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绿釉瓷器 > 导航 >

孔雀绿釉加茄皮紫釉

孔雀绿釉加茄皮紫釉

古代绿釉瓷器 怎样鉴别辽绿釉瓷器 古代瓷器釉脱落

2020-11-19

古代绿釉瓷器。

杨静荣:孔雀绿釉加茄皮紫釉

Lot 0119

高:18.8CM

清康熙 孔雀绿加茄皮紫釉立马一对

中古陶2017秋拍

华庭雅集 —— 一带一路中国瓷器专场

双马全身施以孔雀绿釉,马鬃、马尾及马蹄则施茄皮紫釉,孔雀绿釉温润而鲜亮,茄皮紫釉呈棕色但均匀得当,两色搭配协调得宜。此两种釉色均为名贵釉色,特别是茄皮紫釉,烧造难度大,工艺要求高。从造型上看,双马躯体矫健,姿态灵动,栩栩如生,给人呼之欲出之感,充分体现了清康熙时瓷器造型的功力。无论从工艺、造型及釉色,此对立马亦可媲美康熙官窑瓷器,可视之为康熙无款官窑。更为难得的是其造型和用色体现了中西方审美的融合,是少见的清康熙瓷器精品。

一、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历史上在磁州窑金、元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后来到明清成为官窑专门烧造的品种,孔雀绿釉的成色其实也特别简,从化学上来讲也是氧化铜,氧化铜在一定的温度下变成了碱式碳酸铜,它是一种中温釉,只有在1150度时才能烧成,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无法烧成。如果温度过高颜色会发黑,温度过低烧就会烧成绿釉。像平时所见的绿釉,包括瓜皮绿釉等,这些的配方和这孔雀绿釉都是一样的。所以孔雀绿釉要求窑工掌握好窑位和窑温。孔雀绿釉烧造一直到康雍乾都是官窑、皇家在烧造,而且好多都是各种立件,祭祀用的比较多些。

二、茄皮紫釉

茄皮紫釉会更加的珍贵一些,从明代以来开始烧造,而且都是官窑、皇家烧造,民窑里面几乎没有烧造的。 茄皮紫釉分两种,一种是深的茄皮紫釉,颜色发黑;这对立马马鬓马尾的颜色,叫浅茄皮紫。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出版的图录,在官窑里都有出现,明代也有,清代大量盛行,而且茄皮紫釉用来祭祀用的比较多。

三、孔雀绿釉+茄皮紫釉=百里挑一

这对马的颜色搭配协调,两种颜色一起烧造其成品率相当低。就好比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和明代时,我们只见过青花或者釉里红两个单烧的,两个烧在一起的几乎没有。到清代康熙以后,烧造技术才过关,才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烧在一起。孔雀绿釉和茄皮紫釉也是这样,孔雀绿釉是中温釉,大约在1100多度,高了低了都不行。茄皮紫釉是一种低温釉,烧成温度大概在800多到900度。所以将这两种颜色烧在一起,且烧出来的颜色纯正,从工艺上说难度就非常之大,成品率极低,所以这对孔雀绿加茄皮紫釉立马在当时烧造估计是百里挑一。

四、官窑工匠参与

在景德镇,民窑的工匠不太擅长烧造颜色釉,因为颜色釉烧坏的几率大且烧坏后不能二次使用,原料成本高,只有官窑不计成本才会去烧颜色釉,特别是成频率低的颜色釉。此对立马上的茄皮紫釉更是民窑中极少见的,推测为外商重金通过牙行定烧后,牙行找到官窑工匠“干私活”,负责配料和烧造的。景德镇一直有官窑工匠下班后可干私活的传统,甚至是官窑工匠私自挟带官窑料的记载,官窑工匠参与重金定制的瓷器也不足为奇。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器的釉色-茄皮紫


