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的瓷器价值 > 导航 >

回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

回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

古代的瓷器价值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古代瓷器价值

2020-11-13

【www.taoci52.com - 古代的瓷器价值】

中国传统瓷器中,有几种纹饰是非常经典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比如万字纹、回纹等等。回纹,顾名思义,是因为与汉字“回”非常相似,因此而得名“回纹”。那回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又怎么判断其有没有收藏价值呢?

回纹自瓷器诞生开始就被广泛地运用于瓷器装饰上。比如在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上,即可见回纹,所以回纹瓷器是瓷器中比较经典的瓷器。而具体到历代的回纹瓷器装饰,则颇多流变。比如有的瓷器是以单个回纹依次排列组合而成的,而有的瓷器则是由正反相对的一组回文连接在一起作为瓷器装饰,也被后人称之为“对对回纹”,同时,瓷器上的回纹都是连续不断的,寓意着福寿的延绵不绝。

回纹瓷器的发展巅峰在宋朝,因为宋复古之风流行,所以自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回文在宋朝瓷器中再度被广泛的运用起来。这一时期的回纹瓷器较之于前朝的华丽风格,自有一番简朴清逸之美,特别是青花的回纹瓷器,充分体现了这样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尽管宋回纹瓷器没有过多的装饰、色彩,但是非常注重纹饰的端丽、整齐。特别是其中景德镇烧制的回纹瓷器,其回纹排列整齐、端庄、俊美,刻划的线条流畅、精美、生动,是历代会纹瓷器中的上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而在宋朝之后,明清两朝是回纹瓷器发展的又一个小高峰,在这一时期出品回纹瓷器,除了仍然非常注重线条的延展与流畅外,对于空间感也有了很高的要求。这一时期的回纹瓷器,不再只是单纯的整齐排列,在整齐之上开始有了变化。同时清代回纹瓷器更加注重“一笔回文”,即用一条线条来表现一排回纹,所以要求线条的粗细布局都要整齐,这就需要精密的计算,是官窑比较容易达成的效果,所以明清回纹瓷器以官窑出品为上。排列方式的改变使回纹有了生命力。并且回纹的粗细虽然仍是整齐划一的,但上下的大小都不同,画面错落有致,较之于宋朝回纹瓷器,更加生动晓畅,把福寿延绵、吉祥长久的寓意更好的体现出来。

总体而言,回纹作为瓷器装饰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宋、明两个小高峰,宋回纹瓷器典雅秀逸、重线条刻画,明回纹瓷器生动富丽、重色彩与变化,各美其美,但都以官窑出品为上,特别是宋景德镇回纹瓷器与明“一笔回文”瓷器,都是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牡丹纹瓷器的发展与收藏价值


牡丹有国花的美誉,它花型硕大、颜色缤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所以,牡丹纹也是瓷器中常用的装饰花纹,那什么样的牡丹纹瓷器最具有收藏价值呢?牡丹纹瓷器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首先应当明确,历代牡丹纹瓷器的表现手法都各有不同,比较常用的技法有彩绘、印花等,并且在形式上富于变化,例如缠枝牡丹纹就是其中翘楚,它繁而不乱,典雅细致,运用于瓷器上有非常好的观赏效果,愈老愈分明,是较具有收藏价值的。除此之外还有独枝牡丹、串枝牡丹等多种形态的纹饰。所以牡丹纹瓷器是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特色的瓷器。

在历代牡丹纹瓷器中,以宋瓷为上品。因为在此时期,几大名窑都有烧制牡丹纹瓷器,特别是定窑,其所出牡丹纹瓷器以线条刻划为主,层次分明、纹路清晰,花的情态生动,是难得的惊喜。而在磁州窑的牡丹纹瓷器中,价值最高的当属于一种在白釉底上绘制黑色牡丹纹的瓷器,品相好者价格翻番。

同时,宋代牡丹纹瓷器还不仅仅是绘制技法上有提升。此时期的牡丹纹瓷器还非常注重瓷器装饰的整体效果。比如这一时期牡丹纹往往是与人物或者风景组合起来的,这样不仅可以使瓷器纹饰的画面更加丰富美丽,与画面内容配合又可以反向衬托牡丹纹的气韵灵动,让牡丹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典雅雍容的特点。

