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大球泥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傣族慢轮制陶 泥与火四千年的眷恋

傣族慢轮制陶 泥与火四千年的眷恋

大球泥瓷器的鉴别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陶意瓷砖

2020-09-23

大球泥瓷器的鉴别。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均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制陶技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云南有长达四千余年的制陶史,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均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制陶技艺。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

制陶技艺

陶器

制作技艺

傣族制陶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烧陶、烧陶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建材、赕佛用具等种类。WwW.tAoCi52.coM

用料上以泥土加砂石料来改善成型性能。傣族陶器在用料上亦有讲究,主要以泥土加砂石料来改善成型性能。

其焙烧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坯方法呈多样化特点,有无转轮制坯、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方式。这些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至今仍为傣族传承使用。

制坯

传承意义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除了少量用于建筑物屋脊的装饰品和佛教礼器外,在其他场合已不大容易看得到传统的傣族陶器。另外陶器制作的经济效益不理想,所以学习和从事制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在西双版纳,只有少数村寨的几户人家还会制作陶器,原始制陶术已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亟待拯救和保护。

编辑推荐

陶瓷缸|大器天成 泥与火之歌


陶瓷缸是古人用来作为储水工具的大缸,最初是达官贵人使用,主要是青铜器。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百姓渐渐使用,特别是宋朝以后,富贵人家不仅仅把陶瓷大缸当作储水工具,更是一件重要的装饰用品。

家居装饰·陶瓷缸

陶瓷缸原产地为江西景德镇市,这里的陶瓷世界闻名,其最主要的价格一个是在于她有着一千多年的官窑历史,使得这里有着大量的陶瓷传统手工艺人才,二是由于这里的瓷土资源比较优良而且丰富。

陶瓷缸的优点

一:由于她表面有一层玻璃状透明釉质,清洗起来方便,颜色永远都不会发生变化;

二:她的瓷质非常的坚硬,不易碰损;三:陶瓷有着非常高的收藏价值,时间越久她就越值钱。这也就是为什么陶瓷缸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追捧,陶瓷缸作为大礼品,酒店、公司开业送礼,单位、新居乔迁送礼,大楼封顶、竣工送礼,大型活动奠基礼品等,都显得非常的大气、有面子,陶瓷缸上面还可写上一些祝福语、赠语等等,成为和朋友之间永恒的友谊纪念的礼品。

陶瓷缸

工艺流程

一、淘泥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陶瓷艺术品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六、捺水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艺术品·陶瓷缸

七、画坯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九、烧窑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窑有气窑、电窑、等。

十、成瓷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十一、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陶瓷缸摆件

陶瓷缸从坯胎成型到修整,再到绘画,最后上釉烧制,一整套工序全部为手工制作,由于陶瓷缸体型较大,陶瓷在胚胎阶段又极易破损,所以其制作难度可想而知,使得其价值不菲。

土与火的艺术


中国陶瓷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便出现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土与火”的艺术不断丰富、成熟、推陈出新。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又经过千余年的创造积累,东汉时期,首先由浙江地区的制瓷工匠“点土成金”,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器。此后历代各具风格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穷,美不胜收。中国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被喻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陶瓷史话

中国陶瓷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制造使用和欣赏陶瓷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从结构上看,一般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所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物质在数量上的变化,对陶瓷的性质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陶瓷的老祖宗是“硅酸盐”,习惯也稼“硅酸盐陶瓷”,由于现代陶瓷发展得非常快,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来改进硅酸盐陶瓷,不断提高配方中氧化铝的含量,加入许多纯度较高的人工全成化合物去代替天然原料,来提高陶瓷的强度,耐高温性和其它性能。

后来发现,完全不用天然原料,完全不含硅酸盐,也可以做成陶瓷,而且性能更为优越。于是历来完全由硅酸盐统治着的陶瓷家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完全,崭新的不属“硅酸盐”的现代陶瓷。

确切说“陶瓷”的定义为:陶瓷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状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构成的多晶固体材料。不论是传统的硅酸盐陶瓷,还是现代陶瓷,都包括在这个范围里.

