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隋唐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隋唐瓷,开在帝国与盛世上的繁花

隋唐瓷,开在帝国与盛世上的繁花

隋唐瓷器的鉴别 古代盛酒的瓷器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0-11-14

隋唐瓷器的鉴别。

隋瓷承前启后

尽管隋朝只是父子两朝,短短40 年。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

尽管可以认为中国陶瓷史上,隋代陶瓷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却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当时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亦无文献述及。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 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目前已发现的隋代主要瓷窑有: 河南的安阳窑,位于现安阳市北郊洹河安阳桥南岸,是目前发现的隋代青瓷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河北磁县窑位于河北峰矿区西部的贾壁村内;另有位于湖南的湘阴窑;安徽淮南窑;四川邛崃窑及江西丰南窑等。

隋瓷的主要器形有壶、罐、瓶、碗和高足盘等。壶的基本特征是盘口、有颈、系耳都贴附在肩上,盘口较前代高,椭圆腹,系耳多作条状。高足盘在南北墓中均有出土,可见烧造量大,是隋瓷中较为典型的器物。

隋瓷胎釉在各地窑口之间略有差异,在总体上看,其共同点是胎体较为厚重,胎色因烧制地点和原料而各有变化,以灰白居多;釉仍属石灰釉,呈玻璃质,透明度强,多呈现青色,青中泛黄或黄褐色;器体施釉一般不到底,多是用支具托垫叠烧;瓶罐类器物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叶纹组成的带状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其中印花应用最为普及广泛。

唐三彩骆驼俑局部

唐瓷新时代来临

唐代是世界史里被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

虽然唐代定都长安,但对陪都洛阳地区也极为重视,特别在武则天时,定洛阳为神都,在此地施政达二十年之久。洛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东汉、魏、晋、北朝五百年来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它是首都长安连结关东以及东南地区的枢纽。唐代手工业产业空前繁荣,还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操控,为统治者服务。

于是青瓷、白瓷、唐三彩三分大唐的天下。

唐三彩,一枝独放异彩的花

它虽是陶器,却与一般低温釉不同,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各种色调,斑斓绚丽,颇能显示盛唐风采。

长安与洛阳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这与当时这两个地方所处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当时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属于冥器。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 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色瓷器的烧造。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因为风格比较明显,非常值得一说。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 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频繁。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

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手捧的瓷器

长沙窑褐绿釉贴塑壶 唐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南青北白”从此定局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 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它所构成的 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

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但从商周青铜器发展出来的青瓷审美仍然保持不可撼动的地位。

由于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产品胎质细腻,釉层匀净,造型规整,品种丰富。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釉色装饰为主流,以素面为主,形成独特风格。刻划花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等花卉,绝无繁琐多余之笔。

而越窑青瓷的大发展,引起许多文人骚客的瞩目,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倍加称颂赞美。其中陆羽的评价比较全面而得体,他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认为是当代最完美的瓷器。

白釉双耳兽头壶 唐 广东省博物馆藏(图片提供:广东省博物馆)

越州窑青釉粉盒 唐

技术大跃进时代

技术在这一时期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 米,宽1.7 米,倾斜度10 - 12 度。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唐代越窑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绘装饰,但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湖南长沙窑釉下褐绿彩绘的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 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唐代“花瓷”的出现是陶瓷工艺的又一新创举。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罐、拍鼓等,窑址在河南境内的鲁山窑、郏县的黄道窑等。

唐时,烧制青瓷茶具的窑场很多,著名的有浙江越窑、婺州窑、瓯窑,湖南的越州窑、长沙窑,江西的洪窑,安徽的寿州窑,四川的邛窑等。从目前出土和博物馆藏品及民间收藏来看,唐代婺州窑青瓷茶具主要有茶碗、茶盏、茶盒、茶罐、执壶等。

唐五代婺州窑青瓷茶碗

茶碗为供盛茶饮用之器,在唐代诗文中多被称为“瓯”。茶圣陆羽认为,越窑烧制的淡青色茶碗能与绿色的茶汤相映生辉,“半瓯青泛绿”,从而达到“益茶”的效果。其他如邢瓷之白,寿瓷之黄,洪瓷之褐,都是掩茶汤之色,“悉不宜茶”。同时,越窑的茶盏,外形“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即口沿不外翻而稍有内敛,使茶汤不易外溢,而底稍翻则易于端持,碗“浅”易于最后喝茶末。婺州窑同属浙江越窑大系,在器皿造型、釉色风格等方面均与越窑相近,故陆羽在评点唐代茶碗时将其列为第三。

唐婺州窑青黄釉高喇叭形圈足茶盏(图1) 东阳市博物馆藏。敞口,薄唇,八出葵口,弧腹下收,高喇叭形圈足,圈足内有12个支烧痕。胎质细腻,烧结程度高。内外施青黄釉。为唐婺州窑代表性青釉茶盏。

唐婺州窑青釉玉璧底茶碗(图2) 惜瓷草堂藏。高3.5厘米,口径14.5厘米。敞口,斜腹壁,玉璧底。施青釉,釉质青绿,有玻璃质感。底足有垫烧痕。

唐婺州窑青釉圆唇直口深腹茶盏(图3) 惜瓷草堂藏。高3.5厘米,口径8厘米。圆唇,口沿略外翻,直深腹,圆底内收,饼形足。施青褐釉,施釉不及底。

五代婺州窑青釉五出筋花口茶盏(图4) 惜瓷草堂藏。高3.5厘米,口径8.5厘米。五出筋花口,弧腹下收,喇叭形圈足。茶盏内以针尖刻划团花为饰。内外施青釉。底足有垫烧垫圈痕。

