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鉴别瓷器 > 导航 >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极品瓷器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极品瓷器

鉴别瓷器 瓷器鉴别

2020-11-13

鉴别瓷器。

中国是最早烧制出瓷器的国家,也是历史上烧瓷种类最多、水平最高的国家。曾经一度在外国人的眼中“瓷器”就是中国的代称,瓷器和中国密不可分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北宋定窑玉壶春瓶 高24.4cm

北宋定窑莲花纹大碗 高11.5cm 直径24.8cm

南宋龙泉窑青釉鱼耳瓶 高17.1cm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梅瓶 高31.4cm

南宋景德镇青白瓷斜倚仕女瓷枕 高11.1cm 长22.9cm

中国的瓷器外销起码可以追溯到唐代。

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瓷器出口。早先出口到国外的瓷器因年代久远,因瓷器的易损易碎,大都不复传世界,今天隻是靠考古挖掘出的碎片推断当时出口的规模。世界各大博物馆动辄上千件上万件、件件价值连城的中国瓷器多是近代通过各种渠道流失出去的。

元青花缠枝莲鱼藻纹大盘 直径45.7cm

元青花缠支花卉带盖梅瓶 高44.5cm

元青白釉玉壶春瓶 高27.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全世界范围内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几个大博物馆之一,它所收藏的中国历代瓷器陈列在二楼亚洲馆大厅四周。

藏品从早期青瓷、白瓷,唐代长沙窑、三彩,宋代定、汝、官、钧四大名窑,到元代青花、釉裡红,明、清之际的景德镇青花、红釉、黄釉、斗彩、五彩、墨彩等等应有尽有。在那里几乎可以看到完整、详尽的中国瓷器史。

明宣德青花龙纹罐 高48.3cm,直径48.3cm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 高23.2cm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瓷器收藏中,给人深刻印象的精品有很多,真的是不胜枚举。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法国集美博物馆藏元明清瓷器精品


导读:法国吉美博物馆 又名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位于巴黎第16区。其创始人是里昂工业家爱米尔·吉美(Emile Guimet)(1836-1918)。他在埃及、希腊、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环球旅游中,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并于1889年正式建立这个博物馆。起初,这个博物馆主要展现的是埃及、古罗马、希腊和亚洲国家的宗教文化,但后来,因一系列远东不同地区的考察探险,博物馆在保留古埃及宗教部分的同时,对亚洲越来越关注。

1927年,吉美博物馆归属法国博物馆总部,因而接纳了一大批探险家在中亚和中国考察探险时获得的艺术品。后来,博物馆又先后收到印度支那博物馆的原件真品和法国赴阿富汗考察队提供的出土文物。同时,馆长约瑟夫·赫金完成了馆内中庭加顶工程,使得部分高棉收藏品得以展出。吉美博物馆遂以其泛印度文化圈丰富的艺术收藏而树立名望。

1945年起,法国国有博物馆收藏大规模重新组合。吉美博物馆将其埃及部分转让给卢浮宫,后者则把亚洲艺术部分做为回赠。吉美博物馆因而成为首屈一指的亚洲艺术博物馆。

1993年,吉美博物馆浩大的改建工程得以制定,并于1996年破土动工,现已全面竣工。改建工程首先关注的是:强调自然光线的处理及在占地5500平方米的陈列厅中创造出开放的透视观。

吉美博物馆中藏有自18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品两万余件。在考古领域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商、周朝的青铜器及其马饰车具、铜镜、古币和漆器等。在雕塑领域,除了一些展现佛教艺术的大件作品外,还有汉、唐时期的收藏。在装饰领域,则呈现出完整的历史全貌,通过一万余件陶瓷、粗瓷、青瓷、硬瓷,反映了瓷器历史的技术革新。另外,馆内还收藏了自唐至清代的千余幅绘画作品。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展厅分“远古中国”、“古典中国”和“佛教中国”3大部分,另外西藏与尼泊尔等单独组成了“喜马拉雅山文化”展区。伯希和沿丝绸之路考古收获基本成为中国展品的重点之一。据统计,吉美博物馆藏有伯希和带回的中国文物有绘画(220卷)、木雕(21件)、三角幡头、纺织饰品残片、丝锦和竹编经帙等。

在绘画中,出自敦煌盛唐时期的《阿弥陀西方净土变图》、《普贤菩萨骑象》和《行脚僧像》代表了盛唐艺术影响佛教界的杰作。此外,该馆所展的伯希和所获文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观音像,其中《水月观音》(敦煌·五代)尤为特殊。它纸本加彩墨,为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作品,集合了不同文化因素,深受中亚艺术影响。