长沙窑陶瓷的型制与工艺特点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狮

单色釉瓷

在施单一色釉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中,以青釉瓷最为多见,另有少量酱釉、蓝釉、绿釉、红釉瓷等。青釉瓷器釉层较薄,釉色青中偏黄,釉面多开细碎片纹,有的胎、釉结合不好,产生剥釉现象。酱釉瓷釉层略厚,釉面亦多开细碎片纹,釉面滋润,呈酱褐色。绿釉瓷釉层亦略厚,釉色绿中略泛蓝,釉面光泽柔和悦目。笔者曾在窑址采集到一块浅碗形的绿釉瓷片,其内壁满施绿釉,外壁施半截绿釉,露胎处刻划符号“×”,系烧窑前在未干的胎体上刻划,瓷片一侧残留半圆形孔,显然这是一块绿釉试片,圆形孔的用途是在烧成过程中用铁钩将试片从窑内钩出以查验其色,这说明唐代长沙窑很重视绿釉瓷的生产。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水盂

蓝釉、红釉瓷标本极少见,说明这两个品种是因窑内温度、气氛变化而偶然出现的,不是刻意烧造。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青釉和酱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绿釉和红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铜,蓝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钴。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连珠划纹瓷罐

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

长沙窑的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主要有两种,即青釉酱褐色斑和青釉或灰白釉绿斑。其做法是在器物上先施青釉或灰白釉,然后用毛笔蘸酱褐色釉或绿釉在器物上随意挥洒或点染,烧成后形成彩色斑纹。斑纹有的似山峦起伏,有的似行云流水,有的似彩球悬空,有的似匹练飞舞。图案多带有写意性,观之使人回味无穷。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鸟荷三足盆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持壶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花卉纹枕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网络纹双系罐

个别以绿釉挥洒条形纹的器物,纹饰边缘或局部因窑内温度、气氛的微妙变化,绿釉中的二价铜离子被还原为一价铜离子而成红色,遂使整个斑纹红、绿二色相互映衬,清新明丽,妙趣横生。还有个别挥洒绿斑的器物,因绿釉中混入其他着色金属元素,烧成后绿色夹杂蓝、紫、月白等色,绚丽异常,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唐代长沙窑青釉绿彩瓷执壶

模印贴花瓷

以往长沙窑遗址出土的这类标本很丰富,笔者在窑址采集的标本中,带模印贴花的亦很多,说明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很盛行模印贴花装饰。其题材以椰枣、椰枣配小鸟最为多见,也有椰枣配蜜蜂者。椰枣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另有胡人乐舞、婴戏莲、飞鱼、立狮、游龙、双鱼、武士骑马等纹饰,多见于壶嘴和壶系之下。模印贴花的做法是:先将揉好的坯泥压入阴刻有图案的扁平形陶范中印出纹饰,然后用泥浆将印有纹饰的片状坯泥粘贴在坯体上,整个器物施以青釉或酱色釉,然后入窑烧成。有的还在模印贴花部位的青釉上涂洒褐色釉,使纹饰更加突出醒目。

唐 长沙窑武士纹碗

唐 长沙窑青黄釉贴花人物注子

由于椰枣又名“海枣”,产于西亚和北非,胡人乐舞亦是典型的西亚风格,由此可知,这类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国内港口扬州、明州(宁波)以及西亚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均出土此类长沙窑瓷器标本,即是证明。

唐长沙窑白釉褐绿彩碟

釉下彩绘瓷

从陶瓷发展史来看,长沙窑虽不是釉下彩绘技法的首创者,但却是将这一技法大规模发展的首个瓷窑,长沙窑瓷器也因此在唐代诸瓷窑中独树一帜。它从早期单一的釉下褐彩,逐渐发展成后来的釉下褐、绿彩,釉下褐、蓝彩,使图案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褐彩的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铁(Fe2O3),由于氧化铁在高温下呈色较稳定,不流不散,所以长沙窑工匠往往用单一的褐彩绘画,所绘图案线条清晰流畅。绿彩、蓝彩的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铜(CuO),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易流散,因此,当褐、绿或褐、蓝彩并用时,就用褐彩勾线,用绿、蓝彩填涂或渲染。长沙窑釉下彩绘中还有一种釉下褐、红彩者,但数量极少,说明当时不是作为一个品种来生产的,而是在烧造釉下褐、绿或褐、蓝彩瓷器时,因窑内温度、气氛偶然变化,将绿彩或蓝彩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低价亚铜离子所致。

