别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是在景德镇一种墨彩技法的基础上得以升华的。墨彩是民国以后兴起的文人彩,原本是由黑、红、金三种颜色来表现,为使颜色更为丰富和出众,作者大胆尝试加入了黄色、绿色等颜色,使整个作品的文人气息更显浓郁。

这件作品也显示出作者在创作时较少受传统技法的约束,而是按自己预定的构想去营造“艺术气氛”及“观感效果”。汪氏作品体现出来的这种“气氛”及“效果”,为拓宽我国陶瓷釉下装饰的表现手法作了极为有益的尝试。扎实的国画工笔基础和自幼随父亲画瓷像的阅历经验,为汪吟泉成为光影青花的创始人打下了坚实根基。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百子闹春图将军罐赏析


百子闹春图将军罐赏析

这款道光粉彩百子闹春图将军罐采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传统题材,布局大气,人物众多,紧而不乱,层次分明,盖子疑为老后配,罐体为道光至咸丰时期,但盖子画片釉面都与身体有着明显差别,盖子画片风格看像同治时期,年龄相差20年左右。除盖子下方有一小磕皮外,余全品相。高42.5厘米,器形硕大,胎体厚重,色彩艳丽而沉着,器身通体绘百子戏婴图,构图错落有致,人物众多。场景山石,树木及孩童衣着款式、颜色多变,童子生动活泼,形体饱满,做各种游戏,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百子图为传统吉祥图案,产生于明清两代,有乞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意,其题材还有百子闹龙灯,麒麟送子等。百子图纹饰,大器不多,如此完整者更为少见。此罐现珍藏于九江市博物馆内。

将军罐收藏:藏市"黑马"将军罐 瓷器藏圈知者寥寥

将军罐这种瓷器器形并不古老,据有关专著介绍,它创烧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见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有清一代各朝皆有烧造,直到民国时期仍流行于市。但究其用途和名称,前后却有天壤之别。明嘉靖、万历初创时期,此种罐形属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的专用骨灰罐,到明末时因其器形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又可以用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遂被制成摆置观赏的陈设器。清后期至民国,将军罐更大量生产,其粉彩、单色釉及青花双喜字罐甚至为婚礼嫁妆所必备。因其罐盖呈半球状凸起,盖顶球珠高耸,极像古代将军所戴头盔,故取名将军罐。

康熙青花辛夷寿石图花觚赏析


这件藏品是我今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购得,为原纽约戴润斋旧藏。这件花觚的造型是从上古青铜器觚而来,撇喇叭口,微鼓腹,下承撇足,胎骨坚致雪白,通体内外施光洁明润的白釉,外壁上近足胫处绘一丛芝兰寿石,石丛中伸出一株枝干遒劲的玉兰树,树上生出朵朵婀娜洁白的玉兰花,留白的花朵映衬在青花晕染的底色上,营造出仿如月色迷茫中花儿摇曳生姿的气氛,充满了浪漫迷人的艺术气质。青花发色明快淡雅,渲染得层次分明,犹如水墨淋漓的画卷,充分表现出了康熙青花的特点。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们掀起了一种生活艺术化的风潮,这件青花花觚,就是一件这个风尚中的代表性作品。选用了清雅高贵的玉兰花作为主题,再渲染出月下花影的气氛,更加突出了清远益香、宁馨动人的艺术氛围,使这件青花瓷器成为了纯粹的艺术品,真是低调而华贵,品位高雅,耐人寻味。

康熙时期使用的青花料是浙料,特点是呈色清新明快,青翠宜人,可以进行渲染而得到层次分明的效果,素有“墨分五色”的美誉,即渲染的浓淡能分出五个色阶,大大增强了青花的表现力,受到后人的特殊赞美。这件花觚上素白的玉兰花以水墨般淋漓的青蓝色为底子,仿造云影月色,反衬得花朵更加雪白无瑕。富有高雅的文人趣味,可算是康熙民窑青花中的罕见精品,耐人寻味。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赏析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赏析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是1 0 0 0多年前,我国著名诗人李白撰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开头两句话,它形容着时间的飞快过去。