古玉收藏大多来自由法国收藏家吉斯莱(GEORGE SGISILET)于1933年捐献给卢浮宫且而后转至吉美博物馆的的赠品。汉玉中最为出色的当属一件《白玉虎》(西汉)玉雕,虎侧身行走于云气之上,身体线条阴刻,简单流利,气势浑然,阳刚而又神秘。另据记载,该馆一件明代“玉杯”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就出现在皇家典藏录中。

在青铜器收藏中也不乏珍品。最为有名的则属于周代铜器的一组《令簋》(西周初),它于1929年出土在洛阳马坡,双兽耳,四足方座,顶部盖已失,口部饰一圈回首凤纹,腹部以钩连雷纹组成。

典藏中青铜器《象尊》则属最为罕见的稀物。它体形庞大,长96厘米、高64厘米、宽45厘米,背部开口的长宽为26和21厘米,属商末铜器;腹外侧与头部刻有兽面纹,耳、鼻、足部饰有鳞纹,应为湖南、湖北出土器。从该尊背部的开口形状判断,其原先应有一个盖,且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东京根津美术馆的藏品“双羊尊”大致相同,遗憾的是顶盖已失和象鼻大部被毁,但它仍不失为目前世上所知的动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如同同时代的大部分尊的风格,《象尊》应该属于殷商晚期的作品,甚至可追溯到西周初期。传说该尊出土于湖南长沙,但无处查证,不过其自然写实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使得专家判断更倾向于“它出自长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

1889年,馆内同时建立图书馆,以东亚和远东艺术的考古书籍为主。里面收藏了欧亚各种语言图书十万余册,杂志一千五百多种。

由于吉美博物馆最初是宗教历史博物馆,图书馆内因此收藏了大量的有关东方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文献。图书馆除了存有欧洲语言的古版书籍之外,还拥有部分特藏和一些东方研究专家的手稿。

摄影档案馆由维克多·戈鲁贝建立,不仅拥有大量关于亚洲考古专题的摄影作品收藏,还有很多19世纪民族人类学方面的老照片。此外,档案馆内还有丰富的印度、东南亚和远东摄影艺术作品。

有声档案馆建于1933年,由当时博物馆副专员菲利普·斯特恩一手促成。当时,他清楚地认识到某些古老的亚洲传统音乐已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淡忘,于是,他决定成立有声资料馆,专门保存这类脆弱的财富。目前,馆内拥有一千八百多张78转唱片、一千多张33转唱片,以及五百多卷民族人类学考察时录制的磁带。

大英博物馆藏定窑白瓷


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均,唯一以生产白瓷为主的就是定窑,其余皆为青瓷。晚唐时期,在古定州,现在河北曲阳一带就能烧制出胎色洁白,釉质莹亮,薄如脱胎的素白瓷。定瓷从唐代出现,北宋中后期发展鼎盛,开始烧制北宋皇室的宫廷用瓷,产品由此风靡一时,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定窑逐渐衰落和废弃,窑工随朝廷南迁,给南方景德镇窑带去了更先进的制瓷工艺。金代有复兴,没落于元末,定窑烧制历史750年左右。

大英博物馆藏定瓷

定瓷釉色,如早冬初雪,清淡素雅。在五代晚期,定窑的瓷土就可以淘洗极精研,所制瓷胎坚致细白,修胎精细轻薄,造型轻巧秀雅,多施满釉且釉色灵动光润,薄而匀净,纯白如牛乳。由于瓷质精优,色调淡雅,纹饰秀美,在北宋中晚期,定窑开始为北宋宫廷制器,因定瓷为民窑御供,所以定窑白瓷有精粗之别。由于装烧技术的改进,北宋早期,定瓷口沿有釉,到了北宋中晚期,为了避免定窑薄胎瓷的变形,采用覆烧工艺,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为了掩饰御供精白瓷的芒口缺陷,就以金,银,铜等金属做包口装饰,史称“金装定器”。大英博物馆所藏定瓷,即多为这类精制白瓷,黑色口沿是金属氧化所致。

大英博物馆藏定瓷划花牡丹纹盘

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一,不同于官哥汝均之处,除了釉色之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它的装饰技法。官哥汝均都以釉色见长,体素无纹,以釉面自然开片为装饰特色,而只有定窑白瓷,光素无纹者少,装饰工艺以划花,印花以外,还有堆花,绣花,锥花等技艺,装饰的纹饰题材也丰富多样,花鸟走兽,凡自然界美好之物,都可用于定瓷装饰。装饰手法多变,应用娴熟,划花工艺,尤为精妙,如下图大英博物馆所藏划花双凫图斗笠盏,用刀或竹篾刻划,线条洒脱流畅,舒朗俊逸,花草摇曳,双凫戏水,画面构图完整,简练传神,意蕴深远。