在宋之后,辽金时期的牡丹纹瓷器也有发展,这一时期不再以线条刻划为主,而是创意性地使用了印花的手法,比如在瓷器外或者瓷器内印上端正的牡丹纹,然后再施以釉料,其后的牡丹纹瓷器较少采用印花的方式,所以这也是辽金牡丹纹瓷器的一大特色。而另一个特色,则是仿照宋磁州窑,在白釉底上绘制黑色牡丹纹,更富有立体感,是牡丹纹瓷器的一大创新,所以辽金牡丹纹瓷器是比较具有收藏价值的。

至于明代,牡丹纹瓷器开始注重对牡丹纹瓷器构图,比如在宋牡丹瓷器中比较少见的对称式牡丹纹,在这一时期广泛运用,同时画面更加紧凑,因为这一时期的牡丹纹并不是单独运用于瓷器之上的,它往往会与其他的纹饰组合,比如茶花与石榴花等,用以表现富贵吉祥。

而在清代,牡丹纹瓷器进一步发展,这只时期的粉彩与珐琅彩的运用使牡丹纹瓷器画面内容更加丰富、色泽更加鲜艳,观赏性与收藏价值兼备。特别是乾隆时期的牡丹纹瓷器,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使用,线条勾勒、彩绘打底,在蓝色釉底上施以彩料,色彩辉煌缤纷,使牡丹纹瓷器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

明蕉叶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


蕉叶纹在明代瓷器中是很常见的装饰,特别是尖头宽尾、次次递卷的蕉叶纹,运用于青花上,是非常典雅、生动的。所以明蕉叶纹瓷器的价值也相对较高。

首先应当注意,蕉叶纹作为装饰最早并不是在明代出现的,早在宋代官窑中就出现了类似“蕉叶”的划花纹饰。但在青花瓷获得广泛认可之后,元明二代的蕉叶纹瓷器有了大发展。特别是在明代,无论是瓶罐杯碗,都常用蕉叶纹装饰,并且从之前简单的划刻技法转变为更有表现力的彩绘,所以明蕉叶纹瓷器是明瓷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类。

明蕉叶纹瓷器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绘制蕉叶纹的地方一般位于瓷器整体的下半部分,或作为衬托绘制于瓷器的颈部,较之于宋朝的绘制位置偏上,但又比清朝蕉叶纹瓷器更注重留白,蕉叶纹也不过于繁复,整体风格素雅,特别是在青花上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圆润、明净、风雅,与蕉叶纹位置合宜、适当留白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鉴赏蕉叶纹瓷器时应注意其纹饰位置,历朝不同。

而形成明蕉叶纹瓷器这种风格的原因,无疑是与明代对芭蕉的定义有关的。除了传统“花中四君子”、“松竹梅”等提法外,在明代,芭蕉也是可以“免俗韵人”的高洁意象,且有“同心吉祥”与“大业有成”的美好寓意。所以明代瓷器上绘制蕉叶纹,也是寄托了民众的意愿的,落于瓷器装饰上,就是圆润、舒展的笔法,甚至多加以海水纹,尽显吉祥。

同时,明代蕉叶纹瓷器在蕉叶的线条勾勒上,也有特点。那就是有虚有实,富于变化。比较常见的手法变化就是以实线勾勒叶脉而以虚实相杂的线描绘边缘,并且较之前朝非常注重双层蕉叶的表现,总体而言明蕉叶纹是更圆润、丰茂的,具体到各个时期又各有区别,比如永宣时期蕉叶纹下粗上圆,叶片相对稀疏,较为大气;而洪武年间则细密精致,青料色泽较淡。并且根据绘制位置的不同蕉叶纹的形态也有变化,如在上则细长优雅,在下则短宽敦厚,根据蕉叶纹不同的形态上色技法也有不同,有平涂有点涂,使蕉叶纹的色泽与瓷器整体造型完美融合。

总体而言,明蕉叶纹瓷器重纹饰位置的选择与留白的运用,并且在蕉叶纹的勾勒上虚实结合,不同位置绘制手法也不同,非常生动、典雅,并蕴含着美好寓意,是有着较高收藏价值的。

五福捧寿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


中国人重吉祥、重福气,这一点在瓷器装饰中也体现得颇为明显,比如五福捧寿纹,就是其中代表。五福除了有大众熟知的福、寿、康三福外,还有两福更具深层次的内涵,即“攸好德”与“考终命”,好德乃有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做到,虽非世俗之得,却乃“大福”;而“考终命”则是古人对于未知的恐惧,如可死得其所,便也可称之为有福气了。那么,五福捧寿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价值又如何呢?

