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工艺 > 导航 >

为何宣统瓷器工艺不输历代瓷器?

为何宣统瓷器工艺不输历代瓷器?

瓷砖工艺 古代制作瓷器工艺 古代瓷器内胎工艺

2020-11-18

瓷砖工艺。

宣统皇帝在位仅三年,历时很短。青花瓷多见仿古之作,水平也很高,几可追迹康熙青花。由于时代的进步,此时制瓷已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宣统瓷已具有现代瓷的特征。宣统青花基本上是光绪青花的延伸,虽然做工方面有所加强,但技术上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民窑瓷器继续沿袭光绪传统,国外先进的制瓷技术还没有对民窑产生任何影响。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需要,民窑粗瓷产量大大增加,间或生产少量仿古瓷和艺术瓷,中档瓷器几乎不见生产,给人们的印象是景德镇瓷业急剧衰落,这正是受当时形势所迫的写照。

民窑青花瓷的胎体多数较轻薄,胎质细密而莹润,有现代瓷的特点。器型更加规整,胎质高度瓷化,釉面火光十足。宣统官窑釉面有两种,一是青白釉,一是纯白釉,以白釉居多。釉表面不见气泡点,洁白透亮,釉层很薄,但施釉均匀。宣统官窑釉面洁白,与现代釉汁基本相同。究其原因,是在光绪后期,景德镇御窑厂来了一些曾在日本留学专供窑业的人才,如张浩等人,他们通过学习化学方法,把釉汁中微量铁元素清除干净,从而使官窑釉汁达到了洁白的程度。民窑釉面于光绪时期的相同,只是施釉较厚。

清宣统官窑瓷器,过去尚末见到仿品。但近年来,许多文物收藏爱好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以为:宣统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突出的一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色泽浓深、鲜亮,并不晕散。宣统时期也有仿古之作,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宣统二年“继世堂”款青花山水人物香炉,其造型、胎釉、纹饰及青花色调,均与康熙青花十分相近,仿制水平甚高。此时期的官窑器的造型及品种,仍沿袭光绪时期的烧造工艺技法,但器物的质地细白玲珑的胎体却更接近于现代的玲珑瓷器特征。就常见的宣统各类官窑器来说,其制作可谓少而精,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器型规严,纹饰细腻,其青花瓷器的纹饰色泽甚为鲜艳,基调明快青亮;五彩和珐琅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准;青花加胭脂紫料彩及粉彩的传统器物规范;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红、黄、白、蓝、绿、窑变、仿官、茶叶末釉等,虽然数量和品种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艺技法还有提高,并逐步形成其时代特征。

清代宣统朝虽仅短短三年,却烧制相当数量,并具有其时代特征的官窑瓷器。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期的瓷器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耿宝昌先生概指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宣统朝虽历时较短,可景德镇御窑依然延续光绪时期传统瓷器的烧造风貌并有所进步,所烧制的御瓷颇为精良,宣统御器工艺精致,形制端正,胎釉纯净,彩饰工整。宣统瓷器虽然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质选料上乘,胎体较薄,但胎壁厚薄均匀,胎质细腻,烧结程度较高,叩击能发出清悦的金属声。却更加精美。宣统时期官窑器的纹饰也基本承袭前朝传统图样,但比光绪朝描画精致,彩绘细腻。TaOCI52.Com

宣统官窑瓷器有“大清宣统年制”青花六字二行无圈栏楷款,也有红彩、赭彩、墨彩篆款。

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款料色深浓鲜亮且不晕散。民窑款识常署干支纪年款和图记款,书写比较草率。。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但仍具有极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清档》对宣统时期的记载为: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历代瓷器龙纹鉴别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龙纹概说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创作构思,当与该时期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l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龙纹的分期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3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3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龙纹是瓷器装饰中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题材,是鉴定的重要内容之-。然而,单靠掌握纹饰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现代作伪者从高保真图录上所获得的知识,已令仿制品的外观非常接近原件。而求真,就需要鉴定者对古瓷潜在的方方面面信息都具有识别破译的能力。值笔者集私人藏品而成的《瓷器收藏实鉴》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特择书中与龙纹相关的部分藏品,与同好切磋、探讨。