大英博物馆藏划花双凫图斗笠盏

大英博物馆藏定窑印花花果婴戏图碗

一直以来泪痕,芒口,竹丝刷痕为鉴定定瓷的三要素。泪痕为流釉痕,古籍更以有泪痕者为真品,但真品未必是佳品。实际情况是,各个时代的定窑精品往往很多都无泪痕,五代晚期,宋代早期的定窑精品也无芒口。泪痕,芒口,竹丝刷痕应为制瓷缺陷,多出现在一些制作不甚完美的作品上,只可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鉴定依据。

日本美术馆藏婴戏荷叶枕

宋代留存至今的定瓷,已成供人瞻仰的艺术品,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遥想两宋时期,这些巧思构造,巧工制作的艺术品,大多只是人们日常所用之器物,宋人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品味之高可见一斑。

浙江省博物馆藏宋代龙泉窑瓷器


北宋早期,龙泉窑的产品以淡青釉瓷器为主,在装饰技法上多使用“划花”手法,支烧工艺采用垫圈泥点支烧,与同时期的越窑非常相似,器型也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从器物的外表来判断,二者很难区分。此后开始出现一些独特的器型,如夹层碗、五管瓶、龙虎瓶等,在装饰技法上多使用篦划纹填充纹饰。在施釉技法上,仍使用传统的石灰釉,施釉较薄,釉色以青黄色为主。

一、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执壶

口径7.7、底径7、高20厘米。浅盘口,细长颈,八棱腹,圈足外撇。流长而弯曲,把手背中间被分成两股,肩部置有一对系,中间亦分成两股。腹部的每个区域内都用细线划满花叶纹。通体施淡青釉,圈足内部也有釉,足端无釉。此件执壶制作规整,纹饰优美,为注酒器。初创时期的龙泉窑较多地烧造淡青釉产品,生产年代大致在北宋早期。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越窑是宋以前浙江的制瓷中心,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的巅峰时期,进入北宋以后快速走向衰落直至停烧。关于越窑停烧的原因,目前主要的观点是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燃料不足。越窑的部分工匠转移到龙泉地区烧造瓷器,因此早期的龙泉窑青瓷产品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这件淡青釉执壶的八棱腹与唐代越窑生产的八棱净瓶十分相似,线条纤细的划花纹饰也是五代宋初越窑产品的特色之一。这件执壶年代应该在北宋早期。

二、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夹层碗

口径14.4、底径9、高6.7厘米。由内外两层组合而成,内层呈浅盘状,盘底有一道弦纹,弦纹内刻划三朵莲花纹饰。外层深腹,下腹弧收,大平底,底中央有一圆孔,以碗底为中心,自下而上外壁刻划有十六瓣莲瓣纹,莲瓣的顶部有一道弦纹,莲瓣纹内有细线条。内外夹层中空。通体是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底中心圆孔边缘有釉。为龙泉窑淡青釉产品,年代大致在北宋早期。

三、北宋 龙泉窑青瓷刻划花盖瓶

口径8.1、底径6.9、通高29.5厘米。盘口微敛,喇叭形短颈,溜肩,长弧腹,圈足。颈肩相连处各饰两道弦纹。腹部用减地法施六道纵向凸棱,将腹部分为六个区间,每个区间内刻划一花叶纹,中填篦纹,纹饰基本相同。器盖子口,盖面呈覆盆状,上饰篦划纹,呈水波状,盖钮为宝珠状,宝珠腰部有凸沿。通体施青黄色釉,玻璃质感强,釉面有冰裂和缩釉现象。器盖内部、口沿、圈足内部无釉,胎呈青灰色。与浙江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北宋元丰元年(1078)墓出土青瓷瓶的器型、纹饰十分相似,年代推测大致在北宋中晚期。

四、北宋 龙泉窑青瓷带盖五管瓶

口径8、底径9、高31厘米。器盖为覆盘式,盖钮呈宝珠形,宝珠下部有凸沿,盖面刻划覆莲纹。器身短直口,腹有五节,上四节宽度基本相同。自上往下逐渐外扩,第五节较长,逐渐内收,圈足外撇。第二节处置有等距离的五管。腹部二、三、四节刻逆向斜条状纹饰,第五节刻划双层仰莲纹,瓣面填充篦纹。釉色青黄相间,玻质感较强。圈足足端和内部无釉,露胎处呈土黄色。五管瓶是北宋龙泉窑的特色产品之一,多出于墓葬,为随葬用的明器。与此件相似器型的器物在龙泉龙泉市塔石乡秋畈村北宋元丰元年(1078)墓也有出土,年代推测大致在北宋中晚期。

