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的旋纹鉴别 > 导航 >

篦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

篦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

瓷器的旋纹鉴别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什么是瓷砖

2020-11-13

瓷器的旋纹鉴别。

篦纹,听起来是很陌生的一种纹饰,实际就是瓷器装饰手法中常用的点戳法留下的痕迹,在经过一系列精心布局、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纹饰。在中国瓷器乃至世界瓷器上,都是常见的纹饰。那篦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应当明确篦纹瓷器的成型方法,那就是使用篦状工具,提前刻划出纹饰,因为运用了工具,所以篦纹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比较稳定的。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可以看到篦纹的运用。但是篦纹瓷器的出现,却是在宋朝,因为宋朝窑口众多,有民窑、有官窑,但是都不约而同把篦纹广泛地运用于了瓷器装饰上,尤其是有名的青瓷上,为了追求典雅、简洁的效果,往往采用篦纹作为装饰,“青如天、白如镜”的青白瓷更不必说,是经常使用篦纹的。

篦纹本身也是非常富于变化的,虽然都是使用工具,但刺是一种效果、划刻又是另一种效果。戳瓷器坯体会留下细密的小孔,点缀起来非常秀逸;而如果采用划刻的方法,则可以形成精致的长条纹,或细或粗,平行规整,在瓷器表面形成微微凹下去的花纹,具有极强的立体感,两种手法结合起来,使篦纹瓷器画面丰富而端丽,历朝都有关于篦纹变化的独特规律。

同时,篦纹瓷器并不是单以篦纹作为主题的,因为篦纹往往是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在瓷器上的。一般来说,篦纹是与其他纹饰结合的,比如莲花瓣纹、蕉叶纹、卷草纹、牡丹纹等等,并且一般分布在瓷器颈部和底部,为整个画面增色。但无论哪种篦纹瓷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釉上得比较厚,肥厚的釉面晶莹剔透,使篦纹这样凹凸的花纹显得不突兀,整体瓷器呈现出柔润、细致、端丽的效果。这一点在宋末、明清时期的篦纹瓷器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总之,篦纹自商周时期诞生以来,一直是常见的瓷器纹饰,并常常作为辅助装饰来使用。虽然只是使用篦状工具进行按压、划刻、戳刺等等,却可以表现多种多样的花纹,秀逸生动,宋代的官窑与民窑常常采用这样的装饰手法,至于明清,篦纹更是常常出现在瓷器上,但往往是与其他纹饰配合起来使用的,并且重釉,以厚釉者为上,所以鉴赏篦纹瓷器,就应该从以上几点着手。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明葡萄纹瓷器的发展


葡萄自古有多子的寓意,很多富贵人家都很喜欢葡萄纹饰,希望能给自家带来多多的子孙。不过,你知道吗?在古代,葡萄纹瓷器的发展也有一段故事,今天小编就将其分享给大家,想要了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明葡萄纹瓷器的发展

据考古专家介绍,葡萄最早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而作为纹饰使用也非常久远,据说在唐朝就已经非常广泛,由此可见,葡萄纹饰的东西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最著名的莫过于铜镜上的瑞兽葡萄纹,据说拍卖出亿元天价。唐朝将葡萄作为主要纹饰,看重的是它的样式,瑞相,认为葡萄是瑞果,和瑞兽差不多。

葡萄纹纹饰第二个发展高峰期是在元代。元青花出口地主要是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比较喜欢葡萄的,所以,在元青花瓷器中葡萄纹比例非常高。甚至在明初期的时候,官窑瓷器很多都继承了元青花的特色,以葡萄为主要纹饰,寓意吉祥。

官窑如此,民窑却有所不同。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明代洪武、永宣时期,民窑瓷器中几乎看不到葡萄纹饰,但从成化年间开始,民谣瓷器中的葡萄纹大量出现,一度成为明朝瓷器的主流,甚至到了明后期依然广为流传。

不过,与官窑不同的是,民窑烧制的葡萄纹瓷器并不注重果实的瑞相,而是重视葡萄的枝叶、果蔓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民窑中葡萄纹瓷器已经不仅仅是吉祥的寓意,还带有其他寓意。究竟是什么寓意呢?不要急,听小编慢慢说。

要说明白这个新的寓意,就要提及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岳正。岳正一生坎坷,为官也十分正直,后来得罪了权贵遭到贬谪,被流放。直到成化初年才官复原职。岳正此人十分喜欢画画,尤其擅长画葡萄,他曾写过一篇《葡萄说》,其中提到“予尝论其(葡萄)干癯者,廉也;节坚者,刚也;枝弱者,谦也;叶多荫者,仁也;蔓而不附者,和也;实中果可啖者,才也;味甘平无毒入药力胜者,用也;屈伸以时者,道也。其德之全有如此者,宜与菊、兰、梅、竹并驰而争先可也……”

