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 导航 >

瓷器的釉色-茄皮紫

瓷器的釉色-茄皮紫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看釉色鉴别瓷器年代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2020-02-24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茄皮紫为高温釉颜色釉。以锰作呈色剂,系将锰原料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中而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的光润,故名。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淡茄介于豇豆色、云豆色之间,与红的区别微乎其微。此外还有葡萄紫和玫瑰紫等名称。在低温紫釉中,还有清代创作的吹紫。茄皮紫创于明代。在弘治时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所见器型有牺尊和绶带式双耳尊之类。嘉靖、万历时虽然都有茄皮紫釉品种,但造型不及弘治时规整。釉色在嘉靖时有深浅两色,深者呈黑紫色,常施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未熟的茄皮,露淡紫色,多施于较精细的盘碗类开片者为上等;色纯正、釉坚硬,虽有开片而片绞紧密者为次。釉色可分浅、深、老三色啊:浅者色鲜艳,主要为配合彩器使用;深色者比一般茄皮色深,釉内发亮,多用于一色釉器;老色者亦作配合三彩等器之用。

酱釉

酱釉又名“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科为宣德时新创品种之一,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时的酱紫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康熙时釉色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乾隆时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当时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酱釉多用于仿古器,有宋代“紫定”的效果。常见器型有撇口碗、收口盘及撇口盘三种。

金酱釉

呈色似芝麻酱,故称“金酱釉”。康熙时色浅,雍、乾时釉厚色重;多施于小件器物上。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茄皮紫瓷器清代民窑有烧造吗


一般的瓷器,颜色大多是比较显眼的,比如白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非常漂亮,也很耀眼。但在这些瓷器当中,也有一些其他的颜色,比如茄皮紫色。这种颜色的瓷器比较少,但市场中还是存在的。因而引来无数藏家的关注。那么,茄皮紫瓷器的市场价值如何呢?茄皮紫瓷器清代民窑有烧造吗?一起来看看吧。

茄皮紫瓷器的市场价值如何

茄皮紫瓷器创烧时间是明代弘治时期,在当时的茄皮紫瓷器釉质比较肥厚,而且紫中带有蓝色,看起来非常绚丽。正德时期的茄皮紫瓷器是没有的。到了嘉靖时期,重新烧制这种瓷器,不过在嘉靖时期的茄皮紫瓷器分为两种,一种是深紫色,一种浅紫色,深紫色看起来是黑紫色的,像熟透的桑椹一样。浅色的茄皮紫瓷器则看起来像是没有成熟的茄子,充满了清雅。到了万历年间,茄皮紫瓷器的烧制技艺逐渐没落,釉色也变得淡紫且带有黑色。

清朝时期也烧制过茄皮紫瓷器,其中顺治年间的茄皮紫瓷器釉色中带有蓝色,康熙时期则分为三种,即浅色、深色以及老色。浅色比较显眼,配合彩器使用,深色看起来比茄紫色还要深,釉面发亮,一般在单色釉瓷器中较为多见。老色也是配合三彩使用的,釉色均匀没有开片的为上品。

到了雍正、乾隆年间,茄皮紫瓷器的釉层更加肥厚,且没有开片,器型也多了不少。比如镇江博物馆收藏的两件清代茄皮紫瓷器就是雍乾时期的。

茄皮紫瓷器清代民窑有没有烧造呢?

一般情况来说,是没有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从当前了解到的清瓷历史中可以看到,茄皮紫瓷器是非常正规的,数量非常少,而且几乎是都是精品存在。而民窑的制作工艺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现在发展的茄皮紫瓷器中,几乎没有民窑烧造的存在。

如何收藏茄皮紫瓷器?

想要收藏这种瓷器必须要有一定的渠道,尤其是在真假鉴定方面,一定要有保障。最保险就是直接到拍卖会上拍卖,价格虽然高,但是却能保证是真品。如果没有这种渠道,那么,也建议可以考虑找专业正规的古玩交易平台。

现在网上有很多正规艺术品公司提供的交易平台,这些平台口碑好,信誉度高,值得藏家们选择。不过,在价格方面要注意,一定要事先了解一下茄皮紫瓷器的市场价格,根据行情来判断可能性,不要贪图便宜,以免吃亏上当。

