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明青花的特征及如何鉴定

明青花的特征及如何鉴定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瓷器老化特征

2020-11-19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明代瓷器

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

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以景德镇的青花为例:洪武时期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多留空白地;永宣时期青花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颇负盛名,其所用青料为进口的苏麻离青;成化弘治、正德青花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其青料为国产的平等青; 嘉万时期青花蓝中泛紫,发色艳丽浓重,其青料为回青或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万历后期,天启至明末青花蓝中泛灰,青料为国产浙料。

明宣德 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 拍卖价:22,903.75万

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而且"德"心上一横省略,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tAoCI52.CoM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鉴定方法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

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的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以文字作为装饰内容的有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 拍卖价:22,400.00万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万历青花的纹饰特征及鉴定要领


万历官窑靑花勾勒线条挺拔有力,纹饰多繁密缛丽,以龙凤、人物、花卉为常见。龙纹细身,龙首上颚突出,鼻尖如意状象猪嘴,称猪嘴龙。人物纹戏曲故事减少,神话题材增多,有婴戏、仙人、高士、四美等,人物均头长身短。花卉纹缠枝形式,以缠枝莲为多,另有牡丹、月季、石榴、桃实、番莲、葵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纹中夹 捧“福”、“寿”、“万”等字。

民窑靑花采用多种绘画方法, 有双勾塊色、白描、没骨画法(靑料涂出纹饰形状苒画筋脉)和靑地白花几种。隆庆、万历时新出现的纹饰有天官鹿鹿、三凤和三螭、百鸟、杂宝、折扇、博古、花篮、马上封侯等。

多见锦地开光方法,有卍锦、 古钱锦、梅花锦等。外销盘周沿采用开光方式。龙身鱗片成锯齿状。 凤颈有细长绒毛。

【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青花鱼藻纹蒜头瓶,明万历,高37.5cm,口径7.7cm,足径18cm。

瓶直口蒜头式,长颈,溜肩,圆腹,圈足。直口下蒜头部分饰莲瓣纹,颈部饰花卉纹,肩部饰一周卷枝纹,腹部绘鱼藻纹。鱼儿呈各种姿态游弋,衬以淡色细笔绘出的水波纹,生动自然。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明万历青花云龙双耳炉】

青花云龙双耳炉,明万历,高30.8cm,口径22cm,足径17.5cm。此炉仅余腹部,胎体厚重,釉面泛青,外壁以青花绘双应龙腾飞于海水江崖之中,腹部一面长方形开光,内书“江西抚州府临江县,客寓平阳县市心街,居住信士黄世锦、妻林氏,男□子露同侄黄子佩、妻薛氏、陈氏,男应神喜舍大香炉、花瓶壹付,祈保家门清吉、人口平安、买卖亨通、诸事迪吉、福有所归。大明万历壬寅仲夏立日吉”。万历壬寅年为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代晚期佛教、道教盛行,此时民窑烧制一种特殊的瓷器,即为庙宇定烧的供奉器皿,并多在供器上写下祈求的愿望,以求神仙保佑。供器一般以香炉、瓶最为多见,此外还有净水碗、盘等。

【明成历青花龙穿花纹梅瓶】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高43cm,口径6.7cm,足径15cm。瓶唇口外撇,短颈溜肩,肩下渐收至底。通体青花纹饰。肩部绘变形灵芝及莲花瓣纹一周。瓶身绘二龙穿缠枝花纹,近底处亦绘变形灵芝、莲瓣纹一周,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大明万历年制”横行六字款。 明万历时青花瓷器器型丰富多样,且制做大型器物之风十分盛行。当时的青花梅瓶最高者可达六十多厘米。其形制多为撇口或小直口,长颈,硬折肩,腹细长渐收。纹饰亦十分多样,有云龙、缠枝花卉、人物纹等多种。此瓶器型高大规整,釉面润泽,青花色泽蓝中泛紫,是万历青花大器的代表作。