茄皮紫为高温釉颜色釉。以锰作呈色剂,系将锰原料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中而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的光润,故名。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淡茄介于豇豆色、云豆色之间,与红的区别微乎其微。此外还有葡萄紫和玫瑰紫等名称。在低温紫釉中,还有清代创作的吹紫。茄皮紫创于明代。在弘治时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所见器型有牺尊和绶带式双耳尊之类。嘉靖、万历时虽然都有茄皮紫釉品种,但造型不及弘治时规整。釉色在嘉靖时有深浅两色,深者呈黑紫色,常施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未熟的茄皮,露淡紫色,多施于较精细的盘碗类开片者为上等;色纯正、釉坚硬,虽有开片而片绞紧密者为次。釉色可分浅、深、老三色啊:浅者色鲜艳,主要为配合彩器使用;深色者比一般茄皮色深,釉内发亮,多用于一色釉器;老色者亦作配合三彩等器之用。

酱釉

酱釉又名“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科为宣德时新创品种之一,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时的酱紫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康熙时釉色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乾隆时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当时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酱釉多用于仿古器,有宋代“紫定”的效果。常见器型有撇口碗、收口盘及撇口盘三种。

金酱釉

呈色似芝麻酱,故称“金酱釉”。康熙时色浅,雍、乾时釉厚色重;多施于小件器物上。

茄紫釉双系瓶解读西夏瓷


西夏国是北宋初期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西夏瓷,同神秘的西夏古王国一样,人们对其知之甚少。根据笔者能查到有关西夏瓷的典型实物资料约有10余件,器型主要有:折肩、圆肩梅瓶,有系和无系瓮,有系和无系罐,双系扁瓶,碗等。釉色以白、黑、褐色为主。装饰以剔刻、绘彩、印花为主,其中剔刻主要有以剔刻釉和剔刻化妆土为主。本文所介绍的是一件西夏茄紫釉剔刻花双系瓶,意在引起同好的共鸣。

该瓶如图所示,笔者定名为“西夏茄紫釉剔刻花双系瓶”。器高22厘米,惜双系耳已残。此瓶有三奇,器型罕见为一奇也:如不看瓶耳,器型中腹以下似梅瓶,整体似橄榄瓶,玲珑小巧极适于手把。矮球形口内凹,适于软塞堵口和饮用。双系置绳悬挂方便。器底内凹呈八字撇,内底微鼓。器型整体感觉是:奇而不怪,结构合理,比例和谐,风格独特。釉质不凡为二奇也:釉色略深,很难说明其色泽,茄紫釉色虽不甚准确,但比褐色釉、酱釉或芝麻酱釉则好许多,极似定窑之深色紫,但其深浅色度略不均匀和含微少杂质,品质不及定紫。整器内外施满釉和器底修足刮釉是典型的北宋早期之工艺特点,显然受到定窑之影响。感官效果是:润泽微涩,光滑细腻,暖色温和,高贵典雅。深剔刻纹饰稀有为三奇也:采用了斜交剔刻划分五区,口肩区为叶瓣纹,俯视呈椭圆形。

二区为大象戏球(主图)、吹乐器人物、舞鸟、“特殊符号”(中心图)、宽鳍巨尾鱼、花草等纹饰。中区为同向的六条大鱼。四区为连续宽叶水草纹。五区为水浪纹。整器图案似表达一庆典的场面,动物在微笑,花草在跳舞。其中大象纹饰说明当时西夏继承了唐代训象之古风。

与典型的磁州窑细腻写实剔刻的风格比,该瓶下刀略深,线条处理稍粗犷,体现了不以形似,以意像形,心物统一,神与物游的大写意风格。显然其剔刻风格也受到磁州窑的影响。最大遗憾是该瓶有底印款,为两个方块字,但因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若推断无误,该瓶不凡的品质当出自于灵武磁堡窑。

孔雀绿釉瓷器如何辨别真伪?


孔雀绿釉属低温釉,颜色类孔雀尾毛绿色,故得名。此种釉始于宋代磁州窑,到明代永乐时期,孔雀绿釉已经十分成熟,但有官窑款的完整传世品始见于明成化。明正德时此品种釉色呈色普遍较成化时浅淡。清康熙时,孔雀绿釉再度盛行,雍正、乾隆时继续生产,但少见有釉下青花装饰的,多为单一色釉的祭器及瓷塑和盆奁等陈设用瓷。孔雀绿釉瓷器如何辨别真伪?

