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 导航 >

瓷器的釉色

瓷器的釉色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看釉色鉴别瓷器年代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2020-08-26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现把主要釉彩介绍如下

1、一道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2、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 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入窑烧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斗彩、五彩、法琅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我国瓷器彩绘极为丰富,其品种有二百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开始盛行。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主的低温彩釉陶器,这就是“唐三 彩”。

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青花加紫

用青料和氧化铜在胎上绘画,然后施釉一次烧制后,呈现出两种颜色,一是青花、一是紫色, 故请之青花加紫。

釉里红

用氧化铜在胎上绘画后,再施釉入窑烧制成的,呈现出红色。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是由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所组成的。

釉上三彩

釉上三彩是瓷器釉面上的彩色,其颜色由黄、绿、紫三色组成。三彩瓷器在康熙时品种很多, 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酱白地三彩,此外还有加兰三彩。

素三彩

首创于明代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有较大发展。它一般由黄、绿、紫、白、兰等色构成,只要没有艳丽的红色,就可以称为素三彩。

明代素三彩制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釉彩施在坯胎之上一次烧成;另一种是将釉彩施于挂釉的素瓷之上,经炉火第二次烧成。

墨地三彩

创于康熙中期,晚期就停烧了,成品件数极少。墨地三彩是先在坯胎上刻出图案纹饰再用青花、黑里红、豆青三种彩料宣染后敷釉烧成。我国历代陶窑鉴定家都认定“五彩以描金为贵,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 而今已极为少见。

水彩WWw.TaoCi52.COM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一种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是在同治晚期开始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斗彩

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绘图案轮廓,然后在釉上用红、黄、绿、紫等各种彩色在轮廓线内填绘,经炉火烘烧而成的,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艳。

五彩

所谓五彩,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含意。其彩绘方法与斗彩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烧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种色料,再次经过炉火烘烧而成的。不同的是斗彩的釉彩多为釉下青花勾画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以彩料。而五彩则不然,五彩虽有釉下青花,但它不仅是用以勾画轮廓线,多数还绘成完整或部分图案,并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为图案的线描。另外,还有一种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为线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黄、红、绿、紫、兰等颜色所组成。

明代五彩是由红、绿、黄、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所组成。清康熙五彩却是由五种釉上彩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部分。常见的是由红、黄、绿、兰、黑五种颜色所组成。有的还增加了金彩。

明万历五彩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釉下青花,釉上用黄、绿及矶红三色,虽仅四种颜色,但在运用上交替错综,富于变化;一类是青花上加黄、绿、茄紫、矶红各种色彩,并用黑褐或褐赤色作为图案的线描,还有一类是不用青花,仅在釉上加以彩绘。一般说,康五彩比较浅淡、明五彩比较浓重,所以康五彩比明五彩更加艳丽。五彩品种很多,还有:釉里红五彩、青花釉里红五彩、天兰釉地五彩、豆青釉地五彩、米色釉地五彩、哥釉五彩、黄釉五彩、黑釉五彩、水墨五彩等。

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有铅粉成分,故称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法琅彩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珐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因而有人称珐琅彩为料彩或洋彩。

古铜彩

在褐色的釉上加施古铜兰色或绿色锈斑及金彩,在彩色和纹饰方面仿古铜器,故称为古铜彩。此外,还有金彩、红彩、黄彩、红绿彩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器家族的釉色世界


瓷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州时期就已诞生的它,一直到唐代以前都是没有彩绘的,即便偶尔能见到刻绘花纹,也大多是不上颜色的。我们充满智慧的先祖,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从唐代开始,就借用釉的色泽,来追求瓷器的别致观感。及至南青北白大格局的形成,中国的瓷器便真正走进了七彩缤纷的世界。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见识下瓷器家族常见的几种色彩:

1 | 褐绿彩

顾名思义,是用褐色和绿色描绘的画面。同当时的唐三彩相比,褐绿彩颜色单调了一些,不过唐三彩是陶器,烧制难度不如瓷器,故能在瓷器上烧出两种颜色,亦算得上是一大开创。褐绿彩的画面非常丰富,人物、花鸟、山水、图案、诗词,涵盖了后世所有瓷绘题材。虽然近年来发现了三国时的褐斑青釉瓷,但学术界还是公认长沙窑的褐绿彩是彩绘瓷器的鼻祖。