五、北宋 龙泉窑青瓷盘龙瓶

口径5.1、底径6.8、高24.8厘米。盂形口,长直颈,圆肩,深弧腹,圈足。肩部装饰一道捏制的波浪纹,其上堆塑一条上下翻腾的龙,四足三爪,周围有花、石、祥云点缀。器腹上下各饰一道弦纹,中间刻划缠枝牡丹纹。胫部刻划仰莲纹,纹饰中填充篦划纹。通体施青黄色釉,口沿与底部无釉。宋代龙泉窑多生产此类以龙虎为主题的堆塑瓶,并称为龙虎瓶。

六、北宋 龙泉窑青瓷莲瓣纹敛口钵

口径5、底径3.5、高5厘米。敛口,折唇,斜直腹,平底微向内凹,腹部刻有仰莲纹,上划有篦纹,通体施青黄色釉。莲瓣纹钵是宋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之一,南宋时期也有生产,并且出现了圈足。这件莲瓣纹钵出土于杭州葛岭工地,造型规整,简洁优雅,为宋人的文房用具。

南宋龙泉窑较北宋龙泉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汝窑首创的石灰碱釉开始被广泛运用到瓷器的生产上。南宋龙泉窑青瓷以釉色为胜,产品以素面为主。粉青、梅子青等釉色的瓷器受到时人的喜爱,生产的瓷器远销海内外。

七、南宋 龙泉窑青瓷弦纹梅瓶

口径4、底径6.5、高25厘米。盖呈覆钵状,盖面平齐。瓶口较小,唇外卷,短颈,丰肩,腹部修长,圈足。盖和瓶身饰满弦纹。施粉青釉,腹部大部分区域布满密集的开片纹,开片处泛黄,釉层莹润,从器盖上可以观察到二次上釉的痕迹。底部无釉,露胎处呈灰白色。出土于松阳庆元元年(1195)程大雅墓,为该墓出土6件梅瓶的其中之一。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是龙泉窑生产从薄釉向多次施釉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件梅瓶便是最好的实证之一。

八、南宋 龙泉窑青瓷琮式瓶

长9.2、宽9.2、高25.5厘米。圆口,短颈,方身,圈足,口径与底径相仿。器身四面有横、竖凸起的直线纹,器身共八节。通体施青绿色厚釉,釉色莹润,足端无釉,露胎处呈灰白色。琮瓶,因其造型似史前玉琮而得名。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琮,其实是清末才有的说法。根据台湾大学谢明良的考证,宋人认识中的琮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琮有一定的差距。琮瓶的材质除瓷质外还有石质和铜质,后两者目前仅出于四川窖藏,且年代较瓷质的更早。宋代琮瓶具有某种祭仪功能,明人将此种器型的器物称之为“蓍草瓶”,多将其用来插花,成为明代文人案头清供之一。

九、南宋 龙泉窑花形盒

口径5、底径5、高4.4厘米。整器平面呈正五边形,盖母口,盖面塑一五瓣梅花。盒子口,直腹,正五边形圈足。盒身转角近口沿处刻划四道波浪形弦纹,与盖沿处的弦纹相连接,线条流畅,于细节处见匠心。通体施粉青釉,子母口和足端露胎。粉青釉产品为南宋龙泉窑的特色产品之一,釉面光泽柔和,釉色清新淡雅,颇具玉质感。

十、南宋 龙泉窑鬲式炉

口径11.7、高9厘米。宽折沿,直颈,扁圆腹,下承三乳足。肩部有一周弦纹,腹部至足部各饰一道出筋,三足内侧各有一小孔。整器内外施粉青色乳浊厚釉,足端无釉,露胎处呈灰白色。鬲式炉的器型仿自先秦青铜器中的鬲。宋代瓷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多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器型。这类器物的用途应是做焚香用的香炉,南宋词人吴文英《夜行船·赠赵梅壑》一词中有:“古鬲香深,宫壶花换,留取四时春好”的文字相印证。

