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雍正粉青釉双龙耳贴花壶

清雍正粉青釉双龙耳贴花壶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古代龙柄瓷器鸡头壶

2020-11-13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唐英,是为过往三百年里中国陶瓷史影响最深远者,堪称瓷坛一段永不落幕之传奇。雍乾之际,唐英衔命西江前后二十八载,潜心于陶,结缘至深,自称“大半世羁栖陶榷”,故精悉瓷务,别抒意匠,效古肇今,所出之器无不精绝于世,“泥形土质都成金石之声,锦地花纹并带云霞之色”,独步有清一代。时人赞叹: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唐英公余之暇,极意风雅,遂成《陶人心语》,述榷陶故事,抒陶人心声。

唐窑之成就乃是来源于帝皇审美引领下的艺术辉煌。雍正六年唐英奉旨入驻珠山以后,御窑厂瓷艺精进,集历代名品之大成,此结果是与胤禛的喜好情趣密切攸关。其对宋器的钟情源于独特的传统文人情怀,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标准,为天下雅士所遵循,仰慕之情往往体现在对赵宋窑器的摹仿之上,故摹仿之首要当推官窑古器。

雍正皇帝对摹制宋器的理念是好古而不泥古,诚如唐英所言“仿旧须宗雅则”,不是一味贴近原物为佳,而是取其最精华最高雅之处而临摹,更重视气韵神髓之相似。因此,雍正皇帝在摹古行为中也深深融入其自身的审美与对古物本身的理解,所得摹作乃经其亲自化裁而成。

本品【清雍正 粉青釉双龙耳贴花壶】为唐窑御瓷珍罕之佳作,其既完美地结合了仿唐器型和宋釉之美,亦体现了雍正官窑製瓷技术和艺术的空前成就。与此同时,它还格外生动地展现了天子的审美观对宫廷御瓷的影响之深远。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仿哥窑粉青釉琮式瓶


这件仿宋代哥窑的粉青釉琮式瓶,通高9.9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7.7厘米,形状为外方内圆。该瓶釉色青白、晶莹锃亮,胎质细腻,釉面有开片纹,造型优美,制作也较精致,应该是一件不错的清仿品。

相传在南宋时期,有章姓兄弟二人,在今浙江龙泉一带烧造瓷器,兄所烧的为哥窑,弟所烧的为弟窑。哥窑以烧青瓷为主,也有淡紫色或米黄色瓷,还有“紫口铁足”之特点,同时釉面也有较多的疏密开片纹,故称为“鱼子纹”,著称于世。但由于哥窑瓷流传较少,十分珍贵,因而后世仿造者甚多。

至于其真品与仿品的明显区别何在,据笔者多年来的实践体会,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来鉴别:一是真品胎色以深灰、黑色为多,而仿品胎色特白;二是真品胎质坚细,叩之声铿,而仿品胎质疏松,敲之声响稍闷;三是真品有“紫口铁足”的特征,而仿品多以酱褐色釉涂于器口及底部,很不自然;四是真品釉面含有密集的大小气泡,因有“聚沫攒珠”之誉,而仿品釉气泡分散而不厚;五是真品开片有“金丝铁线”的审美效果,而仿品仿制开片呈呆滞感;六是真品釉面光泽柔和,而仿品釉面火光太亮,有一种刺眼感觉。

尽管文中介绍的这件粉青釉琮式瓶是清代仿哥窑之作品,但从整个造型、制作以及釉色来看,均属上乘之作,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清雍正胭脂红釉盖杯


笔者收藏一套清雍正官窑胭脂红盖杯,虽有伤残,但仍不失当年雍容气度。

此盖杯由盖、杯、托碟3件组成.喻“天、人、地,通高9 .3厘米.盖高2.7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3.2厘米.杯高6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4.2厘米.托碟高2.3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5.9厘米。器形规正,比例协调,俊秀雅致。杯、盖修胎甚薄,迎光透视,在外面桃红色釉色的照相下,映出娇美动人的淡粉红色,托碟略厚。杯、盖底心以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青花发色纯正、深沉,字体规矩有力,托碟无款.细观其无釉礴胎之器足,可见胎质细白、坚致,几无杂质,属康雍时期典型的“播米胎。其杯、盖、托碟外部施胭脂红釉,釉面呈深桃红色,匀净明艳.娇嫩欲滴,属金红釉中色度较胭脂水浓深之胭脂红釉.内部及底皆施白釉,白中微闪青,有凝脂般的玉质感。这套盖杯应属官窑制品,伤残虽使其价值被打折扣,但其高贵的出身、亮丽的风采依然。