几个世纪以后,这一不朽名赋被移植于一件景德镇官窑瓷器笔筒上,创作出了一幅《春夜宴桃李园图》,使这件作品显得更加富有艺术魅力。

这件笔筒制作于清雍正时期,高1 3.3厘米、口径及底径均为1 7.4厘米。白釉为地,外壁一周绘粉彩人物亭园图,底部写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器外粉彩画面分两组,正面客厅中,李白与众兄弟围几席地而坐,有的举杯畅饮,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持杯思索,有的凭栏凝视,更有的醉酒斜倚,神态生动,姿态各异。

另一组为园内观赏图,有几人俯伏于石案旁,聚精会神地观赏着字画,也有的侧身仰望明月,更有的凝神沉思,三名童子则忙碌地侍候于左右。画面张挂灯笼,提示着时间是夜晚,桃李盛开是表示春天,主题十分鲜明。

这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瓷器作品,它出于由皇家内务府官员唐英监督烧造的景德镇御窑厂,属精心创作的器物。

此器外壁用釉上彩的粉彩绘画,这种粉彩从康熙中晚期开始运用于瓷器上,雍正时期大规模制作。由于粉彩瓷的大量烧造,原先烧造量很大的五彩瓷迅速地减少了。

但雍正朝的粉彩,大量的还是由民窑来烧造,官窑烧造得不多,因为官窑瓷器都供皇家使用,所以要求特别严格,首先它必须有优质的胎釉;其次是有精美的制作工艺,更要有优质的粉彩原料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传世清代瓷器中有很多笔筒的形制,有大小两种,以康熙朝烧造的产品为最多,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民窑烧造,很少见到官窑器。

雍正朝大笔筒明显减少,小笔筒稍多,但大都是民窑所烧,所以雍正官窑笔筒更显得名贵。这件作品,无论是胎质、釉色和釉上粉彩的绘画以及构图,都体现了很高的水平,是雍正瓷器中难得的精品,现陈列于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中。