【明万历青花开光花鸟纹盘】

青花开光花鸟纹盘,明万历,高3.7cm,口径21cm,足径14cm。 盘撇口,浅壁,塌底,圈足。通体青花装饰。盘心绘花鸟纹,内壁绘锦地开光八组,开光内绘花果纹,外壁开光内绘变形灵芝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在装饰方法上,明代景德镇民窑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一改传统的自上而下划分装饰区域与层次的传统做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图案,为我国瓷器装饰的创新开拓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明代晚期大量生产一种既有东方民族传统风格、又充满着浓郁异国情趣的青花瓷盘,这种瓷盘的内壁 6到8个开光,开光内绘各种不同的锦纹和结带、璎珞纹饰。盘心处绘云龙、博古、双鹿或其它题材。这种器物在江西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出土,在国外的博物馆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收藏。在美国、德国、荷兰、日本,甚至西班牙和伊朗等国,都曾进行过仿制。这种被欧洲人称为“嘉橹”,日本人称为“芙蓉手”的瓷器,是当时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之一,为我国瓷器装饰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形式。

【明万历青花异兽纹花觚】

青花异兽纹花觚,明万历,高76.5cm,口径22.6cm,足径19.3cm。觚葵瓣式,敞口,沿上折,长颈,颈中部起凸棱,腹部鼓出,足部高长,微外撇。外口沿下横书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外围以双方栏。颈部绘洞石、花卉及草虫纹,凸棱之上绘双龙穿花及缠枝莲托八宝纹,颈最下部绘回纹一周,腹部八面皆绘异兽,足胫部位从上至下八面分别绘8组折枝花卉、松柏、异兽及花卉纹各一周。 此花觚器形硕大,器身为8瓣花棱式,所绘纹饰繁密,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了万历时期花觚的特点。

【明万历青花婴戏图圆盒】

青花婴戏图圆盒,明万历,通高11.3cm,口径20.8cm,足径16.2cm。盒上下子母口套合,口微内敛,弧形壁,圈足。通体青花装饰。盖面主题纹饰为婴戏图,绘16个顽童在庭院中玩耍,下衬以云龙戏珠、杂宝、卷草纹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这种盖盒胎体厚重坚硬,为万历朝的典型式样。青花色泽艳丽明快,蓝中泛紫。纹饰构图繁而不乱,用笔随意生动,人物众多,形象夸张,寓意子孙繁

衍。

【明万历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

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明万历,高7.6cm,口径16.5cm,足径7cm。 碗撇口,弧壁,玉璧形底。通体青花装饰。碗心书写青花楷体“南无无量寿佛”六字,环以缠枝花纹。外壁一侧绘观音像,渡海观音居中,足下波浪翻腾。善财童子合掌相拜,韦驮双手合十,横置金刚杵护法。另一侧青花楷书经文112字,首句为“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落款为“皇明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仲冬月吉日精造”。外底素底无釉。无款识。 此碗青花设色清新淡雅,富有层次,人物形象准确生动。最为珍贵的是署有纪年款,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以往认为清代康熙时始有斜削式细砂玉璧底,此碗证明明代万历时已开先河。

【明万历紫地素三彩折枝花果云龙纹盘】

紫地素三彩折枝花果云龙纹盘,明万历,高2.7cm,口径14cm,足径8.5cm。盘内外均以紫地素三彩装饰。内外壁均绘折枝花纹,绿叶黄花。内底黄色线圈内绘云龙纹。圈足内施紫釉。外底署绿彩楷体 “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黄彩双线圈。

白釉瓷器的特征及鉴定真假


白釉瓷器,是我国古瓷器中历史较为悠久的瓷器之一,始现于南北朝,在隋朝后发展趋于成熟。中国的白釉瓷器是先从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慢慢发展过来的。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如果釉料中含有氧化铁,烧出的瓷器会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那么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不同时期的白釉瓷器有着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由于制瓷工艺、胎质、釉料等方面的提高,烧制出来的是青白釉瓷器,白而不莹,白中闪灰,高雅淡洁,色润雅秀。明清时期,德化窑烧制了色泽明亮的“象牙白”,永乐窑烧制了温润如玉的“甜白釉”,这些在后来都被称作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唐以及五代时期,白釉瓷器的釉面白度在制作时得以增加,由原先的施化妆土改为了选用高质量原料,如此一来,瓷器的釉面也变得更加光洁。该时期大部分的白釉瓷器内外会施加白釉,底部无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雪白,造型规整大方。

