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有几种?

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有几种?

青花瓷器的鉴别 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11-16

青花瓷器的鉴别。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兰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采用钴料在瓷胚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兰花在釉下,因此属釉下彩。浙江龙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金沙塔基和绍兴南宋咸淳元年(1265)环翠塔塔基都出土宋代青花瓷片。元代的青花瓷器,也有多次发现,如杭州前至元十三年(1276)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像等。

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特基金会的至正十一年(1351)铭青花云龙象耳瓶,是元代景德镇成熟青花的典型器。瓷胎洁白,器表所施的纯净透明釉,青花色泽十分鲜艳。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明、清两代,景德镇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主流。明永乐,宣德二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其官窑器所用青料,主要为进口料,青色浓艳而有黒疵。成化青花用国产陂塘青,较为淡雅。正德后期及嘉靖官窑用进口回青,色泽浓翠。万历中期以后,都用国产浙料,至近代方改用云南珠明料。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以外地区虽有生产,但质量和数量都无法和景德镇相比,元青花在土耳其,伊朗、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都有收藏;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出土。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已有关于“青花瓷器”外销的记载。明代青花瓷的输出更为普遍。十六世纪中国青花器也开始输入欧洲。

青料

即青花料,是绘画青花瓷器及配制需兰釉的色料。青料有化工料,(提纯的氧化钴)和矿物料(钴土矿)两种,化工料是近现代工业的产物,我国古代制瓷便用矿物料。钴土矿产浙江、江西、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外观呈黑色块状和颗粒状。其制法,早期采用淘洗,明晚期开始经入窑煅烧,在清除杂质后,磨细,调水和匀,即成青料。然后笔绘生胚之上,罩以透明釉,过窑烧出,花纹呈色青翠,若不罩釉,花纹仍如黑色。如将青料掺入釉中,即成兰釉。青料含有锰、钴、铁等氧化物,而青花的兰色主要是钴的作用,因此青料也称钴料,历史上,元、明景德镇青花,曾应用过进口料,如明初永乐、宣德官窑的苏麻离青,正德、嘉靖官窑的回青等。进口料与国产料的区别;进口料的铁、钴比高,锰钴比低,而国产料铁钴比低,锰钴比高,因而两者青花呈色效果有所不同。

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又称苏尼勃青,苏勃尼青,只是释音不同。据明万历年间“窥天外 乘”宣德年间内府烧造瓷器,以“苏麻离青”为饰;也作“苏尼勃青”显系音释之异。清代“文房肆考”,“陶说”、“景德镇陶录”则又误为“苏勃尼青”。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国产钴土矿的测定得知;国产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故这一时期使用了进口料是可信的。苏麻离青呈色浓重青翠,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出现铁锈斑疵。其产地,旧传在波斯,但今伊朗境内并不产青料,很可能在今舒利亚附近。

浙料

浙江所产青料,也称“浙青”。国产料中,此料为上乘,重则浓红,軽则淡翠。浙料又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以元子为最佳。浙料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前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均采用浙料。

元子

浙江青料之一种。据清[南窑笔记]载:浙料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各种品味,其中以元子为上乘。唐英【陶冶图说】谓;青料出自浙江绍兴,金华两府境内山中,一种大而元的黑黄色料是上等青,名顶元子。疑即元子。清前期江西景德镇官窑青花即用此料。

回青

进口青颜料的一种。绘画家用来染色,产于铜矿附近,其中有铜的氧化物。进口青料名,内含钴的氧化物,又称陶用回青。据嘉靖时江西布政司王宗木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记载“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嘉靖中遇烧御器,奏发工部,行江西布政司库时给之”,青花若用纯回青料,颜色幽菁深翠,色散不收,故往往国产石子青配合使用。参见“上青”、“中青”。回青:瓷器釉色名,明代嘉靖——万历烧制的特有兰釉。回青釉呈色较霁兰浅淡,据传系采用进口回青料着色,故名。回青器的制作多有暗花纹饰,亦有在口沿或底足内抹无光的酱褐色釉。

上青;一、回青料最佳品味。陶用回青,用锤敲碎,内珠砂斑者(及红色斑纹)为上青。二、配制青料之一。每两回青加石子青一钱,谓之上青。上青用于混水(即添色)则颜色清亮,故上青也称混水或混水料。

