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 导航 >

人面鱼纹彩陶盆|图案简洁 充满奇幻色彩

人面鱼纹彩陶盆|图案简洁 充满奇幻色彩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古代瓷器盆 古代瓷器边纹

2020-08-26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半坡人人面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动物形纹饰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精选阅读

陶瓷上的鱼纹装饰


鱼,我相信大家对于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谈及各种各样的关于鱼的话题,就如有的人喜欢养鱼,有的人则喜欢吃鱼。鱼是大自然的一种普遍物种,他已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了,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了鱼更多的社会价值,本文则谈论一下鱼出现在陶瓷上作为一种修饰的美。

1、鱼纹饰的流行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鱼,这也可能与人类起源有关,原始人类起源是围绕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它孕育了人类,因此养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程。这也为鱼纹饰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与内涵。

我们在陶瓷作品上作画特别要注意鱼纹饰的绘图。鱼纹饰有单鱼和双鱼之别,既有双鱼成对互相并行,也有首尾相对嬉戏,既有阴刻,又有阳印,还有贴塑。其中单鱼的时代较早,双鱼中的两鱼同向一般又早于相向者。瓷器上的双鱼纹饰寓意“相濡以沫”这一成语,说雌雄两条鱼在水中游弋,卿卿我我,互吐泡沫来滋润对方,表示关爱。

古代陶瓷上鱼纹较常见,而且丰富多彩。在河姆渡文化的陶瓷上,有拙朴的鱼纹图;在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更为普遍。说明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出人类的渔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心境。

另外在我国传统习俗中也有许多与鱼相关的内容。如由于鱼多籽且繁殖力强,古时男女青年在恋爱、婚姻过程中常以赠鱼、食鱼做媒介。“鱼”与“余”、“裕”、“玉”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年年富裕”,用者图吉利。当时的人家,每年除夕晚宴餐桌正中必然有鱼,用这种画有鱼的盘盛鱼上桌,更是吉语。

2、鱼图形的绘制

在大多数人眼中,鱼被视成为吉祥物,除喜欢一般的鱼外,有人认为,金鱼和鲤鱼更加重要,其寓意更加祥瑞,因此更加招人喜欢。有人认为,鱼跃龙门,能喻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龙门”亦常用来比喻名望大的人。唐代李白《上韩荆州书》云: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鱼龙变化”亦喻金榜题名,自寒贱而登显贵。

自宋代以来,在产出的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中,采用刻、划、贴、印和绘画等技法,鱼纹饰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宋元时期影青瓷的碗、盘等器物,有许多在里心刻画鱼纹;元代的青花瓷多见鱼藻纹,鱼则多为鳜鱼,其中也有在盘里心贴塑鱼纹的,别具特色。

在明清瓷盘中,鱼水组合的画面称为“海水鱼纹”或“水波游鱼纹”,还有“湖山垂钓图”、“平湖垂钓图”等都是鱼文化的反映,意境醇厚。如绘以莲塘和游鱼;画青、白、鲤和鳜鱼,寓意清白廉洁。特别是在民窑瓷盘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鱼虫入画,配以花草,生动传神。

自此以后鱼文化就广为流行,作为一种纹饰出现在不同的装饰品上,以鱼作为图案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与寓意,鱼纹饰也逐渐成为一个形式与内容不断积淀演化的产物,有着极为丰富的装饰形式和思想内容。

3、结语:鱼纹饰作为我国创立的装饰文化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设计思维的不断更新,它将继续服务与装饰领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祖先优秀的文化遗产,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对传统鱼纹加以研究与运用。在当今设计领域追求时尚性﹑多元性﹑国际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传统装饰设计的经典语言。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从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他们运用艺术手段把大自然的形态与人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和绘画手段。

古瓷中的色彩王者—瑰丽奇幻的曜变天目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瓷器大国,出产的各种精品瓷器数不胜数。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被誉为诸名瓷之首的曜变天目釉,其颜色瑰丽迷幻,工艺复杂精巧,是古代高超制瓷工艺的绝佳代表,堪称古瓷中的色彩王者。