光绪、宣统青花瓷器鉴赏


光绪朝青花瓷颜色既有黑褐色也有淡蓝闪灰色的,仿康熙青花颜色浓艳,但纹饰没有层次。光绪民窑青花瓷中开始出现“洋蓝”色,蓝中闪紫红,非常扎眼,青花飘在釉面之上。常见纹饰有龙凤、云鹤、花卉、花鸟、花果、狮球、八仙、八宝、博古、山水、人物、百鹿等。光绪青花瓷胎子厚重笨拙,比同治时的坚致,有的比较细密。釉面粗松稀薄,白中泛青,有的很白。常见有赏瓶、龙缸、玉壶春瓶、绣墩、灯笼尊、茶壶、蒜头瓶、天球瓶、贯耳瓶、餐具、盖罐等,造型比较规整。民窑瓷器较粗糙,大器很多,如大瓶、大罐等。

光绪青花官窑瓷器的款识多用楷书,也有篆书的,宇体修长清秀。“大洁光绪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以及“光绪年制”四字款均有。民窑多不署款,有署“丁未玉梅堂制”、“兴邑复古窑造”、“清华珍品”、“乐道堂主人制”、“燕赵悲歌之士、孔子后四十一癸卯制”、“嘉泰松轩”、“俭存斋”等款的。光绪仿康熙青花瓷较多,冰梅罐上的冰只平涂,并不画出冰碴;所仿的花觚、棒槌瓶、大罐等胎体均不够坚致,釉面稀薄不匀没坚硬感,胎釉结合也不紧密。纹饰虽艳,但没有层次,浮而不沉。光绪仿康熙浆胎青花瓷,手感轻飘,胎和釉均没有坚致细密感。

宣统时的青花瓷色调浓艳明快,不晕散,所绘纹饰比较精细。常见纹饰有龙凤、团龙、镶凤、流云、牡丹、缠枝莲、八卦、云鹤、海水怪兽、松竹梅三友、荷莲、宝相花、八宝、八仙、博古、五谷丰登等。宣统青花瓷胎子极细极白,瓷化程度很高,胎轻体薄,非常匀称;釉面匀薄,颜色很白很亮,高度玻璃化。因是现代化生产,胎体很规整。主要器型有赏瓶、棒褪瓶、玉壶春瓶、盖罐、碗、盘、杯等。青花官窑的款都是楷书,一般六字两行,宇体清秀工整,笔画圆润有力。民窑器有年款的多为印章式红彩款,大部分无款的和光绪青花近似,不易区分。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清代宣统瓷器有何收藏意义


宣统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北京荣宝2013年6月23日春拍

清代晚期宣统一朝短短三年,却仍有烧制官窑瓷器。已故陶瓷鉴定泰斗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清档》对宣统时期的记载为: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笔者喜好鉴藏陶瓷多年,但所见宣统官窑瓷器并不多。据界内前辈所言,宣统官窑瓷器过去未见到有仿品。

而随之陶瓷鉴藏热,近年已引起赝贩子所注意。宣统本朝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的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庚宝昌先生总结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典型的器物有盖罐,赏瓶,玉壶春瓶等。

以笔者的鉴藏经验,其纹饰多为团鹅纹、团龙纹、双喜云龙纹等宣统时期的瓷器,在收藏界较为常见的代表器有,盖杯、盖罐及碗盘等。当然,此时的图案纹饰依然有承袭光绪以前的图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有、海水姜牙纹、万寿纹、喜字纹等。而此时的绘画并非所有的陶瓷画技都完全受到清政府的腐败所影响,也是有不少的器皿纹饰被绘画的十分精致,甚至可与前朝相媲美。而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亦有提及宣统瓷器的纹饰画意较光绪时的细腻。