五代—北宋婺州窑六出筋花口淡青釉茶盏(一对,图5) 惜瓷草堂藏。高4.5厘米。六出筋花口,斜直壁,圈足。施淡青釉,釉质莹润。胎质细白。内底印底圈一周,底足无釉,圈足留有指捏纹,系浸釉时所留窑工手指痕迹。圈足为旋削挖足,外壁微撇,内足墙斜旋一刀,使圈足与盏口成细薄之态。整器仿唐或五代之金银器。

五代婺州窑青釉敞口茶盏(图6) 惜瓷草堂藏。高4.5厘米,口径10.5厘米。敞口,弧腹,圆唇,圈足。光素无纹,施青釉,釉质莹润,玻璃质感较强。盏内底印有底圈一周,盏足留有垫烧痕。

五代—北宋婺州窑青釉印花茶盏(图7) 惜瓷草堂藏。高4厘米,口径11厘米。敞口,薄圆唇略外翻。盏内施印痕一圈,内壁印唐草团菊纹,内底为月华纹。外壁无纹,口唇底下施凸弧一道,其下留有仿金银器打制痕。圈足,内底挖足较浅。整器施淡青浅绿釉,釉质莹润,玻璃光泽感较强。此盏仿唐五代金银茶盏样式,实属婺州窑五代至北宋时期难得之精品,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唐婺州窑青瓷执壶

执壶在唐时多称为瓶,作为点茶注汤之用。

唐婺州窑青釉双系瓜棱宝珠盖执壶(图8) 浙江金华武义婺州窑青瓷研究所藏。高15厘米,口径8.5厘米。宝珠盖顶,子母口,瓜棱形圆鼓腹,弯流,曲柄,前后肩部有双系,假圈足。施青黄釉,施釉不及底,壶身以圆形褐斑为饰。

唐婺州窑乳浊釉双系执壶(图9) 惜瓷草堂藏。高18.5厘米,口径9厘米。束颈,圆唇略外翻,橄榄形腹,饼形足。短直流与执柄及双系成对称置于肩部。施青釉,局部有乳浊窑变现象。器形敦实,胎骨坚硬,呈紫红色,质较粗。

唐婺州窑褐釉双系执壶(图10)

浙江武义婺州窑青瓷研究所藏。高24厘米,口径11厘米。口微外翻,短颈,丰肩,圆腹,平底,短流,曲柄,双系。施黑褐釉,釉面有细碎纹片,底不施釉。胎质坚硬,呈紫灰色。

唐婺州窑青釉褐斑纹双系执壶(图11) 惜瓷草堂藏。高26厘米,口径13.5厘米。圆唇外翻,短直颈,丰肩,垂腹,底渐大,浅圈足,双系,短流,执柄略高于壶口。下腹刻3道弦纹。施青釉,釉不及底,壶身施大块褐斑为饰。胎质灰白,较细。

唐婺州窑青瓷鹾簋

唐代饮茶喜加盐花以增茶汤之味,鹾簋即盛盐用的特殊茶具,用瓷制成,呈盆形、瓶形或壶形。婺州窑青瓷方形罐(图12)即为唐时鹾簋之一种,永康市博物馆藏。高6.7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5.4厘米。圆口圆唇,方弧腹。四足从下至上作条状外凸贴至口沿,圆盖顶端置蘑菇形抓手。造型生动活泼,小巧玲珑。胎质灰色,质地细腻。施青色釉,釉层已剥落。

唐五代婺州窑青釉茶盒

唐五代饮茶无论是煎茶还是点茶,均须先用茶碾将茶碾细成末,再过罗后贮于盒中,茶盒即用于盛放茶末。

五代婺州窑青瓷菊瓣纹茶盒(图13) 东阳市博物馆藏。高5.2厘米,口径8.8厘米。形似橘子,盖中部有圆弧突弦纹两圈,中置“S”形带钩状钮,盖面刻划菊瓣纹。子母口,下腹圆弧内收,卧底。胎质灰白细腻,烧结程度高。内外施青釉,釉层均匀,玻璃质感强。

五代婺州窑刻花青瓷茶盒(图14) 武义县博物馆藏。高8.5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10厘米。敛口,圆肩,鼓腹,弧形盖顶置瓜蒂钮,有子口。肩、腹部刻有仰莲瓣纹,分上、中、下3层,每层10瓣。胎质灰白,施淡青釉。

唐婺州窑青瓷贮茶罐

用陶瓷器具贮茶,是饼茶出现以后的事。饼茶的制作工艺与贮存要求有一个干燥的保存小环境,于是瓷质茶罐应运而生。婺州窑唐时所产的茶罐,其基本形制为敞口、深腹、短颈,罐唇略外翻,以便封口贮茶。唐婺州窑青釉四系贮茶罐(图15),惜瓷草堂藏。高14.5厘米,底7.5厘米,口径11厘米。方口,唇略外翻,短直颈,瓜棱腹、圈足。施淡青釉,施釉不及底,底足无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贡瓷2009”--《和谐盛世 富贵中华》


“贡瓷2009”--《和谐盛世 富贵中华》

“贡瓷2009”——《和谐盛世 富贵中华》对瓶,瓶体高39厘米,瓶口直径12.5厘米。瓷瓶丰肩窄口,吉祥祯瑞。瓶体洁白如玉,瓶壁轻薄通透(厚度只有0.28厘米),胎质细腻坚硬,釉面光滑莹亮,色彩清新雅丽,花卉构图栩栩如生。瓶身整体绘制图案宛如翩翩仙子,素含露玉,红若胭脂,争奇斗艳;展现出端庄大方,雍容华贵的韵味;瓶颈均烧有“60周年”标识、瓶底烙有“60大庆特贡国瓷”火漆印。不愧为当代釉下五彩瓷划时代的颠峰之作,万里挑一的极品贡瓷。