十一、南宋龙泉窑青瓷洗

口径12.5、底径6、高4.3厘米。敞口,窄沿,圆唇,斜直腹,圈足。素面无纹饰,通体施粉青色厚釉,足端无釉,呈锈红色,器身薄釉处可观察到白胎。1958年龙泉金村窑址采集,金村是龙泉南区最为重要的三个窑址群之一。这件洗完整无损,造型规整,唯外腹壁有很多黑色的污渍。宋代龙泉窑以釉色闻名,在釉色的筛选上有严格的标准,像此件釉色微瑕的器物就没有经过当时窑工检验,成为一件合格的产品。

十二、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把杯

口径8.6、底径4.4、高3.3厘米。直口,浅直腹,矮圈足,上腹部近口沿处置一圆形把手。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布满开片。口沿与足端无釉露胎,胎呈紫黑色。为龙泉窑中的黑胎类产品。

十三、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碗

口径8.6、底径4.1、高5.1厘米。直口,深腹,近底处骤内收,圈足。通体施青灰色釉,釉层布满均匀细碎的开片。足端无釉,胎壁较薄,露胎处呈紫褐色。

十四、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唾盂

口径16.1、高7.7厘米。浅盘口,束颈,直腹,圈足。圈足与垫饼粘连。通体施青灰色釉,釉层布满气泡和细碎的开片。

十五、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花口瓶

口径5.5、底径5.2、高14厘米。喇叭形六瓣花口,对应的器腹和圈足均呈六瓣花形。束颈,圆弧腹,圈足外撇。通体施青褐色釉,釉面有开片。足端露胎,胎体较薄,呈紫褐色。整齐略扁,为对半合模制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卖仿制馆藏国宝


越来越热的收藏浪潮终于让“正规军”坐不住了。昨天,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燕莎附近开了国内第一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展卖国博馆藏文物的精美仿制品。

馆藏经典仿制出“深闺”

四角矮桌上色彩艳丽的清乾隆斗彩花鸟纹提梁壶,钢丝悬吊的四方玻璃上99%纯金描边、白色瓷燕栩栩如生的河清尊,条案上着色大胆古朴的钧瓷三足炉……这些国博珍藏的一级家当,被原产地的能工巧匠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精心仿制出来,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一些常见的文物精品也被改造为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艺术品:仿古桌椅旁皇家用来衔红烛的铜制仙鹤,嘴里叼着轻盈的流线型灯罩;供桌上古朴的青花瓷灯台上,和谐地配上了纯白色球形灯罩,喜爱收藏又不愿放弃时尚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艺术品收藏与实用兼得的好方法。

国博艺术品开发中心主任陈永德介绍,国博的馆藏文物多达70万件,很多珍贵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国博挑选出其中漂亮而有代表性、且又通俗易懂的一级文物,请艺术家做成仿制品和带有古典气息的现代艺术品,不仅可以创收弥补国博经费的不足,还可以用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承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收藏市场藏金几十亿元

工艺品收藏市场“含金量”大得让人吃惊。每年,京城的收藏品、艺术品市场交易额都高达几十亿元,礼品消费也有六七亿元之多。经过长达两年的缜密市场考察调研,国博终于迈出了走向市场的步伐———成立艺术品开发中心。

其实,国博此举也称不上是前所未有的创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早就已经吃到了螃蟹的“鲜味儿”,在发达国家,办展览收门票只是博物馆的“副业”。以大都会博物馆为例,每年的营业收入有四五亿美元,而其中由门票带来的收入屈指可数,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利用馆藏文物进行的相关经营活动。目前国内也有搞经营比较成功的地方博物馆,每年的收入有5000多万元。

国博艺术品开发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博走上经营之路,取得上亿元的销售业绩是可能的。目前,已经有消息灵通的收藏爱好者捷足先登,订下国博馆藏文物首批仿制品中的高精尖货色。

目标买家锁定塔尖消费群

“我们主要面向金字塔尖的高端人群,高档艺术品领地的重要席位国博志在必得。”陈永德告诉记者,之所以选定燕莎商圈作为落脚点,就是看中了这里是大使馆和跨国公司、国际集团的聚集区,高档买家众多。此次展出的一级文物仿制品中,圆明园四十景图的仿制品售价就达32万元,就连原大四分之一的缩小版,售价也为3.6万元。“除了仿制精美之外,仿制品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制’这个独一无二的品牌落款和国博出具的证书,也会证明高价的物有所值。”

不过,国博的终极目标是“大小通吃”。在不久的将来,大众消费者也能在参观新国博时,顺便买一些具有国博特点的工艺品回家。据了解,国博还打算把触角延伸到更为大众化的办公家具上。比如即将出炉的紫檀木插屏台历等仿古艺术品,会让喜爱仿古家具的实力消费群“持币抢购”。

