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鼓钉洗瓷器的发展与收藏价值

鼓钉洗瓷器的发展与收藏价值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空鼓的瓷砖 古代瓷器的支钉

2020-11-09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古说文房四宝,即有笔、墨、纸、砚,其实在这四宝之外,还有一件文人案几上不可或缺的物件——笔洗。顾名思义,笔洗就是一种盛水用于洗笔的容器,其式样繁多,造型大多小巧雅致,富有文艺气息。鼓钉洗即为其中比较有名和受欢迎的一种。

1.宋钧窑三足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15,716,800元,尺寸:口径22.6cm。

鼓钉洗得名于其周身上端环有一圈鼓钉纹装饰的独特造型。鼓钉洗起源于宋代,相传是宋徽宗梦到因在钧瓷洗中洗笔而在一面大鼓上写出了平时难以写出的,洒脱刚劲、清雅秀丽的字体,大臣周邦彦为徽宗圆此梦之说而上奏请示,让钧窑烧制下有三只如意足、身上下沿边各有一圈鼓钉纹的笔洗以呈贡。

2.元 钧窑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5,535,200元,尺寸:直径22cm 高8.9cm。此件鼓钉三足洗工艺复杂,十分难得。

宋徽宗大悦而准,后果然以此洗洗笔写出来的字风韵雅然,自成一派(即后世所称瘦金体),故宋徽宗下旨将钧瓷鼓钉洗封为国宝并御笔题字。为保证宫廷贵胄的使用需求,龙泉窑也受令烧造鼓钉笔洗。

3.北宋 钧窑内天青釉外玫瑰紫釉云足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6,800,000元,尺寸:高15cm。此洗造型规整,形制优美,流畅自然,器身外部施玫瑰紫釉,釉色饱满,内部施天青釉,釉水亮丽,色泽淡雅,内外呼应,足呈云头式,并饰一周鼓钉,底部有“四”字款,十分珍贵。

由此,鼓钉洗一举成名,更因钧窑、龙泉窑精湛的烧制工艺和独特古雅的造型而独得文人捧爱。

4.元 钧窑月白釉三足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5,980,000元,尺寸:直径20cm。

宋代钧窑鼓钉洗不仅造型雅致、做工精湛,而且特征鲜明,是后世仿制者不易逾越的一道门槛。

5.元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4,025,000元,尺寸:直径17.5cm。

第一个是由于工艺流程的特性而出现的釉面棕眼与蚯蚓走泥纹,即一种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

6.月白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2,633,960元,尺寸:口径26cm。款识:宋钧窑。

第二个特征是笔洗底部涂芝麻酱色釉,釉上有“龟裙”色。另一个特征是宋钧窑产笔洗基本不带铭文,仅能见“奉华”和“省府”两种。

7.明初 官钧玫瑰紫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2,300,000元,尺寸:直径19cm。

遗憾的是,由于宋代后期战乱,钧窑、龙泉窑的制瓷工业都受到很大的震荡,加上笔洗造型的推陈出新,鼓钉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烧制工艺在宋后期也几乎完全失传。

8.北宋 钧窑月白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1,467,200元,尺寸:高17.2cm。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如意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枚,下部十八枚。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色浓釉,釉质乳浊。

金、元其间鼓钉洗的仿制比较多,材质也不拘泥于瓷,明初在官窑也流行过一阵时间。清雍正时期,由于制瓷工艺的成熟,已经出现了仿钧窑比较成功的作品,鼓钉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而且在用釉上,雍正时期鼓钉洗多用上好青釉、粉白釉及天蓝釉等,所以非常珍贵;但是整体传世量又非常少,总共也才只有一千件左右,因此十分珍稀。

9. 宋末元初 龙泉窑青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1,076,515元,尺寸:直径16.9cm。

那么根据这些描述,我们不难看出,传世的鼓钉洗真品价值是非常不错的。

10.宋 钧窑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921,800元,尺寸:口径15cm。

比如在2017年1月,由奥斯汀(香港)拍卖行拍出的一件宋钧窑三足鼓钉洗,最后成交出1760万元的高价。即使是后期元代仿品,只要工艺、造型等俱佳,也是拍出了较高的价格。如2014年北京保利(北京)拍卖行拍出的一件元钧窑月白釉三足鼓钉洗,也是拍出了598万元的不俗之价。

