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绿釉瓷器 > 导航 >

北朝褐绿釉印花扁瓶体现东西融合

北朝褐绿釉印花扁瓶体现东西融合

古代绿釉瓷器 怎样鉴别辽绿釉瓷器 古代瓷器瓶

2020-11-16

古代绿釉瓷器。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当时的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十分频繁,以至于当时的许多艺术中,既有汉族的传统元素,又有西域文化的影子。

这件北朝时期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高12.2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4.9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瓶呈扁圆形,上窄下宽,略似杏核。敞口,短颈,假圈足。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肩部对称置圆形鼻纽,以便穿绳携带。颈与肩相接部分有一周联珠纹。腹部两面均模印5人一组的胡腾乐舞图案。中央一人于莲座上翩翩起舞,右二人一吹奏横笛,一人打拍。左二人,一执琵琶弹奏,一人双手击钹。五人均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脚蹬长靴,是当时西域人的形象。wWw.TaoCi52.cOM

铅釉是用氧化铅作助熔剂,烧成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下,上在已烧成的瓷器上,入炉二次烧成的颜色釉。《南窑笔记》称其为“炉内颜色”。它的发明比青釉晚,但在汉代已较为普遍。铅釉的硬度不高,极易出现划痕,如此完整的传世作品实属难得。

北朝时我国与中亚、西域诸国往来较多,关系比较密切,因此,西域的一些装饰图案如联珠纹、忍冬纹等就出现在瓷器上,成为一种常见的纹饰,西域人物也成为瓷器的装饰题材,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此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为研究当时我国的乐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件褐绿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的形制、纹饰与1971年河南安阳洪河屯北齐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几件黄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相似。另外,河北邢窑北朝遗址也出土过这种产品。(初澜)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原标题:东西融合)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长沙窑褐绿彩罐


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它兴盛于唐代中晚期,一直延续到五代。长沙窑烧制的器物以青瓷为主,器型品种有碗、碟、瓶、罐、瓷枕等生活器皿。它虽在质地、成型、精巧等方面逊于越窑青瓷、邢窑、定窑白瓷,但它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开创陶瓷史上釉下彩绘的先河,特别是釉下彩绘山水、人物、花鸟及诗文书写,透出一缕大唐民俗文化的清新气息,而深受海内外人们的挚爱。

地处安徽省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安庆地区,墓葬中时有长沙窑器物出土,品种有壶、罐、碗、玩具等等。图为怀宁县一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长沙窑褐绿彩双系罐。此双系罐高18.5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7.5厘米,直颈,口沿外侈,窄肩,直腹,底部内凹,肩贴双系,双系两面用褐绿彩点绘相似的斜方形状图案纹饰,斜方纹内用绿彩点绘波浪纹。整件器物形体大方,修胎规整,釉层莹润光滑;为衬托出彩料的成色,达到其彩绘美的效果,器物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起到了增强胎体的致密度和增加瓷胎白度的作用;同时纹饰采用点、线表现手法,水墨晕散效果的抽象图纹,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是一件难得的唐代长沙窑珍品,2004年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怀宁县文物管理所。

绿釉


原始瓷与汉绿釉的关系

汉代绿釉博山奁

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绿釉在我国制作较早,汉代时就有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代时期的绿釉制作也比较普遍。由于官窑体系形成时期不是很久,绿釉在官窑中的应用也相对较晚。从釉色方面讲,宋元时期的官窑釉色比较单一,单色釉较多,直至明朝初期,随着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御厂瓷才开始逐渐向彩瓷多样化发展,许多彩色低温釉开始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绿釉主要分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高温绿釉中主要包括郎窑绿、苹果绿等;低温绿釉主要包括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绿釉的主要成分是黑铅末加古铜末、石末等组成,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由于主要以铜作着色剂,因此这些绿釉都属于铜绿釉。

孔雀绿: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 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松石绿:

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

绿釉颜料特性

绿釉耐温性:720℃-820℃

绿釉容易分散、着色力强、颜色鲜艳;

低温绿釉着色力强,色彩明快。广泛用于釉上装饰;

绿釉化学性能稳定、耐酸、耐碱、低温烤烧、节能、高抗蚀。

什么是绿釉? 绿釉有哪些种类?


什么是绿釉?绿釉有哪些种类?