中青;一、回青料品味之一。陶用回青,用锤敲碎,内银星者(即灰白色星点)为中青。二、配制青料之一。每两回青加石子青十分之四同研谓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即色轮廓线)则笔录分明。

佛头青

回青颜料中色泽最美的一种。旧传因其用在佛像头上染色,故名。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石子青

国产青料名。明代中期始用。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石子青产瑞洲诸处(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明嘉靖时烧造御器,在回青中按比例配入石子青呈色最佳。石子青多则色沉不亮。石子青也称石青。有人认为石子青即“无名子”。

韭菜边

国产青料名。产江西高安。呈黑色硬颗粒状。经粉碎磨细,加水调匀即可使用。韭菜边颇耐高温,窑火稍过,纹饰乃清楚而不散漫。故细描必用之。

无名子

国产青料名。很可能即石子青。明正德十年(1515)本江西【瑞州府志】载:“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又名画烧青。【正字通】:“庐陵新建黒赭石,磨水画瓷胚,初无色,烧成天兰。景德镇取诸婺源,名烧青,一曰无名子”。

无名异

青料名称之一。出西亚阿拉伯国家,宋代即有进口记载。国内也产。无名异生于石上,色黑褐,呈颗粒状。可作药材,治金疮折伤內损,止痛,生肌肉。据明宣德三年(1428)【宣德鼎夷谱】记载,明代即用国产料作瓷器色料。有人认为与无名子、石子青、画烧青等同物异名。

画烧青

亦称“无名子”。一种江西钴土矿。经粉碎、磨细、掺水调匀,制成青料。于生胚上绘画,施釉后花纹被罩不显颜色,入窑烧出成兰色,故称画烧青。与“无名异”“石子青”为同一种物质。

陂塘青

国产青料名。又名平等青。产江西乐平县。明成化时用以描绘瓷器,呈色淡雅青亮。与明初永乐,宣德浓重青翠的苏麻离青截然不同,成为一时期青花瓷的特色。

珠明料

国产青料名。产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成份不一,以宣威所产较好。含钴量最高。外观呈灰黑色块状。经选洗、煅烧,然后粉碎,磨细,加水调匀,即成青花料供绘瓷用,约清嘉庆年间开始使用,而后逐渐成为主要青料。现代景德镇生产青花瓷也有使用。

叫珠

国产青料之一。也称土料。产江西赣州,呈黑色硬块状。粉碎磨细后,加水和匀即可用,一般用于青花粗器,因其中的钴含量低(约1.35% )锰含量高(20%)景德镇现用以配置紫色釉。

康熙乾青花瓷

清三代青花则选用浙江绍兴、金华之钴料。其中优质上等钴料有两种:一曰“顶元子” ,一曰“韭菜边”。前者以浓艳青翠取胜,是烧成“宝石蓝”“翠毛蓝”的原料。后者以烧成后兰色纯色深沉,图案纹饰清晰不洇,毫发毕现,用于细描青花和题款。康熙中期青花瓷,代表康熙青花的典型特征和最高水平。此时期胎釉品质精良,青花淳正靓丽,“康青(翠毛蓝、宝石蓝)呈色比前期更纯净、更成熟,可与元代至正型青花和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苏麻离青” ,明代正德嘉靖青花的“回青” ,并称为中国青花三大著名料最佳呈色。且没有“苏麻离青”的铁锈斑疵,“回青”的紫红色偏之不足。可以说是自元代成熟青花瓷烧成以来,景德镇匠师孜孜追求六百年的真正“纯正幽靓”毫无瑕疵的理想青花呈色至此方告圆成。但这种至纯至美的”康熙兰“(旧称康青)到康熙晚期以后忽然芳踪难觅。其确切致因,尚难清楚。

有学者认为“佛头青”“回青”不是鈷料,而是“颜料” 颜料是用来绘画的!佛头上是无法加温的。鈷料是灰黑色的,罩上石灰釉或石英釉,或长石釉,在窑内高温1300度以上(还原熖) 一次烧成!尤其是苏麻离青鈷料,最喜高温,温度越高越艳兰!唐代青花是石灰釉种,属中温釉,最高只能到1250度左右,再高釉就垂流成废品。多敉唐青花呈色翠兰艳丽,透明的玻璃釉很薄,所以认为它应该是颜料,不是钴料。

唐三彩器的“兰” 釉,和其他诸釉,都是以鉛作熔剂的低温釉,700度至800度烧烤而成。这种兰釉也应是颜料而不是鈷料。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绘制青花瓷图案的青料有哪几种?