唐长沙窑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

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纹饰很丰富,有花草、花鸟、人物、动物、建筑等,其中以花草类最为多见,其次是花鸟类。鸟类以雀鸟最为多见,其次是雁、长尾鸟、凤凰、鹭鸶、仙鹤等。鸟的姿态各异,有的展翅飞翔,有的跳跃于草丛间,有的独立栖息,但均羽翼丰满,神态生动,显示出长沙窑工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娴熟的绘画技巧。

唐长沙窑褐釉兽首箕形砚

题写字、词、单句、诗文瓷

据研究长沙窑瓷器的专家们统计,历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的诗文共60多首。每首诗一般只在一件器物上出现,部分诗文在两件、三件多至十几件器物上出现。题诗多为五言绝句,极少数为六言或七言绝句。其位置绝大多数在壶嘴下方的腹部,个别题写在枕面或碟内。在格式上,多为竖写一句一行,也有少数一行未尽而另起一行者。诗文大多内容完整,文字容易辨认,少数因器物残损致使内容不完整,有些诗文中的个别文字因笔画不规范而较难辨认,也有些多次出现的诗文在字词或语句上略有出入。有的诗中还出现错别字,这些错别字一般都是音同字错,如“苦辛”的“辛”写成“新”,“前程”的“程”写成“逞”等。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自如长信宫”诗文瓷壶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题记瓷壶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座诗文瓷枕

绝大多数题诗的器物上不再有其他纹饰,个别的则将诗文与绘画相结合。目前已发现有10首诗歌在《全唐诗》中能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语句,作者有韦承庆、张氲、高适、刘长卿、贾岛、白居易等,可以认为是当时文人的创作。其他均出自民间。其内容有的抒发离愁别绪,有的感叹世态炎凉,有的表现男女爱情,有的反映商贾活动,有的宣传伦理道德,有的表现饮酒作乐或规劝戒酒,有的描写边塞征战。另有应酬诗、写景诗、文字游戏诗等,反映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

千年钧瓷古都神垕赋


四面环山,祖师中间,土上土下,四受皇封;神天厚土,钧艺千年。驺虞水绕,山外又山,恰如凤飞龙盘,四季更替,萦回留恋。绿水拥镇,红火映天,金火圣母,顾目流盼,千载钧瓷添神韵,一件国礼世代传。舜帝大德寓钧艺,伯灵炭火淬窑变。天地人合一,水火钧涅槃,美轮美奂、灵性人间。

东山曰凤凰,展翅欲飞状,峨冠仰天而歌,披霞带来安详,灵山藏古寺,银杏立破岩,谷中钟悠悠,林 间泉潺潺。林木丰茂,鸟语花鲜,迷人于山光水色,醉心于碧野草甸。峰立文昌阁,昌举文脉络,接天依翠,水墨尽染。

千年钧瓷古都神垕赋

南山曰大龙,刘秀留其名;压妹台下葬皇姑,擂鼓石边点秋兵,八仙桌、扳倒井,恭迎龙颜,气聚成龙脉,土凝开钧天。森林梯田秀龙鳞,应时换装展新颜,龙子龙孙,福泽绵绵。

西山曰凤阳,日落凤影藏。鸿翠湾中享宁静,“垕望台”上观镇景。鸡鸣犬吠、百鸟争鸣、山花野果、四季常鲜,陶翁若往,不思桃源。

北山曰牛首,腹蕴陶土厚。“四舍”湾中舍俗念,“跑马岭”前英雄现。王莽无德追再紧,刘秀有路脚下展。做人做瓷,德字占先,先舍后得,流芳千年。

神垕古镇老街

神垕古街,窑神圣殿。初一十五香火旺,正月祭祖鼓喧天。古建林立、钩心斗角、雕梁画栋、活色生香,好戏连台敬窑神,祭天礼地齐祝愿:“灵丹宝箓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炮楼高耸、庭院深深,书香四溢,陶瓷琳琅。一品神垕韵,寸心尽染香。