在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岳正以葡萄的枝叶、蔓果、味、屈伸来比喻君子做人、为官品德等,因而,自从岳正的葡萄说流传出去之后,大家都认为葡萄是正人君子的形象代表,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后来,明葡萄纹瓷器不断增多也与之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时期的人还创造了葡萄松鼠纹瓷器,以此来讽刺奸臣残害忠良。

明葡萄纹瓷器多少钱

2015年,一件永乐朝明青花葡萄纹瓷器,拍卖成交价格是3105000美元,折合人民币是20700000元。2007年11月,在西暎东晖拍卖会场,明葡萄纹瓷器以1765064美元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是13767500元。

仅从这两件明葡萄纹瓷器拍卖价格就能看出,明葡萄纹瓷器的市场价格是非常高的。可惜这样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人也只能在网络或者是节目中、博物馆欣赏一二。

回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


中国传统瓷器中,有几种纹饰是非常经典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比如万字纹、回纹等等。回纹,顾名思义,是因为与汉字“回”非常相似,因此而得名“回纹”。那回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又怎么判断其有没有收藏价值呢?

回纹自瓷器诞生开始就被广泛地运用于瓷器装饰上。比如在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上,即可见回纹,所以回纹瓷器是瓷器中比较经典的瓷器。而具体到历代的回纹瓷器装饰,则颇多流变。比如有的瓷器是以单个回纹依次排列组合而成的,而有的瓷器则是由正反相对的一组回文连接在一起作为瓷器装饰,也被后人称之为“对对回纹”,同时,瓷器上的回纹都是连续不断的,寓意着福寿的延绵不绝。

回纹瓷器的发展巅峰在宋朝,因为宋复古之风流行,所以自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回文在宋朝瓷器中再度被广泛的运用起来。这一时期的回纹瓷器较之于前朝的华丽风格,自有一番简朴清逸之美,特别是青花的回纹瓷器,充分体现了这样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尽管宋回纹瓷器没有过多的装饰、色彩,但是非常注重纹饰的端丽、整齐。特别是其中景德镇烧制的回纹瓷器,其回纹排列整齐、端庄、俊美,刻划的线条流畅、精美、生动,是历代会纹瓷器中的上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而在宋朝之后,明清两朝是回纹瓷器发展的又一个小高峰,在这一时期出品回纹瓷器,除了仍然非常注重线条的延展与流畅外,对于空间感也有了很高的要求。这一时期的回纹瓷器,不再只是单纯的整齐排列,在整齐之上开始有了变化。同时清代回纹瓷器更加注重“一笔回文”,即用一条线条来表现一排回纹,所以要求线条的粗细布局都要整齐,这就需要精密的计算,是官窑比较容易达成的效果,所以明清回纹瓷器以官窑出品为上。排列方式的改变使回纹有了生命力。并且回纹的粗细虽然仍是整齐划一的,但上下的大小都不同,画面错落有致,较之于宋朝回纹瓷器,更加生动晓畅,把福寿延绵、吉祥长久的寓意更好的体现出来。

总体而言,回纹作为瓷器装饰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宋、明两个小高峰,宋回纹瓷器典雅秀逸、重线条刻画,明回纹瓷器生动富丽、重色彩与变化,各美其美,但都以官窑出品为上,特别是宋景德镇回纹瓷器与明“一笔回文”瓷器,都是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

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


在瓷器纹饰中有很多种类,比如人物、花鸟,龙凤、蝙蝠、葡萄、石榴等等,这些题材不仅寓意好,且美观度比较高,因此在瓷器纹饰中比较常见。不过,除了这些纹饰题材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存在,比如饕餮纹瓷器。那么,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饕餮纹瓷器是怎么来的?

据专业藏家介绍,最早的饕餮纹出现于距今五千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即良渚文化玉器上,据《吕氏春秋·先识》中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早在二里头、华夏青铜器中,饕餮纹已经存在,以鼻梁作为中线,左右对称,饕餮纹在商周两代时期最为多见,其造型也与现在的大为不同。

早期的饕餮纹看起来像龙、像虎,也有点像牛、像羊、鹿之类的动物,不仅如此,从当前了解到的饕餮纹可以看出,还有一些饕餮纹看起来像凤、鸟以及人,这些不同的造型都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饕餮的理解。

饕餮并不是古时候就有的,是随着金石学兴起由宋代人命名的。据了解,现在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公分,在美国西雅图图书馆中收藏。西周时期,饕餮纹的神秘色彩慢慢消失。后来随着瓷器的诞生,饕餮纹又应用到瓷器上,成为瓷器纹饰题材的一种。不过,早期的时候,有饕餮纹的瓷器一般用于祭祀,后期才慢慢扩大使用范围。

饕餮纹瓷器有什么特点?