绘制青花瓷图案的青料有哪几种?。

青花瓷白底素胚上描绘着青色的图案,这些青花瓷图案向我们讲述着不同朝代的故事,美轮美奂,让人沉醉其中。那么这些青色的花胚是由哪几种青料绘制的?

绘制青花瓷图案的青料有哪几种?

1、回青:来自于神秘的西域,这是一种非常幽深的颜色,如同西域给人的印象,浑厚的绿,很多时候都会和石子青混着调色使用,用于青花瓷制作工艺中勾勒轮廓,勾勒出来的轮廓特别清晰。

2、浙青:来自于水乡古镇绍兴一带,是一种最为上乘的用料,常常用于景德镇官窑制作。

3、平等青:来自于江西的乐平,就是这种青料制作出来的青花瓷最为美丽,呈现出来的色彩淡雅、清新,感觉就像是江南烟云的美丽。

4、石子青:同样是来自于江西一带,单独使用色调偏暗,甚至暗到有点发黑的地步。

5、珠明料:来自于美丽的云南,其中产自宣威县的珠明料是最好的,康熙年间制作青花瓷的时候基本都是采用这种颜料的,颜料显现的颜色非常的正,不含杂色。

6、苏麻离青:是来自于波斯的一个小村落,卡山夸姆萨村,据说是一个叫做苏来曼的人在无意间发现了这种颜料。这种用料在颜色上呈现厚重的感觉,就如同是青山翠树般,常常在元代制作青花瓷的时候选用这种苏麻离青。

7、化学青料:这是现代较多采用的青料,是化学产品氧化钴,采用这种用料,在制作的时候没有什么附着力,整体颜色就浮在瓷器上,一看就很廉价,其制作出来的美感远远比不上天然用料。

如何鉴别青花瓷的青花料


青花瓷深受当代人喜爱,很多人会将这些青花瓷摆在家中以供观赏,也有很多被收藏。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辨别,其实只要认识了青花瓷上的青花料,就可以更好的进行分辨。那么,究竟如何鉴别青花瓷的青花料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特质,这其中又分为进口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之说。

一、进口

1、苏麻离

这个青料特别好辨识,具有独特的铁锈,色彩特别深的地方还会有点发污。这种青料元代的人就用了,当然也有和国产混合使用的情况,这样的情况颜色就会暗,并且出现的铁锈就会比较小了。明代开始这种料子就开始大量使用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料的消失是在成化早期。

2、回青料

这个使用期间在正德晚期到天启年,它的蓝色中带点紫头儿,色彩也是十分的绚丽。这个在使用的时候搭配石子青,搭配得当最好,如果混入少了,就显得特别紫,纹饰变得模糊,嘉靖时期使用的期间,就是混入少石子青;如果混的多了,就又会变成灰色了,嘉隆庆时期就是混的多。

3、翠毛蓝

这种使用的就是珠明料,康熙时期那会使用的比较多,颜色也是十分的亮丽,多用于对人物山水的勾画。

4、洋蓝

光绪年间十分流行的叫洋蓝,色彩有点紫色,看上去像紫药水一样的颜色。

二、国产

1、石子青料

刚刚提到的和回青料搭配在一起的就叫石子青料了,流传的时间比较久,一直从元代到早清年间都在使用,可以展现在青花瓷上的颜色有很多种,需要研磨,研磨的好的就比较蓝,研磨的差的就会有点犯污。元代的青花瓷的颜色就是有点暗暗的,灰灰的。

2、平等青料

成化年间,弘治以及正德年间,大量使用了平等青料,这种青料的颜色比较淡,是青灰色,从青花瓷中可以看到类似“棉絮”一样的暗纹。

3、浙料

浙料虽然在万历期间就有,但是并不多见,清代顺治的时候是比较流行的,其中成色最好的是在雍正到乾隆期间,这期间的颜色发亮,发蓝,特别艳丽。而在嘉庆道光时期,浙料就开始变得有点发黑了,再到咸丰之后可以看出的是用的浙料有点偏灰。

所以,要想准确的鉴别青花瓷的青花料,那么对于以上的这些常识一定要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鉴别。

青料介绍


今天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青花瓷的青料。

(一)苏泥麻青

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元代制作青花瓷的釉料有哪几种?


