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砖制作 > 导航 >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精致之制作 蛋壳陶杯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精致之制作 蛋壳陶杯

瓷砖制作 陶意瓷砖 瓷砖的制作

2020-08-26

瓷砖制作。

·蛋壳陶杯

这件高柄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这件高柄杯的造型体态轻盈,挺拔秀丽,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

·蛋壳陶杯

蛋壳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龙山文化制作蛋壳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了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率,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员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可见龙山文化时期掌握烧制蛋壳黑陶技术的工匠,一定是当时的尖端人才。蛋壳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发展而来,多在墓中发现,但并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单独摆放,不与其他的随葬物品混杂,其位置显要。蛋壳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断这类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应是龙山文化时期富贵人家享用的随葬礼器。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纹饰为重,乃以造型和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应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中国古代陶器中,有一个群体特别与众不同,它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可能与此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有关,也是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它就是蛋壳黑陶,而高柄杯又是其仅有的一种器形。这件蛋壳黑陶杯的器形可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蕾。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形态纤巧秀致,有一种动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就是今天仿制,也不是易事。而且,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使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改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加上采用镂孔和装饰纤细的划划纹,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

·蛋壳陶杯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而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即已掀开文明的曙光。中国古代的陶制品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颜色纯正,举世闻名的蛋壳黑陶杯是其中的杰出之作。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延伸阅读

新石器时代陶器蛋壳黑陶杯 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反映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蛋壳黑陶杯

山东龙山文化遗物------------蛋壳陶的含义是指器皿的厚度如蛋壳一样,那么这种名字分明是不符合几千年前古人赋予它真正存在的含义。今天我们给了它这样的名字“蛋壳陶”,虽然不确切,但是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没有任何人作为旁证的今天,也只有如此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几千年前是没有轴承这种东西,拉坯造型是离不开轴承,轴承作为承载轮盘唯一最稳定的配件是人所共知,那么没有这样的先进设备还能制造出这样薄的器皿我们不得不承认祖先技艺的高超极致!

·蛋壳黑陶杯

一般的陶器都是使用当地的粘土原料,蛋壳陶细腻的粘土颗粒直径是没有超过1mm的,那么在还没有丝网的四千多年祖先使用什么工具过滤陶土的?现在仍然没有人知道,如果说猜测那就多了去,更不确切的种种所谓评说都很多。大家知道,陶器的烧成温度要在900℃以上,否则这蛋壳陶保存不到这年头,远古时期祖先会使用耐火材料吗?另外,高温环境下烧制的蛋壳陶不变形,并且还有镂空工艺于压光融为一炉,这又印证了四千多年的祖先在温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艺方面已经具备了绝世水平。它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艺的典型代表,迄今,很多艺人都难以达到。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而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即已掀开文明的曙光。

中国古代的陶制品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颜色纯正,举世闻名的蛋壳黑陶杯是其中的杰出之作。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素净美观制作精致 图案构图严谨富于变化


·白陶

白陶,就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皆有发现。

·白陶

白陶,就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 器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

商代晚期是白陶器高度发展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遗址与墓葬中多有发现,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制作也相当精致,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器表多刻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是仿制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

·白陶

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白色陶器,是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美观。

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

千年钧瓷古都神垕赋


四面环山,祖师中间,土上土下,四受皇封;神天厚土,钧艺千年。驺虞水绕,山外又山,恰如凤飞龙盘,四季更替,萦回留恋。绿水拥镇,红火映天,金火圣母,顾目流盼,千载钧瓷添神韵,一件国礼世代传。舜帝大德寓钧艺,伯灵炭火淬窑变。天地人合一,水火钧涅槃,美轮美奂、灵性人间。

东山曰凤凰,展翅欲飞状,峨冠仰天而歌,披霞带来安详,灵山藏古寺,银杏立破岩,谷中钟悠悠,林 间泉潺潺。林木丰茂,鸟语花鲜,迷人于山光水色,醉心于碧野草甸。峰立文昌阁,昌举文脉络,接天依翠,水墨尽染。