首先,五福捧寿纹是在清朝才发扬光大的。在此之前,木艺上曾经出现过五福捧寿纹,但并未发展成熟,直到康熙年间,五福捧寿纹被运用与瓷器上,结构精美、画面富丽、寓意吉祥,逐渐成为了风靡一时的瓷器纹饰。并且在乾隆时期,五福捧寿纹瓷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一开始的辅助纹饰逐渐成为了主题纹饰,其具体的装饰与风格较之前朝,也有了诸多变化。

五福捧寿,这五福是如何来表现的呢?古人根据“蝙蝠”与“福”的谐音,用五只蝙蝠来表现“五福”,五只蝙蝠聚首,中有一“寿”字,体现着福寿同享、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同时,自康熙朝始,蝙蝠与寿字的形态也是历朝不同的,比较典型的是中间围绕的蝙蝠的大小均有变化,但都整齐生动、笔画均匀、画幅精美;同时,蝙蝠所围绕的寿字也是有诸多变化的,常见的是楷体寿字,还有的是在蝙蝠中心绘制寿桃,寿桃上书“寿”字,使五福捧寿纹瓷器画面更显精美。

五福捧寿纹瓷器以康熙时期为佳,因为这一时期五福捧寿纹逐渐发展成熟,特别是几大窑口所出,频出精品,其中的景德镇窑所出的五福捧寿纹瓷器器型圆润饱满、色泽鲜艳富丽、釉面光滑莹润,是收藏上品。同时清瓷的装饰手法与材料丰富,与五福捧寿纹本身的画面丰盛、线条繁复相得益彰,比如粉彩、珐琅、掐丝等,使五福捧寿纹瓷器观赏性更上一层楼。

总之,五福捧寿纹瓷器是清瓷中寓意吉祥、造型特别的一种瓷器,以五只蝙蝠围绕着寿字为主题,富于变化。从年代上来说,以康熙时期出品为上,其中又以景德镇所出为佳,器型圆润饱满、色泽鲜艳富丽、釉面光滑莹润,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忍冬纹瓷器的工艺特征与收藏价值


忍冬,即民间所称“金银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香草,可凌寒生长,经冬不衰,有“君子”美誉。由其衍生而来的忍冬纹也是中国古典纹饰中常见的植物纹,无论是绘画雕刻,都常常用到,并且在瓷器装饰中,忍冬纹也是常客,甚至根据其形态衍生出来别名——卷草纹。所以,忍冬纹瓷器也是瓷器中一个重要的门类,那么,忍冬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价值又如何呢?

首先,忍冬纹最早是被运用于佛教装饰的,因其经冬不衰,所以有“永生”之寓意,又因其寓意美好、形态优美,逐渐从佛教专用纹饰走下神坛,成为了瓷器装饰中常见的纹饰。但最早的忍冬纹瓷器,便是南北朝时期寺庙里的佛像,这一时期的忍冬纹发展还不甚成熟,只是简单的卷草组合排列而成,为佛像营造出素洁高雅的形象。但当忍冬纹成为瓷器的固有装饰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富于变化,组合时也开始有了错落感,为瓷器带来了不一样的美感。

至于唐朝,忍冬纹瓷器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忍冬纹,飘逸、精致,带有西域美感。这是由于忍冬纹本身就是就是宗教纹饰,是随着佛教与祆教传入才进行本土化的,在唐朝,教派林立,多种文化融合,纹饰更是如此,其中就包括忍冬纹。此时忍冬纹不再是中规中矩的植物纹饰,而是在卷曲弧度、线条变化、色彩选择上都变得大胆,重线条的流畅飘逸、色泽的瑰丽鲜亮,所以唐朝的忍冬纹瓷器是价值比较高的,颇具盛唐气象。