天目釉是瓷器家族里的特殊成员,以曜变、油滴、兔毫最为名贵,而曜变又居于诸名瓷之首。有人说 “南宋时期的曜变天目,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妖异瑰奇得不像是人间之物”。

何为曜变?以研究黑釉陶瓷器享誉盛名的谭瑞林先生著述:“曜变就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从器表的薄膜上所焕发出来的黄蓝绿紫等色融糅在一起的彩光。黑瓷产生曜变的局限性更大,除产生曜变的条件外,玻璃质感强的黑亮釉,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这种釉在烧制过程中,在特殊条件的作用下,更能形成一种极薄的铁结晶膜。没有这层薄膜,迎光就不会出现如虹一样的异彩。”

曜变天目釉的特点是,在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这些斑点四周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而且从器皿的整体来看,也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仿佛是一只变色龙。

曜变天目茶碗是宋代茶道的一种珍贵用具。宋人喝茶的方式和今天不同,是冲着喝的。中国在明代之后,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废止抹茶,茶具也就失去了依托,只有日本商人愿意重金收购,于是顶级的茶碗都被卖到了日本,成了日本历代传承的珍贵收藏。

由于曜变天目釉的色彩之丰富,工艺之复杂,其制造技艺自南宋以来失传了将近700年之久,而这项精湛技艺直到前两年才被一位苦心专研的老人林礼腾“复活”出来。曜变天目釉堪称中国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梦幻变化的色彩和复杂的制作工艺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极其罕见。

虎纹图案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瓷器上的虎纹图案。虎纹图案是一种古代纹样,是青铜器纹饰之一。一般都构成侧面形,两足,低首张嘴,尾上卷。也有以双虎作成圆形适合纹的。初见于殷代中期,流行时间较长,一直到战国时代。同样虎纹图案也是一种古代寓意纹样。《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汉代画像石、画象砖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

在中国,虎乃百兽之王,时常被我国古代人民奉为“山神”。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博物院陈列部研究所副所长胡卫民告诉记者,最早有关虎的文物来自于殷墟出土的虎纹花土。从整体上来看,这件文物只有一个长约1米左右的虎形轮廓,红色的漆覆在上面勾勒出一个虎形。最初,它是被刻在木板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木板逐渐腐烂,从而上面的漆印落在了泥土上面,形成了这件漆器。从这件物品上可以反映出早在商朝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尊老虎为神,将之膜拜。

那么虎纹的寓意是什么?虎是猛兽,用于建筑装饰和瓷器,既能保佑家宅吉祥平安,又能消灾除病。民间又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所以吉祥虎纹又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婉然雨过天晴宁静开朗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椭圆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

汝窑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晴的宁静开朗的美感,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汝窑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一直没有找到遗址。后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在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窑遗址。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汝窑原为民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

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汝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风格独具。因传世极少,弥足珍贵,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

瓷绘鱼纹寓意的历史变迁 令人叹为观止的陶瓷艺术


·鱼纹饰

六、七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生产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上,鱼纹成为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所绘鱼的图形拙朴可爱。其数量之大,线条之美,形象之逼真,令后人叹为观止。鱼,成了远古人类的图腾。这些古朴优美的绘画艺术,完全来源于劳动的实践和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了当时人们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表达了捕获更多的鱼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美好心愿。

在古代,鱼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之一,而且还因此把鱼看成了祥瑞之物。孔丘生子,友人送鲤鱼一对为贺。孔子十分高兴地收下,以为吉祥,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鱼纹饰

在汉代,多将鱼纹刻划在陶或瓷的盆子等大型器物上。到唐宋时期,以鱼纹装饰陶瓷更为盛行。不仅有鱼的瓷塑,还有双鱼连体瓶。划、刻、贴、印等各种风格和形式的鱼纹装饰大量出现。在定窑白瓷上,划花、印花鱼纹最为形象生动。碗、盘内壁有荷叶莲花,器心水波荡漾,双鱼戏水相逐,生趣盎然。至于元、明、清的青花瓷器上,以鱼为纹饰那就更为多姿多彩,而且寓意丰富深远,可以说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鱼文化”。