元代制作青花瓷的釉料有哪几种?。

青白釉又名影青釉,为元代制作青花瓷所使用的釉料。使用青白釉制作的元青花,釉面莹润透明,但不光滑,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之感。器身釉色呈淡牙黄色,也有乳浊白色的,并微微泛出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在器足积釉处,釉色呈现水绿色。元青花中器形为瓶、罐类的,透过斜光观察釉面,能看到釉面里存在不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元代釉下青花的釉面不存在气泡,但是温度偏高的时候,釉面会变得很干,并伴有微弱的冒汗现象。

元至正年间,青花瓷制作开始使用白釉,烧成后瓷器釉色呈现白中闪青,釉面亮滑莹润,在瓷器积釉处釉色呈现鸭蛋青色,并伴有闪动感,瓷器底足上的一圈釉面颜色呈现淡淡的水绿色。

卵白釉是元朝末期使用到青花瓷制作中的,其釉层呈现乳浊感,一般用在小型器件上,如碗、高足杯、钵、小罐等,这些小件青花瓷器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此外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存在一圈宽窄不等的釉料痕迹,器盖内侧不施釉,颜色呈现土黄色,能看到细微的釉斑。养愈润。

苏麻离青料和元青花有什么关系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景德镇生产的典型元青花和明代早期青花瓷所用的青花原料叫做苏麻离青。按矿物学分类,苏麻离青取自一种叫钴毒砂的原矿。

钴毒砂的化学分子式为(FeCo)AsS,是毒砂的一种。因含钴,所以叫钴毒砂。毒砂又名“砒石”,在我国很早就用于提取砒霜。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科学分析元代青花色料的化学组成,发现元青花色料是一种含硫、砷,无铜、镍的高铁低锰型钴矿,经过与世界上100多种钴矿组成做比较,这种化学组成与钴毒砂最为接近,因而推断这种色料提取自钴毒砂的原矿。

苏麻离青料的表现特征与机理

铁锈斑

铁锈斑是苏麻离青料最典型的特征,在青料的堆积处,如起笔落笔、两笔相交、顿笔、接胎处等,是铁锈斑出现概率最高的地方。

铁锈斑通常呈块状、大小不一,中央呈浓黑色、外边界呈褐色,从中心向外逐渐由黑、黑褐、深褐、浅褐色自然过渡,边界晕散不光滑。

铁锈斑形成的原因,源于苏麻离青料的高铁低锰的化学组成。黑色斑点(块)中铁的含量比青花料中铁的含量要增加几倍,,说明这黑色的铁锈斑是 由铁的氧化物形成。在青料的堆积处,色料较为多而浓,因此氧化铁的量较大,容易形成铁锈斑。

晕散

所谓晕散,从肉眼观察看,是一种在青花色料区与非色料区的边界处,呈现出的模糊、不清晰,似墨水泼在宣纸上的向外扩散出去的视觉现象。

晕散----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

出现晕散的原因,是由于青花色料和釉在高温下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加,导致青花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形成很自然的晕散效果。尤其是在过烧时,色料在釉中大量扩散而形成晕散现象。元与明初的青花瓷釉采用的是钙碱釉,CaO的助熔作用,降低了高温下釉的粘度、使釉更加容易流散,增加了色料的晕散效果。

串珠状凝聚

观察元青花呈色时,会发现一种现象:在色料区常有点状的黑色斑点凝聚,尤其在一段长线条纹饰上,会奇妙地出现如串起来的珍珠般的深色点状斑点,这种现象有人形容为串珠状凝聚。

来自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

这些黑色斑点是什么?经过科学仪器的检测,这些黑色斑点是聚集的色料在高温下形成的磁铁矿等着色氧化物。这些聚集的色料,在两种情况下没有完全在釉中融化:一是色料研磨的不够精细、另一是窑温不够。