在唐之后,忍冬纹的发展已趋于稳定,具体表现为其固定的表现形式——叶三叶一各一边,相互呼应;藤蔓卷曲张弛有度,偏于秀丽;并且不再单独作为瓷器纹饰的主题,而往往与莲纹饰配合使用,取“吉祥”、“长生”、“君子”之美意。并且此时的忍冬纹也不再像南北朝时期一样较为写实,而是延续了隋唐遗风,富于变化,飘逸动人。所以此时的忍冬纹瓷器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也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总体而言,忍冬纹的发展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后来又因为其寓意美好而广泛使用,魏晋时期的忍冬纹瓷器写实、盛唐时期俊逸,其后就有了较为稳定的表现形式,且常与莲纹配合,代表“吉祥”。但在其后就逐渐被其他的卷纹所代替了,所以论及收藏价值,仍是以唐代所出为上。

井陉窑瓷器发展与收藏价值


井陉窑的发展在中国瓷器历史中共留下一千年余年的步伐痕迹,其自隋朝而始,至元代势微,至清而彻底终结,最早的井陉白瓷发掘于距今约一千四百年的井陉窑遗址中。井陉窑与磁州窑、定窑、邢窑并称为河北四大名古窑,在整个烧造过程中均以白瓷为主,也多烧黑釉瓷、黑褐釉瓷及绛瓷,偶见黄釉瓷、绿釉瓷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井陉窑发迹于隋朝,初烧阶段的井陉此瓷器以白瓷、青瓷及黑釉瓷居多,器物造型基本都圆整周正,釉色透亮匀净。其中,隋朝井陉瓷的白釉瓷器胎色两种,一是纯白,二是青灰。

在工艺上,胎多施以白色化妆土,再罩透明釉,釉色多有闪青或者偶见偏黄白色。到了唐朝,井陉窑迎来了第一个盛烧期,此阶段最大的特色是出现了隋朝三种釉色器物以外的、里白外黑的双色釉器,同时中唐开始的井陉瓷在装饰上逐步大面积出现划花、剔花、刻花及点彩等多种外范印花技法。发展到此时,井陉白瓷的烧造技艺已经比较成熟,唐白瓷精品中的不少器物都来自井陉窑,这些瓷器无一不在厚朴大气中透露出精致庄重的美感。

晚唐和五代时期,经过前期积淀,井陉窑已经具有很大规模,生产器具也在原来的日用品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比较多的装饰摆件,继承了唐中期瓶类造型丰富多变和塔式罐个性突出的一些特征,非常具有时代魅力。宋代井陉窑出土器物相对不多,其中瓷枕较为常见。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宋代人文风气里汝窑、钧窑等的受欢迎程度更高,井陉窑产品无法占领主流位置,加上宋代后期的动荡,井陉窑想要异军突起是非常困难的,尽管首创了华北地区的砂圈叠烧技法,并烧造出了天威军官瓶这一类极具形制特点的物件。不过与宋对比非常明显的是,金代是井陉窑的一个鼎盛时期。

此时井陉窑的窑址数量恢复到与唐代比肩的状态,甚至窑址的大小、分布范围等还要更胜一筹。金代井陉窑瓷的釉色更为丰富,白瓷不仅具有唐时期的高度白润和细腻精巧的特征,同时还增添了很多精美的纹饰,更出现了低温二次烧造金三彩、琉璃构件的创新工艺。器型方面也有较大突破,不仅兼顾到日常生活与工艺装饰两方面,还渗透到文玩、熏香、宗教等其他各个方面,已然成为生活瓷器的主流。遗憾的是由于后期战乱,元代及以后的井陉瓷烧制效果已经失去灵性,大多笨拙粗质,明代仅有冯家沟窑场一处烧制的产品作为贡品,清代井陉窑烧瓷釉色青灰,纹饰质朴,具有极为浓厚的乡土气息,清中晚期井陉窑逐渐断烧。