据获悉,该套贡瓷由中国文物学会监制;醴陵市政府督造;“釉下五彩”领军人物陈扬龙大师、王坚义大师联袂打造,国务院用瓷专家“当代督陶官”张守智大师以苛刻特贡瓷标准层层把关;目前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知名专家等以永久收藏。

醴陵“釉下五彩”,素以“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著称,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915年,凭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一举夺下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最高金奖”,独步天下,称为“中华瓷王”。釉下五彩从此被誉为东方瓷艺最颠峰,尊为“国瓷”。新中国成立后,成功烧制少量特贡人民大会堂、国家领导人使用和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的瓷器。这些稀有的国瓷在60年中充当了“国家的名片”。“贡瓷”是地方政府向最高机关特制的瓷器总称,历来是皇室专享瓷,在当代,也只有国宴、外事国礼才少量特制,民间看不到。一般由最高水平的官窑以最高技术烧制,它超高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的珍贵。我国历朝历代的“贡瓷”无一不是当今的国宝瓷,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各大知名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瓷器其大多原本就是贡瓷。

官窑特贡瓷,说白了就是“万里挑一”,据《醴陵县志》记载,古代皇家官办瓷器,出窑先有当地官员摧毁95%以上,再由京都外派专员经过多轮筛选,优品里选上品,上品里选极品。

2009年4月27日,60大庆特贡国瓷——“贡瓷2009”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正式接受各方检阅。来自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权威机构的100多位在世界陶瓷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对“60大庆特贡国宝瓷”的超高瓷艺、收藏价值给予极高评价。2009年12月在各方努力下,经特别批准,各大机构收藏后余下的900对“贡瓷”开始公开发行,使得昔日皇家独享的神秘贡瓷走出神坛,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隋唐隋唐五代瓷器


上回说到中国早期的瓷器,从商代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实际上也是中国瓷器的萌芽阶段。不是收藏爱好的朋友,看到这时期的瓷器,最大的直接感触,就是这些土罐子,谁要啊?放在马路边上,也不见得有人捡。

确实,这时期的瓷器,很多和陶器还不好严格区分。瓷器虽然发明了上千年,但上千年来,由于一直处于青铜时代,(铁器直到汉代晚期才普及)这个阶段的瓷器一直进步不大,带有鲜明的早期瓷器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原始阶段,最早的青瓷,称为原始青瓷。

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短暂的隋代,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以来的国家分裂,实现了统一。接下来中国进入了长达近300年的太平盛世唐朝。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待之而起的五代十国,我们一般在历史学上把它归拢到唐末。

那么从隋代(581-618年)到唐代(618-907年)再到五代(907-960年),这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瓷器发生了那些进步和变化,出现了哪些瓷窑呢,这些瓷器都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隋代瓷器,目前发现有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安阳窑应该就是北朝时期的相州窑。隋代瓷器分为青釉和白釉瓷器两大类,应该还有黑釉瓷器,目前由于隋代时间短,科学考古发掘的墓葬数量少,还无法从出土文物中予以分别。隋代瓷器多采用印花装饰,釉只施半截,下半截露胎。这是隋代瓷器的一般规律。常见的印花纹饰有条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少见连续的纹饰。

隋代白瓷龙柄象首壶和熏炉

隋代高足盘,是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器物,隋代龙柄双连瓶,是隋代北方白瓷的代表。隋代器物器型少,造型古拙,半截釉,釉多脱落,平底,是非常容易鉴别的时代。

唐代瓷器,南方继续流行青瓷,北方流行白瓷。独树一帜的还有湖南长沙的长沙窑,属于青釉釉下彩彩绘瓷器。河南的鲁山窑,是黑釉花瓷,业内有人称之为“唐钧”,意思是唐代的均窑。

说到唐代瓷器,不可不知道的是陆羽的《茶经》和邢越二窑。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之一,在唐代有着"南青北白"之尊 。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因内丘在隋唐时期隶属邢州管辖而得名。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越窑。其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代越窑工艺精湛,居全国之冠。

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

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代越窑皮囊壶 私人收藏

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邢窑和越窑在唐代之盛名,绝对可以称为陶瓷界的路易威登和古琦。

《茶经》还写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婺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由此可见唐代名窑至少还有鼎州窑,岳州窑,婺州窑,寿州窑,洪州窑。

鼎州窑不可考,文献记载可能在陕西。唐代“鼎州瓷碗次于越器,胜于寿洪所陶。”

岳州窑,即隋代以来的湘阴窑,。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县,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而衰终于五代。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湘阴窑称岳州窑,产品仍以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

寿州窑,隋唐时制瓷名窑之一。产品以青瓷为著名。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

洪州窑,属于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窑址分布在现江西省丰城市一带,此地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还有著名诗人杜甫写的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说的很有可能即是邛窑。“《唐书》:大邑县,属邛州,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钱笺:《元和郡县志》:邛州大邑县,本汉江源县地,咸通二年,割晋原县之西界置。”

看到此,吃瓜群众会问了,唐三彩你怎么不说?