清代茄皮紫瓷器精品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乾隆茄皮紫釉弦纹蒜头瓶(一对),尺寸:高24.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8,510,000 ,成交时间:2014.06.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乾隆一朝蒜头瓶式样丰富,尤以本品最称俊雅秀逸,其线条柔美起伏,尽见迤逦之姿,所施茄皮紫一色,匀净莹亮,静穆古雅,胎骨细薄坚致,丽质怡人,远视之,宛若佳人玉立,风韵无限。颈部装饰二道凸起弦纹,为修长的造型平添一份韵律之美,饶见匠心独运。底部阴刻六字篆书年款,笔道精练有神,为乾隆早期独特之写法。茄皮紫釉创烧于明代中期,流行于清代前期,因色如茄子之紫,故得名。系以锰为着色剂,在850度左右火候窑温中烧成。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呈紫黑,浅者呈淡紫,以无裂纹者为上乘。本品即属于后者,釉水深邃饱满,一如成熟的茄皮之色。此式蒜头瓶颈部有二道凸起弦纹,清宫原称为“双环蒜头瓶”,创设于乾隆二年五月,是乾隆早期御瓷尊贵之造型,有珐琅彩、青花和颜色釉诸品种。

2:清雍正茄皮紫釉牺首尊(一对),尺寸:高27.5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RMB 6,555,000 ,成交时间:2011.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其罐身施以紫中泛蓝的茄皮紫釉,釉质厚腴光润,浓妍鲜亮,双肩对称饰以一对兽首耳,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底为“大清雍正年制”篆书阴文款,笔道圆润,结构规整。茄皮紫釉创烧于明代中期,流行于清早期,因色如茄子之紫,故得名。以锰为着色剂,在850度左右火候窑温中烧成。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呈紫黑,浅者呈淡紫,以无裂纹者为上乘。此罐即属于后者,釉水深邃饱满,好似成熟的茄皮色。考察本品釉色之特征,应该为二次烧成,以1300℃高温烧成素胎后,将茄皮紫直接挂在素胎之上,再入窑用低温烧成。按照清代礼制规定,本品为祭天之礼器,明清两代祭天场所皆为天坛(圜丘),当年应该存放于此,祭祀活动时使用。

3:明万历茄皮紫地黄彩暗花云龙纹盌,尺寸:直径15.1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2,000,000,成交价: HKD 3,700,000 ,成交时间:2018.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4:清乾隆茄皮紫釉梅瓶,尺寸:高22厘米,估价:HKD 300,000 ~ 400,000,成交价: HKD 2,060,000 ,成交时间:2009.12.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秋季拍卖会。

5:清雍正茄皮紫釉三足水仙盘,尺寸:直径36.4厘米,估价:RMB 1,4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1,610,000 ,成交时间:2018.07.02,拍卖公司:厦门博乐德平台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此式釉色盘顺治朝已见烧制,以光素无纹者见多,亦有暗刻龙纹等纹饰者,雍正一朝,单色釉渐入佳境,一支独秀。此盘尺寸较大,花菱口,釉色深紫,沉穆高贵,底部暗刻双圈“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6:清雍正茄皮紫釉八瓣菱花式三足水仙盆,尺寸:36.5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480,000 ,成交时间:2013.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水仙盆尺寸硕大,异于同侪,据录,相类大小之品,仅止数例。如一仿钧釉水仙盆,售于伦敦苏富比1988年6月7日,编号341。此类大号盆器,虽较一般常见者大约三分之一,但当施以此罕见之深紫釉料,亮泽耀目,散发雍正瓷特有的雅致端庄。器形相同之雍正水仙盆,虽有见仿宋窑诸色,但罩此亮丽深紫釉者甚罕,且其器足简约,有别于一般之如意形足。

7:清乾隆茄皮紫釉爵形杯,尺寸:高12.5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1,092,500 ,成交时间:2014.07.05,拍卖公司:江苏爱涛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乾隆年制。

敞口,深腹,二柱,柱顶为宝珠形,左右各一方形系,三足外撇,平底,底部有“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暗刻篆书款。整施茄皮紫釉,釉质深邃腴润,釉色淡紫,造型古朴,小巧精致,具典雅之美感。

8:清康熙茄皮紫釉暗刻龙纹盘,尺寸:直径25厘米,估价:RMB 800,000 ~ 900,000,成交价: RMB 897,000 ,成交时间:2011.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康熙年制。