·鱼纹饰

元青花鱼藻纹多画鳜鱼,大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情画意。由此可见元人对鱼文化同样喜爱。明以后则多画鲤鱼,表达了人们企盼“鲤里跳龙门”的吉祥。鲤鱼跃于波涛之上,口中吐出水气,水气中隐约一条小龙飞上天空。大约这就是所谓“鱼化龙”了。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便可成龙,比喻幸运和高升,实乃文人对飞黄腾达的一种向往。所以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一文中说的:“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故“鲤鱼跳龙门”是古代常画的题材。

·鱼纹饰

在民间,有许多以鱼表达吉祥的用语,多采用谐音。如:鲤与“利”,鱼与“余”、“玉”等即是。由此便创造出许许多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又由词汇经过形象思维,绘制出活泼生动的鱼的绘画来。各类鱼的图像一旦装饰到瓷器上,就大大增加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成为畅销的商品,也有了收藏和研究价值。比如常见的瓷画还有“渔翁得利”,一个渔翁捕得大鲤鱼时的欢快表情跃然瓷上;“金玉满堂”,几条金鱼水波中相互追逐嬉戏,寓意儿孙多且活泼可爱;鲢鱼游于莲塘之中,自然是“连年有鱼”,童子抱只大鲤鱼,背后绘以牡丹,叫做“富贵有余”;一条鲶鱼游于水藻中,可谓“年年有余”。

总之,从瓷绘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鱼受到人们的喜爱,人类与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装饰着鱼文化的瓷器,其上多姿多彩的画面,吉祥谐趣的寓意,很值得陶瓷收藏爱好者细细地玩味。

结构简洁威武雄壮 陶鹰鼎彰显强大的张力


陶鹰鼎

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鹰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陶鹰鼎

该鼎周身光洁不加纹饰,粗大鹰腿与尾羽巧妙地分为三个支点,成鼎足之势。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鹰形陶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

陶鹰鼎

陶鹰鼎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

陶鹰鼎的主要优点并不在于通常所谓的“写实”和“逼真”,而在于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后获得的夸张和变形,既保持并强化了它们各自所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从而成为原始时代雕刻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为其后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鸟兽形器奠定了很高的起点。

谈青花瓷“年年有鱼”


景德镇陶瓷青花历史悠久,从元代至今,有多少文人画匠主攻陶瓷青花艺术。花鸟、人物、山水、草虫、鱼类综合装饰成为青花的主要图案,正因为有了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素材,才使陶瓷青花艺术生生不熄,得以发扬光大。青花艺术已成为景德镇陶瓷一道靓丽风景。我认为,景德镇因为拥有陶瓷青花而更加精彩!

