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粉青釉瓷器 > 导航 >

仿哥窑粉青釉琮式瓶

仿哥窑粉青釉琮式瓶

古代粉青釉瓷器 哥窑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瓶

2020-06-28

古代粉青釉瓷器。

这件仿宋代哥窑的粉青釉琮式瓶,通高9.9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7.7厘米,形状为外方内圆。该瓶釉色青白、晶莹锃亮,胎质细腻,釉面有开片纹,造型优美,制作也较精致,应该是一件不错的清仿品。

相传在南宋时期,有章姓兄弟二人,在今浙江龙泉一带烧造瓷器,兄所烧的为哥窑,弟所烧的为弟窑。哥窑以烧青瓷为主,也有淡紫色或米黄色瓷,还有“紫口铁足”之特点,同时釉面也有较多的疏密开片纹,故称为“鱼子纹”,著称于世。但由于哥窑瓷流传较少,十分珍贵,因而后世仿造者甚多。

至于其真品与仿品的明显区别何在,据笔者多年来的实践体会,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来鉴别:一是真品胎色以深灰、黑色为多,而仿品胎色特白;二是真品胎质坚细,叩之声铿,而仿品胎质疏松,敲之声响稍闷;三是真品有“紫口铁足”的特征,而仿品多以酱褐色釉涂于器口及底部,很不自然;四是真品釉面含有密集的大小气泡,因有“聚沫攒珠”之誉,而仿品釉气泡分散而不厚;五是真品开片有“金丝铁线”的审美效果,而仿品仿制开片呈呆滞感;六是真品釉面光泽柔和,而仿品釉面火光太亮,有一种刺眼感觉。

尽管文中介绍的这件粉青釉琮式瓶是清代仿哥窑之作品,但从整个造型、制作以及釉色来看,均属上乘之作,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粉彩琮式瓶值钱吗


在中国古代,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色彩绚丽的的各种瓷器堪称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在众多生产瓷器的朝代之中,宋代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内敛的纹饰风格,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绝唱。每一个成熟的工艺品都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蕴含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宋代的上等瓷器佳作中,在杭州的南宋官窑是将中国的青瓷文化推向一个难以逾越高峰的象征。形态古朴端庄的南宋官窑,拥有不张不驰的线条美感,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静态美。加上浑厚的釉质,透薄的胎色,独具匠心,充分地传承着中国的瓷器文明,甚至对世界的文化艺术也是伟大的贡献。在这些稀有的瓷器中,南宋时期的琮式瓶与其他时期的相比,可谓佳品。

传说,琮式瓶始出现于南宋,在这个时期,仿古之风尤为盛行。因此,琮式瓶是模仿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外型,然后加以改变而成的。清代景德镇也有烧制此种形态的瓷器,但宋代烧制的瓷器成色公认更佳。

琮式瓶发展到顶峰时期时是其功能、形式、内容、数量多方面结合的成果。琮式瓶从起初的皇权祭祀向装饰的功能转变;从单一的兽面纹饰向清八卦纹的改变;从原先的祭祀纹理装饰向风俗人情、山水风景画转变;从单一的青釉向青花、青釉、白釉、仿官釉、仿钧釉、粉彩、豇豆红釉、茶叶末釉、霁蓝釉、浅绛彩等多种釉色转变。那么,下面小编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粉彩琮式瓶瓷器。

说到粉彩琮式瓶,不得不讲粉彩。粉彩是除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创造烧制的彩瓷。是在烧好的胎釉上,加入含砷物的粉底,然后涂上颜料,再用笔洗开。而粉彩的效果是砷对颜色的乳蚀作用之后产生的粉化效果。

由于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大量的南宋官窑被摧毁,工匠也大多失散,导致流传下来的精品瓷器粉彩琮式瓶非常稀少。物依稀为贵,目前拍卖市场上拍卖的南宋粉彩琮式瓶,价格都非常高昂。现在,只有在博物馆才能见到非常精致的粉彩琮式瓶。据了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的大维德基金会都有收藏。曾经在北京的瀚海拍卖行,还拍卖了一件官窑琮式瓶,以1650万元成交,可见琮式瓶的价值之高。加上粉彩类的瓷器在拍卖市场一直都是收藏界的亮点,所以目前精品的粉彩琮式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琮式瓶


南宋官窑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琮式瓶的发展变迁以及样式特点


琮式瓶最早出现在宋朝,关于琮式瓶具体问世时间是在南宋时期还是北宋时期,在学术界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依然有待考证。大多数学者认为琮式瓶是在南宋时期烧制出来的,而只有小部分学者坚持北宋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烧制琮式瓶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宋朝时期,制瓷业非常流行仿古。