饕餮纹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案庄严,凝重而又神秘,带有很强的艺术色彩。一般情况下,饕餮纹都是以动物形象存在的,它可能拥有鸟类动物的特征,也可能拥有鱼类动物的特征,亦或者是虫类动物的特征等,所以它的组成是多个部分,包括目纹、鼻纹、眉纹、口纹、角纹等,面部 结构比较简单,但非常鲜明。

正是因为饕餮纹有如此特点,才给饕餮纹瓷器带来神秘,让越来越多的人研究饕餮纹瓷器,尤其是对商代时期的饕餮纹,更是非常关注。可以说,凶猛威严的饕餮纹是青铜器装饰图案的优秀题材之一,而在瓷器中也是不可多得的题材,深受世人的喜爱。

饕餮纹瓷器是否值钱呢?由于饕餮纹瓷器的特殊性,一般的饕餮纹瓷器都是皇亲贵族或者是富贵人员用来祭祀使用的瓷器,这种瓷器无论是加工工艺、艺术美感等都是上乘的,因此市场价格比较高。不过,相应的这样的瓷器在市场中也比较少见,收藏难度也比较大一些。

饕餮纹瓷器是精品价格:

1:清乾隆粉定白釉刻饕餮纹洗口瓶,尺寸:高20.4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4,840,000 ,成交时间:2013.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刻款。

瓶洗口,长颈,折肩,外撇圈足。通体施白釉刻花纹饰。腹部饰垂叶纹一周,上托回纹。肩上饰饕餮纹,颈部正中二圈联珠纹,口下饰叶纹。近底处凸印莲瓣纹。底刻「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2:清康熙粉青釉饕餮纹贯耳瓶,尺寸:高22.5厘米,估价:HKD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HKD 4,248,000 ,成交时间:2015.04.06,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5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三行楷书款。

此瓶釉下模印、浅浮雕工艺清宫旧称「拱花」,为粉青、冬青釉等摹仿龙泉瓷器唯一使用的装饰手法。拱花原是晚明以来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線条来表现花纹,根据画面物像的轮廓在平面木板上阴刻成凹形線条,用宣纸覆盖于版上,再加上毛毡,以木棍用力压印或用木槌在毛毡上轻轻敲打,刻版上的花纹就能清晰地凸现在纸面上,因此工艺达到的效果与之类近,故名。此瓶以粉青淡恬之柔美配饰古雅雄浑之造型,实收刚柔相济之妙,可见设计者独具匠心。本品之造型与此等釉水相配有如天作之合,两者相得益彰,既衬托出造型古朴端庄,又彰显出釉色柔润典雅。其成型工艺之繁複,釉色配置之微妙,恐非庸匠可详。其底款中央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此款识仍受明代书法影响,用笔刚劲,类似此书写款识可见清康熙豇豆红釉瓷器以及其他顏色釉作品之上。由于此式隽品制作複杂,工序繁多,检阅当今公私典藏状况,未见与本品相同者。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清康熙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虽釉色不同,但造型及纹饰部分可作参考。本拍品与此尊所饰纹饰类同,皆为饕餮纹,不同之处是本拍品为减地阳花技法,而故宫之品为暗刻,相较之下本品更胜一籌。与此拍品粉青釉色相同者,不见同类装饰,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康熙粉青釉凸花海水云龙纹莱菔尊与清康熙粉青釉凸花海水云龙纹马蹄尊所饰减地起阳花剔刻技法如出一辙,可作参考。

3:清雍正粉青釉仿古饕餮纹觚,尺寸:宽14.9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2,587,500 ,成交时间:2017.12.08,拍卖公司:保利华谊(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华谊2017上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撇口,长颈,鼓腹,足胫外撇。颈部与足部饰蕉叶纹,腹部饰饕餮纹。通体施粉青釉,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系清代雍正御窑仿商周时期青铜觚而烧制的一件单色釉精品。青铜觚是商周时期一种饮酒器。《集释》引马融注云:“觚,礼器也。”据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研究,青铜觚根据器形可分为十余式,其中以上海博物馆藏商晚期臣父乙觚为代表的低体鼓腹式觚与本品在器形上最为接近。目前所见最早生产瓷质觚的窑口为南宋官窑,考古人员于修内司及郊坛下两处均找到大量标本。可知早在南宋时期,瓷质觚即已得到帝王的青睐。

4:清乾隆黄釉饕餮纹簋(一对),尺寸:高23.7厘米;宽28厘米,估价:HKD 7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298,000 ,成交时间:2016.10.04,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6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盖底及簋底「大清乾隆年制」阴刻六字三行篆书款。