怎样使陶瓷青花艺术不断创新发展,而又不失陶瓷历史的厚重感呢,这是现代陶瓷艺人的使命所在。陶瓷绘画技术种类繁多,有颜色铀、青花、粉彩、新彩,雕刻,其表现形式和工艺纷繁复杂。一个艺术家一生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想去猎涉表现。四面出击,不如各个击破。笔者经过痛定思索,决定把鱼类题材作为青花图案的一个表现形式。因为在各类陶瓷装饰纹样中,金鱼,鲤鱼、鳜鱼、鲇鱼作为表现对象,无论是广大大众客户,还是少数文人墨客都可广泛接受。为了较好的抓住鱼类特征,长期以来,许多艺人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造化为师,对鱼类形象进行综合分析,取舍集中,通过对鱼类的习性和生活规律的观察,并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更有典型性,更符合人们美好愿望。近年笔者怀着忐忑的心,以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潜心探索陶瓷青花鱼类图案,对鳜鱼、鲇鱼、金鱼、鲤鱼进行了一段艰难的尝试和探索 。为了达到陶瓷质感及肌理效果,必须根据陶瓷器型,大胆地进行构思创意 ,以疏密有致的线条,潇洒流畅的运笔,优美动人的色彩,敏捷熟练的技巧,使鱼类形象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跃然瓷上。鱼类图案含义深远,鱼和余谐音,象征着富贵吉祥。许多民间典故都与鱼有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青花鳜鱼与牡丹组成图案,寓意大富大贵;荷花与鳜鱼组成图案,寓意和为贵;更适应当前和谐社会,和谐家园的主题。鲇鱼更有吉祥之意,寓意年年有余。鲇鱼与莲花组成图案,寓意年年上升;鲇鱼与鳜鱼组成图案,寓意年年富贵。正因为如此鲇鱼图案在陶瓷上表现的人特别多。景德镇早期青花分水大王王步笔下的鲇鱼那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为后者学习青花分水树立了榜样。分水工艺难以掌握。其画法是,先用笔勾线,再用分水笔在线条轮廓中分水,使画面产生深浅不同的层次。由于分水时,笔尖只能引出料水的作用,并不接触坯体,从而使陶瓷画面料色均匀,清爽明快,改变了以前笔触现象。景德镇画鲇鱼的人才辈出,当今国家级大师黄卖九、省大师黄杨、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胡春根、以及青年画师占建芳鲇鱼各具特色,他们娴熟掌握了青花瓷画的干、湿、浓、淡、焦,五色技艺,这也是他们几十年艰辛磨砺的结晶。鲤鱼在瓷器上表现的人也很多。我国几千年民间习俗有,鲤鱼跳龙门之说,鲤鱼图案在每年新春年画随处可见。鲤鱼和婴戏图搭配,寓意新婚夫妻来年早生贵子。鲤鱼与荷花组成图案,寓意和气生财。金鱼图案在陶瓷上也有寓意。金鱼与水仙搭配,寓意来年幸福,金鱼与石山小溪搭配,寓意水漫金山。金鱼与水稻搭配寓意金色秋天丰收在望。笔者看到已故陶瓷美术家毕渊明的一幅1.8尺金鱼青花瓷板很震撼,两条金鱼在几缕水草中来往穿梭,活灵活现,其用笔用色表现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亲切感觉。许多人都认为毕老画虎比较出名,但他的金鱼也栩栩如生。轻工部陶研所艺术家黄海云带有抽象画意的金鱼也家喻户晓。他几十年专画金鱼,而多采用釉上釉下来表现金鱼的活泼、淘气憨厚。通过高温颜色铀窑变,使作品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洗练效果。他的作品构图大方,用笔简练,虚大于实。这多来源于对金鱼观察和写生,同时又超脱实物。

笔者以前在宣纸上画鱼较多,起初认为纸画感觉好,青花瓷上表现一定好。没有经过实践不知画瓷的艰苦,青花陶瓷原料用于坯胎与墨汁在宣纸上画法截然不同。宣纸易吸墨,用笔也很流畅,其作品一气呵成效果很好,而用青花料在胚上绘画,坯体面干燥,且青花原料浓度高,不易掌握。青花原料调稀了,坯体经过高温烧制后,画面很淡。而用料过浓,坯体堵笔,烧成后画面单一,没有墨分五色的效果。尽管青花呈色为蓝色对于早已习惯于黑白艺术效果的中国人来讲,青色带给的视觉体验有着无限的内涵。笔者当初对青花颜料性能没有很好掌握 ,急功近利,浮躁操作,走过一段弯路,也交了一些学费。经过一年多在陶瓷坯体上一次又一次的摸索,颜料要用茶水稀释,且用笔要收放自如,不要复笔,不要停顿,不要皴擦,否则影响效果。通过摸索现在已能掌握青花性能,绘制的作品还比较满意。近期本人创作的《大贵图·鳜鱼》《年年有余·鲇鱼》《和谐富贵·荷花鳜鱼》《金鱼乐》作品效果较好,发色明亮,浓淡均匀。笔者心理有一种奋斗后的喜悦。

青花瓷画,就象陶瓷上的水墨画,瓷画的器型、纹饰、边角图案,都是民族艺术的体现。鱼类题材广泛,且形态各一,画鱼的大有人在。要想自己鱼类作品有特色,有创新,是自己今后追求的目标。笔者将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品德,学习他们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把青花鱼类表现得更加完美。

