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鉴别方 > 导航 >

紫砂壶: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紫砂壶: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瓷器鉴别方 方家珍瓷器鉴别 一平方瓷砖

2020-03-17

瓷器鉴别方。

方与圆在紫砂壶体上的运用比例直接影响着紫砂壶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纯粹使用方形来造型的紫砂壶不多,但这样说并不是指方形本身在审美上有什么缺陷,而是在成型工艺上较难把握罢了。但好的方壶总给人一种或挺括周正、端庄大气或刚正不阿、一丝不苟或挺拔清奇、坚硬利索的感觉。较为大家喜爱茶壶壶形有六方提梁、八方提梁、合斗壶、方斗壶、砖方壶、亚明方壶等。当代名家潘持平则是个中高手。

圆与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无方就显不出圆。《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这是说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所以在紫砂壶造型中通常是方与圆相交融的。正由于方圆在美感上迥然不同的特征,所以这类紫砂壶制作起来是最困难的,过圆则失之柔弱无力,或者臃肿含糊;过方则又僵硬生涩。这方面的代表壶型专家认为是觚棱壶。此壶形俯视呈四方形,侧面看又有覆斗状,但又不是直棱角的覆斗,像两条斜边向外弯曲的梯形。盖、颈是小四方而底部相比上部又大出很多。这样的上下变化全依靠自壶盖延伸下来的四条弧线的连贯与过渡。因此对这四条弧线的处理就成为此壶造型的关键,因为它影响整个壶身的方圆形状。再加上身筒基本上呈方形,而把又呈圆环状,所以如果把和身筒的方圆搭配不协调的话,也会使整个壶形显得极为别扭。我们在资料上能看到明朝的李仲芳很完美地把握了此种壶形的平衡,创造出“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境界。欣赏把玩此种壶型,我们可以边饮茶边静下心来做做方与圆的辨证思考了。近代黄玉麟也制有觚棱壶(吴昌硕铭),很明显,在李仲芳的基础上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他把身筒上的四条弧形棱角线变得更加柔和,原来的近乎直线的流也改为三弯,把圈则更圆。总之,黄玉麟的设计增加了“圆”的分量,所以整体上给我们一种既端庄典雅又柔和圆润的美感。这种方圆融合的壶形还有清朝陈秉文款上方下圆的束腰方壶,现代则有高海庚设计的前方后圆的伏虎壶。

小编推荐

紫砂壶的造型—八方形壶


紫砂壶方器中,八方形器不多见。在已有的八方器型中也多为不等边八方形器。

八方凌云壶

现代吕尧制。紫砂身呈方升八棱形,上小下大,说是八方只是将四角削去,仅为大面的1/4,平肩,八方口,嵌盖,盖面及壶体大面为绞泥纹饰,纽为不规则梯形。四方直流,方把八角有过底矮足。

高八方壶

现代曹婉芬制。壶身呈不等边八方柱体,丰肩,短颈,压盖,盖沿一周唇线凸起,方桥形纽,折腹,加底,三湾壶嘴,由圆渐变至八方,不规则方形把。整体造型很像是高高挂起的灯笼。

近代·八方壶

鉴赏:沈孝鹿制,壶身为不等边八方,丰肩,虚短颈,压盖,口与底上下对称,八方口,盖面凸起,盖纽形与壶身相似,一湾八方壶嘴及八方环形把。整体造型简洁,面与面转折处线条清晰、工整,是该壶的精彩之处。

清·两仪紫砂壶

鉴赏:这件精品紫砂,壶身呈等边八方柱体,折肩,短颈,压盖,圆口,圈足,四方湾流,方形把。盖沿刻阴线一圈,盖纽呈八方形,其上饰有太极图案。此壶刻“延济”款。

紫砂壶的造型—四方形壶


【四方形壶】

紫砂方器中,以四方形器为最多,常见的四方形器有方斗壶、升方壶、方壶(高)、方壶(扁)。此种类型,虽为方器,亦有变化,每条边线均为直线,面为平面。这是方壶的最基本造型。

四方形器中,四边为曲线或阴或阳之变化,形体对称,构成了四方壶的另一种变化,还有一种类型,虽为四方形壶,但每条边线变化或实或虚,或阴或阳,刚柔相间,极为随意,是四方形器中的另类。

紫砂胎剔红壶

明代时大彬制。此件紫砂壶身为四方形,略呈上宽下敛状,平肩,短颈,圆口,压盖,盖为圆形,纽为倒圆台形,二弯四方流,环形把,四角有过底矮足。此壶与六方大彬壶形极为相似,壶形比较正,从中可看出,虽为方器,仍然保留了部分圆器的特点。

刻铭方斗壶

清代申锡制。壶身为四方梯形,呈上窄下宽形,每条边线均为直线,面为平面,嵌盖,四方梯形桥纽,直流,折方形把。此壶脱离了圆器上的所有元素,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方壶。

升方壶

清代黄玉麟制。壶身为四方梯形,呈上窄下宽形,其壶形来源于古时家里用以量米的方升。此壶盖面比方斗壶盖面比例略小,方形嵌盖,正方纽,直流,环形四棱把,整体造型简洁,知识把装的略微随意。

汉方壶

清康熙华凤翔制。壶身为四方,成凸弧线变化,壶颈略收一点,压盖盖,盖面呈四方凸起,四角饰如意纹,桥形纽,与壶腹下部四角饰如意纹融为一体,壶嘴以3/4平贴壶身,长环形圆把。此种造型是清康熙较为流行的壶形之一。