撇口,弧腹,圈足。盘内壁暗刻正面五爪立龙及火珠卷云纹,外壁刻双龙戏珠纹。周身满施茄皮紫釉。釉面平滑匀净。此器所刻云龙纹气势磅礴,底蕴十足,而外观却宁静典雅。动静结合,内外呼应,和谐完美。体现出乾隆盛世官窑瓷器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器底青花双圈内暗刻“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孔雀绿釉加茄皮紫釉


杨静荣:孔雀绿釉加茄皮紫釉

Lot 0119

高:18.8CM

清康熙 孔雀绿加茄皮紫釉立马一对

中古陶2017秋拍

华庭雅集 —— 一带一路中国瓷器专场

双马全身施以孔雀绿釉,马鬃、马尾及马蹄则施茄皮紫釉,孔雀绿釉温润而鲜亮,茄皮紫釉呈棕色但均匀得当,两色搭配协调得宜。此两种釉色均为名贵釉色,特别是茄皮紫釉,烧造难度大,工艺要求高。从造型上看,双马躯体矫健,姿态灵动,栩栩如生,给人呼之欲出之感,充分体现了清康熙时瓷器造型的功力。无论从工艺、造型及釉色,此对立马亦可媲美康熙官窑瓷器,可视之为康熙无款官窑。更为难得的是其造型和用色体现了中西方审美的融合,是少见的清康熙瓷器精品。

一、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历史上在磁州窑金、元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后来到明清成为官窑专门烧造的品种,孔雀绿釉的成色其实也特别简,从化学上来讲也是氧化铜,氧化铜在一定的温度下变成了碱式碳酸铜,它是一种中温釉,只有在1150度时才能烧成,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无法烧成。如果温度过高颜色会发黑,温度过低烧就会烧成绿釉。像平时所见的绿釉,包括瓜皮绿釉等,这些的配方和这孔雀绿釉都是一样的。所以孔雀绿釉要求窑工掌握好窑位和窑温。孔雀绿釉烧造一直到康雍乾都是官窑、皇家在烧造,而且好多都是各种立件,祭祀用的比较多些。

二、茄皮紫釉

茄皮紫釉会更加的珍贵一些,从明代以来开始烧造,而且都是官窑、皇家烧造,民窑里面几乎没有烧造的。 茄皮紫釉分两种,一种是深的茄皮紫釉,颜色发黑;这对立马马鬓马尾的颜色,叫浅茄皮紫。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出版的图录,在官窑里都有出现,明代也有,清代大量盛行,而且茄皮紫釉用来祭祀用的比较多。

三、孔雀绿釉+茄皮紫釉=百里挑一

这对马的颜色搭配协调,两种颜色一起烧造其成品率相当低。就好比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和明代时,我们只见过青花或者釉里红两个单烧的,两个烧在一起的几乎没有。到清代康熙以后,烧造技术才过关,才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烧在一起。孔雀绿釉和茄皮紫釉也是这样,孔雀绿釉是中温釉,大约在1100多度,高了低了都不行。茄皮紫釉是一种低温釉,烧成温度大概在800多到900度。所以将这两种颜色烧在一起,且烧出来的颜色纯正,从工艺上说难度就非常之大,成品率极低,所以这对孔雀绿加茄皮紫釉立马在当时烧造估计是百里挑一。

四、官窑工匠参与

在景德镇,民窑的工匠不太擅长烧造颜色釉,因为颜色釉烧坏的几率大且烧坏后不能二次使用,原料成本高,只有官窑不计成本才会去烧颜色釉,特别是成频率低的颜色釉。此对立马上的茄皮紫釉更是民窑中极少见的,推测为外商重金通过牙行定烧后,牙行找到官窑工匠“干私活”,负责配料和烧造的。景德镇一直有官窑工匠下班后可干私活的传统,甚至是官窑工匠私自挟带官窑料的记载,官窑工匠参与重金定制的瓷器也不足为奇。

茄紫釉双系瓶解读西夏瓷


西夏国是北宋初期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西夏瓷,同神秘的西夏古王国一样,人们对其知之甚少。根据笔者能查到有关西夏瓷的典型实物资料约有10余件,器型主要有:折肩、圆肩梅瓶,有系和无系瓮,有系和无系罐,双系扁瓶,碗等。釉色以白、黑、褐色为主。装饰以剔刻、绘彩、印花为主,其中剔刻主要有以剔刻釉和剔刻化妆土为主。本文所介绍的是一件西夏茄紫釉剔刻花双系瓶,意在引起同好的共鸣。