这是一件宣统时期的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为北京荣宝拍卖今春的拍品。该碗的外壁绘桃树一株,衬以矾红灵芝,寓意长寿。娇艳的饰彩渲染出桃果香浓欲滴的神韵,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精彩效果。据陶瓷鉴藏资料记载,此式粉彩九桃纹饰为雍正时期创烧,其后便成为官窑瓷器的经典纹样。其估价为20-30万人民币,来源于2012年的及时的春拍。而笔者身边往来的一位藏家大腕师友前辈就是荣宝的常客,据其介绍荣宝的业界口碑同样如同大牌国际拍卖行佳士得一样响亮。但即便是大拍卖行的瓷器专场对于宣统瓷亦是为之甚少,由此可预计届时此瓷的碗落锤价不俗。

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陶瓷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是颇具说服力的说法。

历代瓷器名品赏析


瓷器,是一种比陶器更坚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层润泽透明的釉,断面不吸水,扣之音响清脆。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色泽为青。六朝时,瓷器无论质地、火度和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而“瓷”的意思与实物相应正式出现则在西晋。晋代的东瓯窑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的窑场。

这里收集了部分中国历代瓷器名品--黑瓷、白瓷、青瓷、窑变、油滴、釉里红、玳瑁、粉彩、青花、黄釉、法琅彩、墨彩等等……精美的图片和经典的赏析短文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瓷器的精与美之所在。

窑变釉圆壶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执壶

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执壶:该壶造型为撇口、短颈、硕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八棱短流。与流对应的另一侧有扁形曲柄。柄、流之间有双耳。腹部堆贴三处花纹、内容分别为单层方塔,在圆毯上跳舞的舞伎、侧立吹奏乐器的伴奏者,堆贴纹上均施褐色彩斑。器物造型大方、纹饰精美,是长沙、窑瓷器的精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阳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高18.1cm,口径9.1cm,定窑以烧白瓷器为主,兼烧酱釉、黑釉等其它釉色的瓷器。酱釉通常称为紫定,十分稀少。这件紫定壶造型为盘口,直颈斜收,丰肩,平底,釉色为酱紫色,腹部绘金彩已脱落。只能微见痕迹,是难得的紫定珍品。全国已发现的紫定瓷器不足十件,而描金彩者仅此一见,价值高昂自不侍言。曾参加1990年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县。现藏于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景德镇窑影青莲瓣形温壶

景德镇窑影青莲瓣形温壶:通高25.8cm,壶为北宋景德镇湖田窑所产,由注壶和温碗两部分组成,注壶高扬长流,壶盖上雕塑一只小狮子。肩部雕刻有垂莲瓣纹。温碗口部做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圈足部雕饰一圈覆莲瓣纹,全器精巧雅致,是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中的极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文物展览,其图片于1991年被国家邮电部印成邮票向全国发行。1963年出上于安徽省宿松县,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钧窑粉青窑变粉红碗:高8.9cm,深7.6cm,口径15cm,足径4.6cm,其造型为圆口内敛、尖底小圈足。口缘较薄,胎体向下逐渐增厚。在粉青釉地上出现因窑变作用形成的铜红斑块。圈足无钧釉,涂饰浅储色薄汁,是钩窑器中的佳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拍卖市场价可达数十万元。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葵口碗·南宋

南宋·哥窑葵口碗:口径20cm,该碗口沿造型为六瓣葵口式,是常见的宋代碗类造型。但其通体开冰裂纹。“金丝铁线”特征明显,亦属于典型的传世哥窑器物,特别珍贵。1992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现藏上海博物馆”。