2 | 白釉黑彩

宋代瓷器相当繁华,现在鼎鼎有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龙泉、耀州、建阳等显赫一时的大窑,都是做单色釉的,在釉面色泽上作文章。只有磁州窑,执着地在白瓷上画黑色画面,从北宋一直画到现在,有种“虽千万窑,吾往矣”的气势。白釉黑彩又叫白釉黑花、黑白花,是用毛笔蘸黑颜料,在上了白化妆土的胎上作画,然后再上釉烧制。还有剔花,一般先用毛笔涂出树叶的形状,再用刀剔出叶脉,珍珠地划花,随后用木管蘸颜料,戳出来许多圆形,这种手法多见于磁州窑系的登丰窑。

3 | 青花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也是目前最被人们所熟知的瓷器品种,在世界上享有广泛的声誉!

4 | 红绿彩

红绿彩不只有红绿两色,有时还有少量的黄色和黑色。烧红绿彩的窑口很多,山西长治窑、河南扒村窑、山东淄博窑等等,这些窑口都在北方,时间是在女真人统治下的金代。当时南方是南宋政权,后世常常把金代和辽代瓷器划归到宋瓷,所以红绿彩还有另一个名字——宋加彩。“加彩”两字很形象,颜色是后加上去的,简单来说就是先烧好白瓷器,然后在釉面上作画,再进炉低温烤一下,让颜色溶进釉里。

5 | 釉里红

釉里红是以铜发色的釉下红彩,元代景德镇首创,特点是颜色有晕散,红色里经常出现绿色的斑点,叫美人醉。釉里红对窑温和气氛(窑内氧气浓度)的要求十分苛刻,元代常把握不好,因此烧出的釉里红偏黑,许多都会看不出红色。但是我们的先祖从来都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创新研究,到明宣德时期,釉里红的色泽便稳定了下来,然后又烧了三百年,到清雍正时,终于做出了完美的釉里红。

6 | 青花釉里红

前面我们讲到釉里红十分难烧,但还有更难的,那就是青花釉里红!青花是钴蓝,釉里红是铜红,两者对窑温和气氛的要求都不相同,要把两种颜色烧在一件器皿上,需要抓住同时满足两者要求的那一团火,说实话这可真的是全凭运气。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其实每一件背后都有着堆积如山的废品,故而古董行有句俗话:青花带红,价值连城。

7 | 五彩和斗彩

五彩的“五”是个虚数,颜色不只五种,明代有红、绿、赭、黄、紫等色,清代又加进了黑、棕、蓝等等,现在景德镇的五彩颜料有近百种。明朝早期的五彩,是用毛笔涂抹出的色块,颜色光鲜,但细节却不甚分明。至于斗彩则一定要用青花勾线,然后釉上五彩填色。做斗彩很麻烦,要先画釉下青花烧一次,再画釉上五彩烧一次,为什么不全画在釉上呢?因为官窑五彩瓷追求的是工笔国画的效果,画过工笔画的朋友都知道,要先用墨勾出轮廓,然后再上色。但明代瓷工面临的问题是,没有模仿墨色的釉上颜料。

8 | 珐琅彩

珐琅起源于西方,类似于彩色玻璃一类的颜料,画在金属器皿上。元代时蒙古军队从西亚掳了一批珐琅工匠,安置在云南,当时叫大食窑或者鬼国窑。到明代时这种技术实现本土化,叫铜胎画珐琅,也就是著名的景泰蓝。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是通体画满的,已经看不见瓷了,还有紫砂胎珐琅彩,也是全部画满的。故而这一时期的瓷器沦为了珐琅的载体,瓷本身的审美意义已经淡化了。

9 | 粉彩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在众多的清宫廷粉彩瓷中,慈禧粉彩简单率直,浓笔艳抹,富贵豪华而别具一格,红鸟牡丹富贵罐便是其风格的经典之作。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形形色色的瓷器釉色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现把主要釉彩介绍如下:

1、单色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2、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 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入窑烧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斗彩、五彩、法琅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我国瓷器彩绘极为丰富,其品种有二百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开始盛行。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主的低温彩釉陶器,这就是“唐三 彩”。