浙江省博物馆举办馆藏瓷器精品展


200余件异彩纷呈的浙江省博物馆

晚唐龙泉窑的青瓷碗、北宋钧窑的玫瑰紫斑纹盘、南宋定窑的白瓷人物、辽金磁州窑的墨彩纹枕、明代景德镇官窑的彩瓷壶、清代官窑的黄釉簠……,6月25日起,200余件异彩纷呈的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瓷器在其孤山馆区的聚珍馆内展出,集中展示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名窑名瓷的工艺成就。

据介绍,浙江是古代瓷器的发源地和青瓷的故乡,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青瓷文物和对青瓷的研究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而在省博的大量瓷器文物收藏中,还有一个充满神奇和魅力的板块——非浙江窑口生产的宋元名瓷和明清彩瓷,也几乎占据了馆藏瓷器的半壁江山,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品质精美。本次展览正是从这两大瓷器板块中攫取部分代表性的精品,为广大钟情于瓷器鉴赏和瓷器收藏的人们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瓷器发展轮廓。本次展览免费参观,每周一上午闭馆。

北宋钧窑玫瑰紫斑纹盘

宋耀州窑缠枝菊纹深腹碗

南宋白瓷骑驴人物

宋磁州窑白釉四系瓶

宋定窑的白瓷

明晚期“东方朔偷桃”瓷塑像

清康熙年间的青花夜游赤壁诗图提梁茶壶

清光绪年间官窑黄釉“仿元天历簠”

“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器展”在青博展出


记者从青岛市博物馆获悉,市博物馆从上海博物馆引进的年度重点展览“流光溢彩——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器展”,将于本月14日(本周六)正式启幕,展期至9月9日。

陶之古朴,瓷之华美,以及玻璃之晶莹剔透,历来受到艺术家的青睐。玻璃陶瓷器的问世和传世,在文物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近代科技的应用,使欧洲玻璃陶瓷工艺精益求精。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更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艺术家纷纷参与生产过程,将自己的审美融入了作品之中,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据介绍,上海博物馆所藏欧洲玻璃陶瓷器,品类丰富,精美绝伦,不乏名品佳作,是诸多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策划、沟通、筹备,青博此次优中选优,从上博众多玻璃陶瓷器中挑选119件精品,观众可从中一窥欧洲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艺术风尚。

看惯了我国陶瓷玻璃器散发出来的浓厚、庄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欧洲的工匠们又有怎样不同的脑洞,值得市民朋友们前来探索和发现。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此次展览,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欧洲近代玻璃陶瓷工艺的发展以及艺术家的审美历程,有利于世界工艺美术的研究与交流,期待大家前来参观。

相关链接>>>>

炎炎夏日,三伏袭来,与崂山区啤酒节主会场一墙之隔的青岛市博物馆成为市民纳凉避暑的新选择。从7月至10月,青岛市博物馆准备了一系列的社教活动与精彩展览,配合线上的三维文物展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观众在这个夏天体验前所未有的激情,活动具体如下。

四营齐开童彩激萌

暑期,青岛市博物馆全新推出四场夏令营活动。

在“非遗民俗研学营”,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皮影戏是怎样通过灯影的变幻实现民间戏剧的传唱的;蓄积千年农时农事智慧的二十四节气神奇在哪儿?还可以体验西游记皮影人物制作及皮影剧表演、巧手工之二十四节气、手工扎染等手工制作,带你走进生动鲜活的中国技艺。传统舞龙表演学习,科技与智趣游戏结合的我爱玩系列小课堂,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点亮孩子们的更多技能;传统艺人亲临现场捏糖人,让宝贝们追溯粑粑麻麻的童年回忆。还将邀请家长做自己宝贝们的观众,观看孩子们的皮影剧、传统舞龙、大头娃娃的表演。

在“非遗技艺研习营”,孩子们可以体验中国香牌、工笔瓷盘、捏泥人、活字印刷、木艺、陶艺、竹艺、皮艺等十多项非遗知识和手工技艺;美学课堂学习鉴赏传统文房四宝,让孩子们爱上“如此认真的自己”;在创意作品小市集里,可以体验技艺传承“守护者”角色,进行各类手作的现场拍卖;还有自制木偶小剧场的表演,看多才多艺小戏骨们的精彩演出。

除此之外,以上两期夏令营还将推出博物馆特色体验课程:古籍装帧、青铜器修复、书画装裱、木版年画印制及历史、文博知识课堂,投壶、蹴鞠、童学拳等多项传统运动和滚铁环、抽陀螺、放风筝等老游戏。