由于白釉瓷器在唐宋时期可算主流瓷器,而且名窑迭出,如宋定窑、邢窑、越窑、龙泉窑等等,所以制作出来的诸多白釉瓷器都被民间视为标准仿制。所以,为了能够不被仿制品混淆双眼,了解白釉瓷器的鉴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瓷器有了解的都知道,任何一件青花、五彩以及粉彩都是以白釉作底色的。白釉的配色在各朝代都不一样,所以掌握了常见时期白釉的配色,就自然能辨别市场上标识的白釉瓷器的真假了。

元朝的白釉有白里发黄和白里发蓝。洪武时,白釉有青白、青灰、卵白多种。永乐、宣德的白釉均为白中泛青,肥厚晶莹。成化时期,白釉表现为白而滋润,厚如凝脂,细腻温润。

弘治白釉分为灰青、卵白、亮青三种,在聚釉处会闪出淡淡的青色。万历年的釉色肥厚莹润,白中泛青,厚薄不均为此时的特色,釉层薄的有“贴骨釉”之称。

清三代的白釉光润细腻,白中泛青者居多。雍正朝为了烧造五彩瓷以及粉彩瓷,白釉中又多了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显得光亮,浆白色泽更白。而现代的仿品中,白釉皆为白中泛灰或者白中泛黄,没有莹润的光泽,远不及古瓷的白色好看,所以明白了白釉的配色,看得多了,自然就能选出真假了。

“四点”教你如何鉴定明陶瓷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 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发展时期的明代陶瓷艺术的欣赏及鉴定,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陶瓷收藏受好者和享受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必将成为提升全民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

吉州窑瓷器特征及鉴定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具有着浓厚的地方风味以及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所烧制出的瓷器产品都非常的精美,质地尤为的上乘,其中黑釉瓷最为闻名,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都是吉州窑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物。吉州窑发展至唐朝晚期开始烧制,在两宋时期达到其鼎盛,元朝末年衰败,烧制的时间较长,珍品较多。不仅仅将中原地区的制瓷工艺融入其中,还将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绘制在瓷器的外部,在其造型以及瓷上都有着全新的出现。

在晚唐时期进行烧制主要是以烧制酱褐、乳白釉的瓷器为主,处于初步的起步阶段,发展至北宋时期,酱褐釉停止了烧制,而乳白釉得以继续烧制,在形制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入了黑釉瓷的品种。从其乳白釉瓷器上看,存在着涩圈、高圈足、器盖、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是北宋时期最为常见的物体,但烧制的碗、碟等施釉不均匀,在其底部出现了施釉不到的情况,而南宋时期的乳白瓷则施釉多满,釉色光润度较强、莹润感较强,存在着细纹。元朝时期乳白釉瓷器样式上较少,高足杯、玉壶春瓶、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最为典型的断代器。

吉州窑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就是黑釉瓷,在北宋时期开始烧制,南宋时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敛口、深腹、外黑内白釉碗,芒口、底足矮内凹,是吉州窑黑釉碗以及盏中最常见的特点,且施釉较为的满。黑釉瓷的类型较多,有碗、碟、杯、罐等常见的实用性器具,还有高足杯、鼎、镂空炉等。

其碗盏以及杯存在着多芒口的现象,质地较为的粗糙。烧制出的黑釉瓶与元朝时期的梅瓶风格较为的相似,荷叶形的器盖是元朝瓷器最为盛行的一种,形制上差别较大,有粉盒和方唇盆等多类型的彩瓷。

吉州窑瓷器品种类型较为的繁多,纹饰装饰也是层出不穷,仅仅是胎釉就有非常多种类,有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装饰技法有木叶、玳瑁、剪纸、贴花、印花等,将其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了高度的结合。胎质主要呈现为灰白色,较为的细腻,釉色中白中泛青黄,釉薄但施釉不满,底足较为的粗糙,在收藏价值上稍低。而白釉彩绘瓷则是较为的精彩,纹饰以及色彩结合的非常巧妙,艺术感较强却不失实用性能,装饰技法繁多,使其收藏价值较高,欣赏艺术感较强。