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青花加紫

用青料和氧化铜在胎上绘画,然后施釉一次烧制后,呈现出两种颜色,一是青花、一是紫色, 故请之青花加紫。

釉里红

用氧化铜在胎上绘画后,再施釉入窑烧制成的,呈现出红色。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是由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所组成的。

釉上三彩

釉上三彩是瓷器釉面上的彩色,其颜色由黄、绿、紫三色组成。三彩瓷器在康熙时品种很多, 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酱白地三彩,此外还有加兰三彩。

素三彩

首创于明代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有较大发展。它一般由黄、绿、紫、白、兰等色构成,只要没有艳丽的红色,就可以称为素三彩。

明代素三彩制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釉彩施在坯胎之上一次烧成;另一种是将釉彩施于挂釉的素瓷之上,经炉火第二次烧成。

墨地三彩

创于康熙中期,晚期就停烧了,成品件数极少。墨地三彩是先在坯胎上刻出图案纹饰再用青花、黑里红、豆青三种彩料宣染后敷釉烧成。我国历代陶窑鉴定家都认定“五彩以描金为贵,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 而今已极为少见。

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一种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是在同治晚期开始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斗彩

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绘图案轮廓,然后在釉上用红、黄、绿、紫等各种彩色在轮廓线内填绘,经炉火烘烧而成的,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艳。

五彩

所谓五彩,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含意。其彩绘方法与斗彩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烧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种色料,再次经过炉火烘烧而成的。不同的是斗彩的釉彩多为釉下青花勾画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以彩料。而五彩则不然,五彩虽有釉下青花,但它不仅是用以勾画轮廓线,多数还绘成完整或部分图案,并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为图案的线描。另外,还有一种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为线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黄、红、绿、紫、兰等颜色所组成。

明代五彩是由红、绿、黄、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所组成。清康熙五彩却是由五种釉上彩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部分。常见的是由红、黄、绿、兰、黑五种颜色所组成。有的还增加了金彩。

明万历五彩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釉下青花,釉上用黄、绿及矶红三色,虽仅四种颜色,但在运用上交替错综,富于变化;一类是青花上加黄、绿、茄紫、矶红各种色彩,并用黑褐或褐赤色作为图案的线描,还有一类是不用青花,仅在釉上加以彩绘。一般说,康五彩比较浅淡、明五彩比较浓重,所以康五彩比明五彩更加艳丽。五彩品种很多,还有:釉里红五彩、青花釉里红五彩、天兰釉地五彩、豆青釉地五彩、米色釉地五彩、哥釉五彩、黄釉五彩、黑釉五彩、水墨五彩等。

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有铅粉成分,故称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法琅彩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珐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因而有人称珐琅彩为料彩或洋彩。

古铜彩

在褐色的釉上加施古铜兰色或绿色锈斑及金彩,在彩色和纹饰方面仿古铜器,故称为古铜彩。此外,还有金彩、红彩、黄彩、红绿彩等。

瓷器的釉色-茄皮紫


茄皮紫为高温釉颜色釉。以锰作呈色剂,系将锰原料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中而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的光润,故名。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淡茄介于豇豆色、云豆色之间,与红的区别微乎其微。此外还有葡萄紫和玫瑰紫等名称。在低温紫釉中,还有清代创作的吹紫。茄皮紫创于明代。在弘治时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所见器型有牺尊和绶带式双耳尊之类。嘉靖、万历时虽然都有茄皮紫釉品种,但造型不及弘治时规整。釉色在嘉靖时有深浅两色,深者呈黑紫色,常施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未熟的茄皮,露淡紫色,多施于较精细的盘碗类开片者为上等;色纯正、釉坚硬,虽有开片而片绞紧密者为次。釉色可分浅、深、老三色啊:浅者色鲜艳,主要为配合彩器使用;深色者比一般茄皮色深,釉内发亮,多用于一色釉器;老色者亦作配合三彩等器之用。

酱釉

酱釉又名“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科为宣德时新创品种之一,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时的酱紫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康熙时釉色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乾隆时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当时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酱釉多用于仿古器,有宋代“紫定”的效果。常见器型有撇口碗、收口盘及撇口盘三种。

金酱釉

呈色似芝麻酱,故称“金酱釉”。康熙时色浅,雍、乾时釉厚色重;多施于小件器物上。

辽代瓷器的釉色特征是什么?