该瓶如图所示,笔者定名为“西夏茄紫釉剔刻花双系瓶”。器高22厘米,惜双系耳已残。此瓶有三奇,器型罕见为一奇也:如不看瓶耳,器型中腹以下似梅瓶,整体似橄榄瓶,玲珑小巧极适于手把。矮球形口内凹,适于软塞堵口和饮用。双系置绳悬挂方便。器底内凹呈八字撇,内底微鼓。器型整体感觉是:奇而不怪,结构合理,比例和谐,风格独特。釉质不凡为二奇也:釉色略深,很难说明其色泽,茄紫釉色虽不甚准确,但比褐色釉、酱釉或芝麻酱釉则好许多,极似定窑之深色紫,但其深浅色度略不均匀和含微少杂质,品质不及定紫。整器内外施满釉和器底修足刮釉是典型的北宋早期之工艺特点,显然受到定窑之影响。感官效果是:润泽微涩,光滑细腻,暖色温和,高贵典雅。深剔刻纹饰稀有为三奇也:采用了斜交剔刻划分五区,口肩区为叶瓣纹,俯视呈椭圆形。

二区为大象戏球(主图)、吹乐器人物、舞鸟、“特殊符号”(中心图)、宽鳍巨尾鱼、花草等纹饰。中区为同向的六条大鱼。四区为连续宽叶水草纹。五区为水浪纹。整器图案似表达一庆典的场面,动物在微笑,花草在跳舞。其中大象纹饰说明当时西夏继承了唐代训象之古风。

与典型的磁州窑细腻写实剔刻的风格比,该瓶下刀略深,线条处理稍粗犷,体现了不以形似,以意像形,心物统一,神与物游的大写意风格。显然其剔刻风格也受到磁州窑的影响。最大遗憾是该瓶有底印款,为两个方块字,但因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若推断无误,该瓶不凡的品质当出自于灵武磁堡窑。

瓷器的釉色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现把主要釉彩介绍如下

1、一道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2、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 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入窑烧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斗彩、五彩、法琅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我国瓷器彩绘极为丰富,其品种有二百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开始盛行。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主的低温彩釉陶器,这就是“唐三 彩”。

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青花加紫

用青料和氧化铜在胎上绘画,然后施釉一次烧制后,呈现出两种颜色,一是青花、一是紫色, 故请之青花加紫。

釉里红

用氧化铜在胎上绘画后,再施釉入窑烧制成的,呈现出红色。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是由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所组成的。

釉上三彩

釉上三彩是瓷器釉面上的彩色,其颜色由黄、绿、紫三色组成。三彩瓷器在康熙时品种很多, 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酱白地三彩,此外还有加兰三彩。

素三彩

首创于明代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有较大发展。它一般由黄、绿、紫、白、兰等色构成,只要没有艳丽的红色,就可以称为素三彩。

明代素三彩制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釉彩施在坯胎之上一次烧成;另一种是将釉彩施于挂釉的素瓷之上,经炉火第二次烧成。

墨地三彩

创于康熙中期,晚期就停烧了,成品件数极少。墨地三彩是先在坯胎上刻出图案纹饰再用青花、黑里红、豆青三种彩料宣染后敷釉烧成。我国历代陶窑鉴定家都认定“五彩以描金为贵,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 而今已极为少见。

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一种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是在同治晚期开始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斗彩

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绘图案轮廓,然后在釉上用红、黄、绿、紫等各种彩色在轮廓线内填绘,经炉火烘烧而成的,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艳。

五彩

所谓五彩,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含意。其彩绘方法与斗彩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烧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种色料,再次经过炉火烘烧而成的。不同的是斗彩的釉彩多为釉下青花勾画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以彩料。而五彩则不然,五彩虽有釉下青花,但它不仅是用以勾画轮廓线,多数还绘成完整或部分图案,并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为图案的线描。另外,还有一种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为线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黄、红、绿、紫、兰等颜色所组成。

明代五彩是由红、绿、黄、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所组成。清康熙五彩却是由五种釉上彩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部分。常见的是由红、黄、绿、兰、黑五种颜色所组成。有的还增加了金彩。