绿釉是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明代烧成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两种。明成化年问,烧成色如孔雀尾翎上翠绿羽毛的"孔雀绿"釉,绿釉掩映着黑蓝色鱼藻纹样的装饰,别有情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孔雀绿釉薄匀、呈色鲜艳,最为名贵。清康熙时孔雀绿釉制品丰富,釉色深翠,光泽强。同时期又烧出秋葵绿、水绿、葱绿等新品种。明嘉靖时,在瓷坯上挂含铜釉料,经高温氧化气氛烧成翠绿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绿釉刻凤纹尊,绿釉深翠、透体明亮、纹饰清晰、十分美观,是将含铜的铅釉施于素器上,再以低温氧化气氛烘烧而成。

松石绿

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色釉。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柔和悦目,故名“松石绿”。它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乾隆时期产量最大。

瓜皮绿釉

瓜皮绿釉是玻璃质的低温铜绿釉,因其色泽绿似西瓜皮而得名。瓜皮绿是在涩胎上施釉,于低温中二次烧成的绿釉。始见于明代初期,清康熙时期烧造最为成功,尤其是用这种釉色装饰造型为瓜状的器物,更是弥足珍贵。雍正时期所烧制的瓜皮绿釉比康熙时期的釉厚而润,淡淡的绿色略泛黄,似春天的柳叶。乾隆时瓜皮绿颜色较深,略逊于雍正釉色。瓜皮绿有深浅两色,深色者为浓绿,无纹片,多用在颜色釉的瓶、罐、盘、碗、洗上;浅色者为嫩黄瓜色,常用来装饰高约六七寸、式样精巧的细颈瓶。瓜皮绿除作为颜色釉,还广泛用于彩瓷图案中山石、树木、枝叶等纹饰的涂梁。

苹果绿釉

苹果绿釉又名“郎窑绿”、“绿郎窑”、“苹果青”等,是郎窑红的“窑变”品种。郎窑红制品在窑内烧成的最后阶段,因铜红釉误被氧化,使釉中的低阶铜氧化变为高阶铜,里外釉面均呈现浅绿色。郎窑绿是康熙年问郎窑烧制出的,釉色有的呈色浅翠,显玻璃光泽,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器身布满极细小的纹片,釉色莹润,又有“绿哥瓷”之称。郎窑绿比郎窑红更为名贵,因而仿制品很多。郎窑红还有一个窑变品种是“反郎窑”,其是因铜红釉的氧化、还原不一,形成器里釉为红色,器外釉为浅绿色,类似绿郎窑而名。

鹦哥绿釉

鹦哥绿釉又称哥绿,是清代康熙年问瓷器上的一种低温装饰釉。用氧化铜呈色剂配人釉中,颜色比豆绿釉深,像鹦鹉身上的绿色羽毛一样碧绿青翠,器身布满仿哥窑青瓷器上的片纹,纹理比哥瓷细密均匀。哥绿为单色釉,施于已烧成的白瓷上,再以800℃左右的温度烘烧;由于釉料中加入了大量的铅灰,釉面明亮娇媚,很有特色。

清乾隆青花葫芦扁瓶赏析


此瓶青花红彩为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藏传佛教吉祥图案八宝纹中的宝伞纹、金鱼纹。汹涌澎湃的海水,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器辅以青花绘缠枝花卉纹、回纹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仿自西亚阿拉伯铜器,又称为“抱月瓶”或“宝月瓶”。明代洪武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此器物,有青花器。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与白釉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有仿烧,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清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八吉祥如意耳葫芦扁瓶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

本器庄重典雅,构图疏密有致,纹饰清晰,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点阅海内外之遗珍,类此者寥寥,而以其工丽精致之状貌,则青花红彩器中罕有出其右者。

清青花春耕图双耳扁瓶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农耕。”著名学者左河水的这一首《惊蛰》,形象地再现了春分前后中华大地,尤其是江南地区开始春耕的景象,与笔者所藏的一件双耳扁瓶上的春耕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一)

这件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耳扁瓶(图一),高39厘米,宽27厘米,底部有 “大清乾隆年制”的篆书款印(图二)。扁瓶造型由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器演变而来,为乾隆时期烧制最精的青花工艺之典型代表。该瓶身运用拼接方法,颈、肩对称,并饰有夔龙双耳,通体满绘青花纹饰,如口沿外部绘有如意云头纹,颈部则是蝙蝠纹,其余边饰为青花绘寿字吉磬缠枝花卉纹,纷繁复杂,却又细致入微,轻盈如真,颇见功力。最为突出的是瓶身腹部,其两面开光,一面绘《耕织图》之“耕”:图中农夫右手握犁,左手执鞭,赶牛犁地;另一面则绘《耕织图》之“耙耨”:大牛拉一长方形耙,农夫着斗笠,手执牛鞭站在耙上,田垄上小牛抬头对视。两面背景相近,皆是双桐树下,阡陌相交,不远处农舍隐现,画中梧桐枝叶婆娑,生机盎然。《礼丰威仪》说:“其政平,梧桐为常生。”被赋予代表天下太平的梧桐,是政治清明的祥瑞之物,也正好与耕织图所寓之意相暗合。