11.宋末元初 龙泉窑青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708,113元,尺寸:口径22cm。釉水腴润凝厚,青如梅子。口沿内扣微收,腹部形如矮鼓,有三兽形短足支撑。

清代鼓钉洗以雍正时代始最为成熟,晚清有大量仿品,但是质量远不及雍正时期。所以在收藏价值上,自然取清雍正、乾隆官窑品为佳。

12. 清]乾隆朝 官窑冬青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690,000元,尺寸:口径14.3cm。

比如在2015年,北京东正(北京)拍卖行就拍出了一件清乾隆官窑冬青釉鼓钉洗,成交价达69万元。另有各拍卖行所出的雍、乾两朝前后其他式样鼓钉洗,价格在数万至几十万不等。清晚期作品相对价值不太高,一般在数千到数万,以数千居多。

13.明初 钧窑月白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格:494,500元,尺寸:直径19.7cm。造型仿青铜器式样,器形端庄典雅,敛口,浅腹,平底。外口沿弦纹两道,其间环列十九枚鼓钉纹一周,近足处亦环列小鼓钉纹一圈十七枚。胎骨厚重,通体釉呈月白色。

例如有件黑釉鼓钉三鱼洗,它声称是宋金时期,但实际上是典型的清晚期磁州窑出产。此笔洗整体器型呈圆鼓状,洗身上段环饰鼓钉纹一周,身中间有突出的三条鱼纹,其形灵活逼真,妙趣天成,品相较好。但是由于是清后期磁州窑仿制品,一来与其声称年代不符,二来是民窑作品,在工艺上精湛程度不及雍、乾两朝官窑之作,同时成色不够大气雅韵,没有鼓钉洗雅致精美的遗风。所以作为藏品,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但如果纯粹出于个人喜好,倒也还是不错的选择。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井陉窑瓷器发展与收藏价值


井陉窑的发展在中国瓷器历史中共留下一千年余年的步伐痕迹,其自隋朝而始,至元代势微,至清而彻底终结,最早的井陉白瓷发掘于距今约一千四百年的井陉窑遗址中。井陉窑与磁州窑、定窑、邢窑并称为河北四大名古窑,在整个烧造过程中均以白瓷为主,也多烧黑釉瓷、黑褐釉瓷及绛瓷,偶见黄釉瓷、绿釉瓷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井陉窑发迹于隋朝,初烧阶段的井陉此瓷器以白瓷、青瓷及黑釉瓷居多,器物造型基本都圆整周正,釉色透亮匀净。其中,隋朝井陉瓷的白釉瓷器胎色两种,一是纯白,二是青灰。

在工艺上,胎多施以白色化妆土,再罩透明釉,釉色多有闪青或者偶见偏黄白色。到了唐朝,井陉窑迎来了第一个盛烧期,此阶段最大的特色是出现了隋朝三种釉色器物以外的、里白外黑的双色釉器,同时中唐开始的井陉瓷在装饰上逐步大面积出现划花、剔花、刻花及点彩等多种外范印花技法。发展到此时,井陉白瓷的烧造技艺已经比较成熟,唐白瓷精品中的不少器物都来自井陉窑,这些瓷器无一不在厚朴大气中透露出精致庄重的美感。

晚唐和五代时期,经过前期积淀,井陉窑已经具有很大规模,生产器具也在原来的日用品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比较多的装饰摆件,继承了唐中期瓶类造型丰富多变和塔式罐个性突出的一些特征,非常具有时代魅力。宋代井陉窑出土器物相对不多,其中瓷枕较为常见。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宋代人文风气里汝窑、钧窑等的受欢迎程度更高,井陉窑产品无法占领主流位置,加上宋代后期的动荡,井陉窑想要异军突起是非常困难的,尽管首创了华北地区的砂圈叠烧技法,并烧造出了天威军官瓶这一类极具形制特点的物件。不过与宋对比非常明显的是,金代是井陉窑的一个鼎盛时期。