吟龙泉谣 赏龙泉窑古瓷


中国的古瓷,星光灿烂,泛若银河。河水滔滔,浮出天瓢。然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耳;弱水一瓢,吾只取龙泉耳。龙泉在浙江西南,东晋时为龙渊乡,唐乾元二年始置龙泉县,是瓯江上游的一片山水林溪之地。既称龙泉,当有泉与龙有典,以龙为名。只是我翻检书籍,并未找到龙泉之泉,只知有龙泉之窑,名龙泉窑,龙泉窑又尽以龙窑为窑。在紧水滩大白岸,居然发现五条北宋至明代的龙窑交错叠压在一起,构成一道世界古窑奇观。其实,龙泉窑必有龙之泉的来历,因为,龙泉窑的窑口大都与泉水为邻,如溪口、松溪、武溪等,“所谓伊人,在水之俟”,盖此地之泉皆为龙泉也!那里真是一片火的世界,水的天地,龙的故乡。于是,这龙泉之水便赋予窑火以灵妙之性,赋予窑风以清丽之气,赋予窑神以仙逸之魂,赋予窑珍以翠玉之质。史上许多有名的窑口都是各类瓷釉兼烧,如钧台窑主烧钧瓷,也兼烧黑瓷、白地黑花釉下彩绘和印花青瓷;巩县窑主烧白瓷,也兼烧绿、蓝、黄等单色釉及三彩。而一定是由于龙泉之龙乃青龙的缘故,龙泉窑千余年来却专烧青瓷。青釉中本含有铁分子,再添入神秘的紫金土,便可调制出上等的龙泉釉料,再加上当地特有的瓷土和松柴,金木水火土五行便一应俱全,烧出的龙泉青瓷自然独具青龙之魅。中国瓷器的历史始自东汉,最早的成熟瓷器便是越窑青瓷。经年不久,魏晋之际,龙泉窑便出现了。那时,还没有白瓷,其他各种瓷釉自然更是无从谈起。所以,龙泉窑一定是位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龙脉之泉。沿龙脉上溯,龙首当是隐于越窑遍布的上虞曹娥江和慈溪上林湖流域。龙泉窑问世之时,越窑已是一枝独秀,独步天下,龙泉窑却只能亦步亦趋,奉为圭臬,以至其仿烧越窑的青瓷,竟难以分辨彼此。只是,史书上记有一种秘色瓷,至于何为秘色,却语焉不详。近年考古发现,秘色瓷其实就是越窑青瓷。或可妙想,越窑青瓷之所以古称秘色瓷,是因为此等青色即青龙之色,而青龙之色当为秘色也。我便藏有数件越窑精品,而浙江绍兴的越窑故里,竟有藏数千件越窑青瓷的民间博物馆,令人心神系之,艳羡不已。北宋以降,越窑之龙泽日渐枯竭,而龙泉窑之龙脉却是泉流喷涌,恣意汪洋,一泄千里,奔腾不息。自魏晋始,至清中期,龙泉窑前后烧造了一千六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经世最长的窑系,可谓无限风光,无与伦比。我藏有一只北宋龙泉八棱梅瓶,器型朴拙,胎体厚重,土脉细润,釉面莹丽,典型的宋器风华,苍雄奇崛,全然已是超越之作。宋室南渡后,南宋朝廷曾把龙泉窑选作供器,仿照南宋官窑,烧出史上最好的龙泉青瓷,其釉色之美已臻极致,其风姿极尽宫廷奢华浮靡之尚。当时龙泉窑最名贵的品种是粉青和梅子青,粉青若青玉,温润雅淡,迷人心窍;梅子青如翡翠,浓丽幽菁,夺人魂魄。这两种名品已是龙泉窑的登峰造极之作,可谓永垂青瓷之青史。我还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八方棒槌瓶,幽玄苍古,令人沉醉。那碧绿青翠、沉郁莹澈的釉面,如入化境,直可抒怀:泄一潭碧透的春水,浇不尽翠绿的春园;沏一杯浓酽的春茶,调不开凝结的春愁。龙泉窑在供应朝廷和民用的同时,还经瓯江出海,大量出口到亚、非、欧的许多国家,惊炫世界。骄傲而浪漫的法国人就沉迷于龙泉青瓷那如翠似玉的釉色,他们动情地称之为“雪拉洞”——那是法国歌剧中一个青衣美男的名字!拥有一件龙泉青瓷,已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的标准时尚。入元之后,粗砺的北国之风吹临江南,龙泉窑开始流行露胎工艺,并烧造大件青瓷,曾制有高约一米的大型佛像,成为那个王朝独有的遗珍。龙泉窑系进一步扩散于南北各地,出口规模与日俱增。前些年在临近韩国海域的一艘元代沉船上,就曾打捞出近万件龙泉青瓷,令世人惊叹。明代龙泉窑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推到极致,并再现了北宋盛极一时的刻花工艺,其刻花之精美绝伦与釉色之美轮美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说,龙泉青瓷的釉面竟如丝光锦缎般亮泽的话,那么,其刻花工艺恰是锦上添花。我藏有一件明龙泉缠枝莲纹瓶,莲花枝蔓缠卷而柔婉,流转而悠远。白晰的花线凸起在翠绿的釉面上,显得格外清丽。碧水玉荷,洁雅优致,风声过后,不染尘埃。人生得一宝瓶足矣,斯世当以珍怀视之!从北宋到南宋,从大元到大明,从江南到江北,从瓯江到欧陆,龙泉青瓷与星月同辉,共水天一色。问渠哪得青如许,为有龙泉活水来。那是深浅浓淡、层重叠合的绿色之美——葱茏之绿,春华之绿,青翠之绿,碧玉之绿。熊熊的红焰,烧出的竟是浓浓的绿颜,这就是乾坤的流转,自然的极变,龙之泉的神幻。龙之泉,泉之窑,窑之火,火之烟,看那青龙于烟云之中翻腾跃动,展露真容,只身化作青瓷亿万,假以千年。只是,入清之后,燃烧了一干六百余年的龙泉窑火却渐渐脉息衰微,最终归于沉落。无数蒸腾的龙窑,已变成一座座死寂的龙窟,像睁着一只只不瞑而干涩的泪眼。此景此情,令世人无限伤怀;此生此缘,引天地不尽悲歌。勿相忘,风雨中,红尘外,似有一青衣龙女,倩影灵幽,迷蒙素丽,暗香袭人,芳菲飘逸,却在这朦朦的雾夜,悄然隐去,空余那一潭泪泉,一团梦絮。芳草凄凄,杨柳泣泣,泉水无言,经天流地。青龙已归隐深潭,不见首尾;水面上阵风吹过,未起涟漪。晨钟暮鼓,谁知今夕是何夕;不觉又逝数百年,刚逾花期,又到雨季。弱水三千,吾尽取,龙泉矣;龙泉三千,吾尽取,一瓢复一瓢,一滴又一滴——装满我的心房,装满我的龙泉记忆;装满我的梦床,装满我的龙泉诗句;装满我的世界,装满我的龙泉思语;装满我的酒器,装满我的龙泉砚滴……

梁白泉:啥都能鉴定的人不存在


现代快报:您对当下出现的一些“全能专家”现象怎么看?