串珠状凝聚形成的机理,与晕散完全相反。因色料研磨不细形成的粗颗粒、未完全溶于釉中,在瓷器烧成过程中被还原成黑色的金属氧化物,其形状是点状的。而晕散则刚好相反,晕散是色料完全溶于釉中,在高温下色料扩散到非色料区而形成的边界呈毛刺状的扩散效果。

下凹

在有些铁锈斑块的表面,会有一种明显凹陷的视觉印象,用手去触摸,会感觉斑块处比周围的釉面低。这就是苏麻离青料的另一个特征:下凹。

从铁锈斑块形成的原理上看,堆积的色料不溶于釉料,而在高温还原中被还原成氧化铁结晶体。因此,在色料堆积处、施釉较薄的地方,在相对少量的釉料中色料更不容易溶化和更容易聚集氧化铁结晶体,从而更容易形成铁锈斑块。由于施釉较薄,而会有用手指触摸低于周围釉面的触觉印象。

锡光

锡光同下凹一样,是一种伴随着铁锈斑块形成的视觉印象,常出现在铁锈斑块的表面。

锡光

现代科技手段检测证明, 宣德官窑青花钴料中的这种典型的结晶斑是锰铁氧化物的结晶: MnFe2O4, 宣德以前官窑青花钴料中的类似斑块为单一的Fe氧化物: Fe3O4,说明锡光同铁锈斑形成的原理一样,是由于氧化铁的富集,这种氧化铁的结晶斑块在光的折射下,会形成锡光。

元和明初苏麻离青料的不同表现

科学检测证明,景德镇元、洪武、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着色原料皆属同一种进口高铁低锰型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青花线条稳定少晕散,是景德镇工人对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做了技术上的改良,而永乐青花多晕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那种晕散的美,在技术上服从了艺术。

让我们来分别观察元、洪武、永乐和宣德四个时代典型的青花图片。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成熟的产品颜色青翠沉着,色料较薄、线条流畅稳定、少晕散,多黑斑。

伊朗馆藏八方葫芦瓶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

正烧时青花呈Co离子和Fe+2同时并存的翠青色,欠烧时由于钴料未在釉中散开及溶解在釉中的量少故呈现带灰的青蓝色。过烧时由于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扩散形成晕散现象,然元青花中出现晕散的很少见,其过烧多为呈现靛青泛紫的杨艳。

大英博物馆藏元青花

洪武青花,发色多沉闷,呈灰蓝、灰黑色,线条稳定、少晕散,多黑斑。

托普卡比宫馆藏洪武大碗

洪武青花总体给人感觉灰突突的,除了铁锈斑、黑斑的典型特征外,似乎与元、永乐和宣德的蓝色搭不上边。洪武时期的青料氧化钴含量较低、氧化铁含量适、铁钴高,这是较为典型的废料、次等料或淘洗不精良的特征。

钴矿是一种分散性的浅位的矿藏,分堆分散埋藏于地下约1米左右,俗称“鸡窝型”矿藏。淘洗不精的次等品、淘洗残剩的废品,则氧化钴含量低、氧化铁相对高,尤其是铁钴比高,这正是洪武青花成分的特征。除青料本身的质量之外,烧成温度相对低也是造成洪武青花发色灰暗沉闷、少晕散的原因。

永乐青花,釉面莹润,青花发色浓艳,色料较厚、多晕散,多铁锈斑块。

托普卡比宫馆藏永乐大盘

晕散,是永乐青花的一大特征。较高的烧造温度、较高比例的钙和钾、钠及铁,都会降低釉面的粘度增加流动性,使青料更好地溶于釉中并向非着色区扩散。永乐青花上多见流动的鱼藻纹、随风飘动的花、与茎叶,将晕散的效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在这些纹饰上,能够给人一种栩栩如生和灵动美妙的感觉。而青料较厚、烧成温度偏高,也使永乐青花在晕散中更加发色浓艳。

宣德青花,胎体更加致密洁白,青花发色分两种:一种浓艳带黑斑、长伴有锡光,一种稳定、少黑斑、黑斑处没有锡光。

宣德青花瓷胎相比前朝含有更高比例的Al2O3,瓷器的烧成温度也更高,因此胎体更加坚硬致密,由于淘洗工艺的提升,胎土中的杂质更少,因此胎体显得更加洁白。

大量的科学检测数据显示,宣德青料分为两种:一种与元、洪武、永乐相同的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一种为低锰高铁型国产青料。因此宣德时期的青花,随都色泽浓艳,但有些有着典型的苏麻离青料的晕散、铁锈斑并伴随银白色的锡光,有的则虽有黑斑,但无银白色锡光,线条稳定安静。