元青花的收藏及鉴定问题


收藏及鉴定问题三要点

一、诸君不识元青花

元青花的收藏,在世人看来高深莫测,因为秀美大气的元代青花器,用苏青专供出口的,实属青花器中的极品,收藏到一件优美的元青花器,已属收藏家一生的骄傲。

笔者不满足于常见的明代民窑和清代瓷器,数年前决心向元青花收藏进军,利用公出的机会,到过英国、土耳其、东京等地的博物馆,观赏到元青花器数十件。在国内,上海博物馆陈列了数件元青花器,其他的都秘藏于库房,一般藏家无缘相识,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元青花,对许多人来讲是神秘的。

笔者有幸依海内外朋友的帮助,收藏到几件元青花器。以本人的见识和经验,这几件元青花器是确定无疑的。但拿出去交流,突然处处碰壁,除了一位元青花藏家全部认可外,连拍卖行的鉴定师,开了二十几年古董店的老板,号称是专家的不少“名流”,都不识其货,着实令人吃惊。这些旧器特征十分明显,无可怀疑的元代瓷器,竟然不为“行家里手”所识,中国的收藏界的文化底蕴是不是有点欠缺?

我不能不提醒:一些专家权威被景德镇的仿假吓破了胆,处处怀疑,以真当假。如此这般,中国的文物市场和文博事业,是会遭受新的劫难的。

元青花的特征十分鲜明,它自然地呈现一种整体上的人气,自如、随意、成熟、美丽……总之,这种感觉是整体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元青花的鉴定,首先是整体感觉,而不是零零星星的特征对比。例如,在鉴定实践中,有的行家首先不看整体,而是拿了高倍放大镜去找气泡,找笔触的某些疑点。鉴赏中,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一笔不行,这片叶子画得不到位”等等。我所见到的元青花的画意,无论是花纹和人物,整体上都纯熟老到。这可能与元代瓷器不是一般工匠所为有关。

元瓷上的“周亚夫”等人物故事画,都是元曲中的内容,它无疑与元代文化生活的整个生态有关。这是因为,元代汉族士大夫中的画匠,甚至是画家,在外族统治下,属下九等之流。他们中的一些优秀人物流落到景德镇去画瓷瓶,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了解元代大型青花器上的画意,不是一般工匠所为。这也是元青花能成为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仿品、高仿品,并没有能力在整体上达到元青花的艺术层次。这是作假者的艺术素养决定的,这也是作假者的死穴。

另外,元青花器早晚都入过土,土沁无法仿真,真假的土沁是能辨别的。以上种种,不识元青花到底是谁的责任?

二、关于元青花的几点纠误

《艺术市场》2003年第9期刊登了一组元青花的文章,对读者了解元青花的市场行情是很有教益的。但细读之后,深感有的作者对元青花理解不够准确,随意评说,使充满神秘和模糊性的元青花,更如雾里看花,乱上加乱。现将文章的错误一一摘出,加以评点。

错误一,认为元青花没有人物图?见“专家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晓陆2003年8月17日下午答记者问时说:“现在所谓的‘元青花’上面的人物图案主要是开国题材、征服匈奴的主题,这些应该是明朝建立之初的宣传主题,不能归为元青花的范畴,比如著名的萧何月夜追韩信‘梯形口’青花梅瓶就是典型”。周教授还认为“伊斯兰文化中有尚兰的传统,且喜欢富丽的花卉图案,不搞偶像崇拜——也就是不在任何器物上绘人物形象。”以上推断若要准确,就要有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否则就是妄断,就是以偏概全。现在先看周先生的第一个理由:元青花上的人物图问题。要了解元青花,至少要了解元代文化,了解元曲。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但世俗社会仍以汉族为主。汉文化并没有熄灭,相反,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对汉文化的隔膜,使它在民间却大大繁荣起来。元代统治者的主体是游牧民族,他们在思想意识、思维礼法方面与汉民族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在元代,传统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造成元代意识形态的宽松和礼法秩序的松驰懈怠,出现了所谓“思想解放”的局面。王利品先生辑录的《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中,元代有关禁令仅是明清两朝的几十分之一。元代的思想相对宽容也是元曲得以发展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元曲及元中后期在南方发展的汉族审美文化,相融并成为民间文化生活中的主流。元曲《西厢记》大家熟知,《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也都是元曲的主要曲目。