虽然金代是井陉窑烧造盛期,但是如今市面上金代井陉瓷非常少见,所以流通价值很高;而从唐代开始,井陉窑产品就远销埃及、巴基斯坦等国,证明这个阶段的井陉瓷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故以收藏价值来看,一般井陉窑瓷器收藏佳品以金代为主,隋唐时期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宋和元明期间的瓷器又次之,但是特不乏一些特例器物,这就需要十分老练的收藏经验来判断了。例如这里有一件金代井陉窑盘,它的器型比较秀美,釉色十分淡雅,大盘并非呈单调扁平化,有一定弧度保证了器物的线条感。其市场估价为1.2万元,是比较合理的价格,目前市面上保存相对较好的金代井陉窑器物均价都在万元以上。

鼓钉洗瓷器的发展与收藏价值


古说文房四宝,即有笔、墨、纸、砚,其实在这四宝之外,还有一件文人案几上不可或缺的物件——笔洗。顾名思义,笔洗就是一种盛水用于洗笔的容器,其式样繁多,造型大多小巧雅致,富有文艺气息。鼓钉洗即为其中比较有名和受欢迎的一种。

1.宋钧窑三足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15,716,800元,尺寸:口径22.6cm。

鼓钉洗得名于其周身上端环有一圈鼓钉纹装饰的独特造型。鼓钉洗起源于宋代,相传是宋徽宗梦到因在钧瓷洗中洗笔而在一面大鼓上写出了平时难以写出的,洒脱刚劲、清雅秀丽的字体,大臣周邦彦为徽宗圆此梦之说而上奏请示,让钧窑烧制下有三只如意足、身上下沿边各有一圈鼓钉纹的笔洗以呈贡。

2.元 钧窑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5,535,200元,尺寸:直径22cm 高8.9cm。此件鼓钉三足洗工艺复杂,十分难得。

宋徽宗大悦而准,后果然以此洗洗笔写出来的字风韵雅然,自成一派(即后世所称瘦金体),故宋徽宗下旨将钧瓷鼓钉洗封为国宝并御笔题字。为保证宫廷贵胄的使用需求,龙泉窑也受令烧造鼓钉笔洗。

3.北宋 钧窑内天青釉外玫瑰紫釉云足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6,800,000元,尺寸:高15cm。此洗造型规整,形制优美,流畅自然,器身外部施玫瑰紫釉,釉色饱满,内部施天青釉,釉水亮丽,色泽淡雅,内外呼应,足呈云头式,并饰一周鼓钉,底部有“四”字款,十分珍贵。

由此,鼓钉洗一举成名,更因钧窑、龙泉窑精湛的烧制工艺和独特古雅的造型而独得文人捧爱。

4.元 钧窑月白釉三足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5,980,000元,尺寸:直径20cm。

宋代钧窑鼓钉洗不仅造型雅致、做工精湛,而且特征鲜明,是后世仿制者不易逾越的一道门槛。

5.元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4,025,000元,尺寸:直径17.5cm。

第一个是由于工艺流程的特性而出现的釉面棕眼与蚯蚓走泥纹,即一种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

6.月白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2,633,960元,尺寸:口径26cm。款识:宋钧窑。

第二个特征是笔洗底部涂芝麻酱色釉,釉上有“龟裙”色。另一个特征是宋钧窑产笔洗基本不带铭文,仅能见“奉华”和“省府”两种。

7.明初 官钧玫瑰紫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2,300,000元,尺寸:直径19cm。

遗憾的是,由于宋代后期战乱,钧窑、龙泉窑的制瓷工业都受到很大的震荡,加上笔洗造型的推陈出新,鼓钉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烧制工艺在宋后期也几乎完全失传。

8.北宋 钧窑月白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1,467,200元,尺寸:高17.2cm。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如意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枚,下部十八枚。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色浓釉,釉质乳浊。

金、元其间鼓钉洗的仿制比较多,材质也不拘泥于瓷,明初在官窑也流行过一阵时间。清雍正时期,由于制瓷工艺的成熟,已经出现了仿钧窑比较成功的作品,鼓钉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而且在用釉上,雍正时期鼓钉洗多用上好青釉、粉白釉及天蓝釉等,所以非常珍贵;但是整体传世量又非常少,总共也才只有一千件左右,因此十分珍稀。