现代仿苏麻离青的有趣特征

朋友,这篇微文仅是个人心得,千万别拿您的宝贝来对号入座哦!要知道咱们长得再像鬼谷子也进不了故宫,长得像木有用哦;倘若我的图片跟您的宝贝有相似之处,王刚的铁锤也进不了您的私宅,相似与等于不一样哦。视觉冲击可以有,攻击不可以哦。视觉冲击,让感觉像子弹飞。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这组图片能否唤起你内心对元明青花认识中最深刻的东西!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现在,如果您的感觉还在像子弹飞,那么您一定是真正的元青花迷。飞一会儿,然后让我来告诉您,这些都是现代仿品。

是的,仿品也能做得如此苏麻离青!【图一】的晕散、【图二】的铁锈斑、【图三】、【图四】的下凹、【图五】的串珠状凝聚、【图六】的锡光,是如此的真实。现代高科技在极大地提高陶瓷制造的质量与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拉高了仿品的逼真度。

在上面的特征中,只有“串珠状凝聚”与高铁无关,而与青料研磨的精细度有关。科学实验证明:明中期前的景德镇青花色料中,铁钴比和锰钴比都较高,说明明中期前的青料都是未经精炼的钴土矿。这也是为什么从唐到明早期的青花瓷器中,都有串珠状凝聚的现象。

那么,是哪些因素在影响青花的发色?

首先,对青花的色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是青料中的化学组成:青料中钴、铁、锰三种着色元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青花的色调。其中钴的着色能力最强,只要引入0.1%,就能使釉着成蓝色,烧成气氛对它的影响较小。铁的着色能力中等,受气氛影响较大,容易与氧结合形成金属氧化物。锰的着色能力较弱,在还原气氛中被还原成Mn2+,在硅酸盐釉中基本无色,但在冷却过程中会受到二次氧化而成Mn3+或 Mn4+,使青花的色调青中略带淡紫红色。

除此以外,下列一些工艺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

(1)青花料中釉灰的用量(青花料中必须要配入一定量的釉灰才能使用),釉灰用量的多少对釉色有较大影响;

(2)青花料的细度——越细发色越好;

(3)青花料的浓度——如果色料很浓,烧成后的青花呈深蓝色;如果色料很淡,则呈淡蓝色;

(4)运笔速度与方式——作画时运笔慢,色料厚,釉色就深;反之釉色就淡。运笔停留处的色料特别厚,往往形成黑斑;

(5)烧成温度和气氛——实验证明,在1250℃烧成时,青花呈蓝到深蓝色。如烧成温度提高到1350℃,则呈蓝黑色。气氛对青花本身和釉的色调都有一定影响。

仿品,如洪水猛兽,现代科技似乎又“助纣为虐”。难道就没有办法识破迷津了吗?众所周知,现代陶瓷制作技术在下面两个方面,做了很大的革新:一是原料的精炼和提纯技术,二是烧造工艺的革新。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烧造工艺的革新。

我们都知道,景德镇从传统的柴窑、人工控制温度,到煤窑、气窑、电控温度,烧造工艺获得了极大的革新。如今的气窑,成本低、烧造时间短、窑温可控而稳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陶瓷烧造的质量。

然而,就是为了降低成本,一般柴窑烧造需要26小时,气窑烧造却只要10个小时,这缩短了的时间留下了什么痕迹?我们知道,只有温度足够、和时间足够的条件下,才能保证青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充分氧化,才能使釉面熔融更加完全。

看过甄嬛传吗?皇上在和六阿哥滴血验亲的那场戏,当温太医的血和六阿哥的血刚滴入水中,即表现出来红色的茎脉纹理,如果时间足够长,茎脉纹理就会消失。

试过在清汤中加入香油吗?香油滴入汤水中的初始状态,是呈一滴一滴聚集分布状,这是由于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两种物质是不相溶的。

因此,我大胆推断,这种茎脉状纹理便是现代烧造技术的时代痕迹。然而,从下面【图七】、【图八】的红色框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上面段落所说的茎脉状纹理,但它们仍然是现代仿品。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它们是采用纯传统工艺烧造出来的吗?