金·白唇黑釉油滴盏:宋、金时期,福建建阳窑生产的黑釉盏最为著名,称“建盏”。其器型主要有两种:一为敞口浅腹盏,一为敛口深腹盏。其胎色青黑,胎釉均厚,下部垂釉严重。由于窑变作用,釉色品种有兔毫、银星、油滴等多种,而以兔毫为多见、油滴、银星均为罕见,十分珍贵。有的盏圈足底还刻“供御”、“进栈”字样,是供奉的御用品,更为难得,除建窑外,当时全国其它众多的窑场也生产这类造型的黑釉盏,釉色比较著名的有吉州窑的玳瑁--釉色酷似海龟壳;鹧鸪斑--釉色酷似鹧鸪鸟羽毛斑纹。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的河北定窑生产的这类产品,造型为多敞口盏,其特点是胎薄体轻、胎色洁白。釉色常常不够黑,而呈铁红色或酱褐色。河南省一带常生产一种白唇黑釉盏,其唇口是白色的素瓷。唇口以下器内外施黑釉,有的黑釉釉面上满布“银星”或“油滴”,是非常珍贵的。这些盏类一般都比较小,口沿直径多在14厘米以内,高度多在5.5厘米以内。这类黑釉器,在日本被称之为“天目”。一些“油滴”,“银星”类黑釉盏被奉为国宝级,特别宝贵。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特征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一、咸丰时期瓷器的概况

咸丰在位的十一年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咸丰一朝渡过了它的全盛时期,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王室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等列强粉至杳来,与清政府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取得多种特权。在这些内忧外患攻击下,乾隆之后日趋衰落的清王朝,国力虚弱己极。

此时,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全力以赴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于歲供宫廷享受生活之用的御瓷烧制,己力不从心。御窑厂在咸丰初年还烧制过有限的御瓷和祭器,咸丰五年以后基本上停烧,加以江南各在处在太平军和清兵交战的军事腹地,景德镇的制瓷业倍受其影响,不仅生产数量减少,而且工艺水平随之降低;民窑亦不例外。据《清档》载:“元年钦命江西广饶九南兵備边督理九江关税兼管窑厂事,谨将咸丰元年分两次奉文传辨琢、圆瓷器名日件数及动用盈余银两,分别造具清册,呈送查实,需注册者,计開:琢器……”。咸丰元年烧制的这批瓷器,多是神庙祭品,有白釉樽、罐、蹬和大盘,分置于北京景山“寿皇殿”和故宫“奉先殿”。另外,还有天青釉和黄釉的樽、簋、豆、蹬等礼祭器。

咸丰二年所传令烧制的白釉樽、蹬和大小盘、碗类,亦为“奉先殿”祭祀所用,数量微乎其微,有的品种只烧几件,最多的也只有四十件。

咸丰三年至四年,景德镇御窑厂正式恢复传统品种,如仿钧、仿官釉的四方杏圆双贯耳瓶。哥釉四方八卦瓶、天青釉太平象耳瓶、青花起弦玉壶春瓶、青花松竹梅玉壶春瓶、霁红釉玉壶春瓶等。除有限的琢器外,还烧制了传统的四十二种圆器类。各品种的数量不等,最多的有二百余件,最少的只的十二件,总共烧制两千一百余件。

综上《清档》所载,咸丰一朝制瓷数量极其有限;故宫博物院所藏此时的器物,与其他各朝相比,亦相差悬殊。这些有限的器物,于咸丰未年英华联军烧抢圆明园时又遭厄运,也有的辗转流散于了间,因而现今所见的传世品伋为稀少。咸丰瓷虽然制作水平不高,但物以稀为贵,仍值得加以重点保护;对民窑制品亦然。

咸丰瓷与道光瓷多有相同之处,其造型趋向拙笨。胎质貌似细润,实则粗松,一般胎体较前时厚重。釉质泛白,釉面薄厚不一:薄者,釉汁稀淡,表面光泽和滋润度不足,呈微小的桔皮坑;厚者,多同于道光时的波浪釉。这些时代特征,不仅道光、咸丰两朝有,也是清代后期的普遍现象。

官窑器中的粉彩器较多,施彩与道光时基本相同;其中雪青紫色与佛头青蓝色,较之道光时的色彩浓烈,俗艳刺目,常被称为“色品”,鉴别时,有的仅凭这两种色彩的色泽就可初步断定。图案纹饰大体同于道光时期。