明万历五彩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釉下青花,釉上用黄、绿及矶红三色,虽仅四种颜色,但在运用上交替错综,富于变化;一类是青花上加黄、绿、茄紫、矶红各种色彩,并用黑褐或褐赤色作为图案的线描,还有一类是不用青花,仅在釉上加以彩绘。一般说,康五彩比较浅淡、明五彩比较浓重,所以康五彩比明五彩更加艳丽。五彩品种很多,还有:釉里红五彩、青花釉里红五彩、天兰釉地五彩、豆青釉地五彩、米色釉地五彩、哥釉五彩、黄釉五彩、黑釉五彩、水墨五彩等。

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有铅粉成分,故称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法琅彩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珐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因而有人称珐琅彩为料彩或洋彩。

古铜彩

在褐色的釉上加施古铜兰色或绿色锈斑及金彩,在彩色和纹饰方面仿古铜器,故称为古铜彩。此外,还有金彩、红彩、黄彩、红绿彩等。

紫金釉瓷器釉色 不紫 难道古人辨色有问题


如果不给任何实物参照,在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紫金釉瓷器的人面前,向他询问听到“紫金釉瓷器”的直观想象,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种瓷器的釉色应该就是带金黄色调的紫色。不管这个金黄色调是偏深偏浅,还是这个紫色偏黑偏红,总之好歹要跟“紫金色”挂个钩。然而事实上,紫金釉瓷器还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紫金色”。而经过专家考证,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对紫金釉形容提到的“紫定”也并不是紫色,而应该是深棕红色。如果说非要跟紫色联系到一起,也只能是其众多颜色里有酱紫一色。因为紫金釉实际上是酱釉的别称,而“酱釉”这一形容最早是因为瓷器釉色如芝麻酱一类的酱料颜色。酱釉还有一个更为形象的称谓——柿色釉,也就是说酱釉的实际颜色应该是像柿子一样的柿黄色。至于“紫金釉”名称的来历,难道是古人在颜色分辨上有什么问题吗?当然,这又是酱釉瓷器发展过程中的后话了,待会儿我们就会提到。

紫金釉即酱釉,其实质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料,此料中含氧化铁及氧化亚铁的含量高达5%以上,因此在高温作用下呈现出鲜明的铁离子特征。酱釉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专家认为只要是以铁作着色剂的高温色釉,并且呈色为棕黄色系,即使有部分偏紫、偏褐的情况,都可称为酱釉。酱釉瓷的烧造在北宋年间非常兴旺,其中定窑,耀州窑等窑厂为代表窑口。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烧造的酱釉瓷还一度作为官方及宫廷御用瓷器。明代开始,景德镇官窑也开始仿烧酱釉瓷。在元代粗犷的酱釉瓷基础上,明初酱釉瓷釉层更加均匀,色调尤为古朴,如同僧侣穿旧的僧衣,故还有“老僧衣色”之称。明中后期,由于釉料成分、釉层厚薄、烧造温度等因素的差异,酱釉瓷的呈色出现了酱黄、酱紫、酱红、土黄等深浅不一的色调。从这里开始,我们大概就可以将紫金釉里的“紫”和酱釉中的真实色调相对应了。

清代瓷器制作,本身也是仿古之风蔚然,而作为宋代定窑名器,酱釉自然也成为仿古瓷烧制的一大对象。清代景德镇御窑厂仿烧酱釉,一般是由宫廷拟样,乾隆皇帝还曾亲自传旨要求给他烧造紫金釉小缸送去。也正是这个时期,“紫金釉”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因为清代御窑厂仿烧的酱釉瓷,多是偏红、偏黄,其釉面晶莹润亮,闪金属光泽,乍看如同紫金包镶,故得此称谓。

紫金釉瓷器一般少见纹饰,多以造型优美、釉面亮润而取胜,在当下的收藏市场上尤以宋代定窑、明代永宣官窑及清雍乾御窑厂作品为佳。2014年,香港中信国际拍出了一只宋代的定窑紫金釉花卉镂空雕碗,即使该碗稍有残缺,却仍然拍出了1298万元的天价。2017年,北京中汉拍出了一只直径10.4cm的明宣德年仿烧的紫金釉撇口碗,获价138万元。同年,北京匡时国际又拍出一件清雍正-紫金釉鹦鹉耳扁瓶,最终以590万元成交。像以上这几类官窑紫金釉瓷器,其价值基本都在数十万甚至百万余,收藏价值很高。

瓷器的釉色是什么? 瓷器釉色有多少种?


瓷器的釉色是什么?瓷器釉色有多少种?