此时井陉窑的窑址数量恢复到与唐代比肩的状态,甚至窑址的大小、分布范围等还要更胜一筹。金代井陉窑瓷的釉色更为丰富,白瓷不仅具有唐时期的高度白润和细腻精巧的特征,同时还增添了很多精美的纹饰,更出现了低温二次烧造金三彩、琉璃构件的创新工艺。器型方面也有较大突破,不仅兼顾到日常生活与工艺装饰两方面,还渗透到文玩、熏香、宗教等其他各个方面,已然成为生活瓷器的主流。遗憾的是由于后期战乱,元代及以后的井陉瓷烧制效果已经失去灵性,大多笨拙粗质,明代仅有冯家沟窑场一处烧制的产品作为贡品,清代井陉窑烧瓷釉色青灰,纹饰质朴,具有极为浓厚的乡土气息,清中晚期井陉窑逐渐断烧。

虽然金代是井陉窑烧造盛期,但是如今市面上金代井陉瓷非常少见,所以流通价值很高;而从唐代开始,井陉窑产品就远销埃及、巴基斯坦等国,证明这个阶段的井陉瓷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故以收藏价值来看,一般井陉窑瓷器收藏佳品以金代为主,隋唐时期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宋和元明期间的瓷器又次之,但是特不乏一些特例器物,这就需要十分老练的收藏经验来判断了。例如这里有一件金代井陉窑盘,它的器型比较秀美,釉色十分淡雅,大盘并非呈单调扁平化,有一定弧度保证了器物的线条感。其市场估价为1.2万元,是比较合理的价格,目前市面上保存相对较好的金代井陉窑器物均价都在万元以上。

黑釉瓷工艺发展与收藏价值


说起中国瓷器,大部分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可能都是烟雨朦胧,纯粹欲滴的青花瓷或者明丽华美,流光润泽的各式彩瓷,而宁静深邃、俊豪端稳的黑釉瓷则不太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实际上,黑釉瓷是我国传统瓷器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品类,尤其是在民间生活上的运用,可以说自创烧起,贯穿始终。

目前普遍认为黑釉瓷的创烧最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因为在东汉墓葬中,已经出土了部分黑釉瓷器,并且发现了德清窑的东汉及三国遗址。在当前已经发现的黑釉瓷窑口遗址中,专家发现黑釉瓷的烧造与青瓷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工艺上的共通点比较多。

但是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最突出的是黑釉瓷的胎体瓷质比不上青瓷细腻,瓷器断面粗糙并且有明显的颗粒。虽然这个时期的黑釉瓷也有精、粗之分,并且由于烧制温度高而胎釉结合紧密,但整体制作水平都不高,器型非常简单,釉层厚薄不均,甚至在物件底部常常出现蜡泪痕聚积现象。

不过随着手工艺发展,黑釉瓷也进入了提升阶段,即两晋和南北朝时代。以德清窑为代表的黑釉瓷窑口,烧制技术已近日渐提高,黑釉瓷产量增加。这个阶段的黑釉瓷器,胎体材料的含铁和钛的量较高,所以大部分可呈砖红色、浅褐色或紫色。同时,为了达到器物釉面滋润,色黑如漆的效果,这个时期的黑釉釉层都上得比较厚,因此有乌光闪亮的感觉。从器型来看,这个时期黑釉瓷主要是碗盘、壶罐、盆钵、香炉、灯盏一类,总体涵盖面还是很广。但是装饰仍然以器物口沿、肩部或腹部简单的弦纹为主,还没有出现复杂的图案。

唐、宋辽金及元,是黑釉瓷发展的繁荣高峰时期。这个阶段的黑釉瓷窑口分布地区广泛,瓷器品种丰富,器型多样,质量提高明显,纹饰内容多变,且器物整体带有非常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此时的黑釉瓷,一般胎体厚重坚致,釉色黑亮润泽,跟同时期的青瓷、白瓷等发展水平一致。最突破的是在唐代时它打破了品种的单一,从以前的纯黑釉器件,次生出大量花色黑釉瓷器,即花黑釉,并且在宋代生产中不断丰富。建窑、吉州窑作品就是最杰出的代表,有鹧鸪斑、兔毫、玳瑁、剪纸贴花、木叶纹等品类。而这种大量的生产,也是当年瓷器外销需求的一个真实写照。