辽代瓷器的釉色特征是什么?

辽代陶瓷的釉质精良,莹润如脂,色泽鲜艳,平滑光亮,给独特多姿的造型穿上色彩斑斓的外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辽代陶瓷釉色基本上是以白釉、黄釉、绿釉以及“黄白绿”综合运用的“三彩釉”为基本格调,兼有黑釉、紫釉、茶叶末色釉、蓝釉、红釉、酱釉、混釉等彩釉,也有各种描金器的存在。其中的白釉多施于地子,作为黄、绿釉的衬托;黄釉多施于各种花卉;绿釉多施于各种花叶。当然,其他的用釉方法仍有很多。辽代陶瓷器物,也有通身施黄绿两种彩釉的,这样的彩釉器称为辽二彩器物。在一器物上施一种釉色的叫辽一彩,通常也称其单色釉。

三彩釉的釉色绚丽,白黄绿釉相间,鲜艳耀眼,非常漂亮。辽三彩琢器的棱角挂釉较薄,在凹陷之处挂釉较厚,但盘碗等圆器则反之。施三彩釉的釉面基本规整,各釉色衔接清晰,无衔接痕,有明显的芝麻开片。

辽代瓷器除“白黄绿”三大釉色之外,还有其他各种釉色。黑釉,亦称乌金釉,色泽油黑明亮,釉质坚硬;棕色釉,和宋紫定釉相近,其器十分名贵;茶色釉、红色釉、蓝色釉,也各具特色;个别器物也有描金装饰的。混釉填别名搅釉,是同时把几种釉混在一起,施于器物上多种釉色的综合反映,有窑变的釉色效果。

颜色釉瓷器釉色的修复


颜色釉瓷器的釉色是利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的温度和火焰气氛中烧制而成的。按烧1-1制温度的高低可分为高温釉(以钾、钠、钙、镁等金属氧化物为熔剂,在1200摄氏度以上的火候中熔融,如传统的红釉、青釉、蓝釉等)、中温釉(以牙硝为熔剂,在1000摄氏度左右熔融,如法花、孔雀绿等)和低温釉(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在90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中就能熔融,冷却后呈玻璃状,如胭脂水、娇黄等)三种;按釉色外观分为纯色釉和花釉。

受瓷器工艺和现有瓷器修复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破损瓷器釉色的修复只1-2能采取常温下模拟的方法。那么修复颜色釉时,怎样才能模拟出在高温下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所呈现的绚丽多彩的釉色呢?通过笔者多年的潜心工作和认真思考,已经掌握了一套成熟的颜色釉修复技法。大致分为喷式作色法、洒式作色法和笔式作色法。

一、 喷式作色法

主要用于修复纯色釉,使用的工具为美工喷笔,发挥其喷绘效果细腻、平整的特长,色料用优质丙烯酸漆。由于纯色釉的釉色一般都包含有多种颜色,所以上色时首先需要观察它包含有哪几种基本颜色,然后调制这几种颜色的漆,依次喷绘到到修复处,反复多次直至与周围完好釉色相融合。

青釉塑贴双鱼纹洗的修复

青釉塑贴双鱼纹洗,高4.4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7.9厘米。此洗敞口、折沿、圈足,2-1内心塑贴两条游鱼。其折沿上有一面积约为2平方厘米的甭口。对此洗进行修复时,先补缺、打磨,再作色。作色分为三步,第一步:分析釉色。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入氧化铁的青釉,在氧化焰里烧成-,经过还原成为青色,青釉色主要由白、土黄、豆青三色组成。另外,工匠们在制胎时故意将此洗的两边作成条状突起,使之釉薄色浅,即所谓的出筋。第二步:作出筋色,用喷笔喷至修复处。第三步:作青釉色,为了使颜色之间不发生相互遮盖,配置白、土黄和豆青等三种颜色的色料时应多加入清漆以增加透明度,这样当它们依次被喷笔喷至修复位置后才能呈现出混合色,达到接近釉色的效果。最后放至通风处晾干,用耐水砂纸打磨消光,与周围完好釉色相融合。至此完成整个作色过程(修复前后对比见图1-1、1-2)。