琮,是“从”的谐音字,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将琮当作古代祭祀法器,琮呈方柱状,内带长短不一的圆孔,用玉制作而成,故而又被称为玉琮,沿口为原型,器颈比较短,圈足,口足大小相近,有些玉琮的侧壁还带有横线浮雕纹饰。

到了宋朝时期,玉器和青铜器渐渐很少被用到祭祀活动中,于是大批仿古造型的陶瓷器皿接连问世,在很大程度上顶替了古代传统祭祀法器的位置。琮式瓶便是参考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风格款式而创造出来的,据瓷器专家们考证,我们可以确切得知南宋时期的官窑和龙泉窑都出产过琮式瓶。

在琮式瓶问世的初期,窑厂主要流行两种烧制方法,第一种是制瓷工匠们先将琮式瓶中间的圆筒制作出来,然后再在筒身四周加上四个角,第二种方法是制瓷工匠们直接整体模制琮式瓶。到了元朝时期,琮式瓶的发展渐渐走向衰落,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琮式瓶再次在民间流行起来,受到了广大老百姓们的喜爱和追捧。在那个时候,景德镇窑的制瓷工匠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仿古,以仿造宋代官窑瓷器居多,尝试了运用多种丰富多彩的釉色,琮式瓶的器型稍微有所变化。这种琮式瓶风格一直传承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装饰的方法也多了起来,从早期单色釉瓷器慢慢发展到色彩纷呈的彩瓷。

在清朝时期,官窑就大量地生产琮式瓶,釉色品种也非常丰富,有青釉、白釉、炉钧釉、仿钧釉、仿哥釉、青花、仿官釉……除此之外,景德镇窑也生产琮式瓶。南宋官窑和龙泉窑烧制出最早的瓷质琮式瓶;到了明朝时期,位于广东的石湾窑主要烧制月白釉琮式瓶;到了清朝时期,琮式瓶的外壁纹饰由横线渐渐变成八卦纹,所以在清朝后期,人们又将琮式瓶称为“八卦瓶”。

康熙哥釉胆式瓶


清康熙时期,朝廷对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业格外重视,进一步推行“官烧”与“官搭民烧”政策,开始派督窑官统管官窑窑务。康熙在位61年中,瓷业发展迅猛,品种丰富,青花瓷器进一步得到发展。工匠们很好地掌握了浙料与珠明料的炼制技术,青花蓝色显色像翠毛一样娇艳,像宝石一样明快,用分水法和晕染法可将蓝色分出浓淡深浅等许多色阶,使得画面富有立体感。

五彩瓷工艺是康熙瓷的另一大成就。常用彩料有红、黄、紫、绿、蓝、黑等。早期五彩用彩浓烈,形象硕大,画面繁满,受清初“四王”和明代沈周画风影响,人物画摹陈老莲风。彩瓷有青花五彩、哥釉五彩、斗彩等。后发明了珐琅彩、粉彩、抹红三彩、墨地三彩等,把彩瓷工艺提到了极高水平。

这是一只罕见的康熙哥釉、斗彩、五彩加粉彩剔刻开光大胆瓶,瓶高40厘米,口径8.5厘米(微残),最大腹径23.5厘米,底径13.5厘米。生成年代应为康熙晚期,堪为康熙年制瓷工艺的集大成作品,弥足珍贵。此瓶工艺特征有如下四点:

第一、哥釉。通体施亮清釉,呈百碎圾状的棕色细开片,不规则布列其中。

第二、此大瓶通体分3部分。左右分别为2个圆形开光五彩纹饰区,开光外为剔刻斗彩缠枝番莲纹。青花区的缠枝番莲以及开光窗棂,由工匠在未施釉前,在素胎上剔刻而成,故而罩釉后,浅浮雕美学效果跃然而生,主体纹饰立体感分外凸显。第三、番莲纹作为主体纹饰,工匠为了突出工艺效果,把釉上红绿彩“拼”、“斗”于青花之中,使图饰更为清雅。莲心施釉上绿彩,“斗”于青花之上,突破成化斗彩传统的青花勾边、釉后“填”彩的工艺,而是采取“外青花内斗彩”的创新工艺。“里青花,外斗彩”是康熙朝瓷器的创新技法,这在康熙瓷器中是未多见的。施用珠明料,以“分水法”表现花枝的阴阳向背,大面积青花造势,艳丽的青花由浅入深,“色分五等”,层次感极强,把莲花枝叶的灵动、向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而“斗”、“拼”、“填”入花心和小枝叶上的浅绿釉上彩,正是工匠高度艺术修养的体现,其艺术构思显然以这“斗”绿之笔,把莲心和新枝,不经意地表现于画面之上,堪称“神来之笔”。更为令人击节叫绝之处,是与斗绿彩相套用的斗红彩工艺。作者将釉上红彩点染于莲花的莲蓬心和几片叶片边缘,使这若隐似现的几抹红彩掩映在这万绿丛中,真正表现出莲花在结果期“英落蓬生,新叶茂”和“绿肥红瘦”的诗境。