梁白泉:铜器、陶器、瓷器……啥都能鉴定,我不相信,没有这样的人。骗人还差不多。

现代快报:鉴定工作很严谨,同时也很艰难,以您的专业视角来看,鉴定文物最关键的要求是什么?

梁白泉:我个人认为,鉴定工作是一项很科学的工作,就拿铜器、陶器、瓷器来说,它们应该都有原来检测过、带有规范性的图谱一类的东西。比如说青铜镜,汉代的、隋代的、唐代的、宋代的,有些是被损坏过的,那么就要进行成分的检测,不同时代的青铜镜含铜、锌等成分的多少是各有百分比的。应有这方面的依据。然后才是你在鉴定时采取科学的手段,不能光凭眼睛去看。用眼去看是不准确的。

现代快报:老百姓对于鉴宝有着很大的需求,因此现在鉴宝活动很多,不过有的活动也受到了质疑,像电视鉴宝就出了一些负面新闻,引起关注。

梁白泉:我觉得电视鉴宝靠不住。在市场上买卖和鉴定是可以的,但如果拿到前面说的平台去鉴定,那就不严肃了。这类做法完全成了商业炒作。

现代快报:花钱就能买到证书,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这种现象真的是见怪不怪吗?

梁白泉:花钱买证书当然是不可以的。就好比一些理发师到境外去买个什么证书,来欺骗顾客。通过拍卖行去拍卖是可以的,因为拍卖有一整套规范的做法。但我要说的是,把鉴宝搞成商业化炒作不合适,作为一个机构更不能这样做,不严肃,也不负责任。不仅是责任心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

现代快报:对于相关的乱象,我们应该怎么治理?

梁白泉:有关部门应该管,但恐怕管不过来。就连故宫这样的地方都出一些负面事件,民间的更管不过来。现在,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受到破坏,有时还有政府行为在其中,但结果往往是应该追究责任却不了了之,我们看到这种情况真的很痛心。

汪友棠新粉彩“人面桃花”笔筒


安康博物馆珍藏有一件汪友棠新粉彩“人面桃花”笔筒,引得不少参观者在它面前驻足。

这件新粉彩“人面桃花”笔筒,高12.8、直径8.3厘米。筒体外壁主体画面(图1、2):在盛开的一株桃树下,花石间一时尚美女,贵妇打扮,梳时尚的后髻,挂耳坠,化淡妆,上身着交领衫,领口和袖口镶有花边,下穿长裙,坐于桃树下山石旁。在一侧的石板上放一函书籍,她右肘放在书函之上,左手拿一把团扇护在胸前,从她清秀的面容来看,是一名知识女性,她好像在沉思中,正寻找诗句。

整个画面,可看到画家用极圆润、匀称的细线勾出人物的脸部、眉毛、眼睑、发丝,描绘衣纹极富动感,用色艳丽又不失典雅,表现出弯眉细眼,樱桃小嘴,长颈削肩,庄重典雅,纤瘦柔媚的清末时尚美女的典型形象。

笔筒画面留白处(图3),用墨笔竖书行书:“人面桃花相映红。丙辰之春月,汪友棠作。”其下用笔画白文印“棠”。作者题写的诗句是唐朝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一句,全诗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丙辰之春月,即清咸丰六年(1856)春天。笔筒足沿露胎,胎质坚密,修削规整,底施白釉(图4)。

陶瓷上用印有二:一是用印钤在未干泥胎上;一是钤在釉上,位置多在器物的底部,与古代“物勒工名”用意基本相同。有的五彩、新粉彩、浅绛彩瓷作品画完在题跋后,也讲究用印,但其“印章”不是真印钤盖,而是用笔在相应位置画印。