清代孔雀绿釉多无款,须把握各朝造型特征及胎釉工艺特征,确定其具体时代。康熙、雍正朝产品大体相同,但乾隆时胎体不如康、雍时致密,釉至足处多有垂流。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均有仿清代孔雀绿釉的,仿品釉色过于鲜艳,真者釉面均开有细碎纹片,仿者则多为后期开裂纹片,裂纹较大。真者常有剥釉现象,仿者则少有这种现象。其他如造型工艺特征,釉面老旧泛出的银光等,也是辨伪时要仔细观察的。后者现代已能人工作伪,但银光过于耀眼、明显,更须仔细观察。孔雀绿釉在高温和低温中难以烧成,故低温釉上彩中绝不会有此种彩料。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孔雀绿釉瓷器如何辨别真伪”的相关知识,更多瓷器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绿釉


原始瓷与汉绿釉的关系

汉代绿釉博山奁

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绿釉在我国制作较早,汉代时就有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代时期的绿釉制作也比较普遍。由于官窑体系形成时期不是很久,绿釉在官窑中的应用也相对较晚。从釉色方面讲,宋元时期的官窑釉色比较单一,单色釉较多,直至明朝初期,随着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御厂瓷才开始逐渐向彩瓷多样化发展,许多彩色低温釉开始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绿釉主要分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高温绿釉中主要包括郎窑绿、苹果绿等;低温绿釉主要包括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绿釉的主要成分是黑铅末加古铜末、石末等组成,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由于主要以铜作着色剂,因此这些绿釉都属于铜绿釉。

孔雀绿: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 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松石绿:

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

绿釉颜料特性

绿釉耐温性:720℃-820℃

绿釉容易分散、着色力强、颜色鲜艳;

低温绿釉着色力强,色彩明快。广泛用于釉上装饰;

绿釉化学性能稳定、耐酸、耐碱、低温烤烧、节能、高抗蚀。

清代孔雀绿釉瓷器如何分辨真伪


孔雀绿釉,是绿釉瓷中的一种。绿釉瓷最早出现在我国汉代,是以铜为着色剂的一种色釉瓷,大体分为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两种。清代时,高温绿釉主要有郎窑绿、鹦哥绿等,低温绿釉瓷主要是瓜皮绿和秋葵绿等。为什么不说孔雀绿釉呢?因为在后来的进一步研究中,专家认为,孔雀绿釉严格来说应该是中温釉,这是为了使得它的定名区间准确。因为孔雀绿釉的烧成温度应当在1000~1150度,成色范围狭窄,哪怕差异在十几度,烧出来的成品颜色都不对,所以严格意义上它属于中温釉范畴。

那么为什么温度过高或者过低,烧出来的都不能叫孔雀绿釉呢?在元代以前,孔雀绿釉瓷器的烧造多是直接在生坯上施孔雀绿釉,然后入窑以低于1000度的低温一次烧成。这种工艺带来的结果是怎样的呢?那就是部分瓷器的发色偏蓝,时人又将其称之为“孔雀蓝”(这里的孔雀蓝与由钴作呈色剂的蓝釉瓷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这种温度过低烧出来的瓷器颜色不纯正。元代以后,人们又尝试先拿高温将瓷胎烧成白釉瓷或涩胎,再给瓷胎施孔雀绿釉,然后入窑二次低温烧制。这样做也有问题,那就是坯体与釉面的膨胀系数不同,瓷部表面就会呈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日久风化、侵蚀,釉面基本都会成片成块脱落。

一直到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孔雀绿釉瓷的烧造技艺才算成熟,但是对温度的把握还是有一些欠缺,使得很多直接挂釉烧的瓷器釉面易开片剥落。到了清代,孔雀绿釉瓷器的烧制水准达到最高。自康熙开始,孔雀绿釉仍采用生坯挂釉低温烧制的方法,但是提高了烧制温度。所以成品胎釉结合紧密,胎面常有密集、细小的开片纹。以清三代为代表的清代孔雀绿瓷釉色青翠、艳亮,釉层清薄但是很少有气泡和未熔釉料,釉面密布鱼子纹大小的细密开片。这也是重要的分辨真伪的特征。