小巷长长树行行,大街朗朗人忙忙。南来北往痴情客,探幽寻宝眼雪亮。古玩市场,古色古香;陶吧作坊,体验泥芳,路灯钧瓷叹奢侈,寻宝捡漏圆梦想。小镇商户,临河而构,怡然自得,家家楼堂。 街道古意井然,青石青砖辉映,白墙灰框亚光,质朴大气、古韵悠长。墙上彩绘,栩栩如生,街头雕塑,谆谆箴言。路边花墙,自然成趣,院中梧桐,天然画廊。天蓝蓝而白云飘,树森森而百鸟巢,风融融含花卉气,烟袅袅带火艺香。白发垂笤,怡然自得,邻里互助,老幼相携,促膝话家常,百姓一家亲,协力同心,共图富强。乡风淳朴,敬孝老人,古风长存,共话重阳。

钧瓷祥和尊

神垕吾镇,钟灵毓秀,千载钧都,源远流长,占地利富甲邻里。先辈积德,子孙壮志,承古创新,以瓷兴镇,得天时行走八方。特色小镇,借东风大放光彩;争创五A,聚民心众志成城。钧瓷国礼,越洋过海,不负前人,无愧来者,享誉世界。有志者奋力前行,山水多姿,岁月有待,为祖宗增光,为家乡添彩,再铸辉煌。

【作者简介】周新红,网名、笔名雨墨。男,1968年6月出生于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现任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河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工业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禹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从事钧瓷艺术研究17年。 与人合著《钧瓷乾坤》在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诗集《春雨绿你》。诗作100余首散见《星星诗刊》、《中国爱情诗刊》、《中国诗歌网》、《中国诗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文苑》等各级报刊、网媒发表并获奖。诗观:钧瓷与诗让我窑变人生、童心不泯、诗意栖居。

紫砂陶的起源与陶器的创始


中国陶瓷,发达最早,首先使用釉及窑火的伟大艺术,千变万化,无涯无尽,技术达世界最高峰。

大约在1万年到7千~8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磨制石器、过着渔猎生活的时代,就开始创造了原始的陶器。制造的方法有篮制、模制、手捏、圈泥和转盘等几种。

关于陶器的发明,恩格斯作过科学的阐明,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原始陶器的制作和编织物的产生,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和创造。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陶器的发明曾经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陶瓷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原始社会的彩陶和黑陶;商代的白陶、硬陶、釉陶;汉代的近似瓷的釉陶;西晋的青瓷。唐代的三彩陶,宋代的此砂陶,明代的青花、五彩瓷器,清三代瓷器,等等,都驰名中外。在英文字典里,陶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古代中国在世界上享有“陶瓷之国”之美称。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古代人类发明了制陶技术。学会制陶,对农业的发展与定居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产陶,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上早有记载。《周书》里有“神宜耕而作陶”,《路史》里有“燧人范金合土为釜”,《资治通鉴》里有“黄帝命宁封为陶正”,《吕氏春秋》里有“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物源》里有“轩辕作碗碟”,《周礼•考工记》里有“虞氏上陶”,《史记》里有“舜陶于河滨”等记载。

中国陶器始于何时?过去没有确切的定论。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出土古陶器进行科学测定,确定中国制陶工艺始于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陶器以“彩陶”和“黑陶”为代表。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on)在中国河南省渑池仰韶村,首先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中有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绘有红、黑或紫色的几何图案,考古学家称之为“彩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的“仰韶文化”。1928年,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许多黑色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末期继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器形浑圆端正,乌黑发亮,考古学家称之为“黑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龙山文化”。这就是中国史前文化阶段的两个主要系统。此外,还有与仰韶文化同时发展的“马家滨文化”,有与龙山文化同时发展的“齐家文化”,以及“青莲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等等,也多以红陶,灰陶、彩陶、黑陶为主。