汪友棠(清道光至民国年间在世,具体出生年月不详)原名棣,字友棠,号柳村,安徽黟县人。书斋名有逸致室、友竹居、修竹轩、修竹草舍;作品底款有大清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汪友棠造、友棠、汪棣、修竹轩印、修竹山房、皖黟汪友棠制等。他与三大名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一样,都曾为御窑画师。而且他还是一位颇具学识及创造力极高的艺术全才,是浅绛陶瓷艺术的开拓者,同时又是新粉彩的奠基人。他不仅在绘画、书法上卓有成就,在陶瓷艺术上除了浅绛彩以及粉彩、金彩、墨彩、刻瓷、珊瑚红地描金等装饰旧法外,对新彩、贴花、刷花之新法均有涉猎,且成就非凡。而浅绛瓷家与新彩瓷家的志趣并不相同。新彩画法,甚为精细,色彩浓丽鲜艳,既易懂易看而又令人喜爱,即所谓雅俗共赏者是也。

当代陶瓷收藏的黑马:汪浩的唯美世界


江南的一方水土赋予了这里的人们灵巧而细腻、精致而深刻的性格特点。在过去的悠久岁月里孕育了无数的书画才子,青年陶瓷艺术家汪浩就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由于自幼深受家乡优美自然风景的影响,眷恋于此。成年后又在景德镇这一座极具传奇色彩的古镇学习生活,同时痴迷于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品收藏,所以他寄情于陶瓷绘画,创作了一幅幅精美的陶瓷绘画作品。

当代陶瓷收藏的黑马:汪浩的唯美世界

陶瓷绘画创作十余年的经历让汪浩在陶瓷创作的道路上走的更加稳重,如今再见汪浩,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的成熟。他能充分的发挥陶瓷材质自身的特质,利用陶瓷色釉窑变特殊的艺术效果,以中国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一点我们在拍卖会上得到了验证。2012年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作品《阳春三月》成交价为23000元,然而仅仅在半年之后,在保利秋季拍卖会上,汪浩作品《一鹭锦绣》落锤成交价为36800元。升值幅度堪称是收藏品投资市场的一匹黑马。

在汪浩的陶瓷绘画作品中,除了那热情奔放的玉兰,还有氤氲润泽的牡丹、婀娜鸟娜的荷花、洁静素雅的百合、婉约羞涩的水仙,再配以或憨态可掬或活泼灵动的飞鸟……给人以至美至静的感觉,欣赏他的作品宛如进入了一个虽有人间烟火,却无市井喧器的优美恬静的世界。

跟随者春天的脚步,汪浩也将引来他新的一轮绘画创作,他会把春天的精神贯穿始终,坚持走艺术创作这条道路,并且不断地创新和调整。

陶瓷名家汪桂英 新意渲溢古韵悠悠


中国的瓷器制作工艺堪称世界一流,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展示给世界的宝贵艺术财富。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工艺代表着中国较高的水平,千百年来涌现出了许多的陶艺大师,著名的陶艺家汪桂英便是当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代表人物,博宝宝珍商城里展示有汪桂英女士的陶瓷作品,做工精湛,造型独特,极具欣赏性和艺术性,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她瓷器作品的魅力所在。

景德镇著名的女陶艺家汪桂英,出生于一九三一,出生于陶瓷世家,父亲是称为“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指点,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陶瓷绘画功底很深。其作品既有父亲的遗风,又有个人风貌。她的粉彩作品,古韵悠悠,新意渲溢,工笔与写意各显其长,风格或粉润幽雅,或雄浑洒脱。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景德镇陶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女精英,作品品位极高。

汪桂英墨彩瓶《唐诗诗意图》

汪桂英女士的陶瓷艺术品,既有父亲的遗风,又有个人特色,广泛采用水画名家名画的画风画技,意境宁静高远,古韵与新意俱佳。图中展示的这件墨彩瓶《唐诗诗意图》便是出自汪桂英女士之手,收藏于博宝宝珍商城,陶瓷造型上极其精巧,新颖独特极富现代美,工笔写意更是意蕴悠长,具有传统水墨的诗性魅力,山水重峦叠嶂,作品具有女性细腻雅致的独特氛围,更是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审美情趣。

汪桂英粉彩山水壶

【博宝点评】据博宝网了解到,瓷器收藏一直是收藏界的热门,出自名家之手的景德镇瓷器更是非常抢手。汪桂英女士出生于陶瓷世家,制瓷工艺精湛绝伦,博宝宝珍商城里展示的这两件陶瓷作品,可谓是集观赏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非常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