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并无所谓的“官窑”,而只有浮梁瓷局对民间瓷窑的“征烧”,更谈不上按元朝皇帝的趣味烧造瓷器。所有的资料都告诉我们元代宫廷主要用金属器,而不是瓷器。所以,元代景德镇工匠的瓷文化创造也是相对自由的。这与明清官窑烧造的格局不同。所以,周教授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元青花的人物图出现,既跟朱元璋无关,也与元朝皇帝无关。而目前所见,也没有出现过“征服匈奴的图案”。“昭君出塞”倒是胡汉合和的经典。

再看周教授的第二个理由:波斯文化中没有人物。一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精美的元青花大器?用进口料,类似后人评说的官窑器?,都用于出口中亚和西亚。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但另外一个事实人们不太知道:这些精美的元青花瓷器也留存在国内,国内也有。笔者发表于《收藏》杂志的一组图片,就是国内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精品大器。供国内贵族和汉族上层士人使用的元青花大器,画面有戏曲故事和人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波斯文化中不画人物不见得元青花不画人物,这两者不能画等号。

其三,关于上述两问题生发出的第三个问题:如何鉴定元青花。据上面引文所知,周教授只根据自己对文化史的片面理解就对器物作出判断。而元青花器,众所周知,它的胎釉、发色、画风、做工都有相同的时代风格,当其它风格特征都指向元青花时,你就凭着“伊斯兰不画人物”作出结论吗?国内藏家收藏的大型元青花器,既有花卉画,也有人物画。这是对鉴定中的“一点否定论”作出的否定。所谓的一点否定论是地地道道的形而上学。

错误二,关于元青花的高仿问题。

几位受访者都谈到了元青花的仿品,说到了高仿品,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仿品。有人还说什么“到位的高仿瓷”?在认识元青花的人眼中一点都不到位?。没吓得了别人,先吓了自己。

一直听传言景德镇的高仿品如何厉害,小窑如何高明,仿品如何出神入化。我带着好奇,两下景德镇探密。当我观摩了景德镇顶尖高手做的高仿品后,我敢说:绝无可能仿出与真品一样的东西来。

举例来说:元青花周亚夫罐,已公布的材料只有一件存世,而且在国外。现在,我提供了一件民间藏品的照片?见《收藏》2004年第一期?。假设是仿品,请问:仿假者依据什么仿﹖照片只发表了一面,另一面真实状况无人知晓,无蓝本可依么?造假也有个规则,造假者不是神仙。那些大喊“狼来了”的人士,大可不必给收藏市场添乱了。

在收藏界,一些人已到了新旧不分的地步,有一点不像,就全盘否定。这种枉杀无辜的做法,迫使一些真品、珍品流失到海外。很明显,在国内收藏品市场,港台及海外高手比比皆是。笔者在北京古玩城看到一家台湾商铺的古玉,皆是近十年从大陆流失出去的。当然,中国古董流失到中国人手中,这也是件不坏的事。但国内的鉴定水平如此无序,不能说是件幸事。