千年钧瓷古都神垕赋

南山曰大龙,刘秀留其名;压妹台下葬皇姑,擂鼓石边点秋兵,八仙桌、扳倒井,恭迎龙颜,气聚成龙脉,土凝开钧天。森林梯田秀龙鳞,应时换装展新颜,龙子龙孙,福泽绵绵。

西山曰凤阳,日落凤影藏。鸿翠湾中享宁静,“垕望台”上观镇景。鸡鸣犬吠、百鸟争鸣、山花野果、四季常鲜,陶翁若往,不思桃源。

北山曰牛首,腹蕴陶土厚。“四舍”湾中舍俗念,“跑马岭”前英雄现。王莽无德追再紧,刘秀有路脚下展。做人做瓷,德字占先,先舍后得,流芳千年。

神垕古镇老街

神垕古街,窑神圣殿。初一十五香火旺,正月祭祖鼓喧天。古建林立、钩心斗角、雕梁画栋、活色生香,好戏连台敬窑神,祭天礼地齐祝愿:“灵丹宝箓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炮楼高耸、庭院深深,书香四溢,陶瓷琳琅。一品神垕韵,寸心尽染香。

小巷长长树行行,大街朗朗人忙忙。南来北往痴情客,探幽寻宝眼雪亮。古玩市场,古色古香;陶吧作坊,体验泥芳,路灯钧瓷叹奢侈,寻宝捡漏圆梦想。小镇商户,临河而构,怡然自得,家家楼堂。 街道古意井然,青石青砖辉映,白墙灰框亚光,质朴大气、古韵悠长。墙上彩绘,栩栩如生,街头雕塑,谆谆箴言。路边花墙,自然成趣,院中梧桐,天然画廊。天蓝蓝而白云飘,树森森而百鸟巢,风融融含花卉气,烟袅袅带火艺香。白发垂笤,怡然自得,邻里互助,老幼相携,促膝话家常,百姓一家亲,协力同心,共图富强。乡风淳朴,敬孝老人,古风长存,共话重阳。

钧瓷祥和尊

神垕吾镇,钟灵毓秀,千载钧都,源远流长,占地利富甲邻里。先辈积德,子孙壮志,承古创新,以瓷兴镇,得天时行走八方。特色小镇,借东风大放光彩;争创五A,聚民心众志成城。钧瓷国礼,越洋过海,不负前人,无愧来者,享誉世界。有志者奋力前行,山水多姿,岁月有待,为祖宗增光,为家乡添彩,再铸辉煌。

【作者简介】周新红,网名、笔名雨墨。男,1968年6月出生于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现任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河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工业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禹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从事钧瓷艺术研究17年。 与人合著《钧瓷乾坤》在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诗集《春雨绿你》。诗作100余首散见《星星诗刊》、《中国爱情诗刊》、《中国诗歌网》、《中国诗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文苑》等各级报刊、网媒发表并获奖。诗观:钧瓷与诗让我窑变人生、童心不泯、诗意栖居。

纹饰画面精致耐看 不失文艺情趣的小瓷器之美


·清康熙卧足碗

相比尺寸硕大、体量浑厚的大器,如今人们也很关注一类尺寸称手、更利于掌中把玩的精致小器。宫廷制器讲究皇家气息,反映在这类小器的制作时,更多表现为造型比例的协调,线条感的耐人寻味,纹饰画面的精致耐看,且不失文艺情趣。盈盈一握间,极富年代感的气息扑面而来。

·卧足杯

卧足杯

成化年间审美风尚大变,为迎合皇帝和万贵妃品味,御窑厂改制玲珑巧器。此杯尺寸小巧,胎体细致精巧,器形玲珑,青花柔和淡雅,属典型成化青花风格器物。底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成化带款瓷器中,以此纹饰小杯甚为珍罕。苏富比(微博)专家朱汤生先生曾认为,此类成化卧足杯是可与成化斗彩鸡缸杯媲美之器。