器仿青铜簋式样,铜簋为商周盛食器,一说为礼器,是祭祀用具,饕餮为传说中的猛兽,其性贪残,食人未半而死,是古代的恐怖符号,称辟邪,饕餮纹表达了古人的禁欲思想,西周开始出现青瓷簋,此器侈口,高圈足,胫部收束,除口沿,圈足处露胎外,通施黄釉,口沿外侧至下腹饰两个对称半环形兽面耳,向下伸出垂珥,正面和背现对称饰饕餮纹,以云雷纹填地器身与钵相似,盖与器身上下各为一半,口沿饰宽回形纹,盖上附四个三角形耳,耳外侧刻有凤鸟纹,盖顶浅浮雕饰凤鸟祥云纹,盖倒置时即为支撑的足,整个器型由弧线组成,做工精湛,显得庄重、古朴。

5:清雍正甜白釉模印饕餮夔凤弦纹尊,尺寸:宽14.3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207,5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尊取周代铜器造型,体态高古且气质卓然,庄重肃穆得吉金真貌。直口斜肩,鼓腹撇足。从上及下四组纹饰受青铜文化熏染,口部“蕉叶纹”排列疏密得当,肩上“变体凤纹”飘逸神秘,腹部“饕餮纹”已无狞厉之气,足部“蟠虺纹”意趣抽象。其釉质匀净莹润,犹如凝脂,纹饰清晰流畅,工艺较为复杂。档案记载:“雍正四年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太监雅图交白瓷把杯一件,交年希尧照样烧造。钦此。”此时年希尧已出任内务府造办处总管,兼理景德镇窑务。秉承雍正皇帝的旨意,对前朝名品摹制竭力钻研,对于永宣成三窑佳器更为推崇,岂止青花、彩釉诸项,白釉烧造亦斐然成趣,世称此时为“年窑”。雍正时期御窑厂集历代名品之大成,因其胤祯对宋器的钟情,又以传统文人对宋人审美的追求,一时间超尘绝俗之作旷古之未有。晚清时期蓝浦撰写的《景德镇陶录》评曰:“(年窑)选料奉造,极其清雅……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

6:清康熙青花仿青铜器饕餮纹“一粒珠”盖罐,尺寸:高12.8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120,000 ,成交时间:2007.12.04,拍卖公司: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楷书款。

罐小口,短颈,溜肩,圆鼓腹,圈足,造型新颖别致;此类造型俗称“一粒珠”,为传统器型,后多借用于紫砂壶的创作中。此器纹饰分为三层,分别在肩部、腹部及胫部,中以白釉隔开,均为仿青铜器的饕餮纹饰,工整秀丽。此罐尺寸不大,但制作精细,形体浑圆、饱满,青花发色淡雅,图案布局合理得体。款识清晰标准,为康熙晚期官窑精品。故宫博物院图录称此器新颖别致,传世品若凤毛麟角。诚为世家收藏之珍品。

7:清康熙青花饕餮纹铺首耳大尊,尺寸:高57厘米,估价:RMB 550,000 ~ 750,000,成交价: RMB 605,000 ,成交时间:2005.05.1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05春季拍卖会。

束颈敞口,鼓腹圈足。尊形壮硕。口沿、圈足饰蕉叶纹,肩部堆塑双铺首耳,腹部主题纹饰满绘饕餮纹,构图严谨,画工浓淡搭配相宜,深浅变化自如。瓷器仿铜器如此大件者,较为少见。画工如此古朴典雅者则更为少见。

8:清雍正粉青釉饕餮纹觚,尺寸:20.8厘米,估价:GBP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GBP 589,250 ,成交时间:2012.05.16,拍卖公司:伦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

瓷器莲纹装饰的发展特征(二)


宋辽金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南北名窑辈出,官民窑竟相发展。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装饰题材都空前繁荣。在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莲瓣纹在北宋早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后来随着荷塘风光、莲池水禽、婴戏莲花等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图案的大量出现。莲纹逐渐失去了长期以来在装饰领域中的显赫地位。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丰富精美的装饰是它的突出特点。北宋早期,定窑的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1969年定县北宋塔基出土的一百多件定瓷,绝大部分是定窑早期产品。其中高达65.5厘米的龙首净瓶堪称宋代莲纹层次最多、最精美的作品。净瓶从顶到底部装饰着五组连瓣纹,自上而下分别为单层、双层、三层、四层,上三组采用刻划手法,下两组采用浮雕手法,刀法犀利,立体感很强。从宋辽早期墓葬出土的定瓷看,刻划莲瓣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手段。北宋后期定窑刻划花和印花装饰达到成熟地步。“刻花器皿最常见的是莲纹,这种花纹在涧磁村窑址碎片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杭州北大桥宋墓出土的定窑划花盘,盘心装饰简洁的一花一叶,随凤摇曳的荷叶映衬着亭亭玉立的莲花,画面清新典型,刀法潇洒秀丽。这种一张荷叶托起一朵莲花的图案在宋代十分盛行。定窑莲纹千姿百态,布局富于变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刻花梅瓶,腹部饰两朵迎风开放的莲花和侧垂的枝叶,上下辅以菊瓣及蕉叶纹,主题鲜明,疏落有致。印花器皿也以花卉图案为多,常见的有牡丹、菊花等。印花在风格上与刻花迥然不同,构图严谨,讲求对称,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盘类的中心常装饰莲花水禽,四周辅以牡丹、莲花、萱草及飞凤等。层次分明,格调和谐统一。