釉中彩陶瓷和气韵生动


一件优秀的釉中彩陶瓷,其完美的晕散效果、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多种风格可以说是“气韵生动”的具体再现。“气韵生动”乃中国绘画艺术评价一幅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也可以说是绘画的至高境界。艺术作品要达到“气韵生动”,是艺术家们的追求目标。笔者从事釉中彩工艺10多年,借此谈谈肤浅的看法。

釉中彩之概念

釉中彩,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300℃的高温快烧,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釉中彩从烧成温度上区别,可以分为高温(亚高温)釉中彩和低温彩中彩两个小类。业内通俗又将釉中彩划分为坯上釉中彩和胎上釉中彩。而胎上釉中彩更具广泛性,它是将颜料通过渗透进入釉中,可以多次烧制。所以,关于釉中彩的概念,笔者理解就是在有底釉的泥坯或者白胎上绘画,再薄釉经一次或多次烧成,使得颜料夹于或渗透入釉层中。

我们从制作工艺和烧成过程中彩釉层次变化来看,它是由两种方式形成的。一种称之为“制作性釉中彩”,这种釉中彩是在彩瓷烧制前的制作中就按照由外到内“釉——彩——釉——胎”的釉、彩层次关系进行施釉和绘彩。另一种称之为“烧成性釉中彩”,这种釉中彩就是釉上彩绘,烧制中彩料沉入釉中所形成的釉中彩。

釉中彩之技法

从目前的现状得知,由于釉中彩的陶瓷颜料是界乎于釉上和釉下彩的一种新型的陶瓷装饰材料,装饰工艺手段与釉上彩绘相似,彩烧的温度为1100℃—1300℃,彩烤时间一般为60-120分钟。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的釉面软化熔融,使这种颜料的颗粒渗入釉内,为冷却后釉层封闭,彩饰花纹便沉浸在釉层中,颇有釉下彩的效果,使其外观色彩鲜艳透亮、滋润悦目,画面光洁细腻,用手触摸时光滑无滞手感觉;由于其彩饰颜料与釉层熔为一体,耐磨擦强度大大优于釉上彩,适用于机械洗刷;其抗酸、碱腐蚀的化学性能大大改善,适用于高温蒸煮消毒。其主要优点是解决了“铅、镉”的危毒,基本无铅、镉等有毒重金属的溶出,在装饰技艺方面,它保持了釉上彩操作简便的特点,既可用于手工彩绘、喷花,也可用于直接转移印花,特别适用于硬质瓷;它最适用于软质瓷,也适用于硬质瓷;它最适合于快烧,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减慢烧成速度。

笔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积彩画法,此画法既适用于工笔重彩,又适用于油画写实。要创作出上乘的作品,必须在配料、美学和烧成三个方面把握和有机融为一体。一、配料。要对颜料的熔点温度、发色强弱充分掌握和调配,在实践中通过加厚或助溶的方法,使颜料与颜料之间的熔点相近,发色均衡;二、美学。要结合器型融入恰如其分的技巧和审美情趣,不要机械和一成不变;三、烧成。入窑前重点把握好“罩釉”,此决定了作品烧成后的光洁度。入窑要注意胎与胎之间留足空隙、棚板是否平整等。

釉中彩之“气韵生动”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提出“气韵生动”之说,此后经历代画论家的推崇和阐述,成为中国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标准。“气韵生动”有多种释义,笔者以为,它是指绘画的内在神韵和精神,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是画中万物的神态,能够达到活生而灵动的程度。

釉中彩艺术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以丰富沉稳的色彩、精致的画工、清新典雅的风格深受大众喜爱。釉中彩代表了20世纪制瓷工业的最高水平,常作为国家礼品瓷,通过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首脑,被世人称为“稀世珍宝”。“气韵生动”在其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绝佳体现。艺术家若要实现作品的“气韵生动”,一是作品一定要有“气”。有“气”则才有神采,无气则“板”。在创作中,笔、墨、色等都是“气”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画论中有笔气、墨气、色气之说。为了表达所绘对象的生动形神,就要靠笔、色料、设色等技法。同时,艺术家们还要不断地对自然界加以观察和深入艺术实践创造。“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二是把握神韵。要“从对象中来,到对象中去,摄取形与神、态与势”,在画面上不仅有传统工艺和笔墨的运用,更要有对生活、对描述对象的切生感受,这样的作品才生动,逸趣横生、意境深远。