观察扁瓶构图,由远而近,由大到小,虚实透视,空间布局非常得当;人物面目表情及衣褶生动,大牛与小牛相顾动人,绝妙地再现了原画神韵;图中村落风景,田家劳作之苦,曲尽其致,画法极重工笔之精妙,堪称佳作。细品其线条,不难发现,两幅图中出现了17世纪以来东西美术相激荡的新气象,即多处摹自当时深得乾隆喜爱的西洋画师郎世宁所创的新体画。比如梧桐,一改传统国画的线条表现手法,运用素描和明暗效果,使梧桐树皮具备较强烈的凹凸立体感,树叶向背、老嫩之差皆得以准确表现;瓶身青花,出色浓妍,于莹白滋润的釉面映衬之下,更见清雅逸致。

(图二)

江南秀美的春色和淳朴的耕种情景出现在瓷器中,并非偶然。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作《耕织图》呈献宋高宗,深得赞赏,朝野传诵;康熙三十五年,瓷器上最初出现了耕织图纹,之后在青花中多有表现;乾隆认为“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因此,“注重男耕女织,发展农桑生产”自然成了乾隆皇帝根深蒂固的经济思想。这也正是民间《耕织图》摹刻之风盛行的原因,连一些地方农书如《授时通考》等,也以各种形式加以翻刻,瓷扁瓶中的同类题材又将之推进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两幅瓷上春耕图,几多百姓劳作苦。把玩扁瓶,不由想起陆游的那首《春耕》诗:“去蜀归吴会,真成万里行。穷通竟安在,恩怨两皆平。文字妨求道,杯觞害养生。余年犹有几?买犊事春耕。”如今,现实生活中的耕牛犁田已不多见,而诸多藏品却能再现历史,这难道不是收藏的魅力所在吗?

白地青花瓷葫芦扁瓶


青花瓷,《明史·外国传》称“青斑白地”或“白地青花”瓷,或“青斑白瓷”、“白瓷青花”。学术界一样平常以为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直接在瓷胎上刻画,然后罩上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窑炉里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以其清新、庄严、深邃的蓝色给人以空阔、辽远、超凡脱俗的审美享受,一跃代替了唐宋以来青瓷、白瓷、黑瓷等单色瓷主导的瓷业格局,扩展为以青花瓷为主导的壮丽多彩的彩瓷天下。

永乐盛世,为弘化天朝圣德,明成祖谕遣中官郑和六下西洋,前后二十年所历三十余国,成为空前绝后之盛事,今后“外洋诸番,益服天子威德”。 《明史·成祖本纪》中评价明成祖:“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乐成骏烈,卓乎盛矣。”郑和下西洋之举,促使中外往来日益密切,此前停止数十年的外洋经贸重开,与伊斯兰地域交换得以规复。

郑和宝船载有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如瓷器、丝绸等以调换国外的珍奇特物,正是在出使的过程中,带回了为后代津津乐道的苏麻离青。作为舶来品,苏麻离青毕竟有什么与永宣青花瓷独特艺术魅力相干的特殊之处呢?一方面,苏麻离青凝重亮丽、浓郁美丽的发色,使永宣青花瓷散发着独特的异域风情;另一方面,苏麻离青特有的差别身分比例所造成的画面结果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相契合。这种青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由于含锰量低,可以淘汰青色中的紫、赤色调,在得当的火候下,出现出深浅差别的光泽,这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相契合。中国画固然不似西洋画色彩浓郁丰富,只有水墨单色,但向来画论都夸大“墨分五彩”,苏麻离青晕散不匀的特性恰好便于刻画中国画的水墨意境。而由于含铁量高,每每会在青花部门形成黑疵斑点,结晶处深入胎骨,用手抚之有凹感,被称为“铁褐斑”或“铁锈斑”。这原来是苏麻离青发色的缺陷,但却不测地与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使纹饰更显挺秀峻峭,气魄凛然,成为无法模拟的永、宣青花瓷的独到之处。