磁州窑是北方民间著名的窑系。产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在观台镇窑址碎片中,划花的盘碗数量最多。纹饰均在器里,刻划深刻,线条明快流利,纹样的空隙部分多用篦状工具划出细密的线条。题材以花卉为主,尤以荷叶莲花最多。刻划技法熟练,构图随意性很强,莲瓣及荷叶往往自由地越出边框。这种不拘一格的作风,充分体现出北方民窑粗犷豪放的特征。釉下绘划黑花是磁州窑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敷好化妆土的胎体上用黑彩绘出黑花,再用尖状工具划出花蕊及叶筋,剔掉黑彩的部分露出洁白的化妆土,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这类作品的主题纹饰大多是缠枝牡丹,莲纹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下部。

耀州窑在北宋初期主要烧制越窑风格的青瓷,盘碗外壁多采用浮雕技法装饰双层莲瓣纹。中期以后刻、印花工艺日趋成熟,有时在一件器物上兼用刻花、划花、印花等几种手法,艺术效果十分完美。刻花青瓷以莲纹最为常见,刀法宽阔有力,线条粗放。印花瓷器除了单纯的莲荷图案外,还有水禽莲荷、婴孩戏莲等。耀州窑的把莲纹最有特色。“印花把莲多出现在小碗的碗里,以海水为地的稍多,主题以莲花、莲实、荷叶或茨菇叶四五枝为一把;印有两把莲纹的,用交错对称布局;印三把莲的,并印有‘三把莲’三个字,使我们由此得知这种纹饰叫‘把莲’,意为一把或一束莲花。”1972年甘肃华池县出土的耀州窑荷叶盖碗是一件器形与纹饰巧妙结合的佳作。盖碗口沿做出六个向下卷曲的缺口,俯视如同荷叶一般。碗盖状如荷叶,边沿有六个向上卷曲的缺口。上下缺口互相吻合,造型精巧,新颖别致。

龙泉青瓷是继浙江的越窑、欧窑之后兴起的青瓷体系。装饰技法以刻划为主。早期产品与欧、越两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北宋中期以后,刻划花逐渐由纤细娟秀向繁密发展,器物外壁经常装饰一种带叶脉纹的莲瓣。南宋是龙泉刻花青瓷的全盛时期。此时其它窑系已不甚流行的莲瓣纹在这里仍作为主要纹饰盛行不衰。“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这种半浮雕式的刻花莲瓣纹,中脊显明而挺拨,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大小相间,形成双层仰莲,象一朵盛开着的荷花”。

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

莲瓣纹是元代青花瓷器最常见的边饰,这种经过变形的莲瓣俗称“八大码”,外廓由外粗内细的两道线构成,线条转折生硬,显得棱角分明。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瓣内绘制各种纹饰。其中以绘制火珠、火轮、银锭、珊瑚、犀角、双钱等图案的杂宝纹最有特色。

莲池鸳鸯和莲池鱼藻是元青花中的写实性主题纹饰。布局繁密,结构严谨,笔法遒劲有力,生动自然。莲花的花瓣状如饱满的麦粒,“荷花、荷叶、莲蓬都不填满色,鸳鸯、水藻都带几笔水纹,仿佛水在流动。”这类画工精湛的作品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图案纹饰,是元青花中的精品。

宋元时期流行的缠枝花卉,到明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由于它变化无穷,用起来非常灵活机动,不论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体纹,或是在口沿、颈、肩、胫、足部作辅纹,都容易与器型浑然一体”。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官民窑瓷器上。其中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使用最为广泛。明代缠枝莲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

变形莲瓣仍是主要的边脚纹饰。洪武时期的莲瓣纹保留有元代遗风,但轮廓转折圆润,瓣内纹饰不象元代那样复杂,仅见团花、云纹等简单的图案。永宣青花瓷器上的莲瓣纹更加简略,常在勾出的轮廓线内用青料平涂为地,以留出的空白形成图纹。正统、景泰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肩、胫以及器盖上常装饰一种双层螺丝靥形莲瓣,瓣内勾画叶脉纹的写实莲瓣也开始出现,成化以后,莲瓣纹逐渐趋于复杂,尤其是晚明珐花瓷器上的莲瓣纹,繁缛华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民窑日用瓷器上的莲瓣纹向着高度简单和抽象发展,有的甚至简化成一排平行的竖线条。