釉是生产瓷器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最早的釉出现在商代陶器上,即原始釉。到了两晋时期,制瓷工人才比较成熟地掌握了烧制青釉瓷器的技巧。青釉的烧成,使陶和瓷出现了根本的区别。

釉以石英、长石、黏土等为原料,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与化学性质。化学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钙等。钙(氧化钙)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同地区的瓷窑采用不同的原料,如景德镇用风尾草灰,广东潮州枫溪用蚌壳灰。釉不仅可以使瓷器增加机械强度、介电强度,而且可以防止液体和气体的侵蚀,也是对瓷器进行美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继两晋青釉之后,唐代的白釉、宋代的红釉、黑釉都相继出现,到了明清两代更创制了多种多样的釉色。

釉按坯体分类,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分,有低温釉、中温釉和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有白釉、颜色釉、结晶釉、窑变纹釉和裂纹釉。除上述釉之外,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

现代陶瓷日用品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和灰釉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掺进其他化学成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釉色。一般釉的厚度只有坯体厚度的1%3%,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表面致密、光泽柔和,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

一、颜色釉

颜色釉又称色釉,也可称为一色釉或一道釉,是瓷釉的一个种类,以其纯净典雅、较少人工雕饰而闻名。颜色釉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是在釉料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加入铁、铜、锰、钴等氧化金属,然后再加以适当的烧成条件,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釉面就会呈现青、褐、红、蓝等各种色泽。釉里含有一定的铁,烧成后就呈青色;含一定的铜,烧成后就呈红色或绿色。另外,釉色还可以分成单色釉、结晶釉、花色釉、纹片釉。

二、青釉

青釉是以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钙为主要助溶剂的高温釉,是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而是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律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称:“占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

三、梅子青釉

梅子青釉是龙泉青瓷的一种釉色,创烧于南宋时期。其釉色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故名梅子青。烧制梅子青釉对瓷胎的白度要求较高。釉料采用在高温下不易流动的石灰碱釉,以便于数次施釉以增加釉层的厚度。在1250℃-1280℃之问的高温和较强的还原气氛下烧造,釉面的玻璃化程度高、光泽强、略透明,釉质莹润如同美玉一般。

四、冬青釉

据蓝浦的《景德镇陶录》记载:为北宋时汴京东窑(在今河南开封陈留)所烧,故称之为东青釉,也有的称之为冬青、冻青。今日所见东青釉创始于永乐时期,以后各朝多有烧造。其特点是青中闪绿、苍翠欲滴。永乐时期东青釉瓷器有光素器,也有饰以刻花装饰者,釉层肥腴、有许多小气泡。宣德时期的东青釉器,胎体较厚,釉的匀净度与水乐时大致相同,大多数釉面无桔皮纹,釉层大多数不含有气泡,釉色深浅略有变化。清雍正时的东青釉器,釉料中的铁含量和烧造中的还原气氛掌控得比较好,特点是釉面平润、色泽稳定,以豆青色为主要色调。

五、显青釉

豆青釉是青釉中派生出的一种釉色,是宋代龙泉窑青瓷中的釉色之一,釉色青中泛黄,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其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青色比以前淡雅。清代豆青色釉更加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清代在烧造豆青色釉的同时,还在釉上施以各种彩饰,入窑二次烧造,艳丽的彩饰在淡雅柔和的豆青衬托下显得更为妩媚。清中期以后,豆青色釉瓷器还在素胎上装饰凸起的纹饰,用青花勾描出纹饰轮廓线,填以豆青色釉,然后人窑烧造。豆青色釉透明程度不如白釉,因此豆青釉青花不如豆青釉上彩效果好。

六、影青釉

釉料中含铁低于1%,在12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白度达70%。其胎质坚密洁白、胎骨轻薄,釉色晶莹透亮,介于青、白二色之间,即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青白”。影青釉是“青白釉,的俗称。“影青”一词,较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成书于1906-1911年问寂园叟的《陶雅》一书。此后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也说:“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由此可见,“影青”一词是后人根据青白瓷釉面润泽、胎壁极薄、上雕暗花而映出青色之特征而命名的。由于宋、元时的青白瓷亦具有上述影青瓷的特征,于是“影青”一词就逐渐成为陶瓷界对宋、元以来青白瓷的专称,而且清代专指明代永乐或万历时的薄胎雕花制品。另外,也有将影青称为“隐青"或"映青"的