广义的陶器可分为四类:土器、炻器、陶器和瓷器。土器,坯质粗松,多孔,色泽不洁,成陶火度最低,有吸水性,音粗而韵短,如砖瓦钵;炻器,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成陶火度在1010oC~1020oC,无吸水性,音粗而韵长,如紫砂陶;陶器,坯质孔较细,上釉,成陶火度较高,有吸水性,音粗而韵短,如缸、瓮、罐、坛;瓷器,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最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如江西景德镇的产品。

远在石器时代宜兴就开始制陶,宜兴鼎蜀镇窑场是世界炻器的发源地,它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大量生产陶器。每一时代都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并且或多或少地呈现一种独特的生活样式。因为隐患的使用在表示文化上连续时代开始的标准不如家畜、铁或文字的使用等来得明显,所以人们采用制陶术作为表示时代的标准,便需要说明理由。陶器的制造假定着村落生活的存在以及简单技术的出现。

近年来,在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学家陆续在宜兴的鼎蜀、张渚和杨巷等地发现大量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氏族社会,这里的先民就开始从事农业和陶业劳动。距今约5000~6000年以前,宜兴出现了原始部落。归径乡的南唐村、骆驼墩,邮堂乡的西溪村先后都发现了属于这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骆驼墩是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村落选择在地势高爽的土墩上。当时的人们已普遍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用石斧、石锄等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过着以种植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还进行采集、渔猎和饲养家畜。骆驼墩原始人已能建造低矮简陋的房屋。当时的手工业也有了发展,人们已普遍使用陶器(有红陶盆、陶鼎、陶碗等),而且在西溪村原始文化遗址出土了陶壶和陶罐。在这些遗址上,与粗糙的或打磨的石器一起出土的丰富的夹砂工陶、泥质红陶、白衣黑陶和灰陶的碎片。器皿的成型方法,基本上是手制,也兼有轮制的,较晚的泥质红陶上面,可以看到简单的方格纹。骆驼墩原始人是按母亲的血统来定亲属关系,处于母系氏族阶段。

距今约4000~5000多年以前,宜兴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村落逐步发展到近河旁的高地和山麓南坡上,由几个相邻的居民点组成一个村落。宜兴的杨巷、鼎蜀、张泽、铜峰、新芳、善卷等地先后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其中以杨巷镇一处新石器中晚期的文化遗址最为典型。在今杨巷东北部的三块高地,以蛳螺墩(也叫城头地)为中心的原始村落有很大规模,周围面积达300多亩。原始的农业已得到较快发展,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这时的石器工具出现了石镰、双翼形石耕田和半月形双孔石刀、石犁。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发展起来,出土了大批古陶器,其中有完整的红陶鼎,大部分为日用器皿,造型多样。烧造陶器的温度达800oC~700oC。杨巷原始遗址还出土了多种陶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纺织技术。《中国书法全集蔡襄》,蔡襄年表,页12。

泥性


泥是陶瓷艺术创作的语言介质。谙熟“泥性”,是一个陶艺家必须具备的技巧功夫。何谓泥性?通常不会得到一个明晰的答案。这是因为,“泥性”是一个介乎“可说”和“不可言说”之间的概念。对泥性的理解,依赖于实践的体会和领悟。

在人类文明的幼年时代,用泥土造屋,制作器皿,是一项生存的技能。那时人对泥性的理解是直觉的、感性的。在自然经济下的农耕社会,社会化分工和工艺的进步,使陶瓷工匠的社会身份得到确立,与陶泥瓷泥打交道成为一种职业,对“泥性”的把握便成了一种口传心授的行业密技。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很早就达到了巅峰状态,我们今天看千年以前的制作,依然会惊叹于其造型技巧之高超,材料把握之娴熟。那些工匠们的技艺(当然也包括对泥性的掌控)多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陶工们说明泥的性质,通常会用诸如软、细、粗、润、湿、燥之类的字眼,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描述,而是关乎人的生理感知(触觉)的形容:说到对泥性的驾驭,会用到揉、皱、拉、拍、摔、印、压、推之类的动词——可见陶工们对泥性是通过触觉和动作来感悟的,换言之,泥性所指不仅是泥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成份,更重要的是人与泥之间经过长时间接触磨合达成的默契。