不好意思,不是忘了,唐三彩在唐代属于独立的一个门类,是铅釉陶器,不属于瓷器。也不属于实用器,属于明器,又称冥器。意思是专门给死人陪葬用的。所以,唐三彩器如果发现实用器,一般都不可能是真品。现代人也不可能把专门给死者使用的器物用来日常使用。跑题了,另文再叙。

说说邢窑,陆羽都说,当时很多人以为邢窑在越窑之上。因为邢窑白如霜雪。其白瓷,质量十分精美。釉色洁白造型工整,器物轻薄,扣之音脆。科学检测表明,邢窑的瓷胎三氧化二铝含量很高,烧成温度在1300度左右,属于成熟的硬质瓷。也属于陶瓷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唐代邢窑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 1996年河北故城县出土 河北衡水文管处收藏

再说越窑,越窑青瓷非常精美,时人赞誉颇多。颜况"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诗句,都是越窑的真实写照。可以这么说,当时邢窑与越窑在整个瓷器圈里,就如同今天LV和GUCCI的地位一般,受到由上而下,达官显贵的喜好和追捧。

长沙窑值得一提。长沙窑是唐代南方瓷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铜官窑"。产品主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在长沙窑还发现了最早的釉里红装饰。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装饰的第一个高峰,五代之后中断了,但它开启了中国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绘瓷的先河,在陶瓷史上地位独特而无可替代。

唐长沙窑青釉彩绘罐

鲁山花瓷又名"唐代钧瓷、黑唐钧",因唐代鲁山所产的黑地、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唐南卓著《羯鼓录》载: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鼓事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鲁山花瓷之所以成为花瓷之首,是基于其首先成功运用窑变技术而言的。窑工注意并重视到这种特殊的"窑变"现象,经试验成功,重复运用到黑釉瓷上,烧制出前所未有的人工创新品种--花瓷。

研究发现,鲁山花瓷的烧成温度在1250~1300℃范围内,其硬度、耐磨度很高,已达到现代瓷的标准。

唐 鲁山段店窑 花瓷腰鼓

说到这里,唐代瓷器基本上就有一个差不多的全貌了。且慢,群众要说了,你怎么不说秘色瓷呢?

"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由此可见秘色瓷其实就是越窑里进贡的极品瓷的专用名词。

晚唐-五代 越窑秘色瓷盘口双系龙纹尊 私人收藏

最后说说五代瓷。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动乱,诸侯割据。战乱不堪的60年。北方,邢窑逐渐衰落,定窑兴起。南方,吴越国继续大量烧制秘色瓷器,越窑进入了历史最高峰。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对于五代瓷器,我们一般不加以细分,除了越窑和定窑以外,其他瓷窑目前尚没有进入研究阶段。晚唐至北宋定窑早期瓷器多刻划“官”和“新官。1985年陕西西安北郊火烧壁出土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1969年河北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院舍利塔基也曾出土17件北宋定窑刻划“官”和“新官”款的瓷器。越窑多金扣。定窑也多有金装定器之说。

五代-北宋定窑莲花纹小瓶 私人收藏

接下来,就要进入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高峰,宋朝了,你准备好接受宋瓷的伟大撞击了吗?欢迎关注本头条号,本号均为多年积累经验和知识总结,均为原创。

隋唐文化陶瓷历史


杨坚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方国号隋,至炀帝而亡。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这与当时这两个地方所处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当时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洛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东汉、魏、晋、北朝五百年来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它是首都长安连结关东以及东南地区的枢纽。虽然唐代定都长安,但对洛阳地区也极为重视,特别在武则天时,定洛阳为神都,在此地施政达二十年之久。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色瓷器的烧造。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黄色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走兽无所不包。然而中晚唐时期的三彩制品每况愈下,这一有趣的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现象。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于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脱落剥蚀现象严重。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促使唐朝迅速败落,形成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

唐三彩器的烧造一般为两个步骤,即素烧和釉烧。它的胎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陶胎,出现于隋和初唐时期一种挂草绿、酱黄色混合釉的红陶制品中,这一品种还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三彩。另一类是白色陶胎,为瓷土烧成,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三彩。这种坯体的特点一是吸水性强,使粘接部件牢固;二是可塑性较强;三是素烧后强度较大;四是胎质白,挂釉后釉色鲜艳。唐三彩器的烧成温度在800度──1000度左右,坯釉膨胀系数基本一致,使坯釉结合良好。

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风格比较明显。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频繁。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他们多从事商业和艺术活动。经常可以见到胡人牵着骆驼,背负着丝绸等货物,形象极其生动。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罗斯以及印尼、日本等国家都发现了大量唐三彩器,说明唐代对外出口贸易的发达。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这一时期最具特点的器皿是执壶,据考证是由前代的鸡头壶演变而来,是一种酒具,唐人称为“注子”。 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唐邢窑白瓷始于隋,盛于唐,衰于元。根据其胎、釉的化学分析,应属于高铅瓷胎,其釉的化学组成,属于CaO──AL2O3──SiO2系统范围。邢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40度左右,个别的高达1370度左右,烧成气氛为还原焰。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还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操控,为统治者服务。这时的越窑青瓷也得到大发展,引起许多文人骚客的瞩目,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倍加称颂赞美。其中陆羽的评价比较全面而得体,他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认为是当代最完美的瓷器。

由于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产品胎质细腻,釉层匀净,造型规整,品种丰富。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釉色装饰为主流,以素面为主,形成独特风格。刻划花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多余之笔。 这一时期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世上好的青瓷来自中国 中国好的青瓷在龙泉


十一月十三日,在第二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来临之际,国际陶协主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带着众多海内外著名陶艺专家来龙泉参观考察龙泉青瓷。在为期三天的考察与交流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感慨地说,“全世界最好的青瓷来自中国,中国最好的青瓷在龙泉”。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是全世界有名的陶艺家,从事陶艺已有四十多年。在陶艺创作中,她广泛接受多样化的陶艺风格,作品大气简洁、沉静优雅,富有个性,创作的盐釉和穴窑柴烧器皿在国际陶瓷界很有地位。