在“民乐欣赏营”,将携手青岛张薇诸城派古琴艺术交流中心,以乐为媒,向孩子们介绍民族文化遗产--古琴及其它传统乐器,引领孩子们走进中国民乐的世界。届时,将由交流中心的数位演奏名家带来包括古琴、琵琶、古筝、箫、埙等民族乐器的知识讲座、演示及演出,在8月一起随声乐悦动。在“小小讲解员营”,将以丰富藏品资源为依托,由金牌老师亲授讲解与朗诵技巧,训练孩子们的语言逻辑与思维,听清脆童声讲述“童眼”中的博物馆。

精彩展览欢乐出行

这个夏天,青岛市博物馆分别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引进了重量级的展览,为看客奉上视觉盛宴。

除上文提到的7月至9月展出的“流光溢彩——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器展”,青岛市博物馆还于7月至10月,引进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藏《浙、海两派书画名家作品展》。杭州余杭自古“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此次,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从馆藏书画中遴选出40余件套书画作品来到青岛。这些作品大都出于浙派和海派名家之手,年代上自清末,下至现代,风格纷呈,寸缣尺素,风雅流芳。展览彰显了中国书画之气韵,为青岛与杭州两地的文化交流增色添彩。

与这两个展览同时展开的还有两场社教活动:“流光溢彩—立体彩饰玻璃杯”活动、“教师节特别活动——创意玻璃风铃DIY”活动,也静待市民参与。另外,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还将举办青岛市博物馆文博书院的学员们创作的“青少年书法作品展”。

东风西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欧洲瓷器展


加拿大华裔捐赠欧洲古瓷办城市巡回展

由德裔加拿大人帕拉克维茨和他的华裔妻子孙建伟向上海历史博物馆捐赠的近200件欧洲古董瓷器精品,现正在中国的武汉、深圳和珠海等城市巡回展出。

上述巡回展以《东风西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欧洲瓷器展》为名,旨在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欧洲瓷器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出口至欧洲的瓷器对西方瓷器工业的兴起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帕拉克维茨夫妇在去年10月正式向上海历史博物馆捐赠了265件欧洲古董瓷器,这些瓷器绝大多数是欧洲顶尖瓷器制造商的产品,涵盖了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欧洲瓷器发展史的每一阶段。这次展览以欧洲瓷器发展史为主线,分为中国外销瓷器的传播、欧洲仿瓷与欧洲国内瓷业的兴起、欧洲瓷器发展的创新等多个部分。

阅读延伸: 清康雍乾官窑瓷器精品展

景德镇陶瓷馆藏“珠山八友”时期瓷器精品展

瓷器现红孩儿、哪吒?

用瓷器诠释中奥情谊

创意瓷器礼品 展世博风采

明永乐年间瓷器精品《青花折枝瑞果纹罐》将被拍卖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官钧”珍粹


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鼓钉式托(盆) 局部

剑桥市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官钧”瓷器所见以诸式盆、托及出戟尊为主要,查考明代文献及绘画,可知其原为明时之花植器,主要为蒲石用盆。晚明后的用途变得广泛,可载多种花品。而出戟尊则为插花用器,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类花瓶。

如见2012年北京嘉德所释《宪宗御花园赏玩图》中所绘场景,内绘数枚蒲石盆景,见有天蓝色及玫瑰紫色仰钟盆各两件,哥釉仰钟盆一件,皆内布置蒲石,或正是“官钧”。又一长方紫器,栽种矮松一颗。

今所见,盆类中见有七式:菱花式盆、葵花式盆、海棠式盆、四方式盆、六方式盆、仰钟式盆及渣斗式盆,其中四方式盆又有两种,一则直角,一则入角。另托类多与盆类相配,为菱花式托、葵花式托、四方入角式托、六方式托及鼓钉式托,其中鼓钉式托主配仰钟式盆,另又可独立做盆使用,至迟在元代已然如此。

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四方入角式盆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吕纪等人所绘《竹园寿集图》内即以天蓝色鼓钉式托配以哥釉仰钟盆,而湖北省博物馆所藏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内开光中绘一帧“羲之爱兰”图,所用兰盆即为三足鼓式盆。又万历本《琵琶记》之版刻[1],亦独以托为盆,内置蒲石一组,可为例证。

明 弘治 吕纪、吕文英 《竹园寿集图》 绢本设色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 《五同会图》 绢本设色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 万历 《琵琶记》残本

元 景德镇窑 青花四爱图梅瓶 局部

湖北省博物馆 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天津市博物馆藏正德画家朱端《松院闲吟图》,堂前有菖蒲数组,亦可见紫色六方式盆与渣斗式盆。关于“官钧”花器用途的详细考证,可见于郭学雷先生《“官钧”花器用途考》一文[2],内有细致论述,此不赘述。