因此,泥性便有了两层释义,一是泥的客观属性,一是人与泥的契合程度。泥性有如水性,作陶譬若游泳,种种技巧需要经过勤奋的训练和磨砺方能习得。

过去,工匠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但是,一旦沉溺于劳作之中,他们便有了沉静的气度和自信的尊严。我们看拉坯老师傅的表演,那种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与泥共舞的景象,使人感到劳作本身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拉坯的过程充满了辩证法,泥是柔软之物,在运动中,拉坯人的手赋予它筋骨,使它成为立体中空的形体:又赋予它精、气、神,塑造成丰富优美的造型。对陶工们来说,泥不是一个需要征服的对手,而是一个朝夕相处的朋友。在拉坯师傅的眼中,泥是有灵性的。他绝对不会用剑拔弩张对抗性的姿态去面对泥,而是摒弃拙力,因势利导,唯其如此,泥才能在他的手指间驯服。

拉坯者是通过双手与泥土进行对话的。对此美国陶艺家鲁迪梅尔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们的手可以说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能依赖人的意志学习。人却能藉手向世界传达他的意志。我们的手能学但不靠语言及象征模式,却靠动作。手只能靠做才能学到,总是自学的。这种身体学问我们一般称为“手艺”。“手艺”这名词很难界定,一般说来是一种学来的能力,能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手艺不同于才分,也不同于认知。只能从演示里实习而得。手艺的品格是与权威、表现主义等格格不入的。

手艺和技艺不同,技艺重在“技”,手艺则重在“手”。手艺人强调的是劳作,劳作就是身体与外界直接发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泥性是身体尤其是手的一种经验。换句话说,泥性里面有人性。

工业文明的崛起,使机器代替了手工。这是一个手艺式微的时代。不胜枚举的传统手艺在落寞中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在某些场合,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老手艺的“商业秀”,它不再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成为一个被观看的对象。这些表演,像一段一段的黑白影片,撩起我们的怀旧情愫。

在机械化的生产线上,泥性缺失了。我们得到的是整齐划一的、没有人“体温”的产品。在一个消弭了差异和多元性的社会里,人们处在精神家园的荒芜所带来的焦虑之中。

现代陶艺提出回归泥土,回归陶瓷语言本体的口号,要求陶艺家们全程掌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这其实是对泥性的重新审视和强调。但是,传统陶艺以制器为目的,现代陶艺以心灵的自由表达为宗旨,这使它们对“泥性”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内涵。

泥性要在身体的动作中去体悟。拉坯是体验泥性、感受泥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拉坯工人的手对泥有着极为敏锐的感觉。拉坯成型的作品在造型上多体现为基本保持同心旋转后展现的秩序感和规整性——也就是说,从过程看,传统的拉坯技术是一种训练有素、张弛有度的对运动的控制;从成品看,却要尽可能地掩藏运动的痕迹,追求光洁细致的效果。现代陶艺则把肌理质感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往往通过手的转动、揉皱、推拉、挤压、刮擦,有意强调甚至夸张运动的痕迹。一些现代陶艺作品,先利用拉坯成型再对坯体进行挤压、切割或组合从而改变其原来的规整性面貌。这种破形和扭曲实际上是对外力运动的一种暗示。

传统的成型技术,大多数情况下要进行精确的控制——人是泥的主宰。技艺娴熟的拉坯工人依据图样拉出来的作品,可将误差降到忽略不计的程度。而现代陶艺对泥性把握的一个特点则是对偶然性和机遇的迷恋。陶艺家们在长时间的对泥的把玩、揉捏中,在线、面、块的无休止的组合、聚散、铲切的操作中,等待灵感的进发。那些不断变化的肌理、形态,在某一时刻灵光一闪,与陶艺家酝酿已久的主题形象、审美意念契合,也就是说,泥作为一种语言,通过泥性的表现使自身得以实现。在陶艺家看来,泥的不确定性正是其魅力所在。

泥的语汇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陶艺家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感悟泥性。拉坯,、泥条盘筑、捏塑、泥片泥块的构筑等等,都能产生独特的、充满天然机趣的形态。现代陶艺对偶然性的重视,也便是对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的强调。