此时的孔雀绿有深浅二色,深者葱翠、艳丽,片纹细碎;浅者色调较淡,主要是配合在彩釉中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上就常加孔雀绿釉。康熙与雍正时期,孔雀绿釉瓷的特征基本一致。但是乾隆朝的变化颇大,主要是胎体变疏松,挂釉在底足处多有垂流。民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仿清三代孔雀绿釉的。首先,这类仿品一般釉色过于鲜艳,发“贼光”。其次,老的孔雀绿釉瓷一般时间久了会泛自然的“银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宝光,但是仿品通常银光过透亮、有耀眼之感,一点也不内敛。第三个,在开片纹上,真品的开片纹是很美观、细密的,但是仿品开片纹多是后期开裂形成,所以裂纹较大,裂隙也不流畅,显得混乱而不是美观。最后,即使清三代技术再好,也不能完全把控好。所以真品孔雀绿釉瓷时常有剥釉现象,但是仿品很少有,即使有也是明显的做旧痕迹,剥釉下的瓷胎没有自然的“老”的感觉。另外,孔雀绿釉瓷是一种中温瓷,所以如果出现在了低温釉上彩或者高温釉彩瓷里,那必定有疑,一定要谨慎辨别。

孔雀绿釉瓷器收藏价值高吗


在中国的传统釉色中,绿釉是一种非常基础和经典的釉色。在汉朝,绿釉瓷器首次出现;到了明朝和清朝,随着绿釉工艺的发展,绿釉瓷器数量和种类多了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绿釉的釉色有了深浅的变化、纹路的创新。在此期间,绿釉甚至还风靡了一段时间。

在中国,绿釉瓷器算小众瓷器,烧造绿釉的窑口不多,所以留下的传世精品自然很少。但是,绿釉瓷器或端庄或典雅,或清莹或深沉的色彩,视觉美感是非常好的,所以其价值也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在众多绿釉瓷器中,有一种瓷器的釉色古雅秀逸,美如孔雀,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广受青睐,他便是“孔雀绿釉”此瓷器。“孔雀绿釉”始于宋代的磁州窑,景德镇自元代开始烧制这种孔雀绿釉瓷器。它的出现,突破了中国传统低温绿釉那种深沉的青绿色,以雅丽明翠的特点,成为了中国绿釉瓷器中的珍贵品种。

在明清时代,孔雀绿釉并没有被大规模的使用。在明代,工艺技术和审美渐渐趋于成熟,孔雀绿釉色在明成华时期成达到了一个小高峰。那么,如期奇妙的孔雀绿釉瓷器到底美在哪里呢?

孔雀绿釉又称翡翠釉、法绿釉,这种釉色鲜艳明净、沉稳端丽,宛如孔雀的羽毛,苍翠华美。孔雀绿釉瓷器不仅色泽美丽,青中带碧,而且色料与釉面更是交相辉映。孔雀绿釉瓷器的釉面清简素雅,无肥厚之感,端庄秀雅,气韵古朴,十分难得。

孔雀绿釉瓷器按照颜色划分,常分为深浅两种。深孔雀绿釉瓷器为尊,其颜色浓翠深沉、颇具古典之气;而浅孔雀绿釉瓷器色泽清丽,极具秀逸脱俗之美。

一般来说,瓷器重彩绘、纹饰。早期的孔雀绿釉瓷器装饰,在清代由于时代风格显著,已经变得更加多彩了。例如,清三代时期烧造的孔雀绿釉瓷器,除了原来的绿色不变,瓷器上色彩种类变得更丰富了,如龟绿瓷器。龟绿瓷器在釉面上彩绘黑彩图案,通体吹上绿釉,呈现出一器双彩的美感,十分特别,是绿釉瓷器中收藏价值较高的一类,它和孔雀绿釉瓷器一起,象征着绿釉瓷器的最高美感。

孔雀绿釉瓷器时代特征及价格


孔雀绿釉主要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在宋朝时期开始烧制,发展到明朝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非常成熟。孔雀绿釉一般有两种烧制方法,一是以素胎直接挂上釉进行烧制,但是其釉面易开片剥落,二是在使用白釉器在上面罩烧而成,釉面的开片较少,剥落的也较少,这样的烧制会呈现出两种颜色,一种是深绿,其釉面光亮度较强,另一种是在彩釉中进行配合使用。