二、 洒式作色法

主要用于修复采用吹釉法上釉的瓷器,使用的工具和色料与喷式法相同,手法也相似。2-2

胭脂水开光山水纹杯的修复

胭脂水开光山水纹杯,高5.3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3.9厘米。柄断成三截且缺损。修复时先粘接、补缺、打磨,最后作色。胭脂水是在烧成的白瓷上施以含金万分之一、二的釉料,于彩炉中烘烤而成。其色主要由白、土黄、大红、紫四色的细微颗粒组成。所以喷涂时要拔去喷笔的针,并将气泵的气压调至足够低,通过控制喷笔开关的大小,使四种色料各自以大小不一的颗粒状洒在修复位置上。需要注意的是配置色料时清漆不宜加入过多,以免淡化颜色,使组合而成的胭脂水色不鲜艳(修复前后对比见图2-1、2-2)。

修复和保养瓷器釉色


颜色釉瓷器的釉色是利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的温度和火焰气氛中烧制而成的。按烧制温度的高低可分为高温釉(以钾、钠、钙、镁等金属氧化物为熔剂,在1200摄氏度以上的火候中熔融,如传统的红釉、青釉、蓝釉等)、中温釉(以牙硝为熔剂,在1000摄氏度左右熔融,如法花、孔雀绿等)和低温釉(以氧化铅为主要熔剂,在90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中就能熔融,冷却后呈玻璃状,如胭脂水、娇黄等)三种;按釉色外观分为纯色釉和花釉。

受陶瓷工艺和现有陶瓷修复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破损瓷器釉色的修复只能采取常温下模拟的方法。那么修复颜色釉时,怎样才能模拟出在高温下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所呈现的绚丽多彩的釉色呢?通过笔者多年的潜心工作和认真思考,已经掌握了一套成熟的颜色釉修复技法。大致分为喷式作色法、洒式作色法和笔式作色法。

一、 喷式作色法

主要用于修复纯色釉,使用的工具为美工喷笔,发挥其喷绘效果细腻、平整的特长,色料用优质丙烯酸漆。由于纯色釉的釉色一般都包含有多种颜色,所以上色时首先需要观察它包含有哪几种基本颜色,然后调制这几种颜色的漆,依次喷绘到修复处,反复多次直至与周围完好釉色相融合。

青釉塑贴双鱼纹洗的修复

青釉塑贴双鱼纹洗,高4.4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7.9厘米。此洗敞口、折沿、圈足,内心塑贴两条游鱼。其折沿上有一面积约为2平方厘米的甭口。对此洗进行修复时,先补缺、打磨,再作色。作色分为三步,第一步:分析釉色。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入氧化铁的青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成为青色,青釉色主要由白、土黄、豆青三色组成。另外,工匠们在制胎时故意将此洗的两边作成条状突起,使之釉薄色浅,即所谓的出筋。第二步:作出筋色,用喷笔喷至修复处。第三步:作青釉色,为了使颜色之间不发生相互遮盖,配置白、土黄和豆青等三种颜色的色料时应多加入清漆以增加透明度,这样当它们依次被喷笔喷至修复位置后才能呈现出混合色,达到接近釉色的效果。最后放至通风处晾干,用耐水砂纸打磨消光,与周围完好釉色相融合。至此完成整个作色过程。

二、 洒式作色法

主要用于修复采用吹釉法上釉的瓷器,使用的工具和色料与喷式法相同,手法也相似。

胭脂水开光山水纹杯的修复

胭脂水开光山水纹杯,高5.3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3.9厘米。柄断成三截且缺损。修复时先粘接、补缺、打磨,最后作色。胭脂水是在烧成的白瓷上施以含金万分之一、二的釉料,于彩炉中烘烤而成。其色主要由白、土黄、大红、紫四色的细微颗粒组成。所以喷涂时要拔去喷笔的针,并将气泵的气压调至足够低,通过控制喷笔开关的大小,使四种色料各自以大小不一的颗粒状洒在修复位置上。需要注意的是配置色料时清漆不宜加入过多,以免淡化颜色,使组合而成的胭脂水色不鲜艳。