传炉壶

民国俞国良制。壶为四方造型,壶腹呈方鼓形,短颈,方圆口,压盖,盖面凸起,纽为扁圆形,底为四足钉,三湾纽弯曲在自然,特有精神,环形把圆中有房。此壶造型为近代紫砂壶艺造型之上品。

今人做壶,也多有方器,在传统方器中有继承,有发展,亦有创新。

四方摔壶系列之一

现代吴光荣制。壶体呈方圆形,四面呈不规则变化,折肩,圆口,嵌盖,盖纽为不规则四方形,短方圆流,环形扁圆把。加底,整体造型,极为随意,虽将此壶列为方器,但没有方器规则,一切都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四方摔壶系列之二

现代吴光荣制。此壶原形为方斗壶,每条边线皆为弧线,且不规则,壶体高低起伏,折肩,圆口,嵌盖,不规则四方纽,流与把更是随意,一切都保持自然之形,不过分规范。

现代·红黑方壶

此壶由施小马制,壶身为高方形,平口,压盖,盖面为两片L形组合而成,四方形有3/5紧贴壶身,方形把。整个壶由红、黑两种泥料制成。壶身为红色、黑色的流、纽、把连为一体,包住壶体上部约2/3,在方形中求变化。

紫砂壶禅语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欢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成了一把倾斜的紫砂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与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龙鼎紫砂壶

紫砂壶的款识


宜兴紫砂壶的款识千差万别,研究起来亦有相当的难度。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晚期才出现了款识。

紫砂壶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了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之变化都非常答,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二枚印章。如果是刻款,那变化就更大了,请张三刻、也请李四刻,习惯了自己也刻。如果款识是印章,因敲打力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紫砂壶中的印章款多为阴刻,敲打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出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能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使是同一印章,敲打力度不同,印痕字根部相同,字尖往往会不尽相同。

款识种类

紫砂壶的款识,早期多刻制作者的名字,如近几年考古所发现的几件时大彬款的紫砂壶,款为“大彬”、“时大彬制”等。

随着制壶的发展,文人雅士的参与,紫砂壶的落款也随之变化。康熙朝因宫廷的需求,制做出一批紫砂壶,壶体装饰珐琅彩的紫砂壶,底款为“康熙御制”。

清晚及20世纪初,国内的一些经营紫砂陶器的专业公司、商店等,纷纷注册商标,如“金鼎商标”等。在生产的产品上,有“注册商标”,有制作者的名字。

紫砂壶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壶上的款识,概括起来有:人名款、纪年款、堂号款、纪年款、图案款、商标款、地名款、吉语款、诗词款、外销款等。有的作品上多种款并用。

落款的位置

紫砂壶落款,随意性较大,并没有统一的部位。现能见到的,早期的时大彬壶,落款有在把根与足钉之间横刻“大彬”二字的,也有在壶底刻“大彬”或“时大彬制”的。清初的陈明远“南瓜壶”(现藏南京博物院)即在壶身筒上刻上“鸣远”并与打印章并用,也有在壶盖子口上刻款及打印章的。

今天制壶名家在作品上的落款大都出现在三个部位,壶盖里面:名章,把梢:姓章,壶底:姓名章。也有盖内二方印,把梢二方印,姓和名并用,也有印或刻并用。也有在壶体上结合壶的形态、装饰等落上自己的款。

紫砂壶套装赏析


闻名中外的紫砂茶具,除具良好的材质外,特别注重外形的装饰。融书、画、诗、印诸艺为一炉,又集雕、琢、捏、塑、贴、绞、堆、绘、喷、嵌、釉、漆、镶、包等诸般制作技艺为一体。可谓出类拔萃,巧夺天工。

紫砂茶具的创制始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宜兴紫砂壶的系别可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始创者为宜兴"金沙寺"寺僧,专抟当地的特产--细陶土加以煅炼,手捏为坯,经几道工序烧制而成,世代相传至今。

至明代正德年间,宜兴进士吴颐山曾在金沙寺寓居攻读诗文,时书憧名"供春"者,因闲暇无事,见寺僧在从事紫砂壶生产,就在暗中淘细土制坯仿效。又经自己刻苦钻研,日积月累,制壶技艺日精,终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代制壶高手,成为阳羡茗壶"正始"之首。据说当时供春在寺内学艺时,曾看到寺内一古银杏树上有树瘿,形状古朴,奇拙,就模仿树瘿的造型,用手指捏为形,再用茶匙挖空内壁,做成几把"树瘿壶"。这一独树一帜的紫砂壶,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欣赏和赞叹,为其起名曰:"供春壶",供春遂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制壶名家。

名家评供春其壶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历代以来,供春壶均为极其名贵之物,名闻遐迩,存世极少,历代藏壶名家竞相搜求而不可得。

供春以后的制壶名家当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四家之后制壶技艺最高者为一代制壶名家时大彬(时朋之子),时人谓其制的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时大彬初仿供春制作大壶,后因人们品茗斗趣之需而改制小壶,并以柄上拇指为标志,流传之广,以致人人"几案一具"。清人陆绍曾见时大彬所造之壶,有名为"六合一"者,即壶身、底、盖都可分可合,"合之为一壶"、"离之乃为六",水注其中"滴屑无漏",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紫砂文化:中国最早紫砂壶


历史上,宜兴紫砂就发源于蜀山地区,当时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在考古发掘中,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而在出土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