据此次一起来参观考察的国际陶协亚洲区常任理事、美籍华人许以祺先生介绍,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是澳大利亚陶艺界的重量级人物,主编世界知名的《陶瓷:艺术与感知》和《陶瓷技术》两本杂志。正是通过这两本杂志,她把澳大利亚的陶艺推向了世界,使人们认识了澳大利亚的陶瓷艺术。为此,她还得到了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澳大利亚勋章和澳大利亚议会荣誉奖。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大使。她参加过各种国际性的评审活动、专题研讨会和讲座,先后举办过数次由国际陶艺家参加的大型聚会,担任过各种国际性陶瓷竞赛活动的评委。”许先生这样告诉我们。

此次国际知名陶艺家的龙泉之行安排很紧凑,记者也是在他们的参观与交流的间隙见缝插针地跟她做一些交谈。在龙泉青瓷博物馆,面对着如此众多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古代和现代龙泉青瓷精品,生性稳重的她也和其它国际著名陶艺家一样连连惊叹,“太漂亮了,太漂亮了!”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说考察龙泉青瓷是她期待已久的事。四十多年前,当她在悉尼大学就读时,她就在老师家里发现了大量的青瓷作品。晶莹青翠、澄彻无睱如美玉般的青瓷釉色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时代的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老师告诉她,这是陶瓷上的顶尖作品。当时,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龙泉的地方,通过这几天对龙泉青瓷的考察,她估计那些作品很有可能来自于龙泉。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告诉我们,她曾通过书本、画册和博物馆等地看到了许多不同国家的青瓷作品,对青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说:“青瓷为世人所知,不管是收藏家、研究家,还是创作者,他们的脑海中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全世界最好的青瓷来自于中国。此行让我增加了一个概念:中国最有名的青瓷在龙泉。”

在采访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告诉我们,她对龙泉青瓷深厚的历史文化很有兴趣。她说:“虽然来之前我们对龙泉青瓷作了一些研究,但理论上的研究不如亲身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对大窑枫洞岩考古发掘现场的考察,我对龙泉青瓷兴趣更浓了,有许多问题想与龙泉青瓷大师交流,比如早就扬名中外的龙泉青瓷是用什么样的泥土烧制的,现代青瓷与古老青瓷有哪些不同等等。”

对于谈到陶瓷的各种技艺、做法,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脸上满是亲切的笑容,“中国很大,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到龙泉考察青瓷意义很大。你看,古老的龙泉青瓷与我的穴窑柴烧器皿一样,都是用柴烧制的。但我们又有各自的做陶方法,有各自的销售市场,我们可以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三天的龙泉之行,给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清翠的釉色,大窑枫洞岩的窑址规模很大,龙泉人民热情好客,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吸引许多国际人士前来龙泉”。热情的她还建议龙泉多用国际化的语言宣传青瓷文化,让更多的龙泉青瓷作品走向世界。

拉克瓷当年的盛世:如同今天美产Iphone4


克拉克风格的景德镇瓷器

克拉克瓷作为景德镇最早形成的一种规模化的外销瓷品种,具有鲜明特征,它是有指向性的外销瓷,在国内发现极少,几乎不为中国百姓使用。这类风格特异的外销瓷,延续烧造时间较长,产量也较大,这在景德镇烧造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早在明代,中国产的克拉克瓷如同今天美国产的Iphone4一样,风靡全球。”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用如此风趣的语言描绘了克拉克瓷当年的盛世。

何为克拉克瓷?

克拉克是源于1602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条葡萄牙克拉克(carraca,英语拼写Carack,荷兰人写成Kraak)帆船,船上装有10万余件明万历时期的青花瓷,160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由于此类青花瓷器有其特有的开光构图形式,装饰风格特征明显,故欧洲瓷学界将这类风格相近的青花瓷统称之为“克拉克瓷”。

日本学界则将此类风格的瓷器称之为“芙蓉手”。我国学界则根据欧洲人叫法,称其为“克拉克瓷”。

日前,随“珠山溢彩———景德镇明代御窑出土瓷器精品展”来琼的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曾参与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陶瓷下西洋———早期中葡贸易中的外销瓷》专题研究课题组,主攻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

江建新介绍,景德镇地区生产的克拉克瓷的造烧年代,大约兴烧于距今400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到了清代顺治年间基本停烧。从传世与出土的克拉克瓷来看,常见品种有碗、盘、杯、瓶、小罐、军持等,其中盘最为常见。盘的纹饰一般在器物内壁的口沿部分饰一周大小排列有序的开光,大开光内多饰以花草、虫蝶、杂宝等;小开光内饰以缨络、缀珠、万字、绵纹、几何纹等。盘心圆圈内饰有石山树木、池塘禽鸟、水榭亭阁、仕女人物、花盆小景等。这种布局饱满,分层构图的独具特色的装饰形式,被视之为克拉克瓷典型风格。

为了帮助众多藏家更好地辨识克拉克瓷,江建新仔细介绍了克拉克瓷的特征,一般说来,克拉克瓷盘的花纹,有三层:一层以盘心为主体纹样,所绘为水禽莲池、庭院小景;二层内壁为次主体纹饰,所绘开光连瓣形;三层为口沿,边饰涂以青料一圈。

具体说来,克拉克瓷盘心所绘主体纹饰,如莲池水禽、人物山水、盆景堆、花园小景、麒麟瑞兽、花卉虫蝶等,这类纹饰是中国绘画中常见题材。

江建新认为,克拉克瓷这种多层繁缛,开光分隔构图形式,当取源元青花的构图形式,即元青花莲瓣杂宝(八大码)纹样,以及伊斯兰陶瓷的繁缛茂密特征,克拉克瓷理应是东西文化溶汇交融的产物,更是适应外销需要而产生,指向性销往欧亚大陆的瓷器。