清代是中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各个品种五彩斑烂,争奇斗艳。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品类繁多,数量甚多。“吉祥寓意的图案在宋瓷上兴起以后,至明代已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内容,入清更是发展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地”。莲是花中君子,莲字与“莲”、“廉”谐音,因此许多莲荷图案被赋予了吉庆寓意。例如一茎莲花的图案寓意“一品清廉”;莲池鱼藻图案寓意“连年有余”(莲与连、鱼与余谐音);鸳鸯与莲花合绘的图案寓意“一路连科”(路与鸳鸯谐音)。莲是盘根植物,并且枝、叶、花茂盛,于是用莲花丛生的图案寓意“本固枝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缠枝莲仍是莲荷题材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纹饰。清代缠枝莲纹一改明代疏朗自然的风格,开始向繁密、规整、对称发展。经过美化变形的花头和枝叶姿态万千,装饰性很强。清中后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纹常加绘双喜字,莲叶细密繁杂,除少数绘制较精外,大多画工粗率。

清代莲荷题材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康雍时期的写实莲荷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莲荷纹凤尾尊,颈部和腹部满绘两幅完整的莲荷图。莲瓣丰腴饱满,荷叶舒张自如,莲丛中点缀着芦苇、茨菇、浮萍,水鸟鸣叫,彩蝶飞舞,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色彩浓艳的红莲绿荷与一朵用金彩描绘的莲花交相辉映,整个画面金碧辉煌,宛如一幅精美的工笔国画。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莲纹盘,“盘内壁粉彩绘出荷花纹饰,共画八朵荷花,三朵盛开,五朵含苞。这些荷花都是先用黑彩勾勒出花瓣的轮廓线,再填淡粉彩进行渲染,然后用深粉色在花瓣尖端略加点缀,使花朵明暗层次清晰,彩色秀丽温雅。荷花周围配几片荷叶,或肥硕碧绿,或残败苍劲,从而更衬托出荷花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高雅风姿”。清新的画面,纤巧的笔法,柔和的色彩,形成了雍正工笔花鸟图案清雅秀丽的风韵。

乾隆时期,瓷器装饰雍荣华丽,刻意求精。但过分追求规整和工细导致了繁冗和堆砌,艺术上的倒退使莲纹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在斑烂的色彩、华贵的外表下,隐含着僵化、呆板和滞气。乾隆中期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陶瓷工艺也开始由盛转衰。各种以莲荷为纹饰的器物虽然数量众多,但艺术上已远不能和前期相比。

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在西周晚期的青铜纹饰中已开始崭露头角,春秋战国的铜器、陶器上普遍采用莲瓣作为装饰。但中国瓷器上的莲纹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从东晋的初露端倪到南北朝的鼎盛时期,莲纹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及至唐代、中华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已将外来艺术中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瓷器上的莲纹进入了成熟时期。宋辽金时期我国陶瓷器装饰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装饰题材日益丰富,加上牡丹花的异军突起,一直在装饰领域据统治地位的莲纹开始进入萎缩时期。元明以后,缠枝莲纹作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长盛不衰。乾隆中期以后陶瓷业日趋衰落,莲纹在艺术创新上无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题材仍广为流行。建国以后,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并具有传统力量的莲纹又重放异彩。随着新中国陶瓷业的繁荣昌盛,流行了千年的莲纹必将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永不泯灭。

团凤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


在中国传统瓷器装饰中,龙纹与凤纹都是非常经典的纹饰,历代都有佳品。而在清朝出现的团凤纹瓷器,更是兼具创新性与艺术性于一身,为清朝瓷器增添了许多光彩,那么团凤纹瓷器是怎么发展的,又该如何鉴赏其价值呢?

团凤纹,顾名思义,是以圆形为形状主体,并在其中绘制凤凰,呈现出“团圆”、“富贵”的气度,而团凤纹瓷器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精美非凡、大气磅礴。清朝的团凤纹瓷器,以中期为佳,这一时期往往是在圆形内绘制单只凤凰或者一双凤凰,取“成双成对”、“好事成双”之意,是当时的陶瓷艺术对于圆满的表达。同时清代官窑在单团凤纹的基础上创新,在单纯的凤凰图周围装饰一些流云纹、霞光纹,使画面更加生动、精美。特别是清雍正年间的团凤纹瓷器,器型大气,团凤绘制得秀逸典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同时,清照的团凤纹一般是运用于青花瓷上的。清青花瓷为一次烧制完成,所以显色度高且莹润饱满,这使得团凤纹瓷器能够很好地将青花与团凤纹的特点融合了起来,蓝色鲜明、白色素雅,对比起来,加之清晰的线条与分明的层次,更增添了团凤纹的大气美感。青花团凤纹注重色泽的运用与线条的调整,但团凤纹绘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线条粗细不匀的情况,是正常现象,而在色彩的鉴别上应注意,清前期的青花团凤色彩是比后期深的,特别是色釉的浓淡不同导致的“同器多色”情况,是此时期施釉的固有缺陷,后世仿品多色泽鲜丽线条均匀,反而应当注意。