9. 宋末元初 龙泉窑青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1,076,515元,尺寸:直径16.9cm。

那么根据这些描述,我们不难看出,传世的鼓钉洗真品价值是非常不错的。

10.宋 钧窑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921,800元,尺寸:口径15cm。

比如在2017年1月,由奥斯汀(香港)拍卖行拍出的一件宋钧窑三足鼓钉洗,最后成交出1760万元的高价。即使是后期元代仿品,只要工艺、造型等俱佳,也是拍出了较高的价格。如2014年北京保利(北京)拍卖行拍出的一件元钧窑月白釉三足鼓钉洗,也是拍出了598万元的不俗之价。

11.宋末元初 龙泉窑青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708,113元,尺寸:口径22cm。釉水腴润凝厚,青如梅子。口沿内扣微收,腹部形如矮鼓,有三兽形短足支撑。

清代鼓钉洗以雍正时代始最为成熟,晚清有大量仿品,但是质量远不及雍正时期。所以在收藏价值上,自然取清雍正、乾隆官窑品为佳。

12. 清]乾隆朝 官窑冬青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690,000元,尺寸:口径14.3cm。

比如在2015年,北京东正(北京)拍卖行就拍出了一件清乾隆官窑冬青釉鼓钉洗,成交价达69万元。另有各拍卖行所出的雍、乾两朝前后其他式样鼓钉洗,价格在数万至几十万不等。清晚期作品相对价值不太高,一般在数千到数万,以数千居多。

13.明初 钧窑月白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494,500元,尺寸:直径19.7cm。造型仿青铜器式样,器形端庄典雅,敛口,浅腹,平底。外口沿弦纹两道,其间环列十九枚鼓钉纹一周,近足处亦环列小鼓钉纹一圈十七枚。胎骨厚重,通体釉呈月白色。

例如有件黑釉鼓钉三鱼洗,它声称是宋金时期,但实际上是典型的清晚期磁州窑出产。此笔洗整体器型呈圆鼓状,洗身上段环饰鼓钉纹一周,身中间有突出的三条鱼纹,其形灵活逼真,妙趣天成,品相较好。但是由于是清后期磁州窑仿制品,一来与其声称年代不符,二来是民窑作品,在工艺上精湛程度不及雍、乾两朝官窑之作,同时成色不够大气雅韵,没有鼓钉洗雅致精美的遗风。所以作为藏品,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但如果纯粹出于个人喜好,倒也还是不错的选择。

明葡萄纹瓷器的发展


葡萄自古有多子的寓意,很多富贵人家都很喜欢葡萄纹饰,希望能给自家带来多多的子孙。不过,你知道吗?在古代,葡萄纹瓷器的发展也有一段故事,今天小编就将其分享给大家,想要了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明葡萄纹瓷器的发展

据考古专家介绍,葡萄最早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而作为纹饰使用也非常久远,据说在唐朝就已经非常广泛,由此可见,葡萄纹饰的东西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最著名的莫过于铜镜上的瑞兽葡萄纹,据说拍卖出亿元天价。唐朝将葡萄作为主要纹饰,看重的是它的样式,瑞相,认为葡萄是瑞果,和瑞兽差不多。

葡萄纹纹饰第二个发展高峰期是在元代。元青花出口地主要是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比较喜欢葡萄的,所以,在元青花瓷器中葡萄纹比例非常高。甚至在明初期的时候,官窑瓷器很多都继承了元青花的特色,以葡萄为主要纹饰,寓意吉祥。

官窑如此,民窑却有所不同。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明代洪武、永宣时期,民窑瓷器中几乎看不到葡萄纹饰,但从成化年间开始,民谣瓷器中的葡萄纹大量出现,一度成为明朝瓷器的主流,甚至到了明后期依然广为流传。

不过,与官窑不同的是,民窑烧制的葡萄纹瓷器并不注重果实的瑞相,而是重视葡萄的枝叶、果蔓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民窑中葡萄纹瓷器已经不仅仅是吉祥的寓意,还带有其他寓意。究竟是什么寓意呢?不要急,听小编慢慢说。