·饮茶杯

饮茶杯

有专家认为,此类卧足杯在当时被用作饮茶器,“饮茶常识告诉我们,茶的浓度与茶杯的容量成反比。以容量仅数十毫升的小杯饮茶,茶汁必浓苦……其器胎稍厚,端拿不烫手,口坦而浅,便于散热。当时这种饮用熟茶的习惯,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风行的所谓“功夫茶”。

·成化鸡缸杯

鸡缸杯

2.4亿的成化鸡缸杯问世以来,稳守藏瓷之冠,近几年市场中屡有同类产品稀出。其实有关成化鸡缸杯的潮流已风行百载,名杯成器肇始之时已蔚然成风,清代康熙、雍正均有仿烧。康熙、雍正年制鸡缸杯,均高度参照成化原器,青花质细且薄,通体釉色莹澈婉润,粉淡细腻。细观成化斗彩鸡缸杯,不难察见一种釉色的缺失——黑釉。成化杯之上,鸡尾仿若呈黑,实际以淡褐彩覆盖釉下青花绘制。成化年间欲制润泽而牢固的黑釉,遍寻良法而不得,直至清代始见突破。康熙窑率用黑釉绘画鸡尾,然而色哑无光,甚易剥落,还要罩施粉青或紫釉加以巩固。及雍正时期,真正的黑釉终于锤炼而生。新釉为瓷器纹饰渗入书画效果,无论书法题字,抑或绘画竹石、雄鸡尾巴,皆相得益彰。盛极一时的黑釉,为工匠开辟造瓷新径,令羽毛型态倍见自然流丽,鸡群跃跃欲动,釉色烨然。

钧瓷发源地,千年古镇神垕印象


一个山村小镇,在近千年历史上能够四获皇封,确实不多见,由此可见这座小镇的魅力。

这座小镇就是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hòu)古镇,一个很多人连名字都不会读的古老小镇,是中国钧瓷的发源地。

钧瓷发源地,千年神垕古镇印象

神垕四获皇封

神垕之名源于“ 钧瓷”。神垕四面环山,山水相依,蕴藏着丰厚的陶土、瓷土、煤炭和稀有金属。感念天地之造化,这里的居民就地取材,自古就会冶陶制瓷。自唐代出现钧瓷以后,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灿烂的钧瓷文化,让这座群山环抱中的小镇中外驰名。

在禹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神垕古镇的古钧窑青烟,已穿越千年,至今古意盎然。林立的烟囱仍在( 自然已被现代化遗弃),笼盔墙不倒,千年窑火不息,被誉为“活着的古镇”。

神垕钧瓷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贡品。传说,唐宣宗曾经巡幸至神垕的大刘山下,当地官员进贡给皇帝一种彩色瓷器,有别于当时流行的“ 南青瓷北白瓷”的特殊效果,宣宗非常喜欢,当场就要封赏,官员就请皇帝赏赐百姓,因宣宗下马的地方有座山神庙,烧窑的地方在山神的后面,宣宗当场就将此地封为“ 神后”;

神垕老街钧瓷店铺

北宋徽宗时,官员又把神后钧瓷送往东京汴梁,宋徽宗作为一个艺术皇帝,反复观赏,连称:“ 绝妙,奇珍!”忙问产于何地,侍臣奉告产于神后。徽宗说:“ 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随提笔在“ 后”上加了一个土字;

南宋高宗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于是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 神垕”;

明隆庆年间,为了避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名讳,又将神垕改为“ 神后”;

到了清末,慈禧太后也很喜欢钧瓷,听了关于“ 垕”字变化的故事,认为把土捧到头上以土压人固然不好,但踩在脚下也可惜,不如放在左边,以呈左尊右卑之式,这样就成了“ 神垢”。