博大精深的千年陶瓷艺术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完美的釉中彩生机无限、魅力无穷,“气韵生动”当为其艺术目标,这样,“稀世珍宝”的釉中彩艺术才能更加光彩夺目。

新颖别致的现代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也是新石器时代一种彩绘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

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彩陶,并非距今七、八千年以前,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而是继承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之上,再充分地利用现代工艺技术,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和生活实际的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尝试,加以发展和创造,而逐步形成的现代元素的艺术彩陶。

这种由 江苏丹阳姜氏彩陶有限公司 生产制作的姜氏现代彩陶实际上包括了几种类型,其中主要有彩釉陶、无光釉陶、玉珠釉陶、刻花陶和色泥彩绘陶等,手法多样,种类繁多,给人留下的印象确实是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具有现代审美特点,充满新意,尽管有的作品还在尝试阶段,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但就整体而言,丰富多彩的现代彩陶艺术已经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使人欣赏之后感到愉悦,看到了美的创造。

姜氏现代彩陶的特点在地其造型的处理,特别是尺度和比例关系方面,姜氏现代彩陶能够突破以往的习惯比例关系,强调尺寸大小的对比变化,所以形成了比较突出的很强的形感,并能重新达到一种和谐美。这种大胆创新的设计,突破了对称形的限制,因而出现了很多非圆形的异形器造型,而整体呈均衡状态,其中不乏新颖别致的造型样式。再加上姜氏现代彩陶独特的装饰工艺手法,把原始彩陶质朴的韵味和现代陶艺清新的格调结合在一起,使彩陶视角效果丰富多样,色彩含蓄厚重,风格素雅古朴,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姜氏现代彩陶无论在工艺技术、造型形式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而带给我们的是耳目一新的彩陶艺术享受。

如何区别忍冬纹、卷草纹、缠枝纹


忍冬纹,一种瓷器装饰纹样,以忍冬植物为主题。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严寒而不凋萎,因而得名。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忍冬纹的出现与佛教的传入有关,始见于魏晋浙江一带的青瓷上,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常与莲瓣纹相配用作主题纹饰。主要表现手法是刻划。

典型器物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表现风格比较写实。隋代瓷器虽继续采用忍冬纹,但写实性已经减弱,图形和线条较注重概括和单纯。唐代以后,忍冬纹渐被缠枝卷蔓的卷枝纹替代,而忍冬纹的基本形态则被卷叶纹所吸纳和传承。

卷草纹,又称“卷枝纹”、“卷叶纹”,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由忍冬纹发展而来,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构图机理似缠枝纹,以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

卷枝纹与缠枝纹最大的不同在于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卉或花果。缠枝纹写实性仍较强,而卷枝纹则更具抽象性。卷草纹与卷叶纹也有细微差异。卷草纹只见茎蔓,不见叶形。卷叶纹则叶形明显,极类忍冬纹。卷枝纹源于忍冬纹,但较之更规范也更细致,通常只作为辅助纹饰。唐五代越窑瓷器上常见此纹,宋代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扒村窑等广泛采用,自元以后盛行于景德镇。表现技法有刻划、彩绘等。

缠枝纹,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纹样,明代或称为“转枝”,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而得名,明清时期尤以盛行。

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卉或缠枝花果纹。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均属此类。其中以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枝纹尤为常见,其构图循环往复,变化多端且婉转流畅,节奏明快。

缠枝纹表现手法有刻划、模印、彩绘等。兴起于宋代,以元、明、清三代尤为盛行,多作主题装饰,也有作辅助纹饰运用者。其中宋耀州窑青瓷的刻划缠枝纹尤显画意生动,手法娴熟。明、清两代还流行一种串枝纹,花枝在缠绕之中呈穿插状态,形态颇似缠枝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