三、 笔式作色法

主要用于修复如窑变釉、炉钧釉等花釉瓷器,使用的工具为狼毫毛笔,色料仍为丙烯酸漆。

窑变釉贯耳瓶的修复

窑变釉贯耳瓶,高29.8厘米,口径10.8×8.9厘米,足径11.8×9.0厘米,缺一只耳。据《南窑笔记》记载: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涂于胎外,入火使其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形成窑变釉。修复此瓶的釉色时应由浅到深,用平头狼毫毛笔蘸灰白色料涂满修复面,待完全干化后,在先后用平头狼毫蘸深红、黑色料从上之下拖动数次,留下笔痕,从而能够较好地表现出釉的流淌感。最后对整个修复面罩一层清漆。

宋代钧窑瓷器釉色特征


宋代钧窑瓷器釉色特征。

钧瓷以釉色见长,器表没有任何人为的装饰,但由于釉的活动方式和流纹长短不同,在釉面上形成“泪痕纹”、“兔丝纹”,特别是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蚯蚓走泥纹”为经典。这本是一种缺陷,反而为人们所爱,所谓“有蚯蚓走泥者尤好”。

官钧为多次施釉,虽釉层较厚,但釉面平静肥腻,并时有流淌现象。官钧釉层有曲折的线纹,用手抚之则有感觉,此为官钧瓷器的显着特征—蚯蚓走泥纹,而民钧绝无这种现象。在者,官钧的窑变更为丰富漂亮,而民钧则少了一些红、紫的成分,但色调的反差较官钧要大。

元钧的釉层施得很厚,从流釉和胎壁显露的胎釉交接处可看到釉是反复多次施的,故光亮度一般均比较好,普遍有乳浊现象。由于釉层厚,流釉,积釉现象很普遍,在器物下腹,釉层的边缘呈垂珠状,釉面有蛋白石的光泽,普遍有粗大明显的棕眼,在积釉的地方有大小不等的气泡,有的早期中国瓷器产品气泡还有破裂。

钧窑的底釉为青釉,所以元钧釉色很复杂,有灰青釉、天青釉、天蓝釉、乳(月)白釉、灰褐釉。有的有紫红斑、褐红斑、灰黑斑,这些斑纹和釉层流动浸润,有的像流动的岩浆,与粗犷厚重的胎体、凝厚的釉层很协调地配合,产生一种趣味天成的浑厚凝重效果。

米黄釉瓷器造型釉色的历史演化


黄色在我国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在古代往往象征的帝王,自隋唐始,黄色就已经是成为了皇帝的专用颜色了,到了明清时期,米黄釉瓷器就在众多的瓷器种类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皇帝使用的瓷器。而在清代时期更是成为了最高等级的御用瓷,只有根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可以使用这种的瓷器,而民间坚决杜绝烧制,下面的这些就是米黄釉瓷器造型釉色的历史演化。

1、明代初期

在明代初期所烧制黄釉器物在数量上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是都是盘、碗造型。而在明洪武时期甚至是没有见到黄釉瓷传世,只有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上有发现其残片。米黄釉瓷器内白釉外黄釉,在色泽上会更加的深一些,有细微开片,在靠近底足的位置上出现了一圈积釉,黄色会更加的深,外底无釉。

2、明代弘治时期

到了这个时期,通过低温方式来烧制黄釉瓷的烧制工艺水平已经是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个时期的黄釉釉色娇嫩、淡雅,拥有很高的光泽度,因为光亮如鸡油,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是“鸡油黄”。又因为在制作的时候会使用浇釉的方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浇黄”。明代弘治时期的黄釉瓷器壁较薄,在瓷器表面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花纹,造型上更加的规整,修坯细洁,大多数都是直口盘。

3、正德时期

这个时期中米黄釉瓷器继承弘治之作,但是从釉色方面来看并没有弘治时期的淡嫩,显得更加的深沉,胎体加厚。而在瓷器的款识上和弘治期也是一样的,在制作工艺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同时拥有多种品种和釉色。

4、嘉靖时期

黄釉颜色变得更深,釉质肥厚,在釉面上出现了凹凸不平的感觉,色调上基本上都以鲜亮为主,少数会出现极淡且釉面均匀。在器型上大多是都是盘、碗、杯等等,比较少有大型瓷器。