红色象征圆满、富足、吉祥和幸福,中国人对红色有种执著的偏爱。早在唐代,长沙窑和邓窑就开始运用高温红釉,宋金时期以河南禹州为代表烧制了大件的钧红釉产品,直到元末明初景德镇才烧制出较为纯正的红釉瓷。

中国古代红釉瓷有高温和低温之分,高温红釉以铜为呈色剂。明代的祭红.清代的郎窑红和肛豆红皆具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低温红釉以铁作为呈色剂,称之为矾红.亦称铁红,明代用刷子涂抹釉彩于器物。釉上刷抹痕明显,又称“抹红”。清康熙时采用吹喷施釉,呈色均匀,釉色红中闪黄,极似天然珊瑚之色,故称之为“珊瑚红”。这一品种自康熙始直到晚清民国时期在民窑产品多有应用。低温红釉的另一品种则是胭脂红,属金红釉品种。金红又称“洋红~洋金红”,加人万分之一的金为呈色剂,清康熙时由西方传入配方.后用干瓷器,呈色浓淡依据加入金红的多少,分为胭脂红、胭脂水、粉红釉等不同品种.坊间亦称之为蔷旅红、玫瑰红。胭脂红为高级釉种,一般用在上等薄胎白瓷上,多为官窑制品,康熙朝传世物已十分罕见。雍正、乾隆二朝官窑器较康熙多,但仍属珍稀品。清三代金红釉器用高级白釉瓷为加工对象,以吹釉技法在器外施釉,釉层虽薄,但吹施均匀,无“雪花”瑕疵,有的釉面仅有些许微细顺粒。地釉极细白,但仍带古代白釉微青的特色,肥润且有玉质感。嘉道以后官窑瓷器生产江河日下.名贵的胭脂红也呈色路然,康、雍、乾时期的华贵之气丧失殆尽。

清雍正瓷器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等。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为草率,喜用吉语。

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瓷器的区别


粉青釉色的瓷器在龙泉窑开始了烧制,是一种略带有乳浊性的一种青釉,因其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可以和玉类器的效果相同。粉青釉胎中带灰,是经过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的,由于石灰碱釉高温下黏度会较大,在高温下不容易流釉,所以粉青釉釉层很厚,以此来达到柔和淡雅的玉质感。

但是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当其进入釉层的光线就会发生强烈的变化,在外观上和其他的釉瓷器的艺术效果大相径庭。梅子青釉是南宋时期龙泉窑创烧出的新品种,其釉色犹如青梅般的色泽,光润度较强,在含铁量以及玻璃化程度上比粉青釉瓷器要更高。梅子青釉这一品种的瓷器仅仅在南宋时期进行了烧造,存世量非常的少,而且大多数还都是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收藏价值非常高。

真正纯色粉青釉,其瓷器整体施釉均匀,现市面上常见的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有的存在着流釉的现象,烧制成纯正的粉青釉色瓷器是非常难得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色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粉青釉色,青中泛蓝,蓝中又夹杂着青色,而梅子青釉色以绿为主,绿中泛蓝,乳浊感非常强。粉青釉色接近蓝绿或者蓝灰,瓷胎大多以灰白为主,因为其釉下的气泡非常密集,石英颗粒又较多。

粉青釉的烧成温度低于梅子青釉,釉料因熔融不透,降低了釉层的透明度,其釉面对于光线的产生的折射和散射,达到了美玉般的粉质感。而梅子青则为一种深浓偏绿的颜色,因为其烧成温度较高,釉的流动性较强,烧成后釉面的玻璃质感较强,晶莹深邃但是烧成之后乳浊失透,玻璃感就相较于粉青釉差了一点。

从其字面理解上粉青和梅青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在釉的本质上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烧制条件,因为其烧成温度以及原料的使用以及最后的成色都有着较大的区别,从意象上来看,粉青即天青色,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心境,而梅子青色则像树木瓜果的自然之色,给观赏者一种似透非透、若隐若现的感觉。不论是粉青还是梅子青实际上在北宋龙泉窑于南宋时期有着较大的区别,北宋在梅子青。粉青上颜色通透、可以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而南宋时期尤其是粉青犹如翡翠般的色泽,甚至深浓色泽的质感有一种压抑感,会影响一定程度上的欣赏感。

现在我国的粉青、梅子青市场上,这类的瓷器大多都是由现代所仿制的,缺少了粉青、梅子青的独特韵味,在烧制的工艺上以及原料的提纯上都不及宋代制作的精美,在收藏价值上就会降低很多。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粉青、梅子青这类小众的色泽,它们的收藏价值会越来越高。

清雍正年款


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陶瓷器上的年款,与康熙朝相比,篆书款明显增多,但楷书年款仍多于篆书。