明 正德 朱端《松院闲吟图》 绢本设色

天津市博物馆

前辑所录海棠式盆及托两例,其为一套配置,因其馆藏编号在前,故录于前辑,本辑另有海棠式盆及托数例,按其馆藏编号顺序录入。

十.鼓钉式托(盆)

1.明初 钧台窑 窑变紫釉鼓钉式托(盆)

款号:一

最大径:H.9.2×D.24.1cm

足径:D.17.5cm

馆藏编号:1942.185.42

2.明初 钧台窑 窑变紫釉鼓钉式托(盆)

款号:一

最大径:H.9.4×D.24.3cm

足径:D.17.5cm

馆藏编号:1942.185.43

3.明初 钧台窑 窑变紫釉鼓钉式托(盆)

款号:一

最大径:H.9.2×D.24.4cm

足径:D.17.6cm

馆藏编号:1942.185.44

4.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鼓钉式托(盆)

款号:二

最大径:H.8.8×D.24.4cm

足径:D.18cm

馆藏编号:1942.185.45

5.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鼓钉式托(盆)

款号:七

最大径:H.6.9×D.18.7cm

足径:D.13.2cm

馆藏编号:1942.185.46

6.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鼓钉式托(盆)

款号:七

最大径:H.6.7×D.18.9cm

足径:D.13.4cm

馆藏编号:1942.185.47

7.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鼓钉式托(盆)

款号:七

最大径:H.7×D.18.9cm

足径:D.13.5cm

馆藏编号:1942.185.48

8.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鼓钉式托(盆)

款号:一

底铭:瀛台 兰室用

最大径:H.6.7×D.17.6cm

足径:D.13cm

馆藏编号:1942.185.49

9.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鼓钉式托(盆)

款号:四

最大径:H.7.6×D.20cm

足径:D.14.2cm

馆藏编号:1942.185.50

十一.菱花式托

1.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菱花式托

款号:三

最大径:H.7.2×W.23×D.22.8

足径:D.14.2cm

馆藏编号:1942.185.51

十一.葵花式托

1.明初 钧台窑 天蓝紫釉葵花式托

款号:一

底铭:建福宫 敬胜斋楼下用

最大径:H.8.8×W.24.4×D.25

足径:W.15.3×D.15.9cm

馆藏编号:1942.185.52

十二.海棠式盆

1.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海棠式盆

款号:一

底铭:重华宫 随安室用

最大径:H.16.5×W.26.5×D.21.5

足径:W.17×D.12.3cm

馆藏编号:1942.185.56.1

十三.海棠式托

1.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海棠式托

款号:一

底铭:重华宫 漱芳斋用

最大径:H.7.9×W.23×D.18.2

足径:W.17.7×D.13.5cm

馆藏编号:1942.185.56.2

十四.仰钟式盆

1.明初 钧台窑 天蓝釉仰钟式盆

款号:四

底铭:重华宫 静憩轩用

最大径:H.20×W.23×D.25.3

足径:D.13.5cm

馆藏编号:1942.185.57

十五.出戟尊

1.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出戟尊(残例)

款号:被截去

最大径:H.25.1×mouth Diam.20.9cm

足径:D.13.3

馆藏编号:1942.185.58

2.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出戟尊(残例)

口及底部包有金属附件,附清宫玉顶木盖

款号:被截去

最大径:H.10.6×Diam.15.2cm

足径:D.10.1

馆藏编号:1942.185.59A/B(盖)

十六.渣斗式盆

1.明初 钧台窑 渣斗式盆(磨口残例)

口颈磨去,包附铜件,附银镂空盖

款号:十

最大径:

足径:

馆藏编号:1942.185.60A/B(盖)

十七.撇口碗及撇口浅碗

1.明初 钧台窑 天蓝釉撇口浅碗

最大径:H.11.6×D.34.5cm

足径:D.20.9cm

馆藏编号:1942.185.61

2.明初 钧台窑 玫瑰紫釉撇口碗

最大径:H.12.1×D.27.6cm

足径:D.13.1cm

馆藏编号:1942.185.62

注释:

1.转录自《“官钧”瓷器研究》,图89,P36,2004年。

2.郭学雷:《“官钧”花器用途考》,《故宫文物月刊》,2014年11月。

声明:本文所用社外图片以及数据皆来自各大博物馆与拍卖之官方网站和相关著录,相关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本文仅供学习使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极品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极品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鉴别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