5、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的米黄釉瓷器可以算的上是烧制水平最高的朝代了,如果你有看到柠橡黄釉的瓷器的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期烧制出来的,不仅仅是拥有完美的造型,同时在做工上十分的精细,更为重要的是在黄釉的外部加上了粉彩图案。

6、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黄釉器物在所生产的数量上会比康、雍两朝少一些,在色泽上更加的淡雅,同时釉层也是比较薄的。

米黄釉瓷器造型釉色的历史演化大概就如此了,可以看出,每一个时期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

米黄釉瓷器鉴赏及价格:

1:清乾隆米黄釉菊瓣盘,尺寸:宽18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1,092,5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呈菊瓣形,侈口弧壁,下承圈足,形制秀美,胎质细白。盘内外壁均施米黄釉,色泽匀净娇艳,莹润光亮。圈足内施白釉,釉色与形制搭配相宜,远望如素菊静放,令人心旷神怡。圈足修胎精细,胎体坚质细腻,外底所施白釉清透滋润,内书青花双圈「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行篆书款。而本品之米黄釉则更为珍罕。米黄釉创烧于康熙时期,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黄釉,釉色淡雅,黄中泛白,类似小米颜色,故名。因其淡雅可人,深受皇室喜爱。尽管此类品种每年都贡与皇宫,但总体烧造数量并不大,乾隆御窑菊瓣盘则更是少之又少。整器造型规矩,毫无髺垦之态,菊瓣较雍正窑更为圆润,与雍正御窑菊瓣盘之型略有化裁而来,亦具隽美高雅之态。除本品外,乾隆窑菊瓣盘釉彩亦有见如白釉、酱釉、洒蓝釉、松绿、粉青、胭脂红釉等,而米黄釉者,仅见此例。

2:清18世纪米黄釉粉彩岁寒三友折腰碗,尺寸:直径18厘米,估价:RMB 180,000 ~ 220,000,成交价: RMB 425,500 ,成交时间:2013.12.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

碗口外撇,折腹,下内收,圈足。外壁罩米黄釉,釉色柔和典雅。清代米黄釉瓷器创烧于康熙时期,以雍正时质量最佳,传世较少,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黄釉,釉色淡雅,黄中泛白,类似小米颜色,故名。清代米黄釉粉彩瓷把米黄釉与粉彩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瓷种,拍品即以米黄为地,在其上施以粉彩,绘岁寒三友图案,老松虬劲,梅花点点,使器物显得更加清新淡雅。此碗造型端方敦厚,胎骨坚致白细,米黄釉色泽柔和,釉水滋润,绘画技法娴熟,粉彩色泽柔和淡雅,望之令人心喜,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清代米黄釉粉彩折腰碗,值得典藏。

3:南宋龙泉窑仿官米黄釉鬲式炉,尺寸:高7.6厘米;口径8.1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 ,成交时间:2018.07.08,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炉宽折沿,束颈,鼓肩,袋形档,实足跟。腹至足部侧面贴有竖扉棱,为仿青铜鬲之造型惟妙惟肖。此种造型鬲式炉多见于南宋官窑,为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存世罕珍。炉通体施米黄釉,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大小适中,可作文房琴炉之用。米黄釉是龙泉窑特殊品种,一般产于龙泉大窑和溪口窑。南宋杭州皇城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米黄釉瓷片,说明当时这种釉色是受到皇室追捧而特意烧制,恬静的釉色再配以深邃的冰裂纹开片,更显出的高雅的官味。

4:清雍正米黄釉暗刻花卉纹碗,尺寸:直径14.5厘米,估价:RMB 35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北京中汉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碗敞口,深腹,圈足。内外壁施米青釉,釉色匀净清雅。外壁暗刻缠枝莲、蝙蝠及寿桃纹,纹饰线条流畅,寓意吉祥。整器造型简约流畅,釉色纯净柔美,为雍正色釉之佳品,较为少见。