联想到五代越窑莲花盏托中托心为莲蓬的造型,荷花叶瓣以伏莲纹环刻于莲蓬四周,肥大的荷叶作底托的造型创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古代陶瓷艺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之一斑。

第四、开光内五彩与粉彩套用。左边开光内的春江山水人物图是一幅绝妙的清代五彩图,分别用绿、矾红、赭色、棕、浅蓝、黑色、紫色八种彩饰图,其中远山、楼阁、土地施釉上彩;江水、近山、人物、树木、花草用釉下彩;桃花用桃红粉彩,海水江乐、海浪边缘及海兽之爪、腹、獠牙施白色粉彩。粉彩是珐琅彩盛行前的一种工艺,大量使用于雍正朝瓷器。在康熙晚期瓷器中已有五彩、粉彩共用的现象。

宋代官窑琮式瓶图片及拍卖成交价格


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代瓷器备受公众关注。宋代的瓷器以其独特器型和典雅艺术效果深受各个朝代的追捧。但是目前民间现存的宋代五大名窑数量都比较少。在这些瓷器,除汝窑外,较多流传的便是官窑瓷器了。

官窑从诞生开始,即被宫廷专用。因此,官窑都是被皇室垄断的,民间百姓很难一睹官窑的真实面目。尤其是北宋官窑,目前考古专家都还没有发现其具体窑址,因此很难对北宋官窑进行详细的系统分析。

自南宋建立之后,杭州附近有一些皇室烧制瓷器的专用窑口,这些窑口据惯例也被称作官窑。南宋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立器只有凹凸的弦纹或者边楞。其器型种类少,多是模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有兽耳炉、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等等。胎子有探灰、灰褐、灰黄等色;有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两种类型,厚釉的瓷片从断面可以看到施釉痕迹,每层都清晰可见。

南宋官窑的造型和品种包罗万象,其青瓷系列自成一派,极具有典雅的自然美感。但自从南宋王朝覆灭以后,官窑被毁,技艺失传,所以留下来的传世官窑很少。

其中,南宋的官窑琮式瓶非常稀有,市场价值不可轻易估量。瓷质的琮式瓶是保留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的器型,内圆中空,上下通透,多添加了圈足和底部,在南宋官窑中的成品可称为佳作,非常罕见和珍贵。在2006年北京的一场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南宋官窑琮式瓶拍卖价格高达1650万元。

“琮”是新石器时代的玉质礼器,也叫“玉琮”。它是圆口器型,短颈长身,口和足的大小相当。琮式瓶始于南宋,在明朝时期的石湾窑产出此类瓶的数量比较多,到了清朝的景德镇也还有烧造。南宋官窑生产的琮式瓶器型主要有瓶、洗、尊、碗、盘等等。

2008年嘉德春季拍卖会拍卖了春一件南宋官窑琮式瓶,器身是玉琮式,器型端庄,釉质厚润,闪烁着油光,釉面有大小不一的纹片,黑色和金色相互夹杂,平滑细腻中偷着稳重的气质。与目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以及英国的大维德基金会收藏散文南宋官窑琮式瓶,形制与非常相似。

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瓷器的区别


粉青釉色的瓷器在龙泉窑开始了烧制,是一种略带有乳浊性的一种青釉,因其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可以和玉类器的效果相同。粉青釉胎中带灰,是经过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的,由于石灰碱釉高温下黏度会较大,在高温下不容易流釉,所以粉青釉釉层很厚,以此来达到柔和淡雅的玉质感。

但是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当其进入釉层的光线就会发生强烈的变化,在外观上和其他的釉瓷器的艺术效果大相径庭。梅子青釉是南宋时期龙泉窑创烧出的新品种,其釉色犹如青梅般的色泽,光润度较强,在含铁量以及玻璃化程度上比粉青釉瓷器要更高。梅子青釉这一品种的瓷器仅仅在南宋时期进行了烧造,存世量非常的少,而且大多数还都是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收藏价值非常高。