泥与釉彩配合,再经过火的浴洗,由柔人刚,产生“陶化”和“瓷化”的质的变化,泥性才最终得以完全的彰显。对窑火的娴熟控制,其实也包含了对泥性的深刻认识。泥性是贯穿于陶瓷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的。

黑陶土与火的艺术 禅风古意以简为韵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黑色陶器

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黑色陶器。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黑陶采用轮制,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

历史传承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世人对这一来自古老的文明无不惊叹!黑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汉文化的渊源龙脉。随后,在鲁、陕、晋、豫、冀等地都有类似发现。失传四千多年的先进陶艺技术,现经几代学者6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并且在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

中国黑陶陶器

​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黑陶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泥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黑陶表面所呈现纯净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在当代,黑陶的生产制作,最有名的艺人是孙诺七林。孙诺七林是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花甲之年的他,做陶已达50年之久。小时,其他的孩子做陶纯粹是为了玩,而他,一开始就把这当成是“艺术”来对待。所以,他做出的每一件黑陶,都是精湛的艺术品,都有灵魂。

黑陶艺术品

黑陶黑陶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并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制陶工艺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堪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这件出土于中国北部山东省,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遗址的黑陶蛋壳高柄杯,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

黑陶蛋壳高柄杯高26.5厘米。杯身可分为三部分,上部是一个敞口,中部为透雕的中空柄腹,下部是覆盆状底座,以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形态纤巧细致。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有0.2~0.3毫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熠熠生辉。杯柄部分采用镂孔和纤细的刻划纹装饰,整体造型极为雅致高贵。此杯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黑陶蛋壳高柄杯目前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它的与众不同可能与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有关。它的制作工艺即使在现代也是具有很高难度的,显示出中国古代先民陶器制作工艺的伟大成就。

黑陶蛋壳高柄杯

现代黑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收藏品、高档艺术品、高档礼品。产出了现代化的黑陶杰作,实为收藏佳品,馈送好友、客户的高档礼品。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沉淀已经发展壮大,作品做工精细,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钧瓷发源地,千年古镇神垕印象


一个山村小镇,在近千年历史上能够四获皇封,确实不多见,由此可见这座小镇的魅力。

这座小镇就是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hòu)古镇,一个很多人连名字都不会读的古老小镇,是中国钧瓷的发源地。

钧瓷发源地,千年神垕古镇印象

神垕四获皇封

神垕之名源于“ 钧瓷”。神垕四面环山,山水相依,蕴藏着丰厚的陶土、瓷土、煤炭和稀有金属。感念天地之造化,这里的居民就地取材,自古就会冶陶制瓷。自唐代出现钧瓷以后,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灿烂的钧瓷文化,让这座群山环抱中的小镇中外驰名。

在禹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神垕古镇的古钧窑青烟,已穿越千年,至今古意盎然。林立的烟囱仍在( 自然已被现代化遗弃),笼盔墙不倒,千年窑火不息,被誉为“活着的古镇”。

神垕钧瓷发展到唐代,已经成为贡品。传说,唐宣宗曾经巡幸至神垕的大刘山下,当地官员进贡给皇帝一种彩色瓷器,有别于当时流行的“ 南青瓷北白瓷”的特殊效果,宣宗非常喜欢,当场就要封赏,官员就请皇帝赏赐百姓,因宣宗下马的地方有座山神庙,烧窑的地方在山神的后面,宣宗当场就将此地封为“ 神后”;

神垕老街钧瓷店铺

北宋徽宗时,官员又把神后钧瓷送往东京汴梁,宋徽宗作为一个艺术皇帝,反复观赏,连称:“ 绝妙,奇珍!”忙问产于何地,侍臣奉告产于神后。徽宗说:“ 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随提笔在“ 后”上加了一个土字;

南宋高宗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于是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 神垕”;

明隆庆年间,为了避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名讳,又将神垕改为“ 神后”;

到了清末,慈禧太后也很喜欢钧瓷,听了关于“ 垕”字变化的故事,认为把土捧到头上以土压人固然不好,但踩在脚下也可惜,不如放在左边,以呈左尊右卑之式,这样就成了“ 神垢”。