雍正官窑楷书年款最为多见的是以青花料书于器物外底的“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或三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圆圆或双线方框。其中六字三行双圈款系雍正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不太规整,只有少数写得工整有力。六字双行双圈或双方框款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多为宋版书体正宗小楷,青花料色调大都纯正,只有少数呈色深浅不—。六字青花楷款也有个别自右向左横书于器物外壁近口沿处的。高足杯、碗上的六字青花楷款一般书于高足内沿,壶类则多于足里边环形排列。雍正官窑楷书年款中还有一种“雍正年制”四字青花款,多书于器物外底,四字作双行排列,外围双重正方框或双重圆圈。雍正官窑篆书年款有六字双行或三行以及四字双行的体式,大多无边栏,个别的围有双圈,可分为青花料或金彩书写款和镌刻款。篆字棱角分明,笔画刚劲有力,俗称“铁线篆”。镌刻篆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上,可分为款上覆釉与不覆釉两种形式。如窑变釉器外底的镌刻款多覆以酱色釉汁,釉色或深或浅;青金蓝釉器外底的镌刻款或覆釉或不覆釉。花盆外底的四字镌刻年款有的作十字形钱文排列。青花料篆书年款有六字和四字之分,六字年款多作三行排列书于器物外底,但也有较特别的,如天蓝釉或青花釉 里红茶托,款字多写于器足里圈。四字篆书青花款除常见的四字双行排列形式,有时还作钱文排列。青花或天蓝釉四连筒瓶上的四字款,则将四字分别书于四瓶的外底。雍正珐琅彩瓷器上的年款以“雍正年制”四字双行图章式蓝料款最为多见,蓝料色泽比康熙时浅淡,字体也比康熙时略小,笔法极其工整,款外所套双方框边线外粗内细,还有极少数款外无边栏、主要见于小酒杯上,可能由于底部空间过于狭小,无法再围边框。雍正珐琅彩瓷上的青花款共有3种,第一种是“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正方框,内外框线粗细一致。第二种是“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方框,此种极少见。第三种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线圆圈。雍正珐琅彩器上还有一种罕见的花果间藏款,如在珐琅彩器外底彩绘寿桃,其间写“雍正年制”双行红彩楷书款。

雍正官窑瓷器也有不书年款的,有的是奉皇帝指示不书款。如《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十年)八月十五日,司库常保持来黄地暗龙茶圆一件,传旨着照此样交年希尧将填白釉的烧造些来,底下不必落款。”也有宫廷指定落某种年款的,如《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四年〕八月初八日,高足宣窑碗一件,传旨交与年希尧照样烧造,其碗内款落大清雍正年制。”雍正时景德镇民窑瓷器年款见有青花楷书“雍正元年监制”、“雍正二年制”、“雍正三年谷旦”、“大清国雍正九年”、“大清雍正二年冬制”等。

民国贴花壶杂谈


民国贴花壶是在成型的素釉壶体表面,将绘印好的彩色图案,通过胶粘的方法,使其牢固地附着在壶体,以对器具起到一种点缀、装饰的效果。可以这样说,民国贴花壶既是现代版画形式在另类介质上的扩容与发展,也是早期彩色胶印技艺与陶瓷物件的结合。

因纹饰层次感不强,易于磨损,制作工艺又相对简单,贴花瓷向来不为藏界人士看重,在古玩市场常被冷落。从技艺角度看,贴花瓷与传统的各种彩绘瓷、色釉瓷比较,既不雍容华贵,又非精雕细刻,说其为瓷苑里的“小阿弟”一点不过。可是值得人们探讨的是,贴花瓷器从清末民初出现,历时不过百年,档次又不高,但它没有萎缩消亡,相反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各大瓷厂迄今仍在大量生产,贴花瓷器仍能堂而皇之走进千家万户,尤其是广大农民与工薪阶层的家庭。笔者是近现代民间壶具业余爱好者,多年来日积月累,收藏民国贴花壶逾百把,对此也曾反复揣摩,其经久不衰似因如下优点。

一、题材广泛。所见贴花壶题材,有神话传说类:如麒麟送子、嫦娥奔月、木兰出征,有典故野史类: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单刀赴会;有民俗民情类:如渔樵耕读、和靖咏梅:也有风光田园类:如西湖游舟、岳阳楼畔;还有花卉鸟兽类:如孔雀开屏、荷塘鸳鸯、佛手石榴等等。可以说,近现代民间壶具中的大宗题材在贴花壶中几乎都有反映。尽管贴花表现的装饰技法单一,但脍炙人口的题材同样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与美感的享受。