要说明白这个新的寓意,就要提及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岳正。岳正一生坎坷,为官也十分正直,后来得罪了权贵遭到贬谪,被流放。直到成化初年才官复原职。岳正此人十分喜欢画画,尤其擅长画葡萄,他曾写过一篇《葡萄说》,其中提到“予尝论其(葡萄)干癯者,廉也;节坚者,刚也;枝弱者,谦也;叶多荫者,仁也;蔓而不附者,和也;实中果可啖者,才也;味甘平无毒入药力胜者,用也;屈伸以时者,道也。其德之全有如此者,宜与菊、兰、梅、竹并驰而争先可也……”

在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岳正以葡萄的枝叶、蔓果、味、屈伸来比喻君子做人、为官品德等,因而,自从岳正的葡萄说流传出去之后,大家都认为葡萄是正人君子的形象代表,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后来,明葡萄纹瓷器不断增多也与之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时期的人还创造了葡萄松鼠纹瓷器,以此来讽刺奸臣残害忠良。

明葡萄纹瓷器多少钱

2015年,一件永乐朝明青花葡萄纹瓷器,拍卖成交价格是3105000美元,折合人民币是20700000元。2007年11月,在西暎东晖拍卖会场,明葡萄纹瓷器以1765064美元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是13767500元。

仅从这两件明葡萄纹瓷器拍卖价格就能看出,明葡萄纹瓷器的市场价格是非常高的。可惜这样的好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人也只能在网络或者是节目中、博物馆欣赏一二。

花卉纹瓷器价值几何


论及瓷器纹饰,必定不能绕开以植物入纹饰的花卉纹瓷器,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入诗入画都是常事,同样的,在瓷器纹饰中,以花卉作为主题的花卉纹,作为一种绚丽华美而富于变化的纹饰,在历代瓷器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那花卉纹瓷器究竟价值几何呢?

花卉纹自宋起即开始运用于瓷器上,但这一时期的花卉纹较为简单,并往往是作为辅助性的装饰配合其他主题纹饰。花卉纹瓷器真正得到发展是在元朝,而明清二朝时其技艺已相对成熟,且颇多创新,所以明清时期品相佳的花卉纹瓷器较之前朝,是更具有收藏价值的。

除了年代,花卉纹瓷器本身的纹饰特点也值得注意。一般来说,花卉纹瓷器重花种类的选择,一般是带有吉祥寓意或高洁品格的花卉,比如牡丹、梅花、莲花等等,都是常见的花卉纹主题。而其中牡丹与莲花的运用在明清时期已较有创新了,特别是永宣青花中,常常可见。本身牡丹是较为绚丽、烂漫的花卉形象,而莲花是高洁、典雅的形象,此二种花卉在花卉纹中常常与缠枝联系起来,繁而秀、媚而端。特别是缠枝莲,在雍正年间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呈现于瓷器上不仅通体精致秀逸,且花枝半卷、翻涌不断,颇具妩媚情态,所以缠枝莲纹还象征着吉祥如意,这样的花卉纹瓷器,就是颇受收藏家们喜爱的。

花卉纹瓷器的价值几何,还需根据其色彩选择、技法多寡来判断。一般来说,花卉纹瓷器的色彩种类是很丰富的。比如青花中就常用花卉纹,此外墨彩也是经常被采用的,进入清后,粉彩与珐琅彩的运用为花卉纹平添几多光彩,甚至出现了更加绚丽的五彩花卉纹瓷器。所以在花卉纹瓷器的色彩鉴赏上,应当注意在明清之前都是较为素净的,明清之后才逐渐走向多彩化。所以从技法上来说,明清之前多是绘制辅助划刻,而在明清之后,在彩绘之外还加入了掐丝、珐琅画等多种技法,使花卉纹瓷器更好地展现了其富丽、华美、精致的特点。

总体而言,花卉纹瓷器的价值是比较高的,而其价格又会因为花卉种类、精美程度、技法多寡、色彩种类以及重要的年代、品相等要素而变动。所以想挑到心仪的花卉纹瓷器,就要注意从以上几点着手鉴赏。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回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回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的瓷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