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烧制出的绿釉瓷器在发色上会有着略小的差别,而孔雀釉属于低温釉,因为色泽像孔雀羽毛上的绿色得名,也被称之为“法绿釉”、“翡翠釉”、“吉翠釉”,孔雀绿釉在宋朝时期的磁州窑开始烧制,但是直到明代之前都没有官窑款的完整传世品。而景德镇在元朝开始烧制孔雀绿釉瓷器,它的色泽突破了深沉的青绿色调,凭借着色泽的独特,翠亮等特点,成为我国绿釉瓷中的珍贵品种。

孔雀绿釉在清朝康熙时期的质量以及产量都比较高,由于釉层厚薄不同呈现出的色泽也有着较大的区别,深绿色彩较浓重、浅绿色则较淡、而且色泽比较鲜艳,在其釉面上有着细碎的开片,甚至在其垂流的积釉处呈现出透明的玻璃体,这样的成色以及烧制出的瓷器辨识度较高。孔雀绿釉大多都直接施加在素胎上,因为胎体与釉面的结合不牢,会导致釉面常常会分离、脱落。

而到我国的雍正、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少的釉下青花装饰,大多都为单色釉等陈设用瓷,孔雀绿釉的色泽非常的深而且其施釉的层面较厚,但是却保持了它釉面玻璃感的强度,虽然有些细碎的开片但是却没有影响它的价值。

在孔雀绿釉瓷器保存至今完整、做工、技艺较为突出的瓷器较少,现在市面上大多孔雀绿釉瓷器都是有现代所仿制的,但是两者仍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是在其做工的精艺程度上,不同时期烧制的时期工艺步骤是不同的,现代工艺精简程度非常高,缺少了手工制作的痕迹;

二是在其釉面的光泽度上,因为孔雀绿釉色有着深色、浅色之分,但是现在的仿制工艺呈现出的颜色都是相同的,最可怕的就是没有瑕疵,太过于完美,没有人工上色的痕迹,但是现代的人工上色不均匀;

三是仿制的瓷器大多都为后期开裂的纹片,釉面泛出老旧的银光,但是银光过于耀眼、明显是更加需要仔细的观察。孔雀绿釉的成色、光泽度打破了我们的常规认知,正是因为色泽的独特、光润度的变化、颜色会随着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才是孔雀绿釉在今天仍然被大众所喜爱的原因。

清朝时期的孔雀绿釉大多都无款,康熙、雍正两朝没有太大的差别,青花装饰很少,这就是孔雀绿釉的魅力。

乾隆孔雀绿兽面纹出戟卣


孔雀绿釉最早见于宋磁州窑,至明代才真正烧制成功,清康雍乾时期盛极一时,乾隆后已不为多见。乾隆朝孔雀绿釉瓷器的造型种类较前朝丰富,如此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乾隆时期,在皇帝的要求下孔雀绿釉品种,于御窑厂已达至登峰造极领域。供御之巧作,无所不精。由于此种釉性高温还原后,艳泽晶莹,似宝光流动,釉润如推脂,非常适合附着在巧雕或工艺复杂的图腾上,倍显力感以及精巧性。

该器采用塑雕之各种技法,工艺繁复,充分发挥了瓷土的可塑性。其顶盖采用平雕夔龙,后用堆贴法粘上四周之戟。器身在平雕出夔龙后堆贴四周出戟,再塑贴对称双面饕鬄纹两组。其下塑贴羊首衔环图。肩部亦是塑贴羊首衔环双耳,足部平滑无纹,唯堆贴四周出戟,后精修罩釉烧制。

外底刻阳文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卣乃商周时期放置食物之器,有提梁和无梁之分,但都有顶盖。该器古朴而不拙,繁复而有章,图案层次分明,整器施孔雀绿釉,釉色柔润肥厚明亮。古朴稳健,施釉较薄,色泽均匀,鲜明亮丽,釉内有细碎片纹,为名贵珍稀的品种。侧面观之,呈七彩晕光。该器为当时官窑御制之杰作,故陈设于宫中,满室尽得一色之妙韵。

乾隆 孔雀绿兽面纹出戟卣 尺寸:

高度:44.5cm

口径:12cm×9cm

足径:13cm×10.7cm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孔雀绿釉加茄皮紫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孔雀绿釉加茄皮紫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绿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