七、天青釉

天青釉特指宋代河南汝窑烧制御用青瓷的一种釉色。玛瑙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汝窑釉中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与一般石英砂作釉料并无区别,但玛瑙往往含有铁等着色元素,对增加汝窑瓷器的特殊光泽有着一定的作用。根据实物观察,汝窑天青釉主要特征是釉层匀净、釉面润泽、汁水莹厚、犹如堆脂。经过还原焰烧成,釉色青蓝如澄澈的天空。釉中显露蟹爪纹、鱼子纹,釉表有鱼鳞状的开片。

八、粉青釉

粉青釉是青釉中派生出的一种釉色,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为南宋龙泉窑创烧,是石灰碱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且是生坯挂釉,胎中带灰,人窑经过1180℃一1230℃高温还原焰烧成。因石灰碱釉高温粘度较大,在高温下不易流釉,釉层可施得厚,釉色可出现柔和淡雅的玉质感。粉青釉的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料,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南宋许多瓷窑均烧粉青釉,郊坛下官窑亦烧成仿龙泉粉青。景德镇在明、清时期烧成的粉青,为浅湖绿色中微闪蓝,说明釉中除铁外,还有微量的钻元素。

九、缥色

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如缥的釉色。瓯瓷的釉色就是缥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甚至还有灰色和带烟焖暗红色。

十、仿龙泉釉

青釉品种之一。明初永乐仿烧的龙泉釉,釉色青中闪绿,釉质肥厚,多有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色泽较重,具有摹仿宋、元龙泉的效果,故称之为“仿龙泉釉”。宣德时的仿龙泉釉,釉面无橘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

什么是皮纹砖 皮纹砖怎么清洁


砖的种类很多,如瓷砖、普通的砖等等,而皮纹砖也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款,什么是皮纹砖呢?皮纹砖怎么清洁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答案吧。

什么是皮纹砖

皮纹砖是仿动物的皮纹而研制的一款地砖,皮纹砖的出世,让喜爱皮纹的消费者有了更深一步的装饰,铺贴在家里,有了温馨、柔软、舒适的感觉,不在是面对着瓷砖,冷冰冰的感觉了。

皮纹砖克服了传统瓷砖的坚硬、冰冷的材质局限,从视觉和触觉上可以体验到皮的质感。其纹理凹凸,质感柔和,让瓷砖不再冰冷、坚硬。

另外,皮纹砖在色泽、触感上都做到了有很大突破,无论是视觉、触觉都给消费者深深的震撼。皮纹砖属于瓷砖类的一种产品,是时下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瓷皮纹石有着皮革质感与肌理,有着皮革制品的缝线、收口、磨边,让消费者更深的提要到皮纹的自然真实性。

皮纹砖怎么清洁

1、瓷砖表面的皮质纹理凸凹不平,因此在清洁上不是很容易。建议用专业的瓷砖清理液来清理。水里漂白粉太多了 ,擦地时湿的时候颜色是深的。干了颜色泛白。所以擦地之前把水沉淀一会 加点地砖清洁液 湿擦一遍后干擦一遍 光亮如新

2、皮纹砖,顾名思义,是仿动物原生态皮纹的瓷砖。皮纹砖克服了瓷砖的坚硬、冰冷的材质局限,从视觉和触觉上可以体验到皮的质感。其凹凸的纹理,柔和的质感,让瓷砖不再冰冷、坚硬。皮纹砖属于瓷砖类的一种产品,是时下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瓷皮纹石有着皮革质感与肌理,有着皮革制品的缝线、收口、磨边,让喜好皮革的追慕者在居家装饰中实现温馨、舒适、柔软的梦想。

3、这款瓷砖具有高硬度、高耐磨、吸水率低等优点,可以说具备了瓷砖的各项优良性能。瓷砖适宜铺贴在客厅、卫生间、公共走廊或装饰背景墙使用,充分的满足了现代家庭的需要。不过,瓷砖的价位较高,普通消费者只能望洋兴叹。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什么是皮纹砖以及皮纹砖怎么清洁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吧。

瓷器家族的釉色世界


瓷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州时期就已诞生的它,一直到唐代以前都是没有彩绘的,即便偶尔能见到刻绘花纹,也大多是不上颜色的。我们充满智慧的先祖,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从唐代开始,就借用釉的色泽,来追求瓷器的别致观感。及至南青北白大格局的形成,中国的瓷器便真正走进了七彩缤纷的世界。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见识下瓷器家族常见的几种色彩:

1 | 褐绿彩

顾名思义,是用褐色和绿色描绘的画面。同当时的唐三彩相比,褐绿彩颜色单调了一些,不过唐三彩是陶器,烧制难度不如瓷器,故能在瓷器上烧出两种颜色,亦算得上是一大开创。褐绿彩的画面非常丰富,人物、花鸟、山水、图案、诗词,涵盖了后世所有瓷绘题材。虽然近年来发现了三国时的褐斑青釉瓷,但学术界还是公认长沙窑的褐绿彩是彩绘瓷器的鼻祖。

2 | 白釉黑彩

宋代瓷器相当繁华,现在鼎鼎有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龙泉、耀州、建阳等显赫一时的大窑,都是做单色釉的,在釉面色泽上作文章。只有磁州窑,执着地在白瓷上画黑色画面,从北宋一直画到现在,有种“虽千万窑,吾往矣”的气势。白釉黑彩又叫白釉黑花、黑白花,是用毛笔蘸黑颜料,在上了白化妆土的胎上作画,然后再上釉烧制。还有剔花,一般先用毛笔涂出树叶的形状,再用刀剔出叶脉,珍珠地划花,随后用木管蘸颜料,戳出来许多圆形,这种手法多见于磁州窑系的登丰窑。

3 | 青花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也是目前最被人们所熟知的瓷器品种,在世界上享有广泛的声誉!

4 | 红绿彩

红绿彩不只有红绿两色,有时还有少量的黄色和黑色。烧红绿彩的窑口很多,山西长治窑、河南扒村窑、山东淄博窑等等,这些窑口都在北方,时间是在女真人统治下的金代。当时南方是南宋政权,后世常常把金代和辽代瓷器划归到宋瓷,所以红绿彩还有另一个名字——宋加彩。“加彩”两字很形象,颜色是后加上去的,简单来说就是先烧好白瓷器,然后在釉面上作画,再进炉低温烤一下,让颜色溶进釉里。

5 | 釉里红

釉里红是以铜发色的釉下红彩,元代景德镇首创,特点是颜色有晕散,红色里经常出现绿色的斑点,叫美人醉。釉里红对窑温和气氛(窑内氧气浓度)的要求十分苛刻,元代常把握不好,因此烧出的釉里红偏黑,许多都会看不出红色。但是我们的先祖从来都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创新研究,到明宣德时期,釉里红的色泽便稳定了下来,然后又烧了三百年,到清雍正时,终于做出了完美的釉里红。

6 | 青花釉里红

前面我们讲到釉里红十分难烧,但还有更难的,那就是青花釉里红!青花是钴蓝,釉里红是铜红,两者对窑温和气氛的要求都不相同,要把两种颜色烧在一件器皿上,需要抓住同时满足两者要求的那一团火,说实话这可真的是全凭运气。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其实每一件背后都有着堆积如山的废品,故而古董行有句俗话:青花带红,价值连城。

7 | 五彩和斗彩

五彩的“五”是个虚数,颜色不只五种,明代有红、绿、赭、黄、紫等色,清代又加进了黑、棕、蓝等等,现在景德镇的五彩颜料有近百种。明朝早期的五彩,是用毛笔涂抹出的色块,颜色光鲜,但细节却不甚分明。至于斗彩则一定要用青花勾线,然后釉上五彩填色。做斗彩很麻烦,要先画釉下青花烧一次,再画釉上五彩烧一次,为什么不全画在釉上呢?因为官窑五彩瓷追求的是工笔国画的效果,画过工笔画的朋友都知道,要先用墨勾出轮廓,然后再上色。但明代瓷工面临的问题是,没有模仿墨色的釉上颜料。

8 | 珐琅彩

珐琅起源于西方,类似于彩色玻璃一类的颜料,画在金属器皿上。元代时蒙古军队从西亚掳了一批珐琅工匠,安置在云南,当时叫大食窑或者鬼国窑。到明代时这种技术实现本土化,叫铜胎画珐琅,也就是著名的景泰蓝。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是通体画满的,已经看不见瓷了,还有紫砂胎珐琅彩,也是全部画满的。故而这一时期的瓷器沦为了珐琅的载体,瓷本身的审美意义已经淡化了。

9 | 粉彩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在众多的清宫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简单率直,浓笔艳抹,富贵豪华而别具一格,红鸟牡丹富贵罐便是其风格的经典之作。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的釉色-茄皮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的釉色-茄皮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