真正纯色粉青釉,其瓷器整体施釉均匀,现市面上常见的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有的存在着流釉的现象,烧制成纯正的粉青釉色瓷器是非常难得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色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粉青釉色,青中泛蓝,蓝中又夹杂着青色,而梅子青釉色以绿为主,绿中泛蓝,乳浊感非常强。粉青釉色接近蓝绿或者蓝灰,瓷胎大多以灰白为主,因为其釉下的气泡非常密集,石英颗粒又较多。

粉青釉的烧成温度低于梅子青釉,釉料因熔融不透,降低了釉层的透明度,其釉面对于光线的产生的折射和散射,达到了美玉般的粉质感。而梅子青则为一种深浓偏绿的颜色,因为其烧成温度较高,釉的流动性较强,烧成后釉面的玻璃质感较强,晶莹深邃但是烧成之后乳浊失透,玻璃感就相较于粉青釉差了一点。

从其字面理解上粉青和梅青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在釉的本质上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烧制条件,因为其烧成温度以及原料的使用以及最后的成色都有着较大的区别,从意象上来看,粉青即天青色,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心境,而梅子青色则像树木瓜果的自然之色,给观赏者一种似透非透、若隐若现的感觉。不论是粉青还是梅子青实际上在北宋龙泉窑于南宋时期有着较大的区别,北宋在梅子青。粉青上颜色通透、可以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而南宋时期尤其是粉青犹如翡翠般的色泽,甚至深浓色泽的质感有一种压抑感,会影响一定程度上的欣赏感。

现在我国的粉青、梅子青市场上,这类的瓷器大多都是由现代所仿制的,缺少了粉青、梅子青的独特韵味,在烧制的工艺上以及原料的提纯上都不及宋代制作的精美,在收藏价值上就会降低很多。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粉青、梅子青这类小众的色泽,它们的收藏价值会越来越高。

清雍正粉青釉双龙耳贴花壶


唐英,是为过往三百年里中国陶瓷史影响最深远者,堪称瓷坛一段永不落幕之传奇。雍乾之际,唐英衔命西江前后二十八载,潜心于陶,结缘至深,自称“大半世羁栖陶榷”,故精悉瓷务,别抒意匠,效古肇今,所出之器无不精绝于世,“泥形土质都成金石之声,锦地花纹并带云霞之色”,独步有清一代。时人赞叹: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唐英公余之暇,极意风雅,遂成《陶人心语》,述榷陶故事,抒陶人心声。

唐窑之成就乃是来源于帝皇审美引领下的艺术辉煌。雍正六年唐英奉旨入驻珠山以后,御窑厂瓷艺精进,集历代名品之大成,此结果是与胤禛的喜好情趣密切攸关。其对宋器的钟情源于独特的传统文人情怀,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标准,为天下雅士所遵循,仰慕之情往往体现在对赵宋窑器的摹仿之上,故摹仿之首要当推官窑古器。

雍正皇帝对摹制宋器的理念是好古而不泥古,诚如唐英所言“仿旧须宗雅则”,不是一味贴近原物为佳,而是取其最精华最高雅之处而临摹,更重视气韵神髓之相似。因此,雍正皇帝在摹古行为中也深深融入其自身的审美与对古物本身的理解,所得摹作乃经其亲自化裁而成。

本品【清雍正 粉青釉双龙耳贴花壶】为唐窑御瓷珍罕之佳作,其既完美地结合了仿唐器型和宋釉之美,亦体现了雍正官窑製瓷技术和艺术的空前成就。与此同时,它还格外生动地展现了天子的审美观对宫廷御瓷的影响之深远。

宋官窑粉青碗的鉴赏


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官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官窑或官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官窑相媲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官与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官与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宋官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由于宋代官窑中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带有高贵族成分也特别适合文人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官与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所以数百年来尤其明清两代皇家极力收藏。“蒋介石”在仓促逃往台湾的时候从故宫才总共带走了65件宋官窑器,且有大量的明清两代瓷器留在南京没有带走,可见宋官瓷在当时之真贵,精品大多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因为各地名窑瓷器大量地生产,不仅供皇家贵族使用,还为官员学者们、及市民阶级所珍爱、使用,所以让所有见着的人都赞叹不已。宋瓷许多的工艺都已失传,宋瓷许多的工艺水平即使现代都难达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说宋朝遗留下的官办瓷器几乎都价值连城。自宋代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及古玩爱好者对宋代官窑津津乐道,撰文著书者众多,但历史上能够亲眼目睹并真正鉴赏宋代官窑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有关宋代官窑的论述变地扑朔迷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便给人们留下了发挥自由想像的空间。对宋官窑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国古陶瓷学述研究中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