可是皇帝光绪帝不想让宝瓷成为垢瓷,就极力劝说慈禧把土还给神后的脚下,以呈接皇天后土之德,于是仍写成“ 神垕”,延续至今。

神垕古镇钧瓷艺术雕塑

钧瓷的故事

古代皇帝四改神垕的名字,无疑增加了钧瓷的传奇色彩,但是钧瓷的魅力还在于自身特点——窑变。

钧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魅力四射。也就是用同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且特点各异的作品。神垕古镇七里长街上,钧瓷店铺林立,钧瓷作品琳琅满目,或湖光山色、云霞雾霭,或人兽花鸟虫鱼都是巧夺天工的,恰如“ 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钧瓷也正是由于这神奇的窑变和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与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走在神垕七里长街,钧瓷的钧红产品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无论是丹红、霞红、血红,还有我说不清的红,那红得鲜亮,晶莹,如旭日初升,或如夕阳残红,都让人爱不释手。

钧瓷次品,一律砸碎销毁

钧瓷极难烧制,民间曾流传着钧瓷制作“ 生在成型,死在烧成”的说法。钧红产品尤难烧制,古话说“ 要想穷,烧钧红”,烧钧红往往十窑九不成。至今,神垕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做了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朱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十分惹人喜爱。第二天,他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是神垕镇烧的。皇帝传下圣旨,让神垕窑工为他烧制出梦中所见的花瓶。

钧瓷窑变不易掌握,当时生产条件又落后,可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而皇帝一看,大怒:“ 这些东西和我梦中所见根本不一样!”于是传旨,十天之内烧不出梦中花瓶,所有窑工满门抄斩。

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快到仍然烧不出来。有个窑工之女名叫艳红,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她从小跟父辈学会了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手艺,此时大祸临头,也十分着急。一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用树枝在地上写了“ 气血”二字便消失了。

艳红心有所悟,决心以身试火,让自己的血气渗入窑中,凝结在花瓶上。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纵身跳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出窑时,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钵之中。

神垕窑神庙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让子孙后代怀念她,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金火圣母。

2010年,一位叫贺小娟的青年女窑工,复活了“ 一把泥”剧团,并且将金火圣母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在伯灵翁庙(也称“窑神庙”)中的戏台上演,受到广大古镇百姓的欢迎。

钧瓷之魂在于窑变,千百年来神垕人就在孜孜追求窑变,在学习、研究和驾驭窑变技艺。通过千万次的上下求索,钧瓷在“ 土与火”的交融、幻化中谱写出一页页华美的篇章。

不变的是初心,嬗变的是创新,只有以不变求万变,才能方得始终。手捧着色彩万化的钧瓷产品,我似乎触碰到神垕窑工的七巧玲珑心。

神垕古镇老街景区,钧窑钧瓷店铺林立

神垕老街印象

神垕镇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处,还有许多老胡同、老店铺。除了始建于东汉的灵泉寺,距离老街稍远一点,其余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的古镇区内。神垕民谣,“老街七里长,开满瓷器行。走进小街巷,都是笼盔墙”。

神垕钧瓷古窑址

古老的驺虞桥,则是进出长街的咽喉要道。目前,从驺虞桥走出了国家级大师9 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 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120 多人。就是这些心灵手巧的神垕人,不仅传承了钧瓷的古老记忆,而且积极吸纳新的科技手段,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将钧瓷工艺推向新高度。

紫砂泥原料的材质特点


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

2. 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3. 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 紫砂泥土的另一个物理性能也很特别,就是它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它就会发黯然之光。这也是其它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谈谈宜兴紫砂的泥料


“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灰而不暗,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清人吴梅鼎所著《阳羡茗壶赋》可说是把宜兴陶土之美,描写得的入木三分。

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其中以丁山、张渚、洑东三镇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以灰白色为主色的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粘土;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色的粘土。这三类天然陶土都含有丰富的氧化铁,因而各种陶土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制,便可形成黑、褐、赤、紫、黄、绿等各种颜色的泥料。这也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如今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人们通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不同的炼泥厂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相关推荐