咸丰后期,青花色调浅淡、漂浮;釉里红呈浅淡和粉红色,或乌暗的黑褐色;粉彩、色地粉彩、斗彩、三彩、素色釉及各色釉在描金品种,大体同于前朝,无甚新奇的变化。器型更了拙陋,只是官窑茶叶末釉器制作颇精,例如中国文物商店总店所藏在咸丰官窑茶叶末釉狮耳炉,釉面甚为光润,详视可见极细小的丝状纹,足内刻有“大清咸丰年制”款识,字体较大;此类品种追步前人成就,意在仿古,风格典雅深沉,堪与清代前朝之器相媲美。当时所制的扁方瓶、小梅瓶等,多摹刻“成化年制”或“雍正年制”四字方形款识。在鉴定时要从器型、釉面及款识上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咸丰时期的时代风格,辨别真伪。

民窑所仿制的康熙五彩器,其造型己显臃肿,胎釉质粗,彩色浓艳无光,画凌乱不堪,与真品有天壤之别。

流传于民间的咸丰民窑器物,有的仍在外销,国外的一些收藏家对此颇有兴趣,因而国内己较罕见。但是,作为清代制瓷历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实物应当受到重视和关注,有必要对此加以收集和整理,尤其是一些精细作品,更应得到保护。常见民窑器的造型多种多样,如六方瓶、狮耳瓶、圆形或方形帽筒,六方、八方、茶壶、盖碗、博古、花盆、哥釉、豆青、米色釉与于花组合的瓶等。品种以粉彩为王,其中有施彩浓深类似五彩器的一类。款识多用青花款或红彩篆书图章式款,也有刻印戳记的款,款识字体草率,有的字体笔划欠缺,不易辨认;还有的刻写“成化年制”的仿古款和满、蒙文款。

太平天国也烧造了瓷器,见有青花平盖茶壶等,均署“太平天国”款识。下面介绍几件咸丰时期的精致作品:

粉彩花卉茶壶。直口扁腹呈鱼篓状,盖为平面圆形,有宝珠式顶纽。

由于覆烧,口部无釉。壶身一端有弯曲口流,对称的一端有滚圆的环形把。此器型在道光和咸丰时最为常见。壶身以浅淡的青花描绘缠枝莲,在回纹方形开光内,一面绘的兰石,一面绘有菊花、蝈蝈、彩色淡雅,画意幽静。器底施满釉,青花篆书“咸丰辛亥仲春退思堂主人制“款识。“退思堂”款识是嘉庆、道光和咸丰时期睿亲王自用的堂名,常见有署道光或咸丰纪年“睿邸退思堂”款识的器皿。

粉彩仕女盖罐.器身通高28厘米,呈莲子形;盖如盔状,有尖状莲子形顶纽.盖与器口以下,肩部和足部以上,均绘紫地勾莲纹,腹部以洁白莹润的白釉为地,所绘三星、仕女主题纹饰,人物神态生动传神,十分精致.罐内、盖里及足内均施以豆辨绿釉;其釉较厚,色调较嘉庆、道光时深重,并泛黑绿,这是咸丰和同治时期豆辨绿釉的典型色调。器底有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官窑款识。

粉彩长方形双耳斗杯。敞口外撇如簠。器壁有对称的环形耳式把手,四面斜直下行渐收,高足外撇。口部长28厘米,宽14厘米,器高10厘米。胎质细洁,釉白光润。施彩淡雅,口部涂金,器底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款识,现藏于河南省省高度文管所。所绘粉彩连景画面,为景德镇清代“御窑厂”全图,画面从工匠担挑瓷泥进入东辕门展开,依次对制坯成型。配制釉料、着釉绘画、入窑烧制等御瓷烧制的各个工序过程,如此真实地反映到官窑瓷上,尚属罕见,是帮助我们了解清代御窑厂制景图,最早的见于雍正粉彩大鱼缸,偶见以前嘉庆、道光时的民窑瓶、碗类亦有此图案,但均不及这一官窑斗杯精细。