青花瓷,作为郑和宝船之中赏赐西洋诸国的礼品浩繁之一,其无论造型照旧艺术风格均为迎合彼地的利用风俗而富具异域特色。明承元制,器重窑业,后更于珠山置御器厂,设有司专备窑事以供御用和赏赉,较之元朝浮梁磁局,规制更宏,技能精进,所出之品,为世所珍,永乐天子登位之后,御器厂勉力为下西洋之恢宏筹划所预备,烧造赏赉瓷器,数目浩荡而质量精绝,凡稍具瑕疵者每每会合打坏掩埋,皆不得流出御器厂,可鉴永乐天子对此之器重。

绶带耳葫芦扁瓶,即为其时的赏赉瓷器之一,又有人称之为“扁腹绶带葫芦瓶”、“快意耳葫芦扁瓶”、“抱月瓶”、“宝月瓶”,始于洪武,盛于永、宣。此件青花宝相花草纹绶带葫芦瓶,高27厘米,是以变了形的葫芦式造型,团体看是收口,束颈,上小圆鼓腹,下大圆扁腹,浅方圈足。葫芦颈至肩部两侧对称处塑绶带双耳。口沿饰弦纹两道,小圆腹下部一圈饰缠枝花草纹,大圆腹部两面各绘佛花(车轮花)一朵,四周围绕花叶纹一周。小圆腹口上一面青花书有“永乐年制”款。今后品纹饰的青花花色来看,是用入口料绘画的,即苏麻尼青,故此瓶面的青斑纹饰和款字都产生了晕染扩散的近况,其青花浓艳,秞面肥厚、莹润,胎质精致、润滑。因此扁腹绶带葫芦瓶的造型是受到西亚方面的器物影响产生的,可谓是东西方文化交换的又一个汗青见证物,弥足贵重。

矾红描金龙纹如意耳扁瓶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制瓷业,官窑、民窑俱盛,彩绘和色釉并茂,映射了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御制瓷器及工艺品一向是工艺水平的极致表现,清朝皇室对此类对象的喜好与要求,更是助长了工艺水平的发展。这三个朝代中的御制瓷器做工精致,选料考究,绘工细腻,布局生动,一直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当难得的御制瓷器及工艺品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它们就会为世界各地藏家追捧。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均热衷于收藏古物,故影响所及,御制器物亦是精益求精。如乾隆皇帝,他自身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器型、图案、色彩、品种要求很高,所有御制瓷器须经御批审定和御出图样方可烧造。而对于这些御制瓷器,工匠们更是不惜人力、物力对其进行打造。于是乾隆时期成为清代官窑的顶峰,将瓷器的工艺性发展到极致,达到了后世不可企及的高度,所烧瓷件无论釉色品种、造型、纹饰,都集中国瓷器烧造之大成。

乾隆帝崇古之情尤甚,因此多有对历代名瓷的临摹与仿制,但又不拘泥于故有形制,屡有创新。扁瓶是在明代永乐、宣德官窑青花大扁瓶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器形。在清宫档案中,这种双耳扁瓶被称为“宝月瓶”、“马褂瓶”或“放大马褂瓶”,是乾隆皇帝颇为青睐的器形,因此扁瓶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乾隆帝屡次下旨命唐英烧造,其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如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下达的烧造清单中,就有“宣窑青花放大马褂瓶一件”。

矾红是中国最古老的釉上红色彩料,宋定窑红彩、磁州窑系已出现,到后来成化斗彩、万历康熙五彩也都是以矾红作为红色彩料。但是由于原料的纯度、制作工艺及烧烤温度等各种条件不尽相同,矾红呈现出多种色调。明代多偏向枣红,清代以后则多偏带有橙味的砖红色。到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进步,色泽鲜艳,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嘉庆以后,矾红色泽不佳,至光绪时才稍有起色。

以这件扁瓶为例,即用矾红彩料,此瓶侈口,束颈,斜肩,颈中部至肩附对称如意式双耳,扁腹,圈足,底部“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此器以矾红描金手法绘饰神龙盘飞祥云之中,龙首瞪目,冲发,龙身矫健盘旋,龙身金鳞片片,龙须威武雄壮,指爪犀利,动感十足,苍龙腾跃,气势雄伟。整观此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形制端庄雅正,矾红描金绘饰大气,庄重典雅,贵族气派尽显,为乾隆年间瓷器少有珍品,极为珍贵。

绿釉的介绍


绿釉 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

孔雀绿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松石绿 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北朝褐绿釉印花扁瓶体现东西融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北朝褐绿釉印花扁瓶体现东西融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绿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