江建新认为,克拉克瓷有其特殊的装饰风格,其销售对象有一定的指向性,是为适应欧洲大陆市场及审美需要而烧制的。克拉克瓷装饰的构图形式受到伊斯兰陶瓷影响,其纹饰包涵有中国佛教和中国绘画题材内容,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相结合的产品,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其特殊的标志性意义,是16-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陶瓷贸易实物见证。

克拉克瓷的经济属性

江建新说,明晚期景德镇外销瓷窑场规模宏大,外销瓷生产空前活跃,这与晚明时期国库空虚,朝廷急需征集兵饷平定战乱有关,这一时期景德镇地区相对安定,是当时一个为明帝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都市,克拉克瓷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烧造的。

明代中后期以后,白银成为帝国的通行货币,而此前白银一直是中国的稀缺物质,为了应付急剧增加的白银需求,帝国只有将眼光投向海外。隆庆元年(1567年),明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宣布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月港对外开放,准许该港对东西洋进行贸易。这里成为中国民间商船请引、集中、盘验放行的唯一合法航点。月港对外贸易口岸的确定,以及随后1602年东印度公司成立,推动了中国国货的大量外销和舶来品进入国内,大量的白银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出口。

景德镇瓷器自然成为帝国换取白银的重要物资,成为当时月港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据载“瓷器自饶州来,福建乡人自福州贩而之安海,或福州转入月港,由月港而入安平。近来月港窑仿饶州而为之,稍相似而不及雅”。

景德镇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生产了大量外销瓷,以满足明廷需要。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王士性《广志绎》载:“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山发焰……徧国中以至海外夷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也”,由此可以看到当时景德镇瓷器生产及外销是极为兴盛的。

景德镇这个在当时相对安定的江南小镇,在北方战乱不息,内陆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向海外销售产品成为当时生存的唯一途径,从而成为晚明社会里一个硕果仅存的为帝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都市,成为中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瓷器手工业城市。

不仅如此,近年来陆续发现烧造克拉克瓷的窑址有观音阁、御厂遗址、珠山西路、十八桥、赛宝坦、花园里、刘家弄、莲社路(原艺术瓷厂)等十余处,印证了晚明时期景德镇外销瓷及克拉克瓷生产兴旺情况,而从传世17-18世纪日本、中东、欧洲大量仿景德镇克拉克瓷来看,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克拉克瓷广阔的外销市场和深远的影响。

如此一来,明廷开放了海外贸易,急需巨额兵饷和白银,由此刺激了景德镇陶瓷外销,克拉克瓷正是为了迎合空前活跃的外销瓷市场需要而生产的,其典型的经济属性,既为其赢得了全球市场,又让其作为中国手工艺的代表风靡全球。

西沙航路上的克拉克瓷

既然是一款典型的外销瓷,那么海上丝绸之路上注定少不了克拉克瓷的身影。

事实上,连续多年的西沙水下考古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不仅出水了景德镇产的克拉克瓷,还有大量福建一带窑口生产的克拉克瓷。

从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资料看,如1613年“白狮号”(Witee Leeuw)沉船,1615年“班达”(Banda)号沉船,1630年“圣·康卡罗”(San Concalo)号沉船,1641年“康塞普森”(Conception)号沉船等,均发现有大量克拉克瓷。

1635年7月3日巴达维亚行政长官写给大员东印度公司主管的信中谓“瓷器的市场已经形成,特别是那些大中型盘、瓶和壶。在荷兰和法国,对它们的热爱与日俱增。这里记录的是1634年7月抵达的一批瓷器,包括219077件不同类别的器物,此外还有52个桶和编织篮里背着75件塞有填充物的瓷壶”,其中不乏克拉克瓷。

如今水下考古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信息:1600年沉没于菲律宾海域的西班牙指挥舰“圣迭戈号”和1613年沉没于大西洋的“白狮号”沉船内,都打捞出两类的克拉克瓷,有专家指出该批克拉克瓷为福建漳州地区所产。

据了解,福建漳州地区在宋元时期即有较发达的瓷业,产品也多外销。明中、后期,漳州的月港成为最大的民间对外贸易港,刺激了漳州地区窑业的生产,以平和县南胜、五寨地区为中心的窑场迅速崛起,或模仿景瓷或根据海外风习定烧,外销是其生产目的,目前已知海外以东南亚和日本为多,东非也有(如著名的埃及福斯塔遗址就出土有漳州窑瓷片)。

明克拉克瓷

克拉克风格的景德镇瓷器

"乱世藏金 盛世藏瓷":当代名人瓷应该怎样收藏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据了解,我国目前有近1亿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其中以“捧瓷大军”最多。而在这庞大的“捧瓷大军”中,名人瓷收藏者占三分之一。近年来,各类瓷器展览会、拍卖会的不断举行。2004年,中国陶瓷艺术名人名作精品展首次在北京亮相,共展出陶瓷艺术作品500余件,分别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家王锡良 、王恩怀,中国陶瓷艺术家刘平、周国桢等30位名家之手。去年,广州又举办了“2006年广州首届中国百年名人陶瓷精品、绝品展”。这个以景德镇近百年来的名家佳作为主体内容的展览,展品总数近3000件。

各地的陶瓷市场上,名人瓷的交易也成为一股热潮。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的藏品交易市场来看,当代名人瓷器的交易非常活跃。尤其“文革瓷”在收藏品市场上行情走势一直坚挺。

武汉一家古玩店老板告诉记者,今年的市场比以往有了很大转变,以往人们都喜欢买老的瓷器,但随着名人瓷的升温,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了名人名家瓷。

当代名人瓷,就是指民国时期一批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和建国后1959年获得国家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艺术大师创作的精品,以及后起获得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名人名作。