5:清雍正米黄地矾红三鱼五蝠盘,尺寸:直径15厘米,估价:RMB 250,000 ~ 350,000,成交价: RMB 358,400 ,成交时间:2009.11.23,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雍正御瓷纤巧隽雅,胎质、釉料、绘画、款式无一不精,独步古今,傲视同群。此式盘的设计新颖,似化裁于宣窑填红三鱼高足碗及弘治窑白地矾红三鱼盘,独见雍正一朝有之。外壁以米黄色釉为地,匀绘矾红三鱼纹,色地素雅匀净,矾红鲜妍夺目,三鱼似在水中恣意潜游,悠然而自得,别有一番意趣。内壁绘五只红蝠傲翔而来,神姿各异,轻盈飘逸,寓意五福降临。胎薄如纸,迎光而透,质坚致而细润,釉莹白而光亮,抚之如玉似霜,圈足修削规整细致,款书端庄秀美。此盘心所饰五只形态各异的蝙蝠,五蝠谐音即是“五福”,《尚书·哄范》载:“福有五种: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做好德、五曰考终命。” 民间则认为五福是“福、禄、寿、禧、财”。因此,五蝠图案在清代被广为运用在瓷器装饰上,以红彩绘画,则又谐音“洪福齐天”。再观此盘外壁,其鱼纹图样蕴含着独特的“鱼纹”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原始的中国人就开始以鱼纹来装饰所烧制的器物,其形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不断地发展。尤其是在道教信仰体系中,“鱼”的自由灵动,体现了道教老庄经典中所倡导的 “道法自然”、“无为”、“在川之乐”自由的理念与态度。古代太极图的原型是双鱼相交、双鱼相交得子,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一种子孙绵延,生生不息的审美意识,太极图的结构好像两条鱼首尾相追逐而形成一个圆,因此俗称“阴阳鱼”。其两条鱼形相互追逐、旋转的形象构成圆形。它表示一阴一阳在运动中的结合、变化及万物诞生之理。而“金鱼”又为佛教中八吉祥之一,代表佛法的无限生机,如鱼游水。鱼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卵生变温的族群。先民经长期的观察发现鱼类的强大的生殖能力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使其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所以古时被称为“通神的精灵”。远古鱼纹装饰亦寄托了“万物有灵”的意识。这种传统而悠远的历史符号于是有了一种神秘的意蕴。鱼是原始半坡氏族的“图腾”,鱼装饰是原始图腾的表号。原始人希望将鱼的旺盛生命力转移给自己,通过对鱼的崇拜乞求生命的永恒和子孙的繁衍。半坡鱼纹装饰就有这样的含义。纵观中国鱼纹装饰的发展,不同的审美要求,使工艺美术装饰精细,形式丰富,形成不同的风格。以至于祥瑞神仙的思想演变为吉祥如意的愿望,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装饰中,追求吉祥美满寓意的表现形式最多的是鱼纹图案和纹样。吉祥观念主要包括:纳福迎祥、驱邪避恶、多子长寿、升官发财及喜庆如意等。特别在清朝时期,这种装饰现象十分流行,使本来作为高雅的装饰趣味让位于世俗的内容,以至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但这种观念恰好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 “求全美满”的美学意识。“鱼”又谐音于“余”,“连年有余”的鱼藻纹图像成为一个至为美好的祝福。而此盘以三鱼为饰,又昭示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玄妙含义。

6:清乾隆米黄釉折腰碗(一对),尺寸:直径15.6厘米,估价:RMB 180,000 ~ 250,000,成交价: RMB 336,000 ,成交时间:2010.11.22,拍卖公司:北京中汉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拍品与孙瀛洲先生捐赠故宫博物院之清乾隆米色釉折腰碗相同。碗为折腰形,造型秀美。内壁素白,外壁施米黄釉,色泽莹润,为乾隆朝较为少见的颜色釉品种。

7:南宋米黄釉鬲式炉,尺寸:14厘米,估价:HKD 20,000 ~ 30,000,成交价: HKD 325,000 ,成交时间:2017.11.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11月拍卖会。

8:南宋龙泉官窑米黄釉斗笠盏,尺寸:高5.6厘米;直径14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230,0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盏敞口、斜弧壁为内收,小圈足,器形极富张力。通体施米黄釉,釉层肥厚莹润,釉色淡雅怡人,体现了宋瓷含蓄的审美。通体细碎的小开片,俗称“百汲碎”,局部又开层层迭迭的“冰裂纹”开片,近似南宋官窑釉面开片之美。此盏极具特色的是盏心因积釉较厚,略有生烧而呈淡青釉色,如一轮满月当空,又如盏中置一青梅,更添趣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的釉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的釉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