因为清团凤纹主要是作为山水瓷器的点缀,所以非常注重画面整体的意境与布局,在清后期的瓷器中,团凤纹往往是位于瓷器中底部的,画面重留白,团凤纹的绘制也不再是过于精致繁复的,为了不喧宾夺主,这一时期的团凤纹重精神气态,凤头高昂、尾羽飘逸,与山水纹饰结合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这一时期团凤纹瓷器的鉴赏要点。

总体而言,团凤纹瓷器虽清代才出现,但其富丽华美的形象已深入人心。鉴赏团凤纹瓷器时需注意其与多种吉祥纹饰的结合,前期与后期色泽、线条、画面布局的变化,特别是其与青花的结合。色泽鲜妍、线条流畅、釉面均匀、凤纹精神秀逸的,就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团凤纹瓷器。

莲花纹瓷器是怎么发展的


莲花,花形优美、品格高洁,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君子形象”的代表。因此,莲花纹作为一种装饰花纹,也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瓷器中的莲花纹饰、典雅、秀逸、大方,颇具特色,那么,中国莲花纹瓷器是怎么发展的,又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莲花纹瓷器也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与兴起而在中国瓷器纹饰上大放异彩的。一开始,莲花纹主要运用在瓷器佛像、佛教器物上,庄重典雅,与佛光之圣洁交相呼应。但随着莲花纹饰发展的成熟,在南北朝末期,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瓷器上。因为莲花纹形态优美、端庄典雅,更兼莲花品性高洁、寓意美好,所以人们又赋予了莲花纹丰富的变化,使莲花纹瓷器在端庄之外,多了几分灵动。

莲花纹瓷器最大的的特点就是器型往往圆润、饱满,与莲花的形态交相呼应,比较常见的有杯、盘、盏、碗等造型的莲花纹瓷器。一般来说,莲花纹或者绘制在瓷器内底部,花心定点、花瓣层层叠上瓷器边缘;或者在瓷器外部由底部向上绘制,或者辅之以划刻手法,使花瓣参差有变化,灵动有韵致,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注重莲花纹本身的富丽、饱满、盛开的形态,甚至会在莲花纹的边缘进一步绘制叠瓣,使瓷器纹饰更加丰满。

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瓷器中,莲花纹开始与其他的瓷器纹饰组合,比如仙气缥缈的蓬莱纹、生动诙谐的动物纹等等。宋代是莲花纹瓷器的一个发展转折点,这一时期的莲花纹开始逐渐成为一种辅助的瓷器纹饰,较之以往的主题纹饰地位有下降。但随着清瓷的兴起,莲花纹瓷器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此时的莲花纹有了更丰富的变化——比如衍生而出的缠枝莲纹饰、把莲纹饰等,在莲花纹之外,还往往加入水鸟、金鱼、荷塘等场景纹饰,使清代的莲花纹瓷器更为生动、华美,一直是收藏的热门。

总之,莲花纹虽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时发端的,但随后在瓷器装饰中发挥了其更大的魅力,其端丽典雅、雍容不俗的形态为瓷器增色不少,盛唐莲花纹瓷器富丽、饱满,画面丰富,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进入宋后,莲花纹渐成辅助纹饰;但在明清时期,又重新受到重视,富于变化、加之鱼鸟,使瓷器更为生动、精美,也是收藏之佳品。

我是如何收藏瓷器的


清乾隆 青花龙纹盘

明永乐 青花一束莲盘

俗话说“乱世饥民,盛世文物”。改革开放,旧艺术品市场的恢复 ,古玩拍卖会的频频举槌,使民间文物收藏活动蓬勃发展。然而,随之芸生的仿古瓷、假文物也铺天 盖地。如何认明真品、剔除赝品, 以提高藏品质量已成为大大小小收藏家的热门话题。

我偏爱瓷器,嗜好的时间虽不长,上手的数百件瓷器却很少有假,简言之,得益于读懂书、看透物、理清线。

读懂书,首先要有高水准的书。我以为,冯先铭《中国陶瓷》、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徐邦达等著《珍宝鉴别指南》为必读,加上《简明陶瓷词典》、《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两册在手,这样,概论、鉴别、释疑都有了。尔后,每每收进一件瓷器就反复对照、研究,使感性认识变成理性知识,当然,以后能再读些其他专论专著更好。书中集聚着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前辈的经验之谈,用脑细读,参照实物并虚心请教,是读懂书的关键。最忌不懂装懂或似懂非懂。有问题要记下,去博物馆、文物商店、旧工艺品市场看看,甚至动手摸摸,比较比较,那是最好的第二课堂。