到了明清,黑釉瓷就逐渐衰落了,青花、斗彩、粉彩、珐琅彩等成为主流。黑釉瓷烧制规模急剧减小,数量骤减,大多只是小型窑口烧制供民间生活使用,不再具有花黑釉时期的盛况。

目前市场上黑釉瓷价格最好的,自然是唐、宋辽金和元这个黑釉繁荣阶段的,最好是官窑出品。前几个月,一件高仅为17.2cm的宋代的吉州窑黑釉长颈瓶,由台湾中正拍卖行上拍,最终拍出了2838万元的超高价。近日,一件元代黑釉铁锈斑纹碗,在2018年澳门拍卖会上就取得了638万元的成交价。宋代黑釉瓷真品,工艺和品相俱佳的,一般价格都很高。像2017年香港蘇富比拍卖拍出了一只价值1450万元的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葵式盘。同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出的一件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黑釉铁锈花花叶纹玉壶春瓶也是拍出了716.5万元的不俗价格。可见,黑釉瓷的收藏热度有增不减,价值颇高。

回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


中国传统瓷器中,有几种纹饰是非常经典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比如万字纹、回纹等等。回纹,顾名思义,是因为与汉字“回”非常相似,因此而得名“回纹”。那回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又怎么判断其有没有收藏价值呢?

回纹自瓷器诞生开始就被广泛地运用于瓷器装饰上。比如在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上,即可见回纹,所以回纹瓷器是瓷器中比较经典的瓷器。而具体到历代的回纹瓷器装饰,则颇多流变。比如有的瓷器是以单个回纹依次排列组合而成的,而有的瓷器则是由正反相对的一组回文连接在一起作为瓷器装饰,也被后人称之为“对对回纹”,同时,瓷器上的回纹都是连续不断的,寓意着福寿的延绵不绝。

回纹瓷器的发展巅峰在宋朝,因为宋复古之风流行,所以自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回文在宋朝瓷器中再度被广泛的运用起来。这一时期的回纹瓷器较之于前朝的华丽风格,自有一番简朴清逸之美,特别是青花的回纹瓷器,充分体现了这样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尽管宋回纹瓷器没有过多的装饰、色彩,但是非常注重纹饰的端丽、整齐。特别是其中景德镇烧制的回纹瓷器,其回纹排列整齐、端庄、俊美,刻划的线条流畅、精美、生动,是历代会纹瓷器中的上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而在宋朝之后,明清两朝是回纹瓷器发展的又一个小高峰,在这一时期出品回纹瓷器,除了仍然非常注重线条的延展与流畅外,对于空间感也有了很高的要求。这一时期的回纹瓷器,不再只是单纯的整齐排列,在整齐之上开始有了变化。同时清代回纹瓷器更加注重“一笔回文”,即用一条线条来表现一排回纹,所以要求线条的粗细布局都要整齐,这就需要精密的计算,是官窑比较容易达成的效果,所以明清回纹瓷器以官窑出品为上。排列方式的改变使回纹有了生命力。并且回纹的粗细虽然仍是整齐划一的,但上下的大小都不同,画面错落有致,较之于宋朝回纹瓷器,更加生动晓畅,把福寿延绵、吉祥长久的寓意更好的体现出来。

总体而言,回纹作为瓷器装饰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宋、明两个小高峰,宋回纹瓷器典雅秀逸、重线条刻画,明回纹瓷器生动富丽、重色彩与变化,各美其美,但都以官窑出品为上,特别是宋景德镇回纹瓷器与明“一笔回文”瓷器,都是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

清代珐琅彩的发展特征与收藏价值


珐琅彩瓷,曾被称作彩瓷皇后,是风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一种彩绘瓷器。其实珐琅器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真正开始制作是在明朝年间,但没有什么精美作品。及至清朝,康熙帝对珐琅器特别青睐,因此专设制造处以烧制高水准的精美珐琅器供宫廷之用。

后期,造办机构研发了瓷胎画珐琅的技艺,至此,珐琅彩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现了。珐琅彩瓷器属于二次烧造的釉上彩瓷器,是先用进口珐琅料在烧制好的景德镇白釉瓷上绘画纹饰,然后再经宫内窑火烧烤而成。其成品胎体轻薄,色彩光亮凝厚,绘画精细秀美,纹饰微微凸起,在当时是只供皇家观赏的高级艺术品。