斗彩加粉彩缠枝莲盖碗。造型规整,敞口微撇,下部收敛,圈足。种形状的盖碗,胎薄体轻,釉面晶莹;碗外壁绘有缠枝莲花卉,以金彩勾描轮廓线,色彩淡雅,斗彩与粉彩并用,技法超俗,具有珐瑯的姣美效果,底部有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官窑款识。

咸丰瓷器造型与道光大体相同,笨拙的风貌有增无减,例如青花三友玉壶春瓶的的颈部明显粗短,有的已经成为晚清时的流行式样,传统的器物有起弦赏瓶。玉壶春瓶、杏圆贯耳带瓶。葫芦瓶、三莲瓶、花觚、香炉、盒、花盆、缸、荷叶盖罐、茶壶、盆、洗、杯、盖碗、碗、盘竺。民窑器中各类餐具较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清代自嘉庆、道光之后,纹饰题材内容日渐匮乏,咸丰时更趋平庸。纹饰布局松散,即使精细之作,其人物的神采及背景的层次均远不及乾隆时期,民窑作品尤其如此。

云龙、团龙、云凤、夔凤、云鹤、八卦、七珍、佛杵、寿、八仙、十八罗汉、三友、仕女、婴戏、二老图、三星、佛像、十二生肖、花鸟、葡萄、菊花蝈蝈、蝴蝶採花、三呆、缠枝花、缠枝莲、四季花、月季、兰草、莲花、桃花、博古、“喜”字、刻花把莲等。

青花——色调比较稳重一类,同于嘉庆、道光时有青花色;精细的器物呈色鲜艳;一般者为黑灰或淡青的蓝色,多显漂浮,釉面亦不够平整。民窑更是如此。官窑常见器有起弦赏瓶、三友玉壶春瓶、缠枝莲八宝花口樽、缠枝莲纹斗、云龙大盘、三友盘等。

釉里红——官、民窑器的器型都较厚笨,色泽均浅淡,极淡者似有似无;釉面呈波浪状,见有小盘、盒、洗之类及加绘青花的云龙花口盘类。

三彩、五彩——色泽不及前时鲜艳,红彩泛黑,黄绿彩同前。官窑器见有三彩或五彩的龙纹花盆、龙纹碗、月令花卉杯、小盘等。

斗彩——与道光时施彩风格相同,见有鸳鸯卧莲小碗。

粉彩——官窑器物制作精细,加绘斗彩和描金者较精,底部与器里涂豆辨绿釉者,绿釉较前时色深。官窑器见有黄地青花粉彩开光四季花卉瓶、山水寿星双耳瓶、紫地粉彩莲花海棠花盆、採花及山水盆、十二生肖盒、仕女小鸡盒、夔凤大碗、佛花碗、黄地勾莲盘、蓝地博古瓶、蓝地黄龙盘、八宝盘、碗与花卉杯等。民窑器中,日用的茶壶及盘、碗等各式餐具类尤为多见。

绿彩——有仿明代成化、弘治时的绿彩龙纹盘。此为清代的传统作品。

金彩——色调不及乾隆叶鲜亮,与道光时大体相同,见有粉彩、斗彩、蓝釉、冬青釉等描绘金彩纹饰的瓶、葫芦、盒、洗等。

黄釉地绿花——与光时大体相同,见有官窑黄釉地绿花花鸟、缠枝莲碗、盘等。

蓝釉地黄花——与道光时大体相同,官窑盘、碗多以青花为地绘龙纹,再覆以黄彩;青花色泛灰,不甚鲜亮。

粉青釉——釉面色泽有晚清时的特征,浅淡明亮,有新制品之感,见有官窑粉青釉花觚和豆青釉团花碗等.