当代名人瓷何以成为瓷器市场上的“新宠”?有关专家分析了个中缘由。

其一,高古瓷器价位冲高,投资风险加大。从目前整个的瓷器收藏板块上看,高古瓷器因为价位冲高接近顶部,再往上投资的风险很大,造成其升值空间越来越难以把握,这一变化使得人们对于高价位瓷器的投资兴趣发生转移。近年来,一些资金能力有限的收藏投资者偏好开始向尚在低价区的当代名人瓷转移。

其二,当代名人瓷艺术价值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制作艺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了良好的继承和开拓,特别是现代绘画大师林风眠、唐云、朱屺瞻等亲临景德镇参与陶瓷绘画,再加上众多制瓷高手和陶瓷教育家打破旧行规,培养了一大批瓷业人才,他们对瓷艺的创新和发展,使这些名人名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近两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新品迭出,精彩纷呈。诸多陶瓷艺术家纷纷加大了创新研发力度,更为注重的将作品考虑到了多样化需求,不仅对作品的用色、质感、器型等进行全方位的改良和创新,同时一些国际流行元素及搭配方式也被引入。瓷都景德镇的名人瓷也因之出现三大亮点:创新性强,技术和艺术价值和谐凸显;尊重收藏者心理需求,引入编号的概念;传统绘画流派赋予瓷器强烈的生命力。可以说,当代名人瓷新品为瓷器收藏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三,价格优势蕴藏升值空间。目前市场上一些中小名家瓷作价格一般在100至300元左右,而部分大师的瓷作,有些作品价格也只在800元至1500元左右,许多远没有达到其应有价位,升值空间显而易见。

留心名人瓷陷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当代名人瓷的关注,一些商家也在名人瓷上打起了主意。专家们指出,目前名人瓷收藏的突出问题正在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是赝品、复制品陷阱。今年4月,景德镇市新闻出版局集中销毁了近千件薄胎瓷碗和瓷版画等“名人瓷”。被销毁的薄胎瓷碗的落款是景德镇市“薄胎大王”高梅生,瓷版画的落款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据悉,被销毁的“名人瓷”中一部分属于赝品,但熊钢如大师的作品系他本人创作,原本允许经销商在市场上限量发行,而经销商却擅自复制了部分作品。商家大肆制作赝品、复制品这些唯利是图的作法,既蒙骗了收藏者,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是价格虚高,过度炒作,透支消耗了名人瓷的升值空间。

为了抬高价格,一些商家不惜采用随意低标成品率以抬高成本等手段蒙骗消费者,对此,有关专家揭露说,过去古窑因手工胎拉坯烧制等过程中,在温度和生产工艺等方面有不可控制因素,致使一些器型变形乃至炸裂,因而成品率较低,但现在生产工艺早已今非昔比,有些是100%成器窑烧,而窑烧过程中现代科技使得炉内各点温度分布均匀,成品率几乎达到90%以上,目前商家宣传所标注的成品率严重脱离成本,致使价格疯长。

与此同时,有关专家还介绍,因为瓷器有易碎特点,保存成本较高,但从过去瓷器市场规律看,其升值潜力仍有规律可循,一般百年涨十倍左右,但目前有些瓷器过度炒作,其价格早已违背了瓷器的升值规律,过早透支了名人瓷的升值空间。

瓷器市场是国内起步最早也是目前最稳定的一个板块。市场尽管呈波浪式发展,其总趋势是不断冲高,但由于上述因素,使得市场一度出现低潮,就目前现状来看,彻底走出低潮尚为时过早,投资者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业内高手授藏经

一位业内高手告诉记者,著名大师级的名人瓷器作品,可以说是当代瓷作中的“绩优股”。清代景德镇瓷器的价位在近几年已经被拉得很高,但当代名人瓷器作品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价位,而其中绝大部分的作品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藏品,它们的价值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会有一个拉升的过程。以景德镇的著名工艺美术师邹宝林为例,他的一件瓷作曾在香港拍卖会上拍了30万港币,目前他几乎不再制作作品,因此其作品价格在市场上已经开始上涨。5年前他的一件制作精良的瓷瓶也就在几百元左右,而如今市价已是3000元。目前这些大师作品还远没有达到应有价位。一套景德镇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刘海和的《马恩列思毛》瓷版肖像画,制作于上世纪70年代,市价在2万元左右,但专业人士认为,刘海和眼下已经封笔,其作品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都不言而喻。

一位资深瓷器收藏家称,眼下名人瓷中小名家瓷中的精品应该是这一板块中的“增长点”。比如有人就曾以240元的价格买入一件小有名气的工艺师制作的仿明官窑大罐,其风格雄浑端庄。这位人士买回来以后,给它再配上一个紫檀木底座,并配有一件玻璃罩,后来以35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这在名人瓷器收藏市场上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不过收藏市场不同于股票市场,收藏市场里的价格有许多心理价格成分。目前,一般名人瓷作中的精品在收藏市场上的表现还不稳定,但这恰恰是投资者的希望所在。

还有一位瓷器收藏大家提醒藏友说,因为名人瓷的升值空间是不可预测的,是摸不透的;而且名人瓷的“名人”也是流动的、不固定的,有些瓷作者目前算不上名人,十年八年后也许成了大名人。他建议名人瓷爱好者最好买一些观赏性很好的、器型别致的、泥胎是手工制作的、价位较低的瓷器,它的作者可能现在默默无闻,说不定日后会一鸣惊人。就算你买的瓷器没有升值,但它仍可美化你的生活。