在收藏实践中,我几次碰到开门的元青花器不被承认的情况,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有些鉴定家,在古玩界、文物界工作了几十年,按理说对陶瓷器的方方面面是比较熟悉的。但见到元青花器,就是不认帐。剔除了非正常因素,我分析认识的几位朋友和收藏家大致有以下几点误区:第一,没有心理准备承认中国也有出口型的大型元青花器。英国大维特基金会的象耳瓶这样的重器和伊斯坦布尔皇室里的元青花精品,对我们这些看惯了明清民窑的收藏家、鉴定家来讲,无疑是个陌生的存在。第二,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元青花精品,这是一个鉴赏空白区。没有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第三,鉴定方式有问题。一个人即使没见过元青花,但只要对古陶瓷器的特征规律熟悉,就不难区分某一件藏品是新是旧。大凡旧器,一是传世品,百年或百年以上的传世品,老气横秋,一见就明。二是出土器,如果旧出土器?百年前的出土器?可以视作传世品,那么,近年来大量充斥市场的出土的古陶瓷器,倒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在国家允许的古玩市场中购买出土器,这似乎是个悖论和怪圈,但现实情况如此,这里不作多论。古玉尚可以讨论土沁,古陶瓷为什么不可以讨论土沁?

元青花大多是历代出土器,特征是明显的,也是可以认识的。看不好元青花的一些专家,无视元青花的出土器特征,而只看画工等。有的人走到了讨论“这一笔对不对”的迂腐程度。这种鉴定方式,不是明摆着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消灭掉吗?

我的许多收藏家朋友,对目前的鉴定状况意见非常大。一些人不学无术,指鹿为马。没有人鉴定他的资质,没有人考试他的水平,上岗不需要证明,也不要群众监督。缺乏诚信不说,还流连于古玩生意场上,所作所为,比足球界的黑哨还黑。

目前法律无法干涉这些不正当现象的时候,我建议各级电视台开辟公开鉴定渠道。大凡在市场上公开购得的古陶瓷器都可以拿出来鉴定,特别是高难度的东西,而且事先不要“打招呼”,真刀真枪,象足球赛一样。这样,鉴定专家的水平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就大白于天下了。几次下来,南郭先生自然淘汰出局。

目前,中国的收藏市场正在复苏。这是伟大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的一部分。中国的收藏家,节衣缩食,以收藏为乐,以了解文化,传承文化为乐,这是中国文化的大幸。我见到的收藏家没有一位愿意出售他们顶级的藏品的,这种收藏心理,收藏文化,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

三、造假给收藏提供了机会

目前市场上一些人被“造假”吓破了胆,吓蒙了头脑。笔者偶尔打过交道的上海某著名拍卖行瓷器部的主管,他看别人的东西,到了无货不假的地步,声称天南海北,飞来飞去,找不到一件真品。假东西有没有﹖有。上当受骗的人有没有﹖有。笔者亲历了两件事。其一,东北某外资公司经理,几年中投资150万元,收藏历代官窑瓷器。他购买的六十余件所谓的明清官窑器,确实件件是景德镇仿品。西北某实业家,斥资几千万元购买历代瓷器,笔者所见只有一、二件旧器?一件为民国,一件从国外购回?,其余的皆为景德镇仿品。这两位爷受骗上当有共性:一是财大气粗,不怕失财。二是由于财大,自恃“才高”,视专家行家为“下人”,不听忠言一意孤行。三是商务繁忙,无暇学习、钻研。所以,景德镇的仿品就是专为他们造的。

但仿效者也是人,收藏者也是人。在实力的较量中,我认为,收藏者取胜的机率高。谁是市场较量的得胜者﹖是“平民收藏家”。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由衷热爱,笔者结交了不少这样的平民收藏家朋友。这些人收入不多,但百折不挠,在市场上沙里淘金,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有一位宋元瓷器业余收藏家,光进入博物馆就有百次之多。他们钱少,所以,处处百般小心,买一样东西,多花十元钱也是心疼。因为他们输不起,所以他们会赢,那些宝物都是在仿制品中和低劣民间物品充斥的市场中拣获的。人人都以为市场上不可能有这些东西,那些大专家更是不屑一顾了,偏偏这些平民收藏家用自己的知识和慧眼,合法地在市场收藏到了宝物,使几被埋没的中国的文化珍品重见天日。

所以,笔者以为,造假造成了收藏家的机会。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岂可混淆﹖仿得再好,也无法再现数百年、上千年历史的底蕴。

有些藏友会知道上海有一位收藏了六十余件官汝窑瓷器的业余收藏家,他几乎没有收入,用全部精力投入古陶瓷研究,眼光精到,已在大杂志上发表论文,笔者了解到:以退为进,乘虚而入,这正是他的策略。他的成功,是给眼睛中处处是假货的人的一个敬告。

元青花如何鉴定?