茄皮紫釉——青面粗涩无光。见有官窑茄皮紫釉暗龙碗,亦为历朝的传统作品。

仿官、哥釉——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粉青色调相同,釉面有开光与无片纹两种。官窑仿官、哥釉的器型,有贯耳穿带瓶和琮式瓶。

其它单色釉——其中的窑变釉大体同于前朝的制作,仍能变化出蓝色,见有贯耳穿带瓶、霁红与霁蓝釉变无大的变化,多是盘、碗类。

白釉——见有官窑刻款的暗龙或莲纹的盘和碗类。莲纹大盘宽沿收口,为刻意仿宣之器,但砂底刻咸丰官款,制作水平较高。

前朝类同于道光时期,后期粗松、笨重。琢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质疏不坚。圆器胎体亦欠坚致细密。

与道光时基本一样,除个别细润者外,稀薄的波浪釉面更为普遍。前朝釉色较白,后期白中泛青。

1.器型厚笨,胎体粗松,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2.粉彩器中较多地施加藕荷、紫彩及蓝色,色彩鲜艳夺目。轧道工艺渐少使用,即使制作也很粗率。所施豆辨绿釉色,较前朝明显加深。

3.绘人物图案器,除少量精细品外,人物形形像大多生硬,尤其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这种特殊夸张的手法,是咸丰典型的时代特征;同治时亦受影响。

4.此时不署款的器物,较细的一类往往被划入道光时期,较粗的混同于同治时期,如不细究则难断代。

5.瓷器署款一反前时篆书的习惯,开始较多地运用楷书写楷,字体以侧峰写出,类似于道光时的“慎德堂”款识、“退思堂”款,即有道光时的,也有咸丰时的。色釉器官款常暗刻于器底。

6.咸丰瓷器传世较少,民国时多有仿制,其中所仿粉彩仕女婴戏莲子形盖罐颇似真品。但仿器造型较咸丰更显笨拙;釉面也更为松软;红彩,红中泛黑;所饰黑彩如漆,但并不匀净;款识书写不流畅,字体不真品秀美。同治时期瓷器的认识。

清宣统瓷器艺术特征探赏


余桥

清宣统朝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瓷器既有前朝烧造制作风格又具有现代瓷的特征。清宣统民窑粉彩器物中有许多不署款识的器物,因宣统一朝为期较短,民窑粉彩器特征与光绪或民国时无太大的区别,因此在鉴定这类无款瓷时,人们易把它们归入光绪或民国器物中。清宣统历史虽短,却仍在烧制官窑瓷器,据《清档》载:宣统二年,为东西陵烧造供器豆、爵、罐、盘、碗一批,多为白釉素瓷,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

清宣统官窑瓷器,过去尚末见到仿品。但近年来,许多文物收藏爱好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以为:宣统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突出的一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色泽浓深、鲜亮,并不晕散。宣统时期也有仿古之作,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宣统二年“继世堂”款青花山水人物香炉,其造型、胎釉、纹饰及青花色调,均与康熙青花十分相近,仿制水平甚高。此时期的官窑器的造型及品种,仍沿袭光绪时期的烧造工艺技法,但器物的质地细白玲珑的胎体却更接近于现代的玲珑瓷器特征。就常见的宣统各类官窑器来说,其制作可谓少而精,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器型规严,纹饰细腻,其青花瓷器的纹饰色泽甚为鲜艳,基调明快青亮;五彩和珐琅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准;青花加胭脂紫料彩及粉彩的传统器物规范;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红、黄、白、蓝、绿、窑变、仿官、茶叶末釉等,虽然数量和品种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艺技法还有提高,并逐步形成其时代特征。

笔者在从事流散文物收集、保护工作中,曾参与收集了一只矾红留白竹纹碗,该器物通高8.9㎝、口径18.7㎝、底径8.1㎝,其口沿微撇,深腹圈足。内壁光素,胎釉莹润轻薄,其制作工艺是先烧成白釉碗,再于上绘矾红彩作为底色,留下白釉为花纹。外壁描绘竹纹,红彩艳丽妩媚、留白竹纹清爽挺拔,以竹纹装饰瓷器是赋予传统的美好寓意。绘画精细流畅,色彩浓重。底部款识为青花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竖式,无圈拦。字体方正,书写规整,笔路圆润有力,排列有致,发色明艳。