康熙时期,为解决珐琅料在瓷胎上的附着问题,烧制时主要以掐丝珐琅和铜胎画珐琅为珐琅彩瓷的彩绘工艺;兼并使用粉彩打底的晕染手法,因此瓷画色彩和质感都变得更加生动、华丽,装饰效果非常好。由于技法处在摸索阶段,最初珐琅彩瓷的形制以碗为主,其色彩搭配和纹饰布局,大多仿照铜胎画珐琅。

到康熙后期和雍正初年,随着技艺的改进、完善,彩瓷的样式逐渐增多,画面内容逐渐丰富。雍正中期,珐琅彩瓷的制作技术步入成熟阶段,问世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珐琅瓷,主要有两方面长足的进步。一是宫内造办处开始自产珐琅料,给珐琅器的增产提供了一定条件;二是在绘画上,引入了很多中国画传统技法,彩绘手法更为精致,东方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及至乾隆时代,珐琅彩瓷出现由盛转衰的趋势。乾隆初、中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珐琅彩瓷的彩绘题材范围大为增加,西洋人物、风景等大量出现在彩瓷画面中。烧制工艺经过康乾两代的进步与沉淀,已经达到一个巅峰境界。但是由于乾隆帝对玉器和西洋物件的喜爱多于对珐琅器的喜爱,所以宫内珐琅彩造办声势渐弱;另一原因是景德镇烧造的珐琅彩瓷已经足够满足宫廷用度,宫内的流行风气已经转向纯粹的粉彩,所以宫内造办的珐琅瓷走向衰微。

但是纵观清代珐琅彩瓷的整个发展历程,它作为宫廷御用、观赏的名贵物件,不仅是清三代彩瓷烧造工艺最高水准的代表,更有非凡的美学意义和珍贵的清代瓷业考证史料价值。再加上近几年收藏界对珐琅彩都是热捧的一个态度,所以目前市面上,清珐琅瓷的收藏价值是非常好的。

最近时间段内,珐琅彩成交价最高的是4月份由香港苏富比(香港)拍卖行拍出的一件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高达2.388亿元。此前的珐琅彩瓷拍卖行情也没有过低迷,品相和保存度较好的物件一般成交价都在数十万至数千万元级别。

正是因为珐琅彩瓷的市场热度很高,在收藏过程中大家更要注意鉴别真假,由于珐琅彩瓷的仿制工艺较为复杂,非行家可能一时难以分辨,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是对于一些破绽明显的或者“开门假”器物,基本可以靠收藏经验来判定。

以有件所谓的清代古月轩人物纹鼻烟壶为例,它虽然做工较为细腻,画工也不错,但它就是一件“开门假”器物。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古月轩”款鼻烟壶并不等同于珐琅彩瓷,并且珐琅彩瓷器中没有任何署“古月轩”款识的作品,有此款的定为仿品。这件鼻烟壶,同时还出现了材质、色彩和画工三方面问题。此物件材质较晚,属于吹制出来的料器壶,没有二次烧造所以把玩时彩易脱落;而色彩上,人物画的墨彩用得非常现代,没有古韵。最后是画工,人物造型、线条均与清代不一致,这从与清代珐琅彩瓷名品上的人物形态对比就非常容易发现。

越窑青瓷的发展简介与收藏价值


唐诗中形容越窑青瓷的烧制,有这样一句:“夺得千峰翠色来”,以此可见越窑青瓷的色彩纯正明丽。越窑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釉瓷器,因此也有母青瓷之称。

越窑青瓷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正式创烧的历史开始于东汉年间,以龙窑为代表的越窑窑系逐步形成,东汉末期的越窑青瓷已经具备了釉层丰富勾称、色泽青翠、玻璃化良好的特点。及至两晋时期,越窑的发展变得比较蓬勃,烧制品种更加丰富,烧制温度可达到1300℃,产品性能已经达到现代高温瓷的要求,这标志着越窑青瓷的烧制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此时的越窑青瓷釉面平整光亮,釉色青纯内敛,注重艺术与功用的结合,纹饰装饰手法呈现多样化、繁复化的特征。南朝时期,越窑青瓷的发展步入一个低谷,不仅器物种类不断减少,同时纹饰也转复简单化风格,但由于受到佛教影响,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莲花纹等装饰。到隋朝,越窑青瓷上大量出现印刻的花卉纹饰并成为主流风格,在这个阶段内,越窑青瓷的纹饰完成了由繁缛走向清理雅致的彻底转变。