二、贴近民情。向往美好,期盼幸福,是人类的天性。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招财进宝、延年益寿,是普通百姓与庄户人家喜闻乐见的主题。贴花纹饰有:一品富贵、和合二仙、福禄鸳鸯、山野牧歌、四喜齐来、四喜得利、瓶生五福、鹿鹤同春、幼学如漆、过海八仙、天长地久、吉星高照、鲜花盈门、缠枝双喜、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玉堂春贵、喜上梅梢、金玉满堂等。贴花壶将这些吉祥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场景恢弘。贴花是通过线条的勾勒及其间的色彩平涂来表现画面主题,它不讲究同一色彩之间的自然过渡,也不渲染被表现事物的阴阳凹凸,苛求的瓷界人士认为这是它不受青睐的“缺陷”。然而它能够表现比较盛大、恢弘的场景。例如“光荣人家”喇叭壶,描绘花木兰胜利凯旋返回家乡的场面:骑着高头人马,众多将士簇拥随行,家乡父老喜迎,顽童天真好奇,绿树成萌,芳草蔽地,房屋隐现,好一幅细腻入微、气贯长虹的“班师图”。

四、器型多姿。评价一件近现代民间壶具之优劣,人们通常会从形制、釉胎、题材、纹饰、工艺、制作与品相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鉴赏。其自然轮廓的立体形态是显露风貌的第一看点。近现代民间壶具形制大致可分为4类,即仿生类、几何类、寓意类与其他类。贴花壶由于“后出山门”,在广泛吸受历史上各类成熟的优秀壶型基础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张扬与延展。贴花壶型有苹果、橄榄、菩提、鸭梨、瓜棱、筒状、喇叭、提梁、大口、四方、八棱、莲台、开光、一手壶、寿桃面以及环形执、鸡冠执、桥钮、蜘蛛钮、蝌蚪钮和孔雀嘴、龙嘴等数十种。琳琅满目的各种壶型,让人折服。

五、制易价廉。贴花壶的纹饰因系事先绘印制作批量出品,这为成品壶具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与其他彩绘瓷、色釉瓷相比,其相对低廉的成本与价格,符合了基层百姓的经济境况,满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从中也得到了艺术的亨受与情感的陶冶。

清雍正松石绿釉暗刻花卉纹碗


出自官窑的瓷器是不是就该完美无瑕才是真的呢?我之前一直以为如此,可事实又是这样的吗?这个清雍正时期松石绿釉暗刻花卉纹碗实在是美不胜收。这是我家里祖传的瓷器,1918年到了爷爷奶奶手里,是明国时期收藏的宝物。它内里素白,碗的暗刻花卉描绘精细,外是雍正时期的松石绿釉,而且松石绿釉保存完好,底部有雍正年制的款制,猜也认定这一定是个昂贵的瓷器。

正是我得意之时,一波冷水却浇在了心尖上。

一些藏友认为,如果这个真是官窑的玩意,保存得实在是太好了,堪称完美,缺少了历史感,和自己在家里用的当代茶具别无一二,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一个现代工艺品。

难道真的是有问题的?我有些不敢相信,我前去请教了专家,得到了答案。

专家告诉我,这个碗的造型没问题,装饰风格也没有问题,款识也是没有问题的。毛病就在于上面的描金,碗上用的是纯金并不是化学金。可是现在金在现在并不贵,买个金戒指研成粉那不就能用了?金粉加上点溶剂往上以烧出来就是这个描金了。古代的瓷器,怎么也会有使用的痕迹,就算没有使用的痕迹也会有轻微的擦洗留下的摩擦痕。可是这个碗没有一点痕迹,看着十分厚重,所以这肯定是现代生产的仿古工艺瓷。

看来这个瓷器是假的了,虽然不忍,但是也用我的经验告诉大家在选藏品的时候一定要看好是否有摩擦痕,而且越美的却也不一定是真的,一定要擦亮眼睛。

清雍正时期瓷器


雍正时期(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这是因为以宫中真品为摹本去仿烧,所以有时是真假难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四、纹饰。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构图。用笔精细纤柔,构图疏朗、明快,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青花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花纹、动物纹、人物纹、吉祥图案等,总体上看,雍正青花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非常新颖独特。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五、款识。雍正青花的款识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从故宫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写本朝官款,有的写仿款,有的不写款,对于这种不写年款的仿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就有这三种情况。另外比较特殊的是青花四连瓶,在每一个瓶底分写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连瓶是在中间小瓶的足内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体清晰、秀丽、工整,是典型的宋体小楷,字与字之间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紧密得多。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青花数量很多,本文从中挑选一些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简要介绍,以飨同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雍正粉青釉双龙耳贴花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雍正粉青釉双龙耳贴花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