【图七】

【图八】

回答是否定的。现代科技可以添加一些助溶剂,使色料与釉在相对短的时间和相对低的温度条件下完全熔融,这样就可以不出现这种茎脉状纹理。但是,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色彩对比度和色料的厚薄度,从钴蓝色背景和黑色斑点或斑块的色彩对比度看,又一个大胆推断是:这种深色或黑色斑点、斑块与青花蓝色背景层次不分明、对比度不明显、色料厚薄不清晰的现象,也是现代烧造工艺留下的时代特征。

仿品层出不穷,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罗列全。本文中只挑选了一些用配比相同主成分的青料的方法来仿制苏麻离青效果的例子,其特点是主色调大致相符、苏麻离青主要特征明显。但无论如何,仿品皆为现代制造,必然留下现代工艺的痕迹。

青花料有哪些种类


青花主要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的胎体上描绘纹饰,然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之后还原焰一次烧成一般温度在1200度左右,因为高温烧制之后会形成蓝色,所以也称之为白地青花瓷(釉下蓝)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而青花料的种类主要有一苏泥麻青是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的专用料,铁高锰低,发色艳丽有铁锈斑和晕散的现象;二 平等青主要是在明朝成化至嘉靖中期中广泛使用,产于江西乐平发色淡雅清新;三 石子青是明朝中期的民窑青花专用,色泽灰暗,主要是回青之前进行使用;四回青是进口的青料,主要是在明朝时期官窑专用,发色兰中泛紫;五 浙江浙青料色泽浓艳与优雅并存,其中在这儿最著名的就是康熙翠毛蓝,以上五种是青花料中最普遍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朝青花成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巅峰时期,而明清时期还新烧制出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等,这些都彰显了青花料品种的丰富。

其中回青是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话,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这种颜色是所有青花料中最具特色的,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在明朝嘉靖年间常常使用,笔路分明清晰,这一时期的明朝嘉靖年间的纹饰出了传统的仍然流行之外,还有道教的色彩纹饰大量加入,如云鹤、八仙、八卦等,虽然回青难以调和但是呈色非常的稳定,纯正,蓝中泛紫,胎釉极其的细腻,所以这一时期是回青料发展的繁荣时期。

在国料中以浙料的品质最为上乘,其中发色青翠,因为其颜色和容易与其他成分相融合所以说明朝万历年间中期到清代景德镇的官窑青料则都采与此料,而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多淡描的青花,纹饰除传统的之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布局繁密有了镂空和套活环等工艺,所以这一时期的浙料使用较多,成为了国料中最上乘的。

苏泥麻青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于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着“铁锈斑痕”,在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朝时期的永乐和宣德官窑所用的青料均是这一种,而在我国的这种原料是没有的只能依靠古波斯、叙利亚一带。

现在在我国的青花瓷市场前景非常好,但是流传下来的上乘青花瓷器却很少,所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仿制的一方面是做工方面没有古代时的精致缺少,原料的提纯度和使用上开始追求高利润,另一方面就是现在很多的原料都已经很稀缺,价值是非常高的所以他的成本就会上升,导致只能用价值一般的原料所以最后的成品可能会相差很多。青花料是决定上好青花瓷的决定性材料。

青花瓷器与苏麻离青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的第五种情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现。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以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平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另一方面来看,尽管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复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因此上述情况,也只是概括性的认识,约略其大概,通过排比分析,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陶瓷鉴定,是以考古学的标型学为基础,而标型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的物征,如果离开这一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

瓷器中的经典青花料


我国是制造瓷器的大国,从古至今文化源远流长,但凡对瓷器稍有了解的人都听过“景德镇”这个名字。这个因瓷器而闻名于世的城镇,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相对著名的青花瓷器。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着《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的第五种情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现。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以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平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另一方面来看,尽管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复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因此上述情况,也只是概括性的认识,约略其大概,通过排比分析,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陶瓷鉴定,是以考古学的标型学为基础,而标型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的物征,如果离开这一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有几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有几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