从唐代开始,越窑青瓷进入了大发展和鼎盛阶段。唐代的越窑,青瓷作品完成了由“粗”到“精”的质量飞跃,北方的邢窑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此时的越窑青瓷虽然多为素面,但是造型丰腴大气,修胎精细,釉色青黄温润,有着“类冰类玉”的质感,线条纹饰流畅舒展,气韵典雅高贵。被文人墨客大肆追捧、赞赏的“秘色瓷”也在这个时期问世。

到了五代时期,越窑青瓷胎体较薄,又要显得更加显得优美秀致,主要是审美形态的改变与制瓷工艺的进步所致。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出现了重纹饰的倾向,瓷器的个性化装饰尤其得到重视。

越窑入宋,已经展露出强弩之态,但是北宋初期的越窑仍然坚持追求青瓷的本真,使得这一时期的器物更加精巧,釉色纯亮而纹饰秀美,尤其是创新了镂空技法和浅浮雕效果的剔刻,至今令人喟叹。但是北宋中期,越窑渐渐失去宫廷用瓷的优势,到北宋晚期窑口骤减,烧造成品种类比较单一,釉色灰暗,修坯不精,装饰草率。虽然此期间也有少量精品,但是已经无法挽救越窑青瓷的落败,南宋以后越窑基本绝迹,终于还是走向衰亡。

好的越窑青瓷器物品质卓越,存世量相对稀少,加上它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古瓷工业发展历史绝佳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所以它的收藏价值是很多元化,也是比较高的。

2016年佳士得(香港)拍卖行就拍出了一件价值160万元的晚唐越窑青瓷执壶,大部分品相较好、保存也不错的越窑青瓷拍出价都在数万到数百万不等。也有在此基础上年代非常久远的,可以达到千万的估价。但需要明确的是,在越窑衰落阶段出产的器物,若非精品,其价格肯定不会太高,一是品相的瑕疵,而是年代相对近一些,甚至可能是后世仿品。所以在收藏时一定要注意辨别,规避风险。

团凤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


在中国传统瓷器装饰中,龙纹与凤纹都是非常经典的纹饰,历代都有佳品。而在清朝出现的团凤纹瓷器,更是兼具创新性与艺术性于一身,为清朝瓷器增添了许多光彩,那么团凤纹瓷器是怎么发展的,又该如何鉴赏其价值呢?

团凤纹,顾名思义,是以圆形为形状主体,并在其中绘制凤凰,呈现出“团圆”、“富贵”的气度,而团凤纹瓷器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精美非凡、大气磅礴。清朝的团凤纹瓷器,以中期为佳,这一时期往往是在圆形内绘制单只凤凰或者一双凤凰,取“成双成对”、“好事成双”之意,是当时的陶瓷艺术对于圆满的表达。同时清代官窑在单团凤纹的基础上创新,在单纯的凤凰图周围装饰一些流云纹、霞光纹,使画面更加生动、精美。特别是清雍正年间的团凤纹瓷器,器型大气,团凤绘制得秀逸典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同时,清照的团凤纹一般是运用于青花瓷上的。清青花瓷为一次烧制完成,所以显色度高且莹润饱满,这使得团凤纹瓷器能够很好地将青花与团凤纹的特点融合了起来,蓝色鲜明、白色素雅,对比起来,加之清晰的线条与分明的层次,更增添了团凤纹的大气美感。青花团凤纹注重色泽的运用与线条的调整,但团凤纹绘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线条粗细不匀的情况,是正常现象,而在色彩的鉴别上应注意,清前期的青花团凤色彩是比后期深的,特别是色釉的浓淡不同导致的“同器多色”情况,是此时期施釉的固有缺陷,后世仿品多色泽鲜丽线条均匀,反而应当注意。