看透物,要备点实物,要真的。东台路、福佑路、华宝楼明清瓷器为数还不少,可找些“开门”的作为断代标准器,残缺的也没关系!带有本朝款字则更好。找出各时期规律性的特征,以此为依据并熟记。存真才能博深,否则,让“漂亮的外表坏肚肠”蒙住眼,掏了钱还受窝囊气。

我的收藏从破残品开始,因为喜欢,反觉可爱。精诚所至,古瓷开口,它从造型、纹饰、胎釉、工艺、款字五特征告诉我出生地、年代及经历。鉴定是基础,赏析是鉴定的升华,看透物才使鉴赏和收藏变得有意思。笔者认识一位老师十几年的收藏颇具规模,他的成功在于5年前少有赝品,即使有,也属清末民国仿制,现也已成古董。但近几年的高仿品令他莫辨真假,为换取这些精美的“珍品”,他的藏品丧失殆尽,还搭上了平时的积蓄。可叹之余,唯怪眼力和功底浅了一些。

理清线,要分门别类选定自己的收藏范围。收藏忌眼高手低,也忌散沙一盘。求稳,不妨从微观着手,以普通的常规品起家,融会贯通再扩大战果。我的收藏就从明青花罐开始。我以为,明代的瓷器较清代容易看懂,时代特征明显,而胎、釉、工艺又较近代瓷差别大,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眼下明清的青花盘、碗、罐、炉、壶时有出现,可纳入收藏范围。系统的收藏,风雅独特自成一格不说,就年代久远图案各异揣摩观赏也妙趣横生。一件洪武朝的瓶子在香港拍卖价高达数万元,同时期的碗、盘在上海市场上只有数百元,运气好的话还会得到精品。又如,明清的单色釉在当时有许多属高档品种,现在价格较低,也可作为收藏的重点。

关于鉴定古瓷的决窍,专家耿宝昌先生的说法是“要多看、多记、多动手、多比较”。搞收藏时必须时时牢记。

瓷器莲纹装饰的发展特征(一)


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这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装饰写实莲纹的代表作品。壶盖四周外侈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莲瓣。与其相似的还有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莲瓣方壶。河北易县燕下都十六号墓出土的陶方壶也装饰有类似的莲纹。战国陶器上的莲纹基本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但莲瓣数量明显减少。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随着佛教艺术的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

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隋代瓷器的装饰风格与南北朝相比,显得朴素简洁,以罐类为例,北方生产的四系罐以腹部凸起的一道弦纹代替了覆莲纹;南方生产的六系、八系罐体形瘦长,大口丰肩,为适应器形特点,莲瓣纹上移到肩部。瓶类的莲纹也多装饰在肩部。隋代莲瓣的瓣尖有圆状和尖状两种。合肥隋开皇三年墓出土的青釉碗,外壁刻划仰莲一周,瓣尖细长。同墓出土的青釉盘口壶,腹部刻一道凹弦纹,弦纹上下分别刻划尖状覆莲和仰莲。这两件刻划尖状莲瓣的器物与凤阳武店灵泉寺东山早期寿州窑遗址出土的瓷片非常相似,当为隋代寿州窑产品。 印花是隋代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安徽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尊,上腹部由数道弦纹分隔为几个区间,分别压印莲瓣纹和卷草纹各两周。这种印花莲纹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科学的进步,陶瓷生产呈现出新的局面。在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在南方,铜官窑发明的釉下彩绘为瓷器装饰艺术开拓了广阔的新天地。一直作为瓷器主要纹饰的莲花,此时已基本脱离了佛教的影响,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喜爱的装饰题材。莲纹装饰艺术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

唐代以前,我国瓷器上的莲纹一直未能突破图案化、规格化的模式。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彩绘新技法,将绘画艺术引入瓷器装饰领域。完整的莲荷图案、水禽莲池图案开始以国画的形式出现在瓷器上。铜官窑釉下彩绘的纹饰题材十分丰富,包括人物、动物、花草、云气山水等。其中花卉题材所占比例最大,而花卉纹饰中又以褐绿彩绘的莲荷图案最多。莲瓣饱满圆润,荷叶舒张自如,笔法流畅,形象生动。虽仅寥寥数笔,却尽得写意之妙。这种新的装饰技法突破了以往刻划纹、印纹的局限,突破了多年来图案化模式的框框,使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除了釉下彩绘外,铜官窑的釉下点彩也很有特色。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的黄釉褐蓝彩双系罐,以褐蓝相间的大小斑点组成联珠,配置成云头和莲花图案。构思新颖,别具风格。此外,铜官窑印花、划花瓷器中也有大量的莲花图案。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篦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篦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的旋纹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