元青花如何鉴定?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 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 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 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 火石红较浅淡的。

(3)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000716,股吧)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元青花如何鉴定?”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如何鉴定隋代瓷器及其特征


如何鉴定隋代瓷器及其特征

隋代时间短,瓷器制造业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显著成就,在我过陶瓷发展史上,起着乘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阶段的作用,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但其特点仍然十分鲜明,比较容易识别。隋代的瓷器,青瓷较南北朝时更加发展,生产中心虽然仍在南方,但已有主见向北转移的趋势。白瓷生产已较多,质量有较大提高,白瓷胎较白,釉已不再明显青泛黄,而是白中微泛灰兰,接近纯白色了。隋代瓷器的主要器形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佣等,其造型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又较靠近颈部。龙柄、带系。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搞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四至六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瘦长。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部呈椭圆形。

高足盘:有些文献山称做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形,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烧痕。高足成喇叭状。隋代的白瓷俑,面部清瘦,身体细长,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显的区别。

从上述几种主要器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隋代的壶、瓶、俑等体态细长是其显明的时代特征,高足盘则是典型器物。隋代瓷器的花纹也很具时代特色,主要是模印花纹:用瓷质印模在未干的胎体压印朵花纹、草叶纹、几何纹,尤以朵花纹最有代表性,其次是划花:莲瓣纹、卷叶纹、波浪纹。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要凭瓷器的典型纹饰,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其实否为隋代器物。

古瓷器老化痕迹特征及鉴定技巧


随着人们对古陶瓷器物认识不断提高,古陶瓷真与伪的评鉴过程中,采用的鉴定方法也在不断进步。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借助一些工具辅助古瓷器的鉴定,再结合眼学经验(又称“目鉴”,指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的行为过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纹饰、看款识。),使古陶瓷鉴定更加严谨准确。在传统瓷器鉴定工具中,放大镜是常见的辅助工具,对于瓷器的胎釉、纹饰及款识等进行放大观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古陶瓷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釉面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内因也有外因的作用,古陶瓷的自然老化现象,有的用肉眼能看出,有的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分辨出来,这是目前鉴定古陶瓷新和老最有效的方法,它方便易行,使用百倍放大镜即可,准确率也非常高。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边去,人为做旧的东西所留下的痕迹也没有历史的层次感,自然老化痕迹有历史的层次感和丰富感。

古陶瓷釉面及釉内自然老化痕迹鉴定主要包括老化气泡:破口泡、死亡泡、结晶泡等;结晶体:釉表结晶体、釉内结晶体;沁蚀痕迹:有土沁、水沁、酸碱沁等痕迹。而人为做旧的陶瓷釉面痕迹都浮在表面没有历史的层次感和沧桑感。

一、老化气泡:破口泡、变色泡、死亡泡(干煸气泡)、结晶泡等。

二、结晶体:釉表结晶体、釉内结晶体

1、釉表结晶体:分鱼子状结晶体(其中有个体也有群体分布)、片状结晶体、网状结晶体和酸碱结晶体等。

2、釉内结晶体:釉内分未融化的结晶体和已融化的结晶体。结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冰花状、棉絮状、颗粒状等,有白色、粉色、褐色、黄色等。

三、沁蚀痕迹:有土沁、水沁、酸碱沁等痕迹

人为做旧的痕迹都浮在表面没有历史的层次感和沧桑感。

在鉴定古陶瓷的时候,我们应从不同窑口和不同年代鉴定老瓷片和老瓷器,用便携式显微镜获取的釉面老化现象作为参考依据,再和传统鉴定经验与理论结合到一起来鉴别古陶瓷新老,这是目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任何把传统经验和釉面老化痕迹鉴定以及其它科技鉴定相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只有把传统眼学经验和老化痕迹鉴定结合到一起的观点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青花的特征及如何鉴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青花的特征及如何鉴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