“盛世精萃”领衔道明春拍新瓷杂板块


即将先后举槌春拍的南方各家拍卖行,在艺术市场行情调整的大背景下,不约而同选择了以进为退的策略,如去年刚刚加入拍卖业的荣宝斋(上海)、上海宝龙等,纷纷增加了新业务,跻身综合性拍卖公司行列,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改组的上海道明,今年春拍新推瓷杂板块,包括以康雍乾三代瓷器、玉器为代表的“盛世精萃”专场,和涵盖各时期艺术精品的“古董珍玩”专场,共推出160余件拍品。

倾力打造“盛世精萃”

“盛世精萃”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清三代御瓷:如作为专场图录的封面作品,“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传承有序,器形规整,发色完美,更为难得的是近5年来拍场上未见有同类器物出现;“乾隆天蓝釉粉彩八吉祥贲巴壶”不但制作考究,而且相较于经常会出现于拍场的其他地色贲巴壶,天蓝釉地贲巴壶在已知的资料中仅此一件,极为难得;“雍正仿官釉球形花插带瓷座”最可贵之处,在于其花插和瓷座为原藏者戴福葆于不同时期所得,将之配于一起相得益彰;“乾隆茶叶末釉贯耳六方瓶”为专场图录的封底作品,器形硕大规整,釉色均匀滋润,原是日本户栗美术馆重要馆藏作品。玉器方面,“清乾隆黄玉鹰熊瓶”刻划、造势俱佳,寓意美好,收藏鉴赏俱佳;“乾隆白玉留皮太平有象”则为意大利著名珠宝商宝格丽收藏,工艺一丝不苟,细密而有力度,寓意吉祥,为清宫陈设佳品。

“古董珍玩”传承有序

“古董珍玩”部分,主体以明清两代官窑器物引领。上海道明的专家指出,这些拍品在瓷杂项目中一直表现稳健,同时也拥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专场中有几件精品源自爱新觉罗后裔,如“清道光蓝地轧道粉彩开光人物碗一对”,为溥杰家族后裔收藏,原配宫廷楠木盒、座,品相如新,可谓传承有序,引人注目;北京文物公司旧藏的“清乾隆白地绿彩云龙纹八宝盖罐”,原盖未缺,尤为难得;“明永乐青花桃纹碗”,设色典雅,绘画笔法流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同类器物在《苏富比二十周年》以及《玫茵堂专拍》有重要著录;“明嘉靖青花龙凤折沿碗”,则来自徐展堂收藏,纹饰清新流畅,发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上海道明的专家指出,瓷器杂项板块也面临艺术市场的行情调整,今年春拍中市场表现一般,整体而言观望气氛浓重,买家对于拍品的选择也更加理性稳健。上海道明这次春拍严格挑选,优中择精,又将拍品仔细划分出上述两个专场。其中的康雍乾三代瓷器和玉器代表了清代皇家工艺和审美的最高水准,而荟萃此时期精品的“盛世精粹”专场,则是道明瓷器杂项部力推的“子品牌”。由其领衔,上海道明新推的瓷杂板块令人刮目相看。

漫话隋唐彩釉陶


彩釉陶塑是我国古陶苑中的一枝奇葩,其制作的高峰便是色彩浪漫、釉色富丽、千姿百态的“唐三彩”。也许,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在产生时却是用作随葬的冥器。“唐三彩”兴起在盛唐,唐以后很少见到其踪影。探索其发展的足迹,人们的眼光自然移到了隋代。

事实上,汉代就有上黄、绿釉的陶器,甚至还有二色相间的陶奁,但敷彩极为拘谨,釉质也不纯。到南北朝,出现了在乳白色或淡黄釉里飘动着嫩绿色的彩带、釉质光泽晶莹的陶俑。隋炀帝曾令河北诸郡工艺户3000余家迁居洛阳,显然,隋代应是多彩釉陶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隋代很短,加之随葬之风不如“王公百官竟为厚葬”的唐代之盛,隋彩釉陶俑极为少见,上海博物馆的藏品隋彩釉骆驼就是这样一件难得的珍品。乍一看,它似乎是“唐三彩”,然而它又与一般“唐三彩”不同,其胎质灰中泛黄,略松于灰白的“唐三彩”,釉色不够丰润,少层次,然釉质清纯,透明度极高,具有隋代工艺大师何稠所创优质绿釉琉璃的特征,明显地受胎色的映衬而泛青褐色,而“唐三彩”前期釉质稀浊,略有层次,盛期肥润,色彩凝重,层次丰富,釉色基本不受胎色影响。

隋唐彩釉陶塑虽同具造型浑厚丰满、生动逼真、线条有力的特点,但相对而言,隋代陶塑作风写实,讲求形态比例准确,在传神上较为质朴,而在其简洁的釉彩运用中包含着对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无疑为“唐三彩”的先声。“唐三彩”似并不强调细致入微的雕造形体,而是在刻画中突出对动作、姿态的夸张,以马或骆驼为代表,它们或含颌,或翘首,或嘶鸣,哪怕是细小动作的强化描绘,都使形体在平衡中蕴含着动势和气韵,伴随着仿佛是随意涂敷的釉彩自然流渗,使力和美在浪漫的色彩中舒展,使人明显地感到一种内在的神骏与冲动。

隋唐彩釉陶塑和这一时期的石刻一样,是我国造型艺术的黄金时代,既是在秦汉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理想主义的飞跃,也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一面镜子,在造型和色彩都显得苍白的中世纪前期,它是划破宗教黑暗的一颗明星。隋唐彩釉陶塑并不滥用绘画手段,其色彩运用所造成的那种斑驳陆离、参差纷繁,间或平淡素雅的丰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如今,仿“唐三彩”生产颇盛,不过,要深得其风韵,实在也是不大容易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隋唐瓷,开在帝国与盛世上的繁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隋唐瓷,开在帝国与盛世上的繁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隋唐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