可是皇帝光绪帝不想让宝瓷成为垢瓷,就极力劝说慈禧把土还给神后的脚下,以呈接皇天后土之德,于是仍写成“ 神垕”,延续至今。

神垕古镇钧瓷艺术雕塑

钧瓷的故事

古代皇帝四改神垕的名字,无疑增加了钧瓷的传奇色彩,但是钧瓷的魅力还在于自身特点——窑变。

钧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魅力四射。也就是用同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且特点各异的作品。神垕古镇七里长街上,钧瓷店铺林立,钧瓷作品琳琅满目,或湖光山色、云霞雾霭,或人兽花鸟虫鱼都是巧夺天工的,恰如“ 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钧瓷也正是由于这神奇的窑变和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与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走在神垕七里长街,钧瓷的钧红产品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无论是丹红、霞红、血红,还有我说不清的红,那红得鲜亮,晶莹,如旭日初升,或如夕阳残红,都让人爱不释手。

钧瓷次品,一律砸碎销毁

钧瓷极难烧制,民间曾流传着钧瓷制作“ 生在成型,死在烧成”的说法。钧红产品尤难烧制,古话说“ 要想穷,烧钧红”,烧钧红往往十窑九不成。至今,神垕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做了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朱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十分惹人喜爱。第二天,他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是神垕镇烧的。皇帝传下圣旨,让神垕窑工为他烧制出梦中所见的花瓶。

钧瓷窑变不易掌握,当时生产条件又落后,可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而皇帝一看,大怒:“ 这些东西和我梦中所见根本不一样!”于是传旨,十天之内烧不出梦中花瓶,所有窑工满门抄斩。

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快到仍然烧不出来。有个窑工之女名叫艳红,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她从小跟父辈学会了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手艺,此时大祸临头,也十分着急。一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用树枝在地上写了“ 气血”二字便消失了。

艳红心有所悟,决心以身试火,让自己的血气渗入窑中,凝结在花瓶上。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纵身跳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出窑时,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钵之中。

神垕窑神庙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让子孙后代怀念她,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金火圣母。

2010年,一位叫贺小娟的青年女窑工,复活了“ 一把泥”剧团,并且将金火圣母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在伯灵翁庙(也称“窑神庙”)中的戏台上演,受到广大古镇百姓的欢迎。

钧瓷之魂在于窑变,千百年来神垕人就在孜孜追求窑变,在学习、研究和驾驭窑变技艺。通过千万次的上下求索,钧瓷在“ 土与火”的交融、幻化中谱写出一页页华美的篇章。

不变的是初心,嬗变的是创新,只有以不变求万变,才能方得始终。手捧着色彩万化的钧瓷产品,我似乎触碰到神垕窑工的七巧玲珑心。

神垕古镇老街景区,钧窑钧瓷店铺林立

神垕老街印象

神垕镇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处,还有许多老胡同、老店铺。除了始建于东汉的灵泉寺,距离老街稍远一点,其余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的古镇区内。神垕民谣,“老街七里长,开满瓷器行。走进小街巷,都是笼盔墙”。

神垕钧瓷古窑址

古老的驺虞桥,则是进出长街的咽喉要道。目前,从驺虞桥走出了国家级大师9 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 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120 多人。就是这些心灵手巧的神垕人,不仅传承了钧瓷的古老记忆,而且积极吸纳新的科技手段,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将钧瓷工艺推向新高度。

千年美学青花瓷 美尽人间中国风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青花瓷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时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平常人家多将青花瓷作为容器,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谓各取所需。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家居装饰·青花瓷器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青花瓷茶杯

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之所以其价格成倍上涨,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青花瓷艺术品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可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了。

古代南方著名越窑青瓷 延续千年享有盛誉


越窑陶罐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越窑带釜壶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中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盈盈一握间的艺术感 之斗彩鸡缸杯


·斗彩鸡缸杯

斗彩鸡缸杯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斗彩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宁存成窑,不苟富贵。”另在《万历野获篇》中则有“成窑酒杯,没对至博银百金。”成化官窑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斗彩鸡缸杯

自明代以来,鸡缸杯便被视为千金难买。成化鸡缸杯曾于1980及1999年拍卖,均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类似在1999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出2917万港元,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鸡缸杯,即饰子母鸡图之盛酒小杯,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子母鸡图,早兴于宋朝,然画于瓷上,则从成化开始。由于鸡缸杯色彩缤纷鲜明,绘画率真可人,被业内称为神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