因为清团凤纹主要是作为山水瓷器的点缀,所以非常注重画面整体的意境与布局,在清后期的瓷器中,团凤纹往往是位于瓷器中底部的,画面重留白,团凤纹的绘制也不再是过于精致繁复的,为了不喧宾夺主,这一时期的团凤纹重精神气态,凤头高昂、尾羽飘逸,与山水纹饰结合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这一时期团凤纹瓷器的鉴赏要点。

总体而言,团凤纹瓷器虽清代才出现,但其富丽华美的形象已深入人心。鉴赏团凤纹瓷器时需注意其与多种吉祥纹饰的结合,前期与后期色泽、线条、画面布局的变化,特别是其与青花的结合。色泽鲜妍、线条流畅、釉面均匀、凤纹精神秀逸的,就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团凤纹瓷器。

宋代瓷器的美学价值与收藏机会


宋瓷的美学价值与收藏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喟。宋代离我们很远,却又近在咫尺。倘若悉心观照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回闪着宋代的身影,有时像马远笔下的一丛修竹,摇曳生姿,有时像苏东坡吟诵的赤壁大战,惊涛拍岸。更直接的证据是,我们许多触手可摸的器物,到那个朝代就发展得非常精致了,比如家具、园林、赏石、首饰、服装、文房用品等,闻香、品茶、抚琴等雅致的休闲方式也整理出一整套高度仪式化的程式。

今天,在讨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我们从宋代汲取的话题最有趣味。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瓷之美,何止五大名窑

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均、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

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均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在南方呢,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因称南宋官窑,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活在民间的宋瓷,其实并不贵

既然宋瓷优雅,为何在今天的拍卖会上,频频刷新纪录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珐琅彩?首先,这是时代风气的折射,或者说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了问题。不少人受到清宫剧或电视里鉴宝类节目的误导,以为唯有清代官窑才代表了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其实在旧时,收藏家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窑或哥窑的东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窑。清代的那种艳俗的瓶子罐子,只能在暴发户家里显摆显摆。

其次,稀有性也是决定文物价值的一个因素。现在拍卖会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为存世量极少,只有一百多件,而且多半在国外。而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成交价格高,除了存世量较少之外,还因为当时用波斯、印尼等地进口的苏麻里青为呈色剂,后来这种原料没有了,改为国产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两朝青花那种恰如水墨画的晕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为贵,永宣青花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二十多年前,当民间收藏热刚刚升温时,在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上经常看到宋瓷一闪而过的身影,价格也不贵。一件景德镇窑的影青斗笠碗(俗称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过3000元至6000元。建窑茶盏更便宜,1000元以内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点的,比如磁州窑白底划花梅瓶或耀州窑刻划斗笠碗,三五万元也可以买下来。但当时人们并不当它一回事,现在它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一路攀升。

灰色地带的现实催生新的法规

按照现行的文物法规,凡出土文物是不能交易的。事实上,在市场上现身的宋瓷以及更早的汉唐时期的陶瓷,都以出土为主,代有传承的极少。但为何还是堂而皇之地在流通呢?这就说明现行法规在现实面前的软弱及严重滞后。

前些年,市场管理方面要活跃市场,默许古陶瓷交易,而文物部门要监管市场,经常冲击、追查古陶瓷交易,两家互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后经过多方博弈,达成了默契。由是,市场上就出现了灰色地带。同样,由于古陶瓷造假的成本比较低,市场上出现的假货也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应该有所警惕。

前些年,由于同样的原因,宋代瓷器是不能上拍卖会的,除非卖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藏品是祖传的。但近年来,市场管理开始采取相对灵活的策略。比如铜镜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拍卖品种,而铜镜多半也是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年代远的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但照样上拍,并屡创佳绩。在铜镜的示范效应下,汉晋唐宋时期的古陶瓷也开始现身拍卖会,比如唐长沙窑点彩水盂、宋吉州窑彩绘奔鹿三足炉、三国越窑青釉杂耍乐俑、唐越窑粉盒、南宋仿官釉小洗、唐越窑青釉粉盒、唐越窑青釉直柄壶等精彩的高古陶瓷都显身国内几大拍卖行近年的大拍,并得到藏家的追捧,价格一路看涨。