宣统款红地白竹碗

宣统款红地白竹碗

此茶碗是清代官窑传统品种,清宫档案中称之为“红地白竹茶碗”。装饰办法分外,清末陈浏在其所著《陶雅》中曾解释道:“涂以抹红之釉而需其间若为空白者,又如同阴文之斑纹,谓之盖雪。”碗外型细巧,胎质细腻,白釉温润,底以青花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竖式楷书款。内壁光素,外壁以矾红地留白技法描绘雪竹屹立,竹叶舒展,计划错落有致。竹叶为清雅之物,本不适合用赤色来表现,此器却推翻传统做法,并周全地考虑到纹样的特性,以白色为叶,矾红烘托,红白各司其职,又互相烘托,既不扰清雅,又夺人眼球,新鲜脱俗,独具艺术感染力。

红彩描金云龙碗

红彩描金云龙碗

上图为宣统款红彩描金云龙碗,此碗造形规整、秀美。口微敞、斜腹、圈足窄细。通高5.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4.8厘米。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制作精细,新瓷与旧瓷的特征兼有。烧结瓷化度较高,用手滑摸其口部,而有清越声响。扣其声若铜金属音响,具有近代瓷之特征。通体所施白色釉地稀薄、匀净、洁白。腹外壁所绘纹饰为红彩描金二龙戏珠图。绘工细腻,其色明艳,只是稍欠光泽。灵芝祥云飘动中,一行龙张牙舞爪奋力追戏一火珠,而前方另一行龙则于行进中右前爪把持一火珠回首顾盼。两颗火珠皆为描金绘制,光泽富丽,其色夺目,四周喷吐熊熊燃烧之火舌。双龙皆为圆眼、耸眉、如意形鼻。龙身强健,四肢粗壮有力,趾节苍劲,五爪犀利。双角、毛发飘逸。龙纹为斜格网纹中点染麟片。进底部饰红彩弦纹一道。画面装饰技法简练,一气呵成,节奏感强烈,突出了主题的雄浑气势。既表现出苍莽天穹蛟龙戏珠的壮观景象,同时又描绘了二龙的动态,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底部款识为红釉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两行竖式,无圈拦。字体方正,书写规整,笔路圆润有力,排列有致,发色明艳。

清代宣统朝虽仅短短三年,却烧制相当数量,并具有其时代特征的官窑瓷器。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期的瓷器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耿宝昌先生概指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宣统朝虽历时较短,可景德镇御窑依然延续光绪时期传统瓷器的烧造风貌并有所进步,所烧制的御瓷颇为精良,宣统御器工艺精致,形制端正,胎釉纯净,彩饰工整。宣统瓷器虽然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质选料上乘,胎体较薄,但胎壁厚薄均匀,胎质细腻,烧结程度较高,叩击能发出清悦的金属声。却更加精美。宣统时期官窑器的纹饰也基本承袭前朝传统图样,但比光绪朝描画精致,彩绘细腻。宣统官窑瓷器有“大清宣统年制”青花六字二行无圈栏楷款,也有红彩、赭彩、墨彩篆款。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款料色深浓鲜亮且不晕散。民窑款识常署干支纪年款和图记款,书写比较草率。。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但仍具有极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

历朝历代哥窑瓷器特点


哥窑是历史上唯一的宫庭窑,是北宋朝宫庭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唯一传世的哥窑瓷器是北宋牡丹三彩洗哥窑,是全世界现存唯一孤品哥窑。

哥窑瓷器特点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瓷器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瓷器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瓷器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瓷器,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瓷器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瓷器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10、明嘉靖仿哥窑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11、明万历仿哥窑瓷器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12、明代民窑仿哥窑瓷器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13、康熙仿哥窑瓷器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瓷器

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窑瓷器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16、嘉庆仿哥窑瓷器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窑瓷器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18、咸丰仿哥窑瓷器

咸丰在位十一年, 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瓷器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瓷器

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