提及宋代,官窑瓷业最为进步,在质料、颜色、装饰做工等方面均有神奇的造诣,在我国瓷业史上可谓登封造极。千百年以来人们均以宋瓷为楷模,虽然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极力模仿,还未能有超越宋官窑之佳品的,其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宋代是一个十分软弱的王朝,宋代统治者鉴于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在努力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同时,大力推行文制主义。固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武备松弛,也必然招致丧权辱国,结果面对强敌的入侵而无能为力。北宋建国后,虽然出现了一时的相对安定,然盛唐时期那样雄键尚武精神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与享乐。那些世俗、田园、花间生活熏陶产生的艺术情趣,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强调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北宋灭亡后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在“决”笔词中还在用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杏花之"清雅舒淡"之美。这种所谓高雅的艺术格调与文人趣味,典雅的审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

宋代官窑:一直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北宋"官"窑建立不久,宋室遭金人之乱,北宋官窑犹如昙花一现,消失在战火之中。在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埋藏在开封地下难从考证,开封地下水位很高,汴京官窑遗址之迷恐怕将成为永远千古之迷,只有南宋官窑有考古发现。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皇家宫廷画院画样,选民间能工巧匠,不惜工本,精心制作。生产产品全部归宫廷所有,由皇家独享。再加上工艺对民间严格保密制造,使宋官窑越发显得神秘。关键问题是现在很多人还不能弄清宋官窑仿制品与真品之间巨大的差别,且宋代官窑瓷器历代从来没有出土过的记录。

据考:元灭南宋是用战争手段进行武力征服的结果。公元1276年,既元至元十三年三月,元灭南宋。元兵进城时不但烧毁了南宋临安京城(今杭州)的绝大部分宫廷建筑和皇家设施,而且还挖掘了南宋历代帝王的陵墓并全部破坏、捣毁。再加上元、宋之间的文化差异,元朝统治者喜欢粗犷豪放元青花瓷器,在推翻南宋王朝时连从南宋官窑窑厂一起摧毁,南宋宫廷用官窑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殉葬品。

元朝相信武力制国,所以最高统治者大部分是“马”上皇帝,一般都会武功,骑马箭射战术精通。这是因为在元朝时战争频繁的缘故,为扩展疆土、平息叛乱而经常打仗,所以最高统治者无暇享受。统治期间由于元青花瓷器的出现,审美的转移。在加上元人不喜欢具有文人特点含蓄、幽雅的宋官瓷器,曾经传说在元大都[北京],元人武士用官、汝瓷器换牛肉吃的故事。作为主要是继嗣、观赏、陈设用官窑器本来生产量就少,这事实上是对宋官窑瓷器数量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但它在古代陶瓷历史地位和艺术光辉,是永远不能够完全抹杀的。

这件南宋官窑粉青碗来历:当年民国“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想窜权当皇帝,引起国人公愤,北伐开始。袁世凯军队仓皇北撤,炸毁淮河大桥阻止北伐。后来战争结束,民国政府出资修复。我身为水力工程师的祖辈接揽工程,挣钱万于。后上世纪30年代,在济南拿一万五千银元,高价从一个日本人那里收来的不让国宝流失海外,由于悉心呵护和妥善保管,得以流传至今。

此碗口径15.2厘米、低径8.2厘米、高5.1厘米,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底部稍撇。口虽宽撇,但不失度;碗腹虽鼓,但不觉臃肿,其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一件器物的构思设计,要达到这一地步是极不容易的。开片自然,俗称“文武片”,{大小各异、自然美观,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间俗称“大小片”或“文武片”文为小片,武为大片}纹片纵横交织如网,大小相若井然有序。从右上而左下的方向纹裂,腾挪自如,刚健富有弹性。在碗心中有一个半圆的象[ 欧姆]标志的“Ω”形开片(这是因为施釉均匀,受力均衡所致)在宋官窑中时有出现,与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传世官窑粉青碗,也有“U”形开片有惊人相似。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于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味,则会被那份特别的历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

这件官窑粉青碗:体现出典型的紫口铁足特征(宋代官、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官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是鉴定官哥瓷的一个重要根据与明显标志),纹片曲折婉转十分醒目,其棕红色紫口与棕灰色铁足交相辉。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古朴秀美,平淡中显典雅。胎体甚薄,釉中气泡细小,有如聚沫攒珠状{釉层中还攒聚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形成唾液一样凝聚,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辨别真假官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釉对光线选择性的吸收形成散射,有一种软玉般朦胧的乳浊感使人欲看不透。此碗有些变形,有宋官、哥窑特有的均而不匀现象(因而宋官窑多有变形),底部有相间的三个黑色细小的芝麻钉。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便身鱼子纹,{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仿哥窑粉青釉琮式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仿哥窑粉青釉琮式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粉青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