而作为中国瓷器的天然代表,宋瓷的行情也在国内古玩市场再次启动,并预示着新一轮的升势。如此奇妙的感觉,收藏家们都如春江戏水的鸭子那样感同身受。他们认为:随着国内大规模基建告一段落,这也许是宋瓷最后的收藏机会了。

实事求是地说,宋瓷一类的古陶瓷,被民间小心收藏,总比流向海外要好,更比砸碎了要好。当然,收藏这档事,关键在于鉴宝的眼光与把握机会的决断力,机会永远是存在的。今天在古玩市场里肯定能看到宋瓷的美丽身影,如果你有心去与它结缘的话,千万不要与它擦肩而过了。

而作为中国瓷器的天然代表,宋瓷的行情也在国内古玩市场再次启动,并预示着新一轮的升势。如此奇妙的感觉,收藏家们都如春江戏水的鸭子那样感同身受。他们认为:随着国内大规模基建告一段落,这也许是宋瓷最后的收藏机会了

实事求是地说,宋瓷一类的古陶瓷,被民间小心收藏,总比流向海外要好,更比砸碎了要好。当然,收藏这档事,关键在于鉴宝的眼光与把握机会的决断力,机会永远是存在的。今天在古玩市场里肯定能看到宋瓷的美丽身影,如果你有心去与它结缘的话,千万不要与它擦肩而过了。

明蕉叶纹瓷器的发展与价值


蕉叶纹在明代瓷器中是很常见的装饰,特别是尖头宽尾、次次递卷的蕉叶纹,运用于青花上,是非常典雅、生动的。所以明蕉叶纹瓷器的价值也相对较高。

首先应当注意,蕉叶纹作为装饰最早并不是在明代出现的,早在宋代官窑中就出现了类似“蕉叶”的划花纹饰。但在青花瓷获得广泛认可之后,元明二代的蕉叶纹瓷器有了大发展。特别是在明代,无论是瓶罐杯碗,都常用蕉叶纹装饰,并且从之前简单的划刻技法转变为更有表现力的彩绘,所以明蕉叶纹瓷器是明瓷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类。

明蕉叶纹瓷器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绘制蕉叶纹的地方一般位于瓷器整体的下半部分,或作为衬托绘制于瓷器的颈部,较之于宋朝的绘制位置偏上,但又比清朝蕉叶纹瓷器更注重留白,蕉叶纹也不过于繁复,整体风格素雅,特别是在青花上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圆润、明净、风雅,与蕉叶纹位置合宜、适当留白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鉴赏蕉叶纹瓷器时应注意其纹饰位置,历朝不同。

而形成明蕉叶纹瓷器这种风格的原因,无疑是与明代对芭蕉的定义有关的。除了传统“花中四君子”、“松竹梅”等提法外,在明代,芭蕉也是可以“免俗韵人”的高洁意象,且有“同心吉祥”与“大业有成”的美好寓意。所以明代瓷器上绘制蕉叶纹,也是寄托了民众的意愿的,落于瓷器装饰上,就是圆润、舒展的笔法,甚至多加以海水纹,尽显吉祥。

同时,明代蕉叶纹瓷器在蕉叶的线条勾勒上,也有特点。那就是有虚有实,富于变化。比较常见的手法变化就是以实线勾勒叶脉而以虚实相杂的线描绘边缘,并且较之前朝非常注重双层蕉叶的表现,总体而言明蕉叶纹是更圆润、丰茂的,具体到各个时期又各有区别,比如永宣时期蕉叶纹下粗上圆,叶片相对稀疏,较为大气;而洪武年间则细密精致,青料色泽较淡。并且根据绘制位置的不同蕉叶纹的形态也有变化,如在上则细长优雅,在下则短宽敦厚,根据蕉叶纹不同的形态上色技法也有不同,有平涂有点涂,使蕉叶纹的色泽与瓷器整体造型完美融合。

总体而言,明蕉叶纹瓷器重纹饰位置的选择与留白的运用,并且在蕉叶纹的勾勒上虚实结合,不同位置绘制手法也不同,非常生动、典雅,并蕴含着美好寓意,是有着较高收藏价值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鼓钉洗瓷器的发展与收藏价值》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鼓钉洗瓷器的发展与收藏价值》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